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2版)
- 圣才考研网
- 6436字
- 2022-09-19 17:06:07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1 复习笔记
【结构脉络图】
【重点难点归纳】
一、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的溯源
1.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
(1)文字出现之前古代的传播手段
①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谣谚就是其中的一种。
②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③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就是木铎。这是别的国家的传播史上所没有的。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
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和金石。甲骨除少量纪事外,多用于祭祀和占卜;金器多用于记录帝王诏书或国家常法;岩刻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②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采取了修筑驰道、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为社会传播的畅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③早在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市贸易,同时也产生了最初的商业广告。
2.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
(1)两汉的传播活动
①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负责官文书和信息的传递工作。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
②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和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造纸术发明以后,才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2)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
①三国魏晋时代是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旺盛发达的时代。为了能及时地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魏蜀吴三国的驿传活动都深受当局的重视。
②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③为了及时传递军事信息,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④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既有包括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二、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
1.早期政府官报的出现和唐代官报的发行制度
(1)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这些官报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名称,其性质接近于宋朝以后的“邸报”。
(2)经由进奏院传发的这些报状,主要涉及以下内容:皇帝的起居活动,皇帝的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2.“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
(1)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所收的题为《读开元杂报》一文。这篇文章对“开元杂报”的外观和内容,都作了详细的描述。
(2)现在还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它们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3)这两份“敦煌进奏院状”证实了唐代进奏院状的以下特点:
①没有报头,开端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
②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长官的。
③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
以“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为代表的唐代的报状,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和宋朝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它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一级军政单位派驻首都的进奏官向地方传发,因而带有官方的性质,属于古代官报的范畴,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与宋以后的“邸报”还有一定差别。
3.唐代的其他传播活动
(1)唐代官方的传播活动,除了上述由各地进奏官传发的“报状”、“进奏院状”等之类的官报外,还有烽燧、露布、檄文、榜文和告示等。
(2)唐代非官方的传播活动,主要有士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和民间的传播活动。他们所使用的传播手段,主要有书信、著述、赋诗等。
(3)民间的传播活动,主要是流传于贩夫走卒野老牧童之间,口耳相接的歌谣谚语,街谈巷议和俗讲、变文等民间说唱文学作品。
三、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
1.宋代官办的“邸报”和“邸报”的发行制度
(1)宋代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机构是都进奏院。在都进奏院的管辖下,负责信息采集和传报工作的是进奏官。
(2)比起唐代的进奏院状,宋代的“邸报”具有更多的报纸的特征和封建政府官报的色彩。
①它已经不像唐代进奏院状那样,只是一种由派驻首都的进奏官们向自己的藩镇长官们报告朝廷信息的新闻信,而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统一编发给诸路州郡,向地方官员们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
②它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
③它已经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
(3)“邸报”的内容,主要有“朝廷政事设施、号令、赏罚、书诏、章表、辞见、朝谢、差除、注拟”等几项。见于宋人记载的,至少包括以下内容:①皇帝的诏旨;②皇帝的起居;③官吏的任免;④臣僚的章奏;⑤军事情报;⑥刑罚。
(4)“定本”制度
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宋代还实行过“定本”制度。“定本”,是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邸报”样本进行发报。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2.宋代的“小报”和官方对“小报”的查禁
(1)“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和“邸报”一样,“小报”并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
(2)“小报”的基本情况
①“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固定的名称。
②“小报”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③“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进奏官)、使臣(地方各州军郡临时派驻首都的官员)、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④“小报”的内容主要:朝廷动态报道、官吏任免消息、皇帝的谕旨诏令、时事性政治材料。
⑤“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⑥“小报”的读者范围很广。
(3)“小报”本身并没有言论,只是通过它所选刊的文件和消息来表示它的倾向。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的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小报”的出版,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议论朝政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因此受到各时期封建政府和当权派官员的查禁。
3.宋代的其他传播活动
(1)两宋时期社会上的各种传播活动十分活跃,除官办的“邸报”和民办的“小报”外,还有榜文、檄文、诏书、大臣章疏、边报、传单、名人诗文、科举范文、出自名家的书信、制词、行状、碑传、铭志,出自临安、福建、四川等地书肆的各种版本的书籍。
(2)在各项传播活动中,最值得注意的、影响最大的是“榜”。“榜”是一种由政府部门发布的、以张贴的方式公布信息的新闻传播手段,其形式类似唐以前的布告。
(3)两宋时期的商业传播活动,也有比较大的发展。使用最普遍的是用棉纺织品制作的悬帜和用竹木等原料制作的牌匾。北宋时期已经出现了纸质印刷的商品广告。
四、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元代官方的信息传播
元代的驿传制度非常发达,这一制度为军情和官文书的及时传送提供了保证。官方的新闻传播活动主要集中于中书省,负责官文书的收发工作。
2.元代的民间新闻传播媒体“小本”
元代流行于民间的新闻传播媒体,主要是“小本”。这种“小本”由民间私自雕印发卖,内容主要是来自朝廷方面的政事消息。和宋代比较起来,元代的言禁更严。
3.元代社会上的其他传播活动
元代印刷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利用印刷和其他手段来传播信息的活动十分普遍。元代虽然没有发行官报的体制,但类似宋代“小报”的出版物仍然得到延续,民间的传播活动还是大量存在的。
五、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
1.明代官报的抄传和发行制度
(1)明代的官报由封建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发布和抄传等事宜。发自首都的官报,仍被习惯地称为“邸报”。明代“邸报”的抄传和发行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
①通政司。
②六科。
③提塘。明代不设进奏院,没有进奏官,提塘官所从事的工作,十分接近于唐宋时代的邸吏或进奏吏。提塘的办公地点通称提塘报房,简称报房。“邸报”的各项内容,是提塘官们从六科发抄的各项谕旨和章奏中摘抄出来的。
(2)明代“邸报”抄传活动的全过程:①通政司汇集各类章奏和地方上报的消息;②六科收集和发布有关的诏旨和章奏;③提塘将这些诏旨和章奏从六科抄出,经过筛选和复制,传发到省,再传到府县,通过辗转抄录,在官绅中传阅。
2.有关明代“邸报”的几个问题
(1)明代的“邸报”和唐宋时代的“邸报”一样,也有很多别名。常见的有:“邸抄”、“朝报”、“除目”和“京报”。
(2)明代的“邸报”,其内容大体包括:①皇帝的谕旨;②皇帝的起居言行和有关皇室的各类消息;③官吏的任免和觐见;④臣僚们的章奏,这是“邸报”中所占篇幅最多,信息含量最大的一部分内容;⑤军事信息;⑥社会新闻;⑦“邸报”中还附有“鼎甲单”,及时报道有关科举方面的最新信息。
(3)明代的“邸报”基本上每日发行。明代中叶以前的“邸报”,大多是由各级抄报人用手写的方式辗转抄传的。明代“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不少士大夫知识分子还注意收藏报纸,作为修史和从事文学创作的参考资料。
3.明代的民间报房和抄报行
(1)明代中叶以后,首都北京等地开始出现了民间的报房和从事抄报工作的专门行业。有人以经营报房“博锱铢之利”,有人以“送邸报为业”,有人定期地向送报人支付“邸抄之费”,社会出现了“抄报行”这一公开的行业,并因利薄而受到官方的减免税费的待遇。
(2)明代早期的民办报房,多数情况下,是从官方的提塘报房分离出来的。民办报房问世后,它的官方消息仍然得自六科或间接地得自提塘报房。它们所发行的报纸,都被称为“邸报”。
(3)除抄传和发行“邸报”外,民间报房还从事报录、印卖缙绅录、鼎甲单,出版临时编印的时事小本等类的活动。北京是当时民间报房最集中的地方。
4.《万历邸钞》、《天变邸钞》和《急选报》
(1)明抄本《万历邸钞》共32册,这部抄本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抄录者在摘录的过程中,作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它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2)《天变邸钞》是被一些明人的文集当作附录保存下来的一篇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天变邸钞》关于北京灾异事件的报道,并非官方发布的,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的。从这一点看,它出于官方的提塘报房的可能性较小,出于民间报房的可能性较大。
(3)《急选报》是保存至今的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它采用雕版印刷,它的被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即公元1580年前后就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报纸了。
5.明王朝对“邸报”抄传活动的限禁
明代的言论出版之禁历来很严。严厉限制“邸报”抄传活动,使很多章奏不能发抄,使广大依靠“邸报”获知朝政和国家大事的官员和在野的士绅们耳目闭塞、信息不灵。
6.明代的其他新闻传播活动
除了“邸报”和报房出版的各种抄印件外,明代还曾经出现过不少其他的新闻传播媒体。
(1)塘报是一种由下到上,由地方向中央逐级汇报军情的文报,是有关军事信息的重要传播工具。经塘兵探访和下级官员们整理后上报的军事情报,即称塘报。明代的塘报无定期,有时数日一发,有时一日数发。
(2)告示是一种由上而下,由中央到地方,逐级向公众公布信息的官方的新闻传播载体。皇帝和各级政府长官有时也以个人的名义发布告示。明代的告示,就性质而言,是一种以官方名义发布的公报。它能为公众提供一定的信息,因而具有新闻传播媒体的性质。
(3)竹筹、揭帖、旗报和牌报主要流行于明代的农民起义队伍中,是他们的重要新闻传播手段。
①竹筹大约是一种写有各种紧急信息的竹签。
②揭帖的形制近似于近代的小字报或传单。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③旗报渊源于古代的露布,明末农民起义者所使用的旗报,就类似这种露布。旗报通常由专人扛着骑在马上,在敌前敌后奔驰传送,供沿途的军民人等阅览。
④牌报是一种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牌报由农民起义军的营、镇、各军都督府和大顺政权的地方行政机构等各级军政部门分别发出。牌报的内容十分庞杂,包括起义军的战报,政策法令和声讨明王朝的政治檄文。
六、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1.清代的官报和官方的新闻传播活动
(1)清代“邸报”的发布方式、发行渠道和明代的十分接近,即经由通政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①通政使司是收受臣僚章奏的机关。它的职责“掌受各省题本,校阅送阅。”
②六科是发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的机关。它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负责谕旨章奏的发抄工作。
③提塘主要负责官报的抄传发行工作。六科发抄的明降谕旨和应发章奏,是由各驻京提塘官抄录传送到地方的。
(2)清代官报的内容,基本上由宫门钞、上谕、臣僚章奏三部分组成。宫门钞主要报道皇帝起居、大臣陛见陛辞以及礼宾祭祀赏赐等朝廷动态消息。臣僚章奏部分只选刊少量折件原文,大部分折件只刊出目录,供阅者参考。
(3)清代官报的读者,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员。
2.清代的提塘报房和提塘报房出版的小报
(1)清代的提塘分京塘、省塘两种。
①京塘指各省设在北京的提塘。京塘的任务主要有收受和转呈地方上报中央的各类公文、收受和下达中央各部院发给本省的一般公文、发行邸报。
②省塘是指驻在各省省会的提塘。
(2)为了及时处理“邸报”的誊录发行等项工作,从清代初年起,就出现了提塘自设的报房。这些报房,有时也被称为抄房。
(3)清代的提塘官们还曾经发行过一种小报。小报又称小抄,所刊载的主要是提塘官们和提塘报房的工作人员自行采录的消息。提塘小报受到当局的注意和限制,是因为出现了以下三种情况:①先于部文到达地方,泄露了司法机密,影响了对获罪官员的惩处;②刊发了严重不实的消息;③刊发了未经六科发抄的章奏。
3.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1)清代的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早在清代初年,北京城内就有以私人名义从事抄报活动的人。他们所刻发的报纸主要刊载一般的谕旨和章奏,因而也被混称为“邸报”。但其显然带有私营性质,并非官报。他们的办报活动,是清代民间报房活动的先声。
(2)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这些报房因而也被称为京报房。它们所出的京报,有时也被混称为邸抄或邸报。
①早期民间报房所出报纸,一般没有报头,没有封面。同治以后各朝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在形式上加上了封面和报头。
②民间报房所出的京报,大多是印刷的。
③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钞、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④京报的全部稿件都来自内阁和科抄,没有报房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评论。无须标点,也不加任何标题。
⑤报房出版京报,旨在营利。报费是他们的主要进项。
⑥报房京报的读者,在清代的早期和中期,绝大部分是朝野的官绅和士大夫知识分子,市井小民中订阅京报的只是少数。
4.清代的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
(1)在清代的地方新闻传播活动中,各地的提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清代各省的提塘通称省塘,驻地在各省的省会,负责辖区内的塘务工作,是官报在当地发行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2)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报纸。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
5.清代早期和中期的其他传播活动
(1)除利用官报外,清朝的封建统治者还广泛地使用过榜、帖示、告示等传播媒介来发布官方消息。
(2)这一时期的民间报房,除出版发行京报外,也附带出版和发售一些其他的出版物。其中有的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是报房京报的汇总和延伸,有的则以传播文学艺术信息为主。
(3)清初到中叶这一段时期,书籍、年画、历书、商业传单、商品包装纸等出版印刷品也大量问世,为清代中叶以后商品广告的发展作了铺垫。
中国古代官办的“邸报”有1200年左右的历史,民办的“小报”有近千年的历史,民间报房出版的邸抄、京报有近400年的历史。上述两类报纸,虽然历史很长,但发展缓慢,固然是受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封建自然经济这一基础的制约。
1.2 课后习题详解
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
答:(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起始时代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这些官报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所以,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唐朝。
(2)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唐代中叶以后,开始实行藩镇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也被简称为留邸或邸。进奏院的负责人简称进奏官,有时也被社会上泛称为邸使或邸吏。唐代的进奏官是由地方派遣的,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朝廷的管辖。这些进奏官们既为所代表的地方藩镇呈递章奏,接受和代转朝廷下达的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名称。当时人称“进奏院状”、“报状”、“留邸状报”等,这种原始状态报纸的出现便标志着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
答: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是指在报纸诞生之前,即唐朝之前的新闻传播活动,这一时期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出现之前,传播手段十分原始。
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后两项通常用于军事。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就是木铎,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活动相近。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
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这些传播媒介垂之久远和传于后世的考虑较多,现实的传播作用和传播的时效性还不算太大。
②早期的口头广告、音响广告和悬帜广告随集市贸易的出现而出现。
③关于传播功能、传播效果、传播心理、传播技巧、传播道德乃至于受众需求等方面的分析和论述的理论著作和思想家开始出现。
(3)汉代以后,传播体制日趋完善,传播载体开始多元化。
汉代以后,随着邮驿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也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传播载体逐渐以竹简、木简、绢帛和纸为主,传播距离扩大,时效性增强。
(4)三国两晋时代军阀割据,战乱频繁,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发达。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载体是多元化的,既有包括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继续被沿用,童谣和谣言也是社会上普遍采用的传播手段。
3.唐代官报的编辑发行工作通过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
答:(1)唐代官报的背景
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称为邸吏,或者是进奏官。唐代官报便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
(2)唐代官报的编辑发行工作及负责部门
①唐朝官报所提供的信息,有一些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一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编辑工作分为采、编两个环节,进奏官既是唐朝官报的记者又是编辑,编辑工作的负责部门便是进奏院。
②唐朝官报的发行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当道”,即他们的主官。负责部门通过唐朝覆盖全国的邮驿系统发行。
4.“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
答:(1)“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
以“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为代表的唐代报状,是一种从官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它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一级军政单位在首都的派驻机构向地方传发,因而带有一定的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与宋以后的邸报有很大的差别。这些报状还残留有某些官文书的痕迹,但已不同于官文书,而属于一种由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传播工具。从某种意义上看,它们与16世纪诞生于欧洲的“新闻信”相似,但比作为西方近代报纸远祖的“新闻信”早诞生大约800年。
(2)“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被称为中国最早报纸的原因
①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即进奏院状。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这是唐代人详细记述唐代报纸情况的唯一一篇文献。从孙樵在《读开元杂报》一文中提供的情况看,他当年在襄汉地区所看到过的那几十页“杂报”,很可能就是开元年间长驻首都的山南道的邸吏们,根据当时中枢部门“条布于外”的材料,传发给山南道地方长官的“报状”或“留邸报状”,是这一类官报的残件或抄件。多数的学者都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近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②“开元杂报”的原件早已失存。现在还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它们是驻首都的各地进奏院发布的,是一种在当时的政府机构内部发行和传递的官报,它们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5.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答:宋代“邸报”是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机构是都进奏院。
(1)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的特点
①宋代“邸报”已经不像唐代进奏院状那样,只是由派驻首都的进奏官们向自己的藩镇长官们报告朝廷信息的新闻信,而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统一编发给诸路州郡,向地方官员们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
②宋代“邸报”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信息传播工具。它的读者已经不像唐代的进奏院状那样仅限于少数藩镇长官,而是逐渐扩展到京朝官、地方各级行政官员和广大的士大夫知识分子。
③宋代“邸报”已经由不定期发行转发为定期发行。刊期的每一次调整,都基本上做到按期连续发行。信息量逐渐加大,新闻的时效性也有所加强。
(2)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中的地位
①进奏官带有官报记者的性质。“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从门下省等政府部门抄录下来的。抄录过程也是选择和采集的过程。
②进奏官在一定范围内承担编辑职能。在宋朝实行统一管理以后,“邸报”的发报工作仍由各州进奏院和进奏官们负责,稿件的采集、编辑、整理、审定等环节,则逐步由中枢部门接管。进奏官的参与,主要表现在传报的环节上,经审定允许传报的稿件,到了进奏官手里,还会作一些筛选和删节。
6.宋代“小报”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屡禁不绝?
答:(1)“小报”既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的产物,也是受宋代朝报商品化直接影响的结果。根据史料,可以把“小报”这种民办报纸的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民办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固定的名称。“小报”和“新闻”都是当时读者对它的称呼,用以区别于官报。
②“小报”开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北宋末年以前的“小报”只是偶尔以“别录单状”等方式出现,北宋末年才逐渐地实行专业化。社会上开始有一些人以出版“小报”为业,“坐获不赀之利”。
③“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应“小报”发行者的委托,在各处访录朝廷政事活动消息的有“内探”、“省探”、“衙探”等。“内”是大内,即皇帝居住和处理政事的地方;“省”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等中央一级政府机关;“衙”指省以下的一般政府机关。“内探”、“省探”、“衙探”指的是在以上这些地方探听和访录新闻的人。其他经常出入宫禁的人,也不时为“小报”提供新闻。
④“小报”的内容,主要是朝廷动态报道和官吏任免消息、皇帝的诏令、臣僚们的议疏章奏等时事性政治材料。和官报比较起来,“小报”的内容有两个特点:a.信息比较灵通,新闻的时效性较强。b.所发表的大多是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小报”的消息并不完全准确,有的“小报”中还出现过假新闻、假诏旨和伪造的章奏。
⑤“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宋朝的印刷业十分发达,印刷工匠的技术非常熟练,印刷的成本也不高,“小报”的发行者当中就有掌握印刷手段的“书肆之家”,因此,采用雕版印刷的方式复制一些“小报”,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⑥“小报”的读者范围很广。有京官,也有地方官和一般的士大夫知识分子,皇室成员和社会上关心朝廷政事的人,也有不少是“小报”的热心读者。
(2)“小报”屡禁不止的原因
“小报”的出版,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议论朝政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因此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但终宋之世,“小报”始终没有被完全禁绝,其原因主要在于:“小报”的出版,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禁止刊载的文件和新闻,或先于官报透露了这些文件和新闻,满足了社会上对朝廷政事和人事信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小报”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它的发行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因而是有一定的生命力的。
7.明代官报的发行制度和宋代比较起来有哪些不同?
答:明朝官报的发行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通政司、六科和提塘。通政司汇集各类章奏和地方上报的消息,是消息的总汇;六科收集和发布有关的诏旨和章奏;提塘将这些诏旨和章奏从六科抄出,经过筛选和复制,传发到省,再传到府县,通过辗转抄录,在官绅中传阅。这就是明代“邸报”抄传活动的全过程。
明代官报的发行制度与宋代比较起来,不同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明朝“邸报”的内容主要来自汇集章奏和地方上报消息的通政司,审定工作由皇帝和六科共同负责,六科的官员们还承担了采集、记录和为“邸报”提供皇帝谕旨的工作。宋朝“邸报”稿件的采编、整理由中枢部门接管,其中的审定工作,由门下省的给事中负责。
(2)明代不设进奏院和进奏官,由各省都派提塘官长驻京师,担任军情和各项文报的呈递下达和抄传“邸报”等任务。提塘的办公地点通称提塘报房,简称报房。宋朝“邸报”的发布机构是进奏院,提塘官就其所从事的工作而言十分接近于唐宋时代的邸吏或进奏吏。
(3)明代抄传“邸报”的提塘报房作为提塘官们的办公地点,是由提塘官们自建或购置,并非由朝廷统一设置,而宋朝的进奏院则是在政府中枢部门管理下,按一定的制度统一设置。
(4)明代“邸报”基本上每日发行,有关“邸报”的抄传活动也是逐日进行的。相比之下,宋朝“邸报”虽定期发行,但前后的刊期并不完全一致。
8.“急选报”和“天变邸钞”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新闻传播媒体?
答:“急选报“是保存至今的两份明代报纸原件的其中之一;“天变邸钞”不是明代“邸报”的原件,而是被某些明人书籍当做附录保存下来的当时“邸报”刊载过的文字。
(1)《天变邸钞》
①《天变邸钞》的内容
《天变邸钞》是被一些明人的文集当做附录保存下来的一篇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这一报道,从当时出版的民间报房发行的“邸钞”(即“邸报”)上转录下来。“天变”就是指明熹宗天启六年五月初六日(1626年5月30日),发生在北京内城西南,以王恭厂火药库附近一带为中心,波及到周围近百里地区的特大灾异事件。报道这次事件的邸报,曾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不少京内外人士都是通过阅读这份报纸才了解到这次事件的详细情况。
②《天变邸钞》的性质
《天变邸钞》关于北京这次灾异事件的报道,并非官方发布,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从这点看,它出于官方的提塘报房的可能性比较小,出于民间报房的可能性比较大。它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广为传播的那一类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
(2)《急选报》
①《急选报》概述
万历八年四月二十二日在北京雕版印刷,长宽为24.6×14.4厘米,作“小本”状,共六页,以黄纸为封面,左上端印有加黑框的报头,内含“急选报”三个大字和“四月份”三个小字,内容为官员的任命。纸张和印刷的质量都不高,说明是为了抢时间而草草印出来。
②《急选报》的性质
《急选报》没有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的姓名,但估计很可能是民间报房的产物,是民间报房所出的“邸报”之外的众多“报儿”中的一种。有可能单独发行,也有可能作为附件随“邸报”一并发行。它的被发现,说明我国至晚在万历八年即公元1580年前后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
(3)综上所述,“急选报”和“天变邸抄”均是一种出自民间报房的报纸。
9.清代官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
答:清朝参考明代官报发行制度,继续在全国范围发行“邸报”。清代官报的发布方式、发行渠道和明代的十分接近,也有自己的特点:
(1)清朝的发行渠道经由通政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①通政使司是收受臣僚章奏的机关。和明代不同,清代通政使司的主官通政使,由满汉官员各一人担任。担任通政使的官员,特别是其中的满员,历来是皇帝宠信的大臣。
②六科是发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的机关。清初沿明制,六科自为一署,每科满汉各一人。雍正以后隶都察院,成为院属机关。
③提塘主要负责官报的抄传发行工作。六科发抄的明降谕旨和应发章奏,由各驻京提塘官抄录传送到地方。提塘分京塘、省塘。京塘指各省设在北京的提塘,和地方及中央政府都保持一定的联系,具有双重领导性质。省塘专门负责京省之间官文书和官报的传递工作。
(2)清代官报逐日发行
与清代的官报发抄活动相同,官报的发行活动也是逐日进行。
(3)内容包括宫门抄,上谕、臣僚章奏
与明朝官报的内容不同,清代官报的内容,基本上由宫门抄,上谕、臣僚章奏三部分组成。读者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员。
(4)官报的内容和抄传发行由皇帝决定
清代没有设置类似宋代上都进奏院那样的统一管理进奏官的专门机构。清代皇权高度集中,官报的抄传发行工作,包括谕旨和章奏哪些应发,哪些不宜发抄,往往由皇帝作最后决定。
10.清代的提塘、提塘报房和民间报房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报房办的“京报”不是政府官报?
答:(1)清代的提塘、提塘报房和民间报房之间的关系
①提塘自设提塘报房。清代的提塘是官报发行渠道的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官报的抄传发行工作,分京塘、省塘两种。为了及时处理“邸报”的誊录发行等项工作,清初就出现了提塘自设的报房,具有半官方的性质,属于半官方的机构。
②民间报房分离自提塘报房。由提塘及其所设报房垄断“邸报”的抄录刊刻发行活动,一部分人分离出来,以刻报为营生,进而设立自办的报房,刊刻抄报,成为民间报房。开始和提塘及其报房还有一定的牵连,其后逐渐脱离关系,成为完全独立的民间自设的报房和纯粹民营的“私家报纸”。
(2)报房办的“京报”不是政府官报的原因
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这些报房因而也被称为京报房。它们所出的京报,在部分读者中有时也被混称为邸抄或邸报,但是京报并非政府官报。
①民间报房所出的京报虽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全部稿件都来自内阁和科抄,与官报内容相似,但其读者对象与发行渠道跟官报并不相同。
②京报由民间报房发抄,读者为官绅士大夫和市井小民。政府官报则经由通政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集中管理,统一发行,并且主要在官僚机构内部流通。
③民间报房出版京报,旨在营利。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民间报房,从一部分提塘报房中分离出来的,成为完全独立的民间自设的报房和纯粹民营的“私家报纸”,在经营的过程中,它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而政府官报是为官员们明悉朝政、维护政体服务。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木铎
答:木铎是中国古代文字未出现之前的传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这些都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活动接近,因此,前人一度把木铎当做新闻事业的象征。
2.露布[电子科技大学2011研;中央民族大学2003研]
答:露布是一种以流动的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起始于汉魏,主要用帛,也有用木板的,因此也被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特别是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有时露布也被用来发布政治性的消息。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传播面也较广,是报纸诞生以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3.进奏院状[中国传媒大学2013、2009年研]
答:进奏院状是指我国唐代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原始状态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内容主要涉及皇帝的起居活动、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以及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特点主要有:①它是不定期地由首都向地方传发的,其读者对象主要是地方的藩镇和诸道长官;②它在行文上还保留有某种官文书的痕迹,但不同于一般的官文书,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早于正式的官文书;③它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④它所提供的信息不少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一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
4.开元杂报[华中师大2013、2008研;清华大学2006研;四川大学2003研]
答:开元杂报是指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的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属于进奏院状一类的古代报纸。无正式名称,没有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新闻史学界的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类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5.敦煌进奏院状
答:“敦煌进奏院状”是指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因为沙州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这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年代最早的原始状态的报纸。这两份“进奏院状”于1907年前后,先后被英籍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取走,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这两份进奏院状的发现,提供了一批研究唐代进奏院状的珍贵的实物,还证实了唐代进奏院状的以下一些特点:①没有报头;②发报方式是进奏官直接发给主官;③提供的消息都是进奏官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或从朝廷采集到的重大政事消息。
6.邸报[人大2009研;南开大学2005研;陕西师范大学2005研]
答:邸报又名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邸吏状、邸吏状报等,邸报是其通称,是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它发源于唐代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邸报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内容受到当局严格的控制,主要涉及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员的任免、臣僚的章奏,战报及刑罚等。宋代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7.定本制度[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定本”是指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出范围。“定本”制度起始于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曾两度取消,都在不久后恢复,由此一直沿用到宋末。“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
8.小报[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
答:“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报头和固定名称。它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报道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小报的出版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禁止刊载的新闻和文件,成为邸报的重要补充,但由于它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以受到了查禁。
9.《万历邸钞》
答:《万历邸钞》是现存的明代万历年间的邸报的抄本,共32册,部分抄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台北“中央”图书馆,未署名。抄本所抄万历年间的邸报,起于万历元年,止于万历四十五年,中间有缺失,抄录者在抄录过程中做了一些编辑整理工作,包括筛选、删节,增加摘要,进行注释和附录说明,对同一题材的稿件进行综合等。因为经过整理,这部抄本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10.《天变邸钞》
答:《天变邸钞》是被一些明人的文集当做附录保存下来的一篇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这一报道,从当时出版的民间报房发行的“邸钞”(即“邸报”)上转录下来。“天变”是指明熹宗天启六年发生的一次因地震引起火药库爆炸,波及周围近百里地区的特大灾异事件。“天变”这一提法,始见于明熹宗就此事件发的一则“上谕”,后来被广泛沿用,并把报道这一事件的“邸报”称为《天变邸钞》。因年代久远,《天变邸钞》的原件已经无存,抄件因作为附录收入明人文集,才间接地被保存下来。《天变邸钞》关于这次灾异事件的报道涉及方面很广,是抄报人采访了现场和众多受害者后自己编写的,从这一点看,它出于民间报房的可能性较大,它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广为传播的那一类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
11.《急选报》
答:《急选报》是保存至今的两份明代报纸原件之一,也是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万历八年(1580年)在北京出版,小册状,有报头,全部使用雕版印刷。正文部分逐个介绍被“急选”的162名官员的姓名、籍贯和被任命的官职。纸张和印刷的质量都不高,说明是为了抢时间草草印出来的。这份《急选报》没有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的姓名,很可能是民间报房的产物。它的被发现,很可能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报纸了。
12.揭帖
答:揭帖是开始于明代起义军中的新闻传播工具,类似于近代的小字报或传单,经常用以发布声讨明王朝的政治檄文,公布起义军的政策,公布赃官和土豪劣绅名单等,进行瓦解敌人的宣传。
13.旗报和牌报
答:旗报和牌报是广泛使用于明末起义军中的新闻传播工具。旗报源于露布,是一种外形类似于旗子的新闻传播工具,经常书写鼓动口号,捷报,文告等,由专人骑快马在敌前敌后传送,起到鼓舞士气、动摇敌军的作用。牌报是书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形状大小无统一标准,内容作用类似于旗报。
14.民间报房
答:民间报房是中国古代民间报纸的出版发行机构,最早出现于明代中叶的首都北京。明代早期的民办报房很可能是从官方的提塘报房分离出来的,其官方消息仍得自六科或间接得自提塘报房。因此两类报房所抄发的官方消息内容大致相同,它们所发行的报纸都被称为“邸报”。民间报房所发行的“邸报”和报帖,最初都是手抄本,到崇祯末年才出现活版印刷的报纸。清代民间报房因其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又称京报房,所刊内容基本上是官报的翻版。随着近代新闻事业传入中国,民间报房逐渐衰落。
15.报房京报[四川大学2008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研;人大2006研;郑州大学2005研]
答:报房京报是指由北京的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出版、公开销售于民间的、以营利为目的的报纸。它发端于明末,盛于清代。报房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特点主要有:①是没有官报之名的官报;②是“邸报”的翻版;③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和言论,没有标点和标题。在近代报纸产生以前,民间报房出版的这种京报,是臣民们获知朝政和国家大事的主要消息来源。报房京报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也是中国古代报纸的最完备形式。
16.辕门抄[北大2008研]
答:辕门抄是清朝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的报纸,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无报头,不定期发行,内容包括上谕、江藩牌示和出版者自行采录的官场信息。上谕部分比例较小,主要是人事任免之类;江藩牌示部分主要是省内各级官吏的差委任免,官场消息部分比较复杂。辕门抄旨在为官绅们提供他们关心的地方官场信息,弥补京报的不足。在近代新闻事业传入初期,不少报刊都辟有摘录辕门抄的栏目,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简答题
1.简述甲骨的用途及其历史意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研]
答:(1)甲骨是书写媒介的一种。文字传播时代依赖的是书写媒介,一切可以承载文字的自然物和人造物,都可以是书写媒介。如大自然提供的石头、泥板、树叶、树皮、甲骨、兽皮等,竹木经过简单加工后而成的简牍,质地细薄的丝织缣帛,以及后来的各种纸。
(2)作为文字传播时代书写工具的一种,甲骨的历史意义在于,帮助人类从口头传播时代走向了文字传播时代,使有声无形的语言转换成了声形俱备的文字,从而使传播的内容可以独立的方式永久地存在。
2.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报纸诞生于唐代?[湖北大学2010研;华中师大2003研]
答:参见本章课后习题第1题答案。
3.简述“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兰州大学2007研]
答:参见本章课后习题第4题答案。
4.简析小报出现的背景与意义。[华科2006研]
答:“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在传报一般消息的同时,“小报”也经常被政府官员中的在野的一派所利用,刊载一些对当权者不利的消息和时事性政治材料。“小报”的产生和盛行,是宋代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1)“小报”出现的背景
①“小报”产生于统治集团内部,且屡禁不止,与宋朝中央集权的削弱有直接关系。
②宋代文化空前进步,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二程、朱熹、欧阳修、苏轼、司马光及沈括等优秀人物,享誉千古,为“小报”创造了文化条件。
③精神追求越发迫切,宋朝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了强烈的文化需要,国民闲暇的生活,审美趣味,生活情趣,都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荣,给予“小报”丰富的资源。
④经济的繁荣和物质生活的富足,为“小报”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
⑤活字印刷为“小报”的产生创造了技术条件。
⑥封建王朝对官报严厉控制,人们很难通过官方传媒了解时局变化的真实情况,这就特别需要在官方信息渠道之外,另辟新的信息来源。
(2)宋代“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出现的带有一定民间性质的报纸,其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小报”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起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的报纸。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②在传报一般消息的同时,“小报”也经常被政府官员中在野的一派所利用,刊载一些对当权者不利的消息和时事性政治材料。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小报”还常常被主战派官员和各阶层的爱国人士用来刊载一些呼吁抵御外侮、要求惩治汉奸的大臣奏疏和前方克敌制胜的消息。
③“小报”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的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
5.简述中国古代三种不同性质的报纸。[华中师大2004研]
答:“进奏院状”、“邸报”和“小报”的具体内容,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6.简述中国封建王朝对朝廷官报的一般管理措施。[华科2005研]
答:中国古代官报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其管理、发行,是与古代历朝封建行政制度紧密相连的。古代合法的报纸基本上是官报,按官营体制运作。自唐代有原始形态官报后,各朝主管报纸和发行的机构如图1-1所示。
(1)唐朝官报的管理措施
唐朝的进奏院状是古代官报的雏形。其传播系统的邸、进奏院是各藩镇节度使在首都设立的办事机构,负责人进奏官由地方派遣,只对各自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朝廷的管辖,任务是为所代表的长官呈递章奏,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朝廷和全国的政治消息。
(2)宋朝官报的管理措施
宋朝的中央官报——邸报在政府中枢部门的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负责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由门下省的给事中负责领导,主要是收受和传递官文书,进奏官由地方委派。
图1-1 各朝主管报纸和发行的机构示意图
①新闻审查。由中书省、门下省的检正、检详官负责宋代官报的内容审定,决定稿件的取舍。皇帝和进奏官有时也部分参与,对涉及灾异、军情、朝廷机密等方面的信息和未经批准公布的臣僚章疏,都限制发布。
②“定本”制度。进奏官必须根据枢密院或当权宰相审查通过后的官报样本统一发报。
③宋朝的官报经复制和传抄后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售。
(3)元朝无正式官报
元代没有官报和发行系统,中书省负责官方的新闻传播活动,将汇集的政事信息上达于最高统治者。地方官员主要通过下行的官文书获知朝廷的信息。
(4)明代的传抄发行体系:层层抄传
①官报的发布体制。官报通过一个周密的体系由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发布和抄传,其过程包括:a.通政司汇集各类章奏和地方上报的消息;b.六科收集和发布有关的诏旨和章奏;c.提塘选抄这些诏旨和章奏,复制后传发到省,省发到府县。除了层层传递和官员转抄于同僚与亲友之间的方式之外,还有一种互相借阅和互相寄看的方式。
②对新闻传播的限制。明代虽然没有制定专门的法规,但《明会典》中对新闻传播有诸多禁令。天启以后各朝,禁止在邸报上抄传的包括:a.与皇帝及当权大臣观点相悖的稿件;b.军事机密;c.涉及诛戮大臣事件的章奏;d.各种机密。
(5)清代:明代发行体系的沿袭
①官报发行体制
清朝参考明代的官报发行体制,经通政使司、六科、提塘继续在全国发行官报。通政使司是收受臣僚章奏的机关,六科是发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的机关,提塘主要负责官报的抄传发行。
②清代的两种提塘:京塘和省塘
a.京塘是各省设在北京的提塘,由兵部负责管理,任务主要是收受和转呈地方上报的公文,收受和下达中央各部院发给本省的一般公文等,还发行“邸报”。
b.省塘是指驻在各省省会的提塘,专门负责京省之间官文书和官报的传递工作。
③官报内容控制
清朝皇权高度集中,官报的抄传发行工作,包括谕旨和奏章的发抄,往往由皇帝做最后决定。清初禁止“胥役市贩”阅读官报,主要在官僚机构内部流通。
三、论述题
1.试论中国古代“邸报”在维护政府统治中的作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研]
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最先出现的是官报,即“邸报”。“邸报”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称,比如“状”、“状报”、“报”、“邸吏报”、“朝报”、“邸抄”等。自唐代起,“邸报”这一古代报纸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它作为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直至清王朝覆灭后才退出历史舞台。“邸报”在维护政府统治中的重要作用主要如下:
(1)作为一种传播媒介,“邸报”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传播人需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主要是政治方面的。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在宋代还实行过“定本”制度。“定本”,是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由此,“邸报”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邸报”被历代封建王朝用作宣扬王权、颁施恩德、奖宠官员、推行政策的工具,是封建统治者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维护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
(3)“邸报”还成为跻身仕途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必读教本,为封建官僚体系的平稳运行发挥着纽带作用。
2.试述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及发展变化。
答: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其产生及发展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唐代的官报
在唐代,由于实行藩镇割据、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与中央传递信息,也同时了解中央政府的决策和活动。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就出现了一批进奏院状报、报状等,“邸报”的说法来源于宋朝人的称谓。唐朝人孙樵《经纬集》卷三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邸报”的较早、较详细的记载。现在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唐僖宗时期的两份“敦煌进奏院状”。
唐代的报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皇帝的起居活动、皇帝的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此外,这些报状还有以下特点:
①它是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传发的,其读者主要是地方的藩镇和诸道长官。
②它在行文上还保留有某种官文书的痕迹,但不同于一般的官文书,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早于正式的官文书。
③它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有的和收阅者有直接关系,有的并无直接关系。
④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一些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一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他们所着重传报的,往往是他们的主官们相对关注的那一部分内容。
以“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为代表的唐代的报状,是一种从官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它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一级军政单位在首都的派驻机构向地方传发,因而带有一定的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与宋以后的“邸报”还有很大的差别。这些报状还残留有某些官文书的痕迹,但已不同于官文书,而属于一种由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传播工具。唐代的报纸由地方政府来管辖,形式是手抄的。
(2)宋代的官报
到宋代,开始出现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发行的封建官报:“邸报”。这种由中央政府统一编印、发行新闻的制度,是宋代报纸最大的特点。宋代的“邸报”已经完全具备了中央官报的性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并且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内容主要涉及皇帝的出行和活动、诏书和命令、官员的任免、法令和公报,以及外事活动等。
和唐代的进奏院状比较起来,宋代的“邸报”具有更多的报纸的特征和封建政府官报的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它已经不像唐代进奏院状那样,只是一种由派驻首都的进奏官们向自己的藩镇长官们报告朝廷信息的新闻信,而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统一编发给诸路州郡,向地方官员们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
②它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它的读者已经不像唐代的进奏院状那样,仅限于少数藩镇长官,而是逐渐扩展到京朝官、地方各级行政官员和广大的士大夫知识分子。
③它已经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前后的刊期不完全一致,有时为“每日”,有时为“每五日”,有时为“逐旬”,有时为“每月”。刊期的每一次调整,都基本上做到按期连续发行。信息量逐渐加大,新闻的时效性也有所加强。
为了加强对封建官报的控制,统治者还制定了“定本”审查制度,这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是指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宰相审核通过后产生的。经审查通过的样本为“定本”,以此向全国传发。
宋代报纸已经部分采用雕版印刷。
(3)明代的官报
明代不设进奏院,由中枢部门统一安排封建官报的发布抄传活动事宜,发自首都的官报仍被习惯的称为“邸报”。具体负责“邸报”转发的,是职责类似于宋代进奏官的提塘官。提塘从六科等朝廷有关部门抄录允许发布的材料,编成邸报,通过驿站传发到省,经过层层转抄,再传到府县等各级官绅。提塘为便于编发“邸报”,还设立了报房。明代的“邸报”是日刊,以书册形式出现,每期一小册,三五千字,期发总数约为5000~10000本。明代“邸报”的内容,仍主要是诏令、章奏、任免等朝政信息,但比宋代“邸报”多了少许“女子生髭”之类的社会新闻。明代“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邸报”是他们获知朝政和了解国家大事的重要手段。不少士大夫知识分子还注意收藏报纸,作为修史和从事文学创作的参考资料。
(4)清代的官报
清代也存在类似明代的官报,其发布方式、发行渠道和明代十分接近,起主要作用的依旧是提塘。清代的提塘也设有报房,乾隆年间朝廷还下令让各提塘“公设报房”,使提塘报房有了一定的官方性质。清代官报的内容,主要为宫门抄、上谕、臣僚章奏三部分,其中,宫门抄主要报道皇帝起居、召见大臣等朝廷动态消息。章奏部分只选录少量折件原文,大部分奏折只列出目录。清代统治者对官报的内容控制甚严,诏旨、章奏等,哪些可发抄、哪些不可发抄,常由皇帝最后定夺。清代的官报一般是逐日发行的,有抄写的,也有印刷的,雍、乾以后,已大多为印刷的。清代的官报,通常被称为“邸报”,也有其他异称,清代中叶之后,又常被称为京报,读者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员。上自中枢大员,下至知府、县令乃至各级衙门中的小吏,都依靠官报获知朝政,了解京内外各方面的信息。一般的平头百姓则与官报无缘。即使能够看到,也往往受到干涉。因此,清朝的官报主要在官僚机构内部流通,是为官员们明悉朝政、维护政体服务的。
3.试述中国古代报纸没有演进成近代报纸的原因。
答:中国古代报纸,从唐至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先后出现“邸报”、小报和报房京报等类报纸。办报者从官员扩展到私人,并进而成为社会上的一种行业,从以官办为主到以民办为主,从类似信件的手抄品到活字印刷的小册子,从非卖品到沿街叫卖收费订阅,总的趋势是逐渐进步的。但是,它却没有能够演进成近代报纸并最终走上了没落之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方面。在封建专制统治中,古代报纸被严格定位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框架内,内容长期囿于朝政信息,停滞在抄传官文书的简单状态,不能在质上取得变化和发展,而始终只能充当封建专制的体制内事物。封建专制政府倒台后,这种与之相适应的古代报纸形态也必然走向终结。
(2)经济方面。古代报纸是与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的。纵观世界新闻发展史,近代报刊的产生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步的,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不可能产生近代报纸。
(3)鸦片战争后外报的进入从客观上切断了中国古代报纸自主演变为近代报纸的可能。鸦片战争后,封建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打进中国市场。近代化新式报刊开始出现,兼有新闻、评论、广告和文学作品等多方面内容,可读性较强、信息量较大、新闻时效性较强,中国古代报纸根本无法与其竞争,必然走向没落。
总之,中国古代报纸是不可能演进成近代报纸的,因为它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信息传播工具,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具体反映,它只能陪同封建制度走向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