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学习 反对刻苦
学习一定要学习到孔夫子说的感觉:“不亦说乎”。我非常反对刻苦学习,不是说不用功。我现在这个样子,很多人说为什么那么瘦?我说用功时间长了,因为笨嘛,只好用功。一天有可能是写或者是读十个小时以上,那是很消耗精力的,我自己也知道,气血亏虚,才会是这个样子。就总是急迫地想把书稿赶出来,当然这也是不对的,在《道德经》讲堂上我分析过不对的原因。可是,当“不亦说乎”的时候,放不下。
有一年,我在东北财经大学的烛光园里租房子住,后半夜一点,我在路灯下看书,旁边房间里传出“哗啦哗啦”的麻将声,窗里窗外的人都乐此不疲,都“不亦说乎”。我不是说打麻将都不好,是说各有各的“悦”。可是,能够让国家真正传承下去,让人民在世界上立足的,应该是《论语》这样的经典,而不是打麻将。体会出快乐之后,有一个好处,就是不需要坚持。不需要坚持是什么意思?就是感受到学习的由衷快乐,自己会乐此不疲,根本就不是刻苦的感觉。让孩子刻着苦去学习,让自己刻着苦去学习,读不出幸福感、读不出乐趣、读不出“一拍大腿,对呀,他老人家说得对呀!”的那种感觉,就是拍案惊奇、拍案欣喜的感觉,刻着苦坚持能坚持多久呢?没有这种感觉,不会坚持多长时间,早晚会断掉。如果自己上瘾,那么百川不管绕过多少弯,终归汇入大海。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句话,读多少时间都读不够,可以体会终生。接下来这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生时期搞不清楚“喜悦”跟“快乐”有啥区别,但是,老师的注解考试要考,就硬生生记下来。等自己用身体去感悟、去体会的时候,就明白了。原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触动了、感通了、明白了、觉悟了,由内而外升发出来的喜悦,大家听说过“法喜充满”吧,这就是“喜悦”。这话本身也是儒家的,后来翻译佛经时借用过去,结果都以为是佛家的专有名词了。体会不到这种感觉,坚持不了太多时间。为什么老夫子在陈断粮七日,弦歌不断?他不是骗大家,他是自己真的做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本身就是这样给我们做示现。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学人,天南海北的,有扬州的、有陕西的、有广州的,还有海外的都会来找。例如他们会说“钟博士,听说你写了本书,感谢你,有时间去拜访你。”这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嘛,自己会心里快乐!“哎,总算功夫没白费”,“天涯何处无知音”哪,真有哇!正是《易传》里面老夫子说的“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坐在自己“井外天”小小的书屋里,每天想的是善念,到一定的时间,千里之外应之,现在不仅仅是千里、万里之外应之啊!新加坡的华人有相应,美国的华人也有相应啊!这是我自己亲身经历的。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会上,连英国人都想了解中国的经典呀,想知道中国的祖先到底说了什么关于经济的理念。这我才知道,可以通过继承祖先的文化,获得成就。
在《中国经典经济学》后记里面,我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没有什么是自己的,只是一个传承,传承到当下就是创新,叫“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海外三十多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荣休教授林毓生先生有一本书《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本,是他论文的结集,大家可以看一下。张五常教授到东北财经大学来访的时候也告诉过我,只要是自己想出来的,想不创新都难。为什么要去创新?不需要。认真做,认真继承,之后一定有创新,不需要操心,是自然而来的。到了那个程度能不乐吗?我们不是傻子,不是虚伪的人,人说“钟老师你干得好”,我说“不行不行”,心里面却美滋滋的,我不是那样的。我是很自然的一种快乐,我知道有认同,有感通。这总比劈头盖脸地骂一句强吧?比如“你糟蹋了老祖宗东西”,比这还好一点,还有说“中国人本身就没有那个东西”。说中国根本就没有这个经济学理念,那我就只好听着了,我不会生气,但是我快乐得起来吗?这是自然的情绪。所以,“有朋自远方来”是说,当你学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定有感通,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聊一聊,请你喝杯茶,探讨一下,不很快乐吗?这个人生不是很美好吗?是这样的。老夫子说这样的话,说明他在人性上非常通达,是非常可爱的一个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到人性了。一个人小有所成,认真学了,还有点心得,有快乐了,然后,有朋自远方来了,人家说你的好处,自己开始感觉到快乐。可是如果最后来了这么一个人,他不认识你,或者不了解你,你提的学问内容他完全不知道,这种情况下你心里有没有“愠”呢?有没有说:“看这家伙,孤陋寡闻!”“人不知而不愠”,知道了快乐,不知道也不生气。
我从2008年跟刘有生老师学习以后,真是半点翘尾巴的心思都不敢了。这五六年来,观察周围的人,能够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的,不超过一掌之数,太难了!为什么强调学传统文化要入心、要体会、要落实?不是说读到博士学位了,混到教授了,得到什么奖了,就是文化人了,那没用!心性不化,还不是一个文化人。“文人”跟“文化人”有天壤之别。为什么文人被批?被批评有被批评的道理,因为你酸,没心胸,只喜欢听好听的,不喜欢听负面的意见,没有真正落实老夫子的教导“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没做到,只希望被人家捧着。
现在传统文化论坛风起云涌,我最近就参加了大连市举办的论坛,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去听的,现场非常热烈。我观察一下一些老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有一些老师快被“活埋”了。什么叫活埋?南怀瑾先生的弟子曾说,如果这次去看老师,老师指出他的缺点、批评他,甚至骂他,他很高兴:哎呀,我知道不足,知道缺点,又可以进步了;如果这一次去,老师对他客客气气,出来之后,心里就不是滋味了。因为他知道南先生有一个习惯,老师对你客客气气,称你不错不错送你走,那就是说,不当你是自己人了,尤其是不当你是学生了。因为一看你那个表情,自满嘛,既然自己觉得已经满了,何苦跟你结恶缘。那好,你高、你好,请你走。所以,南先生在厦门讲过,用好话去赞美人,等于活埋人。
这些老师教我的,我都认真去做呀。现在每一次有人说我好,我自己心里很清楚,我感恩、感激你鼓励我一下,但是我心里不上当。我说过任何一个叫我老师的,是我真正的老师,他以老师的身份来考验我,我绝不会把自己摆在老师的位置上,一辈子不做老师。但是因为我在大学里工作,被叫作老师,很惭愧,无论是德行和学识都做不到,这真不是谦虚,越学越觉得自己不行。所以,为什么写着写着书,会写哭了?就是学到感动处,体会到祖先那种慈悲之心,不但哭,还会趴在地板上给书磕头,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没有这些经典,我们中华民族传承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