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办事技巧

第一节 办事周全

办事要敢吃亏

人们总是需要面临种种选择,而且在选择的过程中我们可能要损失一部分利益。如果我们懂得“吃亏是福”的道理,就不会因为个人利益的得失而心存烦恼和犹豫。放弃一些无关宏旨的东西,舍弃一些自己颇为喜欢,但由于某些原因而不能为之的机会,乃至在一些唾手可得的东西上,以及在一些自己本身完全具有竞争力和理由的机会中,我们也可能会由于某些因素而主动地让给他人。这种放弃,有时并不一定是为了达到某一个更高的目标,而是体现了办事人的明智之处。不独占全部的机会和资源,才能保证自己不丢失最大、最核心的利益。

办事要做到有理性地吃亏

我们要做的并不是一味地白白吃亏,而是有理性地吃亏,从短期吃亏中获得长远利益。吃亏必须讲究方式和技巧。亏,不能乱吃,有的人为了息事宁人,去吃亏,吃暗亏,结果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孙权就是这样,为了夺回荆州,假意让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结果在诸葛亮的巧妙安排下,孙权不仅赔了妹妹,又折了兵,荆州还是在人家手中,这个亏未免吃得太不值得了。亏,要吃在明处,至少,要让对方意识到。

总之,吃亏会让你在别人眼中更为友善、豁达,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帮助。难怪有人说“吃亏就是福”。

办事脸皮要有“弹性”

办事首先会涉及面子问题。脸皮太厚,强人所难,很难办成事;脸皮太薄,羞于开口,则更不可能办成事。

正确的原则是:从实际的需要出发

让脸皮保持一定的“弹性”。

(1)让脸皮“厚如城墙”

让脸皮保持“弹性”,前提是让脸皮变厚变硬,如果不厚不硬,“弹性”也就没有了物质基础。变得“厚如城墙”。起初的脸皮,好像一张纸,由分而寸,由尺而丈,就厚如城墙了。

(2)让脸皮“硬如钢铁”

城墙虽厚,轰以大炮,还是有攻破的可能。到了这一步,无论你如何攻打,它都丝毫不动。

(3)让脸皮变得“无形无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没脸没皮”

脸皮“弹性”的最高境界,就是这种“至厚无形”,不仅自己对所作所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而且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以其厚为耻。这个境界,很不容易达到,只好在大圣大贤中去寻求。

学佛的人,要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境界,才算修成了正果。办事要保持脸皮的“弹性”,当然就要尽力做到“无形无色”,才算得上是至境。

办事前先投石问路

办事难免要和人打交道,可对方有时不一定都是自己最信赖和最常接近的人,此时就不能直接表露心迹,最好的办法是投石问路,试探对方的态度。

投石问路行之有效的一种办法是:不直接询问对方对某一具体做法的态度,而是先引用俗语或故事,试探其对某一类行为的总的看法,从中知悉对方对某一具体问题可能采取的态度和行动。

办事时满面春风为佳

伸手不打笑脸人。办事很重要的一点是看你会不会笑。满面春风、笑脸迎人,这是我们在办事时要时刻提醒自己的。

“微笑外交”是处于不利地位的谈判者最常采用的策略。微笑能使弱者的要求更容易得到满足。正如常言所云:和气生财;笑一笑,十年少。

微笑着面对每一个人,那么你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微笑,它不花费什么,但却创造了许多奇迹。它满足了那些接受它的人,而又不使给予的人损失什么。它创造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快乐,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好感。让办事的人事半功倍。

如果脸上天生没有微笑,那么就需要练习,努力在声音里加进微笑,讲话的时候保持微笑,单独一个人时,也一样微笑。

即使在不想笑的时候,你仍然要保持微笑。因为每当你笑不出来的时候,往往就应该是你笑得最多的时候。

办事要看对方的身份地位说话

办事高手都是懂得看对方的身份、地位来说话的,这也是办事能力与个人修养的体现,平常我们所说的“某某人会来事”,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才智上。这样的人不只领导器重他,同事也喜欢他,这样的人办事的成功率也很高。

比如,当你与上司说话,或是探讨工作时,就应该尽量用请教的语气。向上司多请教工作方法,多讨教办事经验,他会觉得你尊重他、看得起他。所以,在工作中、在办事过程中即使你全都懂,也要装出有不明白的地方,然后主动去问上司:“关于这事,我不太了解,应该怎么办?”或“这件事依我看这样做比较好,不知局长有何高见?”

上司一定会很高兴地说:“嗯,就这样做!”或“这个地方你要稍微注意一下!”或“大体这样就好了!”如此一来,我们不但会减少错误,上司也会感到自身的价值,而有了他的帮助和支持,后面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鬼谷子曾经精辟地总结出与不同身份的人交谈的办法:“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意思是:与上司说话须用奇特的事打动他,与下属说话,须用切身利益说服他。)请牢记这句话,它对我们办事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办事要看对方的行为举止说话

一个人的举止行为更能反应人的内心世界。求人办事时候,通过观察对方无意中流露出来的态度、姿态,有时能捕捉到对方比语言表露得更真实、更微妙的内心想法。

例如,对方抱着头,表明一筹莫展;抱着胳膊,表示在思考问题;昂首挺胸,高声交谈,是自信的流露;低头走路、步履沉重,说明他灰心丧气;真正自信而有实力的人,反而会探身谦虚地听别人讲话;女性一言不发,揉搓手帕,说明她心中有话,却不知从何说起;抖动双腿常常是内心不安、苦思对策的举动,若是轻微颤动,就可能是心情悠闲的表现。

懂得心理学的人常常通过人体的各种表现,揣摩对方的心理,达到自己办事的目的。

办事时看对方的性格特征说话

你如果要求人办事,就要了解对方是什么样的人。每个人的脾气性格不同,所以他的接受方式也不同。要想达到求人成功的目的,就要收集信息,因人而异,运用恰当的技巧,对症下药。千万不可意气用事,一言不合,怒发冲冠,引起被求对象的反感,这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马超率兵攻打葭萌关的时候,诸葛亮对刘备说:“只有张飞、赵云二位将军,方可对敌马超。”

这时,张飞听说马超前来攻关,主动请求出战。

诸葛亮佯装没听见,对刘备说:“马超智勇双全,无人可敌,除非往荆州唤云长来,方能对敌。”

张飞说:“军师为什么小瞧我?我曾单独抗拒曹操百万大军,难道还怕马超这个匹夫!”诸葛亮说:“你在当阳拒水桥,是因为曹操不知道虚实,若知虚实,你怎能安然无事?马超英勇无比,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渭桥六战,把曹操杀得割须弃袍,差一点丧命,绝非等闲之辈,就是云长来也未必战胜他。”

张飞说:“我今天就去,如战胜不了马超,甘当军令!”

诸葛亮看“激将法”起了作用,便顺水推舟地说:“既然你肯立军令状,便可以为先锋!”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针对张飞脾气暴躁的性格,常常采用“激将法”来让他办事。每当遇到重要战事,先说他担当不了此任,或说怕他贪杯酒后误事,激他立下军令状,增强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他的斗志和勇气,清除轻敌的思想。

求别人办事的时候,倘若能够明白对方属于哪种类型的人,说起话来就比较容易了。

求人办事开口要巧

人们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往往会拉些家常以示亲切。但在求人办事时,把老婆、儿女当做说话的材料,却是非常不应该的。还没说正事,就把话题扯到这些方面,容易给人一种娘娘腔和不务正业的感觉。而且这种谈话于办事毫无益处。

求人办事时,谈话可以从政治、经济等比较严肃、文雅的题目开始,然后再涉及文学、艺术、个人的兴趣方面等比较轻松的话题,总之,将自己的观点见解堂堂正正地公布出来,使得彼此都能有共同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谈话。

一个善于求人的人,一定不会说出不合时宜的话,因为他知道不得体的言辞往往会伤害别人,即使事后再想弥补也来不及了。相反的,如果你的举止很稳重,态度很温和,言辞中肯动听,双方自然就能谈得投机,别人也就心甘情愿为你办事了。

所以,为了要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开口讲话前先斟酌思量,不要想到什么说什么,以致引起了别人反感而自己还不知道为什么。

既然求人,大多是工作、生活,出现了困难和危机,比如家人生病、婚姻不睦、事业不顺,等等,人们在此时经常处于情绪低潮期,请求别人能给予关怀,伸出援助之手。但千万记住,不要把过度沮丧的情绪,带到别人面前。

求人办事,总是一副哭丧脸,会使人感到晦气。

请客求人办事需掌握的原则

请客吃饭作为求人办事不可避免的“俗套”,既是一种礼节,更是一种技巧。将所求之人服侍周到,所求之事也就不再难办。为此,请客求人我们应该做到:

(1)确定对象

这是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

求人办事,邀请的对象自然是能给你带来帮助的人,但有时也需要一些其他朋友作陪,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应当精心安排,选择邀请对象,要根据求人的性质、需要及宴会规模的大小等,遵循先主要后次要,先亲后疏的原则,来划定邀请范围,依次确定邀请名单。

此外,还要考虑邀请对象的学识、年龄、地位、性格的差异和他们相互间的关系等,以防该请的没请,不该请的请了,给求人交际带来不便和麻烦。

(2)采取恰当的邀请方式

邀请方式应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学者、专家、领导等,大多工作忙、时间紧,对他们最好提前相约,以便他们做好工作调整、时间安排;闲暇时间多、工作容易调度的早点约定,自然更好,而即使临时相请,一般也能随请随到。

而朋友密谈则悄悄地进行更利于避开旁人的视线,保证交往活动的隐蔽性。

(3)注意“行”、“明”、“便”、“诚”

①“行”即邀请的可行性。邀请要量力而行,既不强人所难,也不为所不能为。

②“明”就是明确、明白。邀请前一定要明确宴会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邀请对象等,以便心中有数,做好邀请。

③“便”就是尽可能地为邀请对象着想,为其提供来往、交通等方面的便利。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才能利人利己。

④“诚”就是真诚相约,不虚情假意,不违约、不失信。

求人办事要找准办事对象

求人办事,既要看对方是否愿意帮忙,还要看对方能否帮忙。在求人之前,最好从侧面了解一下。如果对方不可能帮忙,就不要再求助,以免强人所难。

求人办事要抓住办事时机

一般求人解决问题,最好在别人精神愉快而又空闲的时候。当别人专心干某项工作,或者情绪不好的时候,即使别人出于礼貌接待了你,但办事效果肯定不好。

求人办事要把握办事方式

有的以个别谈话为好,有的以上门拜访为宜,有的则可以借助于书信。办事要以商量的口吻,不要有意无意地给对方造成一种压力。这样,就算别人帮了你的忙,心里也不愉快。

事没办成也要表示感谢

在求朋友办事时,有许多人存在这样的心态,对方帮自己办事,如果办成了,理所当然地要感谢对方,如果事情没有办成,就认为不必感谢对方了,甚至埋怨对方。其实,这种心态是不对的。对方即使没有帮你把事情办好,可能是由于某些客观的原因,但他可能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没有办成事,可能是其他原因所致,而不是他的原因。因此,这种情况下你仍然需要感谢对方。

交友办事,不管对方是不是把事情办成了,都要感激帮你办事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求人办事并不是一锤子买卖,这次由于某些原因对方没能把事情办成,可能下次有机会可以帮你把其他的事情办好。如果你认为对方反正没把事办好,用不着去感谢对方。好像无功不受禄,不值得去感谢,这样,对方可能认为你没有人情味,以后可能不会再帮你忙了。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对于一个办事高手来说,即便朋友没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还是要感谢他。这样不仅维系了友谊,也为以后的交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别人为你办事历尽周折,但因种种原因没有帮你把事情办成,而你却连句“谢谢”和鼓励的话都没有,那你就不要期望对方以后再帮你做任何事情了。

办事要学会说场面话

当面称赞他人的话:如称赞他人的孩子聪明可爱,称赞他人的衣服大方漂亮,称赞他人教子有方,等等。这种场面话所说的有的是实情,有的则与事实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有时正好相反,而且这种话说起来只要不太离谱,听的人十有八九都感到高兴。

当面答应他人的话:如“我会全力帮忙的”、“这事包在我身上”、“有什么问题尽管来找我”等。说这种话有时是不说不行,因为对方运用人情压力,当面拒绝,场面会很难堪,而且当场说会得罪人;对方缠着不肯走,那更是麻烦,所以用场面话先打发一下,能帮忙就帮忙,帮不上忙或不愿意帮忙再找理由。

办事如何说好场面话

去别人家做客,要谢谢主人的邀请,并称赞菜肴丰盛可口,并看实际情况,称赞主人的室内布置。小孩的乖巧聪明……

赴宴时,要称赞主人选择的餐厅和菜色,当然感谢主人的邀请这一点绝不能免。

参加酒会,要称赞酒会的成功,以及你如何有“宾至如归”的感受。

参加会议,如有机会发言,要称赞会议准备得周详等。

说“场面话”的“场面”当然不止以上几种,至于“场面话”的说法,也没有一定的标准,要依当时的情况而定。切忌讲得太多,点到为止最好,太多了就显得虚伪。

总而言之,“场面话”就是感谢加称赞,如果你能学会讲“场面话”,对你的人际关系必有很大的帮助,你也会成为受欢迎的人。

第二节 最容易打动对方的求人方法

求人办事要善于与人“套近乎”

“套近乎”可谓是办事的入门关,如果不能先与人建立一种比较亲近的关系,求人办事必定难上加难。套近乎的方法有哪些呢?

(1)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初次见面前,如果能提前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就能缩短双方的距离,而且加深给对方的好感。即使自己不太了解的人,也可以谈谈新闻、书籍等话题,以便在短时间内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

(2)避免否定对方:初次见面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时期,贸然否定对方的言行,容易使对方产生反感。当然,这并不是不允许提相反意见,但应尽可能避免当面提出,可以借用一般人的看法以及引用当时不在场的第三者的看法,就不会引发对方对抗性的反驳。

(3)了解对方的期待: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在人际交往中,非常希望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好的,比如胖人希望看起来瘦一些,老人愿意显得年轻些,急欲提拔的人期待实现的一天,等等。

(4)引导对方谈得意之事:任何人都有自鸣得意的事情,但是,再得意、再自傲的事情,如果没有他人的询问,自己说起来也无兴致。因此,你若能恰到好处地提出一些问题,使对方得意畅谈,你与对方的关系也会融洽起来。

(5)以笑声支援对方:做个忠实的听众,适时地反应情绪,可以使对方消除陌生感、紧张感。即使对方说的笑话并不好笑,也应以笑声支援,因为,双方同时笑起来,无形之中产生了亲密友人一样的气氛。

(6)找出与对方的共同点:任何人都有这样一种心理特征,比如,同一故乡或同一母校的人,往往不知不觉地因同伴意识、同族意识而亲密地联结在一起,同乡会、校友会的产生正是因此。若是女性,也常因血型、爱好相同产生共鸣。

(7)直呼对方的名字:我们都习惯在比较亲密的人之间只称呼名字。连名带姓地称呼对方,表示不想与他人太过亲密的心理,所以,直呼对方的名字,可以缩短心理的距离,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求人办事前,先用真情获得对方的心

要求别人办事,总希望对方能尽心尽力。只有获得了对方的心,才是最高级、最理想的求人办事境界。要想达到这种效果,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你的真情打动对方。

当初刘备三顾茅庐,均遭到诸葛亮的怠慢,因为诸葛亮想以此考察刘备有无招贤纳士的诚意和虚怀若谷的美德。当刘备心志专一、谦恭的品德深深打动了诸葛亮的心之后,这位隐居山野的“卧龙”先生,便欣然接受了刘备的邀请,出山助他振兴汉室。

因此,你若想让别人心甘情愿地帮你办事,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真情收住对方的心,这样对方才会死心塌地地为你办事。

求人办事可借别人的口说自己的话

借他人口中的话,传出我所想要做的事情或企图,从而达到求人办事的目的,这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很多朋友都会遇到一种苦恼:要钱时没钱,要关系时没关系,此时去求人办事就像狗咬刺猬,不知从何处开口。如果你能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个心眼,多一份心思,去留心人与人,特别是与有头有面的人之间的牵藤绊脚的关系,在很多时候就会派上用场。

比如,某人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他知道某公司的经理与另一家公司的总经理是老相识,便打听到经理的住处,提一袋水果前往拜访,彼此寒暄后,他说出了几句这样的话:

“这次能找到你的门,是得到了王总的介绍,他还请我替他向您问好……”

“说实在的,第一次见面就使我十分高兴……听王局长说,你们的公司还没有购买……”

第二天,便成交了。此人高明之处就是有意撇开自己,用“得到了王总的介绍”这种借人口中言,传我心腹事,借他人之力的迂回法,令对方很快就接受了。

求人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是说服别人帮忙的最根本的两条原则。有理有据,才会使对方无话可说,以理服人就是摆事实,讲道理,让人从你讲的道理中领悟到其正确性,从而接受你的意见,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需要注意的是说理要对准要害。大凡被求者往往对某一问题想不开,挽上了疙瘩,怀有成见。要说服之,非对准这个要害不可。否则,喋喋不休,磨破嘴皮,也是隔靴搔痒,不能解决问题。再就是劝导说理要具体实在,不能讲空话、套话、大话,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论证说理。

以理服人最重要的一点是摆事实,出言有据,事实确凿,对方的观点才会不攻自破。这是在求人办事时需要特别注意的。

求人最好走老人、孩子路线

求人办事,所求之人一般是年富力强,刚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所以在必要的时候,走一下老人、孩子路线,迂回地接近目标,拉近彼此的感情,会有事半功倍之效。为什么老人和孩子是理想的路线呢?因为:

(1)老人、孩子容易接近

老人因体力虚乏在家休养,一般都会因为无人陪伴而显得孤寂。如果有人主动接近老人,哪怕是暂时解除老人的孤寂,老人也非常乐意。而小孩子纯朴,喜新好奇爱动:一句唐诗、一段故事、一个鬼脸就能很快赢得孩子的亲近。

(2)老人、孩子对家庭影响力大

中国人有敬老、尊老、孝老的传统,假如老人心旷神怡,全家随之活跃和愉快。中国人又十分看重传宗接代,视小孩为家庭的未来,况且现代家庭小孩多是“独苗”,家里人更是哄捧宠爱,如果能和小孩玩在一块,求人办事自是水到渠成。

那么,走老人、孩子路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走老人、孩子路线有下列几点需要注意:

(1)多了解、积累老与小的知识

除了感性的调查、观察之外,平时也应适当地做些理性积累,积累有关老年健身知识、休闲知识,小孩游戏知识、智力故事等,以便到时“妙手偶得,借题发挥”。

(2)主动套近乎,拉家常

谈话是交际中信息交流最直接的手段。进入一个家庭,见到老人、小孩,要想见一面便产生“一见如故”的融洽气氛,登门人应该主动引出话题,打开话匣,况且对于老人,你主动开口也表示了尊敬;对于小孩,主动开口,能消除陌生感。

(3)不可小瞧,谨慎对待

对老人务必态度谦恭、心性美善、行为礼让。这一方面表现你的虚心、诚实,一方面显出你对长者的尊重、敬仰。夸夸其谈,将老人“晾挂”一边或瞧不起他的言行是切不可取的,结果只能遭到老人的冷遇甚至赶撵。孩子容易哭闹,因此必须因情因境,投其所好,把握分寸。

遇到办事不顺之时,考虑走一走老人、孩子路线,是不可忽视的获取好感、打通关系的绝妙办法。

求人时不妨从女人方面考虑

幽默大师林语堂曾断言:中国一向就是女权社会,女人总是在暗地里对男人施加影响,左右着男人的心理情绪和处事态度,无形中便决定了事态的发展。一些老谋深算者深谙此道,找人办事儿时,专门利用女人做些文章,结果事半功倍。

利用“枕边风”求人办事确实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有许多办事高手,就深谙此道,求人最爱在女人身上做手脚,其结果总是事半功倍、屡试不爽,即使朋友也莫不如此。

借用他人的名气求人办事

我们的亲戚之中可能不乏一些有权有势者,因此,我们不仅可以使用他们的权力来为自己办事,必要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用一下他们的名声办事。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求一些有地位、有名望的亲戚为自己办事时,亲戚碍于身份,不好直接出面,但我们打着他的大旗,去求别人办事,出于人情世故,他们往往也会给一些面子。

当然,借亲戚的名声办事,需要有权有势的亲戚,并且要办一些正当的事情。如果借亲戚之“名”去办一些鸡鸣狗盗的事情,那么不仅会坏了亲戚的名声,而且自己也会遭到众人的耻笑。

投其所好,找到情感共鸣点

一个求人,一个被求,二者是对立的关系。但是若找到和对方的情感共鸣点,让对方觉得你是“同路人”、“对胃口”,办事就会方便许多。

有一次,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到山东烟台市演出,几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纷纷前来采访,不料,马季先生一一婉言谢绝,这使记者们很失望。

这时,有一个爱好相声的记者再次叩响了马季的房门,说:“马季先生,我是一个相声迷,我对如今的相声表演有一些自己的看法……”马季先生一听,便十分热情地接待了她。

这位记者正是用她和对方对相声的爱好及共有的兴趣做文章,巧妙地打开了马季先生的“话匣子”,顺利地完成了采访任务。

《解放日报》的一位记者曾讲述过自己采访的一段经历:他去某地农村采访,住在一个老大娘家,进门打过招呼,便说:“听口音大娘是山东人,好像是鲁中南的吧?”大娘说:“是呀,老家是山东阳谷。”他接着说:“我当兵时,我们连队山东人可多了,连长、排长、班长都是山东人,山东老乡对国家的贡献很大!”这番话引起了老大娘对往事的回忆,她对记者讲起了过去的事情,记者从她那里得到了不少有用的材料,意外收获颇大。这就是通过间接相似点——首长、战友和大娘都是山东人,从而与大娘有了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也使大娘产生了感情共鸣。

人与人之间存在的、能产生情感共鸣的相似因素很多,比如经历、爱好等方面,找到这些契合点,谈起事情来就会方便许多。

求人办事请将不如激将

我们常说“请将不如激将”,是因为人在作出决策时,往往容易受到某些特定因素的影响,从而在情绪激动中果断作出决定。激将不可滥用,只有在一些特定时间和特定情况下使用,效果才能显著,事情才易办成。

(1)激将要设法戳到对方痛处:戳到对方痛处能激发对方办事的巨大力量。“激”,确切地说,就是要从道义的角度去激对方,让对方感到不再是愿不愿意去干,而是应该必须去干。

(2)利用对方的能力、自尊和名声激将:人都是要脸面的,尤其是那些“有头有脸”的人,于是人的自尊、名声、荣誉、能力……便都可以作为“激将战法”中的武器。

(3)以言相激也必须掌握分寸:一味苛求于办事不力,也容易伤和气。

求人办事前先让对方尝点甜头

让对方知恩图报,心甘情愿地帮你办事是求人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为此,你不妨先让对方尝到甜头再提出要求。

中国人常说“吃人家嘴短”,一旦接受了人家的好处,占了人家的便宜,再拒绝起人家的请求来,就不那么好意思开口了。

中国人重人情、讲面子,“滴水之恩必以涌泉相报”,聪明人运用这一战术,“糖衣炮弹”一出手,往往一发命中,而且百试百灵。

因此在求朋友办事时,尤其是一些交情不太深厚的朋友,我们不妨先给他点甜头,让对方高兴或欠个人情,这样他就会全力帮我们了。

利用心理错觉求人办事

求人办事,必须要让对方对你有一种信任感,帮忙解剖各种烦恼是让他人对你产生信任的一种重要途径。

人们坦白道出心中的不满和烦恼,如果知道能被接纳的话,心中的迷惑便能一扫而空。

因为如果对方倾听我们所讲的话,会感觉对方站在与自己同样的立场上,因而产生了解脱的心理,也就容易接受对方的意见和建议了。

观赏电视上的“烦恼访谈节目”可以发现,几乎百分之百的访谈者都把“如果是我的话”挂在嘴上。比如一口气听完因离婚问题而苦恼的求助者的现状后,访谈者会说“如果我是你的话,会再忍耐一段时间”,求助者之所以毫无理由地服从了这句话,无非是因为听到“如果我是你”之后,产生了“这个人完全站在我的立场为我设想”的错觉罢了。

一旦陷入这种心理陷阱,对于后面的建议,即使对自己不利,也会认为是为了自己好而洗耳恭听。

激起所求之人的同情心

求人办事不妨利用一下别人的同情心。因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同情心的,即使铁石心肠的人也不例外。

在很多时候,用感情打动别人,激起别人的同情心,比一味滔滔不绝地讲大道理会更有效果。一位遭人欺凌的受害者在向某领导告状时十分冲动,口出狂言、污语,使得这位领导很是反感,因而,问题迟迟不予解决。后来,此人绝望了,痛苦不堪,几欲轻生,反倒引起了这位领导的同情与重视。

当然,这并不是说,凡告状者都要摆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而是说,告状者在请求解决问题时,应该调动听者的同情心,使听者首先从感情上与你靠近,产生共鸣。这就为你问题的解决打下了基础,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你将受害的情况和你内心的痛苦如实地说出来,处理者都是会动心的。

同情心可以促进当权者对受害人的理解,但这并不等于说马上就会下定处理的决心。因为处理者要考虑多方面的情况,有时会处于犹豫之中,甚至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不想过问。这时候,当事人就得努力激发处理者的责任感,要使处理者知道,这是在他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他有责任处理此事,而且能够处理好此事。

先在心理上满足对方

你必须明确,要一个人帮你做任何事情,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他自己情愿。同时,还必须记得,人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各人有各自的癖好偏爱。只要你认真探索对方的真正意向,特别是与你的计划有关的,你就可以依照他的偏好去对付他。

你首先应当将自己的计划去适应别人的需要,然后你的计划才有实现的可能。比如说服别人最基本的要点之一,就是巧妙地诱导对方的心理或感情,以使他人就范。如果你特别强调自己的优点,企图使自己占上风,对方反而会加强防范心。所以,应该注意先点破自己的缺点或错误,使对方产生优越感。

此外,有些被求者,以为帮助了别人,有恩于你,心理上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优越感,说不定还要对你数落一番。当你认为自己可能会被人指责时,不妨先数落自己一番,当对方发觉你已承认错误时,便不好意思再指责你了。

在办事过程中,你要努力做到这点——先在心理上满足对方,如此事情就会变得简单、顺利多了。

声东击西,让人领悟到你的用意

求人请托要想获得好的效果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要使对方心甘情愿地为你帮忙,你必须练就一副铜牙铁齿。如果你没有口才,只一味地谈自己的事,并不停地对对方说“劳你大驾,请你帮忙”之类的话,只会让人感到不耐烦。

巧妙地说服别人帮你办事有很多技巧,其中有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声东击西。对于固执己见或执迷不悟者,最好的说服办法是声东击西,明说是“东”,其暗示的却是“西”,让人从中领悟到你的用意,从而接受你的意见。

求人办事很多时候靠“磨”

俗话说:“好事多磨,水滴石穿。”求人办事很多时候就是靠“磨”出来的,缠着对方不放是一种特殊的求人术,它以消极的形式争取积极的效果,既表现出毅力,又给对方增加压力。“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管朋友之间认识距离有多大,只要你善于用行动证明你的诚意,就会促使对方去思索,进而理解你的苦心,从固执的框子里跳出来,那时你就将“泡”出希望了。

但是,这种缠着对方不放的求人术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很好的,只有控制好自己,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此你必须掌握以下几点:

(1)要有足够的耐心

当求人过程中出现僵局时,人的直接反应通常是烦躁、失意、恼火甚至发怒。然而,这无助于事情解决。你应理智地控制自己,采取忍耐态度。这时,忍耐所表现的是对对方处境的理解,是对转机到来的期待,有了这种心境,你就能在精神上使自己处于强有力的地位。能够方寸不乱,调动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想方设法去突破僵局。

(2)要能抓住时机办事

“磨”不是消极地耗时间,也不是硬和人家耍无赖,而是要善于采取积极的行动影响对方、感化对方,促进事态向好的方向转化。只要你善于用行动证明你的诚意,就会促使对方去思索,进而理解你的苦心,从固执的框子里跳出来,那时你就将“磨”出希望了。磨功,也是一种韧劲,一种谋略。在求人办事中,谁磨的功夫高,谁就是胜者。

很多时候人们认为缠着对方不放求人是一件很为难的事情。但事情不办是不行的,对方有意推脱、拒绝,那我们只能靠缠着对方来达到目的了。所以脸皮厚、有耐心也是求人的基本功夫。

把道理说透,消除对方的疑虑

求人办事时,对方有时会很难做出决定,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人的思想是复杂的,对某一事物不理解,想不通,往往是疑虑重重,这就需要游说者善于以情定疑,把道理说透。疑虑消除了,自然就达到了求人办事的目的。但消除别人的疑虑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需要一点一点地层层递进,穷追不舍,把道理讲明白、讲透彻,这就是层层释疑的方法。你只有采用了这种方法,巧妙解开对方的疑团,让对方放下心理包袱,那么事情就变得好办多了。

绕个弯子向对方求助

委婉地向对方求助就是不直接出面,而是绕开对方可能不应允的事情,选一个临时想出的虚假目的作幌子,让对方答应,等对方进入圈套以后,你的目的就达到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美国《纽约日报》总编辑雷特身边缺少一位精明干练的助理,后来他把目光瞄准了年轻的约翰·海。而当时约翰刚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卸除外交官职,正准备回到家乡伊利诺斯州从事律师业。

打定主意后,雷特就请约翰到联盟俱乐部吃饭。饭后,他提议请约翰·海到报社去玩玩。坐在办公桌前,雷特从许多电讯中间找到了一条重要消息。那时“恰巧”负责国外新闻的编辑不在,于是他对约翰说:“请坐下来,为明天的报纸写一段关于这则消息的社论吧。”约翰自然无法拒绝,于是提起笔来就写。社论写得很棒,雷特看后大加赞赏,于是请他再帮忙顶缺一个星期、一个月……渐渐地干脆让他担任了这一职务。约翰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回家乡做律师的计划,而留在纽约做新闻记者了。

由此可以得出一条求人办事儿的技巧:委婉地向对方求助。

在运用这一策略的时候,要注意的是:在诱导别人的时候,首先应当引起别人的兴趣。当你要诱导别人去做一些很容易的事情时,先得给他一点小胜利;当你要诱导别人做一件重大的事情时,你最好给他一个强烈的刺激,使他对做这件事有一个要求成功的希求。在此情形下,他已经被一种渴望成功的意识刺激了,于是,他就会很主动地为了获取成功而努力。总之,要引起别人对你的计划的热心参与,必须先诱导他们尝试一下,可能的话,不妨使他们先从做一点容易的事儿入手,先让他尝到一些成功的喜悦。

求人办事尽量循序渐进

求人办事需要一个过程,别人不可能一下子就答应你的请求。

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弗利特曼和弗利哲两位教授,曾同学校附近一位家庭主妇巴特太太做了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打了个电话给她:“这儿是加州消费者联谊会,为具体了解消费者之状况,我们想请教几个关于家庭用品的问题。”

“好吧,请问吧!”

于是他们提出了一两个例如府上使用哪一种肥皂等简单问题。当然,这个电话,不仅仅只是打给巴特太太。

过了几天,他们又打电话了:“对不起,又打扰你了,现在,为了扩大调查,这两天将有五六位调查员到府上当面请教,希望你多多支持这件事。”

这实在是件不好办的事儿,但也只好同意,什么原因呢?只因为有了第一个电话的铺路。相反的,他们在没有打过第一个电话,而直接有第二个电话要求时,却遭到了拒绝。他们最后以百分比作为结论。前一种答应他们的占52.9%,后一种只有22.2%。

由这个例子可知,向人有所请托,应由小到大,由微至著,由浅及深,由轻加重才是,如果一开始就有太大的请求,一定会遭到对方断然拒绝。

所以,一点一点引别人接受,一点一点诱别人上钩,既是找人办事的小技巧,也是获取成功的大原则。

如果口才不好,找能说会道的人帮忙

求人办事,如果你觉得自己拙于言辞,不妨找个能说会道的人帮忙。

一般会说话的人大多都是会办事的人。办事必须依靠信息的交流、思想的交流和感情上的交流来完成。而有人交流得好,有人交流得不好,所以说“好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如果你自己口才不好,可以请一个能说会道的人来帮忙。

关键人物不好找时,不妨利用边缘人物疏通

求人办事,如果能针对关键人物下工夫,突破关键人物这道关卡,谋求关键人物的赞同和协助,问题往往很容易得到解决。

但是有的时候,关键人物不好找,也可以找与关键人物密切接触的边缘人物。

因此,要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稳操胜券,除了着眼于主管、领导一类正式组织身份的负责人外,还应该争取足以影响主管领导的非正式的“权威人物”的同情、支持和帮助。通过当事人或上级主管人的亲友故旧,来说服当事人,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得多。

俗话说得好,托人办事,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盯死主要目标,全力以赴,固然很重要,但是对于目标周围的那些“边缘人物”,也要多多花费心思,有时甚至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他们就像一条条地道,可以顺利地把你送到成功的彼岸。

第三节 办好难办之事

开门见山,向心仪的人表达你的爱

当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心里总是躁动不安,想让心中的她(他)知道,却又害怕让她(他)知道。该不该说出来,这是件令人为难的事。

如何才能把自己的爱意巧妙地说出口呢?如果你能确定对方的心里也有你,且你能明确判定对方的性格是开朗的,那么你可开门见山地直白你的心迹。

以物传意,向心仪的人表达你的爱

在中国古代戏剧中也有《花为媒》、《柜中缘》,都是以某种物体为媒介,使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现代生活中,也可以巧用物体为媒介,借用这种媒介表达自己的感情。

投石问路,向心仪的人表达你的爱

如果你对自己并没有十分的把握,并担心对方可能因为某个问题而对接受你的感情尚有疑虑时,最好采用投石问路的表达法,抓住可能成为双方交往的障碍之事来探测对方的态度,而提问本身实际上就是在暗表心意。

这种方法的优点就在于:既明白地传达了爱的信息,又充分表达了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意愿,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可能引起的尴尬,可进可退,十分主动。

循序渐进,向心仪的人表达你的爱

在对对方的心思还没有把握时,最好不要唐突地去表达,而应该循序渐进、稳打稳扎地俘获心上人的芳心。这时,最好能借助对方的兴趣和爱好,然后参与进去,给自己创造一个与她(他)相处的机会,在细水长流的日子中,让对方爱上你。

拒绝不爱的求爱者宜直言相告,以免误会

你若已有意中人,又遇到求爱者,那么就直接明确地告诉对方,你已心有所属,请他另选别人,而且一定要表明你很爱自己的恋人。同时,切忌向求爱者炫耀自己恋人的优点、长处,以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拒绝不爱的求爱者宜讲明情况,好言相劝

倘若你认为自己年龄尚小,或是有学业上的压力或事业上的追求,暂时不想考虑个人恋爱问题,那就讲明情况,好言劝解对方。

拒绝不爱的求爱者宜冷淡而果断

如求爱者是那种道德败坏或违法乱纪的人,你的态度一定要冷淡、果断。对这类人也不必要斥责,只需寥寥数语,表明态度即可,但措辞要严谨,不使对方产生“尚有余地”的想法。

拒绝不爱的求爱者宜婉言谢绝

如果你不喜欢求爱者,觉得根本没有建立爱情的基础,可以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婉言谢绝。你可以告诉他(她)你的感觉,让他(她)明白你只是把他(她)当朋友、当同事或者当兄妹看待,你希望你们的关系能保持在这一层面上,你不愿意伤害他(她),也不会对别人说出你们的秘密。

你可以说些合适的遁词和委婉的话,如:“我觉得我们的性格差异太大,恐怕不合适。”“你是个可爱的女孩,许多人喜欢你,你一定会找到合适的人。”

“你是个很好的男人,我很尊重你,我们能永远当朋友吗?”

你也可找出一些适当的借口,如:“我父母不希望我这么早谈恋爱,我不想伤他们的心。”

如果对方是自尊心很强的人,他(她)没有直接示爱,只是用言行含蓄地暗示他(她)的感情,那么,你也可以采取同样的办法,用暗含拒绝的语言,用适当的冷淡或疏远让他(她)明白你的心思。

请客埋单发现忘带钱时,向亲人救急

如果是消费前发现忘记带钱,如在超市购物结算时发现忘记带钱,大不了就是放弃消费,东西不要了;可是如果在消费之后才发现忘记带钱,如在就餐后、唱卡拉0K后才发现,那可就麻烦了,弄不好就会让自己成为笑柄。这时,一定要保持镇定,可以一边支使服务小姐去泡茶,或者是再要一个水果拼盘之类的,然后去洗手间给家里的亲人打电话求救,让他们速带现金来消费地。接下来,你依然可以面带微笑地出来,招呼朋友们享用饭后的水果拼盘之类的。

请客埋单发现忘带钱时,找朋友解围

一旦发现自己钱不够或者没有带钱时,千万不要慌张,立刻想想附近有没有相好的朋友,如果有的话就抓紧时间给她(他)打个电话,让朋友过来解围。要是朋友义气的话,她(他)是一定会火速赶到的。

请客埋单发现忘带钱时,让贤他人

如果上面两招都用不上,就只有随机应变拿出“撒手锏”,把这个付钱的“权利”让给其他的人了。这时你可以兴致高昂地问其他人说道:“各位,我的钱包不幸离家出走了。助人为快乐之本,谁想获取快乐之本啊?你可以呀!好,今天晚上的这个人情我就送给你了!”这样一来,不仅保全了自己的颜面,又给他人制造了做“英雄”的机会。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和现在的男友一同遇到前男友时不卑不亢,施展气度

如果以前的男友主动和你打招呼,不论他抱有什么样的目的,你都不能显得太“小气”。千万记住:不管你爱也好,恨也好,都不要把过多的情绪流露在脸上。现在你和他充其量不过是普通朋友,甚至可以说只是“熟悉的陌生人”,你只需不卑不亢,施展你的气度落落大方地问候一声,保持常态,不失礼节就可以了。

和现在的男友一同遇到前男友时介绍现男友,熄灭旧情

如果你发现前男友对你依然余情未了,并且在言谈举止间表现出想旧情复燃的企图,为避免麻烦,你应及时主动向他介绍现男友。这样做不仅可以告诉他你已名花有主,让他知难而退,而且还可以安抚现男友,不仅能使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你,还能使他在心理上获得认同感、满足感,从而使你们之间的感情进一步深入。

和现在的男友一同遇到前男友时友好相对,让爱升华

如果相遇时,前男友表现得比较友好,你也可以适时展现风度,以表明你的心里其实已毫无芥蒂了。你甚至还可以问问他的近况,运用你的幽默,开几句无伤大雅的玩笑。你所做的,就是要让他感到,当初的感情已经升华了,目前你对他的只有朋友间的关心。记住,在运用这一招时,一定要把握好度,以免让两任男友产生误会。

和现在的男友一同遇到前男友时,兵来将挡,“金刚不坏”

如果你的前男友对你因爱生恨,毫无气度地对你冷嘲热讽。此时,你也不用客气,保持冷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是了。比如,前男友话里话外讽刺你“攀高枝”,你若动怒就会中了他的“诡计”。他的目的就是想让你暴跳如雷,让你的现任男友看清你的“真面目”,从而破坏你们之间的感情。这时你可以笑着说:“托你的福,让我对人性有了比较,也有了鉴别。”一句话,直指要害。见到你如此“金刚不坏”,他也就不会死纠缠你做损人不利己的事了。

用模糊法应对不宜完全根据对方问题回答的问题

在那些不宜完全根据对方的问题来答话的场合可采用回避正题的模糊回答,它能让你巧妙避开对方问题中的确指性内容,让对方感觉到你没有拒绝他的问题,但又不是他期望的答案。如:

项羽自尊霸王后,想杀刘邦。

范增出主意说:

“等刘邦上朝,大王就问他:‘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去?’如果他说愿意,你就说他意图养精蓄锐,有谋反之心,可以绑出去杀掉;如果他说不愿意去,你以其违抗王命杀掉他。”

刘邦上殿后,项羽一拍案桌,高声问道:“刘邦,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去?”

刘邦答道:

“臣食君禄,命悬于君。臣如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辔则止。臣唯命是听。”

项羽一听,无可奈何,只好说:

“刘邦,你要听我的,南郑你就不要去了。”

刘邦说:

“臣遵旨。”

刘邦的语言,避开项羽问话的前提故意说对项羽忠心耿耿,“唯命是从”,从而使项羽找不到借口杀自己,为自己日后卷土重来创造了机会。

用装糊涂法应对隐含错误假定的问语

两难问题中有一种复杂问语,是指利用“沉锚效应”,隐含着某种错误假定的问语。对这种问语,无论采取肯定还是否定的答复,结果都得承认问语中的错误假定,从而落入问者圈套。如一个人被告偷窃了别人的东西,但又死不承认偷过。这时审问者便问:“那么你以后还偷不偷别人的东西?”无论其回答“偷”还是“不偷”,都陷入审问者问语中隐含的“你偷了别人的东西”的这个错误假定中。如:

一次邻居盗走了华盛顿的马。华盛顿和警察一道在邻居的农场里找到了马,可是邻居硬说马是自己的,不肯把马交出。华盛顿想了一下,用双手将马的双眼捂住说:“既然这马是你的,那么,你说出它的哪只眼睛是瞎的?”“右眼。”邻居回答说。华盛顿把手从马的右眼离开,马的右眼光彩照人。“啊,我弄错了,”邻居纠正说,“是左眼!”华盛顿把左手也移开,马的左眼也光亮亮的。“糟糕!我又错了。”邻居为自己辩解说。“够了够了!”警察说,“这已经足以证明这马不属于你!华盛顿先生,我们把马牵走吧!”

邻居为什么被识破?因为华盛顿善于利用思维定式,先使邻居在心理上认定马的眼睛有一只是瞎的,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沉锚效应”。邻居受一句“它的哪只眼睛是瞎的”暗示,认定了“马有一只眼睛是瞎的”,所以,猜完了右眼猜左眼,就是想不到马的眼睛根本没瞎,华盛顿只不过是要让他当场现原形。

因此,对这类问题,不能回答,只能反问对方,或假装糊涂,不明白对方的意思。

用自嘲法应对怎样回答都会让自己觉得脸面无光的问题

有时有的两难问题被问及,无论怎样回答都会让人觉得脸面无光。此时不妨自嘲一下,给自己圆圆场。如:

某先生酷爱下棋,但又死好面子。一次与一高手对弈,连输三局。别人问他胜败如何,他回答道:“第一局,他没有输;第二局,我没有赢;第三局,本是和局,可他又不肯。”乍一听来,似乎他一局也没有输:第一局他没输,不等于我输,因下棋还有个和局;第二局我没赢,也不等于我输,还有和局嘛;第三局也不等于我输,本是和局,可他争强好胜,我让他了。

用迂回技巧应对不能得罪之人提出的无理要求

现实生活中对于一些不能得罪的人提出的难题或者无理的要求,不要急于做正面的反击。可以采取迂回的技巧,避免与对方正面冲突,在抓住对方的漏洞前提下,再不动声色地反击,从而反败为胜。如:

一次,乾隆皇帝想开个玩笑以考验著名才子纪晓岚的辩才,便问纪晓岚:“纪爱卿,‘忠孝’二字当作何解释?”

纪晓岚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为孝。”

乾隆立刻说:“那好,朕要你现在就去死。你怎么办?”

这实在是不好回答的问题,若回答不去死,则属违抗圣旨:回答去死,未免太冤。怎么回答呢?纪晓岚灵机一动,有了主意,说道:“臣领旨!”

“你打算怎么个死法?”

“跳河。”

“好吧!”乾隆当然知道纪晓岚不可能去死,于是静观其变。不一会儿,纪晓岚回到乾隆跟前,乾隆笑道:“纪卿何以未死?”

“我碰到屈原了,他不让我死。”纪晓岚回答。

“此话怎讲?”

“我去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原从水里向我走来,他说:‘晓岚,你此举大错矣!想当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如此圣明,你为什么要死呢?你应该先回去问问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说他跟当年的楚王一样是个昏君,你再死也不迟啊!”

乾隆听后,放声大笑,连连称赞道:“好一个如簧之舌啊!”

这里,乾隆是根据纪晓岚提出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为忠”之论叫他去死,此令顺理成章,纪晓岚怎样回答都很难,于是聪明地采用了迂回出击的办法,到最后,反把难题留给了皇上。乾隆当然不能承认自己是昏君,所以,纪晓岚很自然地把自己从“死”中解脱出来。这一招,既没有损害乾隆面子,又点出了他的无理之处,还博得了皇帝的夸奖。

用同样的逻辑方式应对别人的两难刁难

当别人的有意刁难你不能直接回答时,不妨采用与对方一样的思维,照他那样的逻辑方式,再设一个相同句式的问题来反问对方,这样就巧妙地把球踢给了对方。

用请君入瓮法应对别人的蓄意刁难

生活中,当对方蓄意刁难,说出一种使人难堪窘迫的话时,最好的解脱方法是采用请君入瓮的方法,巧用话语把对方也引入这种局面中,然后自身撤退,让对方作茧自缚、自食其果。

有一天,一位年轻学者对身为犹太人的海涅说:

“你知道在塔希提岛上最吸引我注意的是什么吗?在那岛上,既没有犹太人,又没有驴子!”

海涅听了,冷静地回答:

“不过这种状况是可以改变的——要是我俩一起到塔希提岛上,那时情形将会怎样呢?”

年轻学者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再如,一天,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正坐在沙发上沉思,坐在他旁边的一位美国金融家对他说:“萧伯纳先生,如果您让我知道您正在思考什么的话,我愿意给您一美元。”

金融家的话明显是在嘲笑萧伯纳的穷困,只听萧伯纳回答:

“啊,可我的思考一美元也不值,我所思考的正是你!”

上述两故事中的海涅和萧伯纳就是巧妙地“接过”了刁难者的话题,设计了一个圈套,将刁难者与话题中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使自己全身而退,反倒让对方成为被耍弄的笑料。

用大智若愚法应对无原则性的刁难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如果有人在不是什么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刁难你的话,你大可一笑了之、大智若愚,全当不懂对方的话,而让对方自讨没趣。你就可不战而敌自退了。

1992年的美国大选,克林顿的对手在电视竞选上,攻击他不过是夫人的一个木偶,言外之意是克林顿做不了一家之主,更不够格做一国之主,这句话无疑潜伏着杀机,可谓刁难至极。但克林顿却回答:

“不知你是竞选总统还是竞选克林顿夫人?”

一句妙答,让故意来刁难他的人无言以对。克林顿这种带点傻气的话,其实是大智若愚,既回避了他人对自己的年龄太轻不能胜任一个大国总统的怀疑,又打击了对方对其夫人干政的担忧。

用反问应对难以回答的问题

巧用反问是应对尖酸刻薄之人的一个很普遍、实用的技巧。当对方的问题很难回答或发问的角度很刁,你回答肯定、否定都可能出差错时,那就不要回答,你可以把问题再还给对方,巧用反问,将对方一军。

比如,有一个国王故意问阿凡提:“人人都说你聪明,不知是真是假?如果你能数清天上有多少颗星星,我就认为你聪明。”阿凡提说:“如果你能告诉我,我骑的毛驴有多少根毛,我就告诉你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用化被动为主动法应对他人的有意刁难

化被动为主动。先有意放松,解除对方的戒备心理,为能牢固地把握主动权打基础,等到对方上钩了,再予以反击,让对方措手不及、哑口无言。在应对别人有意刁难时这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如,

美国前总统卡特竞选总统时,一位爱找茬的女记者来采访他的母亲:“你儿子说如果他说谎,大家就不要投他的票,你敢说他从未说过假话吗?”

卡特的母亲平静地说:“不,我儿子说过。”

“那说过什么谎话呢?”女记者喜出望外地追问。

“善意的谎话。”

“什么善意的谎话?”

“你记不记得几分钟前,当你跨进我家的门时,我儿子说你很漂亮,见到你很高兴?”面对记者来者不善、咄咄逼人的问话,卡特的母亲没有惊慌失措反倒沉着应对,顺从记者话意,承认卡特说过谎,让记者心中一喜。殊不知,这是卡特母亲故意说的“纵”。女记者果然中计,忙追问详细情况,卡特母亲话锋一转,对谎话加以限定,女记者依然不知是计,还在追问卡特母亲“何谓善意的谎话”,等卡特母亲解释清楚,女记者才知道怎么回事,她除自取其辱之外,别无他获。

用避实就虚法应对别人的奚落

一般人,都有一种造反心理,当别人对你的某件事半信半疑,并刻意对你进行挖苦奚落时,你不必过于计较,针锋相对地摆出一大堆道理来,这样过于认真与激烈只会适得其反。应采用避实就虚,以一种柔中带刚的方式,当场就制止他的言行。

比如,有个人刚被提拔到某领导岗位,有人对此揶揄道:“这下子你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了吧!”你听了不必拘泥,可一笑了之:“是这样吗?你算得这样准?”用这种不卑不亢的应酬方法,立即使对方语塞。

再如,有人以半真半假的口吻问:“听说你得了一大笔奖金,该‘发财’了吧?”你就实避虚地回答:“你也想吗?咱们一块来干。”语中带点阳刚锐气,别人再问,也不大好意思了。

用糊涂卖傻法应对别人的奚落

当人贸然对你进行奚落时,不妨适时糊涂一下,装聋卖傻,故意不接奚落者的话题。至此,奚落者也会自觉无趣,便不再言语。

如,英国前首相威尔森在竞选时,演说刚讲到一半,突然有个故意捣乱者高声打断他:“狗屎!垃圾!”显然,他的意思是叫威尔森“别再胡说八道”。

威尔森却不理会其本意,只是报以容忍的一笑,安抚地说:“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到您提出的脏乱问题了。”捣蛋者一下子哑口无言了。

用沉默蔑视法应对别人的奚落

如果对方来势汹汹、盛气凌人,前来指责辱骂你,而你确信真理在手,你则应以藐视的目光、冷峻的笑颜,让他尽情地发泄个够,而不予理会。有时沉默无言的蔑视,能抵得上万语千言。这不能不算是一个明智的应对方法。

就地取材补救失言

当在特定的环境中,说错了话或做错了事,又没有别的办法可以弥补时,不妨顺着这个既定的话题大做文章,就地取材,看当时情境中有没有可在自己的话中借用的事物,尽量把自己的失误往美好吉祥的一面来解释。例如:

在湖北农村有个风俗习惯,家里来了贵客,以鸡蛋为敬。有位老汉来妹妹家做客。刚巧在外地读书的外甥女也在家,她主动为舅舅烧火煮蛋。谁知端到桌上,她舅舅拿着筷子迟迟不吃。她妈一看,糟了,舅舅碗里是6个鸡蛋。这是当地人最忌讳的,它的谐音是“禄断”。妈妈责怪女儿说:

“你怎么能给舅舅6个鸡蛋呢?你知道念起来是什么音吗?”

女儿毕竟是聪明人,一下子明白了含义。怎么办呢?她脑子一转,从容不迫地说:

“您怎么那样看呢?依我看,一个鸡蛋一个椭圆体,满满的红心白肉。6个鸡蛋象征舅舅已经稳稳妥妥,圆圆满满地度过了60几个春秋。这就是福,合起来就是有福有禄。我再敬舅舅一个鸡蛋。”

说着从自己碗里夹过一个鸡蛋给舅舅,说:“祝舅舅健康地进入70岁高龄。等到舅舅70岁生日时,我再来敬鸡蛋,祝舅舅健康长寿。”一席话,说得舅舅眉开眼笑,妈妈的尴尬也烟消云散。

借题发挥补救失言

如果你说错了话,确实很难挽救,不妨借题发挥一下,有意地凸现错处,借机大做文章,为自己的话找到最佳效果的解释。这种方法就妙在一个“借”字,难在一个“发挥”上,借什么样的“题”,如何发挥,这就是关键所在。借题发挥得好,尴尬就会轻松逝去。例如:一个应届大学生去一家合资公司求职,一位负责接待的先生递过名片,大学生神情紧张,匆匆一瞥,脱口而出:“滕野拓先生,您身为日本人,抛家别舍,来华创业,令人佩服。”那人微微一笑:“我姓滕,名野拓,地道的中国人。”

大学生顿时面红耳赤,无地自容。幸好,反应得快,短暂的沉默后,连忙诚恳地说道“对不起,您的名字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他教给鲁迅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让鲁迅受益终身。今天我在这里也学到了难忘的一课,那就是‘凡事认真’,希望滕先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时常指教我!”滕先生面带惊喜,点头微笑,最后这位大学生如愿以偿地被录用了。

这位大学生的错话已经出口,在简单地致歉后,便立刻聪明地转移了话题,有意借着对方的名字加以发挥,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鲁迅的老师藤野先生,既消除了这位大学生将对方误当做日本人的尴尬,又语义双关,诚恳地检讨自己的不认真,同时又不失时机地暗示了愿在该公司服务的愿望,真可谓一语三得!

将错就错补救失言

不经意间,错话说出口,有时不便于及时更正,不如有意在错的地方大做文章,让听者随之进入新的情境中去,从而使自己顺利摆脱尴尬的场面。例如:

老王的同学到家里来聊天,两人在客厅里天南地北地聊着,不知不觉已经到了用晚餐的时间了。老王五岁的小儿子跑了进来,趴在老王的肩膀上咬耳朵。老王聊得正高兴,很不耐烦地训斥儿子:“没礼貌!当着客人的面咬什么耳朵?有话快说!”

小儿子顺从地大声说:“妈妈叫我告诉你,家里没有菜,不要留客人吃饭。”一时之间两个大人都愣住了,多尴尬!怎么解释啊!

老王脑筋一转,伸出手来,在儿子的小脑袋上轻轻打了一下,然后说:“小笨蛋!我不是告诉过你只有在喜欢赌钱、吹牛皮的小叔来的时候,才要跑出来说这句话吗?你怎么弄错了?”

背后说人被当事人听到时不妨立即认错,假装糊涂

当你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被当事人听到时,无理地强辩只会把气氛越弄越糟。最好的方法还是赶快低下头道歉!

通常一位通情达理的上司看到下属诚心认错时,应该都会既往不咎,至少也不会让属下难堪或下不了台。

主管听到小杨的道歉后,反而可能装蒜似的说: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既然主管已经故意佯装不知了,小杨这时就要心存感谢地在表面上唱和着说:

“还好刚才的话没有被主管听到,真是谢天谢地了。”

换句话说,就是双方都装糊涂,这样才能适当化解尴尬的气氛。

可是事后,必须谨记这个主管放自己一马的恩惠,在往后的工作上好好地表现,以此作为回报。

背后说人被当事人听到时不妨矛盾转向,针对自己

万一你将该说的和不该说的都说得差不多了,才发现当事人就在身后,这时你应该赶紧采取措施补救,把“损失”降到最低。这时你可以装作成若无其事的样子,将话语中的矛头指向自己,尽力挽回尴尬局面的影响。例如,你可以这样说:“……话虽然这么说,可是这事要是放在我身上,也许结果会更糟。说实话,平心而论,我还挺佩服他的。要是让我去干,恐怕连接受的勇气都没有……”人与人之间,最难得的是理解,最可贵的是能站在他人立场上,为他人考虑与着想。你的这番通情达理的话,极富人情味,怎会不让听者感怀不已呢?

背后说人被当事人听到时不妨话锋陡转,移花接木

如果你在说别人的“坏话”,说到一半时发现当事人就站在你身后。这时,千万不要张皇失措,你可以把话题一转,若无其事地说:“……不过,这些话都是道听途说,未必就是真的。据我了解,他为人比较正直,还真不是这样的人……”这样,你就将自己栽的一株刺变成了一朵花。要不转过头去看看,那人脸上顿时就出现了笑容。

背后说人被当事人听到时可坦然迎上,正面出击

假如你正在议论某人,但并不是在讲他的坏话,而只是在陈述一件客观事实时,这个人突然从你背后冒出,还刻意地发出一声咳嗽,这时你可以马上说:“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我们刚刚还提到你那次……”就这样,坦坦荡荡地把所说的内容告诉对方,不论对方听到多少,只要你说的与他听到的相吻合,他就会疑云全消。说不定他还会主动加入到你们的谈话中,这时就不再有任何尴尬难堪了。

对上司或长辈的当众指责宜虚心请教

有人特别是上司或长辈对你进行当众指责时,有时无论他的指责正确与否,也无论你是否服气,不妨采用虚心请教的方式,在对方的眼中,你的请教就意味着一种真诚的道歉。

例如,一个中午,小丁和上司一起用餐,几杯酒下肚后,大家开始聊得不亦乐乎,突然,上司说道:“小丁,最近你的表现令我很不满意……”小丁感到十分意外,忙问道:“您指的是?“”……就是你好像不怎么合群,经常不和同事打招呼。”面对上司这样的当众指责,小丁最好就在酒席上,用谦虚的态度向上司请教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他可以这样说: “主任,我真的有心想把工作做好,也想和所有的人搞好关系,就是不知道毛病在那里,请您给我指点吧!”

做上司的看到自己部属虚心求教的态度,自然就会把他认为该部属有所缺失的地方具体地指出。

对明显不合理的当众指责宜积极辩护

被上司批评或指责,虽然应该诚恳而虚心地听取,但并非说你一定要忍气吞声,不管他说得对不对都要一股脑接受,必要时应该勇于做出积极的辩护。

例如,晋文公的时候,厨官让人献上烤肉,肉上却缠着头发。文公叫来厨官,大声责骂他说:“你存心想让我噎死吗?为什么用头发缠着烤肉?”

厨官叩着响头,拜了两拜,装着认罪,说:“小臣有死罪三条:我找来细磨刀石磨刀,刀磨得像宝刀干将那样锋利,切肉肉就断了,可是粘在肉上的头发却没切断,这是小臣的一条罪状;拿木棍穿上肉块却没有发现头发,这是小臣的第二条罪状;捧着炽热的炉子,炭火都烧得通红,烤肉烘熟了,可是头发竟没烧焦,这是小臣的第三条罪状。君王的厅堂里莫非有怀恨小臣的侍臣么?”

文公说:“你讲的有道理。”就叫来厅堂外的侍臣责问,果然有人想诬陷厨官,文公就将此人杀了。

这里,厨官采取正意反说的方式积极为自己辩解。他装着认罪的态度供认了三条罪状,其实是为了澄清事实。

对无礼的当众指责宜不予理睬

当有人怒气冲冲地当众对你大加指责时,你可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不理睬对方对自己的无礼攻击。施以如此态度,实则也就是给他最严厉的迎头痛击。见到你的如此反应,他也就会自感索然无味,悻悻而退。成功者每战必胜的原因,就是当对手急不可耐时,他们依然显得超常的冷静与沉着。

一次,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闯入洛克菲勒的办公室,直奔他的写字台,并以拳头猛击台面,大发雷霆:“洛克菲勒,我恨你!我有绝对的理由恨你!”接着那暴客恣意谩骂他达10分钟之久。办公室所有职员都感到无比气愤,以为洛克菲勒一定会拾起墨水瓶向他掷去,或是吩咐保安员将他赶出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洛克菲勒并没有这样做。他停下手中的活,用和善的眼神注视着这位攻击者,那人越暴躁,他便显得越和善!

那无理之徒被弄得莫名其妙,那股怒气也就渐渐地平息下来。因为一个人在发怒时,遭不到反击,他是坚持不了多久的。于是,他咽了一口气。他是做好了来此与洛克菲勒作斗争的,并想好了洛克菲勒将要怎样回击他,他再用想好的话语去反驳。但是,洛克菲勒就是不开口,所以他不知如何是好了。

末了,他又在洛克菲勒的桌子上敲了几下,仍然得不到回应,只得索然无味地离去。而洛克菲勒呢?就像根本没发生过任何事一样,重新拿起笔,继续着他的工作。

第四节 求不同的人办事

袒露困难,让同学主动帮忙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走上社会后,昔日的同学所面临的是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机遇,难免就会出现单位不景气、不被重用的境遇,而有的同学却是意气风发、春风得意。向同学袒露困难,可以得到同学的理解和同情,或许会得到一些机会。通过同学劝导,也会增强自己的信心。

萍萍与阿紫是高中同学,阿紫没有考上大学,在一家工厂工作,萍萍上了大学被分配到一家企业工作,但是,她在企业改革中下岗了。一次,在同学聚会上,相互见面之后,萍萍递给大家一张名片,上面写着“清洗抽油烟机”以及联系方式。阿紫看到萍萍这个样子,于是就让她明天上门给自己清洗抽油烟机。第二天,萍萍早早地去了阿紫家。萍萍的清洗并没有因为是老同学就马马虎虎,反而比其他人擦得更加仔细。清洗完毕后,阿紫多给了萍萍费用,萍萍拒绝了说:“老同学,我是吃这碗饭的,如果你有机会可以多向别人推荐我,但是钱不能多收,这是我的规矩。”此事给阿紫的影响很大,以后她经常给萍萍介绍活儿做,萍萍也因此收入好起来。

萍萍在失业后并没有自暴自弃,在同学面前觉得低人一等,而是采用积极的方式,利用同学聚会介绍发展了自己的业务,获得了同学的帮助。

向同学袒露困难,请求帮助是可以的,但这只是一时之法。如果一味地诉苦只能博得一时的同情,要获得大的收成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

托同事办事要注意礼貌

同事不是朋友,一般没有太深的交情。因此,说话一定要客气,而且要以征询的口气与同事探讨,激他帮忙想办法,受到如此的尊重,同事如果觉得事情好办,自然会自告奋勇地去办,几句客气话,省却许多麻烦。办完事之后,一般不要用钱来表示谢意,客气几句,说声谢谢就可以了,如果执意要拿钱来表示,容易引起同事的反感,会给大家留下坏印象。

托同事办事要有诚意

同事之间了解得比较多也比较深,如果找同事办事藏藏掖掖、神神秘秘,不把事情说明白,容易使同事产生你不信任他的感觉。因此,找同事办事就要先说明究竟要办什么事,坦言自己为什么办不了,为什么要找他。这样,精诚所至,同事只要能办到的事,一般不会回绝。

要注意有些事不能托同事办

自己能办的事尽量自己去办,这样的事求同事会使人感到你以老大自居,不把同事的腿脚当回事,这样既可能耽误事,又影响同事之间的感情。

需要请客送礼的事不要托同事办,在单位里,请客送礼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流行”只是指在社会大环境里。

如果同事不能直接办,也得“人托人”,费周折,这样的事,不如转求他人。

和同事利益相抵触的事不能找同事去办,即使这利益涉及的是另一个同事。

求同事办事的过程中,只有注意这些才能既维护同事关系,又把事情很好地办成。

求名人为你办事

求名人办事大家会觉得难,因为名人高高在上,自己以卑微的身份去求助可能事倍功半。要想得到名人的帮助,就一定要先设法得到其青睐,那么下边一切的事情都轻松得多。言之有物是获得别人青睐的一个重要途径,与其泛说“久仰大名,如雷贯耳,贵号生意一定发达兴隆。小弟才疏学浅,一切请阁下多多指教。”这些缺乏感情的、完全是公式化的恭维语,不如说“阁下上次主持的讨论会成绩之佳,真是出人意料”等话,直接赞扬他的著名工作;如果恭维别人生意兴隆,不如赞美他推销产品的业绩,或赞美他的商业手腕;泛泛地请人指教也是不行的,你应该择其所长,集中某点请他指教,如此,他一定高兴得多。

在求名人办事,说一些刻板的客气话,必不能引起听者的好感,反而让对方觉得你缺乏诚心。说恭维赞美的话一定要切合实际,赞美别人最近的工作成绩、最心爱的宠物、最费心血的设计,这比说许多无谓的虚泛的客套话为佳。

善于说话的人,往往能获得名人的青睐,他所说的每一句赞美的话都很适当,这就为他求人办事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避免掉进求朋友办事的误区

许多人常常进入这样一个误区:好朋友之间无须讲究客套。他们认为,好朋友彼此熟悉了解,亲密信赖,如兄如弟,有福共享,讲究客套太拘束也太见外了。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朋友关系的维持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容不得半点强求和控制。因此,朋友之间再熟悉,再亲密,也不能随便过头,不讲客套,默契和平衡一旦被打破,友好关系将不复存在。

一般说来,求朋友办事要避免3个误区:

(1)彼此不分,缺乏尊重:朋友之间最不注意的是对对方的物品处理不慎,常以为“朋友间何分彼此”,对朋友之物,不经许可便擅自拿用,不加爱惜,有时迟还或不还,一次两次朋友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指责,久而久之会使朋友认为你过于放肆,对你产生防范心理。

(2)随便反悔,不守约定:不看重朋友间的某些约定,对于朋友们的活动总是姗姗来迟,对于朋友之求当时爽快应承,过后又中途变卦。这些看似不足挂齿的小事,其实很可能会在朋友心中产生微妙的影响。虽然他们当面不会指责你,但必定会认为你在玩弄朋友的友情,是在逢场作戏,是反复无常、不可信赖之人。

(3)乘人不备,强行索求:当有事需求人时,朋友当然是第一人选,可事先不通知,临时登门提出要求,或不顾朋友是否情愿,强行拉他参加某项活动,这都会使朋友感到左右为难。或许他表面乐意而为,但心中就有几分不快,认为你太霸道、不讲道理。所以,你对朋友有所求时,必须事先告知,采取商量口吻讲话,尽量在朋友无事或情愿的前提下提出所求。

求远亲办事不能一蹴而就

遇到麻烦事,一般首先想到的是利用亲戚关系来解决。亲戚有远亲和近亲,对于近亲,一般都能帮助解决问题;而对于远亲或平时不走动已经疏远了的亲戚,如果要求其帮忙办事就要考虑对策了。

这时,一蹴而就的办法不仅起不到好的作用,反而会使人产生厌烦情绪,“有事情了才来找我”。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使其能够接纳你,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经常到亲戚家里串串门,聊聊天,帮助做一些家务事,逐渐加深感情。在关键时刻开口委婉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基本上就水到渠成了。

有很多人觉得,现在是经济社会,只要有钱,什么事也能摆平。其实,真正到了事情上,就怕“烧香都找不着庙门”,即使再认钱的亲戚也会注意避嫌的,况且,势利的人最忌讳的也是势利。

主动出击,求远亲办事

民间常有“沾亲带故”的说法,实际上,“沾亲”就有攀附的意思。“沾”字是利用亲戚关系的绝佳方法,它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隐藏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可用之线,然后顺藤而上。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物质利益至上的社会风气使许多人的私利观念变得日益膨胀,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使许多人的信念开始笼罩在金钱利益的阴影之下。他们不再重视传统的价值理念,一切都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为先。因此,许多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随波逐流,去求爷爷、告奶奶,去认“干爹”、拜“干娘”,以此达到少奋斗××年的目的。

运用亲情有一个原则,就是需要有一种“踏破铁鞋”的精神,要有一种不怕吃苦的精神,通过有效的策略,去找寻亲戚关系。只要你主动出击,积极沾上这份亲,那么你就可拉近与远亲之间的距离,甚至变远亲为近亲,以使其为你办事。

求亲戚办事也要“投资”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作为亲戚之间的甲方若是一味地照顾、帮助乙方,而乙方则回报以不冷不热、不谢不颂的公事公办的态度,时间长了,甲方必定会生气,认为乙方是不懂人情、不值得关照的冷血动物。若乙方依然故我,认为甲方帮助他是应该的,那甲方必然会终止与乙方的交往。相反,若乙方知恩懂情,虽然没有什么物质好处给予回报,但经常以自己的劳动帮甲家做点家务活、跑跑腿等作为感谢,甲方也会得到心理平衡,也是愿意与乙方继续交往下去的。

托亲戚办事的忌讳

亲戚关系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在亲戚之间存在着多种差异,比如经济社会地位的,性格的,等等。

这些差异既可能成为彼此交往的诱因,也可能成为产生矛盾的原因。因此,要让亲戚真心实意地为你帮忙、办事,在日常往来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不要犯忌讳。

(1)经济往来忌讳糊涂

人亲财不亲,交往过程中,为了经济利益问题而闹冲突,使关系疏远、恶化的现象,在亲戚之间是屡见不鲜的。亲戚之间的借钱借物等是常有的事,有时是为了救急,有时是为了帮助,有的就是赠送,情况不同,但都体现了亲戚之间的特殊关系。

但不管怎样,这本经济账一定要算明白。因为亲戚之间也有各自的利益,把感情与财物分清楚,亲密的关系才能长久维持。如果这是一本糊涂账,今后一旦在交往中产生矛盾,这一问题就会产生火上浇油的作用。

(2)亲戚往来忌讳居高临下或强人所难

亲戚之间虽有辈分的不同,但是,也应当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特别是彼此之间有地位、收入、职务差异的情况下,更应如此。

有时权重位尊的亲戚容易居高临下,对来办事的“穷亲戚”缺乏热情。而地位低的人则往往对被人小看非常敏感,对方稍有懈怠,就会心生不满,闹不愉快。两者都是不可取的。如遇这些问题,一方应注意尽量不要给人家出难题,另一方即使客观原因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也应谅解,不能过多计较。

(3)忌讳为所欲为,不讲礼节

亲戚之间由于彼此关系有远近亲疏之分,因此,在相处中要注意把握适当的分寸。

“亲戚越走越亲”,是一般原则。但是,看你如何走法,这里面也是有一定技巧。

比如,过去走亲戚可以在亲戚家住上一年半载,现在就有很多的不便。大家都有工作,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住的时间过长很多矛盾就会暴露出来。

因此,在亲戚交往中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如果方式不当同样会得罪人。

只有注意以上这些问题,才能奠定一个良好的与亲戚交往的基础,托亲戚办事才能得心应手。

通过暗示,求邻居帮忙

需要邻居帮忙时,不妨给邻居暗示,在邻居知道自己的困难后再根据邻居的性格,决定求助他帮忙的方式。如果邻居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会毫不犹豫地答应你向他的直接求助。但一般来说,宜采用间接方式,让邻居主动帮自己的忙。例如可以暗示邻居这样的困难很容易解决。如果邻居也这样认为,就容易答应帮忙。

诉说难处让邻居帮忙

我们做什么事,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资金周转不灵,联系客户不够,或是自己缺乏信心,缺乏经验,等等,如果自己求助于邻居,也许会发现邻居给予自己许多有价值、有建设性的意见。

对邻居的帮助要心存感激

邻居帮你办了事,你一定要心存感激,最好能当面向对方致谢,或送点礼物到他家里。若邻居有需要你帮忙的地方,应全力帮助对方。如果邻居没有帮你办成事,也应感谢邻居。因为对方毕竟为你出力了,可能是因为事情太难或其他原因没有办成。

利用乡情求同乡办事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乡情是以地缘为纽带而结成的特殊缘分。人们在说话办事时可以靠乡情套近乎、拉关系,并利用乡情打通关节,办成事情。

例如蒋介石是奉化人,他的侍卫长,多用奉化人,而侍卫官则几乎都是奉化人。因为在他眼中,奉化人是最可靠的;他的秘书中,更有9任是奉化人。是不是只有奉化人的文章最好呢?可能连他自己也不相信。另外,奉化并不出武夫,亦非国民革命的中心区,但在国民党军界里,奉化出过55位将军,这种“人杰地灵”说开了,还是因为是老乡的原因。

认老乡有个技巧,因为老乡有大老乡与小老乡之分。比如,在关内,东北人都可为老乡,过江南,北方人又都可成为老乡,这要根据环境而变。

当今时代,利用乡情办事的事例数不胜数。近至一般的人物,远到海外侨胞,只要事业有成者,无不想为家乡做一份贡献,如果掌握并恰当地利用好“老乡关系”,不论是于人于己还是于当地的建设事业,都是有一定好处的。

用“乡音”求同乡办事

既然是老乡,就必然有共同的特点存在于双方之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乡音”。

清朝末代的大太监李莲英的发迹可以说是运用了此种技巧的典型例子。

李莲英出身贫苦,个子瘦小,若以当时清朝宫廷太监的标准来衡量,他是根本不够资格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李莲英听说在宫廷中有一个太监是他的老乡,且是同一村的。于是,他大胆地去找了这个老乡。

李莲英当时很穷,没有钱买东西去送礼。他知道这位老乡很重乡情,但怎样做才能引起老乡的注意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他。

终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天,他瞅准了这位老乡出来当值时才去报名,然后用一口地道的家乡话说出了自己的姓名与籍贯。李莲英的这位老乡听了这声音,身体不由得抖了一下,遂抬头看了看眼前的这位小老乡,心里暗暗记了下来。

后来,在这位老乡的帮助下,李莲英做了慈禧太后梳头屋里的太监,以梳得一头好发型深得慈禧宠爱,最后成了慈禧太后面前的大红人。

李莲英只说了几句话就博得了对方的注意与好感,但要注意的是,这几句话是家乡话,是乡音,而对方也恰巧是同乡人,且又同处异乡,在这种情况下,李莲英轻而易举地争到一个名额就不足为奇了。

用家乡话做见面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它不需要物质上的东西。在这里,有一点是相当重要的,那就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场合,最好是在异乡,因为在异乡才会有恋乡情绪,才会“爱乡及人”,这时再来个“他乡遇老乡”,哪有不欣喜之理?对方离乡愈久,离乡愈远,心中的那份情就愈沉、愈深。

用“乡物”求同乡办事

在与老乡打交道时,一般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想法:“既为同乡,理应帮忙,若还送礼物,这不太俗了吗?”这种想法从某种特定意义上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广义来说,则是谬论。

老乡与其他关系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老乡之间的关系是以地域联之,有一份“圈子”内的情存于心上。

在一个地方长大之后,或许有许多事情都已经淡忘,但是生活习惯是不容易改变的,心中的烙印也不会改变。

家乡的土特产就能引起老乡的诸多感受,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使彼此易于沟通,从而能很好地办事。

用辈分关系求同乡办事

在中国的乡土观念中,无论年龄大小,只要辈分高的那就是叔,那就是爷。而叔或爷求你办事,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即使你不想办,也得客客气气地说话。

无论近亲、远亲,只要是亲,就可在老乡关系上再加一层关系,那就是辈分,在辈分的外衣下求人办事就有了更大的底气。当然,现代社会辈分关系似乎不像以前那样严格了,而它所产生的效用似乎也不比从前了。但无论怎样,求老乡办事前,如果能够续上一层辈分关系,似乎要好办得多。

找领导办哪些事会比较顺利

按理说,员工的私事不在领导职责范围内,完全可以不管、不问。但在情感上,因是上下级关系,有些事情领导便可以过问、帮忙。在这两者之间,能使领导心甘情愿或碍于情面为自己解决燃眉之急,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一般而言,如下一些事情下属们要是找上级出面的话,领导出于关心职工利益,一般都会给予帮助。

(1)与工作有关的利益:这些利益包括调岗、晋升、涨工资、分房子、调停与同事之间的矛盾、平息一些不利于自己发展的言论,等等。这些事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领导有发言权,因而找领导是非常正确且应该的。

(2)与社会生活有关的利益:这包括借贷、买卖、调解各类纠纷、参与婚丧嫁娶等各类红白喜事的协调,等等。办这类事,上级一般未必直接出面和直接行使权力,但他们的间接活动有时却是非常有效的。

(3)与家庭有关的利益:这包括为子女找工作,帮助妻子调动工作,帮助某位亲属安置工作,等等。这些自己无能为力却能让领导展现办事能力的事,也可以考虑让领导帮忙办理。

如何间接找领导办事

找领导办事并不轻松,而且有时还不便直接找领导办事。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间接托人办更合适。

(1)托领导的爱人:有时候虽然你可能未能与领导建立起较密切的关系,可是因为特殊的机缘,你却同他(她)的爱人较熟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把事情办成,就可以选择领导的爱人作为突破口,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找领导的长辈或晚辈:大多数领导都是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全福之人。对父母的尊重和对子女的疼爱是人之常情,领导当然也不例外。所以,父母或子女说的事,领导通常都十分重视和尊重。如果不便或无法找领导直接说,不妨试着去找他(她)的父母或子女,有时亲情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3)找领导的朋友:人人都有朋友,要想办成事,与领导过从甚密、情深意笃的朋友出面,往往能收到奇效。“朋友”二字含着情分、面子、名声等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设法找到领导的朋友出面,领导肯定会重视的,也肯定会尽力的。

(4)找领导的领导:你的领导既然行走在仕途上,自然会更加重视上下级关系了。如果你一件事找到领导不予办理,找他的领导也许是一条行得通的途径。不过,在找领导的领导出面干预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因为虱子烧棉袄”,得不偿失。

求同事办事要把握分寸

人们在运用关系网办事时,总认为同事之间只存在猜疑和嫉妒,实际上,这是错误的。现代社会中一个人与家人相处和与同事相处的时间几乎差不多,如果在办事时,不会利用同事关系,不但有些事办起来费劲,还容易让人觉得你没有人缘。

那么我们该怎样利用同事办好事呢?

(1)找同事办事要有诚意:同事之间了解得比较多也比较深,如果找同事办事掖掖藏藏,容易使同事产生不信任的感觉。因此,找同事办事就要开诚布公,坦言自己为什么办不了,为什么要找他。这样,同事只要是能办到的事,一般是不会回绝你的。

(2)找同事办事要有的放矢:办一件事之前,要先知道这位同事的社会关系,以及他办起来难度不太大,只有掌握了这些情况,才能做到张口三分利,也不至于叫同事左右为难。

施恩于下属,让下属为你办事

对于身处困境甚至犯有错误的下属,如果给他以宽容和帮助,必定会为上级分忧解难、宽宏大量的行为感激不已,此时求他办事自然会全力去做。

施恩于下属,要掌握以下基本要领:

(1)施恩时不要说得过于直露,挑得太明,以免令下属感到丢了面子,脸上无光。

(2)施恩不可一次过多,以免让他造成还债负担。

(3)作为领导要培养下属对你的感情依赖,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你效力。

(4)刺激下属的欲望,但又不完全满足他,而是一点一滴,以使其保持干劲,继续卖命。

施威于下属,让下属为你办事

让下属为你办事有时候需要一些严厉的手段,该树威时就树威,该惩罚时就惩罚,采用这种手段会使下属记忆深刻、办事尽心。

作为上级在领导下属工作的时候,必须树立自己的威信。在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时该强硬时就得强硬,无威不信,下属如何信任你,又如何为你办事?

恩威并施于下属,让下属为你办事

领导施恩、施威,恩威并施,都是为了将下属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自己办事。

有恩必施,有威必立。恩用于收买其心,威用于束缚其心。恩威并施,属下才会死心塌地地为你卖命。

采用暗示法,让“小人物”全心全意为你办事

如果那些“小人物”办事的方法不符合你的要求,你不能当面指责,这只会造成对方的反抗,容易把事搞砸。而巧妙地暗示对方注意自己的错误,则可以轻松地把事情处理好。这种办事的方法,使人们易于改正他的错误,又维持了人们的自尊,使他自己以为自己很重要,使他希望和你合作把事情办好,而不是反抗或抵触。

采用“冷庙烧香”法,让“小人物”全心全意为你办事

一般人都对显赫的大人物趋之若鹜,而对于一些“小人物”则不屑一顾,甚至将其打入冷宫并抛之以白眼。殊不知经常给冷庙的菩萨上支香,施施小恩,往往能换得对方涌泉般的回报而得大利。

某些无人问津的“小人物”也许就是呆在冷庙中的一尊有灵的菩萨,你应该像对待热庙一样看待他,时常去烧烧香,逢到佳节送些礼物。他是穷菩萨,你送的礼物务求实惠。然而你只是往,他是不会来的。不是他不知道还礼,而是无力还礼。虽然他不会还礼,但一旦他日你有所相求,而他又力所能及之时,他是会还你人情,全心全意为你办事的。

利用共同兴趣爱好接近客户

同客户办事谈生意,除了套近乎,提要求之外,总得聊点别的东西。不要忽视这种闲聊,话题选得好,对于融洽彼此间的关系,促进办事成功,会有奇异的功效。

利用共同的兴趣爱好,常常可以与客户快速建立超常的关系。

怎么能使客户了解自己在某件事情上真的和他有同样的兴趣?无他,你必须对客户感兴趣的事物有相当的认识、研究。这样不但能使自己更充分地了解客户,也会让客户更乐于帮助自己。

在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的过程中,实现双方兴趣上的趋于一致是很重要的,只要双方喜欢同样的事情,彼此的感情就很融洽。推而广之,对其他许多事情,彼此都愿意合作了。

不过用这种方法去接近别人时,必须懂得诚恳。如果你说你的嗜好和别人相同不过是一句假话,那么不久便会被人看穿。

总之,接近客户并与之友好相处,有三个步骤:

(1)找出客户特别感兴趣的事物;

(2)对于那些对方感兴趣的东西积攒若干知识;

(3)对他表示你对那件事物真的感兴趣。

若能够依照这三个步骤进行,就很容易和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了。

如何让客户感到与自己利益一致

求客户办事,如果让对方觉得他与你有相同的利益,对方办事就会更主动,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不去努力。

而利用利益的一致性来办事,自古以来人们就深谙此道。

战国时期,苏秦就抓住了各国都要维护自己的利益、秦国是他们的共同敌人这一主线,成功说服了六国联合抗秦。

相反的,如果把对方的利益排斥在自己的利益之外,会影响办事的效果。

利益的相通性、同一性和互补性是建立在团结一致、同心协力的基础上的。只有这样,才能求得一荣俱荣,避免一损俱损的结果。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与客户利益相通呢?

(1)经常强调你们可以获得的共同利益。共同利益的目标,是形成彼此信赖和拉近关系的基础。有了共同目标和利益,对方与你的冲突就可以缓解乃至避免。

(2)可以常用“我们”一词来加强同伴意识。“我们”意味着“你也是其中的一员”,这样可以加强对方的参与意识,与自己达成某种共识和共鸣。例如在你和别人讲话时,如果说“我们是不是应该这样做”比说“我认为应该这样做”更能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也更容易使事情得到圆满的解决。

第五节 办事禁忌

求人办事不能心急

俗话说得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当一个人心急、表现出极大的不耐烦、失去耐性的时候,往往也会失去理智,而把原本能办成的事情办砸。

急性子的人,不同于慢性子,他们最讨厌的就是什么事都推三阻四、拖泥带水,迟迟得不到解决。按他们自己的一贯作风,就是说到做到、雷厉风行、痛痛快快的,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别拖泥带水的。他们自己是这样,所以也这样要求别人,包括求人办事。如果迟迟得不到回音,就会着急上火。

求人办事不同于求己,人家前因后果、方方面面总是要考虑考虑的,有时候还要故意做些姿态,让你看看。这时候,你只能平心静气地等待。如果老去打听、催问结果,不仅会让对方感到厌烦,而且觉得你不信任他们,明明有心想要帮忙的事情,经你这么一搅和,希望倒没有了,这就得不偿失了。

做个有耐心的人不容易。做到平心静气是为人处世的一种境界、一种气度和一种修养,这样更有助于让事情朝好的方面发展。

小事不要轻易求人

有的人不论事情大小都喜欢求人帮忙,等到真有大事需要求人的时候,便非常为难:“我总给人家添麻烦,这事怎么好意思再去求人呢?”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平时要少给别人添麻烦,不论是关系密切的朋友,还是自己的亲戚、同窗。像买点便宜东西之类的事最好不麻烦人,宁可多花点钱。具体来说:

(1)在平时,如觉得某人能在某一方面给你帮助,那除了这件事之外,就不要再去打扰他。如果你能在其他方面给他些帮助,要尽量主动、热情一些。这样等你求到对方时,他才会心甘情愿地帮忙。

(2)当你求人办事前,对方是否真的能够帮助你还是个未知数,要做好被对方拒绝的准备。如果被拒绝,这时不应埋怨对方,这样,以后再有事求对方时,对方才会尽全力帮助你。

(3)如果事无巨细总去麻烦人,时间长了会让对方反感,因为在你看来是小事时,对对方而言未必是小事,对方可能得费心尽力专门为你的小事跑一趟,而你却并不把这些放在心上。这样等你真有大事需要求对方帮忙时,他就会反感,也没精力再去帮你。总而言之,力所能及之事最好不要求之。平时不轻易求人,而且还经常帮助别人的话,等到真遇到麻烦了,别人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的。

办事不要透支自己的人情资源

人和人相处总是会有情分,这情分就是“人情”。有些人喜欢用“人情”来办事,但“人情”总是有限的,好像银行存款,存得越多,可取出来的钱就越多,存得越少,可取出来的钱就越少。你若和别人只是泛泛之交。你能要他人帮的忙就很有限,因为对方没有义务和责任帮你大忙,你也不可能一次又一次要他帮你的忙。如果要求的过多,那就是透支了。透支人情一般会造成两个结果:

(1)彼此间的感情转淡,甚至对你避之唯恐不及,那么有可能进一步发展的情分就此断了。

(2)你在对方眼中变成不知人情世故的人。

无论哪种结果都会对办事非常不利,因为人做事不可能单打独斗,有时还是要用到亲戚朋友的,换句话说,要动用到人情存款簿。那么要如何动用才不至于“透支”呢?

(1)弄清楚自己和对方的情分如何,再决定是不是找他帮忙。

(2)能不找人帮忙就尽量不找,把这人情用在刀刃上。

(3)动用人情的次数要尽量少。

(4)要有适度的回馈,也就是“还人情”。回馈有很多种,主动去帮忙对方,请吃饭、送礼物都可以。总之,不要把人家帮你忙当成应该的,有“提”要有“存”。

(5)就算对方曾欠你情,你也不可抱着讨人情的心态去要求对方帮忙。

如果不了解这些,动辄找同学、朋友帮你的忙,你就会发现,自己慢慢变成不受欢迎的人了。

求人办事不要害怕遭冷遇

办事遭冷遇很常见。有的人拂袖而去,或纠缠不休,或怀恨在心。这样的反应其实非常不利于办事,甚至有时会因小失大,影响办事效果。

当你遭冷遇时,要区别情况,弄清原因,再采取如下适当的对策:

(1)常常有这种情况,自以为对方会热情接待,可是到现场却发觉,对方并没有这样做。这时,办事人心里就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

其实,这种冷遇是对彼此关系估计过高,期望太大而形成的。遇到这种情况,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期望值,使之适应彼此关系的客观实际。这样就会使自己恢复平静。

(2)对于无意性冷遇,应理解和宽容。在交际场上,特别是各类、各层次人员同席时,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形是常见的。

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责怪对方,更不应拂袖而去,而应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给予充分理解和体谅。

这种态度会比责备对方效果好得多,同时还能感召对方改变态度,用实际行动弥补过失,使彼此关系得到发展。

(3)如果是对方有意漠视自己,那么可以考虑,给予必要的回击。这既是维护自尊的需要,也是刺激对方、批判错误的正当行为。当然,回击并不一定非得是面对面地骂不可。理智的回敬是最理想的方法。

求人办事不要死要面子

很多人都是死要面子,求人办事,死要面子,那等待你的就是活受罪,如果总是清高得很,这样事情能办成吗?

面子当然应该要,一个一点儿面子也不要的人,恐怕自尊心也不复存在。关键的问题是要搞清怎样做才算不丢面子,什么面子可以丢,什么样的面子应当保。当然,人们也都非常明白,出于虚荣的面子应当丢,有关人格的面子需要保,不保何以处世?而保的办法则是实事求是。事实俱在,曲直分明,面子不保亦在;哗众取宠,装腔作势,面子虽保亦失。

我们对于面子应该是这样理解的:一个人不可能不要面子,但又不能够死要面子。死要面子的人,往往会真正丢了面子。

要知道,死要面子会使人变得乖僻,活活受罪。

试想,这样的一个人去找别人办事,那成功的几率会有多少呢?

总之,死要面子要不得,否则对求人办事是非常不利的,甚至会严重损害你的人际关系。

求人办事不要过于吝啬

春秋时期的范蠡既是一位有才华的谋士,又是一名家财万贯的大商人。他曾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国,随后功成身退,移居别地经商。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很快富甲一方。因此,他还被后世奉为中国商人的始祖。

但是后来,他的二儿子因杀人获罪而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计划用金钱保全儿子的性命。他有一位朋友叫庄生,庄生与楚王的关系很好,楚国上下都非常敬重他。于是,范蠡决定通过庄生来解救自己的儿子。虽为朋友,范蠡还是让长子带上足够的钱财和一封书信去见庄生。并嘱咐长子把信和钱交给庄生,一切听从庄生安排。

范蠡的长子到达楚国,发现庄生家家徒四壁,院内杂草丛生,一点儿也不像达官显贵的家。虽然他按父亲的嘱托把信和钱交给了庄生,但心中并不认为庄生可以救出弟弟。

庄生收下钱和信,告诉范蠡的长子:“你赶快离开吧,剩下的事情交给我来办,即使你弟弟出来了,也不要问其中的原委。”

但范蠡的长子由于心存疑虑,并未听从庄生的话马上离开,而是接着又去贿赂其他权贵。庄生因为得了范蠡的好处,于是就说服楚王大赦天下,楚王听从了庄生的建议。

范蠡的长子听说楚王大赦天下,觉得弟弟一定会被放出来。既然如此,那么自己送给庄生那么多的钱财不就等于白送了吗?于是他又去找庄生把送去的钱要了回来。他为此十分得意,以为既省了钱又办了事,剩下的事情就是回去向父亲请功领赏了。

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事情会变得越来越糟。庄生没有了好处,心里自然很不舒服,感觉自己被范蠡的长子耍了。于是又去见楚王说:“听说范蠡的儿子在我国犯罪被囚,现在人们议论说大赦是因为范蠡拿钱财贿赂众位大臣的缘故,这于您的名声不利啊!”

楚王听到这些话十分气愤,于是就先杀了范蠡的儿子再实行大赦。结果,范蠡的长子因不愿给人好处,只好带着弟弟的尸骨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求人办事,过于吝啬是没有好结局的。范蠡的长子因为吝啬,结果不但事情没有办成,而且还害死了自己的弟弟。

过于吝啬是求人办事的一大忌讳,它会使原本容易办成的事情功亏一篑。求人办事不给人好处,事情就无法办成。基于这一点,可以在办事之前给予对方一定的好处,或者在办事前让对方知道事情办成后自己会得到何种好处,事情办成了,舍弃点钱是没有什么的。

求人办事不要被原则绑住手脚

古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道出了原则的重要性,但在在求人办事时,会随时出现不可预测的情况,而原则是死的,人是活的,那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比如说,有个人想为自己大学刚毕业的儿子找份工作,而这个人的表哥就在某个机关单位当领导,于是此人就想借表哥的光为儿子谋个差事。这位表哥得知亲戚的心意后又多方考察自己的侄儿,发现侄儿确实有才华,然后他就想:自己是应该“举贤不避亲”呢,还是“避亲”?其实,这种情况下,他完全可以帮侄儿一把,因为侄儿具备那种能力,就应该帮那个忙。这就是一种灵活性原则。只要能得到一个“双胜无败”的结局,该用什么样的姿态就用什么样的姿态。

生活应该丰富多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不能总是那种正经八百的“成人对成人”。在办事过程中,有三种人显然是“不可爱”的:一种是老要显示自己比别人优越的,只会扮演“家长”,不会扮演“成人”的人;另一种是老要别人为自己操心,而从来不知道也应该为别人操点心的,只会扮演“儿童”,不会扮演“家长”的人;还有一种是所谓“纯理智”的,只会扮演“成人”而不会扮演“儿童”的人。为了确保在社会中办事成功、顺利,就不应该让自己成为上面这三种人。

此外,用“压”来迫使对方向自己屈服,用“顶”来迫使对方迁就自己,或者为了不得罪对方而“忍气吞声”地屈服和迁就,这些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讲究“选择和诱导”的艺术,就是为了找到一种“不压、不顶、不屈服、不迁就”而又能使问题得到解决的好办法。但这需要很大的灵活性,只会认死理的人是难以做到的。

不要轻易得罪他人

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敌人添一堵墙。”给人办事时,不论是否办成,都不应该得罪别人。一个人应尽可能少地不得罪人。

在办事时,得罪别人就很容易将自己逼入困境。

战国时期,齐国大夫夷射在接受国王的宴请后,酒足饭饱而出。此时担任王宫守门的小吏则跪请求说:“给我一点酒喝吧。”夷射斥责则跪说:“一个下贱的守门人也想饮用国王的美酒吗?滚开!”夷射走远后,则跪非常气愤,于是,将碗里的水泼在廊门的接水槽中,水的样子类似小便。

天明以后,齐王发现了,就斥责则跪说:“昨天晚上,是谁在此处小便呀?”则跪回答说:“夷射在这地方站立过。”齐王大怒,因此诛杀了夷射。

一个卑贱的守门人因为被大臣污辱,竟然设计要了大臣的命,由此可见与人结怨的害处。

以上事例都说明了同样一个道理:不可轻易得罪别人,否则只会是自找麻烦,增加自己处世及办事的难度。

求人办事不要有羞怯心理

一说话就脸红,一笑就捂嘴,一出门就低头,这是许多天生羞怯的人的共同表现。可是羞怯却是办事的天敌。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第一步克服的就是羞怯心理。

要想克服羞怯心理,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学会坦诚:首先,必须学会尊重别人,不要给别人一种傲视一切、高高在上的印象,这样,别人才会喜欢你并乐意与你交往。否则,整日孤芳自赏,尽管主观上想克服羞怯,但终因客观上的碰壁而走回羞怯的老路上去。其次,为人要热情、开朗,作出乐于与人交往的表示。否则,终日沉默不语,别人便不愿打扰你了。只有善于并乐于表达,并使别人在与你的交谈中获得乐趣,别人才愿意与你交谈,你才有可能从羞怯的阴影中摆脱出来。

(2)要提高认识:要明确性格是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如果你已形成羞怯的性格,不要刻意追求奔放和外向,因为羞怯的人也有很多优点。要避免羞怯,关键是要少考虑自我,多考虑他人,多考虑社会价值,多考虑如何与人交往。此外,还要正确认识自己,承认羞怯是自己的弱项。这样当别人注意到你的这方面时,你才不会紧张或刻意地掩饰自己,才能采取随和的态度,也只有这样,你同别人的关系才能更加密切而友好。

(3)关注他人:平时要留心他人的行动和爱好,了解对方对什么样的话题、行为最感兴趣。这样,与人交往时就能投其所好,使人觉得你容易接近,容易成为好朋友了。

总之,你要尽力克服自己的羞怯心理,这样一来,就为你的成功办事打开了一扇大门。

求人办事不要与小人结仇

我们在办事时,总会时不时地遇到一些小人。小人之所以“小”,是因其有小心胸、小聪明,善耍阴招,猛虎之爪或可躲过,黄蜂之刺防不胜防。和小人保持距离,就成为办事者必须遵守的规则,因为小人不讲道义、不遵章法、不惜一切,是我们人生路上万万不可得罪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同小人保持距离,而不必疾恶如仇地和他们划清界限,毕竟他们也是要面子的!

有不少人疾恶如仇,他们对小人不但敬而远之,甚至还抱着仇视的态度。但是,在办事的时候,你要记住:千万不要疾恶如仇。否则,事情必不会办成功的。

常言道:君子不念旧恶。这是对君子的要求。但事实上真正能做到“不念旧恶”的能有几人?有的人宰相肚里能撑船,有的人则不然,芝麻大的小事也会记恨在心,难以释怀。在求人办事中,我们常会不自觉地得罪这类心胸狭窄的“小人”,而且有时得罪了,自己也不知道。这些人不但“不忘旧恶”,而且会耿耿于怀,一有机会就要加倍报复,“以消心头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