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拜占庭:说希腊语的罗马帝国

拜占庭帝国的本质

拜占庭是古希腊时代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黑海交汇处的一个村落的名字。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把首都从罗马迁移到这个战略要地之后,将它改名为新罗马,后来又改称为君士坦丁堡。

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过“拜占庭帝国”。公元1453年,为抵抗奥斯曼突厥人而战死在君士坦丁堡城墙上的第九十五位也是最后一位罗马皇帝,并不知道他自己是“拜占庭”帝国的皇帝。

东罗马帝国灭亡二百年之后,一位德国历史学家首先用“拜占庭”这个词来指东罗马的政治、文化、历史等。后来的历史学家一而再、再而三地援引这个用法。

从本质上看,“拜占庭帝国”是由罗马政体、希腊语言(与文化)和基督教这三大元素所组成。也就是说,罗马贵族在古希腊文化的领土上与本地人共同生活,大家逐渐皈依了基督教,但仍用罗马的政治结构和法律治理国家。

君权、军权、神权、教权

罗马帝国自从奥古斯都之后,皇帝一般由军事领袖们相互推选,是国家至高无上的领袖,有军队指挥权、征税权、施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同时,早期罗马皇帝还有和中国“天子”类似的超越于法律而近乎“神”的地位。纵观世界历史,“枪杆子里出政权”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个说法在早期欧洲的表现就是罗马帝国由军人当皇帝。

罗马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后不久,基督教成为国教,皇帝也是基督教徒,所以很难再继续以人扮“神”。拜占庭皇帝对宗教领袖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宗教领袖又要为皇帝加冕和祈祷,所以两者之间有若干制衡。总体而言,大权操在掌握军权的皇帝手中。

在西部被日耳曼人占领的地区,罗马帝国已然灭亡,没有了皇帝,因此罗马的拉丁教会成为保存罗马传统的唯一社会力量,罗马教宗自然也就成为西欧社会的最高精神领袖。但精神领袖有时还会被有野心的封建领主挟持,所以罗马教宗自己又和封建领主一样,也拥有领土与军队。耶稣说:“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真是良有以也!

君士坦丁皇帝与“三位一体”

今天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纪元,用意是以耶稣出生的那一年为一个新时期的起始。但在当时,一个犹太男童诞生在罗马帝国辖下的巴勒斯坦,是一件根本不会被人注意的小事。

耶稣诞生三百多年后,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梦中受到启示,让罗马士兵作战之前把基督名字的简写画在军旗和盾牌上,第二天战争果然大胜。从此他倾心基督教,并决心把耶稣从犹太教里的一个宗派领袖升格为地中海世界的救世主。君士坦丁以皇帝的身份于325年在尼西亚(Nicaea,即今天土耳其的伊兹尼克[Iznik])召开了基督教的第一次大公会议,试图解决当时基督教不同领导人对教义的不同见解。其中最难以调和的是对于上帝“三位一体”的理解。在各方争执不下的情况下,君士坦丁皇帝一锤定音,决定独一无二的上帝又分为本质上属于一体但位格不同的圣父、圣子、圣灵三位。

这时他还没领洗成为基督教徒,但因为他是皇帝,所以就有对宗教的发言权。

皇后·舞娘

拜占庭帝国最杰出的皇帝是查士丁尼(Justinian,527-565年在位)。他既有领军恢复西罗马失土的雄图,又有扎根希腊建设东罗马的决心。他在君士坦丁堡修建了许多重大工程,最著名的就是经典拜占庭建筑圣智大教堂(Hagia Sophia)。他也制定了许多法律,有关政治、财务方面的以拉丁文撰写,有关民生、社会的则以希腊文撰写。他去世后,拜占庭帝国就正式转为希腊化了的罗马帝国,拉丁文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

查士丁尼和他的皇后蒂奥多拉(Theodora)都不是贵族出身。他出生在马其顿的农民家庭;她则是马戏团驯兽师的女儿,遇到未来的皇帝之前,一直是一个脱衣舞演员。在某些时刻,蒂奥多拉比查士丁尼意志更坚强也更果断。

查士丁尼大兴土木,征税很重,不少平民因此对他不满。在某次传统的星期日马车比赛后,平时支持绿色车队的平民和支持蓝色车队的上层市民起了冲突,结果“绿营”和“蓝营”双方掀起街头暴动,不久人群就开始放火,并冲击皇宫。局势紧迫,查士丁尼考虑出城暂避。蒂奥多拉此时义正词严地说,外面闹事的是绿党和蓝党,你是紫色的(皇帝穿紫色袍),所以你哪里也不能去,只能留在城里平息骚乱。

东西基督教会的分裂

拜占庭和它的“盟友”威尼斯为了它在意大利南部的领土和威尼斯在东部的贸易特权,时有摩擦。待到占领西欧的日耳曼族渐渐有了自己的力量,代表西欧的拉丁教会和代表拜占庭帝国的希腊正教也就刚好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不少教义和教规上的龃龉。

公元1054年,罗马教会和希腊教会正式破裂。双方互相宣判对方为异端,并因此作出等于宣判对方入地狱的互相“开除教籍”(Excommunication)的绝罚。双方的分歧点本来都是可以当作“内部矛盾”处理的问题。但在东西两方各有自己的利益的情况下,可小可大的问题造成了持续将近一千年的东西教会的分裂。

拉丁教会和希腊正教都承认尼西亚大公会议的决议:上帝(或称天主)是“三位一体”的。但是,东正教认为是圣父化生圣子又化生圣灵;拉丁教会认为,圣父化生圣子之后圣父和圣子共同化生圣灵。这应该说是神学上的分歧,不是人人关心的问题。其实,双方的歧异是在分裂之后才更为被人注意,说明这个神学问题是东西教会分裂的口实而不是主要的原因。

分裂的其他表面理由还包括:安息日是否要守斋;弥撒中圣餐的面包应否用不发酵的面?

一直到20世纪末,两位各自被认为是耶稣在世上代表的宗教领袖,即天主教的教宗和东正教的大牧首,才言归于好,互相撤回1054年的决定。一千年来双方信众的亡灵究竟去了哪里,历史也说不清楚。

“硬实力”与“软实力”

公元5世纪末,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拜占庭帝国雄视巴尔干半岛(Balkan Pennisula)、意大利南部、小亚细亚和地中海东部各岛屿长达五百年。第11世纪起,又在领土缩小、强敌环伺的情形下继续生存了将近五百年。前后一千年的王统传承和对外统御,超过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

拜占庭的立国之道就在于它能把经济力量与军事力量配合使用,让它们相互促进。它长期是地中海贸易的中心,亚欧交通的枢纽。众多的海港、大批的船舰、多民族的人口使它的经济充满活力。

拜占庭政府经济力量很强,有许多固定收入。第一,所有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船只都要交纳通航费;只要有力量执行就可以坐地收钱。第二,政府垄断境内的粮食和丝绸贸易。

希腊人最早认为中国的丝是树上长的;早期它只能从波斯买中国的产品。但是在6世纪中叶,查士丁尼派了两个教士到中亚当商业间谍,把那时中亚人早已学会的养蚕术和制丝术学到手,并用两只挖空了的竹手杖带回去一批蚕茧,呈交给皇帝。

拜占庭帝国公元4世纪初发行的金币,一直到11世纪中叶在亚欧各地都是通用的货币。它的成色维持八百多年不减,发行量保持稳定,深受各国商人的信任,简直就是“中世纪的美元”!

军事上,拜占庭多世纪来一直有一个秘密武器“希腊火(Greek fire)”。那就是可以像近代的火焰喷射器一样,从船上喷射出一种硫黄和硝石的混合物,能够在海面上长时间燃烧而不熄灭。

拜占庭的“软实力”就是它的文化。一个是宗教,另一个是语文,而两者是联在一起的。拜占庭“软实力”最为明显的例子是对斯拉夫民族的教化。9世纪时,一个多瑙河之北斯拉夫民族的小国国王,请求拜占庭派人去他的国家传播基督教。拜占庭派了长期在北方居住、通斯拉夫语的Cyril和Methodius两兄弟。他们除了宣扬基督教义之外,还以希腊文的大写字母为基准,创造出一套今天斯拉夫民族通用的西里尔字母(Cyrillic Alphabet),并用这套字母拼写的斯拉夫文翻译了《圣经》。

大部分斯拉夫民族,如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因此才有了文字和民族宗教。斯拉夫教会把这两位希腊兄弟视为圣人,拜占庭的“软实力”不可谓不强矣!

一个独眼人和九十九个瞎子

9世纪末,保加利亚的国王曾在君士坦丁堡留学,并受洗为东正教徒,被称为“半个希腊人”。但是他就任国王后,企图以保加利亚人为核心建立一个神圣同盟,并对拜占庭发动进攻。他虽没有成功,但是此后一百年间保加利亚人仍然持续有取拜占庭而代之的野心。

公元1014年,拜占庭皇帝在马其顿亲自应战保加利亚军队,大获全胜。他把俘虏的保加利亚士兵分为一百五十队,每队一百名,下令将每队中的九十九人的双眼挖掉,将剩下一人的一只眼挖掉。然后命令这个独眼人带领其余九十九个俘虏回家。保加利亚国王见到这个惨状,第二天就一命呜呼!

自此以后,保加利亚就没有再威胁过拜占庭帝国。

有这样的朋友,还需要敌人吗?

历史真是充满讽刺!罗马人本是希腊人的亲戚加邻居,他们征服了希腊人之后信奉了基督教,不久被一批北方的民族灭亡。罗马的国号要靠希腊人继承,灭掉罗马帝国的北方民族倒成了基督教的捍卫者。

1095年,罗马教宗倡议欧洲人组成十字军,对占领圣地的异教徒穆斯林进行圣战。十字军前后一共发动了七次大规模的东征。他们的敌人和目标都应该很清楚,那就是占领耶路撒冷和盘踞在巴勒斯坦和今天黎巴嫩、叙利亚一带的穆斯林。

怎知十字军第四次东征时(1204年),竟然占领了君士坦丁堡,洗劫三日,并且把拜占庭瓜分为若干小公国,其中有拉丁公国,也有希腊人自立的公国。拜占庭在希腊的许多海港和其他岛屿都变为威尼斯所有。此后虽然拜占庭又夺回君士坦丁堡并且恢复了运作,但是元气已伤,难以振作了。

“落日照大旗”。此后,拜占庭帝国花了一千余年搭建的舞台,就只等从蒙古高原经过八百年西游而来的奥斯曼突厥人,来展现他们结合突厥、阿拉伯、波斯和希腊文化的奥斯曼风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