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战略与执行力,到底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往往会因为评论者的角度、所擅长领域、所从事工作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结论。写执行力的说执行力重要,而写战略的则往往把执行力“流放”到战术这样的低层面。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首先,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来讲,两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战略是“做正确的事”,而执行是“正确地做事”。如果战略是南辕北辙的,再强的执行力也没有意义。但即使有再好的战略、全新的创意,如果执行力很弱,要想取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次,这样一个选择必须要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做出判断;也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这样的选择才能成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组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下得出的结论都是不同的。
与日本和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无论是衣食住行类产品,还是高科技产品,都存在广泛且庞大的市场需求。虽然企业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有一定的经营压力,但企业面临的是更多、更丰富的商业机会。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讲,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来评判什么样的战略能够成功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在今天的中国,竞争仍不充分,市场还不成熟,可开发的潜在市场、潜在客户数量极为巨大,只要你能够“说到做到”,那么成功的几率是非常大的。
而与此同时,中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还很短,多数企业的管理水平还很落后,也缺乏足够的职业人才,更不用提“德才兼备”的职业经理人了,这些都是企业提升执行力的巨大制约。所以,有了好的商业机会,最终却不能如愿以偿,这是中国企业今天所面临的最大挑战。由此可见,在今天的中国,商业机会极为众多,而“执行力”却是诸多企业的瓶颈。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在今天中国的环境下,执行力的重要性高于战略的重要性。但是,也许几十年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这个判断也会随之改变,事物本来就是螺旋式前进的。
美国企业的调查表明,只有5%的员工真正了解企业的战略。也有人说,员工的工作中只有5%与公司的战略密切相关,其余大多数工作是不相关的。例如,公司战略是提高产品质量,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执行人员却在提高维修服务能力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投资、精力,而非提高产品质量。也有观点认为,只有5%的企业战略得到了执行,而其余的都失败了。战略执行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倒闭、亏损、破产等最坏的结果,更多地表现为企业缺乏竞争力、无竞争优势等现象。当然这些数据、观点的准确度很难确定,但是它们非常清晰地表明了这样一种现象:“执行力”是中西方企业在经营中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
执行力不仅对今天中国的企业重要,对于其他组织的管理、建设也都有重要意义。政府机构也是一种组织,大学也是一种组织,它们也会有自己的战略规划、自己的执行力建设等等。因此,本书不仅是写给企业界人士的,对于任何一个致力于实现宏伟目标的领导者,本书都会有所启发、有所裨益。
三、透视国人的执行力表现现状
不知执行力为何物
在中国,可以说现在还有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执行力是什么东西,在他们的概念里干活拿钱就是真理,谁给钱就听谁的话。他们的这些弊病集中表现为:把执行力曲解为权威或权力,老板或老总说了算,没有合理的制度支撑,或者有一些制度,但实际上老板或老总凌驾于制度之上。所以,这样的情况就会造成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中层领导都不知道执行力为何物。
对执行的偏差缺乏敏感性
中华民族有着无比的智慧,同时也不缺乏创造性,但是为什么中国的优秀企业并不多,原因就在于我们国人碰到执行偏差没有什么感觉,也不觉得很重要。海尔总裁张瑞敏在比较中日两个民族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1个日本人每天擦桌子6次,日本人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6次;可是如果让1个中国人去做,那么他在第1天可能擦6遍,第2天可能擦6遍,但到了第3天,可能就会擦5次、4次、3次,到后来,就不了了之。”有鉴于此,他表示:“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以此来强调在执行过程中对于偏差要具有敏感性。
有些事情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
又如上海地铁1号线是德国人设计的,之后,中国人自己又设计了地铁2号线,虽然看上去两者区别不大,但2号线的运营成本远远高出1号线。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地铁2号线的设计与施工人员对执行的偏差缺乏敏感性。例如,1号线每个出口都有个“弯”,看起来,它似乎给人出入带来麻烦,而且还会增加施工成本,于是我们的中国设计者就把“弯”删去了。后来发现这个“弯”能使进出风量减少,自然也就大大地减少了空调费用,地铁运营成本也降低了很多。
这就是我们国人对执行力的态度:做起事情来,有了偏差,根本就无所谓,对偏差没有感觉,也不觉得很重要。对一件“擦桌子”的事情无所谓,当然也不会把一个“弯”的偏差放在心上,这也许就是我们中国至今许多企业不能做大做强的真正原因。
不注重细节,不追求完美
众所周知,德国是一个严肃认真的民族。德国货的质量一般是有保证的。甚至有人说,德国在二战前修建的高速公路现在还用着。再来看看我们的高速公路,没几年就出问题了。从硬件上看,相差不大,但从软件上看,却在设计和施工上缺少那么一点认真。也就是说,在工作时不注重细节,不追求完美。可以说,在世界上,讲到追求细节、完美,很少会有人提到中国人。
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太多,而愿把小事做细、做完美的人太少。一个做事不追求完美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而要达到完美,就必须注重细节。
管理学中的“蝴蝶效应”尤其能说明细小的行为变化对全局的影响。
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声名远扬了。而产生“蝴蝶效应”的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蝴蝶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细微变化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对此,我们还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执行细节的重要性进行形象的说明。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一个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
因此,提高执行力,就要树立一种再严谨些、再细致些、再认真些的作风,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折不扣地执行好各项重大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把小事做细,把细节做精。
然而,环顾我们周围,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毛病随处可见,“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好像”、“几乎”、“将近”、“大约”、“大致”、“大概”、“应该”、“可能”,成了“差不多”先生的常用词。
就在这些词汇一再使用的同时,许多重大决策都停留在了纸上,许多重点工作都落实在了表面上,许多宏伟的目标都成了海市蜃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