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拨开重重迷雾(1)
- 禁书:99%的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 白鹿鸣
- 4959字
- 2016-06-02 22:01:05
喋血长乐宫——揭秘韩信之死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淮阴侯韩信被诈诱至长乐宫钟室内,以谋反的罪名被斩杀,一代名将之星就此陨落。作为西汉开国第一功臣,韩信之死引得无数后人为其鸣不平。韩信何罪之有?一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慨叹,又能把一切原委说尽吗?
功高盖主难避祸
韩信(字正史无考,一说字重言),秦末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人。他出身寒微,自幼四处寄食于人,曾受过“胯下之辱”,然而抱负远大,能力超群。韩信起初跟随反秦起义军首领项梁和西楚霸王项羽,然而始终未得到重用,只做了些小官。后来他转投刘邦帐下,在刘邦谋士萧何的极力推荐下,被提拔为大将军。
此后,韩信为刘邦规划了夺取天下的方略,接着率领军队东征西讨,开始了为刘邦平定天下的征程。他首先利用项羽讨伐齐王的机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突袭夺取了关中地区,挑起了“楚汉之争”;接着率军收服了魏王豹和河南王申阳,使得韩王郑昌和殷王司马望风而降。后来,刘邦为项羽所败,韩信赶来收整残兵,在荥阳击溃了项羽的追兵,重振汉军的威风。此后,韩信受命讨伐并剿灭了叛变的魏王豹,又以少胜多攻下代国和赵国,接着不费一兵一卒地逼降了燕王臧荼,继而挥戈东击扫平了强大的齐国。汉高祖五年(前202),韩信统驭汉军将项羽的十万楚军包围在垓下。韩信命令将士反复吟唱楚歌,借此勾起楚军思乡之情。楚军将士的心理防线被彻底击溃,一败涂地,项羽只带了少数随从突围出去,最终自刎乌江。至此,韩信终于为刘邦平定了天下。
纵观“楚汉之争”,韩信是真正的决定性人物。汉军打下的胜仗大多是韩信指挥的,而刘邦率军则屡战屡败,关键时刻还要靠韩信扭转乾坤。西楚霸王项羽深惧韩信的才能,多次以封王的待遇拉拢韩信。但韩信因感戴刘邦的知遇之恩,始终不从。刘邦不仅相继加封他为齐王、楚王,还对属下坦诚地说:“率领百万之师,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
然而,自古人臣最忌讳“功高盖主”。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生性多疑,为人阴狠,君临天下后对自己身边的能臣良将更是心存忌惮,必欲除之而后快。而建有“不赏之功”的韩信一直都是刘邦的心头大患。早在楚汉交兵的时候,刘邦就曾两次收回韩信的兵权。韩信身边的人曾多次提醒他要小心,甚至劝他造反起事。然而韩信天真地认为自己功高盖世,又没有过错,因而并没有防范。
同为“汉初三杰”,张良懂得避世保身,萧何选择自毁名誉,而韩信独自执着,最终自然难逃厄运。
居功自矜取灭亡
如果说“功高盖主”是韩信无法逃脱死亡命运的大前提,那么“居功自矜”则是他被杀的直接原因。
韩信出身寒微却志向不凡,自视很高。在四处乞讨度日的时候,韩信的母亲去世了。穷得都没钱办丧事的韩信,却找了一块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要让坟地周围可安顿一万户人家。后来,他先后投靠项羽和刘邦的军队,都因为嫌官职太小、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等原因,决定甩手而去。当年逃离汉营后,若不是慧眼识才的萧何连夜将他追回,孤傲的韩信恐怕会一生无名。
其后,韩信被刘邦委以重任,执掌兵权,终于有了施展才能的舞台。然而,在功盖当世的盛名下,韩信却越发骄纵,自负功高,甚至拥兵与刘邦讨价还价。汉王四年(前203),刘邦被项羽的军队围困在荥阳,派人征调在齐国的韩信派兵救援。谁知韩信竟拥兵自重,要求刘邦封他为假(代理之意)齐王。这种行为让刘邦极为愤怒,气得破口大骂。在一旁的张良和陈平连忙附耳说道:“现在战况不利,不如答应韩信,免得发生变乱。”刘邦这才把火压下来,对韩信的使者大笑道:“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做就做真的齐王,何来代理一说!”然后爽快地封韩信为齐王,但心里却对韩信越来越厌恶。
一年后,刘邦命令齐王韩信协助自己围攻项羽,韩信的兵马却迟迟不到。刘邦无奈,只得划了大片的土地给韩信做封地,并将作战的指挥权交给韩信,韩信这才领兵参战。韩信的放肆已让刘邦忍无可忍。于是,在刚刚消灭了最大的敌人项羽后,刘邦马上派人夺了韩信的帅印,不久又撤了他的齐王封号,改封为楚王,将其调离根据地。汉高祖六年(前201),刘邦以谋反罪将韩信逮捕,押至洛阳,最后虽然赦免了他,但削去了韩信楚王的封号,降为淮阴侯,令其留居长安。
被降职的韩信心中非常苦闷,时常怨愤自己居然和以前的属下周勃、灌婴同列侯爵。一次,韩信去拜访以前的属下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韩信出门后,无奈地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人同列!”
自恃功高,却又处境不公,心理的极度不平衡让韩信犯下了致命的错误。韩信曾与部将陈豨交好。后来陈豨被封为巨鹿郡郡守,前来向韩信辞行。临别之际,韩信心中涌起无限的悲凉和不甘,他握着陈豨的手说:“我跟你说句心里话,你所管辖的地方聚集了天下的精兵。如果有人屡次诬告你谋反,陛下一定会兴师讨伐你。到那时,我为你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可图。”陈豨知道韩信的能力,便说:“一切全听将军的!”
汉高祖十年(前197)九月,陈豨果真谋反,自立为赵王,劫掠赵、代属地。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征讨陈豨。就在此时,有人告变,说韩信与叛军陈豨合谋造反。吕后采纳了丞相萧何的计策,诈称刘邦已诛陈豨,令韩信入宫祝贺。韩信一入宫,就被抓了起来,并被斩杀于长乐宫钟室。随后,其三族都被诛杀。
吕后杀一儆百
后人更愿意将韩信的死归罪于刘邦的无情,毕竟韩信为汉室立下了太大的功劳。然而这是个误解,真正想置韩信于死地的并非刘邦,而是躲在幕后的吕后。事实上,刘邦虽然夺了韩信的兵权,降了他的职,但并没有决意要杀他,多少还念及旧日的情义。韩信被降职后,刘邦还经常找他闲谈解闷。一次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最多十万。”刘邦又问:“那你能带多少呢?”韩信笑笑说:“多多益善。”刘邦也笑了,问道:“那你为什么反而被我收服了呢?”韩信回答:“您不善带兵,却善于统将,这就是我被您收服的原因。”
韩信被杀时,刘邦在外平叛,回宫后得知韩信已死,“且喜且怜之”。喜在少了一个潜在的劲敌;怜多半是念及韩信昔日的功勋,心有愧疚。其实,真正决意要杀韩信的人是吕后,是她叫来萧何商议除掉韩信的计策,并下令斩杀了韩信。吕后动手诛杀功臣的事例还有很多。同韩信一样,彭越也是汉朝开国功臣之一,被封为梁王。陈豨谋反后,刘邦命彭越助剿,但彭越称病不往。后来刘邦以谋反罪将其逮捕,但念及彭越功高,只将他贬为平民,发配蜀地。彭越在发配的路上遇到吕后,吕后当面许诺为其讲情,并把彭越带回了洛阳。一到洛阳,她就向汉高祖建议杀掉彭越,以除后患。结果,倒霉的彭越也身死族灭。
吕后为什么要诛杀开国的功臣呢?首先是杀一儆百,震慑群臣,杀掉韩信、彭越这样的大人物,让臣子们敬畏皇后的权力;其次,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实力,为日后专政埋下伏笔。
李广难封——一代名将的悲剧人生
在浩瀚的历史画卷中,英雄是浓墨重彩的笔迹。而在这浓墨重彩之中,总有几笔深深的忧郁,勾勒出那些悲情英雄的身影。太史公司马迁为后世刻画了一位戎马一生却未得封侯的李广将军,令多少人扼腕叹息却又困惑不已——李广为何难封?真实的李广与《史记》中记载的形象完全相符吗?
英勇善射“飞将军”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诗中的“飞将”指的就是汉代名将李广。李广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其先祖是曾经率军大胜燕国太子丹的秦朝将军李信。由于祖传一套好弓法,李广自幼苦练射箭,成为百发百中的高手。相传他的坐骑是“千里雪”,兵器为“梨花枪”,打起仗来英勇无比,从不畏惧。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李广参军,抗击犯边的匈奴。凭借一手好箭法,他射杀了众多敌人,被升为中郎,成为皇帝的骑士侍卫。汉景帝年间,李广被擢升为陇西都尉,后来又历任骑郎将、骁骑都尉、未央卫尉、郡太守等职。李广在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都做过郡太守,常常与匈奴打硬仗。
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的射艺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射杀敌人一定要在数十步之内发箭,为的是保证每发必中,所以常常箭一离弦,敌人就倒地而亡。他还特别善于射杀猛兽。李广在据守右北平时,曾经因一时不慎被猛虎扑伤,然而他竟翻身而起,带伤射杀了这只猛虎。还有一天夜里,李广出猎,远远看到林中似有一只老虎出没,便弯弓搭箭,朝那老虎头上射去。天亮后才发现,他射中的只是草丛里的一块卧石,但令将士们惊奇的是,李广射出的箭不仅准确地射中了石头,而且力量极大,箭头已深深地射进了石棱中。这个故事就是唐代诗人卢纶《塞下曲》中“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的由来。
汉武帝七年(前137),李广出兵雁门关,不幸被大批匈奴军队包围,虽然奋勇拼杀,但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匈奴人素来仰慕李广的威名,没有杀他,而是将他生擒回去。当时,李广身负重伤,被捆在网袋里,夹在两马之间。他观察到旁边有个匈奴少年手执弓箭,骑着一匹好马,便急中生智,趁匈奴士兵不备,突然飞身跳上那匹马,抢过匈奴少年的弓箭,边骑边射,终于突出重围。数百名匈奴士兵紧紧追赶,最后还是让李广逃脱了。从此,李广在匈奴军中赢得了“飞将军”的称号。
李广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其英勇善战令匈奴闻之丧胆。
身先士卒爱兵如子
数十年来,李广征战戍边,与士兵同甘共苦、同进同退。在危急关头,他敢于挺身而出,以超凡的勇气稳定军心;在困难时候,他总是记挂士兵的冷暖饥饱。因此,士兵们都愿意追随他,边境百姓也很拥戴他。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李广与博望侯张骞共同率兵出征匈奴。行进途中,李广率部突然被匈奴四万骑兵包围,士兵们都很慌乱。这时,李广派自己的儿子李敢带领几十名骑兵前去打探敌情。李敢回来后对军中士兵说:“匈奴兵很好对付。”从而稳定了军心。后来,匈奴向李广部队发起了猛攻,李广所率士兵死伤过半,箭也快用光了。士兵们都吓得大惊失色,只有李广神色自如。他下令所有士兵把弓拉开,震慑敌人,自己则手执弓箭连续射杀了许多匈奴兵将。李广的威猛吓退了不少匈奴兵,部下将士自此也更加敬佩他。
李广做将军时,每逢有赏赐,大多分给部下,因而他虽为官四十多年,却没有积攒下多少家产。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如果士兵们不能都喝上水,李广便同忍干渴;如果士兵们不能都吃上饭,李广便不尝饭食。因为爱兵如子,李广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直到死前不久,李广率军最后一次出征匈奴,但部队在行军过程中迷失了方向,后来才跟大将军卫青所率部队会合。卫青问及李广部队迷路的情况时,李广不愿回答。卫青便派人传唤李广的部下前来回话。这时,李广站出来说:“这些校尉是没有罪的,是我自己迷路了。我自会具表实情。”由此可见,他是敢于为自己的部下承担责任的将领。
未得封侯的悲剧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一生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这就是初唐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由来。李广也因此成为了时运不济、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物的代表。
一生未得封侯是什么概念呢?为什么未得封侯就是人生不如意呢?我们可以将李广与其身边的人相比较。李广的堂弟李蔡与其同朝为官,人品、才能都不及李广,名声更与李广相去甚远,然而却被封为乐安侯,官至丞相。连李广的儿子李敢都因跟随霍去病出征匈奴“夺左贤王旗,斩首多”而封为关内侯,甚至李广的不少部下也凭借军功封侯。而李广征战一生,勇猛无双,还是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朝的元老,却一直没有封侯。
据记载,李广一生有几次封侯的机会,但都因各种原因错过了。李广任骁骑都尉时,曾跟随太尉周亚夫出兵讨伐吴楚七国之乱的叛军。在那场战役中,李广夺取了叛军的帅旗,名声大震。回朝后,本应论功封赏,但由于李广私自收受梁王刘武授予他的将军印,而被景帝取消了封赏。
汉武帝七年(前137),李广出兵雁门关,中匈奴埋伏而被俘。其后他虽奋力逃脱,收集残部返回京师,但因部队伤亡太大,自己又被活捉,按律当判斩首,后来汉武帝开恩将其贬为平民。
汉武帝元朔六年(前123),李广再次被任命为后将军,出兵抗击匈奴。当时,很多统兵将领都立下了战功而被封侯,李广却再次无功而返。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李广与张骞一同出兵匈奴。李广的部队被匈奴兵围困,与匈奴兵激战之后,死伤惨重。这时张骞的救兵才赶到,协助他击退了匈奴部队。此次出击,李广所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张骞责任最大,获罪贬为平民;李广被判功过相抵,也没有得到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