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证有效性:从感知到提升
- 田志友 韩彦芳
- 2959字
- 2024-12-23 09:43:49
前言
认证有效性是认证行业的生命线。自第三方认证活动问世以来,有关认证有效性问题的争辩,就始终受到企业界、学术界和广大消费者的极大关注。认证活动究竟对获证组织有没有效果,它是如何改善获证组织的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的,改善的程度有多大,等等,迄今仍存在较大争议。
国际质量管理大师朱兰(J. M. Juran)对此问题曾有过很好的总结:“……实际上缺乏研究使得我们对这样的问题保持清醒认识:那些获得ISO9000认证的企业是否真的比没有认证的企业能够生产更好的产品……我们并不真正地了解企业从昂贵的ISO9000认证中获得了哪些益处。我们应当开展这种必需的研究以找出答案。”
伴随中国认证事业的快速发展,认证有效性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与时俱进。在新常态下,如何结合国际认证的主流趋势,结合中国认证活动的现实需求,不断深化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对这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意义重大。
一、有效性是认证的生命线,但始终缺乏持续的“全面体检”
从发展历程看,ISO9001标准进入中国之初,质量认证曾被誉为“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1991年,中国第一张ISO9001认证证书诞生,认证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生产性服务行业,开始得到快速发展,以质量为核心的各类认证逐渐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管理各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自国家认监委成立以来,认证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行业构成,进一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14年12月31日,累计颁发各类有效认证证书130.05万张、实验室资质认定证书3.66万张,批准国家质检中心597家,证书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在质量认证领域,截至2013年年底,有效证书超过31万张,占全世界质量证书总数的近30%。另一方面,中国认证领域不断拓展,目前已广泛开展产品、管理体系和服务认证,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安全认证、节能环保认证等认证服务迅速增长,为提升中国质量水平、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不过,迄今为止,虽然行业上下均已对“认证有效性”给予了高度认可,普遍认为认证有效性是保证认证工作质量的关键,是认证的生命线,但从行业发展实践看,仍然缺乏一个宏观的、量化的、定期的认证有效性“全面体检报告”。从行业整体发展状况看,我们的有效性水平到底如何,获证组织对认证机构所提供认证服务的价值感知到底有多大,仍然是一个“说不清、讲不透”的大问题。
2005年以来,在国家认监委主持和指导下,先后组织开展了认证机构满意度测评和认证认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测评等工作,力争从不同角度来综合反映认证行业的价值所在,但满意度测评更为注重获证组织对认证机构提供认证服务质量的感知,包括过程规范与否、服务增值与否等内容;而认证贡献率测评则更为强调认证活动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大小,将认证视为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因素之一进行贡献率分析。在这些分析测算过程中,认证有效性是基础,但并没有明确剥离出来。同时,由于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在评价指标选取和调查问卷设计等方面,还不能充分反映获证组织对认证有效性的感知程度。
二、实现认证市场有序规范竞争急需提升认证有效性的“含金量”
从行业发展现状看,我国认证机构及获证组织基数虽大,但良莠不齐。在市场竞争和经济利益驱动下,一方面,一些以牟利为目的、进行不端认证活动的不良机构,为抢占客户、扩大规模,存在把关不严、违规操作、收费发证等恶性竞争行为。另一方面,个别获证组织认证目的和动机不纯,对认证的作用和意义认知程度不够,从而容易出现认证体系与日常管理“两张皮”现象。此外,我国认证市场监管和社会监督相对薄弱,基层执法监管的联动机制及监管合力不够,对认证机构和获证组织的评价机制及优胜劣汰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等等。这些均导致近年来影响认证质量和有效性的行业性问题频频发生,导致认证质量及认证证书的公信力不断下降。对于3C认证,更是出现了“国内认,国际不认”的尴尬局面。
在经济转型升级、改革全面深化的今天,提升认证有效性已经不仅仅是认证机构创新发展、规范竞争的必然要求,而且已经上升为认证行业能否顺应供给侧改革要求、能否真正成为高技术服务业的基础性条件。可以说,没有有效性,就没有机构发展的未来,认证作为一个行业,也将丧失其存在的必要性。
三、建设质量强国、夯实质量基础必须要有扎实的有效性支撑
从国际认证发展趋势看,认证领域日趋多元化,认证服务不断向综合化、一体化发展,客户对认证增值服务的需求在不断提升。国内方面,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包括“大部制”“简政放权”等在内的制度改革全面深化,这些均对认证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在最新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建设“质量强国”的口号,并把完善认证认可制度作为质量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进一步发挥认证认可在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中的支柱作用,关键一点就是要围绕国际环境、国家大局和质检战略,找准定位,以创新服务、增值服务来不断提升认证有效性,如此方能进一步提高中国认证认可的国际影响力,迈入认证认可强国行列。
基于上述背景,本书拟紧紧围绕“认证有效性”的内涵,从获证组织角度出发,基于认证活动对获证组织的作用与贡献分析,系统识别获证组织对认证有效性的感知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获证组织对认证有效性的感知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相应的认证有效性感知指数模型,并通过实证调查与分析来进行检验和验证。通过持续、量化的测评分析,从整体、动态的角度,全面反映获证组织对认证活动及其结果有效性的感知水平,及时掌握认证行业有效性的整体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重点。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试图全面总结梳理已有的关于认证有效性的研究成果,进而构建一个更为系统和相对完整的认证有效性概念模型和理论体系。全书拟解决的核心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认证有效性概念的理解与内涵分析;二是认证有效性感知因素的识别和测量;三是认证机构提升认证有效性的路径和措施。
围绕上述核心问题,主要分析思路和关键技术是:
(1)以“认证有效性”概念内涵的界定为基本出发点,从内涵理解到特征分析,再到感知因素的识别与评价指标设计、调查问卷设计,形成一个依次递进的逻辑推导过程,确保研究主题不偏离“有效性感知”这一主线。
(2)利用“从个案归纳到理论推导”的方法,进行认证有效性感知因素的系统识别。这里的“个案”主要是指前人针对有效性感知因素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比总结,可以进一步明确哪些是颇具共识的因素,哪些是存在争议的因素。理论推导则是从获证组织出发,抓住“可感知、可评价”的基本要求,对认证有效性感知因素进行逻辑分类、理论溯源和相互关系辨析。
(3)借鉴股票指数编制原理,设计认证有效性感知指数模型。对常用指数化测评方法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各自的优劣和适用范围;借鉴股票指数“价量合成”的基本原理,区分有效性感知指数编制中的“价格”因素和“质量”因素,综合考虑认证有效性感知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和获证组织经营结果,构建获证组织认证有效性感知指数模型。
(4)针对从业机构,重点从增值性服务和一体化服务两方面出发,提出增强认证有效性感知的对策建议。其中,增值性服务包括深化增值审核、开展认证成熟度量化测评和打造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智库平台;一体化服务则侧重检验检测与认证服务的整合发展,并分别以电科院模式和华测检测模式为例,探讨横向并购整合与纵向价值整合的案例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