第4章 忍一时之屈,谋长远大业——低调的人百忍成金

一个人想要成就伟大事业,仅仅树立了目标还不够。成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还要你日复一日的努力。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起始点,并坚持做下去。如果你不厌其烦一步一步做下去,那就会获得一个又一个成功。低调的人,从来不在路途上“强行超车”,所以不会有车祸人亡的惨剧。

容忍“小失败”才能收获“大成功”

失败会给许多人都造成负面影响,在他们心中设置永远的障碍,他们不再敢于尝试,他们固守着成功与失败之间的界限,不敢有所跨越,他们认为自己能力只能如此。在我们的身上,其实都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这种神秘的力量就是不屈的心。它不允许我们懈怠,它让我们永不害怕失败,每当我们攀爬不到一个高度的时候,它就促使我们继续努力。

不屈之心是摆脱颓废的最佳手段,一个人一旦形成不断自我激励、始终向着更高境界前进的习惯,身上所有的不良品质和坏习惯都会逐渐消失,纵观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他们身上大都有这种不断进取的个性与品质。大发明家爱迪生就是一个不害怕失败的人,他在寻找灯丝材料的时候,经受了成百上千次失败:

爱迪生和许多科学家在同一时期研究电灯。当时人们对制造电灯的原理已经很清楚了,就是要把一根通电后发光的材料放在真空的玻璃泡里。人们要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比如说如何让它更轻便、成本更低廉、照明时间更长。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也是竞争的焦点)在于灯丝的材料,因为它们决定了灯泡的寿命。

爱迪生在当时已经声名赫赫,他仅仅宣布可以把电流分散到千家万户,就导致煤气股票暴跌12%。爱迪生全力以赴地投入了研究工作。有记者问:“如果你真的让电灯取代了煤气灯,那可要发大财了。”爱迪生说:“我的目的倒不在于赚钱,我只想跟别人争个先后,我已经让他们抢先开始研究了,现在我必须追上他们,我相信会的。”

但是他本人是冷静的,在设想成为现实之前,他要像小时候在火车上做实验一样踏踏实实地干。他已经是一个改进了电话、发明了留声机、创造了不计其数的奇迹的著名“魔术师”,但他是这样的人——一旦取得了成果,就把它忘掉,奔向下一个目标。用来做灯丝的材料,他尝试过炭化的纸、玉米、棉线、木材、稻草、麻绳、马鬃、胡子、头发等纤维,铝和铂等金属,总共1600多种。那些日子,全世界都在等着他的电灯。他不断地经历着失败,不断地继续重复着失败。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研究,他找到了能够持续发光45小时的灯丝。在45个小时中,他和他的助手们全神贯注地盯着这盏灯,直到灯丝烧断,对于爱迪生来说,这又是一次失败,因为一个灯泡用不到两天的时间,实在是远远不够。两个月后,灯丝的寿命达到了170小时。《先驱报》整版报道他的成果,用尽溢美之词:“伟大发明家在电力照明方面的胜利”、“不用煤气,不出火焰。比油便宜,却光芒四射”、“15个月的血汗”……

新年前夕,爱迪生把40盏灯挂在从研究所到火车站的大街上,让它们同时发亮来迎接出站的旅客。不知有多少人是专门赶来看奇迹的,这些只见过煤气灯的人,最惊讶的不是电灯能发亮,而是它们说亮就亮、说灭就灭,好像爱迪生在天空中对它们吹气似的。有个老头还说:“看起来蛮漂亮的,可我就是死了也不明白这些烧红的发卡是怎么装到玻璃瓶子里去的。”大街上响彻着这样的欢呼:“爱迪生万岁!”然而,爱迪生的讲演使人们再次惊讶:“大家称赞我的发明是一种伟大的成功,其实它还在研究中,只要它的寿命没有达到600小时,就不算成功。”

从那以后,他在源源不断的贺信、电报和礼物中,在铺天盖地的新闻中,在说试验新的灯丝发明了365层像洋葱一样可以一层层剥下来的不用洗的衬衣的神话中,以及在雪片般飞来的求购这种衬衣的汇款单中,默默地改进着灯泡,向600小时迈进,结果,他的样灯的寿命达到了1589小时。无数次失败的经历,终于把爱迪生推向了成功。

我们的目标前面还有更高远的目标,正是因为这些高远的目标,才使我们内心深处有着向目标不断进取的力量与信心,我们的社会才不断进步与发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低调的人不会因为失败而失去理智,也不会为一时的成功疯狂。他们只会默默地忍受失败,积累成功。

身处逆境,要学会“忍受在内,努力在外”

很多人遭遇逆境,就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从而对自己灰心丧气,彻底否定,做什么事情都在怀疑自己,不肯再付出真正的努力。这样的人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就常常半途而废。他们限制了自己的潜能,阻碍了自己能力的发挥,最终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收获。

忍受逆境,在退让中另谋进取,不是逆来顺受、甘为人奴,而是委曲求全以便我行我素。一旦时机到了,他就能如同水底潜龙冲腾而起,施展才干,创建功业。任何成功者都是在逆境中忍受,默默地内心用力,才得到财富和成功的:

张荣发是的著名商人,他的发迹历程有一段相当漫长和曲折的故事。他在日本船上从当杂工开始,后来才成为正式水手。在艰苦的水手工作中,他坚持勤奋学习和工作,知识和技术得到不断的长进,逐步晋升为二副、大副直至船长,这为他全面熟悉海运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打杂工到船长,在文字表达上仅仅用了10多个字,然而,张荣发在奋斗过程中,却足足用了23年时间。

在这人生的困境中,他并没有自暴自弃,灰心失望。就这样,他忍受了23年的艰苦单调的海上生活,积累了一点钱,于1968年开始自己创业。起步时他买了一艘残破的洋船,航行于美国和远东之间。他既是老板,又是船上的船长,亲自指挥航行。

经过20多年海上“卧薪尝胆”的生活,他成立的长荣海运公司十分了解货主的需求和市场行情,做到服务优良,样样令顾客满意。为此,他的生意十分兴旺,盈利可观。没几年时间,长荣公司的货轮增至3艘,并增辟了远东至波斯湾的定期航线。

到1975年,张荣发已积累了不少资本,他注意到海运业竞争激烈,于是决定摒弃旧式货船,逐步建立起新式快速的货运船队,以快速、安全、廉价和优质服务参与竞争。此招果然灵验,其生意一马当先,迅速发展。1982~1983年,世界航运业再次陷入低潮,很多航运商家难以为继,被迫倒闭或压缩业务。有卓见的张荣发认为这是短暂现象,于是利用这个机会以7亿美元收购24艘远洋货轮,迅速壮大自己的船队,乘势开创环球东西双向全箱货运定期航线,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功。经过这么一番人退我进、人弃我取的发展方式,到20世纪80年代末,张荣发成为世界有名的船王。他拥有10多家规模庞大的公司,在世界五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有分公司或办事处,旗下有66艘大型货轮,总吨数达210万吨。

张荣发忍耐了23年的打工生涯,再用20多年的创业,终于成为一位世界级富豪。直至后来,他的财富已达21.5亿美元。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忍耐是成功的最好体现。成功之途是崎岖曲折的,不可能是畅通无阻的康庄大道。成功者的特长之一,是善于处理前进中的障碍,有坚韧不拔的忍耐性。我们要成大事,必须把忍耐当做一种习惯培养。事实上,坚忍是一种意识状态,因此,与坚忍有关的心态是可以培养的。

但是,在逆境中不是单纯地忍耐,这并不是低调的表现,而是堕落。所以,还必须让自己行动起来,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成功的方法,有信心、有恒心地坚持下去。忍受在内,努力在外。

再伟大的征途都需要踏实的双脚

把每件任务当成自己唯一的追求去做,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调动所有的储备和资源,寻求一切可能的帮助。没有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你可能一辈子也做不成什么大事。

人生的道路曲曲折折,但成功的道路大方向是不变的。只有瞄准大方向,不时对具体的计划予以修正,才能真正到达成功的巅峰。

人们在训练鲸鱼跳高时,首先用白线标示一定的高度,只要鲸鱼跳到这个高度,就会给予它们一定的食物奖励。这样,鲸鱼从1米、2米、3米……一直到十几米。可见,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一个台阶不断提升的。可是有很多人都急于求成,他们恨不得一下就跳到10米,如果一次达不到那个高度,就一步步靠近。

宝贵的生命对人只有一次,一次的生命旅程如何行进,大概是人类诞生以来的第一个不解之谜。我们可以设计生活,并为生活而奔波;我们可以设计人生,并为人生而努力。但生活只是对生命的维持和延续,人生只是对生命的储存和安放,当生命的全部在生活和人生中产生震撼、发光发热的时候,生活和人生的意义才体现于生命的全部。命的全部以旅程计算,每一程都不能虚度,每一程都不能耽误,每一程都不能空白,这样,回忆往昔的时候,你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生活碌碌无为而羞愧。安心做好每天应该做的事情,一步步走下去,很多事情都是水到渠成的,虽然你觉得理想离你现在还很远。

如果你相信自己的潜力是无穷的,你是足够优秀的,你相信自己的成绩远不止眼前这些。这样,你就能真正达到你心中的目标。而有些人则一直停滞不前,他们不相信自己还有能力可以提升,因此,他们始终都只会做目前能做的事情,最终只能被后来者所淘汰。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大名鼎鼎的史泰龙就明白这个道理:

美国著名动作影星史泰龙高中辍学以后,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当演员。可是他显然不具备当演员的条件,单看长相就很难让人有信心,而且又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更没有值得称道的天赋。然而,一定要成功的信念给了史泰龙莫大的精神支持,他认为,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成功。因为成功不能一口吃个大胖子,得一步一步慢慢来。

于是,他走出了第一步——来到好莱坞,找导演,找明星,找制片人——一切能让他当上演员的人都找遍了,可是没有人理会他。每一次他都很诚恳地说:“给我一次机会吧,我要当演员,我一定能成功!”但换回来的却是冷漠的目光和嘲讽的讥笑。

但他并不气馁,他想,失败一定有自己的原因,于是他一次又一次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检讨,努力学习。后来钱也花光了,史泰龙只好到好莱坞做一些笨重的体力活来维持生计。两年下来,他遭受了100多次的拒绝。

他曾伤心过,彷徨过,可是心里更多的是不服气,他知道成功不能一蹴而就。于是他开始写剧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剧本换回一个当演员的机会。他一步一步朝着他梦想的方向走着。

一年以后,剧本写好了,他拿着剧本访遍了众多导演,结果很少有人赏识他的作品。即使有一两个感兴趣的,一听他说要当男主角,就纷纷摇头拒绝了。

可他仍然没有灰心,没有沮丧,而是不断地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会成功的!”后来一个拒绝了他20多次的导演对他说:“我不知道你能不能演好,但是你执著的精神让我感动,我可以给你一次机会,但是我要把你的剧本改成电视剧,先拍一集,你来当男主角,如果效果好,我们继续,如果效果不好,你就从此断绝了这个念头吧。”

为了这一动人的时刻,史泰龙已准备了整整三年了,他全身心地投入了拍摄,苍天不负有心人,他成功了!这部电视剧第一集就创下了当时全美国的最高收视纪录。自此以后,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知道了史泰龙的名字。

现在有许多年轻人不满意现实的工作,羡慕那些大款或高级白领人员,不安心本职工作,总是想跳槽。其实,那些人大多看似风光,但其中的艰苦搏杀也非一般人所能承受。没有十分的本领,就不应做此妄想。我们还是应该脚踏实地,做好基础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所以,我们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应该一步一个脚印。

古人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能千古流传直到现在,定有它精妙之至的地方。没有毅力,怎会成功?凡是称得上伟大、壮丽的事业,都是在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拼搏之后才得以成功的。

史泰龙总算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向成功。从一些成功人士出色的人生经历,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成功是因为他们树立了一个十分明确的目标,并且有的放矢地朝着成功一步步迈进。他们能够把这种目标与耐心结合起来,从而获得了一种超常的勇气和力量,使他们最终到达了成功的彼岸。

所以,一个人想要成就伟大事业,仅仅树立了目标还不够。成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还要你日复一日的努力。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起始点,并坚持做下去。如果你不厌其烦一步一步做下去,那就会获得一个又一个成功。

面对灾祸,学会“以静制动”

祸福往往是瞬间之事,面对突如其来的灾祸束手无策肯定是坐以待毙之举。但是如果对于灾祸奋起反击就能够阻止灾祸吗?一般情况下的确是应该反击。但是还有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完全可以避免灾祸。这就要求我们在灾祸降临的时候,不要轻举妄动,先静观其变,等一切变得明朗的时候再寻对策,这样或许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方式。小小年纪的王羲之则有过人之处,能够心静如水面对灾祸,机智对付灾祸实在让人敬佩:

王羲之的家族,是东晋有名的望族,他的两位伯父是拥立司马睿建立东晋的佐命功臣,一位叫王导,任东晋宰相;另一位叫王敦,任大将军,掌管东晋的兵马大权。当时社会上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王氏家庭在东晋政权中,权势之盛,地位之高,无与伦比。

王敦虽已位极人臣,享尽荣华,但他的野心很大,眼睛瞄着金銮殿上的宝座,一心想尝尝当皇帝的滋味。王敦的谋士钱凤,一直在给王敦的野心鼓动打气,他自己也存心借此捞个开国元勋。两人气味相投,成为知己。

初夏的一个早晨,王敦起床不久,钱凤急如星火地走进王府大门,直奔客厅而来,王敦得报后立即到客厅与他见面。钱凤欲言又止,向王敦使了个眼色。王敦抬起右手挥了挥,几个仆从知趣地退了下去。两人关起门来,谈起了“谋反”的机密。

钱凤用极为神秘的口气,小声地对王敦说着。钱凤带给王敦的似乎是一个不祥的消息,王敦听着听着,眉头也渐渐地皱了起来。两人情绪紧张,叽叽咕咕地谈了好一阵子,王敦突然神情激动地站了起来,手一挥,正要开口说话,突然停了下来,原来他透过窗子,看到对面房间里垂着的帐帷动了一动,这使他想起侄儿王羲之还在床上睡觉。

王羲之这年才十一二岁,平时最受王敦器重。王敦把聪明机灵、悟性极高的王羲之,看做是维持王家大族地位的标志之一,是王家下一代人中的佼佼者。因此,经常把王羲之带在身边,留他在自己府中生活。这一次,王羲之已连续几天吃住在王敦家中了,他的卧室恰好紧挨着客厅。当钱凤到来时,因为双方都很紧张,王敦便把王羲之在屋里睡觉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直到王敦站起身来,看到帐子动了一下,才想起来。于是,王敦大惊失色,对钱凤说:“不好!羲儿还在这里睡觉,我们刚才说的话,让他听去了可怎么办?”

策划起兵、夺位,是一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一旦走漏风声,策划者的身家性命将彻底毁灭,王敦和钱凤对此是十分清楚的。经王敦一提起,两眼射出凶光的钱凤对王敦急促地说:“大将军,计划泄漏出去,我们就死无葬身之地了。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啊!”钱凤怂恿王敦去杀王羲之。

半晌,王敦没有吭气。

“大将军,要成大事,不敢作敢为不行。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钱凤焦急地催促王敦下手。

听了钱凤的话,王敦心一横,脚一跺,说:“对,不能儿女情长。”

接着转头向着王羲之睡觉的那个房间点点头。“羲儿呀,你就莫怪我这做伯伯的无情无义了!”王敦说着“飕”的一声,拔出了寒光逼人的青龙宝剑,提剑直奔王羲之睡觉的床前,钱凤紧随其后。

王敦左手撩起帐帷,正待挥剑砍下去,却突然停了下来。原来王羲之这时发着微微的鼾声,头歪在一边,胸脯随着均匀的呼吸一起一伏,睡得正甜。王敦掀起帐子,他也毫无反应。王敦爱怜地望着十分钟爱的侄儿,庆幸自己的密谋并没有被侄儿听去,于是,打消了杀侄儿的念头。王敦收回宝剑把它插入鞘中,拉着钱凤的手走了出去。

王羲之差一点就成了伯父王敦的刀下鬼了。实际上,打钱凤进门时起,王羲之就已醒来,无意中偷听到了伯父与钱凤谈话,王羲之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当王敦提剑向他走来之时,王羲之紧张得几乎堵住了嗓子眼,他尽力使自己平静下来,两眼闭着,神态自若,完全像睡着一样,一点破绽也没有露出来。王敦因此才没有下手。

王羲之以自己的“静睡”,避免了一场无妄之灾,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如果当时王羲之操之过急地想逃跑或者是反击,恐怕是很难逃出去。王羲之的镇定自若为自己赢得了生机。

当意外不幸降临到头上的时候,王羲之镇定地躲了过去。但是,当灾祸已经落在了自己的身上,我们又该如何呢?依然是镇定自若地面对,因为“慌张”不会为我们解决任何事情,“洋参丸大王”庄永竞就是这样做的:

广东揭西县人庄永竞,在香港经营药店,正在他的生意越做越兴隆,财富猛增,获得声誉,准备扩大经营时,遭到了一场浩劫,药店被一群强盗洗劫一空,财产损失惨重。

遭此劫祸,庄永竞差一点倒下去。但是他最终还是冷静了下来,决定认真梳理一下头脑,筹划应对之策。

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他站起来了。借款赊货,身负40多万元债务重新开始经营。而且经过这场劫难,他爆发了一股令他自己和别人都震惊的勃勃雄心和火热激情。不久便偿还了债务。十年奋斗,庄永竞跻身于香港强人之林,成了名扬四海的“洋参丸大王”。

人生多舛,世事艰难。人生总是要遇逆境与坎坷。顺境常常是过去艰苦耕耘收获的结果,逆境也正是日后峰回路转、否极泰来的前奏。因此,你要想取得成功,就得突破人生的逆境,忍受人生的挫折,走过人生的坎坷。

曾国藩感悟道:只有心静到极点时,身体才能寂然不动,所谓没有丝毫杂念,但这毕竟未体验出真正的“静”境来。真正的“静”境就像冬至那一天,阴气殆尽,阳气初动,此时根正本固,这才可以作为一切。

面对灾祸袭来,低调地以“静”回避,或许灾祸就离我们远去了。

看淡名利,名利才会不请自来

佛法,归结到一点,就是断除妄念。妄念,又叫妄想。我们头脑中不断想事情,种种念头、种种幻想,都像电影一幕一幕过去,又像奔流不息的瀑布,没有一分一秒的停止。这种想事的心,就是“妄心”。断妄心、除妄念,实在不易,正如古人所说:“断妄念如断四十里流。”但妄念中大量的功名利禄之心、患得失之心、妒忌之心、非分的欲望、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等等,却是可以努力戒除的。

不与人搞攀比,这样内心才能宁静而不浮躁;随遇而安,适可而止,才能知足常乐。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其实,真正在低调处世,看淡名利的人,往往会得到常人一直追求的名或利:

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既擅长治病,又擅长养生。

张仲景精通养生术的核心是:清心寡欲,排除杂念,思想清静,决不见异思迁,想入非非,并注意消除嫉妒心理。他在当上大官之后,仍把权、势、钱看得淡如清水,从不为身外之物烦恼,继续专心致志地攻读医书,救死扶伤、治病救人。

他每天利用空余时间为广大百姓治病,没有一点儿架子,随叫随到;对就诊者,不分亲疏、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并且一概只收成本,对无钱买药的穷人,他还解囊相助。他这样做引起了家人的不满。有一天,夫人抱怨说:“我们没有指望你升官发财,和你享福,可是你每天忙,我们陪你忙,还把钱财搭进去,我们也并不富有啊!”张仲景听后坦然一笑说:“此为人生区区小事,何必去多想!”常言道:“心底无私天地宽”,除去一个“私”字,多少烦恼忧愁化为乌有。

不仅如此,张仲景因为深入群众,遇见很多疑难杂症,自己的医术也越发高明。另外,因为医治的病人甚多,所以德行也为人所称颂。以至于千百年后,人们都还记得这个“神医”。

看薄名利的人,曾国藩也算是一位,他说:“廉者足不忧,贪者忧不足;知足者常乐,寓乐自足中。”和外在行为的动静相比,内心的动静才是根本,精神才是人类生活的本原。要想修身有成,必须在“静”字上下工夫,即使想干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也同样要在这个“静”字上下工夫。思想清静,除私欲,戒妄念,实为养生一大要素。在这点上,曾国藩一直自律甚严,为世人所道:

他从金陵官署中搬回老家的财物,主要是一些书,他一般衣服的价值不超过三百两银子。同治十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曾国藩移居经过翻修的总督衙署,他到署西的花园游览,花园整修未毕,正在赶办。游观后,他感叹道:“偶一游玩,深愧居处太崇,享用太过。”这是他逝世前两个月最后一次游览。

晚年,他自感身体太差,实在“有玷此官”,他多次上疏恳辞官职,他认为“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怀浩大是真正受用”。

事实上,曾国藩当年在朝廷身居要职;时至今日,也没有几个人不知道曾国藩和他的湘军。他在戒妄念上下了不少工夫,做到思想清静,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是我们应该引以为鉴的。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环境不好、遭遇坎坷、工作辛苦的时候,说得严重一点,我们每个人从降生到这个世界时,就注定要经历各种困难折磨。我们虽然靠劳动、靠工作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虽然会要品尝人间各种各样的悲欢离合、辛酸苦辣,可是我们却因此有机会欣赏这鸟语花香的世界,可以体味人间苦乐的真谛,也可以领略人世的爱心、善良、同情。总而言之,与我们所付出的代价比起来,我们的收获是值得的。

很多人在辛苦地追逐名利,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而有些人淡泊名利,结果名利偏偏“纠缠”着他们。其实,狂妄和张扬没有人会喜欢,也更没有人拥戴。低调地处世才能够得到人们的尊敬,名利才会不请自来。

情势不利之时,懂得“装聋作哑”

人不可能总是顺风顺水,总会遇见艰难险阻。这时,我们不能够霸王硬上弓,非得鱼死网破地去拼命。在情势不利的时候,最好是先“装聋作哑”,也就是“示弱”。这可能会付出不小的代价,但却为“打天下”保住了资本。在当时的情况下,选择让步绝对是一种明智的策略。

好汉不吃眼前亏,要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有时候的妥协只是暂时,并不是要放弃一切。即使示弱也不是一忍到底,而是等待时机,再设法谋取。北魏时期就有一位君王曾经装了十几年的哑巴:

北魏节闵帝元恭是献文帝拓跋弘的侄子。孝明帝时,元义专权,肆行杀戮,元恭虽然担任常侍、给事黄门侍郎,总担忧有一天大祸临头,索性装病不出来了。那时候,他一直住在龙华寺,和谁也不来往,就这样装哑巴装了将近十二年。

孝庄帝永安末年,有人告发他不能说话是假,心怀叵测是真,而且老百姓中间流传着他住的那个地方有天子之气。元恭听了这个消息,急忙逃到上洛躲起来。没过几天就被抓住送到了京师,关了好几天,由于抓不到什么证据,不得已又放了他。

北魏永安三年十月,尔朱兆立长广王元晔为帝,杀了孝庄帝。那时,坐镇洛阳的是尔朱世隆。他觉得元晔世系疏远,声望又不怎么高,便打算另立元恭为帝,但又担心他真的成了哑巴。于是便派尔朱彦伯前去见元恭,摸清真实情况。事已至此,元恭也知道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见到尔朱彦伯后开口说:“天何言哉!”十二年的哑巴说了话,彦伯大喜。不久,元恭即位当了皇帝。

元恭可谓是深谋远虑,居然能够在危机到来的时候主动放弃地位和财富,甘于平庸。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当中都不会示弱,因为大多数人都不甘“示弱”。可惜,很多成功就被这些“不甘”给毁灭了。主动“示弱”,是为长远之计做打算。示弱可以减少敌对势力,可以获得一些“同情”般的帮助,更可以为以后的“图强”积蓄力量。艾伦在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委曲求全,毫无怨言,这样的沉默也在日后成就了他:

艾伦9岁的时候,在美国南达科他州祖父的农场里,开始他的第一份工作——赤手去捡牧场上被晒干的牛粪。这种苦差事一般的孩子都不愿意做,但艾伦做得好极了,一点都没有怨言,每天干着这种又脏又累的活计。

即使这看上去实在不算一份好工作,而且没有任何报酬,只有祖父提供的免费食宿,但他仍很认真地在做。因为他明白,如果他埋怨的话,可能连这个“活”都没有了。所以,他只是默不作声,“心甘情愿”地辛勤工作着。

一段时间后,艾伦的祖母开车来学校接他,并告诉他说:“艾伦,祖父就要把你想要的新工作给你了。你将拥有自己的马匹去放牧,因为去年夏天你捡牛粪时表现得极其出色。”这样,他在工作岗位上得到第一次提升,他很开心,但是还是不喜形于色。

一个小小的信念在他脑袋中生根发芽。后来,艾伦成为南达科他州一名每星期挣1个美元的肉铺帮工。这份工作仍然令人感到恶心,但是他的原则很简单,只要把工作做好,肯定会得到提升的,然后就能够摆脱掉这工作了。果然,他成为了每星期创造5万美元价值的人,谁还敢小瞧他呢?由此年轻人迈开了成功的第一步——薪金50美元的美联社记者。尽管如此,那个信条他一以贯之。最后,他成了年薪150多万美元的首席执行官。

人生的确有许许多多的坎坷和磨难,在一生中差不多每个人都会遭到大大小小、程度不同的意外不幸。只有心平气和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才可能使自己走得更远,而心浮气躁的人永远成不了大事。等待是心平气和,不贪、不躁,整装蓄势,慎思密行,找准进攻的时机,这样才能获取通向成功的最佳路径和突破口。

“慢”处见真知,脚踏实地才能做好事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人心态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大家都太急于求名,急于求利,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就是急切地追求短期效应而不顾长远利益,操之过急。

农民收获庄稼、学者积累学识都是积之数年而有成的,如同鸟类伏在卵上,昼夜不舍,用体温使卵内的胚胎发育成雏鸟;像燕子营造巢穴,日积月累方才坚固一样,强调的都是慢工夫。大师级人物做事功力深厚,一招一式都恰到好处。但是我们怎么学都学不来,反而弄巧成拙。静下心来,想一想善打太极拳的人,那些大师级的拳手,都有一套令人赏心悦目的“慢功夫”,极显以静制动的功力。

曾国藩把此道运用于做人办事,他认为一个人通向成功要有一个过程,不可求快,因为太快容易摔倒;也不能太慢,太慢容易让人抢先。要想掌握快慢结合的节奏,要看两点:一是时机,二是实力。曾国藩知道“慢功夫”的妙处,因此自己在做人办事时,牢记“欲速则不达”,做到在慢功夫中见真力。

成大事者的功业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同样,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获得大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无论什么时候,做事都不能够急于求成,要踏实地打好基础,哪怕像射箭这样看起来简单的事情:

有个叫养由基的人精于射箭,且有百步穿杨的本领。据说连动物都知晓他的本领。一次,两个猴子抱着柱子,爬上爬下,玩得很开心。楚王张弓搭箭要去射它们,猴子毫不慌张,还对人做鬼脸,仍旧蹦跳自如。这时,养由基走过来,接过了楚王的弓箭,于是,猴子便哭叫着抱在一块,害怕得发起抖来。

有一个年轻人,很仰慕养由基的剑术,决心要拜养由基为师,经三番五次的请求,养由基终于同意了。养由基交给他一根很细的针,要他放在离眼睛几尺远的地方,整天盯着看针眼。看了两三天,这个年轻人有点疑惑,问老师说:“我是来学射箭的,老师为什么要我干这莫名其妙的事,什么时候教我学射剑呀?”

养由基说:“这就是在学剑术,你继续看吧,迟早一天你会有收获。”

这个年轻人满心疑惑,又继续盯着那针眼看。可过了几天,他便有些烦了。他心想,我是来学射剑的,看针眼能看出什么来呢?这个老师不会是敷衍我吧?没想到养由基又让他一天到晚在掌上平端一块石头,伸直手臂。这样做很苦,那个徒弟又想不通了,他想,我只学他的射术,他让我端这石头做什么?于是很不服气,也不愿再练了。养由基看他不行,就由他去了。后来这个人又跟别的老师学艺,最终没有学到剑术,空走了很多地方,最后一事无成。

其实,如果他能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甘于从一点一滴做起,他的射术肯定就会有很大的进步。身在职场的话,这一点就更为重要了:

张某是一个公司的新员工,来公司几个月了,他自我感觉挺努力,但是却始终感觉公司不重视自己。

一天,他认识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开始他并没有注意到这位老人,只是后来由于工作的需要,接触了几回。后来他听别人说,这位老人就是公司总裁的父亲。他没有因为特殊的身份而与众不同,他是那么平常,那么不起眼,每天与大家一样上班下班,风雨无阻。

老人对小张说:“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好,始终如一,你就会实现你所想的东西。”

他记住了老人的教诲,开始投入地做任何一件事情,无论自己如何不情愿,都尽心尽力地做好。他发现自己的心态慢慢地平静了。

过了好多年,年轻人还记得老先生的那句话。

后来他无论手头上的事是多么不起眼,多么繁琐,都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去做,逐渐靠近自己的目标,迈向成功——他有了自己的公司,而且发展壮大。

肤浅的人谈论他人成功,只看其中一两件惊天动地、不同凡响的事,那就大错特错了。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做人做事还需忍耐,步步为营。凡是成大事者,都力戒“浮躁”二字,只有踏踏实实地行动才可能开创成功的人生局面。急躁会使你失去清醒的头脑,在你奋斗过程中,浮躁占据着你的思维,使你不能正确地制订方针、策略,做到稳步前进。所以,任何一位试图成大事的人,都要扼制住浮躁的心态,只有踏踏实实做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好汤要用“文火”慢慢炖出来,“慢”是一种低调的行为表征。“风风火火”、“拉枯摧朽”总是看起来很美,实际上往往会很受伤。太极看似缓慢,实则避实就虚,以柔克刚之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