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版)
- 圣才考研网
- 20100字
- 2020-06-24 17:54:59
第五章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5.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学方法论
1.社会学方法体系
(1)社会学的方法体系的层次
①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
②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
③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2)方法论原则
①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在于引导人们对世界形成一种基本观念,而且这种观念会影响其他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②逻辑思维方法
逻辑方法原则是指导人们进行正常思维的基本规则。遵循逻辑规则既是进行研究活动的最基本保证,同时也有助于科学研究活动的深入。
③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学科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学科研究的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已有的知识范围;另一方面,学科的知识积累也非常重要,创新和超越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已经成型的学科一般化理论对研究实践同样具有方法原则的指导意义。
2.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1)动态性
社会学的立场和视野是动态的,它关心的是变动中的尤其是现实社会的各种事实和关系的动态过程。
(2)整体性
社会学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是从整体论高度出发的,把社会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然后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来考察和分析社会运行和社会变迁过程。
(3)经验性
社会学注重对社会事实和现实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来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运行。
3.社会学研究的范式
(1)定义
范式概念是由库恩首先提出来的,用来表达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特征和规律。范式是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常规科学研究是指某一时期内科学研究者所积累、传授的知识以及所进行的一般性研究。
(2)社会学研究的范式类型
社会学的范式大体可概括为实证范式、解释范式和批判范式三大类型,如表5-1所示。
表5-1 社会学主要范式
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研究过程是指研究者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和提出研究结论的完整的科学活动过程,包括研究的逻辑过程和具体研究的实施过程两种。
1.研究的逻辑过程
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是从理论问题经过研究验证最终回到得出理论的循环过程,连接这一过程的逻辑方法就是演绎和归纳、经验观察和概括综合。
根据华莱士的“科学之环”原理,研究的逻辑过程是由问题、理论、假设、操作化和假设检验等几个环节构成的。
(1)研究起始于问题,研究者一般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理念以及相关理论,寻找、发现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是和理论相关的问题,而不是常识问题。
(2)提出理论问题之后,就需要了解和掌握其他相关理论的解释,然后根据相关理论解释,提出自己的理论假设。
(3)为了证明自己所提出的理论假设,需要针对理论假设所包含的解释模型,设计操作化的变量,并对变量进行测量。
(4)在测量或观察结果的基础上,检验理论假设和拟合解释模型,并最终概括出理论结论。
2.社会学的解释
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对社会运行及协调发展理论的解释过程主要包括:概念和变量、假设、变量测量和分析、假设检验。
(1)概念和变量
概念和变量是理论研究的基础和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
①概念
社会学概念是将社会中的同一类现象和过程以及共同特征抽出来,加以概括的结果。概念包括实体性概念和非实体性概念,它们是对具体的事物或人进行的概括性表达;非实体性概念,是对非具体现象的概括。研究者在使用概念时,需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②变量
变量是指含有数值变动的量。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为了解释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通常需要用变量来加以衡量和说明。通过对操作化变量的测量和分析,可以概括和解释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及规律。变量可分为:
a.因变量,又称依变量,是要解释的现象或过程;
b.自变量或独立变量,是自己独立发生变化的变量,用来解释现象或过程的原因。
(2)假设
①含义
假设是指研究者预先设想或猜测判断所要解释的变量之间可能会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并运用这种预设关系作尝试性解释。
②分类
假设分为研究假设(H1)和虚无假设(H0),研究假设就是研究者所要验证的假设,是研究目的,虚无假设是指和研究假设相对立的假设。
③意义
假设在经验材料验证之后,无论是被证实或是被证伪,都具有理论的贡献。理论假设的意义在于,研究者可以更加明确地关注几个变量之间的某种关系,从而找到研究的切入点,为研究的展开和取得研究结论奠定基础。
(3)变量测量和分析
①变量测量
测量是运用一些指标来衡量某类现象或过程的特征和变动情况。变量测量具有四个高低不同的层次,由低向高分别是: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测量。
②变量分析
变量分析是指研究者为了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具体关系,常常需要对其他变量加以控制,然后通过统计分析,确认所要考察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4)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是根据抽样分布的原理,运用抽样调查的样本统计值来对研究假设加以验证。
①原则
假设检验的原则一般采用显著度和否定域,即根据统计值分布在此范围内的比例来确定是否否定虚无假设,以确认研究假设是否成立。如果能够在显著度很小的情况下否定虚无假设,就能够证明研究假设成立;反之亦然。
②检验方法
在社会学定量研究中,检验假设一般可以用显著度p≤0.05作为准则,有些研究也运用p≤0.01或p≤0.001。检验方法主要是非参数检验,包括卡方(χ2)检验和方差(F)检验。
3.研究的基本程序
具体研究阶段是进行一项研究的完整过程,包括研究的具体方案和研究的具体实施程序或步骤。一般来说,具体研究大致可分为八个主要阶段:
(1)提出和界定问题
提出问题的基本原则:
①问题必须具有理论导向。理论导向,是指所提出的问题是由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构成的,而且问题能够通过经验来证实或证伪。
②问题最好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在选择研究问题时,最好考虑现实中人们关注较多的、与实践关系更为密切的问题。
③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研究可行性。衡量问题的可研究性的标准有:a.问题具有明确的范围;b.问题能切合实际;c.问题与研究者自身条件相符合。
(2)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回顾别人是如何研究的
了解和掌握别人的相关研究,一方面可以知道自己的问题是否有了解答,或已经解决到何种程度,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劳动,有利于理论和知识创新;另一方面也能够拓展自己的视野,为自己回答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3)进行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是指为了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实现研究目的,对研究中所涉及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检验所作的具体计划。
(4)收集资料
资料收集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
①资料必须具有可信性,即资料来源是可靠的,值得信赖的;
②资料必须具有针对性,即收集的资料应针对所要解答的问题,对证明问题具有有效性;
③收集资料要注意时效性,即所收集的资料应该是新的;
④所收集的资料必须具有系统性,即资料必须是完整的,而不是断章取义的,它能够用来系统证明所研究的问题。
(5)整理和分析资料
整理资料主要是对收集起来的资料加以汇总、分类、补充完善和加工清理,以便为分析工作做好准备。资料整理完毕之后,就需要对资料进行分析,从中探寻新的发现。
(6)解释从资料中获得的新发现
在资料分析中发现新问题之后,就需要对这些新的发现寻找理论解释,即对所看到的变量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和实际的角度去加以解释。
(7)得出结论
研究者根据各种解释的有效性和完备性,最后提出解答问题的最终结论。结论的特点有:
①研究的结论具有概括性,能够概括研究所发现的规律;
②结论要具有完备性,即所作的结论一般是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解释,其逻辑结构是完备的;
③结论必须具有有效性,即能够说明所要研究的问题。
(8)发表或出版研究成果
发表或出版研究成果的意义包括:
①公布研究结论以便于其他研究者加以检验和评估;
②促进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和应用;
③有利于知识积累;
④帮助研究者确立学术地位。
三、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是指通过对变量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的测量,以及对数量关系的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或过程的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是指注重描述、剖析和揭示现象或过程的特性和本质的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向研究对象系统询问社会背景、态度和行为,以发现社会现象和过程的原因或影响因素。调查研究法包括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全面调查是指对所要研究的对象的每一个个体都进行调查。抽样调查是指根据一定抽样原则,从所要研究的对象中选取一些个体作为样本,然后对这些样本进行调查。
问卷调查法的基本步骤包括:确定调查总体、选择抽样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汇总和录入数据、分析数据等。
(1)识别和确定调查总体。
调查总体是指所要研究的对象的全体或所有个体。明确调查总体一是为了掌握研究对象的总体情况,二是为抽样确立框架。
(2)根据抽样总体的特征以及具体研究的需要,选择和确定抽样方案。
(3)着手设计调查问卷。
①问卷的含义
问卷是指由各种问题组成的、用来向被调查者提问的卷子。社会调查研究中的问卷设计通常需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所设计问题带有检验理论假设的目的,能够测量出被访者的社会经济状况、态度和行为等。
②问卷问题的分类
根据问答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是指向被访者提供了选择答案的问题。开放式的问题是指让被访者自己给出答案的问题。
根据问题内容的不同,问卷中的问题一般包括三大类:a.事实性问题;b.行为性问题;c.态度性问题。
③注意事项
a.问卷作为一种测量工具,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其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同一测量工具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效度是指测量工具是否适合用来测量所要测量的对象。
b.问卷在定稿之前,通常需要进行一些试调查,即用问卷初稿去做访谈,以便发现问卷中是否还存在不准确、模糊和不切合现实的问题。
(4)实施调查。
实施调查是调查研究的关键步骤,大型的问卷调查都需要招募调查员来执行入户访谈任务。
有些问卷调查是通过邮寄或人员发放问卷,然后由被调查者自己填写问卷。这种调查实施方式虽然能节省人力和财力,但是,在问卷回收率、样本的偏差、缺损值和作答准确性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5)调查问卷回收起来之后,需要将这些资料汇总,并将结果录入数据库以便进行分析。
数据录入是指将问卷中被访者的作答内容,按照一定的编码,录入编制好的数据库结构之中。全部问卷数据录入完之后,一般还需要对数据进行逻辑检验和查错,数据检验和查错是为了查出被访者、调查员或录入员在回答、记录和录入时出现的明显逻辑错误或偏差。
(6)数据库整理完毕后,要根据研究目标,运用合适的数据分析的统计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以此来验证或证明自己的研究假设,并根据资料分析的结果,来对所研究的问题加以解释。
2.田野调查法
(1)含义
田野调查是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场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
田野调查的主要任务是解答这样一些问题:谁、什么、何时、何地、为什么。
(2)参与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是指观察者进入观察对象的生活或工作场所,参与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活动,在参与过程中观察研究对象的各种行为及其变化情况。
①优势
参与观察法在探寻研究对象的深层思想意识和内部相互关系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能让研究者在理解被研究者的社会情境的基础上,认识他们的思想意识发展的轨迹。
②需注意的问题
a.要明确观察的理论目标,做到参与而不深陷其中。研究者在观察之前,需要进行研究设计,明白观察所要检验的理论问题,计划要观察对象的什么,以及如何进行观察。同时在参与过程中,需要清醒地明确自己的理论目的,围绕理论目标而观察。
b.为了使观察资料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需要在控制观察环境和变量的同时,尽量避免影响被观察者的常规反应。否则,观察的结果极有可能出现偏差。
(3)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一般要有选择地进行,要根据研究的主题选择有典型意义的对象来与之交流、建立感情,以达到深刻谈心;有时,选择当地的信息灵通人士或当地“明白人”作为深度访谈的对象,对研究可能有较大帮助。
(4)主位取向和客位取向
主位取向是指研究对象所倾向于认为的观念或态度;客位取向是指研究者或局外人所倾向于认为的原因或动机。
研究者在田野中一方面要细致观察,认真体会,弄懂并理解当地人的主位观念;另一方面,研究者还要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分析这些主位观念的意义和形成原因。研究者应把主位取向与客位取向结合起来,全面看待田野中获得的信息。
(5)田野调查报告
结束田野调查后,研究者需要撰写田野调查报告。田野调查报告的写作方式主要是民族志的写作方式。
民族志是指详细、全面描述研究对象各个方面形态和特征的田野调查报告。民族志的特点是以描述、记事的手法为主,以展示研究对象的整体特征和活动全过程为目的,向人们勾画出特定社区和人群的文化图像。
3.实验法
(1)定义
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某些条件的情况下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为了控制某些自变量可能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实验法常常在实验中将被试或实验对象分为两个组:一组是实验组,另一组是控制组。通过对两组实验结果的比较,检验某些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2)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划分和建立的方法
①随机分组法,即将实验对象随机地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中;
②配对法,即根据变量相对应的原则,分别将实验对象一一分配在实验组和控制组。
(3)分类
实验法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①自然实验法是利用社会情境的自然状态,将其中的一种情境作为实验组,将另一种情境作为控制组,然后观察和比较它们的异同,以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通常采用自然实验法。
②实验室实验法是科学研究典型的实验法,即通过设置实验室环境,将想要控制的变量加以控制,以便观察和发现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4.历史比较法
(1)历史比较法的资料来源
历史比较法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两种:
①政府文献资料,包括政府和机构文件档案材料、统计资料和保存下来的其他历史资料;
②民间历史资料,包括民间流传下来的地方史志材料,以及民间口述史资料。
(2)资料分析方法
在历史比较法中,较为常用的分析历史资料的方法有:
①类比分析法,是指在分类的基础上对某类现象或事件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和特征进行对比,并由此类推出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变化规律。
②理想类型分析法,是韦伯创立并运用的研究方法。理想类型是一种分析概念或逻辑工具,是经过高度抽象出来的、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分类概念。
对理想类型的分析,主要包括比较不同理想类型的本质特征,分析不同类型之间的结构关系,并根据结构一致性的原则,来理解和解释事物或现象的原因。
(3)历史比较法的价值和广泛适用性的具体表现
①社会运行与社会变迁的纵向比较研究;
②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的横向比较研究;
③社会意识和社会事实的比较研究。
(4)局限性
历史比较法的局限在于历史资料或历史事实的不可证实性。由于资料的不可证实性,历史比较和推理常常建立在想象和类比的基础上,从而使得其结论可能带有主观性和选择性。
四、社会指标
社会指标是对受规范约束的直接利害关系所作的一种统计,它便于人们对社会主要方面的状况做出简明的、综合的和公平的判断。
1.社会指标的类型和功能
(1)社会指标的类型
①描述性指标与评价性指标
描述性指标是对社会客观现象的描述。由于这些指标没有与一定的理论、模型、目标相联系,因而它们仅仅能反映出社会事实本身,并不能说明其价值状况。
评价性指标又称分析性或诊断性指标。它是指能反映出社会发展、社会效果、社会影响在某些方面的利弊得失的指标。这类指标通常是人们按照某种目的将两种以上的社会现象做比较而得出的,它们实施说明社会现象的功能。
②观察性指标与计划性指标
观察性指标又称信息性指标,是指人们对于现状或已经发生了的社会现象的描述或评价。它的作用在于理解过去和及时反映现在。
计划性指标是指人们在了解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对未来的预测,因而又称作预测性指标。
③投入指标、生产量指标与产出指标
投入指标是指在某一社会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可供资源”。
生产量指标通常是指工作量或承担的次数。
产出指标又称结果性指标,它主要用以评价社会政策或措施的结果。
④肯定指标、否定指标和中性指标
肯定指标又称社会进步或发展指标。它们反映了社会的好的一面,是人们所希望发展的指标。
否定指标又称问题性指标。这类指标是人们不希望发展的,它们的上升标志着社会否定因素的增加。
中性指标是指与人们的价值取向、人们的愿望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指标。它们本身并不能说明社会进步与否。
⑤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
客观指标又称非感觉指标,是指反映客观社会现象的指标。
主观指标是人们对客观社会现象的感受。它表现为人们的心理状态、情绪、愿望和满意程度等。
⑥经济指标与非经济指标
(2)社会指标的功能
①反映社会状态功能
反映社会状态是社会指标最基本的功能。社会指标的作用在于,它集中了最重要和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并使之具有一定条理,从而将社会或某一方面的状况清楚地再现出来,使人们易于了解和把握。
②社会监测功能
通过指标的测量,可以监测社会运行状态。监测的功能可以分为对社会状态的监测和对社会目标的监测。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对社会状况的监测是指人们通过对社会指标的比较、分析而定期或随时监视社会或某一方面的运行。
③预测功能
预测功能是指根据已占有的材料,在对过去、现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摸索出社会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而对未来的结果加以测算。
社会指标的预测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预测发展;二是预测问题,即提早发现那些将会给人们或社会带来危害的问题。
④比较和评价功能
通过比较,可以对社会运行与发展、社会计划与政策进行评价,分析利弊得失,得出正确结论。比较有横向与纵向之分。
横向比较是指时间序列上同一时期的社会指标的比较;纵向比较是指对社会不同发展时期的历史比较。
2.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与说明社会或社会某方面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有三种方式:
(1)根据规划建立指标体系
这是政府利用公共机构的相应分类而建立起来的,由于能得到政府和各部门的协助,因而按此方式建立指标体系方法简便,成本也不算高。
(2)根据社会目标建立社会指标体系
这一方式是从一个总的或一系列社会目标出发,逐级发展子目标,最终确定各项社会指标。这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与规划性社会指标体系相比较,根据社会目标建立的社会指标体系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3)依据理论建立社会指标体系
这是非官方建立社会指标体系的基本途径。一些研究人员、学者根据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和假说,将社会现象编制成指标体系,并且用他们的理论来说明这些指标。
3.社会指标体系的应用
(1)社会指标体系最直接的应用是定期提供社会报告
社会报告是指根据社会指标体系所提供的数据,经过分析而得出的关于社会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的总结性评价。
(2)在生活质量研究中的应用
生活质量是指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全部社会与自然条件的综合水平。它既包括物质生活条件,也包括精神生活条件;既包括经济条件,也包括广泛的政治、文化、思想条件。
(3)在社会运行研究中的应用
社会指标在社会运行的协调性研究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社会运行的投入—产出分析。投入性指标又称结构性指标,多与社会运行的结构相关联;产出指标又称功能性指标,多与社会运行的功能相关联。
①结构性指标
结构性指标主要有三个方面:
a.基础总量指标。它是对社会基本状况的反映,这一类指标是整个指标体系的基础。
b.基础相对指标。它是直接利用基础总量指标而得出的比例数字。
c.政策性指标。政策的变化也是一种投入,是一种信息性投入,在社会运行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②功能性指标
功能性指标也有三个方面:
a.结果性指标。它是一定的基础性指标(基础总量指标、基础相对指标)在政策等变量的影响下产生的结果。
b.行为性指标。它也是一种结果,但它是通过人或人们的行为表现出来的结果。
c.感觉性指标。
(4)在社会决策中的应用
社会指标体系是科学决策的各阶段所必需的重要工具。现代的科学决策有一定的程序,而社会指标贯穿了决策程序的各个阶段。
①目标阶段。即确立决策的目标,需要决策者将一种理论构想或目的具体化为一系列的指标或指标体系;同时,又要为目标规定限度或边界条件,即所需获得的最低限度的成果,这也需要通过社会指标来说明。
②信息阶段。一般说来,大量的信息都是以社会指标的形式出现的。
③设计阶段。即要找出关键性的指标,确定各种指标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指标模型或预选方案。
④评估阶段。即根据指标的定性、定量、定时分析,比较各种不同的方案。
⑤选择阶段。它是由领导者与专家通过对社会指标的权衡而得出的最终结论,指标值高的方案总是比指标值低的方案容易中选。
⑥试验阶段。即要获得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各项数据和指标。
⑦实施阶段。这是决策的最后一个阶段,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在这一阶段常会出现一些事前未料到的变化,要求建立起反馈系统,随时了解实施中各项社会指标的进度,从而控制局势的发展。
五、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
1.抽样技术
抽样是按照一定的方式,从总体中抽取能代表总体的一部分元素,即样本,然后根据样本中所包含的信息对总体的状况进行估计和推算的过程。
(1)相关概念
①总体和样本
总体是指所研究对象的全体;样本是指从总体中抽取的部分个体(或单位)。
②抽样单元和抽样框
抽样单元是指把总体划分成的有限个互不重叠的部分。
抽样框是指在设计概率抽样的方案时的一份关于全部抽样单元的资料,如名单、地图、规模等。
③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
抽样误差是指用样本估计总体产生的误差。
非抽样误差是指在抽样调查中由于人为的差错或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所造成的误差。
④总体指标
总体指标是调查的目标量,即有关的总体参数,因而又称总体值或参数值。
(2)分类
根据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方式,抽样分为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
①概率抽样依据概率论的基本原理,按照随机的方式进行,它充分考虑等概率的原则,可以避免抽样过程中的人为影响,可以对样本的误差加以控制,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概率抽样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段抽样等具体方式。
概率抽样的过程一般包括界定总体、制定抽样框、决定抽样方案、实际抽取样本和评估样本质量等几个基本的步骤。
②非概率抽样主要是按照抽取样本的方便性、主观判断、主观意愿来选取研究对象,与概率抽样相比,其最大的区别是非概率抽样无法保证抽取样本的等概率性质,样本误差无法控制和估计。非概率抽样有偶遇抽样、主观抽样、配额抽样、滚雪球抽样。
2.简单随机抽样
(1)简单随机抽样
①含义
简单随机抽样是指按照等概率原则,从含有N个抽样元素的总体中抽取n个元素(N>n)组成样本的方式。简单随机抽样所得到的样本称为简单随机样本。
②抽样方法
简单随机抽样所采用的办法通常有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方法。
抽签法是先将总体中的每个单元都编上号,写在签上。将签充分混合均匀后,每次抽一个签,签上的号码即表示样本中的一个单元。
随机数表法又称乱数表。随机数表是随机形成的,表中的数码和排列没有任何规律性。
③样本规模的确定
样本规模又称样本容量,确定样本规模是抽样设计的重要环节。在简单随机抽样过程中,当估计参数为总体均值时,最小样本规模的确定公式是:
式中,Δ为绝对抽样误差,t为规定的绝对抽样误的t值范围,S2为总体元素的方差。
当估计参数为比例P时,样本规模可从以下方式得到:
因为,所以有:
在上述公式中,绝对抽样误差“Δ”是人为规定的,t值则对应于所要求的置信度,可以从t分布表中查出。
(2)概率与规模成比例抽样
概率与规模成比例抽样(PPS)是社会学调查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种抽样方法。PPS抽样使用多级抽样的形式,它根据元素的层级划分特征,依次由高到低抽取各层级的样本单位。
不论初级抽样单位(PSU)大小,都从中抽取固定的样本单位,因此PPS抽样的样本规模的变动得到了控制。同时,PPS抽样在抽取较高层级的样本单位(即是对群或层的抽样)时,每个群中选的概率与群规模的大小成正比关系。因而对于总体每一元素来说,中选的概率仍然是相同的,保证了抽样的等概率特性。
3.数据分析
(1)单变量分析
①单变量的统计描述
a.单变量的样本集中趋势
描述单变量的样本集中趋势,常用的统计描述方式主要有均值、众数和中位数。其中,均值即样本平均数,其基本公式为:
b.单变量的离散程度
常见的离散统计量包括全距、标准差、四分位差。标准差是指一组数据相对于均值的偏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用公式表示为:
标准差与平均数百分比值称为离散系数,用公式表示为:离散系数
②单变量的统计推断
区间估计是单变量统计推断的一种主要情形,是指在一定的置信度范围下对总体的取值区间的估计。常见的区间估计有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和总体百分数估计。置信度又称区间估计的把握性程度,社会统计一般取三种置信度:90%、95%、99%。
a.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其计算公式为:。式中,S为标准差, 为均值,n为样本量,Z (1-α)为置信度为1-α的z值。
b.总体百分数估计。当从样本百分比来估计总体百分比的区间时,公式为:p±Z(1-α) 。式中,p为样本中的百分比。
(2)双变量分析
①定类—定类数据
测量和检验两个定类数据之间的关系,有对称和非对称的Lambda测量以及tau-y测量。对称Lambda测量表示两个变量相互预测时可以减少的误差比例,非对称Lambda测量以及tau-y测量值则表示用一个变量预测另一个变量时可消减的误差比例。
两个定类变量是否相关,还可用卡方(χ2)检验来表示。卡方计算公式为:
式中,f0为列联表单元格中的实际观测频数,fe为单元格的期望频数。
②定序—定序数据
两个定序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通常可以采用Gamma系数、萨默斯的dy系数以及斯皮尔曼相关系数(rho系数)来测量。
a.Gamma系数和dy系数都是根据两个定序变量数据的级序关系来测量它们的相关性,它们的具体含义是,根据某个变量任何两个个案的等级高低关系去预测它们在另一个变量上的等级关系时,可消减的误差比例。在分析对称定序变量关系时,原则上采用Gamma系数,而对非对称关系的两个变量则采用萨默斯dy系数。
b.斯皮尔曼相关系数不仅要计算每个个案在两个变量上的等级高低关系,而且还要计算高低差异的确切数量值,其公式为:,式中,D表示某个个案在两个定序变量上的等级差异值,n为全部个案数。
对于定序—定序变量关系的检验,可采用 Z 值检验法。例如,对 Gamma 系数的检验,公式为:。
③定类—定距数据
社会学研究中,定类与定距数据关系多为以定距数据为因变量、以定类数据为自变量的非对称关系,对此常常采用相关比率来测量。相关比率又称eta平方系数(记为E2),计算公式为
式中,Y为因变量数值, 为均值, 为在自变量每类取值上的因变量均值。
对于相关比率eta平方系数(E2)的检验,可采用F检验法,计算公式为:
式中,k为自变量的分类数,n为样本规模,k-1为自变量的自由度df1, n-k为因变量的自由度df2。
④定距—定距数据
对于两个定距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测量,可以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
a.皮尔逊相关系数
皮尔逊相关又称积距相关,它假定两个定距变量 X、Y 之间具有直线相关的关系,其公式为:。
式中,X、Y分别为两个变量的取值,分别为两个变量的均值。相关系数r的取值区间为[-1, +1],既表明两个变量的相关程度,也表明相关的方向,当|r|=1时,两个变量完全一致或完全相反,当r=0时,两个变量完全不相关。
b.回归分析
一般回归分析通过回归方程的形式来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用最小平方准则来求解回归方程中变量系数,从而近似地表达变量之间的平均变化关系,并依据回归方程对未知的情况进行预测和估计。
5.2 课后习题详解
1.社会学研究主要有哪些范式?
答: 在社会学发展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逻辑特征以及所采取模式的不同,社会学的范式大体可概括为三大类型:实证范式;解释范式;批判范式。其主要内容如表5-2所示。
表5-2
2.田野调查在社会学研究中有何意义?
答: 田野调查是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场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
田野调查对于研究一些小型社区、特定群体的文化特征及其变迁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为:
(1)在田野调查中,观察者进入观察对象的生活或工作场所,参与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活动,在参与过程中观察研究对象的各种行为及其变化情况。这在探寻研究对象的深层思想意识和内部相互关系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能让研究者在理解被研究者的社会情境的基础上,认识他们的思想意识发展的轨迹。
(2)通过田野调查中的深度访谈,可以与当地人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并了解当地人的内心世界,真正理解当地文化的内在意义。这对于保证所获得信息和资料的真实性有重要的意义。
3.试述怎样建立社会指标体系。
答: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有三种方式:
(1)根据规划建立指标体系
这是政府利用公共机构的相应分类而建立起来的,由于能得到政府和各部门的协助,因而按此方式建立指标体系方法简便,成本也不算高。
(2)根据社会目标建立社会指标体系
这一方式是从一个总的或一系列社会目标出发,逐级发展子目标,最终确定各项社会指标。这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与规划性社会指标体系相比较,根据社会目标建立的社会指标体系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3)依据理论建立社会指标体系
这是非官方建立社会指标体系的基本途径。一些研究人员、学者根据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和假说,将社会现象编制成指标体系,并且用他们的理论来说明这些指标。
4.举例说明如何进行PPS抽样。
答:PPS抽样步骤示例如下:
假设要在某个城市56万多符合调查要求的人口中抽取400人进行调查。显然,如果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式,找到一份56万多人口的全部名单来制作抽样框是非常不现实的。该城市是由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组成的,于是可以分阶段来抽样。该城市区一级单位只有4个,4个区中共有21个街道,我们决定以街道为PSU,先在21个街道中抽取4个,然后在每个被抽中的街道中再进一步分别抽取4个居委会,继而在每个被抽中的居委会中分别抽取25人作为样本(4×4×25=400)。具体操作是:
第一步,先抽取4个街道。将21个街道符合调查要求的人口规模和累计规模排列出来,并给出每个街道的选样范围,如表5-3所示。
表5-3 PPS 抽样步骤举例
第二步,采用系统抽样的方式抽取街道。首先计算抽样间隔。在规模为56.67万的总体中,抽取4个PSU,抽样间隔的计算是K=56.67/4=14.1425(万)。在1~K的范围内,使用随机数表或随机函数给出一个随机起点,比如是6.865514,由于6.865514落在平政路的选样范围,平政路即为第一个抽选到的PSU;根据等距抽样原则,第二、三、四个PSU的选取就不难获得。比如第二个点的号码是21.0081(=6.865514+14.1425),落在鹤岭街道的抽样范围,鹤岭即为被抽中的第二个街道。依此类推。
第三步,按照抽取街道的方式,对每一个被抽中的街道,分别抽取出4个居委会。
第四步,在抽到的16个居委会中,用系统抽样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别抽取25户家庭。
第五步,入户抽样。入户抽样即在被抽中的每户家庭中抽取一位合适的家庭成员作为访谈对象,其简便操作的方式是利用入户抽样表,如表5-4所示。此表是按照随机、等概率的性质编制出来的。
表5-4 入户抽样表
使用上述入户抽样表要求首先对问卷进行编号,在进入被抽中的家庭后,调查员要询问该家庭中所有符合调查要求的家庭成员的年龄。
比如,某次调查的一个例子是:“请问您家18~65周岁的成员(含18、65周岁,指共同居住、共同生活、财产共享的家庭成员)有几位?”
然后,请调查员将符合条件的家庭成员,从年龄最大的一位开始,按年龄大小顺序记入随机数表。问卷编号的尾数与最后一位家庭成员的序号交叉,所获得的随机数字,即是被抽中的家庭成员的序号,该家庭成员即是被访对象。比如,用一本编号为“0204”的问卷进入一户有3位成员符合抽样条件的家庭,表中序号“3”和问卷尾数“4”交叉处的随机数字为“2”,则序号为2的家庭成员即是将要访谈的对象,如表5-3所示。
5.3 考研真题详解
一、填空题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有两种基本的哲学与价值取向,即______的方法论和______的方法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
【答案】人文主义;实证主义。
二、概念题
1.中层理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
答:中层理论又称为中观理论。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最早对中层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认为中层理论既不是具体研究中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包罗一切的宏观巨型理论,而是针对某一方面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的分析框架,它由有限的几组假设或命题组成,并可通过逻辑推导产生可证实或证伪的具体的操作性假设。比如,教育与社会结构再生产理论、市场分配与再分配权力的理论等,就是中观理论。
2.信度与效度[华中农大2011年研]
相关试题:信度[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1)信度是指测量数据(资料)与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到它要测量的社会现象的程度。简言之就是测量的一致性。若在同等条件下,对变量进行重复测量,其结果相同,那么测度是可信的。
(2)效度是指测量的内容是否同测量的要求(理论前提)相符合。测量的效度有两方面的含义:①测量效度是指所测量的指标内涵正是概念内涵,二者在内容性质上是一致的。②测量指标应该尽可能涵盖概念,二者在程度上应尽可能重合。
3.社会指标[人大2007年研]
答:社会指标是指一定社会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特征,是衡量社会状况的尺度,是预测社会后果的重要手段。社会指标具有具体性、定量性、易于解释性、时间性、综合性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特点。
三、简答题
1.简述数据编码及其作用。[人大2012年研]
答:(1)数据编码的含义
数据编码是指把需要加工处理的数据库信息,用特写的数字来表示的一种技术,是根据一定数据结构和目标的定性特征,将数据转换为代码或编码字符,在数据传输中表示数据组成,并作为传送、接受和处理的一组规则和约定。
(2)数据编码的作用
①由于计算机要处理的数据信息十分庞杂,有些数据库所代表的含义又使人难以记忆。为了便于使用,容易记忆,常常要对加工处理的对象进行编码,用一个编码符合代表一条信息或一串数据。
②对数据进行编码在计算机的管理中非常重要,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分类、校核、合计、检索等操作。
因此,数据编码就成为计算机处理的关键。即不同的信息记录应当采用不同的编码,一个码点可以代表一条信息记录。人们可以利用编码来识别每一个记录,区别处理方法,进行分类和校核,从而克服项目参差不齐的缺点,节省存储空间,提高处理速度。
2.简述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的三个层次。[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1)方法论
方法论是研究方法的原理、原则的体系,它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社会学研究的价值倾向、社会学基本理论范式,以及研究的逻辑体系。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有两种基本的哲学与价值倾向,即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和人文主义的方法论。
(2)研究方式
研究方式是指可以独立完成某项特定的社会学研究任务的具体形式,主要有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四种。
(3)具体方法和技术
具体方法和技术是指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术。比如自填问卷的方法、结构访问与无结构访问的方法、局外观察与参与观察的方法、随机抽样的方法、概念操作化的方法、问卷资料的编码方法、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以及量表制作技术、变量测量技术、实验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等。
3.试比较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华中农大2011年研]
答:(1)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含义
①定量研究又称量化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基本研究范式,它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②定性研究又称质化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基本研究范式,它是指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以及回答提问来获取敏锐的洞察力。
(2)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
①方法论取向不同
定量研究主要是实证主义方法论取向的集中体现,更多地采用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
定性研究则是人文主义取向在研究方法中的表达,力图对社会生活的自然情景加以整体的理解和解释。
②研究思路不同
定量研究常常是对已有理论的检验,研究一开始便具有明确的理论指导特征。以理论为基础决定了定量研究的逻辑的演绎性特征,研究过程往往按从理论到命题、到概念、到操作变量直至具体策略的顺序进行;
定性研究与理论的建构相关联,并不强调在研究开始便具有某种明确的理论,而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发现和形成理论,因此定性研究中运动的逻辑方式常常是归纳性的,也即从实地研究中所获得的经验材料中归纳出具有理论特性的命题和阐释框架。
③研究特征不同
定量研究侧重于对社会事务的精确测量和计算,强调从统计数据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联。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常常采用标准化、系统化和操作化的手段,资料收集多采用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表、量表测量以及准确的试验等,由此获得量化的数据,便于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定性研究注重对行为主体的意义以及行为过程的描述和阐释,强调行为背景因素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尤其是个人经验与生活经历、社会制度背景、历史条件和环境等因素。其研究手段多具有灵活性,针对不同的情景采用不同的研究手段。资料收集方式大多靠实地研究、深入访谈来获得文字性的描述。
④两种研究方式优势、劣势的比较
定量研究在结果上具有概括性和精确性特征,但是对社会生活的理解缺乏深度;
定性研究可以获得深入理解社会生活的丰富而细致的资料,但是难以推及整体的社会运行状况。
4.试述默顿“中层理论”主张的含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
答:(1)中层理论的含义
默顿提出,社会学理论是指逻辑上相关并与经验相符的一组命题。而“中层理论”是指“介于日常研究中低层次的而又必须的操作假设与无所不包的系统化的统一理论之间的那类理论,而统一性的理论试图解释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中的一切观察到的一致性”。
(2)默顿认为中层理论具有六个特点
①它主要用于指导经验研究。中层理论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它更接近于构成可验证的命题的观察资料。
②中层理论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但它比单纯的经验概括更高一层。如参考群体理论、社会流动理论、角色冲突理论等都属中层理论。
③中层理论可以融入到社会学理论系统中去,即通过有限的中层理论可以发展出普遍性的理论体系。
④中层理论区分出了微观社会学问题和宏观社会学问题。
⑤中层理论是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
⑥中层理论可以指明未知的方面,或需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3)根据默顿的中层理论观点,社会学理论要有所发展,第一步是先要建立具体化的理论,这种理论是以可接受经验验证的假设为基础的。接下来才可建立综合性的概念体系,而不应急于提出宏观大理论。
(4)默顿并非主张不去发展综合性的社会学理论体系,而是认为,社会学要达到此目标,必须重视科学研究的阶段性和知识的积累性。
5.简述测量的四个层次及其数学特征。[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从测量值的定量化程度来看,可以将变量划分为四个层次水平:定类变量、定序变量、定距变量和定比变量。对应于这四类变量,有四个层次的测量尺度: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和定比测量。其含义及数学特征表现为:
(1)定类测量,又称类别测量或定名测量,在本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即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别。定类测量的数学特征主要是等于与不等于(或者属于与不属于)。
(2)定序测量,又称等级测量或顺序测量,其取值可以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研究对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它的数学特征是大于或小于(>或者<)。
(3)定距测量,又称等距测量或区间测量。它不仅能够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它们相互之间不同等级的间隔距离和数量差别。定距测量的结果相互之间可以进行加减运算(+或者-)。
(4)定比测量,又称等比测量或比例测量。定比测量除了具有上述三种测量的全部性质之外,还具有一个绝对的零点(有实际意义的零点)。所以,它测量所得到的数据既能进行加减运算,又能进行乘除运算(+、-、×、÷)。
6.孔德认为社会学研究方法主要有哪几种?[华中农大2011年研]
答:孔德认为,社会学可以运用自然科学中卓有成效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社会学研究。具体地说,这些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1)观察法
孔德认为,观察是社会学的一种重要方法。社会学研究社会规律是建立在对社会事实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孔德指出,任何一门科学都离不开观察,自然科学很早就采用了观察的方法,其中天文学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2)比较法
比较法是社会学采用的第三种方法。在孔德看来,比较法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有核心地位。孔德认为,通过对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的比较,可以从中窥探人类社会关系的萌芽,进一步弄清人类与动物界的联系和区别。
(3)历史法
孔德认为,历史的方法是社会学研究的专门方法,它最适合于对社会现象的考察。因为在孔德看来,历史法是从事物的先后和连续上考察社会现象和状态的一种方法,注重于事物的发展过程正是历史方法的基本特点。
(4)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某些条件的情况下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为了控制某些自变量可能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实验法常常在实验中将被试或实验对象分为两个组:一组是实验组,另一组是控制组。通过对两组实验结果的比较,检验某些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7.在问卷设计中,问题措辞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对问题的语言表达和提高方式有哪些常用规则?请简述之。[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1)问卷调查及设计:
①问卷调查,是采用一种预先设计好的结构化、标准化的问卷作为资料收集工具的一种调查方式。
②在问卷设计过程中,问卷的结构是以书面问答为主要形式的问题表格,用以收集有关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资料。一份完整的问卷包括封面信、指导语、问题与答案、编码以及结束语等主要内容。
(2)问题措辞的基本原则:
语言是问卷设计的基本材料,要设计出含义清楚、简明易懂的问题,必须注意问题的语言。问题措辞的基本原则是简短、明确、通俗、易懂。
(3)在问卷设计中,对问题的语言表达和提问方式有下列常用的规则:
①问题的语言要尽量简单。无论是设计问题还是设计答案,所用语言的第一标准应该是简单。要尽可能使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而不要使用一些复杂的、抽象的概念以及专业术语。
②问题的陈述要尽可能简短。问题的陈述越长,就越容易产生含糊不清的地方,回答者的理解就越有可能不一致;而问题越短小,产生这种含糊不清的可能性就越小。
③问题要避免带有双重(或多重)含义。双重(或多重)含义是指在一个问题中,同时询问了两件(或几件)事情,即在一句话中同时问了两个(或几个)问题。
④问题不能带有倾向性。即问题的提法和语言不能使被调查者感到应该填什么,或者感到调查者希望他填什么。
⑤不要用否定形式提问。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某些特殊情况外,人们往往习惯于肯定形式的提问,而不习惯于否定形式的提问。
⑥不要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如果向被调查者询问一个他们一无所知的问题,那么被调查者是无法回答的。
⑦不要直接询问敏感性问题。当问及某些个人隐私或人们对顶头上司的看法这样一些问题时,人们往往具有一种本能的自我防卫心理。因此,如果直接提问,则将会引起很高的拒答率。所以对这些问题最好采取某种间接询问的形式,并且语言要特别委婉。
8.什么是分层抽样?[人大2011年研]
答: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抽样或类型抽样。特点是按某些特性先将总体分成K个互不重叠的子总体,或K层(K类),其大小分别为 N1, N2, ……Nk,从每个子总体中独立地抽取大小分别为 n1, n2, ……nk的子样本。显然:。
(1)分层抽样的分类
分层抽样可分为按比例分层抽样和非比例分层抽样。按比例分层抽样要求各层的子样本所占比例与本层在总体中所占比例相同。对于非比例分层抽样要求在对总体做统计推断时进行加权处理。
(2)分层抽样的主要原则
①当将总体全部元素划分层时,各元素不能遗漏、不能重叠;各层的权数应该是可知的;应该可以从所划分的层中独立地抽选样本;以提高精度为目的设计分层抽样时,应该使层内元素同质性程度尽可能高,层之间所调查变量的差异尽可能大。
②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合理地选择分层标准。
③层数的确定要精心设计。
9.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怎样的?二者之间有何差别?在什么情况下适合用分层抽样?在什么情况下适合用整群抽样?[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1)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具体操作方法
①分层抽样又称类型抽样,是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如性别、年龄、职业或地域等)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②整群抽样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小的群体,然后由所抽出的若干个小群体内的所有元素构成的样本。对小群体的抽取可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或分层抽样的方法。
(2)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差别
①抽样单位不同
分层抽样的样本是从每个层内抽取若干单元或个体构成;整群抽样是要么整群抽取,要么整群不被抽取。
②对整体与个体差异的要求不同
分层抽样要求各层之间的差异很大,层内个体或单元差异小;整群抽样要求群与群之间的差异比较小,群内个体或单元差异大。
(3)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适用情况
①分层抽样
当某个总体是由若干个有着自然界限和区分的子群(或类别、层次)所组成,同时,不同子群相互之间差别很大、而每个子群内部的差异不大时,则适合于分层抽样的方法。
②整群抽样
当不同子群相互之间差别不大、而每个子群内部的异质性程度比较大时,则特别适合于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四、论述题
1.试述社会研究的一般程序。[华中农大2011年研]
答:具体研究阶段是进行一项研究的完整过程,包括研究的具体方案和研究的具体实施程序或步骤。要确保一项具体研究达到预期的目标,严格遵循研究设计所计划的具体研究步骤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来说,具体研究大致可分为八个主要阶段:
(1)提出和界定问题;
①问题必须具有理论导向。理论导向,是指所提出的问题是由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构成的,而且问题能够通过经验来证实或证伪。
②问题最好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在选择研究问题时,最好考虑现实中人们关注较多的、与实践关系更为密切的问题。
③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研究可行性。衡量问题的可研究性的标准有:a.问题具有明确的范围;b.问题能切合实际;c.问题与研究者自身条件相符合。
(2)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回顾别人是如何研究的;
了解和掌握别人的相关研究,一方面可以知道自己的问题是否有了解答,或已经解决到何种程度,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劳动,有利于理论和知识创新;另一方面也能够拓展自己的视野,为自己回答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3)进行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是指为了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实现研究目的,对研究中所涉及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检验所作的具体计划。
(4)收集资料;
资料收集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
①资料必须具有可信性,即资料来源是可靠的,值得信赖的;
②资料必须具有针对性,即收集的资料应针对所要解答的问题,对证明问题具有有效性;
③收集资料要注意时效性,即所收集的资料应该是新的;
④所收集的资料必须具有系统性,即资料必须是完整的,而不是断章取义的,它能够用来系统证明所研究的问题。
(5)整理和分析资料;
整理资料主要是对收集起来的资料加以汇总、分类、补充完善和加工清理,以便为分析工作做好准备。资料整理完毕之后,就需要对资料进行分析,从中探寻新的发现。
(6)解释从资料中获得的新发现;
在资料分析中发现新问题之后,就需要对这些新的发现寻找理论解释,即对所看到的变量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和实际的角度去加以解释。
(7)得出结论;
研究者根据各种解释的有效性和完备性,最后提出解答问题的最终结论。结论的特点有:
①研究的结论具有概括性,能够概括研究所发现的规律;
②结论要具有完备性,即所作的结论一般是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解释,其逻辑结构是完备的;
③结论必须具有有效性,即能够说明所要研究的问题。
(8)发表或出版研究成果。
发表或出版研究成果的意义包括:
①公布研究结论以便于其他研究者加以检验和评估;
②促进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和应用;
③有利于知识积累;
④帮助研究者确立学术地位。
2.试论抽样调查中的误差来源与类型。[人大2012年研]
答:(1)抽样调查的误差来源
统计误差是指在统计调查中,调查资料与实际情况间的偏差,即抽样估计值与被估计的未知总体参数之差。例如,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之差;样本成数与总体成数之差等。统计误差按产生的来源分类,有登记误差和代表性误差。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值之间的偏差,称为抽样误差。
(2)抽样调查中的误差类型
①登记误差
登记误差又称调查误差或工作误差,是指在调查过程中,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而引起的误差。例如,由于指标含义不清,口径不同而造成的误差;由于被调查者提供不实的资料,以及在登记、计算、抄写上有差错等而出现的误差。
这种登记误差不论是在抽样调查还是在其他形式的调查中都有可能产生。调查的范围越广,规模越大,内容越复杂,产生登记误差的可能性就越大。
②代表性误差
代表性误差是指在抽样调查中,样本各单位的结构情况不足以代表总体的状况,而用部分去推断总体所产生的误差。
代表性误差的发生有以下两种情况:
a.违反了抽样调查的随机原则。例如,有意识多选好的单位或较差的单位进行调查而造成的系统性误差。可见,只要遵循了随机原则就可以避免产生系统性误差,系统性误差和登记性误差一样,都是抽样组织工作造成的,应该采取措施预防误差发生或将其减小到最低程度。
b.遵循了随机原则,可能抽到各种不同的样本而产生随机性误差。随机性误差在抽样推断中是不可避免的,是偶然的代表性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