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缘起与感谢
如果有人问,与企业家的交流中,最常讨论的议题是什么?答案可能会是——“担忧”与“困惑”。在这样一群中国商业社会的中坚力量中,在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企业家心头,萦绕的常常是早于其他人对未来能否持续成功的隐忧。
从《平台战略》于2013年出版开始,我们接触到各色各样的企业创始人、高管、投资者和员工,他们热情的想知道企业如何具体地、一步步地把平台模式进行实施、付诸实践,获得永续的竞争优势。企业家的困惑感染着我们,于是,我们开始挑战这样一本以传统产业向平台商业模式及组织形态转型为主题的书籍。从最初的动念到最终的完稿历经了超过2年的时间,这700多个深入调研、创作撰写的日子,就相当于面对一场未知的旅程,却又和一群前瞻的企业领导者并肩摸索着路径,逐渐拨云见日。这段令人兴奋又高强度思考总结的过程,让我们能从他们的实践经验中淬取出精髓,把商业世界中最前沿的理念与解决方案第一时间带给读者。
也因此在撰写的过程中,除了书的内容不断丰富,最令我们感慨的应该是书中案例的演变。出现在书中的案例从第一次交流、思考分析、写成初稿到现在,大多数都已经几易其稿。案例的变化只是在纸面上,然而在现实中,可能意味着惊涛骇浪的改变——这些公司的商业模式、业务、规模、组织都已经有了很大幅度的调整,有的甚至可以用“迥然不同”来形容。这大概也是中国现在商业社会的特点:节奏飞快,变化巨大,机遇此起彼伏,却又稍纵即逝,年初制定目标时可能完全不知道年中会发生什么事。“不确定感”与“困惑”频频出现。这样的商业环境,导致很多中国公司的商业模式之复杂程度、产业竞争之激烈程度,以及由此引发的运营难度、创新要求,都远高于美国或者欧洲的同行。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中更需要理论的指导。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平台转型》一书诞生,我们拥抱未知、深度探索的心态,从学者的视角来梳理正在发生的种种现象,期盼在这个阶段,同时在中国独特的商业环境中,从学术和实例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一些系统的方法和建议。企业转型是一项系统性的浩大工程,需要十足的耐心、毅力和理论指引。
转型──是传统企业脱胎换骨、突破自我、求新求变的过程。仅仅是鼓起勇气迈出改变的一步就相当困难,遑论要在变化中重生、升华,凤凰涅槃。而转型与创新的区别在于,创新只在求新,不在破旧,转型却是破旧立新,是要破除过去创造成功的优势,然后成长出新的能力,若称其为企业经营生涯中的最大挑战亦不为过。
这正是研读这些经典案例所带来的重要启示。即使未来难以捉摸,即使成功可能是阶段性的,我们也能从中体悟到这些走在前线的企业家的智慧与魄力。而当我们提笔开始写作,仿佛就像开始了一个有趣的良性循环——我们研究的企业在实践的过程中促成了更多完善的书籍内容,而更丰富的内容则让我们用于和企业沟通。一轮接着一轮,我们激发出更多具启发性的讨论和总结。
本书案例聚焦在中国本土企业上,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全球最严苛却也最诱人的竞争环境。读者可以透过参与他们的旅程,接触到平台转型的原因、思考、和方法。例如洗衣连锁品牌荣昌转型e袋洗过程中的自我颠覆而能成为为全行业导流的平台;京东全面进行从自营模式向平台延伸,用京东到家丰富京东商城、用众包“干掉”京东物流;海尔将大集团打散为小微组织自主经营体,提倡人人都做CEO;韩都衣舍把员工看作合伙人,三人小组制快速应对市场,直接分享利益;泰德煤网的高瞻远瞩重构行业格局,从经销商角色发展煤炭交易平台;九阳用Onecup新产品玩转平台概念;猪八戒网坚忍九年在服务交易平台上开花结果,不胜枚举。
我们十分感谢这些企业家无私的经验与智慧分享,帮助我们一窥平台企业的奥秘。谢谢海尔董事局主席张瑞敏、京东创始人刘强东、金蝶创始人徐少春、九阳电器董事长王旭宁、东易家装董事长陈辉总裁杨劲、猪八戒网创始人朱明跃、泰德煤网董事长李洪国、荣昌e袋洗董事长张荣耀、韩都衣舍创始人赵迎光、好屋中国董事长汪妹玲、易到用车创始人周航、云衣定制创始人贺宪亭对本书的贡献,还有许多提供宝贵意见的校友、企业家们,无法在此一一列举,特此致谢。
现在,我们把所有提炼过后的思考都呈现在书中,希望读者在各个变化的风口处,无论是从学术界出发,还是从企业实践起航,都能够“莫愁前路无知己”,共襄平台转型盛举。
陈威如 王诗一
2015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