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姬路城
- 风格迥异的亚非奇迹(话说世界)
- 林之满 萧枫主编
- 2930字
- 2016-11-17 21:37:45
姬路城史话
姬路城是日本少数几座颇具规模的平山城,位于日本山阳地区的姬山之上、本州平原的中心。它自古以来即为交通要道,因此成为争战时期最佳的据守点。更因战国丰臣秀吉在此筑城,并开通外港,为图谋中国做准备,这里遂成为山阳道上的重要据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姬路城兴起于1333年元弘之乱,因地处播磨地区的交通要冲,当地的豪族赤松则村、贞范父子奉护良亲王之令,将姬山住处建造成四周围有墙垣并开设城门的城寨,成为举兵对抗北条氏仓幕府的根据地。自此开始,这里便成为战争时的兵家必争之地。到了足利室町幕府末期,由于地方大名(即诸侯)相继叛乱,再加上因足利将军继位者问题引发的内斗不断,导致室町幕府的衰亡,而走向长达百年的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姬路城在此时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因此赤松政则担任城主时,筑城更加偏重防御功能。其后丰臣秀吉奉织田信长之命,进驻姬路城作为侵略中国的根据地,他于天正八年消灭长治,平定播磨后,开始修复姬路城,兴建了三层楼的天守阁及壕沟、城墙等防御性建筑。丰臣秀吉逝世后,进入了德川家康执政的江户幕府时期。庆长五年关原之役结束,争战有功的“西国将军”德川家康的爱婿池田辉政接收姬路城。从他接掌后的第二年起,进行了大规模修筑工程,历经九年的岁月,除了重修主要建筑天守阁,并与东、西等方向的小天守阁组成联立式格局外,也加修了附近街道,使原本的旧城变为大城。1617年池田辉政改驻鸟取城,姬路城改由本多忠政的嫡子——忠刻和千姬夫妇驻守,他们建造了西之丸的百间廊下与化妆楼,其中外郭作为护城之用,内郭则是夫妻二人居住之地。现今姬路城的规模正是在那时奠定了基础。
姬路城自从赤松贞范受封为首任城主以来,总共经历13个氏族,48代。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姬路城曾经因为丰臣秀吉、池田辉政、本多忠政等大人物进驻而闻名遐迩,幕府时代更以姬路城作为统治本州西边的据点,尤其具有历史意义。
军事要城
在争战频繁的战国时代,镰仓幕府时的中国式寺院建筑不再受到重视,代之而起的是具有完整防御措施的城堡式建筑,姬路城即是因为其军事战略地位重要而兴建。姬路城经历分崩离析的战国时代到统一的江户幕府时代,逐渐扩大为典型的“平山城”城郭式建筑,它融合了中古时代以领主馆舍扩建防御工事的“平城”以及纯粹为战斗目的而利用天险所建的“山城”特色,成为有坚固防御设施与宏伟殿阁的大城,使得日本城郭式建筑进入一个崭新时代,形成“安土文化”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当时以木材建成的姬路城,为防敌人长驱直入,直接攻进本部而设置了壕沟、城墙等多重如迷魂阵般的路径;其中的天守阁是日本人在锁国时期自己创造的新样式建筑。姬路城除了军事用途外,还是住宅,更因外形的美观与宏伟,成为城主至高权力的象征。城堡最外围环绕有护城河,称作“外壕”;城里有一人工挖掘的深水池作为“内壕”,再配合环城的高墙为整个城堡的第一道防卫线。它利用高叠落差的地基、迂回曲折的石墙、方向不一的大门,混淆入侵者的方向感,争取防卫的时间。城堡中建有易守难攻的圆形迷魂阵墙,因其形状为圆形,故简称丸,如本丸、二之丸、三之丸等,罗列在四周使入侵者不能破门而入。建筑主体里外楼层不尽相同的复杂结构,也使敌人入侵时产生错觉和迷惑。如天守阁外观为地上五层,而内部则是地上六层,地下一层;小天守阁外观为三层,里面是地上四层、地下一层;东小天守阁外观三层,里面地上四层、地下一层;西小天守阁外观三层,里面地上三层、地下两层,结构不尽相同。城墙或大小天守阁主体上都凿有三角形或方形的孔眼,这些特殊的御敌装置都是为了防御敌人攻城,用来放置枪炮的地方;两侧较大的开孔则是用来观察城外敌情的。这些用来设置枪炮射击的叫作铣眼,射箭用的叫作弓狭间。另外,凸出于建筑物墙壁外面的小室,称作“石落”,作用是每当遇到敌人企图攀登墙垣攻击时,可以将小室地板放下以投掷石块阻挡敌人。至于位在城堡后部的“天守阁”,不但是城堡要塞、指挥中心以及避难所,同时也具备望楼的功能,一旦发生敌人围城攻击的情况,城主就会进入天守阁避难,并指挥对应策略。屋顶上装饰着动物状、巨大而华丽的雕塑,这是防火的辟邪物。最大的城堡主楼高92米。三座较小的城堡主楼被独特的系列防御墙精巧地联为一体。值得注意的是,姬路城的大小天守、堡楼、仓库、围墙等,所有墙壁全都漆上厚层的白漆,除了美观外,也兼具防火、耐火的效用。但若以城郭的安全性来看,似乎应采用隐秘性较高的深色系,然而池田辉政用显眼的白色,表明当时的姬路城已脱离战国时代军事战略上的意义,而在大一统的江户幕府时代中具有强烈展示作用的政治意味。
战国时代,城主曾住在天守阁,但后来则在本丸与城郭之间筑馆而居。属于本丸部分的带郭橹也是据点之一,但因建筑太过密集,造成光线阴暗不明,被误传为审判罪人的刑场,而别称腹切丸。西之丸顾名思义即是城西的防御据点,它是由一连串的围墙、长廊所围成的区域,沿着长廊有小房间相连,昔日是千姬侍女的厢房,称为百间廊下;最后一直延伸到化妆楼,此楼原为存放千姬的化妆品而建,也是千姬日常生活的休憩场所。这间桃山时期的居馆样式,一直完好地保存至今。
权势的炫耀
姬路城是日本十几座中世纪城堡中最宏大、最典雅的一座,它象征着昔日的辉煌成就。这座设计精良而坚固的城堡,除了具备防御敌人的功能外,同时也有炫耀统治者权势的意味。日本德川幕府时期,规定每个省份只能建造一座城堡,城堡是各地诸侯,也就是大名与门下家臣及武士的居住地,而城堡的规模壮观与否,则完全取决于居住者的财势。由于日本的传统城堡为木造建筑,为防止敌人袭击,整个城堡的布局呈三层螺旋状的迷魂阵式,以天守阁为中心,外有层层的保卫措施。日本传统城堡如此严密的规划设计,使得敌人攻城的困难性大幅增加,也因此,日本古代才会训练出擅长隐身术的忍者,以突破重围。
内部构造
姬路城的大、小天守阁是诸侯及其家臣、武士的居住处,大天守阁南北两面构造几乎完全相同。
天宁阁内部构造十分朴素,地板、圈户、中央梁柱和各小室隔间都是木造的,室内各层包括通道、大厅、房室、仓库,甚至还有古代厕所。窗户的造型多样,有角墙、武者墙、格子墙等不同的形式。天守阁最上层的刑部神社曾于1847年改名长壁神社,这里所供奉的刑部大神是很早以前就镇守姬山的神礻氏,也是当地的主神。丰臣秀吉建姬路城时,曾将此神移至总社,之后的城主池田辉政生病时发生许多灵异之事,所以又迁回到城中的和三门内供奉。后由于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时发生火灾,神社不得不在遗址上重新修建。
重修之后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直由诸侯代代继承的姬路城改由陆军省接管,并于明治四十三年开始大肆修缮。到了昭和三十一年,文部省耗费8年的时间,用掉5.5亿日元的经费,才将天守阁修护完成。出于维护古迹的考虑,也为了减轻天守阁的荷重及强化耐久性,改建者用新烧制的7.3万片平瓦、圆瓦取代厚重的古瓦。另外,三小天阁、四栋渡橹除了使用新瓦外,也使用部分大天守拆卸下来的古瓦,加上其他建筑所使用的瓦片,数目之多不可胜数。修复完成的姬路城,由于建筑外观全为优美的白色构造,从远处眺望好似飞翔的白鹭,因此有“白鹭城”的美称,如今它不但是日本中世纪城堡最具代表性的古迹,也是当地许多传统节庆的举行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