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未雨绸缪,准备充足(2)
- 语言艺术知识大课堂:雄辩的语言艺术
- 邢春如主编
- 3439字
- 2016-11-02 09:29:13
队式辩论一般都有四名队员组成一队参赛,四名队员都要论说同一辩题,但又不能重复,而且还要各有所论;立论时期,四名队员陈述己方观点在逻辑上不仅各有分工,而且还要层次递进,到四辩形成高潮。就具体的立论形式而言,固然有总分、有递进,但万变不离其宗,到四辩一定是“百川归海”,不允许本方的观点枝节还游离在外。具体辩题的逻辑设计过程不仅要紧扣辩题,而且还要预想到各种有可能遭受的攻击点,在立论的逻辑安排上既要未雨绸缪,更要能为自己辩论中攻击对方先进行铺陈,在预测对方立论的基础上确立最佳的逻辑攻防体系。因此,辩论的逻辑构思和设计是最关键的一着。事实上,辩论赛未开始,但教练们之间立论上的逻辑之争,便已成为决胜的开始了。尤为痛苦的是,有时由于辩题的原因,抽签抽到是正方还是反方往往会发现自己在逻辑上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因为从反方(也可能从正方)来理解题意,完全同现实趋势相反,甚至有悖于己方的现有思想。这是一种思维的痛苦。但这样的痛苦总是短暂的,既然辩论赛已经设定了一定立场,就只能按既定的立场去进行,建立立论的逻辑安排,有时甚至在进行某种类似诡辩的逻辑设计,硬着头皮“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一般来讲,辩论的逻辑设计一般要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对己方的辩题首先要在题意上作深入的推敲,甚至要逐字逐句斟酌,以便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最大信息量来寻找、推导立论的各种可能性。这第一步就是要吃透题意。
在辨析论题的基础上,找出最好的逻辑思路,并依据这条逻辑思路展开时的客观需要,往里填充各种数据、事实和材料。好的辩题总是有相当的可辩性,如果题目可辩性差,那就意味着题目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可辩性强的辩题往往都具备相当的包容性和延展性,即不是定论化的问题,可以容纳不同意见的讨论和不同角度观察所得出的不同结论等等。而且,辩题本身也可涵盖多种事实和材料,所涉及问题的解决也会有不同的方案等等。因此,我们不仅要坚持认为比赛中我们拿到的辩题是可辩的,而且更应从自己的理解和分析人手,找出最好的归纳和论证的思路,并根据这条思路“按图索骥”,来寻找最好的事实论据,从而坚定己方立论正确的信心,实战中才能良好地表现出“理直气壮”的态势。
在确定自己的逻辑思路和论证体系的基础上,还应仔细设想对方的逻辑设计,通过相互比较和反复掂量,来发现自己立论中有可能存在的矛盾与漏洞,并力争发现对方逻辑中的矛盾和漏洞,再调整自己的逻辑设计,使其既要立得住,防得稳,又能从自身论点出发,去攻击、瓦解对手的逻辑立论。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对手在逻辑上确有一些“诡辩”的地方,应一一指出,诸如:偷换概念、循环论证、以偏概全、机械类比等等,从而以逻辑来服人,以己方严密的逻辑来征服对方。
②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同样也是辩论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一旦逻辑思维严格地限定辩论立论中的层次递进关系,以及攻防的战线后,形象思维的工作就是要对这些逻辑的主线进行填充装饰。这就是所谓有了骨架、躯干还不行,还要有丰富的感情材料充当血和肉,去充实全部立论。此外,自由辩论时期,才是精心设计的逻辑结构是否能真正经得起考验的时期。这时对方短兵相接,尽管你在赛前已作充分准备,预见到一些对方有可能在己方阵地上寻找到的“突破口”,但场下的准备总是不可能穷尽一切的。更何况赛场上风云变幻、瞬息间往往对方露出“绝活儿”,或己方应变出现差池。这时,原有的阵地到底如何防御,这常常是自由辩论时期可能遇到的难题之一。
怎么样真正使自己立论逻辑主干在整场辩论中“我自岿然不动”,又如何使场上辩论队员能随机应变,能把自己较为完备的立论在赛场的实践中处处转化为己方的思辩优势呢?这一点应成为辩论训练时着重强调的问题。尽管从理论上来说,立论的逻辑如果真是思虑周详,举措适当,本来是可以像水银泻地一样,无漏洞可寻的。但场上、场下的差别在现实中终究是不可避免的;此外,己方的立论又是否能在场上变成有效的进攻手段,并不全在逻辑的严密,而重在实战的发挥。再者,理论上说,场上的辩论队员如能以己方之矛,攻敌方之盾,以自己逻辑化解、击溃对方,找出对方逻辑的弊端应该是最理想的突破口,但实战中真正找到对方的逻辑缺口实属罕见,因为己方精心准备的同时对方也在精心准备。实战的经验告诉我们,场上队员的逻辑能力,最主要的是表现在他了解己方的逻辑主体,并能吃透基础上的形象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如果能在场上把己方已有的立论揉碎了、掰开了,以自己形象的思维围绕着立场的要点左盘右旋,上下左右地多方位、多角度地论述到,便已经是临场思辩的实战需要了。这一点是必须做到的起码的辩论思维程序。
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同平时的刻意训练有关,也同一个人的总体素养密不可分。形象思维能力更需要在实际生活中锤炼。
目前,在国外,辩论分析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研究的领域,思辩方式的研究成果是很系统的,现在仅就思辩方式体系的一个角度来阐述一下思辩方式的分类。
(4)思辩方式分类
思辩方式按思维方向来划分可分为纵向思辩、横向思辩和弧状思辩三种:
①纵向思辩
纵向思辩,顾名思义,就是直来直去的思考方式,思路是单一的,注重逻辑推理,因果关系在此显得尤为重要,就像数学里的证明公式,通过一连串由此及彼的推出,得到所要证明的结论。这是一个最简单、最基本、最常见和最实用的思辩方法,我们在这里着重加以介绍。
中国民间有个笑话,形式上可以说是纵向思辩比较典型的例子:
一位财主画虎类猫,却无自知之明,就问身边的家仆:“你看像不像?”
家仆不便直言,只得连声回答:“像,像!”
“像什么?”
“小的不敢说。”
“你怕什么?”
“怕老爷。”
“那我又怕谁?”
“怕皇上。”
“皇上怕谁?”
“怕老天爷。”
“老天爷怕谁?”
“怕云。”
“云又怕谁?”
“怕风。”
“风呢?”
“风怕墙。”
“墙怕什么?”
“老鼠。老鼠谁都不怕,就怕你画的这幅画。”
为了更加明了起见,我们不妨将纵向思辩再细分为正向思辩和逆向思辩两个基本类型。
正向思辩
这种方法就是从已知条件着手,运用逻辑推理,步步深入,得出结论的思辩方式。
比如说我们曾讨论过多次的“高消费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利大于弊”一题,结合国情,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正方可以有这样的推理:
当前国情是消费品过多,消费力相对不足
朱镕基同志92年底讲话指出当务之急是要高消费,平衡市场
由因至果,一个很明了的一阶判断,相当有说服力。当然,反方也可以从国情的另一方面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节约有限的资金用于生产。
这也很令人信服。并且反方还可以通过由果及因的正向思辩法,来进一步增强力度:
高消费不符合我国国情,我国国力决定消费力不足居民收入偏低。
企业效益不好,生产力水平不高(国情)所以,反方可以得出结论:“高消费行不通,应当扩大生产,增强企业活力。”然而此时正方也可以针锋相对,同样以由果导因的正向思辩,从同一角度出发进行反驳:
消费力不足居民收入偏低,企业效益不好并非生产规模过小,而是产品积压,资金周转困难所以正方也可以顺理成章,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扩大消费,活跃市场。”
对于像这样内含了很强逻辑性的问题,正向思辩是很有效的手段。用强大的逻辑力量来维护自己的观点,一般很难驳倒,所以最好还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就是双方都采用了同样思辩手段的原因所在。正向思辩又有由因及果和以果导因两种方法,根据需要可以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往往也是用于立论的基本逻辑思路。
然而光是立还不足以成辩,必须要反驳对方,在这种需要下,逆向思辩便成了对付正向思辩的最佳方法。
逆向思辩
逆向思辩相当于数学上的反证法,在逻辑学上叫做归谬类推,它是推理的方法之一。由证明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是不真实的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是一种间接论证方法。运用逆向思辩时,先提出与自己结论相反的假设,或先假设对方观点正确,然后从这个假设中得出和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来,这样就否定了先前的假设,从而肯定了己方观点。
譬如我们大家都熟知的“晏子使楚”的故事,当楚国人开狗门迎接晏婴以辱其矮小时,晏子并没有怒斥楚人,而是以开狗门的行为正确为前提,说:“出使狗国,只能从狗门进去了。”搞得楚国人抹了自己一鼻子灰,只有将晏子迎进大门。见楚王时,楚王傲慢无礼地问:“难道齐国无人了吗?为什么派这个矮小无德的人来见我呢?”晏子用了同样的方法,并没有正面反驳,而是说:“我们齐国有个规矩,什么样的人出使什么样的国家。我确是最不贤德,所以来朝见楚王。”致使楚王反受其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