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10万字。马克思约在1844年4~8月用德文写于巴黎,因而又称《巴黎手稿》,是马克思曾经打算撰写的《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草稿。手稿由三个未完成的部分组成,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出版。1927年达·波·梁赞诺夫把手稿的第3部分以《〈神圣家族〉准备材料》为标题首次发表于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3卷中,1932年第一次全文发表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国际版第1部分第3卷,标题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附论黑格尔哲学的最后一章》。
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时期,作为《莱茵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这是促使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动因。1843年3月《莱茵报》被查封,马克思离开《莱茵报》,着手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通过这个批判,马克思认识到,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根源于“市民社会”,马克思明确指出:“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从批判宗教转向批判政治,批判国家和法。通过对国家和法的批判,马克思认识到私有财产的反人道的性质,这就直接导致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另外,1843年10月马克思到了巴黎,当时的巴黎是欧洲革命的中心,巴黎的无产阶级曾进行多次激烈、尖锐的斗争。马克思移居巴黎后,接触工人运动,研究社会主义著作,特别是恩格斯写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对马克思产生了极大影响,使他清楚地看到,要想消灭私有财产,实现人类解放,就必须正确认识私有财产,了解它的规律,为此必须研究政治经济学。大约从1843年底到1844年初,马克思开始阅读布阿吉尔贝尔、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詹姆斯·穆勒、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等人的经济学著作,在一些摘要笔记上写了大量的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正是马克思对自己在这一时期进行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所做的一次阶段性的初步总结,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雏形。在手稿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了批判性的分析,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把它们的发展看作现实经济关系演变的反映。马克思肯定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主要历史功绩即把劳动提高为“唯一原则”,揭示了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并探讨了私有财产的各种运动规律,指明了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反比关系。但是,它们把私有财产当作当然的、不言自明的前提,把私有财产的规律想象为从来如此的、永恒存在的自然规律,这就暴露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私有制辩护的立场。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不同,在手稿中,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系统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三个基本阶级——无产阶级、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的社会生存条件,并把它作为解剖资本主义制度的出发点。马克思第一次从经济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他把雇佣劳动、资本和地租理解为决定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基础,也是三个阶级之间的本质关系。因此,马克思在手稿中考察了工资、利润和地租,并与此相联系,分析了工人转化为商品、工人阶级的贫困化、利润、资本的积累、竞争以及土地所有者和租地农场主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等。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待私有财产的理解已经不再把它看作是某种法律学上的东西,即当作占有、状态或事物看待了,实际上已经开始把私有财产当作一种客观的社会经济关系来分析,而分析这种客观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正是手稿的主要课题,这意味着在手稿中,马克思已经开始把生产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同时,马克思吸取了当时德国哲学中广泛使用的异化范畴,把它同私有制经济下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提出异化劳动概念,试图用异化劳动学说来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所表述的规律不是劳动的规律,而是异化劳动的规律。他具体考察了劳动在私有制条件下变为异化劳动的表现:(1)人同人的产品相异化;(2)人同人的生产活动相异化;(3)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与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4)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概念的规定一定要在现实中表现出来,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可见异化是现实的客观的异化。马克思强调: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而自我异化的扬弃,人的本质的复归是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表明异化过程乃是一种客观的辩证发展过程:通过异化劳动,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同这个劳动的关系,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劳动和资本的这种对立一达到极限,就必然成为全部私有财产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异化劳动学说是当时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基础,马克思正是从异化劳动学说出发,也就是从人的劳动本质的对象化、异化和异化的扬弃出发去说明自然界、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指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感受力和认识也是受异化劳动制约的,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的产物。马克思认为:外部自然的变化是产生客观世界美的根源,人自身的变化则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感性、形成了有音乐感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异化劳动出发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再生产的规律和性质在于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但是物质产品的再生产,而且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阶级关系的再生产,是它自身矛盾的再生产。异化劳动一方面不断生产出作为商品的劳动本身和工人,另一方面不断生产出不生产的资本家以及资本家对工人的生产和产品的支配,生产出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奴役关系。“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马克思认为当有产和无产的对立达到劳动与资本的对立,这时私有财产就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促使矛盾解决,劳动和资本的对立一达到极限就必然向事物的对立面转化,这时共产主义就一定实现。关于共产主义,马克思说,实现其途径或手段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马克思明确指出,实现共产主义的主体是人(即通过人),它的目的是为了人,(而不是个别阶级、阶层或集团),它实现的标志是人对自己的本质的真正占有,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共产主义的实现就是实践的人道主义的生成。马克思在手稿中开始科学地论述共产主义的同时,对当时严重妨碍革命思想传播的蒲鲁东改良主义和粗陋的共产主义展开了尖锐的批判。马克思指出,“甚至蒲鲁东所要求的工资平等,也只能使今天的工人同他的劳动的关系变成一切人同劳动的关系,这时社会就会理解为抽象的资本家”。马克思在手稿中批判这种粗陋共产主义的本质不过是以普遍的私有财产来反对私有财产,是私有财产所固有的平均化欲望的极端表现。马克思强调指出,它否定文化与文明,否定个性,其结果必然导致向贫穷的、没有需求的人的非自然的简单状况的倒退。
在手稿中,马克思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积极成果,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同时充分肯定了他的辩证法的巨大意义。在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分析,不仅涉及他的个别原理和个别著作,而且针对他的整个哲学体系。马克思指出:“《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是理解黑格尔哲学奥秘的关键,它所提供的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其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自己的劳动的结果。马克思认为,黑格尔视扬弃为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对象性的运动,把非对象化、非现实化看成是对象化和现实化,这表明他看到了自身否定的积极意义,看到了异化是发展的环节,异化的扬弃不是向起点的简单复归,而是人通过消灭对象的异化规定,通过在对象世界的异化存在中扬弃对象世界,现实地占有自己的对象性本质。马克思认为在黑格尔那里,这些思想内容是以抽象的思辨的形式来表述的。因为在黑格尔看来,人只是自我意识,而劳动只是精神劳动,人的异化及其扬弃只是在抽象的自我意识中进行的,“所以整整一部《哲学全书》不过是哲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是哲学精神的自我对象化”。据此,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之为“纯思想的辩证法”、“非批判的运动”。在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分析,运用了自己经济学研究的初步成果,尤其是对黑格尔劳动观的批判,他既肯定了黑格尔劳动观积极的一面——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的自我生产的行动,同时指出黑格尔的所谓劳动从根本上说只是抽象的精神劳动,这与国民经济学家只承认作为创造财富的源泉的劳动一样,只看到劳动的积极方面,而看不到劳动的消极方面。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历史功绩进行了充分的评价,指出:“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只有他在这个领域内作出了真正的发现,总之他真正克服了旧哲学。”不仅仅如此,马克思在手稿中论述的思想,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过费尔巴哈而接近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克服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直观性,他把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性,从而贯彻了能动性的原则;在人和人的关系上,马克思强调了人的社会性:“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并且马克思初步揭示了资本和劳动的对抗性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的抽象性。马克思把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等,看作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受到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把生产劳动理解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的活动,从而把生产活动作为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也就是工业,就是自身异化的活动。他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只有通过发达的工业,人的激情的本体论本质才能在总体上、合乎人性地实现。马克思断言:“关于人的科学本身是人在实践上的自我实现的产物”,这是马克思转向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历程中的重要认识契机,在手稿中,马克思得出了“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所诞生的过程”的结论,这实际上说明了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史这一重要原理。
在手稿中,马克思所讲的人的本质固然是指生产劳动,从人的本质出发去说明历史,因而也是从生产劳动出发去说明历史。但是这里的生产劳动是以承认人具有其完美本质为前提,是人的完美本质的对象化所引起的,它是一种永恒不变、绝对完美的东西,这实际上是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可能出现的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绝对化,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抽象的理想劳动。同时,马克思还没有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出发,而是从抽象的自由自觉活动出发、以劳动的异化来说明劳动和资本的对立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把共产主义看作人对人的真正本质的占有,向真正的人的复归等,表明马克思还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但是无论如何,本文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及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作批判性考察,从而论证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的著作手稿,是马克思自觉地创立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开端和最初尝试。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人民出版社1956年~1985年版,第43页~1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