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子”皇帝克劳狄

公元41年1月24日,罗马正是乍暖还寒的时候,地中海沿岸的初春,带着咸味的海风不时吹来,更是增加了几分寒意。但这一天却并不显得冷清,罗马城中的人们三五成群地伫立在街道两边翘首企盼,或是在街头巷尾走来走去。元老院议事厅里灯火通明,人声鼎沸。这种熙熙攘攘的情况已经持续了两天,一切似乎还没有停止的迹象。在3天前,罗马帝国皇帝盖乌斯被近卫军在皇宫里刺杀,现在元老院正在为新皇帝的人选争执不下。突然,大墙外面一阵混乱,人们疑惑地看过去,只见皇帝的近卫军正众星拱月般地簇拥着一个人走过来,他就是被暗杀的皇帝的叔叔,罗马人众所周知的“傻子”克劳狄。

原来当皇帝被暗杀的时候,当时已50多岁的克劳狄正好亲眼目睹了一切经过,吓得躲在窗帘后面簌簌发抖。近卫军发现后将他拖了出来,本来准备杀了他灭口,但看到他又老又丑、胆小怕事,才放过了他。当元老院的元老们为了新皇帝的人选几天来争论不休的时候,近卫军们就恶作剧般地拥立他为皇帝。

军营里的士兵们不断高呼着克劳狄的名字,议事厅里却如死一般的寂静,元老们面面相觑,好长时间才缓过劲来。近卫军和士兵们拥有强大的武装,他们的意志不能违反,尽管内心有一万个不愿意,元老们还是赶紧争先恐后地把元首惯有的权力和头衔授给了克劳狄。于是,罗马历史上第一个由近卫军拥立的、也是唯一以“傻”著称的皇帝克劳狄,就这样在垂暮之年传奇般地登上了罗马权力的最高峰。更叫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当时的罗马帝国经过长期的对外扩张,已经成了一个以地中海为内海、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而这个“傻子”皇帝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竟达13年之久。人们不禁要问:他到底仅仅是貌似痴呆、大智若愚呢,还是真的低能,受人操纵、愚弄?

这尊公元1世纪时的雕像将克劳狄表现为主神朱庇特,借此突出皇帝无尽的权力并弘扬他的荣耀。

克劳狄的“傻子”称呼由来已久。克劳狄于公元前10年出生于罗马行省高卢的首府鲁恩,他的父亲德鲁素斯就是这个省的总督。虽然出身高贵,但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克劳狄是不幸的。无情的病魔不仅损害了他的健康,毁坏了他的容貌,而且影响了他的智力和思维正常发育。他身体弱不禁风,行动迟缓笨重,也不善于和人交谈,为此他饱受痛苦、歧视和嘲笑,是奥古斯都家族有名的“丑小鸭”。

不过,历史记载中对克劳狄的评价却充满了矛盾,众说不一,并由此引发了后人长期的争论。

根据一些史料记载,貌似痴呆的克劳狄一世,不但在学术上有自己的见解,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克劳狄当政前的皇帝胡作非为,使罗马帝国事实上已经陷入了危机,国库空虚,元老大半丧亡,整个国家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克劳狄面对这么一大堆烂摊子,处理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信心、意志和智慧令所有人都赞叹不已。他登上帝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赏近卫军士兵,感谢他们的拥戴之功,并因此缓解了皇帝与军队之间的关系;以宽容、合作的姿态同元老院建立了良好关系;下令取消对被控叛国罪者的审讯;召回了一些被放逐的元老,并归还了他们被没收的财产,等等。这些措施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创造了一种难得的团结气氛。在外交上,他归还了前皇帝从希腊不择手段弄来的雕像等一些珍贵艺术品,同时又御驾亲征,率领罗马军队横渡泰晤士河,征服了一些重要的城市和小国家。克劳狄也很重视与民众的关系,一上台就宣布废除了一些不合理的赋税,向行省居民赠送公民权,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扩大了帝国统治的基础。

■罗马古城遗址

岁月的流逝渐渐洗去了罗马帝国旧日的辉煌,只剩下这些帝国时代遗留下的高大的断壁残垣供后人凭吊。

当时罗马最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学家塞涅卡,对克劳狄的描述、评价却是前后截然相反,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在公元42年的一封信里,他称赞皇帝是“恺撒之后最好心的人”;但在不久后的一篇讽刺文里,他又把皇帝描绘成一个暴君、傻瓜,讥讽他会在死后变成一个南瓜(在当时的人眼中,南瓜是愚蠢的象征和代名词)。后来的历史学家塔西佗等人也沿用了这种说法,一面称赞克劳狄在统治初年宽厚仁慈,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赢得了士兵和公民的喜爱;另一面又嘲笑他是个毫无主见的笨蛋,只会听从妻子和奴仆们的意见行事,不像是一个皇帝,更像是一个奴仆。苏托尼乌斯在他的《十二恺撒传》里写道:“由他自己决断的事甚至没有他的妻子和被释奴命令的多,因为他总是依他们的利益和希望做事。”总而言之,同时代的历史学家大都倾向于否定他,认为他的确是一个傻子。

20世纪上半叶,西方历史学界掀起了对克劳狄个性特征和功过是非的再评价、再研究的热潮,但结果同以前大致相同,学者们各执己见、看法不一。看来要想彻底揭开蒙在克劳狄脸上的面纱,只有期待更多的考古资料的问世,从而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了。

克劳狄死于公元54年,死因不明,据说在服食了妻子为其准备的毒蘑菇后,经过12个小时的痛苦,一句话没说就死去了,死后被元老院奉为神。

■贵族的飨宴

克劳狄时期的罗马,国泰民安,贵族之间经常聚在一块,饮酒作乐,歌舞升平。作为一个“傻子”皇帝,如何将帝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其中的奥秘我们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