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笔者(左)与钱令希院士(右)

2004年春,笔者接到中国力学会理事长、大连工学院院长钱令希院士的一个电话,他说:“大连医科大学微生态学研究所所长康白教授写了一本很好的书《肠内世界纪行》,自费于大连出版社出版,读后很受启发,但是由于内容深奥了一些,发行数量不理想。你能否改写一下,以便让广大读者从中得益。”不久,笔者就收到了康白教授寄来的样书和委托书,委托笔者全权负责样书再创作为任何体裁和版本。

当时,笔者正担任中国力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接到任务后,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青年作家沙龙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负责研究与再创作事宜。但是,由于再创作难度较大,并缺乏了解相关专业的科普作家,虽然研究、尝试了不少媒体技术和写作体裁,甚至撰写了样稿,总是觉得不够理想,决定不了编写大纲和作者。长达六年,始终没有完成钱令希先生的嘱托,如今先生已经仙逝,深感不安与愧疚。

去年,由于3G技术平台的发展,时代促使科普创作要以一种新的体裁,来适应当前新媒体技术、快节奏阅读的需求。笔者能为我国7亿手机用户传播科技知识进行科普创作,以及为完成钱令希院士和康白教授委托的多年夙愿所激励,愿以耄耋之年,不揣冒昧、不避愚拙、不顾寡陋,尽心尽力投入“人菌关系”科普知识的再创作。根据3G技术平台和人们手机阅读的习惯,笔者以“短小、简洁、快捷、鲜明、趣味、实用”为准则,撰写了七十集。每集六七百字,文图互补,阐明一个知识点;连贯各集,便是一册关于人和细菌(涉及病毒)之间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知识的科普图书;并力求结合人文,文理交融,期望读者在获得科技知识的同时,感悟人生。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使已有的科技知识成为共享的资源,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搜索引擎,找到自己所需的科普资料。即使将这些资料运用“浅说”或“趣谈”的形式,加工写成科普短文(不是科学小品),仍不能算是原创。因为就文章主体所谈的科技知识而言,任何人都可在网上查到。但是,如果以创新的构思,将现有的科普资料(包括通过学习、理解,将学术论文的内容)进行策划、整合后再创作的科普作品,仍不失为原创。例如:以读者的感情世界和经验世界中的科学问题作为切入点,经过设计,有意识地在作品的结构中设置相应的环节,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弘扬“追求真理、崇尚事实、不畏艰险、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的作品;或者,运用文学艺术的笔触来释读科学技术,创作“文理交融”和宣扬人文精神的科普作品(在这里,不仅仅是科学内容与文学形式的结合,科学的内容也具有文学的意义,符合文学的要求)。

笔者创作《人菌之恋》的前期工作就是熟读《肠内世界纪行》,尽力学习、理解康白教授的学术思想与全新观念,再对应查阅互联网上的相关知识做补充,然后形成新的构思,再尝试着将这些知识依据上述两种创作艺术,进行重新整合。

本书完稿后,曾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继续教育委员会主任孙万儒先生审阅并得其鼎力玉成;蒙大连医科大学微生态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微生态学会荣誉主席康白教授审定与作序(本书第二部《肠道探险》,笔者学习并应用了《肠内世界纪行》的大量资科);以及得到了科普创作界同仁的多方鼓励。笔者谨表谢忱。

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以优越的条件精心编辑、设计、制作、出版了本书。

笔者诚挚地祈愿:《人菌之恋》能为读者所喜爱,能够从中学习一些新的科技知识、得到一点新的人生感悟;并告慰钱令希先生在天之灵于万一。

本书由汤寿根著,参与本书创作的人员还有汤承锋。

汤寿根

2011年3月24日于平和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