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构性思维:让思考和表达像搭积木一样有序省力
- 王琳 朱文浩
- 3363字
- 2021-04-02 11:28:16
第二节 四大原则之结论先行
从本节开始介绍结构性思维的四大核心原则,分别是结论先行、分类清楚、排序逻辑及上下对应。现在首先从“结论先行”开始阐述。
一、什么是结论先行
所谓结论先行,就是在进行表达的时候需要把结论放在前面,就像在结构性思维的标准结构图中,要把中心思想G放在首位一样。在之前习主席关于“实事求是”的重要讲话和《人民日报》社论的节选中,每一小段的第一句就是这一段的结论或是这一段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即是结论先行的典型代表。大标题,也就是中心思想G,是放在最前面的。每一段的段首句其实就是这一段的中心思想G,也是整体结构中的A、B、C。这样的结构安排可以让文章的整体结构看上去非常整齐、有序。而在日常沟通和处理事情的时候,也应该把结果或最终目标放在前面。例如,在通知同事们更改会议时间的时候,肯定要把最终的会议时间放在最前面说,至于更改时间的原因,或许太多太杂,或许不必进行解释。
二、为什么要结论先行
结论先行之所以要作为一个结构性思维的原则进行特别交代,是因为它有违人们平时思维的顺序。仍以更改会议时间这件事为例,一般都是先知道各种各样的更改原因,如董事长临时改了时间、会议室使用冲突、会议内容没能准备好等。然后,才得出需要更改会议时间的结论。因此,平时思维的顺序是因在前,果在后的。既然结论先行是违反思维顺序的,那么为什么要结论先行,先说中心思想呢?以那篇《人民日报》社论的节选为例,稍加分析,即可发现,遵循结论先行的原则之后,能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文章内容。
在工作中常常有这样的痛苦经历:当向主管进行工作汇报时,还没汇报完,就被他直接打断了,提了几个问题,然后就有些不耐烦,要求重新整理;而当下属向我们汇报工作时,他往往讲了半天,仍没有切入主题,我们也不清楚他所阐述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到底想要说明什么。实际上,这种情况大量存在于各种各样的汇报和会议中,问题没有说清楚,就没有办法做出决策,更谈不上有效地执行,从而造成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等资源的浪费。因此,就实际应用而言,遵守结论先行的原则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的类似问题。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其实与大脑记忆和思考的极限有关。乔治·A·米勒博士在20世纪50年代就为我们找到了答案。米勒博士是美国国家科学奖的获奖者之一,1956年他在《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神奇的数字7±2》的文章。这篇文章中提出的观点,至今仍然被广泛引用。米勒的观点基于这样一个实验:给被试一组数据(或颜色、声音、气味等),结果发现多数人只能记住7样左右,而且通常是开头和结尾记得比较牢,中间的部分被忘得很快。所以米勒在论文中提出:多数人的短期记忆一次只能记住7个左右的信息模块,有的人能记住9个甚至更多,有的人只能记住5个,当然这些都是少数。同时,米勒也指出,大脑比较容易记住的是3个,当然最容易记住的是1个。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所要沟通、交流、分享的素材、模块、内容特别多,远远超过在短时间内所能记住的范畴。因此,必须遵循结论先行原则,把结论放在开头说,这样对方才更容易记忆你想要表达的主题,并理解后面所表达内容的目的。
三、什么时候必须结论先行
结论先行是结构性思维的四大原则之一,非常重要,但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必须结论先行吗?其实,很容易举出种种反例来证明不需要结论先行。那么到底什么时候应该结论先行呢?在这里也为大家进行了总结,即在信息复杂、时间紧迫和受众需要这三种情况下,必须结论先行。
(一)信息复杂
关于这一点,上文已经具体讲述过了,大脑的记忆是有极限的,如果信息太多就很难抓住重点并记住,特别是在口头沟通的时候。毕竟在阅读的时候,如果没有记住或没有理解,还有机会返回去再看,但在口头沟通的时候就很难做到这点。而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最常见的恰恰为口头沟通。下面以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案例来具体说明一下。
结构案例
假设需要向领导申请调入一个成熟的设计人员,以保证项目按时完成,这中间有这样一些信息会出现:
1. 客户刚才又来电话询问项目的进展了,这次的设计项目时间紧,压力很大,恐怕下个月完不成,要延期了。
2. 老孙是项目组年龄最大的,和客户也熟悉,但技术水平一般,也常出些小错,我不放心。
3. 张泽是项目经理,经验最多,但刚刚结婚,下周就要休婚假了,也得十多天。
4. 我也问了HR(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部门要招的人目前还是没有合适的候选人,其实即使招到了,在这个项目上也来不及了。
5. 新毕业的小王很努力,但在项目上的经验确实不足。
针对以上这些信息,应该如何跟领导汇报呢?
很显然,这个时候如果把前面的五点信息都先给领导说一遍,领导很可能在中途就会打断:“你到底想说什么?”所以必须先给领导说结果:“为保证项目按时完成,能不能再派来一个成熟的设计人员?”然后再向领导说明原因,这样效果会更好。
(二)时间紧迫
其实时间紧迫也是基于对记忆和理解的要求。因为记忆和理解的时间有限,表达者没有充分的时间去说明,接收者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记忆和思考。这就需要做到结论先行,省去说明和思考的时间。可能很多人都知道“电梯原则”,但也许有人不太清楚,这里不妨再了解一下。
结构故事
假设你是某个咨询公司的经理,为了一个重要的项目,你们团队日夜工作了3个月,准备了厚达300页的报告,包括7个建议、36个改进措施和8套详细的实施方案。为了证明这些结论,你们还准备了5本数据分析和调研报告的附录,当然还有几箩筐的原始资料。
客户对提案也非常重视,安排了公司所有的高管出席,并请到了CEO(首席执行官)和董事会的主要成员,你们当然更加兴奋,又将报告打印成彩色文稿,并刻录了光盘以便发给与会者。
汇报提案的前一个晚上,你们团队再次检查了所有的文字以确保拼写无误,然后早早睡觉,以便保证足够的精力。
提案当天,你们神采奕奕,准时到达客户会议室,做好一切准备工作。CEO和高管们也已经落座,他们将目光投向你,期待着你精彩的报告,你也清清嗓子,开口说:“女士们,先生们,尊敬的CEO×××先生,今天我们……”
突然董事会秘书匆匆走进办公室,对CEO耳语几句,他对你点头表示歉意后离开会议室,5分钟后,他回来说道:“非常抱歉,今天的报告不得不终止,因为我们有一个非常紧急的事情,我必须马上去纽约。”
在你们无奈的眼神中,他们匆忙离开。然而,就在CEO冲进电梯的那一刻,“等一等”,他挡住电梯门,对你招手,“能否利用我到停车场的时间,说说你们报告的主要内容?”
就这几分钟?你必须说出报告的主要观点,还要争取他的认可和支持?你感觉血一下子冲上脑门,然而,没有第2次机会了,马上冲进电梯,门一关上,你就转过身对着这一群人说:“我们认为……”
资料来源:知乎网(http://www.zhihu.com)
这属于时间紧迫的极端情况,也是最经典的例子。在这个时候,你无论是说明报告内容,还是要引起对方兴趣,或是要激发对方思考,都需要高度浓缩,并且把结论放在前面讲,不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说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对方根本无法理解。
(三)受众需要
无论通过口头还是书面方式,要想让对方理解我们表达的内容,都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应该怎么表达。如果你是听众,你是希望对方把十分复杂的情况都交代一遍,却没有个主题或结论,还是希望对方把结果先说清楚,再慢慢交代背景呢?应该都希望是第二种情况吧。即使你没有结论,而是希望领导给一个结论,那么这个希望就是此刻的主题。假设你是普通员工,敲门进了领导的办公室,向领导汇报:“×××的产品降价了2%,我们的市场占有率下降了,但是销售成本却比以前高了0.5个百分点。”如果仅仅把话说到这里,领导会是什么反应?他可能会想:这个员工到底想要说什么?是让支持降价,还是需要自己调查一下销售成本升高的原因,或者仅仅告知一个现状?
按照结论先行原则,应该怎么做?你应该想好结果或目标是什么,比方说你需要领导支持你降价2%,但是你不确定可不可以。那么在走进办公室,陈述现状前,你应该先告诉领导,今天想请领导确定是否可以让产品售价下降2%。然后再陈述理由,因为竞争对手的产品降价了2%,直接导致我们的市场占有率下降了,虽然销售成本会上升0.5%,但是你觉得降价势在必行,所以想来征求领导的意见。这样表述之后,领导才会清楚你的需求,而你已经也把要陈述的内容都说清楚了。
这个例子其实不但说明了对于受众而言结论先行的必要性,而且体现了结论先行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