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印解千愁

从“转移支付”到“直接印钞”,是中国财政的惊人一跳。转移支付是不增加M2,抽肥补缺是雍正时代的搞法。新中国成立初期也这么搞,一盒火柴的涨价也要总理批。但是过程麻烦,找各省谈来谈去,肥的不让抽,缺的哇哇叫,朱镕基总理一狠心,直接兼任人民银行行长,印!但担心通胀,就挖了个蓄水坑——楼市。

按照我的推算,如果继续按照现在的速度印钞票,那么搞投机的人,全部平安了,搞实业的,全部去死。你选择什么?

大同那个市长最大的政绩就是敢借债,而且借到了钱,100亿元。最妙的是,签完借条他就走了,100亿元债务甩给下任了。我非常清楚大同这类资源性地级市,一年的财政收入能还多少债。其实他是把还债的希望寄托在土地出让金上了,否则就实在没办法了,现在各地皆如此。

货币学原是一个比较深奥难懂的学科。我用讲笑话的授课模式,把货币学基础理论进行了大妈式普及。其实掌握这些笑话,等于掌握了货币学95%的内容。剩下的是一些特别特别冷僻的工具类知识,例如SLF(常备借贷便利)等。这种东西类似于会计的小工具,对于老板而言,无关紧要。老板只需要知道大行情好不好,然后决策。

任何大的经济体遇到经济困境,都源于坏账,其实解决起来都很简单。货币增发20倍,等于债务缩减了95%,一笔勾销了,于是也就没有困境了。然后开打下一圈。你看,我是不是可以当货币学的课代表了?

中国有三种企业体制:一是市场型企业,如娃哈哈、百度、通用汽车;二是计划型企业,如城投公司;三是政策型企业,如房地产及其上下游企业,都是靠天吃饭。任何一个货币政策,对这三种体制的企业的效果都是截然不同。所以,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只有选择题,没有论述题。如果要皆大欢喜,就必须——大印无疆。

如果坚决不印,会咋样?第一周,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飙升到60%以上。第二周,大多数银行ATM机要检修,网银系统无法链接。第三周,到处是堵在工地门口讨薪的画面。春运提前到8月份,年底农民工收入绝收。

如果放弃农民工增收目标,公务员过几年苦日子,京沪房价确实可以打五折。可是谁敢下这个决心?其实,房产商没有什么影响力。当年招商地产南京公司欠农民工款830万元,遭200名农民工堵门讨薪。如果不印了,马上遍地都是这种事情,谁敢这么玩儿?

那么今后货币会怎么发展?考虑到大学生就业、农民工增收……平衡下来的最大可能情况是——印。形势好,少印一点儿,这叫调结构;形势不好,多印一点儿,这叫稳增长。本质是经济质量不能提供各方面都满意的经济效益,但是哪个方面的钱也不能少,这就只好往稀饭里面加水了。

一印解千愁。管他惊涛骇浪,险山恶水,反正我就一招儿——印。印得各方满意,喝得小脸红扑扑的。掺水,其实是国际足协前主席布拉特发明的。他为了拉选票,到处承诺给各大洲增加席位,上台后,大家等着他兑现,不服的人等着看笑话。老布就把决赛24强,改为36强,多出的席位兑现了他的所有承诺。

印钞是止痛药,可以让一个重病患者跳起来演“航母style”,但是药效有限。可放弃治疗,也不是好办法。印钱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托住实业,绝不是为了房地产。但是,实业不争气啊。实业分为三种:一是毫无回报的政府铁公基,例如高铁、地铁;二是民营经济的工商业;三是垄断实体,如高速收费站、加油站。民营经济和政府铁公基毫无现金回报,垄断实体也不能再加强了,就业和增收只好印票子,新增项目维持就业存量。

印钱不能解决问题,但是能够拖延问题,这是货币学的定理,也是Q3(量化宽松)的理论基础。我从来认为,印是目前唯一的办法,只不过你现在还有点儿余粮,不愿意出去借钱。真饿了,哪管你昨天说过什么豪言壮语。总之,遇到任何事情,只要印,就OK了。大不了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

但是,印钞虽然能够缓解矛盾,把棘手事情变成不急的事情,但事情还在。60万元的存款,五年前还可以买个小户型,现在只有半个厨房了,再拖十年下去,可能也就是装修钱了,房子没了。人再傻,这个账还是算得清楚的。这笔账,肯定要以某种形式还的。

印钞机没有关机按钮,只要印刷厂不断电,我们表示毫无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