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拔罐疗法的基本知识

拔罐疗法操作简单方便,适合家庭使用。此法随时随地皆可进行,帮助人们疏通经络、祛寒除湿、行气活血,从而达到自我保健和辅助调理疾病的目的。

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让疾病消退无踪。

疏通五脏六腑的拔罐疗法

拔罐,中医的一种重要疗法

拔罐也称“火罐气”“吸筒疗法”,它是以杯、罐为工具,借助于热力把杯、罐中的空气排出去,使杯具和罐具产生负压,从而吸附在人体皮肤上,并且令皮肤出现淤血现象。在中国古代,医家通常利用拔罐法吸血排脓,帮助治疗疮疡脓肿。再后来,它又逐渐被应用到治疗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的领域之中,治疗范围不断扩大。头痛、眩晕、眼肿、咳嗽、气喘等,都可以通过拔罐进行治疗。拔罐疗法有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祛寒除湿、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功效,能够帮助人体治病疗疾、强身保健、调理亚健康。今天,它已经成为中医的一种重要疗法。

经络,拔罐疗法的基础

人体的经络系统是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皮部,以及十五络脉、浮络和孙络等组成的。经络将骨骼肌肉、组织器官连接在一起,并组合成完整的人体。因为有经络,气血才能够在人体内部循环运动;因为有经络,营养物质才能够顺利输送给人体各处器官,使五脏六腑得以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因为有经络,人体的阴阳平衡才能够维持。所以,经络是人体的重要通道。一旦某些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失调,出现疾病,那么在相应经络的循行通路上,就会出现明显的压痛,或者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相应部位的皮肤颜色、光泽、形态、温度、电阻等也都会出现变化。因此,中医师往往能够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等,推断出疾病的位置和变化。同样,通过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运行,也能够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身的目的。

疏通经络,治病疗疾

拔罐是一种中医外治法,是通过罐具中的负压,使人体局部组织充血、水肿,从而产生一系列刺激作用和生物学作用。在拔罐的过程中,局部皮肤的毛细血管会破裂,产生组织淤血、放血,发生溶血等现象,使红细胞被破坏,血红蛋白释放出来,从而对机体产生良性刺激。同时,在罐具内负压的牵拉下,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腺体都会产生一系列神经及内分泌反应,并对组织器官产生双向调节作用,从而增强器官的功能和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机体的抗病力。通过拔罐,能够改善由于炎症、损伤、压迫等造成的人体局部组织缺氧、粘连、痉挛等问题,帮助调整局部组织结构和功能。另外,通过拔罐产生的良性刺激,帮助人体改善体内局部环境,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减少或消除致痛物质对神经末梢的刺激,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消除病痛、治愈疾病的目的。

行气活血,排毒减肥

拔罐能够帮助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和内分泌功能,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循环,并加速新陈代谢和肠胃蠕动,使消化系统的功能得到改善和加强。在这个过程中,人体会大量产生热量并消耗脂肪。所以,拔罐能够有效消减体内脂肪,安全而快速地取得瘦身效果。在拔罐的时候,由于罐具紧紧吸附在皮肤上,牵拉人体的神经、肌肉、血管和皮下腺体,所以有助于调节血管的舒张和收缩功能,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从而使全身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并促使皮肤上的皮脂腺和汗腺毛孔张开,大量散热排汗,皮肤表层衰老的细胞也随之脱落,从而带走体内的废物和毒素。

腧穴定位是否准确,关系着疗效的好坏。

认准腧穴好拔罐

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是根据人体各部分的长短定出一定的分寸,作为取穴的标准。这种分部折寸是以患者本人的身材为依据的,因此无论是男女老幼、高矮胖瘦都很适用。常用的骨度分寸可见左图。

体表标志法

固定标志 眉毛、脚踝、指或趾甲、乳头、肚脐等,都是常见的判别穴位的标志。如印堂穴位于双眉正中央,膻中穴位于左右乳头与前正中线的交点。

固定标志 必须采取相应的动作姿势才能出现的标志。如张口取耳屏前凹陷处即为听宫穴,屈肘取肘横纹外侧端凹陷处即为曲池穴。

手指比量法

中医里有“同身寸”一说,就是用自己的手指作为穴位的尺度。人有高矮胖瘦,骨节自有长短不同,虽然两人同时各测得1寸长度,但实际距离却是不同的。选取的手指不同,节段亦不同,可以分为下图中几种。

手指比量寸

手指比量需要在骨度法的基础上使用。

a 拇指横寸,1寸。

b 直指寸(中指同身寸),1寸。

c 两横指寸(食指和中指),1.5寸。

d 四横指寸(一尺法),3寸。

简便取穴法

这种取穴的方法简便易行。比如两手伸开,于虎口交叉,当食指端处取列缺;半握拳,当中指端所指处取劳宫;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等。这些只是作为取穴法的参考,同样要以骨度标志为准。

何处取穴最关键

在拔罐疗法中,有三大取穴原则,即局部取穴原则、病理反应点取穴原则、循经取穴原则。局部取穴是指在病患处局部就近取穴,选择疼痛敏感点和压痛点。循经取穴是指沿着经络循行的方向,以脏腑经络相关、脏腑互为表里为原则来选择穴位,例如,胃痛可以选择足阳明胃经上的相应穴位。另外,因为人体内部脏腑出现疾病后,一般都会在与之相通的经络沿线上反映出来,经络上会出现酸、麻、胀、痛、热感、冷感等异常感觉,以及痘疹、湿疹、过敏、肿胀、硬结、脱屑等状况,所以也可以在这些病理反应点上选取穴位。

拔罐前做好准备,保证拔罐顺利进行。

拔罐前根据需要准备器具

你对罐具知多少?

竹罐:用坚固的细毛竹截成,长6~9cm,有竹节的一端是罐底,无竹节的一端是罐口,口径大小不一。轻巧、价廉、不易摔碎,比重轻,吸得稳,能吸收药液,但容易爆裂漏气。

玻璃罐:用耐热、质硬的透明玻璃制成,肚大口小,口边稍厚并略朝外翻,有大、中、小三种型号。罐身透明,能直接观察患者局部皮肤的变化,便于掌握时间,使用得普遍,但易破裂。

多功能拔罐器:吸力大,容易调节罐内负压,操作简单方便,无火烧烫之虞。起罐也比较容易,通过底端阀门排气,不易造成皮肤损害。

陶罐:用陶土制成,两端较小,中间稍微朝外凸,底部平坦,罐口径有多种。吸力较大,但质地较重,容易摔碎。

代用罐:如果家中没有拔罐器,也可以用玻璃罐头瓶、玻璃杯或小口碗等常见的器具替代。

对症选罐具

在为患者拔罐之前,先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检查,看看患者是否适合拔罐,在拔罐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禁忌,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条件,决定拔罐的穴位和方法。然后,根据所选穴位和拔罐方法,选择合适的拔罐用品。一般来说,罐具的口径越小,容积越大,吸力就越大;反之,如果口径越大,容积越小,那么吸力就越小。如果患者是身强力壮的成年人,而且拔罐的部位在胸、背、腰、臀、大腿部位,通常用大罐;如果患者体弱或者是老人,拔罐的部位在颈、肩、上肢、小腿,或者是儿童的胸、腹、腰、背、大腿部位,那么用中罐比较合适;如果患者的身体非常弱,拔罐的部位在头面部、关节、掌背、足背,或者儿童的腹部、前臂、小腿、颈、肩等部位,就要用小罐。

准备工作要做足

除了罐具,拔罐前还需要准备燃料、消毒用品、毛巾、镊子等。燃料一般是酒精和纸片。可以用浓度在75%~95%之间的酒精,也可以用高度白酒。纸片要质地薄、易燃,以免燃烧不完全,影响排气;如果纸片太厚,还容易造成炭灰落下灼伤皮肤。另外,如果用竹罐,要准备用来煮罐的锅、火炉或电炉;如果用药罐,要准备相应的药物;如果用走罐,要准备润滑油等;如果用针罐、刺络罐,要准备无菌的针灸针、三棱针等。进行拔罐准备的同时,医生要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情绪,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并帮助患者采用正确的俯卧位、仰卧位、侧卧位、俯伏坐位、坐位等姿势。

正确消毒很重要

在将要拔罐的部位上,先用热毛巾把局部擦拭干净,再用干纱布擦干。为了防止烫伤,一般不用酒精或碘酒消毒。如果需要在有毛发的部位上拔罐,或者在毛发附近拔罐,要先为患者剃毛,以防引火烧伤皮肤或造成感染。天气寒冷时,可以先把罐具放在火上烘,或者放入温水中捂暖,使罐子的温度和皮肤温度一样,或者罐子温度稍比皮肤温度高一点就可以了。

罐具牢牢吸附在皮肤上,拔罐才有效果。

让罐子牢牢吸附在皮肤之上

火罐

1 投火法

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点燃以后将酒精棉球投入罐内,然后迅速将罐子扣在要拔的位置上。其中酒精棉球可以用软质纸替代。为防止灼伤皮肤,此种方法最好取侧位,罐子取水平位横拔。

2 贴棉法

取一块大约1cm2的贴片,用酒精浸湿,贴在罐子的内壁中段,用火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要拔的位置上。

3 闪火法

把燃烧的软质纸或者酒精棉球,伸入罐中旋转片刻,迅速抽出后,立刻将罐扣在应拔的位置上。这种方法因为罐内没有燃烧物,可以避免烫伤。

4 架火法

用一块直径2~3cm的不容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放在被拔的部位上,上面放置小块酒精棉球,点燃后将罐扣上,会产生较大的吸力,就可以把罐吸上。

抽气罐

抽气罐的种类很多,基本原理都是借助工具将罐内的空气抽走,让罐子牢牢吸附在皮肤之上。使用时,先将抽气罐紧扣于需要拔罐的部位上,抽出罐内空气,使其产生负压,即能吸住。

塑胶罐

塑胶罐是使用挤压法将罐具置于特定部位,用力在罐底下压,排出罐内的空气,松手后即可吸拔在体表。其缺点是不易控制压力以及容易走罐。

排出空气是关键

要让罐具牢牢吸附在皮肤上,首先需要排出罐具中的空气,使罐内产生真空负压。排出罐具中的空气的方法有很多,如火力排气法、水煮排气法、水蒸气排气法、药煮排气法、药蒸汽排气法、挤压排气法、抽气排气法等。但最常用的是火力排气法。火力排气法是借助燃烧时火焰产生的热力,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排出罐内的空气,使罐具内形成负压,这样罐具就能吸附在皮肤上。此法也称为火罐法。

拔罐有很多方法,患者需对证选择。

选择最合适的拔罐方法

单罐法

适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小,或者有明显压痛点的情况。罐具的口径大小可以根据病变或压痛点的范围大小进行相应选择。比如胸胁部挫伤,可以取大号或中号罐,在压痛明显处吸拔一罐。

多罐法

即多个罐具同时使用的,适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大、患者敏感反应点比较多的情况。可以同时使用两三个罐具,也可以同时使用十几个罐具。排罐法就是其中的一种。一些慢性陈旧性疾病、神经肌肉疼痛等,都适合用这种方法。

闪罐法

即把罐具吸住后迅速取下,再吸住,再取下,反复多次,直到皮肤潮红。如局部皮肤麻木、皮肤机能减退等,都适用于这种方法。

刺络拔罐法

刺络拔罐法也称“血罐法”。先用三棱针、梅花针等按照病变部位的大小和出血量要求,针刺穴位或治疗部位,然后再拔罐并留罐。留罐时间根据不同部位和病症需要的出血量来决定。一般来说,出血量在数滴血与数十毫升血之间。

使用这种方法时,最好用透明的玻璃罐,并且要求施术的人手法快捷准确,刺入也不宜过深。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高热、神经痛、神经性皮炎、丹毒等,都适用这种方法。不过,出血性疾病和瘢痕体质的人忌用这种方法。

留罐法

将罐具吸拔在皮肤上后留置一段时间,通常是5~15分钟左右。罐大、吸拔力较强时,要适当减少留罐时间。如需要拔淤血罐,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针罐法

针罐法是将针刺和拔罐结合使用的一种综合拔罐法。针罐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留针拔罐,另一种是不留针拔罐。留针拔罐是在选定穴位后,用针刺至得气,再运用一定的手法,把针留在穴位上进行拔罐,再留罐10~20分钟,最后起罐并取针。不留针拔罐法是先将针刺入穴位,随即取出,或者稍微留针5~10分钟后再取针,然后再拔罐。病程比较长的慢性疾病患者,可以用这种方法拔罐。

走罐法

走罐法又称推罐法、行罐法。操作前,将罐口或者要吸拔的位置抹上一层薄薄的润滑剂,如润肤油、风油精等。吸拔后用左手按住罐具前部的皮肤,右手则握住罐底平推或者稍微斜推。罐子循着肌肉骨骼走行或经络循行路线移动。当走罐部位出现皮肤潮红、深红或者丹痧点时,即可视为治疗结束。

在走罐时,应该选用罐口较大、罐口壁较厚并且光滑的玻璃罐。此法多适用于胸背、腰骶、腹部等面积大、肌肉较丰厚的部位。

其他方法

除了上述介绍的方法之外,经常使用的方法还有灸罐法(拔罐与艾灸相结合),按摩罐法(拔罐与按摩手法、病情、病位有机结合)。还有在留罐时对所留之罐均匀而有节奏地摇动,使罐体与皮肤产生松紧变化的摇罐法等,这些辅助方法都可以帮助增强拔罐疗效,这里不再一一介绍。

当身体明显不适时,要立即起罐。

拔罐时要随时留意身体反应

拔罐莫大意,随时留意防不适

在为患者拔罐的时候,要不断询问患者身体的感觉。如果使用的是玻璃罐,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皮肤在罐内的反应情况。如果患者有发热、发紧、凉气外出、温暖、舒适等感觉,都属于正常现象,可以继续拔罐。但是,如果患者感觉皮肤过于发紧、灼痛,那通常是由于罐具的吸拔力过大造成的,此时应该马上往罐内放入少量空气。放空气时,可以用左手拿住罐体并稍微倾斜,再用右手的手指按压罐具对侧的皮肤,使罐具和皮肤之间稍有微小的空隙,这样能让空气缓慢进入到罐具内。

当空气进入到一定程度时再停止放气,并把罐具重新扣好。如果患者感到罐具没有对皮肤产生吸力,可以起罐,再拔一次,或者直接换口径比较大的罐具。如果患者感觉到治疗部位有明显的不适,要马上起罐,并且在附近另外选择肌肉比较多的部位重新吸拔,或者改用比较小的罐具多吸拔几次。如果患者连续数天都要进行拔罐治疗,那么每次治疗时要注意轮换治疗部位。

拔罐时间须灵活掌握

大罐的吸力比较强,一次可以拔5~10分钟左右;小罐的吸力弱,一次可以拔10~15分钟左右。另外,每次拔罐时间的长短,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病程以及拔罐的具体部位来决定。如闪罐、走罐、刮罐,时间通常以治疗部位的皮肤出现潮红或者出现丹痧、痧块、痧斑、淤斑等为限度。其他的拔罐法由于方法不一样,要求治疗部位出现潮红、紫斑、肿胀,甚至局部灼热疼痛感等。针罐的针感、出血等,也都会对留罐时间的长短产生影响。初次拔罐的人,留罐时间通常在5分钟左右。如果罐具大,吸拔力强,留罐的时间也要相应缩短,以免伤及皮肤。

不同的罐象,代表疾病的不同性质。

分析拔罐后的罐象

根据颜色断病情

拔罐后,由于真空负压的作用,皮肤会有一定程度的隆起和充血、淤血。如果充血、淤血的颜色呈鲜红色,皮肤隆起的程度也不明显,那么患者的疾病属于实证、热证。如果皮肤充血、淤血的颜色倾向于暗红发紫,皮肤隆起的程度也很明显,那么患者的疾病属于虚证、寒证。如果出血呈鲜红色,也不容易结块,说明患者的病情比较轻。但是,如果出血的颜色呈黑紫色,而且血液结块,还很黏腻,说明患者体内的淤阻情况比较严重。如果在拔罐部位出现的水分比较多,说明体内湿重;如果水呈黄色,属于湿热;如果水清亮透明,则属于寒湿。

根据水疱断病情

有的患者拔罐后,拔罐部位会出现大小不一的水疱。这是由于人体内部的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以及水分会在罐具内部负压的作用下,透过皮下组织,进入并停留在皮肤之中。在很大程度上,水疱的大小和数量能够反映出患者体内的痰饮、水湿情况。如果水疱多而明显,颜色呈白色,周围皮肤的温度也不高,那么患者属于寒湿证;如果水疱不是很明显,数量也比较少,颜色微微发黄,看起来显得浑浊,周围皮肤的温度比较高,那么患者属于湿热证;如果质地稀薄,为虚热证;如果质地黏稠,为实热证。

根据皮肤温度断病情

患者在拔罐以后,拔罐部位的皮肤温度通常都会比其他部位的皮肤温度高。如果皮肤温度适当,说明患者体内的正气比较充足,抵抗力比较好。如果患者的皮肤温度明显升高,说明机体感受阳邪、实邪,其疾病属于实证、热证。也有的时候,治疗部位的皮肤温度不仅没有明显升高,甚至还会出现降低的现象,说明机体感受到了风、寒、湿邪,疾病属于虚证、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