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儿来的“邪火”

现在的社会环境很好,不再是《三国演义》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我们是身逢盛世。但是,即使在这样一个几十年平稳上升的盛世中,还是会有一些挫折,还是会有一些沟沟坎坎要我们去“翻”。身处金融危机中的人难以看到美好的未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样立身处世?即使不考虑金融危机这个大环境,我们每个人的小环境,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也会遇到挫折、也会有很多曲折。那么,为什么有些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在大风大浪中都能够屹立不倒?而有些人只要有一点点挫折,就会一蹶不振?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我告诉大家,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国学,就是研究这种差别,就是要让我们每个人面对挫折,让我们每个人知道什么是我们天赋的使命?什么是我们天赋的精神?我们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如何保持这种精神?这是我们国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它就是要解决人在精神上、在心性上所出现的问题,最后以一种积极的、健康的态度去生活,去面对我们的人生、面对我们的事业。

作为企业的培训,国学的培训与企业的其他培训差别就比较大,方法也不大一样。因为企业的其他培训,不管是人力资源培训还是企业管理培训,还是财经、营销方面的培训,它主要的着眼点是解决企业具体的、局部的一些问题,但是国学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它解决的是人心的问题。

社会是由一个个独立的个人组成,那么,人心是最大的问题。现在社会进步非常快,人们生活水平也提高得很快。但是,为什么会感到现代社会好像人人都有怨气?现代社会好像人人都感到不平等?好像大家心里都有点躁动不安,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

没钱的人心里不安,看见有钱人就难受,好像都有点仇富心理;有钱人心里也不安,出门怕遇到打劫的,开好车怕被人用铁丝划了,小孩子上学都怕被人绑票勒索,每天都觉得担惊受怕。喜欢上网的朋友能够看到,在很多的论坛上,大家都不知道哪来的一股“邪火”,在这个虚拟的空间发泄。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社会生活好了,人的心态反而变得不好了?实际上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人心不平。

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提高了,但是我们的精神生活没有跟上,我们的心态不能够平静。如果我们能够解决好自己的问题,那么推而广之,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就能够和谐。如果解决得不好,跟着动乱纷争就会来。所以为什么到了现在,国家特别提倡国学、提倡传统文化,也是我们国家自上而下都已经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对于安定人心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企业把员工的心理问题解决好了,这个企业怎么会不蒸蒸日上呢?有些企业的领导未必就能意识到这一点,以为工资奖金一发就万事大吉了;同时,有些员工也意识不到这一点,不知道自己的内心到底需要什么,不能安心本职,这山望着那山高。

人到底需要什么?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了一个心理学上的著名理论,即需要层次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首先要满足基础的衣食住行,这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有了这个需要后,进一步,就是安全需要,要有安全,有保障才行。接下来就是情感归属的需要,满足了基本的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后,还想找到一个自己精神进入、以后能够成为其中一员的归属群体,情感的需要也属于这一层次,不光是男女的情感,更主要的是来自群体内部的爱与被爱的情感。满足了这三个需要后,人们继续有了更进一步的需要,就是第四层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一个人需要被自身所在的群体所尊重,这种需要实际上已经带有“精神需要”的意义了,不再是一个基本物质需要了。再由“自尊的需要”发展到金字塔的顶端,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因此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哪些元素呢?首先,在精神上有极大的满足感,不会被挫折或其他东西所左右,不会被周围的人和事所蛊惑。正如孔子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得了道,实现了自我的天赋价值,晚上死了也没事了,生死不惧,这就是自我实现的感觉。这是西方心理学对人的需要层次所做的分析。

当然,这个需求模型是针对一般人来说的,一般人都遵循从低级需要到高级需要的这么一个过程。但是,也有很特殊的例子,不一定是最低层满足后才逐渐走到高级需要,中间也有一些交叉部分。这个我们就先不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