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温序
- 大别山民间医方集
- 王咏初 欧阳东先等主编
- 2096字
- 2016-10-11 16:43:50
几个月前,在兰州的一次会议上见到王咏初先生时,他曾说过有一本书要请我作序的事,作为当年在湖北医学院二附院(现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进修学习时曾患难与共的朋友,我就不假思索地答应了下来。不想,他很快就把书稿发过来了,我的这个承诺就必须兑现了。
看了他的《大别山民间医方集》一书,眼前不禁一亮,原来这是他“从医40年来,不断搜集整理民间偏、单、验、秘方,经临床反复验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行之有效的方药汇成一册”的心血之作啊!
《大别山民间医方集》一书,立足于对民间中医药法宝的挖掘、整理,涉及内、外、妇、儿、皮肤等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及地方性疾病等300个病种的单、验方1000余首,应该说是个不小的工程。
一位在当地中医院颇具名声、每天都要接诊几十名病人的主任医师,工作之余能把全部精力投向民间,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称颂的事。与那些把民间医方一概视为“不正规的”、“不可信”的,甚至不屑一顾的认识相比,更是难能可贵的。这正是作者“生在大别山脚下,早在儿童时代,耳濡目染山区人民缺医少药”,应用民间医方解决自身医疗保健问题的亲身感悟,也是他后来“立志学医,把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当做自己终生使命的动力源泉。
民间医方,多指在一定区域内民间流传的、在一定人群中流行的防治疾病的方药和技法,由掌握该方的民间医者或民众自行操作,迄今还在民间占有一定的地位。好的民间医方,一般都具有三个特点:“一曰溅,药物不取贵也;二曰验,以下咽即能祛病也;三曰便,山林僻邑仓促有之。”(赵学敏《串雅内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草药治一方病。作为正规医学的补充,民间医方为维护一方民众的健康和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起到过重要作用。“有个发端处,所以生。唯其生,所以不息。”(王守仁《传习录》)民间医方的产生、流行和传承之所以能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首先是因为它是与中医药学的原始状态同根同生的,后来部分内容被正规医学接受,并经过不断整理、升华进入医学的殿堂;部分内容则因为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发明者秘不外传、传播途径不畅未引起医家重视、被证明效果不确切等)停留于局限性传播或开放性传播的自然状态。这种无声的互动和滚雪球式的循环,一方面使完善中的中医药学源源不断得到补充、丰富,一方面使民间医方仍处于原生的状态下得以保存和延续。从某种意义上讲,民间医方是中医药学酝酿、发生和实验、积累的摇篮,是中医药学实践性、人民性的典型体现,具有构造中医药学基础和原创思维的性质。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民间医方的挖掘非常重视,曾先后组织过像“百万献方”、“民间献宝”、“一剂草药一根针”等大规模的民间医方医术抢救活动,通过专家考评论证、专门课题研究等手段,整理出一批可观的著作和成果,并将其纳入主流中医药学的应用范围,其作用是有目共睹的。随着中医春天的到来,近年来国家又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积极、慎重抢救、整理民间医方精粹,稳妥、有序解决全国现有的大约15万民间医药人员中具有一技之长者的出路问题上做了许多有开拓意义的工作,使民间医方的开发和利用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不置可否的是,多种历史原因造成的民间医方长期处于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的状态,一直无法得到圆满的解决。一些民间医方由于缺少规范的实践和科学的验证,加之其地域性和个体化属性的局限,在缺乏有效监督、无法问责的混乱状态下随意使用,难免会给使用者的健康带来了一些危害。因此,对民间医方的评价和认知,一定要把握原则,区别情况,采取严肃的态度,应用科学的方法, ;引入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通过认真的研究、甄别,确定取舍。王咏初主任医师所做的,正是这种有意义的工作,需要更多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投入。武断否认民间医方的地位、作用和盲目夸大民间医方作用、过分渲染民间医方效果的做法都是不妥当的,也是欠公允的,需要引起冷静的思考。
还要强调的是,整理民间医方的目的,不是要否认或削弱正规医方的地位和作用,恰恰相反,是在保证正规医方主导地位前提下,采取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丰富中医药学的举措,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大别山民间医方集》一书,把疾病的“主证、病因、治法、方药与单验方联络为一体”,让民间医方作为中医正规治法的补充,给常规的治法增色添彩:如治疗慢性肾炎水肿,在应用常规药物的同时,服用民间单方甜柿叶,有利于蛋白尿的快速消除;治疗风湿类疾病,辅以酒姜鸡、鹿茸鸡等民间疗法,疗效显著;治疗鼻衄,配合独头蒜捣泥贴足心(涌泉穴)的民间偏方,收效快捷;治疗顽固性便秘,加用民间单方紫苑煎水口服,大便自通……如此种种,把有效的民间医方与中医的常规治法熔为一炉,增强了常规疗法的疗效、缩短了治疗过程、减少了患者痛苦、找到了二者互助互补的切入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大别山民间医方集》一书,内容翔实、语言朴实、功夫扎实、使用踏实,写出了一位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和行医体会,对中医药工作者,特别是基层中医药工作者不无启示,值得一读。付梓之际,写上这些话,一为之贺,二作为序。
卫生部健康教育专家
中国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主任医师
温长路教授
2012年12月12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