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军事名人

夏启

夏禹之子,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他破坏了原始社会古老的禅让制,在父亲禹病死后自行袭位,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宣告了原始社会的结束和奴隶社会的开始,夏启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他还攻杀了禹选定的继承人伯益,开创了世袭的由父传子的家天下制度。在即位后,他放弃了夏的领地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河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他在位9年,曾经艰苦朴素、勤修德政,后来变得腐化堕落,整日饮酒作乐,歌舞游猎,最终因为荒淫无度而病死。

商汤

商汤像

姓子,原名履,又称武汤、成汤,商部落的杰出首领,商朝的建立者,在位13年。商族兴起在黄河下游,夏朝末年,夏桀荒淫无道,商族势力逐步壮大。夏桀担心商族威胁到自己,便将商汤召入夏都,囚禁在夏台。商族以重金贿赂夏桀的亲信,使商汤获释归商。商汤回归后决心灭夏,他迁都于亳,以此为据点大举进攻,并最终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将夏桀一举击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定都亳。商朝建立后,商汤吸取夏桀亡国的教训,安抚民心,鼓励生产,减轻征赋,获得了人民的爱戴,并将商的势力扩展至黄河上游,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奴隶制王朝。商汤也因此而成为中国历史上明君的象征之一。

盘庚

商朝著名帝王,继兄长阳甲之位,在位28年。盘庚即位时,商朝几经内乱,在政治上已经腐败不堪,王室内部奢侈腐化,你争我夺,阶级矛盾趋于激化,常年的天灾使国家贫困不堪,商朝的统治岌岌可危。为了挽救商王朝的衰亡,盘庚放弃了原来的都城亳,把都城迁移到当时一片荒芜的殷,以抑制腐化的社会风气,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生产的影响。他还以强硬手段制止了贵族们搬回旧都的企图,并积极改良政治,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厉行节俭。经过不懈的努力,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十分繁荣的都市,社会局面也终于安定下来。盘庚迁殷使商朝的经济、文化再度复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文明大国。此后270多年,商的都城一直在这里,商朝也被称为殷朝、殷商。

商纣

又称帝辛,帝乙之子,商代最后一位国君,在位33年。他曾经是一位有作为的帝王,一度经营东南,使中原文化传播到淮河、长江流域,对奠定中国统一的规模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他又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暴君之一,他偏信崇侯,宠信妲己,荒淫无度,杀死贤臣比干、箕子,造酒池肉林以享乐,并制炮烙之刑,以惩罚反对他的人。他的倒行逆施使得民怨沸腾,也使他陷于众叛亲离的孤立境地。周部落的领袖姬发乘商朝的主力军还在东南的机会,率领大军伐纣。纣强征70万奴隶入伍应敌,两军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会战,甫一交接,商军就纷纷倒戈,溃不成军。纣仓皇逃入朝歌城中, 自焚于朝歌鹿台。他与夏桀一起,成为中国历史上暴君的象征。

周文王

姓姬名昌,商朝时周部落的领袖,周王朝的实际奠基者。商纣王时,姬昌被封为西伯,建国于岐山之下,曾因谗言而被纣王囚于羑里,后得释归。他在位50年,一直推行仁政,勤于政事,并拜姜尚为军师,礼贤下士,广罗人才,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使得天下诸侯多归从。与此同时,他通过充分的准备,扫除了灭商的大部分障碍。他先是向西北、西南用兵,为灭商建立了巩固的后方,接着向东攻占了商朝在渭水中游的重要据点崇,并且占领了关中的膏腴之地。此后,他又在沣水西岸营建丰邑,并把政治中心迁到丰(今西安西南),对商都形成合围之势。就在伐商指日可待之时,姬昌因病逝世。他的儿子姬发取得天下之后,追尊他为文王。

姜尚

姜姓,吕氏,名望,字牙,一说字子牙,东海人,据说是炎帝的后代,商末周初的杰出政治家,周朝最重要的开国功臣。他学问渊博,先前曾在商纣手下做事,老年时巧遇周文王,被封为国师,此后便协助周文王实行仁政,广招人才,和悦百姓,并向外征讨了西方的犬戎、密须和黎国等,使周的势力逐渐强大,为伐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王逝世,武王继续重用姜尚。在姜尚的辅佐下,武王举行了盟津会盟,此后又发动牧野之战,最终一举消灭了商朝。周王朝建立后,他被封到齐国,成为齐国的始祖。他治国赏罚分明,又努力发展渔业、盐业和手工业,使齐国成为诸侯中的富国。传说他一百多岁才去世,葬在镐京。他在当时就有太公之称,后人都习惯地称他为姜太公。

周武王

名发,周部落领袖姬昌之次子,周朝的建立者,在位3年。姬昌死后,他继续以姜子牙为相,以兄弟周公旦、召公奭为助手,励精图治,扩充实力,并于第二年在盟津(今河南孟县南)会集800多诸侯,一起举行伐商演习。公元前1057年,姬发联合各个诸侯国,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武王伐纣”战争,在牧野大败商军,攻入朝歌,灭亡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号称宗周。周朝建立后,姬发推行分封制,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亲属和功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以巩固和扩大周朝的势力。西周建国后的第三年,姬发病死在镐京,死后庙号为武王。

晋文公

名重耳,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为春秋五霸之一。重耳即位之前,因为国内的政治斗争,被迫长期逃亡,先后到过狄国、齐国、楚国、秦国。公元前637年,晋国惠公死,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归国即位,他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即位不久,先平定了内乱,然后大力治理国家,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整顿吏治,奖拔贤能。晋国一天天强大起来。晋文公随后开始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和外交活动。公元前633年,晋楚两国交兵,晋文公用“退避三舍”之计以避敌之锋芒,而后于公元前632年4月与楚军在城濮决战,晋军大胜,从此奠定了晋国称霸中原的基础。城濮之战以后,晋文公举行了“践土之盟”,周襄王赐给晋文公象征霸主权威的礼器以及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晋文公便成为了春秋时代的又一霸主。

楚庄王

名熊侣,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前591年),春秋五霸之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楚庄王刚即位时,国内局势十分复杂,他以静观动,3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3年后,他“一鸣惊人”,开始了自己一生的大业。他重用伍举、苏从、孙叔敖等忠直贤良之臣,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攻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为了使国家强盛起来,能够雄踞中原之中,他大力选拔和使用人才。他知人善任,任用孙叔敖为令尹,虚心听取孙叔敖对治理国家的意见。楚庄王在位期间,君臣和睦,国泰民安,国家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606年,楚庄王观兵于周郊,饮马黄河,派人向周天子问九鼎之轻重,表现出代周称霸的雄心。公元前598年起,楚国先后打败了陈、郑、晋、宋等国,逐渐称霸于中原。

管仲

名夷吾,字仲,安徽颍上人,春秋初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早年曾经营商业,后辅佐齐桓公对内政、外交政策进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略。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他实行租税改革,合理征收赋税,减轻农民负担,并运用国家力量发展盐铁事业,增加财政收入;在军事上,他发展了民间武装力量,并统一军政的领导;在外交上,他采取“尊王攘夷”的策略,获得了外交的主动权。他秉政的三年,齐国国力空前强盛,成为当之无愧的春秋五霸之首,他也因此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之一。

齐桓公

姓姜,名小白,齐襄公弟,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期首先称霸中原的国君。由于齐襄公荒淫无道,他恐有不测,就逃到别国。襄公死后,他抢先于公子纠回国即位,是为齐桓公。此后他用管仲为齐相,推行政治、军事、经济改革,使齐国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东方的泱泱大国。此后,他首倡“尊王攘夷”的口号,北伐山戎以救燕,平定狄乱以存邢、卫,解王室之祸而定周襄王之位。公元前651年,他大会诸侯于葵丘(今河南兰考),确立了中原霸主的地位。齐桓公在位43年,纠合诸侯凡26次。齐桓公死后,发生内乱,国力大消。

孙武

字长卿,原齐国乐安人,后来到了吴国。春秋时期的名将和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孙武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齐国名将,家庭的熏陶使孙武非常热爱军事。当时,吴王阖闾刚夺得王位,一心想扩充军备,建立霸业,急需统兵征战的大将之才。大臣伍子胥推荐了孙武。公元前506年,吴王拜孙武为将,率3万精兵攻打楚国。孙武大展雄才,五战五捷,以3万人胜20万楚军。公元前484年,孙武辅佐吴王夫差在艾陵之战中战胜齐国,从而使吴国国威大振,在两年后的黄池会盟中取代晋国成为霸主。孙武不仅战功显赫,还给后人留下一部不朽的军事名著——《孙子兵法》,这部兵法对中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亲自为《孙子兵法》作了系统的注解。孙武也因他在军事上的杰出才能和成就而被后世尊崇为“兵圣”和“兵家之祖”。

孙膑

本名不传,因为他受过膑刑(剔去膝盖骨),故后世称作孙膑。年轻时,由于被同学庞涓陷害,他在魏国遭受膑刑,后来为齐国大将田忌所收留。在一次田忌与齐王的赛马中,他帮助田忌以劣马赢得了比赛。公元前354年,庞涓率魏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采用孙膑的建议,没有直接增援邯郸,而是乘虚进攻魏国国都大梁。魏军只好回救大梁,在回军途经桂陵时,遭到埋伏在此的齐军的攻击,这就是“围魏救赵”。公元前342年,魏军进攻韩国,韩国向齐求救。孙膑待两国交战已久、兵力衰竭之时,又一次令齐军直捣魏都大梁,在魏军回师的途中,孙膑运用“减灶”的方法诱敌深入,同时在马陵伏击魏军,魏军死伤惨重,庞涓兵败自杀。孙膑后来对自己的作战经验进行总结,写成了著名的《孙膑兵法》。

越王勾践

春秋时期越国国君,越王允常之子,又称荧执,在位32年。勾践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年轻时曾经被吴王夫差打败而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臣事吴王。在此期间,勾践日日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以期复仇。在被赦回国后,他重用范蠡、文种等人,整顿国政、发展生产,经过10年的养精蓄锐,使越国的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公元前482年,勾践利用夫差北上争霸、国内空虚之机,一举攻入吴国并杀死了吴太子,迫使夫差与越议和。公元前473年,越军再次大破吴国,并使吴王自杀,吴国灭亡。在平吴之后,勾践引兵渡淮,在徐州(今山东滕县南)大会诸侯,成为当时的霸主。由于此时春秋时代已经接近尾声,勾践因此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图

商鞅

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他是卫国国君的后裔,故以“卫”为姓,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来由于在秦国被封为商君,因而又叫商鞅。商鞅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他年轻时好刑名之学,曾被魏相公叔痤推荐给魏惠王,但是不受重用,于是离魏赴秦,被秦孝公任命变法。他先是实行鼓励耕织、奖励军功、编订户籍、实行连坐、严格法令等措施,使得秦国初步富强起来,继而又推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使得秦国封建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当时的一个强国,为100多年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而且为确立和巩固封建制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然而由于商鞅的变法得罪了秦国旧贵族,在孝公去世后,他便被以谋反的罪名车裂而死。

秦始皇

名嬴政,战国时秦庄襄王之子,秦王朝的创建者,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他继承秦国王位后,延续了自秦孝公以来变法革新、奖励耕战的一系列政策,并采取李斯等人的建议,远交近攻,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天下后,他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废除了自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并在全国统一了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还筑长城,修驿道,北击匈奴,南定百越。这些措施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格局。但是,为了加强统治,他实行残酷的专制主义和严刑苛法,并焚书坑儒、大兴土木,钳制文化和思想,使人民痛苦不堪。他死后不久,秦朝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在不久后灭亡。他既在历史上留下了显赫的功勋,又是臭名昭著的暴君,因此后人称他为“千古一帝”。

陈胜

字涉,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他出身雇农,公元前209年被征屯戍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同吴广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刘村集)发动同行戍卒九百人起义。起义军迅速发展到数万人,接着又攻克了陈州,在陈州建立了以陈胜为首的政权,国号“张楚”。“张楚”政权成立后,陈胜即派出八路大军进攻关中、关东和淮南等地。农民起义军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势如摧枯拉朽,最后形成数十万大军的队伍,给秦王朝以毁灭性打击。然而由于武装力量在内部遭到破坏及内讧等原因,终于在强敌的进攻下失败了。公元前208年,陈胜在今安徽涡阳东南亳县被叛徒庄贾杀死,后葬于砀,谥曰隐王。陈胜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激励了无数后人,他是中华民族英勇顽强的民族精神的实践者。

汉高祖

名邦,字季,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开国皇帝。为汉王4年,在帝位8年。他原本是秦朝泗水亭长,大泽乡起义爆发后率众起义,称沛公,后投奔项梁,逐渐成为反秦的主力之一。公元前207年,他率军攻入咸阳,秦朝灭亡。此后他被项羽封为汉王,并和项羽展开了长达4年之久的楚汉之争,最终打败项羽,平定天下,建立了汉朝。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在位期间,采取了诸如减轻田租、什五税一、与民休息、豁免徭役等重要措施,对安定民生、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还修改《秦律》,制定《汉律》九章,定算法、历法和度量衡,并翦除异姓诸侯王以加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公元前195年,他在平定英布叛乱中胸部受箭伤,后创伤复发而死,终年53岁。死后庙号为太祖,称高皇帝,历史上习惯称他为汉高祖。

项羽

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秦末著名将领。他幼年丧父,跟随叔父项梁长大成人,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助叔父项梁杀秦会稽郡守,起兵响应陈胜。项梁死后归楚怀王节制。项羽勇猛善战,率5万人打破秦军,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并逼迫秦将章邯举军投降,名震诸侯。公元前206年春,项羽挟灭秦之功分封诸侯,自号西楚霸王,建都彭城,并使人杀怀王。在楚汉战争中,由于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而且不善于谋划纳谏,逐渐失去优势和主动,最终被刘邦大败于垓下,自刎而死,时年31岁。

张良

字子房,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汉朝最重要的开国功臣。他的祖先是韩国人,秦灭韩后,他倾全部家财结交刺客,企图暗杀秦始皇,结果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阻击秦始皇未遂。于是变更姓名,亡匿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曾跟随圯上老人学《太公兵法》。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聚众响应,不久归属刘邦,此后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他协助刘邦制订作战方略,提出了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这些建议对刘邦夺取楚汉战争的胜利和建立西汉王朝起了重要作用。刘邦登基后,张良被封为留侯。他力主建都关中,并劝说刘邦安抚功臣的不满情绪,为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立下了功劳。汉惠帝六年,张良病卒,谥号文成侯。

韩信

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秦汉之际的名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韩信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陈胜、吴广起义后,他投奔了项梁起义军,项梁阵亡后归属项羽,但未受到重用,后来归属刘邦。他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并率军开辟了北方战场,先后击破魏、赵、齐、楚,并参与指挥了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在整个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用兵之道也为后世兵家所推崇。由于韩信功高盖主,而且手握重兵,刘邦对他心存疑忌,因此在项羽败亡后,便夺取了他的兵权,徙为楚王,后来又黜为淮阴侯。汉高祖十一年,韩信被吕后与萧何设计诱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害。

萧何

沛县丰邑(今属江苏丰县)人,西汉初年的政治家。早年任秦沛县狱吏,楚汉相争中辅佐刘邦打天下。在刘邦攻克咸阳以后,萧何收取了秦朝丞相和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等国家基本情况,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他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认为刘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韩信不可,后来韩信果然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被封汉王以后,任命萧何为丞相,留守关中。萧何安定百姓,发展生产,使这里成为刘邦巩固的大后方,奠定了刘邦在与项羽的战争中取胜的物质基础。西汉建立以后,刘邦认为萧何功劳第一,封他为侯,后来又拜他为相国。萧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后来又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王。刘邦死后,萧何继续辅佐汉惠帝,惠帝二年病卒。

汉文帝

名恒,汉高祖刘邦第三子。汉惠帝死后,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吕后死,周勃等人杀死吕产,迎立刘恒为帝。他在位23年,病死,终年46岁,死后葬于霸陵(今西安东郊)。汉文帝在位期间,继续推行汉初以来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并厉行节约,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封建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从而开创了封建社会著名的盛世——“文景之治”。他还对秦代以来的刑法作了重大改革,明令废止“收孥相坐律令”,废除黥、劓、刖等刑法,改用笞刑代替。这些改革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晁错

颍川(今河南禹县)人,西汉文帝、景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晁错曾经担任太子家令。汉景帝即位后,晁错深受信任,历任内史、御史大夫等职。晁错针对当时匈奴不断侵扰西汉边境的情况,极力主张移民戍边。他认为把内地居民迁往边地,既可以对他们进行军事训练以巩固边防,又可以节约朝廷的开支,并改变“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的状况。同时,鉴于当时同姓的诸侯王势力过重,他又向汉景帝提出了“削藩”的建议。汉景帝就让他来办理此事,遭到了诸侯王和朝廷亲贵的一致反对。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等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举兵发动“七国之乱”。叛军声势浩大,直指国都长安。汉景帝畏惧七国之兵,就下令处死了晁错。

汉景帝

名启,汉文帝第三子,在位16年,病死,谥号景帝,葬于阳陵(今陕西高陵县西南15千米处)。刘启即位的时候,诸侯王势力发展迅速,使中央政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他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藩”。这一举措触动了诸侯王的利益,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刘启先是腰斩了晁错,见七国并没有退兵,便任用周亚夫为太尉,一举平定了这次叛乱。此后,刘启将诸侯王任免官吏之权收归中央,加强了封建集权统治。与此同时,他继续推行文帝时期减轻赋税徭役、与民休息的政策,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他统治期间,汉朝国内殷富,府库充实,国力强盛,因此与文帝时期一起被誉为“文景之治”。

李广

李广射石图(局部) 清 任伯年

唐代诗人卢纶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即讲李广射石这件事,极力称赞李将军的高超箭术和神勇。

李广,陇西成纪人,西汉著名军事将领。其先祖李信为秦国名将。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犯边,李广少年从军,抗击匈奴。他作战英勇,受到汉文帝的赏识。汉景帝即位以后,李广升为骑郎将,成为景帝身边的禁卫骑兵将军。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在平叛战争中立下显赫战功。叛乱平定后,李广被调往上谷、上郡、陇西、雁门、代郡、云中等西北边陲做太守,抗击匈奴的入侵。汉武帝时,召为中央宫卫尉。公元前126年,李广以骁骑将军的身份率兵出击匈奴,受伤被俘后借机逃脱。回国后,出任为右北平太守,匈奴对其十分畏服,称他为“飞将军”,多年未敢进犯。公元前119年,李广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深入失道,引咎自杀。李广一生经历大小70多次战役,为阻止匈奴对西汉的侵扰立下了不朽的战功。

张骞

字子文,西汉成固人。汉武帝时,张骞以军功受封为博望侯,后又拜为中郎将。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率领100余人,出陇西向西域进发。在西行途中,张骞被匈奴抓住并被扣留了10多年。后来他寻机逃脱,西越葱岭,经大宛、康居到达大月氏,过了一年多开始返还。归途中经过羌中时,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张骞同胡妻及仆从甘父回到长安。此次出使,获得了大量的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传播了汉朝的声威。公元前119年,张骞再度出使西域,同西域各个政权建立了广泛的友好关系。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开拓了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交通,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从此,汉与西域的交通日益频繁,天山南北地区与中原地区联为了一体。张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

汉武帝

名彻,汉景帝第三子,在位54年。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期间,中国的封建社会达到了空前的鼎盛时期。他颁行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建立察举制度,设立太学,巩固了封建中央集权;他北击匈奴,南灭南越,两次遣张骞出使西域,并开辟了自长安到欧洲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还实行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等政策,使得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文化上,他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从此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刘彻的这一系列措施,使西汉帝国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但他后期变得好大喜功起来,不但举行数次劳民伤财的封禅仪式,还沉迷于长生不老术。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二月,刘彻外出巡游,到达扶风(今陕西兴平)时,得病。不久,刘彻病死于巡视途中,庙号为世宗,谥号为武帝,葬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8.5千米处)。

卫青

字仲卿,本姓郑,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汉朝著名军事家。少时为平阳公主家骑从,因其同母异父姊卫子夫得幸武帝,始以卫为姓,入宫当差。不久被武帝升为建章监、侍中,迁大中大夫。元光六年(公元前129)春,以车骑将军率万骑出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击匈奴,进至龙城(今内蒙古东、西乌珠穆沁旗境),斩获700人,受爵关内侯。此后他6次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的威胁,为汉朝边疆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卫青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用兵敢于深入,奇正兼擅;作战常奋勇争先,将士皆愿为其效力;处世谨慎,奉法守职,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

霍去病

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他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从小随舅父习武,骑射、击刺技艺超群,智勇兼备。17岁即为汉武帝侍中,同年随卫青出征匈奴,任票姚校尉,率领800精骑长驱数百里,突袭匈奴后方,斩杀匈奴兵2028人,俘获匈奴的相国和当户,并杀死匈奴单于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军,被封为冠军侯。霍去病一生6次领兵出击匈奴,均大获全胜而回,歼灭匈奴11万多人,降服匈奴4万余众,开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对汉朝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汉武帝在京师长安为他建造了豪华的宅第,他却说:“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4岁。

苏武

字子卿,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其父苏建曾多次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苏武早年以父任为郎,后来迁为中厩监。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以中郎将身份出使匈奴。当时,匈奴缑王图谋劫持单于母亲归汉,苏武的副使张胜卷入了这一活动。事发后,苏武受到了牵连。匈奴单于威逼苏武投降,将他幽闭于大窖之中,苏武不为所屈。单于又将他远徙北海(今贝加尔湖)。苏武手持汉节,在冰天雪地里牧羊,始终不改汉臣的气节。汉昭帝即位以后,与匈奴和亲,要求遣返苏武等汉使。匈奴诡称苏武已死。汉使多方探知苏武的下落,匈奴单于被迫交还苏武等人。苏武在匈奴前后一共19年,于公元前81年回到长安,官拜典属国。苏武坚持民族气节,不辱使命,受到了当时和后世之人的高度肯定。

王莽

字巨君,魏郡元城人。汉元帝皇后的侄子。西汉末年,他以外戚掌握朝政大权。公元8年,王莽代汉自立,改国号新。为了解决当时面临的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王莽进行了一些托名古制的改革措施。他下诏历数土地兼并的弊端,并下令天下的土地一律改称王田,天下奴婢,一律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各家土地超出规定的,要把地分给九族或邻里;无田的人家按照一夫百亩的标准受田;违抗不遵者流放远裔。第二年,王莽又下诏实行五均六筦,在全国的大都市设立五均司市管理市场,并由国家经营盐、铁、酒、铸钱、五均赊贷等五业,不许私人经营。政治制度方面,王莽也大加变更。但是他的这些措施并没有解决社会的危机,反而引发了更大的社会动荡。公元23年,绿林起义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

汉光武帝

名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在位22年。王莽末年,先后爆发了赤眉、绿林起义。公元22年,刘秀在春陵(今湖北枣阳南)起事,组织了“春陵军”,并在促使新莽政权覆灭的昆阳之战中立下了大功。此后刘秀的势力逐渐壮大,并最终与农民军彻底决裂。公元25年,刘秀在鄗县(今河北柏乡北)称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用了十几年时间,先后削平群雄,完成了统一事业。在位期间,他致力于整顿吏治,淘汰冗员,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并采取减轻赋税、释放奴婢等措施来安定民生,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在他统治期间,社会生产得到了发展,国力得到恢复,史称“光武中兴”。

曹操

名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三国时期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魏国的实际奠定者。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有“奸雄”之称。他年轻时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升为济南相,后来将汉献帝劫持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并颁布“屯田令”,大力发展生产,不断壮大势力,先后灭掉吕布、袁术、袁绍等诸侯,统一了北方。但公元208年于赤壁败于孙刘联军,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16年,曹操受封为魏王,4年后病逝,葬处不明。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还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与儿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诗歌苍凉雄健,为“建安风骨”的代表。

刘备

字玄德,涿县(今河北涿县)人,三国时蜀国的开国皇帝,在位3年。他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幼年家贫,与母亲织草席、贩草鞋度日,并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参与镇压了黄巾起义,逐渐步入政坛,但一直颠沛流离,无处容身。后来在诸葛亮的谋划下,与孙权合力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并乘机进占荆州,夺取益州和汉中,自立为汉中王。曹丕称帝后,刘备于公元221年也称帝,国号“汉”,定都成都,史称蜀汉或蜀。公元219年,刘备为替关羽报仇而亲自率领大军进攻东吴,结果在夷陵(今湖北宜昌境内)之战中全军覆没。刘备逃到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后,悔恨交加而病倒,最终死于白帝城。死后谥号为昭烈帝,史家又称为刘先主,葬于惠陵(今四川成都南郊)。

诸葛亮

字孔明,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水)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隐居于南阳隆中,被人们称为“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对”中,为以后的蜀汉制定了总的战略。此后他协助刘备、孙权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然后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鼎足而立。刘备称帝后,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后主刘禅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又兼任益州牧,掌管蜀汉的军、政、财各方面事务。他七擒孟获,安定了后方,并先后6次北伐,意图驱逐曹魏,恢复中原,但都因力量相差悬殊而未能成功,最终在六出祁山时病卒于五丈原,谥忠武侯。诸葛亮生前用兵如神,善于治军,留下了空城计、火烧藤甲兵等战例;他恪尽职守、忠心耿耿,被后代封建统治者推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典型。

孙权

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开国皇帝。在位31年。孙权继承父亲孙坚、兄长孙策在江东创下的基业,在张昭、周瑜等人的扶持下搜罗人才,励精图治,成为江东的实际统治者。公元208年,孙权与刘备合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不久,又联曹反蜀,派吕蒙袭杀蜀汉大将关羽,夺取荆州,并在此后的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公元222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孙权在位期间,曾在吴国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并加强对山越地区的管理,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派人进行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加强与夷洲(今台湾)等地的联系。公元252年,孙权因病不治而死,死后被追尊为大帝,葬于蒋陵(今江苏江宁钟山南面4千米处)。

关羽

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今山西解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将,我国历史上最受推崇的封建时代将领。他早年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共同参加了剿灭黄巾起义的军事活动,并辅佐刘备成就了蜀汉大业,被封为前将军、汉寿亭侯等职,后在镇守荆州时被吴将吕蒙击败被杀,谥壮缪侯。关羽为人忠直仁义,知恩必报,成为我国古代“忠义”的代表。同时他又勇猛善战,威震一时,在历史上留下了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毒、水淹七军等脍炙人口的故事。由于他忠义的性格和英勇的事迹,他的形象被史书、文学创作和民间传说逐步神化,不但广受普通百姓崇祀,被尊为“关公”、“关夫子”,而且受到统治者的褒扬,在历朝皆有加封,先后有“关帝”、“关圣”、“关圣帝君”、“武圣”等封号。

魏文帝

名丕,字子桓,曹操第二子。曹操病死后,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公元220年,他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建年号为“黄初”,史称“曹魏”,在位7年,病死,谥号为文帝,葬于首阳陵(今河南渑池首阳山南)。曹丕称帝后,继续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但是未能完成便病死在洛阳。他在位时推行“九品中正制”,确立了士族豪强在政治上的特权,开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氏族门阀制度。曹丕也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家,建安时期的文坛领袖。他善作散文,还写过不少诗,流传到今天的有40首左右。他所著的《典论·论文》,是我国较早的文艺理论批评专著。

晋武帝

名炎,字世安,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西晋开国皇帝,在位26年。其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是曹魏重臣,相继专断曹魏政权。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黜魏元帝曹奂,自立为帝,建国号为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他消灭东吴,结束了三国分立的时代,统一了全国。此后他收兵入库,劝课农桑,使动荡已久的社会得到了短暂的安定与复苏,被后世称为“太康繁荣”。但他同时又奢侈淫乐,横征暴敛,甚至公开卖官鬻爵,使得政治渐趋黑暗腐朽,在表面的繁荣之后隐藏着各种危机。公元290年四月,他病死于洛阳宫中的含章殿,葬于峻阳陵(今河南洛阳附近)。

王导

字茂弘,山东临沂人,东晋丞相,著名政治家。他出身世家大族,初袭祖爵,任东阁祭酒,后参东海王司马越军事,与琅玡王司马睿素亲密。公元318年,王导联合当时南迁的北方士族与南方本地士族,共同拥护司马睿为帝,建立东晋,王导任丞相,王敦任荆州刺史,统重兵镇长江中上游。此后,他连任元帝、明帝、成帝三代丞相,以“镇之以静,群情自安”为方针,保持了东晋的安定局面。在他身后,他的子孙也世代簪缨,使得这一家族与谢氏家族并称“王谢”世家,成为历史上最有名的家族之一。

谢安

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名门大族,年轻时便显示出过人的才能,但是朝廷多次征召都推辞不就,直到40岁才出仕,晋孝武帝时位至宰相。他先是遏制了大司马桓温篡夺晋室的图谋,接着招募氏族子弟,培养“北府兵”,并以“北府兵”为主力,打败了前秦苻坚90万大军的南侵,取得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的胜利。“淝水之战”胜利后,谢安坚持北伐中原,统一北方。但是,他的苦心不为东晋皇室司马氏所理解,相反却害怕谢安“功高盖主”,将谢安调出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谢安壮志未酬,抑郁而死。谢安一生著述颇丰,重要的有《谢安集》、《孝经注》等。其书法艺术隶、行、草、正俱佳,后人评价甚高。

王猛

字景略,晋北海(今山东寿光东南)人,十六国时前秦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出身贫寒,早年曾以卖畚为业,然而他勤奋好学,熟读兵书,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抱负。苻坚继位后,王猛成为重要的谋士,官至吏部尚书、京兆尹等职,主持前秦的政务长达16年。他为政期间对内整顿吏治,压制不法贵族,重视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对外加强战备,使得前秦的国力迅速强大,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建元六年(公元370年),王猛统兵灭前燕,留镇邺,都督关东六州。不久,入朝为丞相。病危时,他劝诫苻坚不要攻晋,却未被苻坚采纳。

苻坚

字永固,一名文玉,氐族人,原籍略阳临渭(今甘肃天水东北),生于邺城,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在位29年。苻坚是十六国时期封建帝王中的杰出人物,公元357年,他在氐族、汉豪贵支持下,杀死暴虐的苻生,自立为大秦天王。即位后,他励精图治,整饬军政、提倡儒学、广兴学校、鼓励农耕、兴修水利,使得前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过多年经营,前秦国力日渐强盛,为统一北方准备了条件。从公元370年开始,苻坚先后攻灭前燕、仇池氐族、前凉和代,统一了北方,并进军西域。其疆域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包襄阳,北尽沙漠,成为十六国中最强大的政权。当时只剩下地处东南的东晋没有统一,苻坚不顾群臣劝阻,倾前秦之力南征,以图一举消灭东晋,却于公元383年在淝水之战中大败而归。此后,前秦分裂,苻坚也为叛乱的姚苌所杀。

梁武帝

字叔达,祖籍江苏常州,出生在秣陵(今南京),南朝梁的建立者,在位48年。他博学多才,年轻时与文坛新秀沈约等七人并称“竟陵八友”。后出任雍州刺史,举兵攻克建康,平定齐内乱,被封为梁王。齐中兴二年(公元502年),齐和帝禅位于萧衍。即帝位,国号梁,是为梁武帝。在位期间,萧衍提倡尊儒崇佛,注重兴修水利,奖励农耕,严肃吏治,使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百姓安居乐业,都城建康发展成为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并涌现了一批卓越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文化盛世”。晚年政治渐趋腐朽,后因“侯景之乱”,宫城被困,饿死于台城,葬于修陵(今江苏丹阳市陵口)。著作多佚,今存有明人所辑《梁武帝御制集》。

隋文帝

名坚,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朝开国皇帝,在位24年。他本是北周隋王,公元581年,他废黜9岁的北周静帝宇文阐,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后改为长安。杨坚称帝后,先后灭梁、陈,统一中国,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并奠定了这以后中国几百年的统一局面。隋文帝是历代帝王中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轻徭薄赋,继续推行均田制,使隋初的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他废除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在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开创科举制,以考试取士。这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使隋王朝得以巩固、强盛。公元604年,他被次子杨广谋杀,终年64岁,葬于泰陵(今天陕西城县西南10千米)。

隋炀帝

名广,又名杨英,小字阿摩,隋文帝次子,隋朝的第二任也是最后一任国君,在位14年。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早年以弑父杀兄的手段夺取了皇位,史称炀帝。即位后荒淫奢侈,横征暴敛,滥用民力,先后修建了东都洛阳、京杭大运河,还3次发动对高丽的战争,使得隋文帝时期积累起来的巨量财富和民力被挥霍殆尽。他的暴虐统治引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浪潮。公元616年,他不顾隋朝的安危,再次巡游江都(今江苏扬州),结果被困于江都,为部下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缢杀,葬于江都宫西面的吴公台下。唐朝建立后,迁葬于今江苏扬州西北7.5千米的雷塘侧。

唐高祖

名渊,字叔德,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唐代开国皇帝。他原本是隋朝的太原留守,公元617年,他在晋阳举兵反隋,同年十一月攻占长安,立代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以号召天下。次年三月,隋炀帝在扬州被宇文化及所杀,李渊于同年五月废杨侑,自立为帝,建国号为唐,建年号为“武德”,定都长安。在此后的10年期间,李渊父子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公元626年八月,被次子李世民逼迫禅位,被尊为太上皇。公元635年十月,李渊病死,庙号高祖。

房玄龄

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唐代初年名相。他年轻时博览经史,18岁时中进士,官拜羽骑尉。李渊起兵反隋后,他投奔了李世民,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并参与策划了玄武门之变,为贞观之治的到来立下了功勋,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被任命为中书令,总领百司,掌管政务达20年,主持制定了唐初的律令、格敕和各种典章制度,并调整政府机构,精简中央官员,为政府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他任职期间善于用人,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把他和杜如晦作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唐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贞观二十二年病逝。

魏徵

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我国古代以刚直不阿、勇于犯颜进谏而闻名的大臣。他从小父母双亡,曾出家当过道士,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并随李密降唐,后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玄武门之变以后,由于被李世民器重而任命为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侍中,封郑国公。魏徵为人耿直,敢于抗颜直谏,据理力争,从不委曲求全。他在任期间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次规劝太宗以隋亡为鉴,居安思危,薄赋敛,轻租税,与民生息,为贞观之治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奉命主持编写了《隋书》、《周书》、《梁书》、《陈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他的思想和行为已经成了封建政治家的典范,为历代所赞赏和遵循。

唐太宗

唐太宗像

名世民,唐高祖李渊次子,在位23年。他曾经策动李渊起兵反隋,唐朝建立后,他领兵南征北战,先后消灭了刘武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逐步统一了全国,是唐朝的实际开创者。公元626年八月,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并逼迫高祖让位,由他即位称帝,是为唐太宗,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把一个民不聊生、边患无穷的中国,建设成一个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国家,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昌盛的封建国家,史称“贞观之治”。他也成为历代帝王中杰出的政治家之一,是后世帝王的楷模。公元649年,李世民患痢疾而死,终年51岁,葬于昭陵(今陕西礼泉东北25千米的九宗山)。

松赞干布

唐代吐蕃领袖,我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在位22年,病死,终年34岁,葬于亚隆凉保陵(今地不可考)。他是吐蕃首领朗日论赞的儿子,13岁时就精于骑术和箭术、击剑等武艺,而且爱好民歌,善于写诗,颇受部民爱戴。朗日论赞遇害后继位,依靠中小贵族,运用自己的勇敢和才智,奋战不屈,很快就惩处了杀害他父亲的贵族,平定了叛乱,维护了吐蕃王朝的统一。后迁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制定官制和法律,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开创了吐蕃王朝。与此同时,松赞干布积极与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并于公元641年迎娶唐太宗文成公主入藏,把唐朝先进文化引入吐蕃,大大促进了吐蕃社会的发展。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加强汉藏两族的联系、发展藏族的经济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武则天

又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位16年。她本是唐工部尚书武士彟之女,14岁时被选入宫,为太宗才人,太宗死后通过各种手段成为高宗皇后,逐步掌握了国家权力,并于公元690年九月废黜睿宗,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自尊号为“圣神皇帝”。在称帝后,她采取重用人才、奖励农耕、管束亲近者等有力措施,并一举收复了被吐蕃侵占达22年之久的安西四镇,并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设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辖天山南北等地。她的这些措施有效地维持了社会的安定,使得社会经济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而雄厚的基础。她执政中国实际长达半个世纪,后病死,终年82岁,葬于乾陵(高宗陵附近)。

狄仁杰

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社会政治家。他年轻时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判佐,并经工部尚书阎立本推荐做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后升任大理丞。由于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剔奸除恶的大法官,因此被唐高宗任命为侍御史,负责审讯案件,纠劾百官。武则天统治时期,他担任过户部侍郎和宰相等职务。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身居宰相之位后,他尽力辅国安邦,敢于犯颜直谏,对武则天的弊政多所匡正,为保证武则天时代的社会安定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姚崇

原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人,唐代杰出政治家。姚崇自幼为人豪放,崇尚气节,并有着出众的才干。进入仕途后,一帆风顺,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兼兵部尚书,多次出任地方长官。作为唐朝前期重臣名相,姚崇辅弼朝廷,革除旧弊,开辟了一代之风,推进了社会进步,并知人善用,先后推举张柬之、宋璟等为相,政绩可观。他在推翻武则天的统治、粉碎太平公主的阴谋、开创“开元盛世”的转折时期起了关键作用,是我国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政治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相”。

宋璟

字广平,河北邢台人,唐代杰出政治家。他17岁时便进士及第,武后执政时任御史中丞,睿宗时期封为宰相,后因事被贬。玄宗执政后,在著名政治家姚崇推荐下,由广州都督调京再度封相。开元十年,退居东都洛阳。宋璟是唐代与姚崇齐名的杰出政治家,他在中唐年间,曾两次任相,特别在开元年间任相时,与姚崇同心协力,先后对唐中叶的文武吏治进行了大量的整顿、改革,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治国的措施,革奸佞、任贤臣、整纲纪,为“开元盛世”创造了有利条件,是我国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杰出政治家。

唐玄宗

名隆基,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在位44年。武则天死后,韦皇后毒杀了唐中宗李显,准备自己登基称帝。李隆基发动羽林军攻入宫中,杀死韦皇后,然后拥睿宗李旦复位。公元712年,睿宗禅位给李隆基。他初登帝位时励精图治,任用贤才,鼓励生产,改革弊政,使得唐王朝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百姓富庶、经济文化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空前绝后的顶峰,史称“开元盛世”。但他晚年变得骄傲怠惰,宠溺杨贵妃,重用杨国忠、李林甫和宦官高力士等奸臣,使得政治一片混乱,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唐玄宗禅位于肃宗,后抑郁而死,终年78岁,葬于泰陵(今陕西城县东北15千米的金粟山)。

郭子仪

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初以武举补左卫长史,唐天宝八载(公元749年)任横塞军使,后以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安史之乱时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联合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平定天下,对挽救唐朝的危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唐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84岁高龄时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尽管郭子仪一生功劳显赫,但他忠勇爱国,宽厚待人,从不居功自傲,因此在朝中有极高的威望,是我国封建社会忠臣良将的典范。

黄巢

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他早年举进士不第,公元875年,他响应王仙芝的农民起义,率领数千人在曹州揭竿而起,并在王仙芝死后被推为农民军领袖,称冲天大将军。公元881年,黄巢攻破唐朝京都长安,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大齐。但由于没有建立较稳固的根据地和未乘胜追歼残余势力,使唐朝残余势力得以反扑。后因弹尽粮绝,被迫撤出长安,转战山东,公元884年在泰山狼虎谷战败自杀。黄巢起义虽然没能推翻唐朝的统治,但是已经动摇了腐朽的封建社会的根基,使得唐朝不久后便宣告覆亡。黄巢能诗善文,有《题菊花》、《不第后题赋菊》、《自题像》等佳作传世。

辽太祖

名耶律阿保机,小名啜里只,汉名亿,契丹族选剌部人。他是我国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原本出身于耶律氏的贵族家庭,因战功而被选举为契丹可汗,后经过征战统一契丹八部称帝。在位期间,他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大胆地改革契丹习俗,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商业贸易,制作契丹文字,推进了契丹政权的封建化过程,使之成为当时我国北方的一个强大政权。公元926年七月,他率军回国途经扶余城(今吉林四平)时病死,终年55岁,死后谥号为太祖,葬于祖陵(今内蒙林西木叶山)。

宋太祖

名匡胤,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宋朝的开国皇帝,在位17年。他原本是后周的殿前检点,掌握着后周兵权。公元960年,他发动“陈桥兵变”,废去周世宗之子柴宗训,自己称帝,建国号为宋,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即位后,他先后攻灭了各个地方割据政权,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同时又加强了对北方契丹的防御。他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又将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政权收归中央,使得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地方割据局面基本结束。他还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兴修水利,减轻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他重文轻武,过于强调“安内守外”,最终导致了北宋后来的“积贫积弱”的局面。公元976年病死,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今可南巩县西南堤东保)。

宋太宗

名匡义,因避讳宋太祖的名字而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赵炅,太祖赵匡胤之弟,在位22年。他曾参与陈桥兵变,拥立其兄赵匡胤为帝,封为晋王。宋太祖死后,他于同月继位,改年号为“太平兴国”。他登基后继续进行统一全国的事业,征服吴越,攻灭北汉,又发动了数次对辽战争,却均遭大败。他执政时注重发展农业,兴修水利,鼓励垦荒,使社会生产有所发展,但对百姓的盘剥颇重。晚年,他血腥镇压了四川地区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公元997年,赵匡义因箭伤屡发而死于汴京万寿殿,死后的庙号为太宗,葬于永熙陵(今河南巩县西南堤东保)。

包拯

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宋代著名政治家。他于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中进士,担任监察御史之职,向朝廷提出了练兵选将、充实边备的建议。曾经奉命出使契丹,后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开封府尹等职。包拯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之一,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己任,因而深受百姓爱戴。他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并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无赖刁民。由于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和果断英明的断案能力,后世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千百年来一直受到极高的崇敬。

西夏景宗

名元昊,又名曩霄,小字嵬理,西夏太宗李德明之子。太宗病死后,他袭位为夏国王,宋朝封他为西平王。1038年,他不顾多方的反对建国称帝,改年号为“天授礼法延祚”,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在位期间,他制定了官制、法制,创造了西夏文字,并进行扩军,抵挡住了宋和辽的联合进攻,统治着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成为雄踞于我国西北方的一个强大政权。1048年,李元昊被儿子宁宁哥害死,谥为景宗,葬于泰陵(今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平羌堡西北)。

司马光

字君实,陕州涑水(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宋代杰出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幼时就聪颖过人,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流传。他历仕宋朝四朝,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进士,庆历八年,官大理寺丞,召试,授馆阁校勘,累除知制诰,改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英宗朝,任龙图阁直学士,改右谏议大夫。神宗时,擢翰林学士,判西京留司御史台,拜资政殿学士。因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熙宁四年(1071年)离朝退居洛阳,致力编撰《资治通鉴》。哲宗即位次年,任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废除新法。同年卒,封温国公,谥文正。以文著名,亦能诗词。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

王安石

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宋代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及第,曾任地方官多年。为改变宋代长久以来积弱积贫的局面,王安石力主变法改革,获得了宋神宗的赏识,于1069年出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开始大力推行包括青苗法、保甲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等在内的“熙宁新政”,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军事到科举、教育,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这是北宋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政治改革实践。由于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王安石被两次免职,晚年闲居江宁府。宋神宗去世后,新法被旧党全部废除,王安石不久便抱憾病逝。王安石也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散文都卓有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先生文集》传世。

金太祖

名完颜阿骨打,按出虎水(今黑龙江哈尔滨东南阿什河)女真完颜部人,金国建立者,在位9年,病死,终年56岁,葬于睿陵(今北京房山西面三峰山下)。1113年,完颜阿骨打担任女真各部的都勃极烈(即部落联盟长),此后他先以武力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后又领导女真族发动了反抗辽国奴役的战争,并不断地取得胜利。1115年,阿骨打称帝,国号金,定都会宁。此后,他不断攻占辽的领地,并于1123年与北宋联合攻破辽国,辽天祚帝西逃夹山(今内蒙古萨拉齐西北)。阿骨打在位期间,定制度,立刑法,造文字,加强皇权,为金的立国奠定了基础。死后庙号为太祖,谥号为武元皇。

宋高宗

名构,字德基,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在位36年,葬于永思陵(今浙江绍兴东南17.5千米处宝山)。北宋灭亡后,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即位,改年号为“建炎”。他在位初期曾起用抗战派李纲为相,以宗泽为东京留守,发动军民抗金。但不久便罢免了李纲,起用投降派黄潜善、汪伯彦,把宋军防线由黄河一线南移至淮、汉、长江一线,从而使抗战形势急转直下。在他逃抵临安后,又为形势所逼,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金,后却又任用投降派秦桧为宰相,一味地屈膝妥协,并杀害了抗金将领岳飞,以割地、纳贡、称臣的屈辱条件,与金朝订立了“绍兴和议”,并对内镇压了洞庭湖地区的钟相、杨幺农民起义。后为形势所迫而让位给太子,不久病死。

成吉思汗

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氏,蒙古开国君主,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出生于蒙古部贵族家庭,年少时父亲被仇人毒死,部属离散,他投奔克烈部首领王罕,收集亡父部下,经过多年的努力,连续击败蒙古纷争部落,终于统一蒙古。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大聚会,建大蒙古国,铁木真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蒙古国先后攻金、灭夏,统一了中国北方,并不断西征,先后建立了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儿四个属国(汗国),打通了亚洲和欧洲的陆路交通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军事才能卓越,用兵注重详探敌情、分割包围、远程奇袭、佯退诱敌、运动中歼敌等战法,史称“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另一方面,他的作战也带有野蛮残酷的特点,大规模屠杀居民,毁灭城镇田舍,破坏性很大。元代建立后,被追加庙号太祖。

耶律楚材

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又号玉泉老人,元代著名的政治家。他原本是辽宗室,在青年时代就以博学多才而闻名,曾任金开州同知、中都左右司员外郎等职。蒙古军破中都后,成吉思汗对他的才能大为赞赏,并带他随军西征。在窝阔台汗时期,他力主废除了蒙古军的屠城旧制,竭力保全攻陷诸地人民,并改革蒙古陋习,制定君臣礼仪,建立课税制度,使蒙古国初步具备了仪制和法制,元朝立国的规模大多由他亲手制定。元朝建立后,他曾被任命为相,主持设立了编修所、经籍所,刊印儒家经典,弘扬儒家文化,并主持开科取士,召用儒者,渐兴文教,使得元朝一度出现了文化复兴的迹象。死后赠广宁王,谥文正。有《湛然居士集》传世。

元世祖

名忽必烈,成吉思汗之孙,拖雷第四子。初从蒙哥进攻南宋,1259年蒙哥死于四川合州,次年他在开平(在今内蒙古正蓝旗)即大汗位。与此同时,其弟阿里不哥在和林即位,双方内讧长达五年多。1264年他取得胜利,将都城由和林迁至燕京(今北京),称为大都,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统一全国。此后,又向邻国发动战争,均遭失败。他在位期间,确立中央集权政治,建立包括行省在内的行政、军事、赋税等制度,加强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并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重视农业,设置司农司专掌农田水利,大规模推行屯田;统一货币,疏浚运河,设置驿站,对元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他将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致使各族起义斗争始终不绝。

文天祥

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伟大的民族英雄。1275年,元军进逼南宋,文天祥在江西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帮助朝廷抗敌。第二年担任右丞相,奉命去元营谈判时被扣留。后来脱险,冒着九死一生到达福州,继续抗元,兵败被俘后被送往燕京(今北京),囚禁了3年。元朝统治者千方百计利诱威胁,要他投降,但他坚贞不屈,从容就义。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正气歌》,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

刘基

字伯温,青田(今浙江温州文成)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是元朝末年的进士,初任江西高安县丞,继任江浙儒学副提举,后因不得志弃官归隐,赋诗著述。50岁时应朱元璋之邀重新出山,辅佐朱元璋一统大明江山,被人们称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伟人。明朝建立后,刘基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负责明朝的历法编订、军卫制度的建立、朝廷体制的整顿以及金陵皇城的工程设计等,主张禁止滥杀,整肃纲纪,对明初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后因受李善长、胡惟庸等人的排挤而辞官,回归故里,直至病死。刘基多才多艺,天文、地理、兵法无不通晓,诗词、散文也都是明初的大家,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能之才。有《郁离子》、《覆瓿集》、《写情集》、《梨眉公集》等作品传世。

明太祖

名元璋,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的开国皇帝,在位31年。他出生于贫农之家,年轻时为了糊口而出家为僧。红巾起义爆发后,他参加了濠州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逐渐取得领导权,并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起义军势力。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建年“洪武”,定都应天。同年八月,明军攻克元大都,元朝灭亡。朱元璋创建明朝后勤奋治国,采取与民安息的政策,减免赋税,奖励农耕,整肃吏治,巩固边防,对生产力的恢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都起了积极作用。但他大兴冤狱,诛杀功臣,对官民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使权臣和宦官更容易控制政权,为明末的宦官专权埋下了隐患。1398年,朱元璋病死于南京西宫,谥为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应天孝陵(今南京城外钟山南面独龙阜玩珠峰下)。

明成祖

名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在位22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朱棣从北京起兵发动政变,于1402年占领南京,后在南京即位,年号永乐。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在位期间营建北京城,重修万里长城,解除了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央政府的威胁;他设置奴儿干都指挥司,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乌弟河、库页岛等地,使上述地区归属于明中央政府;他还派郑和下西洋,扫除了禁海闭关的痼疾。在他的统治下出现了明初的盛世。但他以血腥的屠杀清除建文帝余党,设置东厂加强特务统治,还重用宦官开始干预明朝政事,埋下了明朝宦官专政的祸根。1424年,朱棣病逝于北征返程途中,葬于长陵(今北京十三陵),庙号太宗。1538年,嘉靖帝将他的庙号改为成祖。

郑和

本姓马,小字三保,明云南昆阳(今晋宁)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航海家。他在朱元璋征云南时被俘,后来进入燕王朱棣藩邸为宦官,“靖难”之役中因为监军从征有功,赐姓郑,擢内官监太监,人称三保(宝)太监。郑和开辟了我国乃至整个世界的航海新纪元,在1405到1433年之间,他率领宝船船队先后7次通使西洋诸国,足迹从中国海到印度洋,从台湾到波斯湾,远及非洲,开创了中外交通史上最远的航路,并帮助马来西亚建国,还使得海外诸国争相来明朝朝贡,时人称为三保太监下西洋,是明代初年的盛事。后病卒于南京。

于谦

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爱国英雄。他于永乐十九年中进士,1448年任兵部左侍郎。次年秋,蒙古瓦剌也先进犯大同,明英宗朱祁镇亲征,不久便在“土木之变”中被俘。也先挟持英宗直逼京师,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并拥立景帝。之后他出任兵部尚书,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大败也先。也先见无隙可乘,被迫求和并归还明英宗。之后,于谦仍然坚持加强军备,并派兵出关屯守边境。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复辟后,将于谦以“谋逆”罪加以杀害。有《于忠肃集》传世。

海瑞

字汝贤、国开,自号刚峰,回族,明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海瑞以“直言敢谏”著称于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他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中举人,1566年出任户部主事时,曾冒死上疏批评世宗迷信道教、不理朝政等事,结果触怒皇帝而被逮入狱,世宗死后获释。隆庆三年(1569年)任应天巡抚,疏浚吴淞江,推行“一条鞭法”,曾令徐阶等退田。后因与张居正政见不和而被革职闲居16年。张居正死后他又被召回起用,于万历十三年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污,后升南京都御史。万历十五年(1587年)病逝于任上。谥忠介。著有《海瑞集》。

张居正

字叔大,号太岳,明江陵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他在明穆宗时入阁,明神宗时成为首辅大臣,对明代政治、经济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他提出著名的“考成法”整顿官僚机构,抑制宦官势力,并采取整学政、清通欠、惩贪墨、汰冗官、省支出等项改革,使得明末腐败的政治局面得到了改善;他改革了赋役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并重用潘季驯,把黄河从水患变成水利,使得国家财政状况有了很大好转,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还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平定外患,扭转了边防的败坏局面。他为相的10年期间,是明朝中叶以来最好的时期。有《太岳集》、《帝鉴图说》等著作传世。

努尔哈赤

名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明晚期建州女真人,后金国(清)的创立者,在位11年。他原本是明朝的龙虎将军,1583年,他起兵自立为王,与明合作,经过30多年努力,统一了原本四分五裂的女真各邦,于1616年在赫图阿拉城(今辽宁新宾)称帝,国号大金,年号“天命”,史称后金。建国后,努尔哈赤坚持整顿内部,发展生产,扩大兵力,并不断向明朝发起进攻。1626年,努尔哈赤在攻打宁远堡(今辽宁兴城)时为火炮击伤,后不治而死,葬于沈阳福陵(今辽宁沈阳东北15千米处的东陵),清朝建立后被追尊为清太祖高皇帝。他生前建立了对满族影响深远的八旗制度,并借鉴汉文制定了满文,这些措施对发展民族文化,加速社会封建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皇太极

名爱新觉罗·皇太极,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在位17年。皇太极是清朝历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在努尔哈赤死后被推举为后金大汗。在此后的10年时间里,他统一了整个东北地区,并降服朝鲜和蒙古,使后金获得了与明政府相抗衡的实力。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第二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年号为“崇德”,在关东地区建立起强大统一的清帝国。此后,皇太极继续保持着对明政府的进攻,发动了数次对明的战争,并先后四次绕过山海关进入内地,大大削弱了明政府的力量,为清朝的最终建立扫平了障碍。1643年8月,皇太极在沈阳中风而亡,火葬于沈阳昭陵(今沈阳北陵公园北),庙号太宗文皇帝。

李自成

字鸿基,陕西米脂人,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他童年时为地主牧羊,20岁充银川驿卒,崇祯三年(1630年)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先投农民起义军领袖高迎祥,高迎祥战死后被推举为起义军首领,号称“闯王”。他提出了“均田免粮”、“五年不征”、“平买平卖”等口号,同时实行“劫富济贫”的政策,并打开官府的粮食、金库,开仓放赈,救济饥民,使得农民军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农民军迅速壮大,不久打到西安。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立农民政权,称大顺王,年号永昌。他采纳谋士顾君恩的建议,先取关中,以关中为基地,进而攻取山西,经山西攻打北京,并于同年攻克北京,推翻朱明王朝。后来清兵入关,李自成战败,退至湖北通山九宫山,被当地地主武装杀害。

郑成功

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人,明末清初的著名将领,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他年轻时曾经在南京国子监太学拜名儒钱谦益为师,南明弘光政权覆灭后回到福建,在厦门建立了抗清根据地,并利用控制台湾海峡制海权的优势,发展海上贸易,以商养战,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1661年,他发动收复台湾的战争,并于次年迫使荷兰殖民者投降,使得荷兰殖民者对台湾长达38年的统治宣告结束,台湾重新回到中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郑成功在台期间,加强政治经济建设,置府县、务屯垦、废苛税、兴学校,改善军民关系,安抚台湾土著,颁布各种法令和条例,为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在收复台湾不久,郑成功便因病去世,年仅39岁。

顺治

名爱新觉罗·福临,皇太极第九子,在位18年,世称顺治皇帝。皇太极病死后,年幼的顺治继位,继续发动对明朝的进攻。1644年4月,清军攻入山海关,击败李自成起义军,同年10月,顺治迁都北京,成为清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在位期间,顺治吸收汉族文化,倚重汉族官吏,下令剃发、圈地,颁布《大清律》,整饬吏治,与民生息,使得明末以来混乱的社会局面和凋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与此同时,他继续派兵西进和南下,镇压农民军,消灭南明政权,使得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重归中央政府的管辖,从而奠定了清王朝的基础。1661年,他神秘猝死于宫中,年仅24岁,葬在河北孝陵(今河北遵化西北昌瑞山),庙号为世祖章皇帝,史称顺治皇帝。

康熙

名爱新觉罗·玄烨,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个皇帝,在位61年。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他8岁继位,16岁时成功翦除了专权大臣鳌拜及其党羽,随后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驱逐了入侵后盘踞雅克萨的沙俄军队,还平定了新疆、西藏反动贵族的叛乱。这些举措巩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疆域,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一个繁盛、统一的封建强国。康熙在位期间,清代社会政治安定,经济繁荣,为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他死后葬于景陵(今河北遵化西北),庙号为圣祖仁皇帝,史称康熙皇帝。

雍正

名爱新觉罗·胤禛,康熙皇帝第四子,康熙病死后继位,在位13年。雍正是历史上毁誉参半的一位皇帝。他继位后残酷屠戮曾参与皇位争夺的兄弟,并大兴文字狱,严厉镇压具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以特务机构强化君主专制,这些都使得他以严酷、残忍而闻名。但他平定青海和硕特部贵族的叛乱,反击准噶尔部贵族的骚扰,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与沙俄订立《中俄布连斯奇界约》、《中俄恰克图界约》等措施,对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有步骤地进行多项重大改革,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乾隆时期的“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死后葬于河北泰陵(今河北易县西),庙号为世宗宪皇帝,史称雍正皇帝。

雍正帝临雍讲学图

雍正帝在位期间曾多次到国监讲学,努力做到让文化为专制统治服务。

乾隆

名爱新觉罗·弘历,雍正皇帝第四子,雍正病死后继位,在位60年。乾隆在位期间务实足国,减免赋税,重视农桑,使得社会生产持续发展,“康乾盛世”在他统治期间达到了顶峰。同时,他继续推行康熙、雍正以来的内政、外交策略,对内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消灭了天山南路大小和卓的势力,对外严厉拒绝英国特使马嘎尔尼提出的侵略性要求。这些措施对于中国多民族并存的局面和领土的完整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他统治后期任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和珅20年,致使政治腐败,民怨沸腾,农民起义频繁爆发,原本强盛的清王朝也由此转向了衰败。1795年,乾隆将皇位禅让给皇太子,四年后病死,葬于河北裕陵(今河北遵化西北),庙号高宗纯皇帝。

林则徐

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清末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是嘉庆年间的进士,早年担任过清政府道台、巡抚等职,为官清廉而正直,颇有政绩。1837年初,他出任湖广总督,此后坚持在海关查禁鸦片,鸦片战争爆发后他曾上书道光皇帝禁烟,并受命为钦差大臣赴粤禁烟,于1839年6月3日主持了著名的“虎门销烟”。此外,联合水师提督关天培筹划海防,多次挫败英军的武装挑衅。他还设立译馆,将大量外国书报、律例、军事著作等介绍到中国,并编成《四洲志》,成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驱。晚年因遭谗害而被流放新疆,后病死于广东普宁县。有《林文忠公政书》、《信及录》、《林则徐日记》等著作传世。

曾国藩

字伯函,号涤生,湖南湘乡人。1853年,咸丰帝任命他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督办地主武装团练。他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兵勇及其将领全用湖南人,因此被称为“湘军”或“湘勇”,为清王朝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努力,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瞩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其所著《曾国藩家书》至今仍为人们所重视。

左宗棠

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晚清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早年曾中过举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他编练了“楚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屡建奇功,人称“常胜将军”。在洋务运动中,他与沈葆桢在福州设马尾造船厂,制造轮船,为中国近代造船工业做出了贡献。左宗棠是我国近代对国家领土贡献最大的人物之一。他于光绪元年(1875年)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组建西征军,将脱离祖国10余年的新疆一举收复。平定新疆后,他提出了新疆建省方案,以及浚河渠、建城堡、清丈地亩、厘正赋税和分设义塾等项主张,并呈请与俄国交涉收复伊犁。左宗棠以他收复新疆的巨大功绩而名垂青史。1881年,左宗棠出任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后病死福州。有《左文襄公全集》传世。

洪秀全

原名仁坤,广东花县人,清末伟大的农民起义领袖,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他于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深入广西,以宗教发动农民群众。于1851年举行金田起义,编组太平军,颁布《太平军目》,又以“十款天条”严明军纪。此后,太平军围长沙,克武汉,下九江,于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都城,改称天京。此后,因领导层发生内讧,导致太平军实力大大削弱,形势急转直下,南京被困。洪秀全忧虑成疾,于1863年病逝。他死后不久,清军便攻破南京,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农民运动,洪秀全于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改变土地制度和其他改革社会的措施,其纲领内容的完备性和深刻性,使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历代农民革命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冯子材

字南干,号萃亭,一作翠亭,广东钦州人,晚清抗法名将。他出身行伍,早年曾随向荣、张国樑镇压太平军。中法战争爆发后,年近古稀的冯子材闻清廷对法宣战,遂上书请战,并召集旧部,募兵18营,号“萃军”,开赴广西前线。他选择地形险要的关前隘一带为战场,浚深壕、修长墙、筑坚垒,配备较强的策应之师,形成较完整的多层次山地防御阵地,部署兵力,积极备战。法军司令尼格里率兵分三路直扑关前,冯子材指挥诸军沉着应战。危急之时,自己持矛大呼,领兵跃入敌阵肉搏,酣战半日,杀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旋即挥师猛追,连克越南文渊、谅山,重创尼格里,将法军逐于郎甲以南。后因清政府下令停战,他被迫撤回境内。1903年,受命会办广西军务,抱病兼程赴桂,卒于军旅。

李鸿章

本名铜章,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其前半生战功赫赫,率淮军与湘军共同镇压了太平天国。其后半生与洋务运动紧密相连,他创办了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3个中国近代早期军工企业。1870年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后,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得出了“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1872年底,他首创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从客观上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1888年,李鸿章亲自缔造了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北洋海军。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的覆灭标志着他一生为之努力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另外,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定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如《中法会订越南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其一生功过是非至今仍众说纷纭。

慈禧太后

叶赫那拉氏,满洲镶蓝旗人,清咸丰帝之妃,同治、光绪两朝实际最高统治者。1851年以秀女被选入宫,因得咸丰皇帝宠幸而进封懿嫔,后晋贵妃。咸丰帝病死后,那拉氏的儿子载淳继承皇位,是为同治皇帝。同年,那拉氏与恭亲王奕发动政变,实行垂帘听政,实际控制了国家大权。她依靠曾国藩、李鸿章等组织的汉族地主武装,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和苗民、回民起义,使清王朝的统治得到暂时稳定。中日战争中,她一味求和,幻想列强出面干涉、调停,导致甲午战争失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8年,光绪帝为了振兴国家而决定变法,那拉氏发动政变,扼杀新政,囚禁光绪帝于瀛台,开始复出训政。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那拉氏挟光绪出逃西安,并于第二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死,她命立年仅3岁的溥仪为帝,年号宣统,自己也于次日病死,结束了对清朝长达47年的统治。

刘铭传

字省三,安徽合肥人。刘铭传因参与湘军镇压太平军有功,官至直隶提督。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刘铭传奉旨进京,呈《海防十事》,被授予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他密抵台湾后,积极布防、备战,历8个月之久,以中方胜利告终。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宣布台湾正式建省,刘铭传被任命为台湾省的第一任巡抚。他于台湾巡抚任上6年,积极实行“新政”,开办洋务,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创办军工企业、通商惠工、修筑铁路、发展近代交通等等,成为台湾近代化建设的先驱。刘铭传在抵抗法国侵略、台湾建省和建省后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人物,受到海峡两岸人民长久的怀念。

张之洞

字孝达,号香涛,亦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1884年中法战争时,由山西巡抚升任两广总督,起用退休老将冯子材,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在英、德支持下,成为后起的洋务派首领。先后开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马鞍山煤矿、湖北织布局、湖北缫丝局等重轻工业企业,并筹办卢汉铁路。 1898年发表《劝学篇》,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以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反对戊戌变法。1900年,义和团运动崛起,他力主镇压。张之洞注重教育,先设广东水陆师学堂、立广雅书院,武备文事并举。其后又强调办学首重师范,他的思想对清末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邓世昌

清末海军名将,民族英雄。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1867年,考入船政学堂海军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1880年,李鸿章将其调入北洋水师。1887年,任“致远”舰管带。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船身倾斜。随后,邓世昌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致远”不幸为日军鱼雷所击中而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邓世昌牺牲后,清廷谥以“壮节”之号,按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追赠太子少保衔,入祀京师昭忠祠。山东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号,以示中国海军风骨。

康有为

原名祖治,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近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康有为是19世纪后期中国政治学术界一位突出的思想家和活动家。他先后7次上书清廷,请求变法图强,其中以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的“公车上书”最为有名。他与梁启超等人一起创办《万国公报》,建立强学会,发行《强学报》,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1898年与梁启超等人发动戊戌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其后思想日趋保守,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他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诗歌创作。代表诗篇《出都留别诸公》5首,对国家危亡的命运表现得十分关切,意气豪迈。其政论文打破传统古文程式,汪洋恣肆,骈散不拘,开梁启超“新文体”之先路。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南海先生诗集》等。

袁世凯

字慰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北洋军阀鼻祖、中华民国大总统。1895年袁世凯被派至天津小站督练“新式陆军”,形成了日后北洋军阀的班底。1898年他向慈禧告密,参与镇压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任用他为总理内阁大臣,主持军政。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在革命党人和清廷之间左右逢源,借革命党人的声势逼清帝退位,又以此为资本,于1912年2月骗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1915年,为了让日本支持他复辟帝制当皇帝,接受了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同年12月11日,唆使他操纵的参政会拥戴他当皇帝,假意推辞一番后,于12日宣布接受帝位。这一幕丑剧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他当了83天皇帝就被迫取消帝制,后在举国声讨中死去。

谭嗣同

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著名的维新变法人士,近代中国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第一人。他出身仕宦人家却无心仕途,青年时期曾游历西北、东南各地,甲午战争后在浏阳创办新学,倡导变法,首开湖南维新之风。1897年,在湖南巡抚陈宝箴的邀请下,谭嗣同回到长沙创办新政。在此期间,他先后设立了时务学堂、南学会、武备学堂及保卫局等机构,并筹划了开采矿产、修筑湘粤铁路及修建内河轮船等事宜。戊戌变法时,他被授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的职务参与新政。慈禧太后政变后,谭嗣同宁愿为革命流血而拒绝出走,与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等人一起被害,世称“戊戌六君子”。其著作后世编为《谭嗣同全集》。

孙中山

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广东香山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领袖。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起成立第一个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中国同盟会,任总理,并提出了“三民主义”革命指导思想。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孙中山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同年2月南北议和达成协议,他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1913年7月他发动反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1919年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3年11月发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后筹建黄埔军校,准备北伐。1924年底,孙中山为了谋求中国的南北统一,抱病北上,不幸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

陈独秀

原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1915年陈独秀创办并主编《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1917年2月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1918年冬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倡导新文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五四”运动后,陈独秀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8月,他与李大钊等人在上海建立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局书记,先后参加领导了五卅运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犯有右倾投降主义错误,1927年在党的“八七会议”上被撤销书记职务,1929年11月被中共中央政治局开除党籍。其著作辑为《独秀文存》、《陈独秀先生演讲录》、《陈独秀文章选编》等。

蔡锷

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我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他早年曾在长沙时务学堂师事梁启超、谭嗣同,戊戌变法后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曾在江西、湖南军事学堂任教,后被调至广西负责训练新式军队,极富盛名。1911年,蔡锷在昆明发动新军响应武昌起义,后任云南都督。“二次革命”失败后,他被袁世凯调往北京,加以笼络与监视。1915年袁世凯复辟时,蔡锷以赴天津诊病为由潜出北京,取道日本抵达昆明,12月通电宣告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通电讨袁,屡败袁军,致使各省纷纷独立,袁世凯的复辟失败。此后,他被任为四川都督兼团民政长。后赴日就医,不久病逝。有《蔡松坡先生遗集》传世。

朱德

字玉阶,四川仪陇人。朱德早年曾参加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赴苏联学习军事。1927年在南昌创办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军长。1928年4月率起义军余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任军长,此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总指挥,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时期,朱德任八路军总指挥、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朱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协同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朱德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殚精竭虑、勤勤恳恳地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76年7月6日,朱德在北京病逝。

蒋介石

国民党军统帅、军事家、政治家,名中正,浙江奉化人。蒋介石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 1924年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率部参加两次东征。1926年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提出“整理党务案”,打击和排斥共产党人,并于1927年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促成宁汉合流,致使北伐战争失败。此后,他相继打败阎锡山等军阀,建立起独裁统治,集中力量反共反人民。“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加紧“剿共”。西安事变后他被迫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抗战初期,蒋介石指挥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抗击日军。武汉失守后,他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于1946年挑起内战,在人民解放军的有力反击下,最终败走台湾。蒋介石在台湾复行“总统”职权,鼓吹“反攻大陆”、“反共复国”,然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

李大钊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党的北方组织负责人。李大钊在日本留学期间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回国后,他积极参与领导“五四”运动。1918年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全国人民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向中国人民介绍了马列主义。1920年春,李大钊和陈独秀开始酝酿组建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建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曾先后领导发动了开滦大罢工、京汉铁路大罢工等。1924年1月,李大钊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帮助孙中山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其著作编为《李大钊选集》。

刘伯承

四川开县人。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之后参加护国、护法战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暂编第十五军军长。1927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后留学苏联。1930年回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央军委委员、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宋庆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诞生于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少年时代,她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自1913年追随孙中山开始,宋庆龄在她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致力于谋求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与此同时,她把许多精力投入到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1950年她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1951年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奖”。1952年,她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主席。在长期的国际政治活动中,她为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发扬进步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增进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人们广泛的崇敬,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杨虎城

陕西蒲城人,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将领。1912年杨虎城投身于辛亥革命运动,1924年加入国民党。“九一八”事变后,杨虎城主张抗日,反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933年曾请缨抗日,遭冷遇。中共《八一宣言》发表后,接受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曾与中共代表协商抗日事宜。1936年12月12日,他和张学良将军共同发动了著名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促进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推动了全国的抗日战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杨虎城被蒋介石逼迫出国。1937年11月他由法国回到香港,准备参加抗日工作,后被骗至南昌遭囚禁达12年之久,1949年9月被秘密杀害于重庆。杨虎城将军热爱祖国,追求进步。他为促进国共合作、推动抗日而献身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毛泽东

字润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年他发动和领导了秋收起义,并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率部与南昌起义余部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从1930年11月到1933年3月,毛泽东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四次大“围剿”。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1937年到1949年,毛泽东领导人民分别取得了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1966年由于他对国内国外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错误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但就其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巨大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毛泽东思想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

叶挺

字希夷, 广东惠阳人,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1924年叶挺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回国后,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1926年北伐战争中,他率领独立团英勇作战,获得“北伐名将”的声誉,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 1927年,叶挺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出国,与党失去联系。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参战,任新四军军长,执行中共中央正确路线,坚持华中敌后抗战,他开创了苏南、苏北、皖南、皖中、皖东、皖东北、豫皖苏边和淮海等抗日根据地。1941年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无理扣押,在狱中坚贞不屈。在中国共产党的严正交涉下, 1946年,叶挺被释出狱,在由重庆到延安的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叶挺独立团在北伐中英勇作战

1926年5月,北伐军先遣队挺进湖南,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

贺龙

原名贺文常,字云卿。湖南桑植人。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一师师长。1927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湘鄂西前敌委员会书记,红二军团总指挥兼红二军军长、红三军军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〇师师长,晋西北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司令员兼晋绥野战军司令员、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叶剑英

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广东梅县人。1917年入云南讲武堂。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领导广州起义。 1928年赴莫斯科学习。1930年回国,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总参谋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参谋长。1941年任中央军委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北平市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南军区代司令员,军事科学院院长,中央军委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共第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至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十一届中央副主席。

周恩来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浙江绍兴人。周恩来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1927年领导发动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和南昌起义。长征途中,在遵义会议上他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继续当选为军委副主席。西安事变后,周恩来作为中共全权代表与蒋介石谈判,促成了团结抗日局面的出现。抗战胜利后,为制止内战的爆发,周恩来和毛泽东等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内战全面爆发后,他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指挥解放战争,同时指导国统区的革命运动。建国后,周恩来一直任政府总理,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并参与了许多重大的外交事件。他为实现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做出了卓越贡献。“文革”开始后,他一直坚持与“四人帮”作斗争,直至逝世。其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

刘少奇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湖南宁乡人。1921年刘少奇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与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等著名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等。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对毛泽东思想作了完整的概括和系统的论述。建国后,刘少奇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他在制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遭到政治陷害,被免除一切职务。1968年10月被开除出党。1969年11月12日病逝。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恢复其名誉作了专门的决议,肯定了刘少奇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功绩。

彭德怀

原名彭得华,湖南湘潭人。1922年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参加了北伐战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领导平江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军长,后任第三军团总指挥。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副总指挥,第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共第七、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聂荣臻

四川江津人。1922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赴苏联学习。1925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中共湖北省委军委书记。1927年参与领导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三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陈毅

字仲弘,四川乐至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参加领导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兼第十二师师长,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领导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新四军代军长、军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华东、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七至第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徐向前

原名徐象谦,字子敬,山西五台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广州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参谋长、师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师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共第七至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张学良

字汉卿,号毅庵,辽宁海城人,近代著名的爱国将领。他是奉系大军阀、“东北王”张作霖的长子,1928年6月,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张学良不顾日本的压力,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他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结果使东北三省很快被日本关东军占领。1936年,他在西安多次向蒋介石面陈结束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均遭蒋拒绝。12月12日,他与杨虎城共同发动了闻名中外的“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同时电请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到西安共商救国大计。这次事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成为扭转中国危局的关键。此后他被蒋介石软禁,从此一直过着软禁生活,先后被囚禁于浙江奉化、贵州、重庆、台湾新竹、台北等地,后病逝于美国夏威夷。

罗荣桓

湖南衡山(今衡东)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了鄂南暴动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红四军政治委员,中国工农红军后方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代理师长,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中南局第二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邓小平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四川广安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赴广西发动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抗战时期,他同刘伯承共同领导一二九师创建了晋冀豫等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军区政委,1947年同刘伯承一起率军挺进大别山,开始了对国民党的全国性战略进攻。建国后,邓小平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等职。“文革”期间,他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1973年恢复副总理职务。周恩来病重以后,他主持党和政府的日常工作,着手整顿混乱的局势,因此受到“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迫害,1976年4月又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77年7月复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成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从1978年以来,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决策人,领导全党制定和实施新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理论。其重要文章、讲话已被收入《邓小平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