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历年真题详解及标准预测试卷(2016)
- 圣才学习网
- 11字
- 2020-06-24 18:05:02
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及详解
2016年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遗传
B.环境
C.个性差异
D.个人努力
【答案】B
【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指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这句话强调了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2.教育史上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夸美纽斯和布鲁纳
B.夸美纽斯和杜威
C.赫尔巴特和布鲁纳
D.赫尔巴特和杜威
【答案】D
【解析】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教育以教师、教室与书本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权威;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是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以儿童、活动为中心,强调教学要遵循儿童的需要与兴趣。
3.小林又一次偷拿水果摊上的水果,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老师批评他:“为什么总是拿别人的东西。”小林低头回答:“我也知道不对,就是有时忍不住。”这说明小林缺乏( )。
A.道德认识教育
B.道德情感教育
C.道德意志教育
D.道德行为教育
【答案】C
【解析】德育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方面因素的教育,其中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材料中小林的行为属于“犯错不自觉”,明知道自己在犯错,却不能控制自己的错误行为,缺乏克服错误的道德意志。
4.我国制度化学校教育体系包括( )。
①幼儿教育
②初等教育
③中等教育
④成人教育
⑤高等教育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B
【解析】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小学、中学、大学,各种专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业余学校等。成人教育不属于正规的制度化的教育。
5.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
A.生活性
B.计划性
C.组织性
D.系统性
【答案】A
【解析】家庭教育,是在家庭内由父母或其年长者对新生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家庭教育具有生活性、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针对性、终身性、局限性等特点。学校教育是具有计划性、组织性与系统性的教育。
6.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感知以获取资料的研究方法是( )。
A.历史法
B.问卷法
C.观察法
D.文献法
【答案】C
【解析】观察法是一种根据研究课题,有选择地针对研究目标,研究者或凭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其他手段和仪器,注视事物的现象、探寻事物的本质的方法。A项,历史法,即通过对人类已有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分析,认识教育现象和发现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B项,问卷法,即通过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调查表收集资料以测量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D项,文献法,即通过查阅有关文件、资料、图书、作业、作品、试卷等,全面、准确地掌握所要研究课题的研究情况,从而获得对所研究事物的新的认识的一种方法。
7.儿童出现眼睛干涩、夜盲症,可能是缺乏( )。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答案】A
【解析】维生素A是构成视觉细胞内感光物质的原料,它能维护上皮组织健康,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其食物来源有:①来自动物性食品中的维生素A; ②肾、心、乳类、禽蛋也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A。缺乏维生素A,夜间视力减退,暗适应能力降低,导致夜盲症。但维生素A摄入过多可致中毒。
8.当你注视面前这个棱台框架时,一会儿觉得小方框平面位于大方框平面的前面,一会儿又觉得小方框平面位于大方框平面的后面,这种注意反复变化的现象属于( )。
A.注意分散
B.注意起伏
C.注意分配
D.注意转移
【答案】B
【解析】注意起伏是指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地加强和减弱。题干所述现象即为注意起伏。A项,注意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转到无关对象上去的现象;C项,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D项,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9.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说明思维具有( )。
A.间接性
B.概括性
C.理解性
D.整体性
【答案】A
【解析】间接性是指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事物的媒介,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以推测事物过去的进程,认识事物现实的本质,推知事物未来的发展。题干中教师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学生言行来了解直接感知不到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
10.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常用自己的内在标准判断客观事物的人,其认知方式属于( )。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整体型
D.系列型
【答案】A
【解析】根据认知是否受外界影响,可将认知方式分为: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其中,场独立性的人,倾向于更多地利用内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具有极大的独立性,并且不易受暗示;比较容易完成要找出问题的关键成分和重新组织材料的任务;行为是非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差,不善于社交,自信、自尊心强,关心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喜欢独处等。
11.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心理学家是( )。
A.罗杰斯
B.斯金纳
C.班杜拉
D.桑代克
【答案】C
【解析】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提出了观察学习,即并不是所有行为的获得都需要直接的强化,个体的很多行为的学习是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观察者的模仿动机有三种:直接强化、替化强化和自我强化。其中替代强化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12.小英到医院打针以后,再遇到穿白大褂的人就会感到害怕。这种心理现象是( )。
A.内化
B.泛化
C.焦虑
D.移情
【答案】B
【解析】题干中小英的心理现象属于刺激泛化。刺激泛化是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反应之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泛化取决于新刺激与原刺激的相似程度。
13.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施的课程属于( )。
A.理想的课程
B.正式的课程
C.领悟的课程
D.运作的课程
【答案】D
【解析】古德莱德对课程概念体系进行划分得出了不同类型的课程: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与经验的课程。其中,运作的课程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所实际实施的课程。教师领会的课程与所实施的课程之间的差距也是很大的,此差距的产生很大程度地受到教师的理论认识理解深度、实践教学能力、学校课堂条件以及学生的发展水平的影响。
14.荀子在《劝学篇》中指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所蕴涵的教学原则是( )。
A.循序渐进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启发诱导原则
D.直观性原则
【答案】A
【解析】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意思是:一步一步走多了,就走上千里了;一滴水一滴水多了,就变成长河了,体现了循序渐进原则。
15.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时,张老师将“能够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拟定为教学目标之一。该目标属于( )。
A.知识性目标
B.过程性目标
C.技能性目标
D.情感性目标
【答案】C
【解析】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材料中,张老师将“能够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拟定为教学目标之一,这是一种计算的技能,属于技能性目标。
16.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编排课程内容。这种组织方式属于( )。
A.横向组织
B.水平组织
C.纵向组织
D.综合组织
【答案】C
【解析】课程内容的纵向组织,也称序列组织,就是指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即要求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题干中,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编排课程内容属于课程内容的纵向组织。
17.体现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作为学校办学的基本纲领的重要依据的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学大纲
D.教学目标
【答案】A
【解析】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称课程方案。课程计划包括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是学校办学的基本纲领。
18.小学科学课上,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内部结构,获得有关植物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属于( )。
A.参观法
B.实验法
C.演示法
D.实习法
【答案】B
【解析】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实验作业,以获得知识或验证知识、培养操作能力的方法。A项,参观法又称现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巩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C项,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D项,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在校内外一定场所进行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
19.新学期第一堂体育课,张老师对学生进行体能测试,以作为分组教学的依据,这种教学评价属于( )。
A.过程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个体内差异评价
【答案】C
【解析】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前置评价或前测,是在学期教学或单元教学开始之前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A项,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B项,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最终的活动成果进行的评价;D项,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根据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原则提出的,以评价对象自身状况为基准,就自身发展情况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而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20.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我国小学现阶段既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等分科课程,又开设科学、艺术等综合课程。这体现了课程结构具有( )。
A.综合性
B.均衡性
C.选择性
D.时代性
【答案】A
【解析】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题干中强调设置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不同课程类别,体现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需要层次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马斯洛提出的理论。他认为,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被激发出来的,人有五种基本的需要,它们由低到高排成了一个层级,只要有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1)生理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是指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它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也是最有力量的。
(2)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例如,人们希望得到一份较安定的职业,愿意参加各种保险,这些都表现了他们的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就是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使其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相反,缺乏自尊会使人感到自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22.儿童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具体表现如下:
(1)不同个体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有些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大器晚成”。
(2)不同个体在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有些人数学很强,绘画却很差。
(3)个别差异也表现为群体间的差异。如男女性别差异,由性别带来的个体在生理机能、社会地位、角色和交往群体方面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个体身心发展的方面和水平上的差别。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针对个体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防止“一刀切”“一锅煮”等违背个体身心发展差异性的做法。
23.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生为本”。
答: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其基本理念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其中,“学生为本”具体指:
(1)尊重学生权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3)尊重学生人格,启迪心智,改教为育,变单纯教授知识为既传授知识也传播探究、创造的方法,遵循因材施教原则。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24.材料题一:
唐老师布置学生回家用泥巴做手工,要求留意制作的过程和感受,给作文积累素材。谁知不久,小强爸爸气势汹汹地来到办公室,对唐老师大吼:“老师,为啥娃儿回家作业不做,就玩泥巴?”唐老师没有生气,和颜悦色地对家长说:“您的心情我理解,但我先读一篇作文给您听,可以吗?”于是,唐老师就把小强在作文课上写的作文读了一遍,大致内容是:周末,他用泥巴好不容易制成了一辆“新型坦克”,很是得意,不料老爸一见,就将他的“成果”狠狠地摔个粉碎,还骂自己不务正业,他非常难过……
读罢文章,唐老师给家长讲明为什么要安排孩子回家做这样的作业,家长听后,连声道歉,说:“是我不对,我还以为您就是让学生玩呢!”
问题:
(1)评析唐老师与家长沟通的做法。(10分)
(2)试述家校合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10分)
答:(1)唐老师与家长沟通的做法体现了正确的家校沟通理念,值得肯定与表扬。
①教师与家长的地位平等。家长和教师都是能够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教育主体,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具有平等的教育地位。材料中,唐老师在面对家长的质疑时,能够摆正心态,以平和心态去对待家长,体现了尊重家长、平等交流的理念。
②教师帮助家长获得更好的教育方法。教师具有专业的教育理念、知识和能力,相较于家长而言,具备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家长获得更好的教育策略。材料中,唐老师针对学生的特殊情况做出了个别、深入细致的指导,并转变了学生家长的观念和认识,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家校合作中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①教育性。家校合作应使学生、家长和教师都能够得到教育意义。
②发展性。家校合作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兴趣需要,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③针对性。家校合作应该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④有效性。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最终必须要完成预定目标。
25.材料题二:
杨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甲猴一块。乙猴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乙猴两块。
丙猴更贪吃,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了丙猴三块。老师想问问同学们,是不是最贪吃的丙猴分得最多呢?猴王为什么要这么切呢?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你就清楚了。
问题:
(1)评析杨老师所设计的教学导入环节。(10分)
(2)小学课堂教学环节中常用的导入方式有哪些?(10分)
答:(1)材料中杨老师采取的导入方式是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本节课是数学课,若直接讲解分数的理论知识,不仅学生难以理解,也容易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杨老师采取的导入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积极影响:
①具有针对性。杨老师的导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既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以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该故事也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展开,非常合理地引出教学内容。
②具有启发性。杨老师的故事导入对学生学习新知识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能够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打开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新的学习内容。
③具有趣味性。杨老师的故事导入引人入胜,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学习新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枯燥地接收知识。
总之,杨老师通过给猴子分饼的故事引导出课题,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起的。
(2)小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方式有很多,常用的有:
①直接导入。即教师直接阐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目标和要求的导入方法。直接导入是最简单和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②实物导入。即教师在课前根据课文内容准备一些实物,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和思维的依据,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师生双方都有话可谈。
③情景导入。即教师在上课时利用现有的综合媒体,如幻灯、录音、课件、视频或图片等,带学生入情入境,引起学生的共鸣。
④提问导入。即教师通过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思维,引出新的教学内容的导入方法。
⑤复习导入。即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复习原有知识内容中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有关内容,提出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小测验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作为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以此导入新课。
⑥悬念导入。即在导入新课时,提出大多数学生看起来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大关系,实则联系紧密的典型问题,并能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的方法。
⑦故事导入。即教师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
⑧游戏导入。即教师精心设计一些知识性、趣味性强的游戏,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情境的导入方法。
⑨实验导入。即以实验作为开启新课的钥匙,使学生在感官上承受刺激,能够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增强求知欲的导入方法。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6小题,任选1小题作答,多答只按第1小题计分,40分。考生可按照所学专业方向,选择作答。26为中文与社会,27为数学与科学,28为英语,29为音乐,30为体育,31为美术。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未涂或多涂均无分。)
26.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描写该诗的意境并分析主题。(10分)
(2)如指导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习该材料,试拟定教学目标。(12分)
(3)设计针对生字“枯”的写字指导过程。(18分)
答:(1)此诗通过对草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草”作为中心词,构成全诗意境的主体意向,全诗借景写情,蕴含深刻,刻画形象生动,赞美了一种顽强向上的生命精神。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离、岁、枯、荣、野、烧等生字,正确书写掌握枯、荣等生字,理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内涵,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小草生长的顽强毅力,体会诗人情感升华的过程,掌握分析与观察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小草蓬勃生长的精神,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情感以及面对困难不气馁、不放弃的坚强意志。
(3)“枯”的写字指导过程
教师:在理解了全诗所表达的情感之后,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字“枯”的正确写法。哪位同学可以告诉我,“枯”字是什么结构?
学生:“枯”是左右结构。
肯定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出示教学PPT,上面以田字格形式呈现“枯”字,教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左右结构的“枯”字有什么特点?
学生:左窄右宽。
教师:不错!看来大家都观察得很仔细,那么,接下来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如何写好“枯”字。
PPT呈现口诀:“左边窄,横向短,捺笔收,右边宽,要舒展,笔画穿插不分家,左右谦让才美观”。
教师一边读口诀,一边示范书写“枯”字,并强调“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书写完毕后,教师指导学生遵循口诀的要求开始练习,并巡视指导。
27.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估算与精算的区别。(10分)
(2)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授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20分)
答:(1)估算和精算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①估算是指对事物数量所作的大致推算,包括推算最大值、推算最小值、推算大约为多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帮助学生形成估算意识,体会估算的数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形成估算的习惯,以此提高其数感。
②精算是指对事物数量所作的具体运算,包含计算的方法和算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掌握精算的计算方法,也要帮助学生理解精算的算理,以此更好地掌握知识。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估算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能够结合具体情境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进行估算。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估算学习,体会数学精算与估算的差异;在讨论中增强估算意识,提升学生的数感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实际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估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体会数学的实用性价值。
(3)教学活动设计及理由
①活动一
教师利用PPT出示“多数怎样估计”中的任意两个问题,采取竞答模式。如:
问题1:《新编小学生字典》共592页,大约是( )页。
问题2:本校有学生688个,大约是( )个。
教师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并在回答后说明这样估算的理由。
设计理由:这一部分知识在之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涉及,因此学生具备了初步的估算能力。另外,采取竞答的模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②活动二
教师利用短片形式展示“刘宁步行操场”问题和“全乡小学生人数”问题,提出以下问题,并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
问题1:这道题你会计算吗?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其大约的值?
问题2:说说采用估算的理由和优势。
学生通过小组内的激烈讨论,总结出两位数与三位数相乘的估算方法。
设计理由: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同时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两位数与三位数相乘的估算方法。
③活动三
教师以图片形式展示“燕鸥从北极飞往南极”和“四年级学生去秋游”的场景,启发学生根据图片进行提问,并在独立思考后找出解答方法。
设计理由:在学生已掌握一定估算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行提问、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其估算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28.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英语课程创设情境的方法。(10分)
(2)如指导小学生学习该材料,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和操练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20分)
答:(1)英语课程创设情境的方法
情境教学是指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入或创设情境,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主要有:①歌曲导入;②会话导入;③教师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④看图说话。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听说认读“classroom, hall, garden, playground, library”等单词;正确使用“in the +”短语进行表达,并能运用“what's this ? this is …”句式进行对话交流。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英语学习,体会运用英语进行对话的乐趣,掌握英语交际的方法并提升英语交流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并激发学生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美好情感。
(3)教学导入与操作环节设计及理由
①导入环节:鼓励学生做“校园导游员”,为大家介绍美丽的校园。
教师:同学们,今天会有其他学校的小朋友来参观我们的学校,为了表示我们对他们的欢迎,学校将在每个班级选拔几名最优秀的学生担任“校园导游员”的工作,“校园导游员”需要用英语向远方到来的小朋友们介绍我们美丽的校园。大家会不会用英语介绍我们的校园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下如何用英语来介绍我们美丽的校园。
设计理由:同学们对自己每日生活学习的校园十分熟悉,将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应用到教学中,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其学习英语的自信。
②操练环节:开展小组合作,成员轮流扮演导游,其他人扮演参观者进行对话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按照自己所知道的英语进行对话演练,并挑选部分小组上台表演。通过上述活动,鼓励学生将存在疑惑的地方提问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方法。
教师结合同学们的疑问开始讲解本节知识点,并结合刚才的小组表演进行分析解释。讲解完毕后,再次请小组上台表演,并将新学知识运用到对话中去。
设计理由:首先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在实际操练环节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这有利于教师引出接下来要讲授的新内容,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从而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29.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歌曲的特点。(10分)
(2)如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唱本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歌曲的学习,设计“音的高低”知识点的教学环节并说明理由。(20分)
答:(1)歌曲特点分析
《大鼓和小鼓》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全曲共八小节,四个乐句,独具匠心的旋律用较低的声音和“X X”的节奏相结合,表现大鼓的音色特点;用较高的声音和“XX X”的节奏相结合,表现小鼓的音色特点,使学生形象生动地感受到大鼓和小鼓声音在高低、强弱、音色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大鼓和小鼓》。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用敲击、动作等方式探索、感知、体验音的强弱和高低,培养学生的感知力;通过进行各种音乐游戏和活动,发展大脑与身体运动的协调性。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快乐的音乐学习,通过学唱歌曲,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
(3)教学环节设计及理由
①使用多媒体播放大鼓和小鼓的声音,让学生初步感知两种乐器声音的高低强弱。
设计理由:可以让学生对音的高低有初步的感知与认识,为下一步教学做准备。
②分辨音的强弱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需让学生通过唱、拍、舞、奏等形式来表现大鼓和小鼓声音的高低强弱。这一环节可以通过节奏律动游戏,加深学生对大鼓和小鼓音响、强弱对比的概念,并能正确地区分和表现强、弱这两种不同的音乐力度,同时加强学生的节奏表现能力。
设计理由:通过实物敲击,能够更直接地感知声音的高低强弱,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③将学生分组,讨论“拍手和跺脚的声音,哪个是大鼓的声音?哪个是小鼓的声音?”引导学生分辨出拍手是小鼓的声音、跺脚是大鼓的声音后,组织学生进行“我敲你学”的游戏,教师或学生代表随机敲击大鼓或小鼓,其余学生用拍手或跺脚予以回应。
设计理由: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游戏环节的设计丰富了课堂教学,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感受音的高低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30.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前滚翻动作方法:直立,蹲撑,两手与肩同宽。体前撑垫,两脚蹬地(腿蹬直),重心前移,使头后、肩、背、腰、臀依次着垫,当滚至背部着垫时,迅速屈膝收腿,两手抱小腿,团身向前滚动成蹲立。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说明“前滚翻”的教学重点、难点。(10分)
(2)如指导水平二年级的学生练习前滚翻,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目标,设计易犯错误的纠正方法并说明理由。(20分)
答:(1)教学重点与难点
“前滚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
①重点:低头蹬腿,团身紧抱膝;
②难点:团身紧,方向正,滚动圆滑,动作连贯、协调。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练习,使大部分学生掌握前滚翻的正确动作,发展学生的灵敏、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前滚翻时团身紧的技术要点,掌握如何利用前滚翻技术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间互相帮助的情感,感受课堂中的挑战与喜悦;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学会尊重并听取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
(3)易犯错误的纠正方法
针对前滚翻教学过程中易犯的错误,可以采取以下纠正方法:
①教师讲解并示范动作要领,出示相关挂图,提示动作重难点,教授动作口诀“一蹬二撑三低头,团身滚动像圆球”。组织学生进行前滚翻练习,指导学生进行集体研究,并对动作完成度进行学生自评,组内自评。
②教师不断进行巡视指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如头顶触垫子、团身不紧、双脚蹬地无力等。同时可以指导小组同伴帮助同伴完成动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关心他人的优良品质。
31.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美术语言的造型元素主要包括哪些?(10分)
(2)如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习该材料,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20分)
答:(1)美术语言的造型元素主要包括:
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揉、搓、捏、压等方法将彩泥和胶泥用点制作花点心,并装饰出好看花纹和颜色。因此,本课中所使用的美术语言造型元素主要包括点、线条、形状、色彩。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立体造型和色彩搭配的基本方法,用揉、搓、捏、压等方法将彩泥和胶泥塑造成花纹好看、色彩诱人的立体造型——花点心。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动脑,联想各种“花点心”的样式、色彩,大胆尝试将所感所想自由表现出来。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立体造型所带来的乐趣,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3)新授环节的教学活动及理由
在新授环节开展“我是小厨神”评选活动,创设适宜情境,让同学们扮演小厨师角色,将橡皮泥捏塑成形态各异的美食,看谁能做出最漂亮、最独特的美食。
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选择材料——橡皮泥,指导学生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来直观感受彩泥的特性,从而在制作时更容易上手。接下来,教师需向学生简要说明制作方法,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将橡皮泥捏成各具特色的形状。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投票,选出做得比较好的同学,展示其作品,并和同学们一起总结方法和经验。
设计理由:这一活动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