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礼轻情意重,关键要会送

送礼之所以称为艺术,关键是一个“送”字。你的聪明才智、为人处世方式都在这个字上表现的一览无余。“送”是整个礼物馈赠的至关重要的环节,送得得体、送得到位,才能使这个行为更完美。如果送礼的功夫不到家,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只有巧妙掌握送礼的技巧,才能把整个送礼的过程画上一个漂亮的句号。

送礼前要做好功课

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意思是,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准备不充分,做起事情来十有八九是要吃亏的。道理都是相融共通的,对于送礼来说也不例外。很多人送礼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就是因为送礼前没做功课或者工作做得不够完美。那么送礼前应该做什么样的筹划呢?

首先,要清楚送礼的对象。赠送礼品的对象是什么人,是我们送礼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这就是说送礼要有针对性。选择与身份相宜的礼物是送礼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对什么人都一视同仁,则可能会被对方视为无大无小,无尊无贱。当然,有许多礼物适合所有人,如一些日常用品等。但是,作为送礼者,想要送一份让对方满意的礼品,必须要了解他的身份。

比如在中国古代,一般人都认为官越大送的礼越多越好。送给皇帝的礼,当然要比送给大臣的质高量大,事实上未必如此。

宋文帝时,司徒刘义康当权,各地送来礼物,都把最好的送给司徒刘义康,次品送给皇帝。

有一次,皇帝吃柑子,说味道不好。刘义康说:“臣家里有好柑子。”马上派人回去取,竟然比皇帝的好吃,而且个头也大。皇帝气得十夜无眠。

康代宗也发现,路嗣恭送给他的玻璃盘只有九寸大,而送给元载的却大到两尺,同样很恼火。

还有,秦桧老婆进宫陪太后聊天。太后说:“今年的子鱼太小。”秦桧老婆说:“我家里有大的,明天送100尾过来。”

回家后,狡猾的秦桧责备她胡说八道,想出了一个办法,把青鱼当子鱼送去,太后哪里知道秦桧捣鬼,笑着说:“我说这婆子是个乡下人,果然。”

因为青鱼同子鱼相似,太后以为秦桧老婆连青鱼同子鱼都分不清,其实是她自己受骗上当。

但这毕竟是历史,送礼者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攀炎附势,甚至连皇家都不放眼里。而受礼者借别人送的礼物夸富、炫耀、攀比,这样就违背了馈赠礼品的基本原则和意义。

为了使我们在送礼时收到好的效果,达到增进人际交往的目的,至少在分析送礼对象时应从如下角度考虑。

(1)“高枕无忧型”。这种人财力雄厚,家庭消费水平很高,那么一般的礼物很难引起他的兴趣。你半年不吃不喝买的礼品,在他那里可能是再也平常不过的东西。就如一句谚语说的“把礼物送给富人,就像提水倒入大海”。可是,有时候又不能不送,所以这时候你要放平心态,不要和他“拼钱”,要多花些心思,找一些有意义而精致的礼品。

(2)“锦上添花型”。这种人物质条件比较好,送给他们的礼物最好是具有生活情趣的,如花篮、葡萄酒等既可观赏摆设又有实用价值的生活用品。

(3)“雪中送炭型”。这种人物质条件不很丰厚,送给他们的礼物就应该是实用的,可以让他有补贴之用,如衣物、灯具、食品等家庭生活必需品。这更可令其心花怒放。他也会对你的“雨中送伞”、“雪中送碳”心存感激。

总之,礼物应因人而异,如果你能从言谈话语、兴趣爱好、脾气禀性、房间陈设、经济情况等多方面对受礼者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视双方的关系、身份、送礼的目的和场合,加以适当掌握,恰当地选择礼物,你一定能送出既体面而又受欢迎的礼物。

其次,选择礼物时,注意任何时候都要选择高品质的物品。在二选一的时候,一定要选择质量最好的那一个。在众多的被选物品中,应该选择当时最突出、最吸引人的那一个。如果是能够永久保存的物品,就更要选择质量好的那个,便于对方长久保存。除了不能有划痕和污垢等最基本的要求外,还需要礼物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如果只是交流感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合适的礼物如下。

(1)摆设类:如造型特别的水晶、瓷器等。

(2)情趣类:如水果篮、花篮、巧克力、葡萄酒等。

(3)个人用品类:如化妆品、香水、香薰油、衣服、配饰等。

(4)家庭用品类。如造型别致的茶杯、烹饪用具等。

(5)艺术类:如名家字画、古董等。

(6)文化用品类:如书、唱片、文具等。

再次,是否在自己的预算之内。在送礼之初,要大概先有个预算准备。赠送过于贵重的礼物,对接受礼物的一方来说也会成为负担。相反,过于便宜的礼物,也需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慎重考虑是否合适。事先做好预算,然后在预算范围内寻找合适的礼物。

另外,一定要诚心诚意。寻找礼物、挑选礼物、包装礼物、赠送礼物……直到把礼物交到对方手中为止,整个过程都充满乐趣,你是否能从每个阶段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只有发自内心的送礼才能获得快乐。“这个东西太贵了,怎么办好呢?”“大家都送礼,我也应该送一份吧!”如果被这些想法所困扰,那就先等等再送吧。等到内心产生赠送、给予的快乐与幸福时,再准备送礼。

最后,还必须知道对方的住址。别到时候找不到庙门,你的礼物等于白买了。要弄清别人的住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向对方的单位或同事打听的话,又非常不恰当,弄不好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如果直截了当地说:“想送点礼品给您,把您家的地址告诉我。”十有八九别人不会给你说,太露骨了。其实你可以这样跟对方说:“我打算给您和您的家人寄一份贺卡,请问你的地址是……”这样即使不好,客人也不好意思拒绝你的好意。如果想知道同一单位的几个人的住址的话,不必一个一个去问其本人,可选择一位你认为最熟悉的人就行了,通过他打听到其他人的地址。需要注意的是,不可在公共场合打听人的住址,否则别人会犯嘀咕:“这家伙要干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了。”

如何让人安心纳礼

送礼总得在说法上有个由头才好送上去,比如对方患病、生日或子女升学等特别时日,则是送礼的最好时机,因这时“师出有名”,不用另外在说法上寻找送礼的由头,所以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接礼的人除了感谢之外,也不会有太大的顾忌。

但有些时候,人们送礼为了求人办事,大有点“现买现卖”的味道,这种时候把礼物送过去怎么说好呢?总不能直来直去地说:“今天想求你办事,所以才给你送些礼物让你受用。”那样一来,对方是不会接纳这个礼物的。怎么办?这就需要找一种让对方心安理得接受礼物的说法。

王有龄与胡雪岩可谓患难之交,当他一路春风得意,一直升到湖州知府的位子上之后,很想提携自己这位恩人兼兄弟一把。胡雪岩既然不愿为官,王有龄少不得在公事上给他一些方便,帮他把生意做大了。在湖州,王有龄是“现官”,而管“钱谷”的师爷杨用之却是胡雪岩要经常与之打交道的“现管”。胡雪岩要从杨用之那里求得方便,而作为一府的钱粮主管,杨用之当然也希望与上司的知交搞好关系。所以胡、杨二人相交,本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儿,场面上相见,尽可以称兄道弟,你好我好大家好。

要说这其中的分界,依然是明明白白的,胡雪岩是“商”,杨用之是“官”面上的人。所以胡雪岩还要时常有所表示,滋润滋润感情。因为二人本也相熟,这礼嘛,就要送得亲切些。受者既然却之不恭,自然也就安心乐意地笑纳了。

杨用之新纳了一个小妾,对胡雪岩来说这是一次结纳示好的机会,于是他准备好一副金手镯带在身上。到了杨家的小院落,首先从对方的得意之处开始寒暄,胡雪岩道:“老夫子的气色好极了!想来宾主都很对劲?”

“那还用说。我与雪公(王有龄),真正是如鱼得水。”“对,对!如鱼得水。”胡雪岩笑道,“听说老夫子另外还有鱼水之欢?”杨用之哈哈大笑,向里喊道:“锦云,锦云,你出来!”锦云就是他的新宠。门帘启处,走出来个面团团如无锡大阿福,年可二十的姑娘,很腼腆地向客人笑了笑。“锦云,这位就是我常跟你提起的胡老爷,见一见!”

“啊,胡老爷!”锦云把双眼睁得滚圆,将胡雪岩从上看到下,然后裣衽为礼。

“不敢当!”胡雪岩朝上作了个揖,顺势从袖子里取出一个红纸包递给了杨用之,“一点点薄礼,为如夫人添妆!”

“不,不!没有这个规矩。”杨用之极力推辞。“若是嫌菲薄,老夫子就不收。再说,这是送如嫂夫人的,与老夫子无关。”杨用之心中有数,道:“惠我甚厚,真正是受之有愧!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说罢,深深一揖,把红纸包塞入衣袋。

俗话说得好:“无功不受禄。”尽管很多人对于能收到礼物都感到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要避免唐突地送大礼给别人,否则会让人心生疑惑,觉得你必定有事相求,戒备之心就很强。送礼最头疼的事也莫过于对方不愿接受或严辞拒绝,或婉言推却,都令送礼者十分尴尬。那么,怎样才能防患于然,一送中的呢?关键在于借口和理由找得好不好,送礼的说道圆不圆。借口和理由找好了,受的人也才理直气壮。这样一来礼送了,关系也近了,还不露痕迹,岂不妙哉。

一般而言,为了办事给别人送礼,别人总是要推辞一下或拒绝一下。如何把人家拒绝纳礼的话礼貌得体地挡驾回去,也不失为一种艺术。据有心人的总结,最得体的说辞也不外以下几种。

说法一:把送礼的话头推到不在身边的爱人身上。

比方说:“是啊,我也说,找您办事用不着拿东西。而我老婆却说啥也不干,非让我拿着不可。既然拿来了,就先搁这儿吧,要不然,我老婆准得埋怨我不会办事,回到家也交不了差。”

说法二:把送礼的话头推到对方的孩子身上。

比方说:“东西是给孩子买的,和你没关系。别说是来找你办事,就是没这事,随便来串门儿还不一样应该给孩子买点东西吗?”

说法三:把送礼的话头推到对方老人身上。

比方说:“你不用客气,这东西是给老爷子买的。老爷子身体最近还行吧?你方便时把东西给老爷子拎过去得了,我就不再过去专门看他了。”

说法四:把送礼的话头推到托办事的朋友身上。

比方说:“这东西是我朋友给你买的,我也没花钱。咱把事给他办了,就啥都有了,咱也不用太跟他客气。”

说法五:把送礼的话头推到对方可能存在的损失上。

比方说:“您给办事就够意思了,难道还能让您搭钱破费?这钱您先拿着,必要时替我打点打点,不够用时我再拿。”

说法六:把送给对方的钱说成是暂存在对方手里的。

比方说:“我知道,咱们之间办事用不着钱,但万一出点啥岔头需要打点,现找我拿钱就不赶趟了,所以,这钱先放你这儿,用上了就用,用不上到时候再给我不是一样吗?”

以上这六种说法,都颇有人情味,对方听了,都觉得好受,“有道理”把礼物收下,而没有明显拒绝的理由。你要办的事,也就有了个良好的开端。

送礼切勿急功近利

“无事不登三宝殿”,是典型的急功近利式的送礼方式。常常有这样的说法:“你瞧这个人,用的着的时候才想起我。”说的就是平时不送礼,有事求人了再去送礼。这样就算你再送厚礼人家也是觉得你太势力,也未必会给你这个方便。要知道,好的人际关系才是成功的基础,但好关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必须从一点一滴入手,依靠平日的积累。有了“铁”关系垫底,何愁求助无门?“平时多送礼,雨天好借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送礼给那些对你来说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怎么个送法,或什么时候送去,这里面大有学问。

在别人给你帮过忙之后,再将礼物送去,对方一定会认为你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你从来未拜托人家帮忙,并将礼物煞有介事地送去,受礼者的想法就会不太一样。他肯定会记着你,一旦有事相求就会竭尽全力帮你。

事前送礼,有利于顺利地把事情办好,事后注意,有利于以后办事,而且也有利于巩固对方的关系。有些人求人办事,一旦发现求人帮忙的事有了眉目,便把人抛在一边,形同陌路之人。更有甚者,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翻脸不认人,这样的做法是没有好处的。须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人家既然能成就你的好事,也就有可能坏你的好事,要是遇上一个较真的对手,你也只有哑巴吃黄连了。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弊病,用人前好话说尽,事成后,半句问候也不言,让人觉得世态炎凉,伤透了被求者的心,让他以后对登门相求者,不肯轻易应诺。因此求人办了事之后,即便你事先送了礼,也别忘了再道声谢,温暖一下他的心,这是结尾处最圆满的一笔。如果事前卑躬屈膝,事后旁若无人,将会堵死你以后的路。

无论是什么人都应该学会感激为你办事的人。事成后,找个时间去向为你提供帮助的人表示感谢。这种做法,会让当事人心里暖烘烘的。

事成后登门致谢,不是无关紧要的一环,它对你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你表示谢意,可以这样做,开门见山地表示谢意:“那件事多亏了您从中帮忙,如今都办成了,我特意感谢您来啦!”一句话,让对方心中阳光灿烂,话题由此发挥。少了丝功利,多了份悠闲,彼此更容易沟通。你还可以这么说,“您看,上次让您帮忙,没少麻烦了您,如今事情办得差不多了,我心里却总觉得过意不去。这不,今天过来跟您坐一坐,聊一聊……”相信,听了你的话,他的心会很快被你捕获。社交中,话怎么好听怎么说,事怎样得体怎样做。成功后的相处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说不定,你还常有意外收获。被求者感动之余,有时会不用你相求,主动为你解决困难。你已经赢得他的信任,成为他的朋友。

送礼要注意场合

送礼时如果不注意适当的场合,很容易让对方对你的动机产生怀疑,甚至会责怪你“没眼色”,再好的礼品也可能受到冷落。

张国建是一家银行的客户经理,这一天,主管交代他要照顾好一个很有潜力的大客户。经过一番折腾,张国建终于有个机会可以约到这个企业老总。下一个问题来了,见面总不能空手吧!于是,他请示上面的意思。上面说,应该意思一下。张国建让助理选择两瓶好酒和一条烟,到了办公室,开门见山地就说:“银行的业务还要靠您支持,这点小意思请您收下。”没想到,那老总真不给面子,连打都没打开就说:“我知道了,这你拿回去吧!”

张国建碰了一个软钉子,回到银行想了半晌,不知道自己哪点不对了!明明是件好事,怎么弄得有点不欢而散。过了两天,他又打电话给那老总,秘书居然说老总没空,有什么事就交代她吧。无奈之下,张国建只好老实地告诉上级主管,没想到主管听了也说了他一顿:“连这点小事,都办不了,还能办什么事?”张国建感觉自己不仅出师不利,又被骂得莫名奇妙,就在办公室外抽闷烟。一旁的老王看他愁眉不展,问清原委,于是自告奋勇帮他一把。

老王是个老江湖,他先打个电话给那秘书,说是银行这两天正在办个活动,有几张促销电影票邀请要送给她,还问办公室里有几个朋友,他好多带几份过来。秘书一听有免费的电影票,马上张罗着说大概五张,十张也行。老王二话不说,立即要快递送了三十张电影票过去。当天下午,老王还去电话确认收到没有?够不够?秘书马上说,没想到有三十张,大家都有份了。刚好分电影票的时候,老总经过,还问了一句,这是哪来的电影票,还是首映,他也想去看看。老王随着这话就说,老总真是个有生活品位的人,工作中还懂得情趣。

搭讪了一阵,老王问秘书,老总平时喜欢喝茶还是咖啡?喜欢什么口味。秘书说老总爱喝高档的咖啡,不喝茶。老王挂上电话,马上告诉张国建这个细节。爱喝咖啡、看电影就是名士派,这种人对名酒和烟可能不感兴趣。一来张国建选错礼品,二来初次见面就送昂贵的东西,显然对方感觉“礼多必诈”。他俩总结了这些看法,报告了上面的主管。不久之后透过秘书,另外安排了个时间,由银行的总经理特助带着张国建、老王,正式为老总做了个业务会报,离开前奉上两罐上选的咖啡。老总哈哈大笑说工作很细致,连他这点爱好都知道。

任务终于圆满达成了,这次的开销比上回还少,但是对方显然欣然接受,还带来好印象。同样是送礼,差别为什么这么大呢?原来,送礼不只是买个东西、送给对方这么简单,送礼的学问可大着呢。首先,送客户的礼品,尽可能不要在初见面就呈上“重礼”,这会先让对方起疑心,并且会感觉是有求于他,必定是个“问题”。还有,在办公室众目睽睽之下送礼,很多陪同人员都看见送礼的情节,不免让大家心理有数,好像是“司马昭之心”人人皆知。除非这样的礼物是“见者有份”“人人有赏”,否则同事一定都会看上面的是否收了,下面才敢收。

赠送礼品有时候需要考虑具体的场合。一般情况下,如果赠送的礼品实用价值不高却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不妨在公开场合赠送。如一束鲜花、一枚徽章、一张贺卡等礼品,就可以直接送到对方的办公室。这样,在向受礼者表达心意的同时,也可以向其同事展示受礼者的高雅和清廉,使受礼者在感受送礼者尊重的同时,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圣洁感和崇高感。

通常情况下,当众只给一群人中的某一个人赠礼是不合适的。因为受礼人会有受贿和受愚弄之感,而且会使没有受礼的人有受冷落和受轻视之感。

如果你想让众人变成你们真挚友情或爱情的见证人,送礼也适宜在公开场合。如举行婚礼时,新人双方在宾客的道贺声中互赠戒指等信物。

公务交往的礼品一般应该在办公地点送,以示郑重其事,公事公办。如果非要偷偷摸摸地送到家里来,就登不了大雅之堂,好像有什么不不可告人的目的似的。光明正大,公事公办,会给人以非常正规的感觉。

如果赠送的礼品是食品或者其他实用品,即使送亲朋好友,也不宜在公开场合相赠,因为这容易引起旁人的误解,让人感觉有贿赂的嫌疑,使受礼者的形象受损,并可能招致他人的反感。

如果是礼品带有私用性质,即使是送给特别亲密的人,也不宜在公开场合相赠。譬如,一个小伙子在僻静的地方把漂亮性感的内衣送给心爱的姑娘,姑娘会因小伙子的细心、体贴而心里暖洋洋的,但是如果小伙子当着姑娘同事的面或者直接送到办公室,那就合情而不合理。姑娘会责怪小伙子的莽撞,估计两人后面也没戏了。

把握好送礼的时机

生活中常发生这样的事,有些人到对方家中拜访时,直到要离开时,才想起该送的礼物,在门口拿出礼物时,主人却因为谦逊、客套而不肯接受,此时在门口拖拖拉拉的动作颇为狼狈。要如何避免这种情形发生?最好的送礼时机是进到大门,寒暄几句就奉上礼物,如此,就不会出现对方因为客套不收礼,而双方僵持在门口的情况。

当你带上份礼物请别人帮忙,他答应了。隔几天,你问他时,他说:“什么事?我忘了,那天去的人太多。”你这才想起,上次去的时候恰逢节假日。所以,选择合适的时间很重要。

所以,每一次送礼都需要把握住时机。人们一般不会无缘无故地接受别人的礼品,把握不好送礼的时机与场合,会使别人产生误解,引发不必要的麻烦。而只有在适当的时候送礼,才会让受礼者自然地接受,替你办事。

老王去拜访公司领导,想申请一笔资金。刚进领导家的门,透过门窗玻璃发现领导正铁青着脸,旁边站着个小保姆,浑身直哆嗦正在啼哭。老王一看地下茶壶茶碗的碎片满地都是,他突然想起了朋友告诉他的话,这位领导有个嗜好——喜欢品茶,更喜欢收藏名产地的茶具。看到这种情况,他灵机一动,赶紧退出。

老王急忙来到某专卖店高价买了一套景德镇出产的上等茶具,又买了龙井、碧螺春等上等茶叶,再次来到领导家,对领导说:“哎呀!这可是领导的宝贝啊!”领导听完他的话后,更是心疼,脸上不断抽搐。

老王掏出刚买的礼品,打圆场地说道:“我也是喜欢品茶之人,更是喜欢收藏这些茶具。您看,这是我刚买的上等茶叶和茶具,本打算自己留下的,没想到您的爱好和我一样。宝剑赠英雄,这一套景德镇的上等货就送给您吧!”说着,双手奉上茶具。领导一看,眉开眼笑连声感谢。

“不过领导,我有个要求,这茶叶得让我品尝一下吧,我忍不住了。”

“好,好,没想到你也如此嗜好品茶啊!”笑呵呵的领导吩咐保姆去泡茶。

接着,老王与领导谈起了茶经:“你看,我买的正宗西湖产的龙井,色绿、香郁、味甘、形美,人称四绝,是吧,领导?”

领导一副泰然神色,稳坐在沙发上,将茶碗冲刷一下,摆好,咳嗽一下说:“确实是这样,而且不仅茶叶要好,喝茶也有讲究,喝茶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品茶不但要茶好,茶具好,水也很重要……”

老王认真地听完领导的介绍后,又装作请教的样子问了领导几个问题,引得领导高谈阔论一番。

一壶茶品了两个小时。日渐中午,领导吩咐下厨,留老王吃饭,老王赶忙推却,临告辞之际,提出申请资金一事。领导不加犹豫地说,“星期一到我办公室来吧”。

老王终于达到了目的。

“礼”虽然是好东西,但并非任何情况下给人送礼对方都能接受。老王之所以那么容易地就达到了目的,正是因为他在适当的场合与时机送了别人适当的礼品。

送礼时最好选择对方在家的时候。送礼总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或者是为了增进友谊,双方面对面地交谈更能加深感情,礼物只是辅助品而已。或者是求人办事,更需要主人在家时向对方表达你的意图,如果你是通过他的家人向他转达你的意思,不如当面陈述给人印象深刻。很多人喜欢晚上把礼品送到对方家里去,其实这未必是最佳选择。因为晚上对方也可能不在家中,即使他的家人收下了礼品,但有些事情你还是无法交代清楚的;或者他本人在家,却有其他客人在场,这时带着礼品进去未免有些尴尬。此外,有些受礼人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接收礼品。

所以,最好的送礼时间应该选在早上对方未上班之前,或者在星期天早上对方刚刚起床以后不久。这个时候带着礼品进屋,既无外人打扰,又能找到关键的人,便于直接沟通交流。另外,有的礼品可以直接在办公室送,比如一些办公用品;而有的礼品只适合于在家送,比如烟酒等。总之,不同的礼品还要选择不同的时间和场合,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如果你因为忘了或者事先没有得到音信,而误了时机,你就不要送了,等以后他再有什么事的时候别忘了就行。如果这时候送去,会搞得双方都很尴尬。对方收了吧,佳期已过;不收吧,又怕驳了你的面子。这时你的礼品再重,也不容易获取对方的好感。

一般说,生日礼和结婚礼是在当天亲手送去;而生孩子的贺礼则因为事前不知孩子的性别,无法买礼物,同时考虑到产后母子需要静养,大多是在满月后去探望。不过,给入学孩子的贺礼要在开学前一周左右送去。如果听到友人发生不幸的消息时,不能马上赶去送礼,那会显得好像是提前做好了准备似的。

要避免这种糗事情发生,平时可以翻阅一下礼仪方面的书籍,多跟着有经验的人学习他的办事送礼的技巧,这样可免去你不少烦恼和困惑。

利用特殊时机实现意愿

有很多人都知道在求人办事时需要准备一份礼物,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时机。其实在生活当中,存在着很多特殊的时机,逢年过节送礼就是一个不错的时机。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很大一部分都体现在节日上,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旦等。另外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也都被列入传统节日内。碰到佳节喜庆之时,带上一些礼物,及时向亲朋好友表示祝贺,是增进感情的好时机。

逢年过节送礼尤其体现在求领导办事上,打着节日的旗号,这样也名正言顺,让对方无法拒绝,自己的目的也容易达到。

小张是那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凡事都讲面子,帮人积极主动,求人羞于启齿。他办事有自己的原则,自己能办的事绝不求人,自己不能办的事只好不办。

但事与愿违,小张也有不得不求人的时候。连他自己也不清楚,一向退缩不前的他,竟被推举为厂长。最初,他自己都不相信。但主管局长在选举前有言在先:民主选举,公开竞争,准被选中不干不行,干不好也不行。

小张真为难了,一个即将倒闭的单位,虽然他有新产品的专利,但需要设备技术改进,这可是上百万元的差事。单位本身亏损,这笔费用怎么办?

小张面对职工上千双希望的眼睛,自己打不了退堂鼓,唯一的办法就是找上级领导申请资金。

小张虽然办事不求人,但他也懂得人情世故。

其实领导就在他楼上住,每天都见面,但他还是觉得不太合适,犹豫几天,终于抓住中秋节这一机会,在妻子大力支持下,走上三楼,敲开了领导家的房门,以迎接中秋节为名,向领导表示祝福。

领导很高兴,以好烟好茶相待。随便聊几句,小张便如坐针毡,开口说话都觉喉咙发堵,支支吾吾几句,便告辞下楼。

回家后,妻子把他一顿数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小张窝火一阵后,又安慰妻子:“过几天是国庆,咱还有机会,下次你陪我去。”妻子埋怨道:“节日一个接一个,总不能为了公事,我陪你送一辈子礼吧?”

说归说,做归做,国庆节,小张与妻子再次拜访领导,向领导祝福。临别时,小张的妻子说明来意。局长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事办成了。

给人送礼,特别是求人办事,千万莫错过节日这个送礼的好机会。礼物不论轻重,节日中的吉祥祝福,几句关爱的话语,情意无价,更能让对方感动。有这样的基础,办事就不难了。

所以说,在特殊的时机送礼,更讨人喜欢,更能体现送礼人的人情味,而礼物所产生的效应也得到放大。除了传统的节日之外,还有哪些时机是选择送礼的绝佳时机呢?

1.利用生日、寿诞送礼

在别人生日、寿诞上送礼,也可以为自己积累办事的资本。平时,你可以把同事和下属,以及亲朋好友的生日记在一个小本子上,并在家里的挂历上用红笔画个圈,并标上记号等到他们的生日到来这天,你就可以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甚至为他们筹办生日宴会,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惊喜。

送生日礼物时先要搞清楚对象,是亲朋好友,还是一般的关系,是自己的恋人,还是普通的朋友。不同的对象,所送的礼物是不同的。年龄也是在送生日礼物时要注意的,才几岁的孩子和耄耋之年的老人,他们过生日的方式以及所送礼物都各有不同。送生日礼物时还要考虑对方的兴趣,符合生日这天送出的、对方又很感兴趣的礼物,当然会受到他们的欢迎。送生日贺礼要讲究适度,处理得当,注意场合、家庭环境、季节变化等。

2.利用偶发事件

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真诚的帮助或者鼓励,“掉井里送绳子,掉海里送木头”,他一定会铭记在心的。

一些事情在不知不觉间偶然发生了:朋友的父母不幸病故,同学突然失恋,而同事则在昨天刚受到提拔……遇到这些事情,你不可能无动于衷,或安慰,或祝贺,礼物是少不了的。

3.利用卧病在床的机会

人一旦生病卧床不起,都会变得脆弱烦躁,名声、虚荣也都顾不上了,这时他最需要的是别人来探视他。你要很好地利用这个机会。

如果亲朋好友因病休假在家,你就应该在完成一天的工作后,带着礼物去他家里探病慰问。闲聊时不要谈及工作,要表现出关心、同情、诚恳的样子。这样一来,病人康复之后,必定能够念你的恩情。

4.利用婚丧嫁娶

这些当然是送礼的好时机。亲朋好友、上司或下属的孩子有婚嫁之喜、生小孩之喜时,要及时地送去礼金礼物,对于结婚会场、宴客应酬也要尽心帮忙。最好在这样的时刻替他们照相,日后可作为一份礼物送给他,这样会赢得他们的欢迎。听说有人去世了,你应主动慰问死者的家属,举行葬礼时还要去送行。如果实在抽不出时间,可以用电话致意。

抓住这些送礼的特殊机会,你的礼物便可带着你的意愿,轻而易举地被对方接受。

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的事,人大多愿意做,而雪中送炭的事却不见得多少人去做。其实,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都是给别人的一种帮助。可是究竟哪个更让人铭记于心呢?这就应该从受助者那里寻求答案了。假设这样一个场景:冬天,天下大雪,你却只有一件薄毛衣可以取暖,看着大片大片的雪花被怒号的北风吹进破茅草屋。你冻得瑟瑟发抖,可是连一块木炭都没有。正在你孤立无助的时候,门吱呀地响了,一个人浑身上下都是雪,他从怀中给你掏出一大袋子木炭,一袋可以温暖生命的木炭!你的内心会做何感想呢?

钱钟书先生一生日子过得比较平和,但困居上海孤岛写《围城》的时候,也窘迫过一阵。辞退保姆后,由夫人杨绛操持家务,所谓“卷袖围裙为口忙”。那时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他写小说的动机里就多少掺进了挣钱养家的成分,一天500字的精工细作,却又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恰巧这时黄佐临导演上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渡过了难关。时隔多年,黄佐临导演之女黄蜀芹之所以独得钱钟书亲允,开拍电视连续剧《围城》,实因她怀揣老爸一封亲笔信的缘故。钱钟书是个别人为他做了事他一辈子都记着的人,黄佐临40多年前的义助,钱钟书多年后还报。

人在困厄消沉中,有人向他伸出的援助之手,可以使人产生长久的感恩之情。人对金钱的标准,往往也因状况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因此会送礼的人更懂得“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更有意义。

雪中送炭,对于你来说付出的也许并不多,但是能在关键时刻帮别人一把,别人也会对你心存感激。对于一个身陷困境的穷人,一枚铜板的帮助可能会使他握着这枚铜板忍一下极度的饥饿和困苦,或许还能干番事业,闯出自己富有的天下。

三国争霸之前,周瑜并不得意。他曾在军阀袁术部下为官,被袁术任命当过小小的居巢长,一个小县的县令罢了。

这时候地方上发生了饥荒,年成既坏,兵乱间又损失不少,粮食问题日渐严峻起来。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活活饿死了不少人,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父母官,看到这悲惨情形急得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

有人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他家素来富裕,想必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问他借。

周瑜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刚刚寒暄完,周瑜就直接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

鲁肃一看周瑜丰神俊朗,显而易见是个才子,日后必成大器。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现在只是个小小的居巢长,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

鲁肃亲自带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家存有两仓粮食,鲁肃痛快地说:“也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与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一听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饥馑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当下就交上了朋友。

后来周瑜发达了,当上了将军,他牢记鲁肃的恩德,将他推荐给孙权,鲁肃终于得到了干事业的机会。

人对雪中送炭之人总是怀有特殊的好感。“患难时候见真情”,关键时刻拉人一把,别人会铭记在心。送礼,有时候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别人是否需要。对于沙漠中干渴的人来说,一袋黄金不如一罐泉水,而他会从心底里感激你。

另外,在别人最需要帮助时,你出现在他面前,并给他以帮助和鼓励,不仅会获得对方的感激之情,也会树立起你重情意的良好形象。比如,当亲朋好友或者亲属去世,应及时备礼以示哀悼;朋友家碰上意外之灾,你及时去看望他们,即便送上一份薄礼,但礼轻情意重,它会使你和朋友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同学或朋友的孩子要高考,给他送去一些必要的资料,能让你们的关系更加亲近。

打好亲情牌,走老人孩子路线

求人办事,所求之人一般是年富力强的角色,刚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所以在必要的时候,走一下老人、孩子路线,迂回接近目标,拉近彼此的感情,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当美国电影《E.T》上演,在社会上造成轰动时,有位先生去拜访他的朋友,就买了一只“E.T”的模型送给了对方的孩子,结果孩子们异常高兴,从那时起就称这位先生为“E.T伯伯”,而且每次他去都受到他们一家人的欢迎。像这种针对家人的送礼方式,有时还会造成和对方之间的交情在质的方面产生变化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你和对方本人之间可能是因工作所产生的非正式交往,而送礼给其家人的好感,却能挣脱这种形式的交往,进而建立亲近度较高的私人情谊。

为什么走老人和小孩的路线比较好呢?

1.老人、小孩容易接近

老人因体力虚乏在家休养,或因年岁高而退职在家,没有工作做,家务不让做,谈话时心里有话而没处说,因此,常常显得孤寂。如果有人主动接近老人,哪怕是暂时解除老人的孤寂,老人自然非常乐意。而小孩淳朴,喜新好奇爱动,一句唐诗、一段故事、一个鬼脸、一声哄捧就能很快赢得小孩的亲近。

2.掌握老人和孩子的心理,让他们喜欢和你接近

一般地说,老年人见多识广,阅历丰富,希望能影响、感动后人,也算获得人生的哪怕些许的慰勉。因此,老人在生理、心理上便表现出极大限度的和善、平易。尤其对于年轻人,他们总乐于主动招呼、热情交谈。至于小孩,若你真诚地以童心相待,带给小孩新奇欢乐,小孩会立刻把你当成“快乐大王”或“英雄人物”般崇拜、亲近。

3.通过老人、小孩达到融洽全家的目的

老人是长者,而中国人有敬老、尊老、孝老的传统。假如老人心悦神怡,全家随之活跃和愉快。况且现代家庭小孩多是“独苗”,家里人更是哄捧宠爱,如果能和小孩玩在一块,与其家庭融洽自是水到渠成。

但是,走老人、孩子路线也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1.多掌握和积累老与少的知识

除了感性的调查、观察之外,平时也应适当地作些理性积累,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等,积累有关老年健身知识、休闲知识,小孩游戏知识、趣味故事等,以便到时“妙手偶得,借题发挥”。

2.主动套近乎,消除陌生感受

谈话是交际中信息交流最直接的手段。进入一个家庭,见到老人、小孩,要想见一面便产生“一见如故”的融洽气氛,登门人应该主动引出话题打开话匣,而不应该等待家庭一方(老人、小孩)搜寻话题勉强问话。你主动开口,能表示亲近,消除陌生感。

3.态度要谦虚、谨慎

对老人务必态度谦恭、心性美善、行为礼让。这一方面表现你的虚心、诚实,一方面显出你对长者的尊重、敬仰。和小孩交往,必须因情因境,投其所好,把握分寸。要用真诚、童稚去换取欢悦,千万不能居高临下、装腔作势、虚情假意。

工作和生活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关,如果当面求人办事有些麻烦,那么这个人身边的人就是帮你渡过难关的突破口。

懂些送礼经济学,别让礼物无谓损失

人们往往对经济学所发挥的作用惊叹不已,而将其运用到送礼之中,也同样会收到绝佳的效果。

国内一份调查显示,选择礼品花费的时间和送礼的频次成反比;对礼品的麻木度和接受礼品的频次成正比。65%的礼品价值在受礼者那里被低估;70%的人对接收礼品已经麻木;能让受礼者惊喜、感动的礼品在所有受访者收到的礼品的总数中不到3%。如果你把送礼当成“应付差事、例行公事”,完全不考虑对方的感受,那么你的礼品只会被对方当做“温情负担”,这样的礼品反倒不如不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人们在送礼时的选择通常在不了解收礼者的情况下作出的,这就可能无法使收礼者满意,从而产生了经济学家所说的“无谓的损失”。

那么,如何送礼才能让礼物产生积极的价值?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沃尔德弗格尔的研究实际上提出了最优送礼策略,你需要将无谓损失最小化,同时将情感价值最大化。

1993年时,沃尔德弗格尔在耶鲁大学任职教授,每年圣诞节都会收到很多莫名其妙的礼物。于是他开始以自己的学生为对象进行研究,以验证自己的猜测。他让学生们将感情因素排除在外,给自己收到的礼物估价,结果发现人们对礼物的估价总是要低于赠送者在礼物上的实际花销。

沃尔德弗格尔教授在有关“圣诞节无谓损失”的研究中论证说,收礼物的人通常不愿意为礼物支付购买者所花费的价钱。例如,一件30英镑的针织套衫在收礼人那里的估值是20英镑,从而产生了10英镑的“无谓损失”。据美国零售联合会估计,人们2007年用于采购圣诞礼物的花销约为5000亿美元,按照10%的比例,那就意味着会有500亿美元的“无谓损失”。

沃尔德弗格尔认为,那些被标榜上“礼物”称号的物品,全部都在价格上超过了它的实际价值,就是因为给礼品赋予了情感价值,这也是赠送礼物的部分意义所在。后来有两位经济学家也加入了礼物经济学的研究中。他们采取了不同于沃尔德弗格尔的试验方法,他们通过迫使参与者把收到的礼物拍卖掉,人们对于礼物的估价自然要高一些,因此也就接近甚至高出了礼物的实际花费。这在另一方面印证了沃尔德弗格尔关于情感价值在礼物中的重要作用。

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送礼行为,发现所有的送礼者在潜意识里都希望在(赠与)成本不变基础上,通过改进方法探求其投入效用的最大化,以便更好地讨收礼者的欢心;或者在追求效用不变即收礼者满意度等同的情况下,尽可能地缩减赠与成本。我们发现,最好的礼品是那些根据对方兴趣爱好选择的、富有意义或耐人寻味的小礼品。

赠送一份对方最喜欢、最重要的礼物,他就会乐意接受,并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最终使礼物的积极价值得以实现,但是往往容易发生意外,因为在不知不觉中你便会掺入自己的喜好。

宋国有一个农夫,常常穿着乱麻破絮,勉强过寒冬;到春天耕种时,在太阳下曝晒,不知道天下有高大舒适温暖的住房,也不知道有丝绵、狐皮之类的衣服。他对妻子说:“太阳照在身上,感到特别舒服。别人都不知道,我去告诉国君,一定得到重赏。”后来,人们从这个寓言故事中演绎出成语田夫献曝。

由此看来,“田夫献曝”,是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献给他人。这种送礼之法,是否合适呢?

其结果无非两种:一是对方对此亦非常喜欢,则送礼成功;二是对方不喜欢,则送礼失败。若田夫自己喜欢的东西,恰好国君缺乏,皆大欢喜。如果甲田夫给乙田夫送礼,也采用“献曝”,则是多此一举了。

你很喜欢的东西,别人未必喜欢,别人也未必缺乏,那么,如果将这样的礼物送人,效果将非常不理想。

下面用一个寻常生活中容易遇到的案例进行分析。假如一位朋友生孩子,你送礼,你该送什么?比如送现金(红包)或送等值的礼物(如奶粉或婴儿尿片),哪种礼物会得到朋友的喜爱?

我想,给刚生孩子的人送礼,你需要考虑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假如你与她之间没有特别的交情,不清楚她的偏好,建议你送红包。经济学的研究发现,人们总希望自购产品的估价能超过100%。因为对礼者了解的信息较少,那么他能送的礼物肯定没有受礼者自己选购礼品更好。于是,沃尔德弗格尔告诫说:“如果你不清楚别人要什么就去购买礼品,那就等于买了别人不想要的东西。”第二种情况,你们有一定的交情,你知道对方的偏好。经济学家的研究发现,越了解收礼者的偏好,所送之礼就会被估值越高。所以,你可以送一些对方不会买(或不懂去买),但她很喜欢的东西,这样送礼物便有可能比送同等价格的现金好。

如今,送礼已成为人们生活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社会地位的提升以及交际圈的扩展,送收礼的频次呈稳定上升趋势。送礼需要付出成本,也有显性的收益。凡是有成本与收益的事情都属于经济学的范畴,你不妨试着用经济学的思维来处理送礼这项行为,从而促使其更加“经济”。

百试不爽的送礼方法

送礼之所以称为艺术,关键是一个“送”字。这是整个礼物馈赠的至关重要的环节,送得好,方法得当,会皆大欢喜,境界全出。如果送礼的功夫不到家,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巧妙掌握送礼的技巧,才能把整个送礼的过程画上一个漂亮的句号。所以,学习一些送礼的技巧,非常有必要。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也是比较有效的送礼的技巧。

1.借花献佛

如果你送土特产品,可以说是老家来人捎来的,分一些给对方尝尝鲜,东西不多,自己又没花钱,不是特意买的,请他收下。一般来说受礼者那种因害怕你目的性太强的拒礼心态,可望缓和,会收下你的礼物。

2.暗渡陈仓

如果你送的是酒一类的东西,不妨假借说是别人送你两瓶酒,来和对方对饮共酌,这样喝一瓶送一瓶,礼送了,关系也近了,还不露痕迹,岂不妙哉。

3.烘云托月

有时你想送礼给人而对方却又与你八竿子拉不上关系,或者说你与对方曾有过节,不便直接去送,你不妨选送礼者的生诞婚日,邀上几位熟人同去送礼祝贺,那样受礼者便不好拒收了。当事后他知道这个主意是你出的时,必然改变对你的看法,借助大家的力量达到送礼联谊的目的,实为上策。

4.先说是借

你若送的是物,不妨说,这东西我家撂着也是撂着,让他拿去先用,日后买了再还;如送的是钱,可以说拿些先花,以后有了再还。只要你不催着要他还,天长地久也变成送了,这样也可减少受礼者的心理负担,你送礼的目的就达到了。

5.借机生蛋

一位下属受上司恩惠颇多,一直想回报,但苦无机会,一天,他偶然发现上司红木镜框中镶的字画感觉是一幅拓片,跟家里雅致的陈设不太协调,正好,他的叔父是全国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手头还有他赠送的字画。他马上把字画拿来,主动放到镜框里,上司不但没有反对,反而十分喜爱,送礼的目的终于达到了。有时,不能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也是良策。

6.借路搭桥

你可以在送礼的时候对受礼者说是以出厂价、批发价、优惠价买下的,象征性地向受礼者收一些费用,收到的效果与送礼一般无二。受礼者因交了钱,收东西时心安理得,毫无顾虑。

7.欲擒故纵

一个人送礼从未遭到对方的拒绝。对此,他透露的秘诀是,首先故意请对方帮个小忙,然后堂而皇之地说:“谢谢你的帮助,这是我衷心的感谢。”这样一来,他就能顺利地把礼物送给对方了。这种方法很有意思,它和《孙子兵法》中的“欲擒故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