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理财风险防范手册
- 曹金洪
- 1651字
- 2020-06-26 04:31:49
■ 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
理财领域可谓是骗子们活跃的地带。原因很简单,这个领域的钱多且好挣。虽然人人都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就算掉了也只会是个“陷阱”,但是遇到和挣很多钱有关的事,人们还是止不住抱侥幸心理——说不定自己运气好,可以搏一搏呢?而那些骗子和“忽悠”高手们利用大多数普通民众对理财知识的缺乏,设计了一个个防不胜防的理财“陷阱”,将其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划”到了自己账上。诚然,每年“315”势必会有一些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虚假欺诈行为被公之于众,不过每年还是会有这样那样的权需要“维”,投资者有这样那样的本钱需要“讨”。面对深不可测的理财市场,请千万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
家住广州番禺某高档小区的张阿姨,经常和小区的老太太们一起早上晚上跳舞,白天打打小麻将。在日常接触中,张阿姨发现,周围的老年朋友中,差不多有一半的人都在参与民间放贷。“隔壁家的王阿姨,在某某公司放了10万元,每个月都去领利息,去年就领回了3万元利息;住别墅的李老伯,也在那个公司放了40万元,每个月都能拿1万多元利息……”由于张阿姨的家庭属于工薪阶层,收入并不高,张阿姨自己本身也没有什么养老钱,加上女儿女婿坚决反对,张阿姨尽管一直心痒痒,但也没有机会参与放贷。
去年12月,女儿让张阿姨把一笔4万多元的活期资金去存为定期,但张阿姨却没有与女儿商量,就将这4万多元资金,投到了朋友们都在投的那家公司里,并签订了一份所谓的“电子理疗仪消费合同书”(通过这种模式掩盖集资的目的)。根据该合同,张阿姨每年能得到公司30%左右的还款,4年过后退还本金,并规定合同有3天的犹豫期。女儿在当天晚上就知晓了张阿姨的“投资”行为,第二天就带着张阿姨赶到该公司,以报警向媒体曝光相“威胁”,强烈要求退出投资。对方为息事宁人,不得不退还张阿姨的4万多元资金。
春节过后,张阿姨从朋友圈中听说,最近两个月,该公司每个月只给付账面利息的一半,且往往要拖后一个星期左右。这让不少老人开始担忧,早上晚上跳舞聚会的时候,更多是商量着是否让公司提前还款……
现在社会变化巨大,很多老年人很难适应。有一些人利用老年人不懂“行情”又喜欢贪小便宜的特点,专门打老年人的主意。民间放贷,年利息率动辄20%~30%,甚至更高,对老年人确实有相当吸引力。很多老年人也知道民间借贷就是击鼓传花的游戏,但又抱着自己不会接到最后一棒的侥幸心理,使得民间借贷盛行。股市都不适宜老年人,更别说风险极大的民间高利贷了。
天上不会掉馅饼,高收益背后,必然隐藏着高风险。老年人理财,应把资金安全放在第一位,存银行买国债是首选。
想要准确识破投资的陷阱,就需要了解几种常见的骗局:
第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资金腾挪。
由于根本无法实现承诺的投资回报,因此对于老客户的投资回报,只能依靠新客户的加入或其他融资安排来实现。这对“庞氏骗局”的资金流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第二种,投资诀窍秘而不宣。
骗子们竭力渲染投资的神秘性,将投资诀窍秘而不宣,努力塑造自己的“天才”或“专家”形象。实际上,由于缺乏真实投资和生产的支持,骗子们根本没有可供仔细推敲的“生财之道”,所以尽量保持投资的神秘性,宣扬投资的不可复制性是其避免外界质疑的有效招数之一。
第三种,金字塔式庞大下线投资参与人。
为了支付先加入投资者的高额回报,通过利诱劝说、亲情人脉等方式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从而形成“金字塔”式的投资者结构。塔尖的少数知情者通过榨取塔底和塔中的大量参与者而谋利。大量利用朋友家人和生意伙伴发展“下线”,有的人因成功“引资”而获取佣金,“下线”又发展新“下线”,滚雪球式地壮大为“金字塔”结构。
第四种,低风险高回报的反投资规律。
众所周知,风险与回报成正比乃投资铁律,骗子们往往以较高的回报率吸引不明真相的投资者,而从不强调投资的风险因素。各类案件中发现的回报率可能存在差异,有些高得离谱,有些则属于稳健的超常回报,非常强调“投资必赚,绝无亏损”。但无论如何,骗子们总是力图设计出远高于市场平均回报率的投资路径,而绝不揭示或强调投资的风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