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互联网+”从何而来

“互联网+”的理念是互联网发展到现在的必然选择,是完全符合互联网发展趋势的。其核心是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技术、应用和模式实现传统各行业以及整个社会各个层面的转型升级。其本质是一种创新行为和活动。

第一节 提出背景

一、国际背景

(一)互联网经济迅猛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增长极

20世纪末,在全球经济的版图上,美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毋庸置疑,这首先得益于当时计算机的兴起和互联网的普及,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电脑延续了美国的经济繁荣,并巩固了其全球科技领先的霸主地位。20多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设施更新换代的速度令人目不暇接,互联网的影响力逐渐从虚拟向现实辐射,各种新兴的业态和商业模式也从网络经济延伸到了实体经济的范畴,并与传统产业融合,形成了一种与过去生产和消费方式迥异的经济形态。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这种以信息要素为核心驱动力的生产形式,被称为“信息生产力”,在全球经济新一轮的大发展和大变革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著名的商业咨询机构波士顿咨询公司在2012年曾发布过一份颇有影响的研究报告。该报告研究的样本涉及50多个国家,评估的维度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①已建成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数量;②网络零售和网络广告的投入;③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参与互联网的程度。通过分析,报告指出:早在2010年,互联网经济的规模已达到2.3万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了当时意大利和巴西两国的GDP之和,其比例占到了G20国家GDP总和的4.1%。报告据此预测,到2016年,全球主要国家在互联网产业领域的经济总量将超过4万亿美元,这一数字比2010年的2.3万亿美元几乎多一倍。如果把互联网当作国家实体,其经济规模的排名将仅次于美国、中国、日本和印度,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而德国排在其后面。据此,报告得出结论:互联网经济体正在成为全球新的增长极。为了较为直观地描述“互联网经济体”的巨大影响,报告将其与已有的产业门类进行了对比——在英国,互联网经济体对GDP的贡献率已超过建设和教育领域;在美国,互联网经济体对GDP的贡献率已经超过联邦政府;在中国和韩国,互联网经济体位居本国前六大行业之列。

综观当今世界的经济大局,互联网的巨大影响力已经遍及各个领域。从全球经济演变的角度来看,历次经济变革的本质无不是由科技突破所带来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改变。从农业生产力到工业生产力,再到信息生产力,每一次生产力的升级和变革都会引起经济和社会发生质的飞跃。从历史的角度看,不难发现:农业社会通过制造工具,扩展人的体质功能;工业社会通过制造动力工具(如发明蒸汽机),超越人类体力极限,大大扩展了人类作用的范围;而到了信息社会,通过制造智能工具(如发明电子计算机),信息社会不仅突破了人类的体力范围,甚至远远超越了智力极限。因此,人类社会的演化主要是通过科技发展不断拓展自身体力和智力极限,从而提升生产力,形成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进而推进经济、社会和文明发展的进程。

从产业构成方面看,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长期共存。随着科技革命推动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不同形态的产业主导力量也在进行着有序的更新和转换。从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开始至今,全球经济结构经历了显著变化,农业、制造业和信息业的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1800年工业革命开始之初,农业经济占较大的比重;到1900年,制造业的比重上升到与农业相当的规模;进入20世纪50年代,制造业所占比重继续上升,工业经济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到2020年,信息经济极有可能将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点在当今世界各大洲的经济发展现状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譬如,经济落后的非洲依然是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制造业和信息业均处于落后态势;中国和拉丁美洲大部分国家仍然是以工业经济为主导;而以G7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则已经开始转变为以信息经济为主导。

(二)发达国家纷纷欲借网络布局未来产业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全球迅速蔓延,并逐渐向实体经济渗透,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然而,也正是这场危机的出现,让很多国家意识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所产生的后果,并促使其重新开始重视实体产业的发展。为了重振经济,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工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发展策略,提出通过计算机技术促进工业的转型和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并确立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IT救市”计划。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将“智慧地球”与克林顿时期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将其上升为美国的国家战略;2009年新西兰政府推出的《新西兰数字战略2.0》,英国出台的《数字英国》战略,韩国出台的《IT韩国未来战略》以及2011年德国提出的《工业4.0》发展战略,都旨在通过加强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振兴。王喜文.数字英国:力图打造世界“数字之都”[J].信息化建设,2010(11).在这其中,美国、德国和英国都从战略的高度对互联网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给予了肯定,从国家层面对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力。

1.美国:全球网络信息技术的发源地与互联网最大的参与者

美国是全球网络信息技术的发源地。半个世纪以来,美国本土诞生了一大批先进的互联网公司,如苹果、谷歌、微软、英特尔、IBM、高通、思科、Facebook等。这些IT业的巨头牢牢掌握着全球互联网产业链的各个主干和关键环节,尤其在芯片制作、通信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搜索引擎等最为核心的技术领域拥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甚至可以说主导着互联网发展的进程。惠志斌.美国网络信息产业发展经验以及对我国网络强国建设的启示[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5(2).作为全球互联网产业的最大参与者,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引领了历次全球IT产业革命,而每一次IT产业革命都进一步巩固了美国经济全球霸主的地位。从PC革命、互联网革命到云技术革命,美国始终扮演着信息经济全球发动机的角色。美国互联网经济体能够长期引领全球,主要取决于持续创新能力与体制、对互联网中枢的掌控,以及清晰有力的国家战略。

多年来,无论是美国著名互联网公司的亲身实践,还是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都在客观上共同推动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在诸如云计算、可穿戴设备、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的关键领域。譬如,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的IBM公司,倡导将感应器嵌入各种实体中,运用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人类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如今,IBM的云计算产品已经遍布能源、医疗、交通、零售等重要领域,并且为了巩固其在云计算领域的领先地位,IBM先后投入30多亿美元并购多家与云计算相关的企业。此外,美国不少的大型公司非常乐于赞助与大数据相关的竞赛和活动,尤其是在高等院校的大数据研究方面。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在技术领域也在不遗余力地推动。早在2011年,美国政府将云计算纳入国家战略,在其发布的《联邦云计算战略》中,明确了云计算的概念、标准和发展模式,并且全面勾画出了美国政府推进云计算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并要求:美国政府每年总计约800亿美元的IT开支中有1/4左右的部分可以迁移至云计算。庄嘉.美国云计算发展战略[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2(5).2012年,美国发布了旨在推动大数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政府文件《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该《倡议》提出:“将通过收集庞大而复杂的数字资料,从中获得知识和洞见以提升能力,并协助加速在科学、工程上发现的步伐,强化美国国土安全,转变教育和学习模式。”周婷婷.大数据时代数据运用的理念与实践研究——以英国<卫报>为例[J].江汉学术,2015(1).与此同时,美国多个机构均承诺,将在数据收集和分析领域投入上亿美元资金,促进大数据技术在能源、教育、医疗、环保、文化和国家安全等领域的创新和突破。

2.德国:工业4.0背后的现实命题

德国在高科技产业方面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06年的《国家综合性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发展高科技产业,此后,德国又于2010年提出“高科技发展战略”,其主要亮点就是将产业发展进一步细化,并将“工业4.0战略”确定为十大未来项目之一。按照规划,在未来10~15年的时间里,德国政府将投资2亿欧元,通过广泛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挥其在生产自动化、个性化方面的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生产力。胡杰.从德国“工业4.0”看未来中国未来制造业的发展[J].民营科技,2014(12).时至今日,德国的高科技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机械制造的产业门类,成为德国工业界雇员人数最多的行业。然而,德国发展科技产业的雄心绝不止于此。2014年,德国《数字日程》计划正式公布。该计划明确指出,德国政府将全力推动工业数字化,支持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研发,资助新兴企业等,其目标是到2017年成为欧洲数字经济增长的龙头。为了更好地实现德国“数字强国”的战略目标,该计划还强调了数字化技术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到2018年以前铺设每秒数据传输流量至少达到50兆的网络、实现手机宽带上网、调整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

众所周知,德国制造业在世界上颇具竞争力,在全球制造装备领域一直拥有领头羊的地位。2013年,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政府正式提出“工业4.0”战略,并且这一战略得到了德国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普遍认同,尤其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的推动下,已经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德国研究者和企业家认为,“工业4.0”概念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德国工业向智能化转型,借助信息技术等虚拟手段,提升德国工业的整体竞争力,进而帮助德国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中拔得头筹。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期间中德双方发表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涵盖了中德将要进行全面战略合作的20多个细分领域,纳入了超过200项的具体行动措施。根据《纲要》,未来“工业4.0”领域的合作将成为中德两国产业合作新的方向,并提出了中国工信部、科技部与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联邦教研部将建立“工业4.0”对话机制、“工业4.0”议题纳入中德标准化合作委员会等具体措施。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N].人民日报,2014-10-11.而借鉴德国“工业4.0”计划,是“中国制造2025”的既定方略。

3.英国:数字化战略走出经济危机

在19世纪和20世纪,英国凭借着率先完成的工业革命的助力,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然而,在这场席卷全球的社会变革中,尽管英国最早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但也一度遭受着由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伦敦“雾都”的称号正是由此而来。受制于环境因素的制约,英国经济过度依靠煤炭资源的产业结构亟须调整和升级。到21世纪,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又导致英国实体经济遭受重创,持续的萎靡不振迫使英国政府寻求新的发展模式。

与德国相似,为了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地增长,英国政府于2009年逐步开始调整经济发展的方向,并在具体的产业发展上出台了多项振兴计划。在诸多规划中,《数字英国》计划的出台备受关注,属于一份纲领性的文件。该计划提出:“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推广全民数字应用,提供数字保护,将英国打造成世界的‘数字之都’。”同时,该计划还概述了英国在互联网与通信广播产业方面广泛的战略规划。王喜文. ICT战略的国家间比较[J].信息化建设,2011(1).尽管该计划在公布后受到了不少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计划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被英国政府寄予了厚望。正如当时的英国首相布朗所期待的那样,“《数字英国》将是英国取得成功的手段,并可在未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从全世界来看,英国较早地提出了“创意经济”的概念,对创意在经济发展中的动力一直有着深刻的认识。2015年,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创新英国”发布《英国2015~2018年数字经济战略》。报告显示,2015~2018年间,为全力推动数字化业务以及数字化机构的发展,英国政府将每年投资3000万英镑(约合2.77亿元人民币)。这项投资将被用来资助“数字弹射中心”“开放式数据研究所”“英国科技城”等数字化机构的发展,以及鼓励“数字化创新者”尽快将其创意付诸实践。郑晓雯.英国斥资推动发展数字经济[N].人民邮电报,2015-03-18.“创新英国”战略作为英国政府扶植科技行业的又一政策,政府提供的经费为创意者想法的实现提供了基础,能够切实有效地帮助初创企业中的科技创新人才进一步发挥创意,并与潜在合作伙伴建立联系,进而促成创意的落地,并引导行业内的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此外,英国政府的资金支持还将对物联网行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预计2020年将有300亿台设备接入互联网,届时物联网服务的附加值每年可达2万亿美元。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在2012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在G20国家中,英国是互联网经济对社会贡献最大的国家。当时,英国互联网经济规模已达1917亿美元,在英国GDP中所占比重达8.3%,高居G20国家的榜首。根据报告,如果将互联网看作一个产业,它甚至可以称为英国的第五大产业,其规模超过了保健、建筑和教育领域。互联网经济占中国GDP 5.5%为第六大产业[N].法制晚报,2012-03-20.对此,有学者认为,英国长期保持领先的关键就在于英国政府不断推动宽带的普及和宽带速度的提升。

二、国内背景

(一)新常态下,互联网是国民经济新引擎

作为20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互联网在世界经济的发展、政治的角逐、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的变革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互联网在我国刚刚萌芽,多数人对这一新生事物抱着好奇和观望的态度,等待着看它将要爆发出怎样的能量。1994年,北京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接入国际互联网,凭借着一条64K的专线,中国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连接。1997年,我国制定《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该文件提出“将互联网列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周笑冰.韩国政府的游戏产业扶持政策及启示[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2(6).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互联网从简单的工具性应用,到基础设施的广泛普及,进而演化为当下火热的互联网经济体概念,其自身完成了一次更新和变革。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其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是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主题,被称作中国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在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田红鹏,范振可,冯健.一种基于WiFi控制的四旋翼飞行器设计与实现[J].物联网技术,2015(8).由此,互联网被普遍认为是有望成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助推力。

1.互联网经济增速强劲,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亮点突出

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4%,这是中国经济增速自告别“8时代”后再次换挡,回落到7.5%以下。单从数字看,7.4%的年度增速是1990年以来的低点。但是,随着政府工作报告的正式认可,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正在酝酿,为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已然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未来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提升,势必要更多地依靠互联网及相关产业融合联动产生的重要拉动作用。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巨大,且增速强劲。按照工信部的定义,互联网及相关行业,主要是指电子信息产业。单从数据上看,电子信息行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主要支点。根据工信部的统计,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企业个数超过5万家,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1.87万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3.8万家;从产业规模来看,全年完成销售收入总规模达14万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万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7万亿元;从投资额来看,行业投资增长速度在服务业中最大。刘莉.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超过5万家[N].科技日报,2015-04-22.2014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额达4187亿元,比上年增长38.6%,其增长速度在服务业众多行业中投资增速最大。在2014年中国第三产业投资281915亿元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占比达1.49%。此外,随着2014年信息基础设施投资进一步完善,累计完成固定投资826.5亿元,互联网及数据通信投资也得到了快速增长,增幅高达63.5%,同比提高8.4个百分点。从社会零售消费来看,互联网也发挥着积极作用。201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63%,上升2.68个百分点。刘莉.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超过5万家[N].科技日报,2015-04-22.因此,互联网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流通、扩消费、惠民生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

2.“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引领经济发展新形态

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处于跨界融合爆发期,互联网已经悄然渗透至各行各业,并诞生出诸多新兴业态,引发了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以互联网与工业的深度融合为代表,经历过“去工业化”的发展浪潮,如今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再工业化”的口号。然而,“再工业化”并不仅仅是一个新概念或新口号,而是有着完全不同于20世纪第一轮“工业化”的本质特点。譬如,德国提出的“工业4.0”,其融合的路径是以制造业为基础体系,逐步将制造业的具体环节和链条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其核心是生产方式的动态化改进,进而通过微观环节的效率提升带动制造业整体生产力的升级和跨越。又如,美国提出的“工业互联网联盟”,则是侧重于强调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激发传统形态下的制造业潜在的创造力和竞争力。与德国推崇的“硬制造”不同,美国所追求的是更多的侧重于软性的服务创新。与德国的“工业4.0”和美国的“工业互联网”相对比,我国提出的“互联网+制造业”则是将“智能制造”作为“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主要方向,既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工业体系下流水线生产的批量优势,又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互联网下个性化、精细化的生产特点,实现“大规模定制化生产”。《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实质也是通过互联网与工业深度融合,在世界发达国家纷纷角逐“再工业化”竞争的战场上,凭借互联网手段、互联网模式、互联网思维“弯道超车”,抢占产业变革的先机。

除此之外,“互联网+零售”形成了电子商务,激发的消费需求带动了一大批中小微企业的生产;“互联网+银行”形成了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小额贷款、众筹等多种金融方式不仅拓展了融资对象的范畴,而且带火了一大批与支付紧密相关的行业;“互联网+农业”,一方面通过数据监测系统等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存活率和保鲜率,另一方面也打破了农产品供需信息不对等的难题,创新出了多种生产模式。总之,几乎互联网对业已存在的每一个领域都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教育、医疗、汽车、化工、能源……未来,“互联网+”的跨界思想,将有可能成为传统行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又一重要路径,互联网的“大经济”概念将日益成为主导的新经济形态。

3.互联网对国民经济影响力逐渐增大,主动适应新常态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中国经济GDP达到58786亿美元,超过日本4044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在经济数量上发生了巨变,更在发展质量上产生了飞跃,尤其在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业态和经济增长动力等方面均呈现出诸多不同于以往的特征。马光远.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N].经济参考导报,2014-11-10.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阐述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三个新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窦卫霖,李霁阳.刚柔相济——习近平主席在APEC会议上讲话的话语分析[J].对外传播,2014(12).这三个特征构成了今天经济新常态的“新”字的内涵。综观当前全球经济,很多国家的经济增长的速度逐渐放缓,但在互联网领域却仍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在此背景下,拥有6亿多互联网用户的中国已然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2014年7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了题为《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对生产力与增长的影响》的研究报告。这一报告通过研究和对比全世界较为发达的20多个国家的发展现状,认为当今世界经济中与互联网相关的产值在全球的经济体中已占据第五位,互联网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强。而中国互联网经济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美国,这一比重从2010年的3.3%猛增至2013年的4.4%,而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首先是基于中国庞大的互联网用户总量,其次是互联网正在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发生紧密的联系,由此带动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该报告针对互联网在中国GDP增长中的贡献程度也做出可能性的预测。报告称:在2013~2025年期间,互联网将帮助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提升0.3~1.0个百分点,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总量中的贡献率将达到7%~22%。

互联网经济的巨大动力,不仅在于其对GDP的影响力,更在于其对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发挥的作用。与依靠资源等粗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同,互联网能够在生产、流通、消费、再生产等各个环节提供新的动力。由于互联网在信息的实时交换、广泛收集、病毒传播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信息差距,使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信息更加透明,资源的配置更加有效,进而加剧了市场竞争,促使一部分对消费者需求反应迅速、对市场反馈对接精准的高效企业得以胜出,市场环境得到优化,并推动了生产力水平和劳动者技能的整体提升。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换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将更加低廉,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将助推中国经济从低效率、高成本、高能耗向科技主导、创意主导和消费主导的方向过渡,由资源依赖型、投资依赖型转向创新拉动型和消费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二)市场变革,互联网信息消费蓄势待发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尤其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以每年25%的速度迅猛增长,中国逐渐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制造中心之一,并跻身于全球经济大国之列。然而,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产业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的问题。自2011年“十二五”规划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以来,一条快速铺就的信息之路逐渐展现出在社会发展中的潜在影响力,尤其是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下,信息消费异军突起。所谓“信息消费”,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宏观的概念,既包括硬件的消费,如购买智能手机,下载各类终端应用,支付网络安装费,购买智能电视、平板电脑等设备,同时也包括对软件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如电子商务、在线阅读、网络视频、线上订票、团购、云服务等。以电子商务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第一季度,信息消费市场网络零售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第一季度全国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4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8.9%,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7.1%,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近2.9个百分点。同时,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15年第一季度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网上商店销售额增长39.7%,增速较去年同期加快14.5%。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商务运行基本特点[EB/OL].(2015-04-20)[2015-10-22]. http://china.huanqiu.com/News/mofcom/2015-04/6237916.html.由此,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消费市场结构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随着新一代互联网领域的技术进步,形式多样的互联网产品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大数据应用、物联网设备、智能穿戴设备、云家电等消费形式逐渐兴起。这些看似遥远的消费方式拥有非常诱人的发展前景,在未来很有可能成为促进全民信息消费的又一重要力量。2014年春运期间,以搜索引擎为核心业务的百度公司基于其数据流量的平台优势,研发了名为“百度迁徙”的项目。该项目自2014年1月启动,通过大数据技术和地理位置服务两者的结合,形成了国内首个关于人流迁徙的可视化应用。具体而言,该项目是以数以亿计网民每天平均70亿次的定位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机特殊算法的分析处理,挖掘网民的动态迁徙数据,形成实时、动态的人流迁徙轨迹。这一项目的意义,首先是为公众直观地了解大数据技术、近距离接触网络可视化应用进行了一次全民的科普。更为重要的是,这一项目也为政府有关部门对春运运力的科学规划与合理调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能够跟踪全国各省市劳动务工人员的实时流动状态,为劳动部门提供人力资源咨询。这一尝试为未来的大数据参与公共服务进行了一次实践,也展现了“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管理将可能出现的场景。此外,像目前逐渐开始流行的云存储、健康手环、智能手表等可穿戴式设备都是未来信息消费的典型产品。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信息消费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其中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4万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高少华.政策导向开启3.2万亿盛宴信息消费推升经济增长新势头[N].中国信息报,2013-09-04.201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推进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的金融合作协议》,支持相关信息消费重点项目建设。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动下,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加速渗透,很多新型消费热点如移动互联网、跨境电商、农村电商、智慧城市等不断涌现。进入2015年,互联网领域的国家政策密集出台。从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互联网+”行动计划,到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再到《“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的出台,直至《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的通过,都不断地将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推向了国家战略高度。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信息消费在我国的热度不断上升。加之传统行业与通信互联网行业纷纷布局,进一步带动了消费市场的升级。根据商务部在今年4月发布的《2015年消费市场发展报告》的数据,2015年我国信息消费将成为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根据预计,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较2014年将增长20%以上。015年信息消费规模将增两成[EB/OL].(2015-05-04)[2015-12-05]. http://www.gov.cn/xinwen/2015-05/04.content_2856493.htm.这与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关于信息消费发展目标的设定相一致。与此同时,文化创意、体育健身、智慧生活、时尚设计成为信息消费领域的新亮点。

值得关注的是,和传统消费形式相比,信息消费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首先,信息消费有助于提振内需,助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大大地扩展消费的领域和热点,提供新的生存空间。我国市场规模巨大,当前居民消费正处于转型期,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关键阶段,信息消费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也应该客观地看待我国在引导和推进信息消费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如信息消费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重要设备支撑能力有待提升、信息产品和服务创新性薄弱等等。黄鑫.建立促进信息消费长效机制[N].经济日报,2015-08-15.因此,国家应当从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的演进升级、增强信息产品的供给能力、培育信息消费新的需求、提升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等方面,着力解决信息消费所存在的问题,将信息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发挥信息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三)创客时代,互联网成为大众创业急先锋

在互联网与各行各业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消费的产品业态和商业模式还远未成型。然而,正是因为空白市场的存在,给数以万计的创业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因此,2014年被称为中国的“创客元年”。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随着李克强总理视察北京、深圳等地的知名“创客空间”,了解年轻创业者的奇思妙想和丰富成果,互联网领域的“创客运动”蓬勃开展起来,俨然形成了一种新的价值导向和生活方式,创业和创新活力的激发,也使得“创客”成为2015年最具特点的年度关键词之一。

1.互联网经济如火如荼,重塑劳动力市场格局

随着各类互联网设备及应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很多在过去需要人工操作的事务逐渐由机器取代。在计算机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这一趋势尤为明显。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分析,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智能终端的普及,网络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让诸如计划行程、维护日历、备忘录提醒、消费记录、家政服务、预定车位等事务变得极为容易。据统计,美国在2000年到2010年,至少有1100万个文秘等行政类岗位被互联网服务所替代,譬如,在这一时期,电话接线员、旅游代理等职位均减少了一半以上。对于这种现象,经济学家安德鲁·麦卡菲不无担忧,他说“我们正不顾一切地与机器竞争”。在分析了多种职业需求的基础上,安德鲁·麦卡菲将这一类被互联网应用和服务取代的群体称为“常规认知工人”,并认为目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足够智能,可以胜任到程式化的工作并自动重复。

在互联网席卷全球的今天,这样的现象并非个案。在美国作家安德鲁·基恩所著的《网络不是答案》一书中,基恩提出这样的观点:网络并没有创造工作,反而提高了失业率,缺乏规制和管理的网络经济让大多数人沦入贫穷。他举例说:在网络零售巨擘亚马逊公司,高效能的营运模式大大挤压了零售业的工作机会,小的零售商每达到1000万美元的销售业绩需要雇用47名员工,亚马逊只需14人;而在交通领域,优步(Uber)未上市前市值达182亿美元,约是两大租车公司安维斯(Avis)与赫兹(Hertz)的总和,两家公司员工合计有6万人,但Uber只有1000人;主营假期出租自有房屋的网站空中食宿(Airbnb),市值估计100亿美元,相当于老牌饭店集团希尔顿的总值,但希尔顿雇员超过15万人。美新书:网络无益经济发展反会令更多人失业[EB/OL].(2015-01-05)[2015-12-05]. 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5-01/5343267.html.被称为“硅谷最火的风险投资人”、脸书(Facebook)和推特(Twitter)两家明星公司总顾问的互联网革命先驱马克·安德森,在《华尔街日报》发表的文章中写道:“越来越多的商业和工业机构由软件和网络服务运行,这些机构从电影院到农业到国防,不一而足。”甚至,他将这种趋势描述为“软件正在蚕食世界”。诚如他所言,如火如荼的互联网经济逐渐打破了劳动力市场的格局,并重塑业已形成的劳动力市场,其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明显。然而,笔者认为以上观点所述尽管是事实,但也不必过于强调互联网对失业的影响,而抹杀其正面的力量。根据麦肯锡研究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随着中小企业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每失去1个岗位,就会创造出2.6个新的工作机会。”姜奇平.生活方式2015:亲自创造美好生活——3.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N].互联网周刊,2015(1).因此,常规性的工作被转移到网上,节省了时间、资金、人力等成本,这是经济发展中对降低成本的本质追求,必然会造成企业在某些方面用人需求的减少。值得注意的恰恰是,互联网技术在将现有商业活动的自动化水平提升的同时,其造成的暂时的“损失”将会由网络经济催生的新业态的收益和消费所弥补。

尽管互联网的存在确实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相对劳动力的过剩,但是互联网也创造出了更多新的岗位和业态。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在2015年8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就业市场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接入互联网的企业、个人越来越多,网络的平台效应越发明显,“平台型就业”和“创业式就业”的热潮快速发展。该报告称,中国的互联网行业经济规模在2011~2014年间维持了5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2014年已经达到8700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1.4%。据此测算,2014年互联网行业在中国直接创造了约170万个就业机会。而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就业规模将继续扩大,预计到2020年有望直接为约350万人带来就业机会。左岸.互联网改写就业市场格局三大趋势浮现[J].通信世界,2015(23).带来这种变化,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方面,网络的“聚合效应”和“放大效应”,能够将平时并不引人注意的需求经过数量的累积进而得到关注和放大,催生新的岗位,提供服务的一方不断挖掘和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业态。尤其是移动设备的广泛普及,各类需求独特、时间灵活的工种竞相诞生,“按需开工”的兴起就是这一趋势的产物。“按需开工”为想要增加收入的大众提供了更多可灵活就业的途径,普通人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各类服务出售自己的零散时间,从而赚取收入。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与各种产业的广泛融合,使得行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弱化了过去由于行业隔阂对劳动力流动性的约束,使得跨越行业界限的协作成为可能。换言之,从业者发挥所长、对接市场需求不必完全依附于企业,自由工作者的比例日益扩大。以淘宝为例,从网店的日常运营到线下的物流配送,包括为之提供网店装修的美工服务商和平台运营的基础设施提供商,以及根据淘宝网店发展的不同需求细分的新行业,淘宝充分显示出其巨大的平台效应,衍生出一个完整的生态圈。据统计,淘宝平台已经创造了860万个就业机会,在未来一年还将再增加313万个新的就业机会。波士顿咨询:互联网+为中国就业市场带来三大影响[EB/OL].(2015-08-13)[2015-12-05].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5-08/13/c_128123611.htm.

以上数据从一个侧面印证了2014年麦肯锡研究院发布的报告《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对生产力与增长的影响》的结论。报告认为,在中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社会劳动人口数量开始下降的背景下,互联网对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总体上是中性略积极的。互联网对就业总量的影响并无显著的劳动力过剩之说,互联网对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却是难以避免的。

2.政策部署竞相助力,互联网成为创业热潮新阵地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进行,政府大力推行简政放权,通过取消和下放大量政府审批事项释放和激发市场活力。互联网经济风生水起,以文化创意、网络科技、生活服务等为代表的新兴行业正在成为就业市场吸纳人才的新出口。近几年,网络零售、视频网站、在线旅游、金融众筹等新兴行业发展迅猛,已经形成了一批颇具市场规模的企业。而这其中,很多企业的创业者都呈现出高学历、年轻化的特点。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尤其是在“创客”密集的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都极为重视来自民间的创业创新力量,通过政策和资本双管齐下,共同推动其发展。

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后,国务院发布《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顺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这是全国首个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系统性文件。紧接着,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从9大领域、30个方面,明确了96条政策措施,从建立创业扶持的新机制、财税金融新政策、创业服务新模式等方面,为创意创业提供了保障。此后,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推动创新创业发展。根据发改委公布的材料显示,截至2015年6月,全国各部门、各省(区、市)出台的支持创业、创新、就业的政策措施共1997条。其中,十八大以来,以部门名义出台的有119条,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武汉、成都、西安等7个创业创新相对活跃的城市出台的有129条。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材料[EB/OL].(2015-06-05)[2015-12-05]. http://www. 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15-06/05/content_35748893.htm.进入下半年,国务院下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11项具体行动,要求“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邵景均.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J].中国行政管理,2015(8).2015年8月,为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国务院印发《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文件指出:联席会议由发展改革委、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20多个部门和单位组成。中央政府在不到半年内下发的多份指导意见,彰显了国家层面的重视态度,致力于打通顶层设计的“最先一公里”和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激发了一批有创意、敢尝试、能吃苦的创业者纷纷走上创客之路,从生活各个角度推动文化和科技、创意设计与科技、社会服务与科技的融合,为社会创新提供新动力,充分释放了草根创新的潜在活力。对互联网前景的向往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这个领域找寻发展目标和方向。根据《2015互联网创业白皮书》的调查,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依旧是互联网创业的首选之处。2014年,三地新成立公司合计占比达到73.84%,电子商务是最热门的创业领域,占比为13%,紧随其后的是本地生活领域和互联网金融服务领域。从公司发展看来,2014年,全年共有36家互联网公司上市,相比2013年同比增长幅度达到93.75%,覆盖了企业服务、游戏动漫、电子商务和教育等14个领域。2014年,以百度、阿里、腾讯、奇虎360、小米为首的互联网巨头企业加快了互联网行业的并购与投资布局。以五大公司为源头的互联网企业也催生了无数创业者投入“双创”的洪流之中。从数据上可以看出,BAT——中国三大互联网公司百度公司(Baidu)、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腾讯公司(Tenent)的英文首字母缩写在创业人数和创业公司数上都位居前列,其中“阿里系”的310家创业企业和“腾讯系”的274家在总数上几乎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