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研究意义

本书的研究意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为《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2年2月16日发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进一步扶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形成一批有实力的文化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从电影产业来看,“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时期,电影的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电影产业政策也在此期间日臻完善。2010年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将“积极推动电影走出去,培育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电影国际传播企业,开发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国产影片;通过在境外举办公益性的中国电影展、参加国际电影节和组织商业性的海外推广营销活动,不断提高国产影片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zwgk/2010-01/25/content_1518665.htm,2010-01-25.作为战略目标,这些都说明发展电影产业,提升我国电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政策对于电影产业的发展来说,宛如一剂强行针释放了电影发展的潜力与能量。

但这些宏观战略在具体落实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目前中国电影还很难进入国际主流市场,许多中国影片即使在国际上获奖,却因为在题材上难以符合欧美观众的审美取向,仍难以在欧美院线上映。同时,中国电影的国家传播能力和营销观念也相对落后,还未形成全球化的电影发行网络,这些都成为制约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障碍。

2)丰富和发展了竞争理论的内容,开辟了电影产业竞争力量化研究新领域

以波特(Michael Porter)为代表的竞争理论等研究,对于产品、产业和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已经十分成熟,但对于电影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还比较有限。由于电影产业本身具备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的特殊性,其国际竞争力的形成与评价体系的确立需要依循特定的范式与路径。本书将以原有的竞争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电影产品内涵与属性的界定,分析我国电影产业竞争力现状,运用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制定电影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丰富和发展了竞争理论研究内容。

当前我国学界对电影产业的研究大多局限在质性研究的层面,缺乏质化、量化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在电影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中,固然要采用文化学、艺术学的定性分析方法,也要有经济学、统计学的定量研究方法,这样才能形成更加全面、完整、深入的研究体系。本书将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的成熟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对电影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评上,推广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