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沉思录》是当下人们极为关注的一部作品,上至总理,下至百姓;从学术界到大众阅读领域,无不对这本书赞誉有加。温家宝总理曾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沉思录》,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将此书奉为思索人生的经典之作,更多的人则将此书放在床头案边,随时取阅。

一部2000年前的小书,何以能够让今天的人们如此看重?

首先,《沉思录》的作者十分特殊。马可·奥勒留是古罗马帝国的皇帝,在西方历史上,他被奉为“贤帝”,是善良与德行的象征。而在皇帝身份之外,他还是斯多葛派的著名哲学家,是世界历史上唯一的“哲学家皇帝”。

马可·奥勒留于公元161年继承帝位,在位期间,罗马帝国的极盛时期就快结束,庞大的帝国边疆战乱不断,内地灾难频仍,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帝国边疆和战场上度过的。在鞍马劳顿中,马可·奥勒留不断思索,写下了《沉思录》一书,使人们得以窥察一个皇帝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其次,从《沉思录》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并且可以由自己的内心加以消除。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书中记录了他追求摆脱激情和欲望、希望获得冷静而达观的生活态度,阐述了理性与死亡的关系,分析了个人德行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同时要求人们常常自省,摒弃无用和琐碎的思想,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还要付诸行动。《沉思录》向人们指出了美德的重要性,希望人们拥有智慧、公正、勇敢和节制,不要惧怕死亡,要致力于整体利益。

马可·奥勒留的写作并非为了流传千古,而只是自己写给自己的建言,也正因为这一点,使得读者在阅读中也可以直视内心,直视人们的精神和灵魂,使劳碌的心灵获得慰藉。在今天这样急速发展的世界上,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需要阅读本书的时候。

更为重要的是,相对于今天发展中的中国,在经历了地震的痛苦和奥运的辉煌之后,中国人所需要的正是本书中提到的精神和理念。我们该如何面对庸常的工作?如何面对死亡?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绝境?如何面对心灵的创伤?……这一切,在《沉思录》中都能找到答案。

只要将你的成见与不满抛到一边,那么你就不会再有这样的抱怨:“我被伤害到了。”而只要你把这样的抱怨抛诸脑后,你所受到的伤害才能最终烟消云散。

——马可·奥勒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