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情感论

1.2.1 情感与认知

情感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活动之一。霍夫曼(Hoffman,1986)曾提出过有关情感与认知相互作用的系统理论,阐述了情感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过程及其相互影响。在心理学上,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联系的内心体验,即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在哲学上,情感是指人对所感受对象的主观体验,是人的需要达到满足与否的反映;从价值上看,情感是主体对事物的价值特性所产生的一种主观反映。关于情感的评价理论主要有情感理性说、生理激情说、认知评价说、情感现象说、情感行为说、情感病理说和情感发展说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情感理性说的创始人,这一学说将理智与情感相对立。萨特以存在主义观点对情感作了完满的解释,他认为情感的主、客观密不可分,情感是人们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情感包含着对世界的改变;并非一切情感皆清晰可辨,情感能微妙地给人带来不快或顿悟。

认知评价说认为,认知在情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曼德勒(Mandler, 1984)把情感分为三部分:唤醒、认知和意识。该理论认为,认知和主观体验是情感的组成部分,它们赋予认知在情感中以核心的作用。显然,在翻译的理解与表达过程中,认知和情感这两种心理功能是相互推助的。因为在翻译的思维运作与修辞外化过程中,既有科学理性的逻辑推衍,更有灵感—直觉—顿悟的非理性的艺术律动,因而译者主体认知的情感性尤应得到关注。

1.2.2 认知的情感依赖性

认知是获得某方面知识的心理过程。《美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认知是生物体得到关于客体的思想或理解的心理过程,或者是获取世界知识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人本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主张将认知与情感统一起来。这一点对翻译学的主体思维研究甚有助益。伊扎德认为情感不仅在量上影响认知,而且影响认知的结构。魏屹东等则认为情感对认知具有动力作用、选择作用、诱导作用与生理准备作用等。可见,情感是认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认知的发生对情感具有依赖性。易言之,没有情感就不会有认知,情感贯穿认知的全过程。对于翻译的理解与表达亦然。倘若没有理性的逻辑思维,源语文本的逻辑构成(字词、句段、章节)就不能理顺,所指与能指则难以对应;又倘若没有译者主体情感的贯注,从思维到修辞的外化则无由产生,更不用说妙句偶得了。可见,科学理性(认知)与艺术感性(情感)是译者必须具备的。如德拉布尔(Margaret Drabble,1939~)《冰雪时代》(The Ice Age):



London was growing unpleasant, everyone agreed, and Anthony, like many others, had decided to leave the sinking ship.The view extended along the valley:harmonious, glittering, distant, dry, nature at its best.He gazed at it, at the pale greens and grays of the far limestone, the hard blue ofthe sky, the black trees in the lane, the gray-green roofs of the village beneath.The colors themselves spoke of an orderly composite life, slowly accumulated.It had seemed safe, a place where one could avoid the disagreeable intrusions of London life, the people, the garbage, the trafic.

伦敦越来越令人讨厌,谁都这么说,于是同大批伦敦人一样,安东尼决定离开这艘正在沉落的船儿。山野的景物沿着空谷向前伸展,那么和谐,那么明艳、寥远而高爽,袒露着山峦全部性灵之美。他凝然远眺:淡绿青灰的石灰岩隐现在远方,天空是宁静而湛蓝,底下的山谷里,是成行的黑黝黝的树木和村舍的青绿的屋顶。色彩逐渐反映出逐渐形成的、井井有条的山区生态。这儿似乎安然得多,远离尘世,没有喧嚣的伦敦生活,没有小市民、垃圾和繁闹的车水马龙。

(筱章、宗伯、徐笑译)


《冰雪时代》书名即象征着英国20世纪70年代灾难性的经济冻结和现代生活中的精神荒芜。此段则把伦敦的荒秽与自然的省净进行对比,凸显现代人对都市“文明”的厌弃,返璞归真的意向昭然映现。译文本在构词运作方面是下了一番认知情感体验与修辞运思的。如valley增译为“空谷”,以与下文充塞垃圾、小市民的喧嚣繁闹的车水马龙构成潜台词对比;harmonious, glitering, distant, dry,nature atits best译为:那么和谐,那么明艳、寥远而高爽,袒露着山峦全部的性灵之美;the hard blue ofthe sky,天空是宁静而湛蓝。显然,这是从言表层次切入对作者的情感体验,然后根据表意的需要,或增词或转义表达。凡此,都与伦敦这艘“正在沉落的船”(the sinking ship)构成极度的悬差。论者说,她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小说言语风格:流畅而机敏、幽默而敏锐、深邃而睿智。她自己在论及小说创作时则说过:“正是由于这种时刻不停的流动和各种感情状态的往复变化,我才觉得小说生趣盎然、饶有兴味侯维瑞:《英国文学通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994页。。”译者对其“老练的笔调,深挚的情感,敏感的观察和宏大的结构”侯维瑞、李维屏:《英国小说史》,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747页。进行解读与吟味是完全必要的。而译者倘若没有感性体验与情感灌注,加之对英国伦敦生活方式层面缺乏认知了解,以及对女性作家创作心理与修辞表达的细腻笔触的入微观察与心理积聚,要想运笔自如、遒劲而婉约地再现原文的言语美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情感维度理论的公认二维模式认为,情感系由两个维度构成:效价(valence)或愉悦度(pleasure)分为两个正负极;唤醒度(arousal)或激活度(activiation)由弱到强。不言而喻,译者的情感不可能是恒定如一的,言喜则喜,言悲则悲,其正负情感及其强弱是动态波动行进的。译作是创造(再现与表现),在创造过程中有生理的痛苦,也有心理的快乐,有很多堪称佳作的译本即是译者肉体痛苦升华的结果,而精神创造的愉悦则是前者的某种补偿。有时译者不能自已,往往超越译作的限度,乃至旁枝逸出或横生波澜,如林纾与庞德即是显例。译介学对此多有论列。但就标准化的常规翻译而言,依然必须掌握逻辑严谨律与情感守恒说。

情感守恒假说认为情感守恒分为横向守恒和纵向守恒。横向守恒指人生中感受的正向情感和负向情感在量上的等价;纵向守恒则是指人与他周围的亲人所感受的情感守恒。无疑,译文本是生活表现的物化形态,再现之译者与作者一样,必须有情感的积累和生活的历练,凡此,都依凭于语言,因而,对语言的直感或语感是译者再现生活、重构文本的临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