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种武器:冷战中的航空器
- 邓涛 屈怡
- 2398字
- 2024-11-02 21:43:34
小鹰
KM“原型船”与“项目903”并不是阿列克谢耶夫绘图板上的唯一“怪物”。事实上,虽然认定向重型化发展是地效飞行器的必由之路——1500吨乃至5000吨级项目是阿列克谢耶夫的终级目标(阿列克谢耶夫的主要研究伙伴迪米特里·斯尼特森〔Dmitry Sinitsyn〕认为5000吨级的目标太过理想化,1500吨级是较现实的考虑),但考虑到当时的技术水平,即便是500吨级的KM都需要10台涡轮喷气发动机,这必然造成重型地效飞行器建造成本昂贵,同时过大的机体尺寸也会对机动性能造成不利影响,且用途过于单一,适用性不高。显然,苏联海军也需要一种吨位级别适当,但造价低廉,机动性强,用途范围广泛,适于执行各种作战、勤务任务的中型地效飞行器。于是,早在KM原型机还在绘图板上时,阿列克谢耶夫便开始利用KM的一些技术成果,对一种轻量级的低成本多用途地效飞行器进行构思。
艺术家笔下的“项目903”二号原型机——执行搜索救援/运输任务的“救星”。然而该机并未完成实际建造。
艺术家笔下的Orlyonok(小鹰)多用途/突击登陆地效飞行器。
处于封存状态的“项目903”二号原型机“救星”。
KM“试验船”原型机与小兄弟S-23“小鹰”的珍贵合影,关于两者在机体尺寸上的悬殊差异,相信这张照片能够提供一个最直观的对比参照。
经过1968—1970年的纸上作业,到了1972年,在一系列载人自航模型试验之后,CKB开始实际建造一架被称为Orlyonok(俄文意为“小鹰”)的多用途/突击登陆地效飞行器。这是一个虽然同样利用地效原理,但从布局到机体尺寸都不同于KM的低成本设计。该机采用下单翼T型尾的常规布局,如此设计的目的是使流体动力作用在艇体底部和伸展的机翼上,以充分发挥地效作用的效率。同时在机身下部和翼尖安装了起落架,这样可使其在相对平坦的岸上出入水,也能在专门的低平浮台出入水。与KM多达10具引擎的夸张设计不同,Orlyonok只需要3台引擎便能满足性能需求。其中,机首装有2台NK-84K涡扇发动机作升力引擎(NK-84K为双轴涡扇发动机,轴流压气机的相关参数为:风扇2级、高压6级、压比10.8、推力103千牛),其位于机首与翼稍的喷管方向可变,进气口位于机首上方。垂尾顶部还有一台用于巡航的NK-12MK涡桨发动机(功率14966马力,轴流压气机14级,转速8300转/分钟),用以驱动直径6m的一副共轴正反对转螺旋桨。虽然阿列克谢耶夫将其称为“小鹰”,给人的感觉似乎这是一个不大的飞行器,但事实上这只是相对而言,它长58m,翼展31.5m,机翼面积304.6㎡,起飞重量140吨。整个机体分为三部分,首部有操纵舱和机组生活区(机组共有9人,其中2名是飞行员),中部是客舱和货舱,尾部装有辅机。包括雷达在内的电子设备舱由机首专门设计的雷达罩保护,并在操纵舱后还装有AK230型双30mm机关炮及对空搜索雷达。客、货舱则占据了整个机体的绝大部分,货舱容积达240m3。单层布置时,可载100~150人,双层布置时可载300人,40吨的运载能力远远超过了C-130/AN-12级别的中型战术运输机。
1973年秋天(也有资料显示是1972年秋天),第一架“小鹰”(编号S-23)在伏尔加河畔下水。试飞地点则选在了伏尔加河下游下诺夫哥罗德(NizhnyNovgorod)城外偏僻的特尔雅奇岛(Telyachyisland),原因是这里有8km宽的开阔水面,非常适合地效飞行器的起降。不过,尽管首飞进行得很顺利,但机体雄伟壮丽的KM留给人们的印象过于深刻——10台涡轮喷气引擎令人们对这个庞然大物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信心,因此很多人似乎对这个机体规模尺寸有限的小家伙并不看好。然而,后来的一连串试飞表明,“小鹰”的设计是成功的——它不但轻松飞出了400km/h的最大平飞速度(经济巡航速度375km/h),而且其可靠性和生存力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在1975年的一次试飞中,S-23搁浅在石质地面上,当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S-23顺利地飞回了基地。但是,一个隐患留了下来——S-23的机体是用一种叫K482T1的合金制造的,其质硬而脆,这次搁浅使机尾产生了裂纹,而在事后的检查中未被发现,紧接着进行的试飞正好是在一个高海况的日子里进行的,起飞时机身受到海浪的猛烈撞击,尾部发动机和垂直安定面突然从机身掉下,飞行器剧烈摇晃,同时下降,眼看着—场灾难就要发生!飞行员想关闭发动机使飞行器停下来,驾驶舱内的阿列克谢耶夫立刻制止了飞行员的动作,并接管了操纵,他加大发动机功率,紧握操纵杆,不断调整平衡,硬是让残缺不全的“秃尾巴鹰”挣扎着飞回了岸上(阿列克谢耶夫为了研制地效飞行器经常在绘图板前废寝忘食,也时常不顾生死亲自参加试飞工作)。这次事故,不但让阿列克谢耶夫失去了眼看就要到手的“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这个称号与“苏联英雄”是平级的),也让早就对桀骜不逊的阿列克谢耶夫心存不满的造船工业部部长B.E.布托马(B.E.Butoma)找到了机会,他将阿列克谢耶夫从CKB的负责人兼总设计师贬为CKB下面一个无关紧要的部门的领导。不过,这次事故却让军方看到了“小鹰”的强大生存力。试想,通常情况下,在运行中突然失去尾部的飞机或船只会发生什么?答案不言而喻,其结局肯定是很悲惨的。但“小鹰”却可以在操纵正确的情况下成功脱险,显示出了极强的抗战损能力。分析了事故原因后,CKB决定改用AMG61铝镁合金重新制造后续几架“小鹰”的机体外壳。不过,好容易幸存下来的S-23还是被认为已无修复价值而遭拆毁。
由于这次事故彻底打消了苏海军高层的疑虑,“小鹰”在苏联海军的前途看来是无比光明的。这种中型地效飞行器不但能够在3m高度上(最高升限35m)以160km/h的经济速度将20吨货物运送至1700km外,而且在3级海况下可以安全起降,掠航时则无需考虑海况。苏联海军首批订购了3架“小鹰”,并计划后续再装备120架,以组成强大的地效飞行器突击登陆力量。由于寻常的反登陆措施根本对它无计可施,“小鹰”可以轻松地从障碍物和地雷上飞过,因此苏联海军陆战队在未来的战争中将利用“小鹰”的速度优势,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敌人的海滩上,直抵登陆场。在这种美好的憧憬下,“小鹰”很快进入现役,成为了世界上第一种进入实用状态的军用地效飞行器。
高速地效巡航状态的Orlyonok多用途/突击登陆地效飞行器。
抢滩登陆中的Orlyonok多用途/突击登陆地效飞行器雄姿。
冲滩后的Orlyonok多用途/突击登陆地效飞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