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中西医结合护理常规(14)

(2)气阴两虚:颈部肿块柔韧,随吞咽上下移动;常伴急躁易怒,怕热,易汗,心悸,失眠多梦,乏力,消瘦,手部震颤。舌红,苔薄;脉弦或弦细数。

【诊断】

(1)好发于40岁以下中青年女性。

(2)颈前出现圆形或椭圆形肿物,多为单发,稍硬或软,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无压痛,能随吞咽上下活动。一般无明显不适。腺瘤囊内出血时,肿物可突然增大,并伴有局部疼痛。

(3)部分患者可伴有性情急躁,怕热出汗,心悸乏力,双手震颤,能食善饥,脉数等甲亢症状。少数患者长时间未治疗有癌变的可能性。

(4)B超检查可明确肿物为实性或囊性。甲状腺同位素扫描多为温结节,囊肿多为凉结节,伴有甲亢者为热结节。甲状腺激素检查可以发现是否伴有甲亢。

(5)鉴别诊断

1)气瘿:气瘿多为甲状腺肿大伴有多发结节,常见于甲状腺肿流行地区。而肉瘿多为单发结节,边界清楚,为散发性。肉瘿出现多个结节时有时与气瘿不易鉴别,甚至需要病理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2)甲状舌骨囊肿:为颈部先天性,无痛性肿块,位置较低,位于颈部正中胸锁关节上方,随伸舌动作上下移动,而不随吞咽动作而移动。

【常见并发症】

同第二节甲状腺炎。

【治疗原则】

1.西医治疗原则

因甲状腺腺瘤可诱发甲亢(20%)和恶变(10%),故应早期行腺瘤侧甲状腺大部分或部分(小腺瘤)切除;且切除标本需即刻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肿块病变性质。若为恶性病变需按甲状腺癌治疗。药物治疗3~6个月,肿物无缩小者,或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近期肿块增大明显有恶变倾向者,应及时考虑手术治疗。

2.中医治疗原则

理气化痰,消瘿散结为基本治则。瘿肿质地较硬及有结节者,应适当配合活血化瘀;肝火亢盛及火热伤阴者,则当以清肝泻火及滋阴降火为主。

【护理评估】

(1)按中医整体观念,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评估病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2)身体状况包括局部症状,全身症状,相关检查。

(3)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

【一般护理】

(1)按外科及本系统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2)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舒适、温度适宜。

(3)饮食

1)术前:病人因代谢率高,常感饥饿,为满足机体代谢亢进的需要,每天需供给病人5~6餐,鼓励其进食高热量高蛋白质和富含维生素的均衡饮食。每日饮水2000~3000ml以补充出汗,腹泻,呼吸加快等所丢失的水分。禁用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的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戒烟戒酒。勿进食增加肠蠕动及易导致腹泻的富含纤维的食物。

2)术后:清醒病人,即可给予少量温或凉开水,若无呛咳,误咽等不适,可逐步给予微温流质饮食,注意过热可使手术部位血管扩张,加重创口渗血。以后逐步过渡到半流质及高热量高蛋白质和富含维生素的软食,以利切口早期愈合。

(4)病情观察

术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病人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变化,发现呼吸困难、喉头水肿、声带麻痹、窒息等,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气管切开的准备,床边应备气管切开包。气管切开者,按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常规护理。注意观察颈部引流管是否保持通畅,观察其性状、颜色、量、并记录,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5)关心安慰患者,鼓励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措施的顺利实施。

【症状和证候施护】

1.气滞痰凝

肥硕体胖之人,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腻。

2.气阴两虚

瘤体较小者,可以观察随访。如肿物明显增大,则宜手术治疗。

【健康教育】

(1)休息:劳逸结合,适当休息和活动,以促进各器官功能的恢复。

(2)饮食:高热量高蛋白质和富含维生素的软食,以利切口的愈合和维持机体代谢需求。

(3)心理调适:引导病人正确面对疾病证状和治疗,合理控制自我情绪,保持精神愉快和心境平和。

(4)随访:病人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甲状腺功能,若出现心悸,手足震颤,抽搐等症状,及时就诊。

【药膳】

(1)气滞痰凝:海藻玉壶汤加减,常用海藻,陈皮,贝母,连翘,昆布,半夏,青皮,川芎,当归,海带,夏枯草,黄药子,三菱,莪术等。

(2)气阴两虚:生脉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常用党参,麦冬,五味子,元参,贝母,牡蛎,白芍,当归,陈皮,龟甲,鳖甲,莪术。失眠加茯神,珍珠母等镇心安神;急躁、手抖加生石决明,钩藤等平肝息风。

第四节 甲状腺癌(石瘿)

【概述】

甲状腺癌是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3%,占癌症死忙病例的0.4%,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中医认为甲状腺病是发生在颈前部的恶性肿瘤。《三因极-病证方论-瘿瘤证治》所说,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瘿。

【病因和病机】

甲状腺癌的病因迄今未明,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放射性损伤,致甲状腺肿物质,TSH的刺激,遗传等。一些是在良性甲状腺肿大基础上发生癌变。除髓样癌外,多数甲状腺癌起源于滤泡上皮细胞。其病理类型可分为乳头状腺癌、滤泡状腺癌、未分化癌、髓样癌4种。

【临床表现】

1.症状体征

发病初期多无明星症状,仅在颈部出现单个、质地硬而固定,表面高低不平,随吞咽上下移动的肿块。未分化癌肿块可在短期内迅速增大,并侵犯周围组织;因髓样癌组织可产生激素样活性物质,病人可出现腹泻,颜面潮红和血清钙降低钙等症状。

晚期癌肿除伴颈淋巴结肿大外,常因喉返神经、气管或食管受压而出现声音嘶哑、呼吸困难或吞咽困难等;若颈交感神经受压可引起Horner综合征;若颈丛浅支受累可出现耳、枕和肩等处疼痛;可见局部淋巴结及远处器官转移等表现。

2.常见证型

(1)痰瘀内结:颈前结喉处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不移,颈部不适,全身症状可不明显。舌黯红或瘀点,苔白腻,脉弦或涩。

(2)瘀结伤阴:颈前结喉肿块质硬,或颈部他处发现转移性结块,或肿瘤术后,声音嘶哑,形倦体瘦,口干咽燥。舌紫黯,或见瘀斑,脉沉细或涩。

【诊断】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若甲状腺肿块质硬固定,颈淋巴结肿大,或有压迫症状者,或存在多年的甲状腺肿块,在短期内迅速增大者,均应怀疑甲状腺癌。超声等辅助检查有助于诊断。应注意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鉴别,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可帮助诊断。此外,血清降钙素测定可协助诊断髓样癌。

【常见并发症】

(1)呼吸困难和窒息:是术后最危急的并发症,多发生于术后48小时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烦躁,发绀,甚至窒息。可有颈部肿胀,切口渗出鲜血等。

(2)喉返神经损伤,主要是手术时操作损伤,如因切断缝扎钳夹或牵拉过渡所致;少数是由于血肿压迫或瘢痕组织的牵拉引起。

(3)喉上神经损伤:多因在处理甲状腺上极时损伤喉上神经内支(感觉支)或外支(运动支)所致。

(4)手足抽搐:多数病人轻且短暂,常在术后1~2日出现面部,唇或手足部的针刺,麻木或强制感;少数严重者可出现面肌和手足持续性痉挛,甚至可发生喉,膈肌痉挛,引起窒息。

【治疗原则】

1.西医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治疗甲状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甲状腺癌的手术治疗包括甲状腺本身的切除,以及颈淋巴结清扫。

(2)放射性核素治疗:甲状腺组织和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具有摄¹³¹I的功能,利用¹³¹I发射出的β射线的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作用可破坏残余甲状腺组织和癌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3)内分泌治疗:甲状腺癌作次全或全切除者应终身服用甲状腺素片或左甲状腺素,以预防甲状腺功能减退及抑制TSH。

(4)放射外照射治疗:主要用于未分化型甲状腺癌。

2.中医治疗原则

(1)痰瘀内结解郁化痰,活血消坚。

(2)瘀结伤阴和营养阴,活血通络。

【护理评估】

(1)按中医整体观念,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评估病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2)颈部肿块性质、生长速度。

(3)有无呼吸困难,及耳、肩和枕部疼痛。

(4)有无声音嘶哑,气管有无推移。

(5)病人对疾病的承受能力。

(6)甲状腺功能状态。

【一般护理】

(1)按外科及本系统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2)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舒适、温度适宜。

(3)饮食:术后清醒病人即可给予少量温水或凉水。若无呛咳,误咽等不适,可逐步给予微温流质饮食,注意过热饮食可使手术部位血管扩张,加重创口渗血。以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及高热量高蛋白质和富含维生素的软食,以利切口早期愈合。

(4)病情观察:术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病人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变化,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配合处理。手术野常规放置引流管或橡皮片引流24~48小时,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发现切口有渗血、颈部有肿胀或引流管中有较多血液时,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相应处理。对腔镜下乳晕径路手术的病人,要注意观察颈部和前胸部皮肤的颜色,因手术注入CO₂气体建立手术操作空间,在分离手术空间过程中可能伤及皮下脂肪层,出现皮肤红肿、瘀斑,通常2~3天后逐渐消散。

(5)对已被证实为恶性肿瘤的病人,要加强心理安慰,引导其能正视现实,积极配合后续治疗。关心安慰患者,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措施的顺利实施。

【症状和证候施护】

1.痰瘀内结

适宜的锻炼,保证充足睡眠和休息。

2.瘀结伤阴

以情制情,疏泄郁闷心理,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健康教育】

(1)甲状腺癌病人术后存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指导病人调整心态,正确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

(2)指导病人术后康复训练,尤其行颈淋巴结清扫术者,因斜方肌不同程度的受损,故在切口愈合后即应开始肩关节和颈部的功能训练,并随时保持患侧上肢高于健侧的体位,以防肩下垂。

(3)甲状腺全切病人术后应遵医嘱坚持服用甲状腺素制剂,不可随意自行停药或更换剂量,以预防肿瘤复发。术后需加行放射治疗者应遵医嘱按时治疗。

(4)定期门诊随访,复诊颈部、肺部和甲状腺功能等。若发现结节、肿块或异常应及时就诊。

【药膳】

(1)痰瘀内结:海藻玉壶汤加减。常用海藻,木香,青皮,三棱,莪术,白花蛇舌草,山慈菇,蛇六谷,石见穿等。

(2)瘀结伤阴:常用川芎,桃仁,红花,生地,麦冬,玄参,象贝母,牡丹皮,白芍,莪术,山慈菇,露蜂房等。短期乏力者,加黄芪,太子参益气扶正;食少纳呆者加茯苓,神曲,白术,鸡内金健脾开胃;失眠多梦心烦者,加丹参,百合,知母清心安神。

第八章 乳房疾病

第一节 急性乳腺炎(乳痈)

【概述】

急性乳腺炎是指乳房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发生在产后哺乳期妇女,以初产妇最为常见,好发于产后3~4周。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链球菌。中医称之“乳痈”,是由热毒侵入乳房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病证,其特点是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伴有全身发热,且容易“传囊”。

【病因和病机】

(1)乳汁淤积。

(2)细菌入侵。

【临床表现】

1.症状体征

病人感觉乳房疼痛、局部红肿、发热。随着炎症的进展,可出现寒战、高热、脉搏加快,常有患侧淋巴结肿大、压痛,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局部表现可有个体差异。一般起初呈蜂窝织炎样表现,数天后可形成脓肿,脓肿可以是单房或多房性。脓肿可向外溃破,深部脓肿还可穿至乳房与胸肌间的疏松组织中,形成乳房后脓肿。感染严重者,可并发脓毒症。当局部有波动感或超声证明有脓肿形成时,应在压痛最明显的炎症区或超声定位下进行穿刺,抽到脓液表示脓肿已形成,脓液应作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2.常见证型

(1)气滞热壅:乳汁郁积结块,皮色不变或微红,皮肤不热或微热,肿胀疼痛,或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全身感觉不适,口渴,便秘,苔薄,脉数。

(2)热毒炽盛:患乳肿块不消或逐渐增大,乳房肿痛加重,皮肤焮红灼热,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或脓出不畅,红肿热痛不消,有“传囊”现象,壮热,口渴,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3)正虚毒恋: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全身乏力,面色少华,或低热不退,饮食减少,舌淡,苔薄,脉弱无力。

【诊断】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示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2)诊断性穿刺:在乳房肿块波动最明显的部位或压痛最明显的区域穿刺,抽到脓液表示脓肿已形成,脓液应作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3)鉴别诊断:急性乳腺炎与炎性乳癌两者均多发于妇女哺乳期,均可见乳房肿大,腋下可有臖核肿大。两者不同点见表8-1。

表8-1 急性乳腺炎与炎性乳癌的区别

病名 急性乳腺炎

好发人群 哺乳期妇

主要症状 乳房红肿疼痛

全身症状 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

转归 预后良好

病名 炎性乳癌

好发人群 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主要症状 成脓期乳房逐渐增大,并波及对侧,局部皮肤呈暗红色或紫红色,毛孔深陷呈橘皮样改变,患乳迅速肿胀变硬,常累及整个乳房的1/3以上,有轻触痛

全身症状 较轻

转归 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