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

无,是天地的初始;有,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长从无中,去关照道的奥秘;常从有中,去关照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同源而不同名,都可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评析

道是老子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哲学观念,想要理解《老子》一书,就必须了解“道”的含义。在《老子》中,道的含义丰富而深邃,往大了说,它是自然运行的永恒规律,无边无际、难觅首尾;往小了说,它体现在万事万物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基础,是本体,无法用语言表述;而“名”则是人的理解能力,没有人就没有“名”。它和“道”不属于同一个层次。中国古人重道遵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天道使然;“名流后世,万古流芳”,这是名节所在。这种观念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典故

轮扁与齐桓公

一日,齐桓公端坐在大堂之上读书,刚好有一个名叫轮扁的工匠正在削木头准备做车轮。他看到齐桓公很认真地读书,便放下手中的活计,凑向前去,好奇地问道:“请问国君您读的是什么书?”

“我读的是古代圣人的书。”

“圣人还活着吗?”

“早就死了。”

“那么国君您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而已。”

木匠的话使齐桓公勃然大怒。他立时变色道:“我读的书,你一个小小的工匠怎敢妄加评论!如果今天你能讲出道理来,我可以饶你不死;倘若讲不出道理,马上要你的命!”

轮扁并不畏惧,从容答道:“国君息怒,请听我说。就拿我制造车轮这行手艺来说吧。削木为轮,要把轮子做得又牢固结实,又圆转灵活,就得有一种极熟练的技巧。譬如辐条和车毂之间的连接处,宽了虽然容易插入,但松而不固;紧了虽然坚固,但无法插入。因此,连接处必须凿得分毫不差,这种熟练的技巧只能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养成。我不能单用口授的方法将技艺传给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不经过实践,就把我的技艺继承下去。所以,我今年70岁了,还得在这里做车轮。依此类推,圣人已死,所留下的几本书也已成为过去的东西,从这一点来说,难道您所读的不是古人的糟粕吗?”

齐桓公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