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
人类起源
人类在生物学方面的形成过程。科学地揭示这一过程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此前,上帝造人等特创论占绝对统治地位。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说明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第二年,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明确提出人猿共祖论。此后,进化理论不断完善,古人类化石相继发现,人类起源于动物界的观点逐渐得到大家普遍承认。理论上将人类起源过程分作三大阶段:古猿阶段,即尚未向人转化的纯粹动物的祖先阶段。正在形成中的人阶段,即亦猿亦人阶段;直立行走、能使用简单工具是具有人的特质的基本表现。完全形成的人阶段,即能制造工具的人阶段;该阶段包括猿人和智人两大时期,它们又分别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人类起源经历了漫长的由猿到人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的决定因素是劳动。
氏族公社
原始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达到全盛,金属器时代趋于瓦解。其主要特征是:靠血缘纽带维系,实行族外婚;生产成果归氏族公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公共事务由选举出的氏族长管理,重大问题(血亲复仇、收容养子等)由氏族成员会议决定。在共同经济生活的基础上,形成氏族共同的语言、习惯和原始的宗教信仰。氏族公社产生新的氏族,联合形成胞族,几个有亲属关系的胞族组成部落。 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发展阶段,后来由国家所代替。氏族公社的出现,使得人们相互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加强了原始的简单协作,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部落联盟
原始社会后期由具有血缘关系的或相毗邻的、利害一致的部落组成的社会组织。起源于同一祖先具有血缘关系的若干氏族,从同一氏族中分离出来散布在不同的部落中,这些部落便自然成为组成部落联盟的基础。另外,使用彼此尚能相互了解的语言或方言以及领土的接壤,也是组成部落联盟的重要条件。其特征是:加盟各部落都是独立的、平等的;联盟的机关是联盟议事会,由加盟各部落的酋长组成,是最高的权力机关,联盟的决议各部落必须服从;部落联盟没有主掌执行权的首脑,只有两个军事首领,这两人的权力平等,其权力只在部落间发生冲突时担任指挥,平时无行政管理权。部落联盟的主要职能是共同从事军事行动,如袭击敌对部落或对付外来侵略者时采取一致行动。
军事民主制
原始社会最后瓦解时出现的一种向国家过渡的社会管理制度。这时既存在着军事首长的个人权力,又存在着氏族民主制的因素。军事民主制的管理机构有三:全部落成年男子组成的人民大会、氏族贵族组成的议事会和军事首长。军事首长往往由议事会推荐提名,民众会选举任命。军事首长的重大决策也须征得议事会和民众会的同意,但在战争期间他有较大的决断权,对战争所得也可占有较多份额。军事首长的职位一般既非终身也不世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也愈来愈明显。当军事首长的权力范围扩大到部落联盟,甚至对人民大会的决议不加理睬独断专行,选举也就变成世袭制。一旦军事首长或其他显贵在原有的氏族部落组织之外,设立了维护自己利益的警察、监狱和法庭等机构,军事民主制便最后瓦解而由国家代替。
石器时代
人类发展的古代文化水准,以制造和利用石制工具为特点。根据工具的形状和使用的复杂程度,石器时代通常划分为三个独立的阶段,即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又分早、中、晚三期,以使用原始的打制石器为特征;经济生活以采集与狩猎为主。随着新石器时代定居的农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结束。中石器时代,介于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之间,工具以打制石器为基础;磨制石器曾见于中石器时代的石器组合中,和各种骨制、角制和木制工具同时出现;人们的经济生活以发达的采集和渔猎生产为主。新石器时代,史前人类技术发展或文化演进的最后阶段,以磨制石器、驯化动植物、永久性村落和制陶或编织等手工艺为特征,经济生活的最大成就是产生了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
金属器时代
人类历史上使用金属工具时代的文化,可分为铜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铜器时代又称金石并用时代,约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开始是天然铜,后来学会冶铜,但铜的产地少,还不能广泛用来制造工具,故与石器并用。冶铜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金属器时代,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青铜器时代约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青铜是铜与锡的合金,熔点较铜低,但硬度比铜高,可用来大量制造器物。青铜器出现后,促进了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阶级社会也在此时形成。铁器时代约在公元前2000~前1000年,铁含量丰富,硬度高,适用范围大,其发现后铁器工具得到很大的发展。铁器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使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人类可以说完全进入了阶级社会。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原始社会后期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发生于金石并用时代。金属器时代开始后,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农业与原始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因而使劳动分工出现新的变化。随着较大规模畜群的形成,有些部落主要从事畜牧业,使自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游牧部落。游牧部落生产的生活产品不同于其他部落,而且数量较多,从而促进了交换。交换相应地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家庭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男子从事的畜牧业成为谋生的主要手段,男子在家庭中取得了统治地位。后来,农业和手工业也有所发展。一切部门生产的增加,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战俘成为奴隶。这样,就零散地出现了奴隶制。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社会分裂为两个阶级:奴隶主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A0C78/40659607047838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7_0061.jpg?sign=1739015969-T53un04G9HDFo0nxsfsBzY7XuejKBbRd-0-9c08668bbfcd09a316c033ba31becae5)
这是撒哈拉沙漠的岩石水彩画,表现的是正在放牛的早期牧人。当进入金属器时代后,原始畜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原始社会后期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发生于青铜器与铁器时代。铁制工具的使用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使手工业日趋复杂,向多样化发展。手工业生产的多样化,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于是产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某些人承担的专门行业。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出现金银货币,贸易范围扩大,各部落联系加强。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逐渐增多,使用奴隶劳动更加有力,因而奴隶制得到发展。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使财富增多,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富人们经常发动掠夺战争,于是拥有财富的有产者成为氏族贵族,他们灭绝人性地剥削奴隶与穷人,从而加速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奴隶社会的产生。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一个不从事生产只从事交换的商人阶级,这便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人作为生产者之间的中间人,通过剥削生产者与消费者获得财富,并取得了生产的领导权。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货币借贷、利息和高利贷也相继出现。土地私有权被牢固地确立起来,土地完全成为私人财产,它可以世袭、抵押以至出卖。这时除了自由人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间的差别,这是随着新分工产生的新的阶级划分。财富更加集中,奴隶人数增多,奴隶的强制性劳动成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由于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两大阶级分化和对立日趋严重,氏族制已经过时,于是产生了国家。
蒙昧时代
根据生产技术发展水平而划分的原始社会的第一个文化阶段,是人类的幼稚时期,以顺应自然条件为特征。它又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低级阶段指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中级阶段指整个旧石器时代,相当于猿人与智人时期,距今约300万~1.5万年;高级阶段相当于中石器时代,属于晚期智人时期,距今约1.5万~1万年。蒙昧阶段这个时期,人类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如以采集果实、挖掘根茎和块根、拾取鱼贝和猎取动物等为食物。人类的制造品主要是从未加磨制的石器、棍棒、标枪,逐渐到磨制石器和制造弓箭,并掌握了磨擦取火的本领,从而学会了用火和石斧及做独木舟等。相应地人类也从居住的森林走出,开始有了萌芽状态的相对定居的村落。
野蛮时代
根据生产技术发展水平而划分的原始社会的第二个文化阶段,基本上是原始氏族社会成长发展直到它的鼎盛时期。它又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低级阶段指新石器时代,始于距今约八九千年至七千年前后;中级阶段属青铜器时代,约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高级阶段属于铁器时代,始于公元前2000年末,存在于整个公元前1000年。野蛮时代是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时期。人们能够磨制比较精细的石器,有了制陶术,学会了金属的冶炼,最初是炼铜,后来能够冶炼青铜和铁。有的地区,从动物的饲养发展为放牧畜群,导致游牧生活。适应于种植的地区,则直接从采集过渡到种植植物,逐渐发展为大规模的田间耕作。此时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并向阶级社会过渡。
文明时代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即阶级社会阶段。由于文字的发明和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这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文明时代包括奴隶社会、封建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文明时代的共同特点是:都建立在人剥削人、人奴役人的基础上,并以私有制为其共同的基础;存在和发展着不同程度的商品货币经济,商品货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内在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们在客观规律的面前是不自由的。国家的统治,文明时代的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是阶级压迫和阶级统治的工具。 文明时代在生产技能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上超过以前的一切时代,但它是建立在压迫与剥削的基础上的,必将为更高级的社会所代替。
古代埃及
世界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下游。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原始公社解体,奴隶制小国纷纷涌现。经过长期的战争与兼并,上埃及国王美尼斯征服了下埃及,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奴隶制国家。约公元前1710年由亚洲侵入埃及的一支游牧部落在尼罗河三角洲建立“牧人王朝”,并统治埃及100多年。后这支游牧部落被赶出,埃及又被奴隶主统一。至公元前16世纪中期,埃及进入空前强盛的时期。公元前15世纪,埃及成为奴隶制军事国家。公元前13世纪开始衰落,遭外族入侵,国家陷于分裂。公元前525年,埃及被波斯帝国所灭。公元前332年,又被马其顿亚历山大占领,至此埃及已经历了31个王朝。公元前30年归入罗马。古埃及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创建的文化对世界造成了深远影响。
埃赫那吞改革
埃及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国王所进行的一次社会改革。 在埃赫那吞即位前,阿蒙神庙的僧侣不仅拥有雄厚的物质财富,而且常常干预政事。埃赫那吞为了打击僧侣集团势力和世袭权贵,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依靠中小奴隶主和新兴的军事贵族,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他禁止崇拜传统的阿蒙神和其他地方神,下令封闭阿蒙神庙,没收其庙产,抹掉一切纪念物上阿蒙的名字,树立阿吞神为全国崇拜的惟一的太阳神,在各地大建阿吞神庙。埃赫那吞统治的第六年,迁都至尼罗河东岸的新都阿马纳,取名为埃赫太吞(意为阿吞之境界)。提拔新人改革政府官吏的成分,并在新都大力兴建阿吞神庙宇,雕塑阿吞神像。 在艺术上,追求朴素优美的现实主义,出现了许多的优秀文艺作品。但改革是短命的,埃赫那吞死后不久,改革彻底被废除。
古巴比伦王国
古代两河流域重要的奴隶制国家。由阿摩列依人始建于公元前1894年左右,苏穆阿布姆为第一代王。初期为弱小国家,在各国争霸中依附于其他强国。公元前1758年在第六代王汉谟拉比时期,统一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成为当时西亚最强大的国家。两河流域在古巴比伦统治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较前期有所进步,乌尔第三王朝时流行的王室奴隶制大地产消失,私有奴隶制发展明显,以阶级关系为基础的等级关系十分突出,出现一部内容较完备的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去世后,古巴比伦王国衰落,内外矛盾激化。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被小亚赫梯王国所灭,但其都城巴比伦长期成为西亚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亚述帝国
两河流域北部底格里斯河中游地区的奴隶制帝国。原是亚述城附近的一个小地区,后来崛起为强国,统治范围从巴勒斯坦延伸到土耳其。亚述可能是在公元前3000年出现,后来势力才慢慢强大。公元前9世纪是其全盛时期,当时在亚述纳西拔二世的统领下,远征到地中海地区。公元前745~前626年左右,亚述帝国征服了以色列、大马士革、巴比伦和撒马利亚等地。后来的伟大君主包括提革拉-帕拉萨三世、萨尔贡二世、辛那赫里布和亚述巴尼拔。亚述人不仅以残忍和勇敢闻名,他们还是巨大工程的建筑者。相传亚述巴尼拔在尼尼微的宫廷十分富裕。在艺术上,亚述人最有名的是石浅浮雕。公元前626~前612年亚述帝国被征服,当时的米底亚和巴比伦尼亚(加尔底亚)的国王摧毁了尼尼微城。
新巴比伦王国
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奴隶制国家。公元前630年,居住在两河流域南部的迦勒底人那波帕拉萨趁新亚述内乱之机,逐渐取得对巴比伦尼亚的控制权。公元前626年自立为巴比伦王,建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12年攻陷尼尼微,灭亚述帝国。公元前586年灭犹太王国,将犹太的国王、王公贵族及普通民众俘至巴比伦尼亚,此即所谓“巴比伦之囚”。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时期,王国处于极盛阶段,奴隶制经济有较大发展。奴隶广泛用于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奴隶主阶级分为军事贵族和商人僧侣两大集团。僧侣集团势力强大,首都巴比伦城的马尔杜克神庙僧侣在诸城神庙中居领导地位,在政治生活中有举足轻重的力量。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居鲁士二世攻入巴比伦尼亚,神庙僧侣迎居鲁士入巴比伦城,新巴比伦王国遂亡。
腓尼基
古代地中海东岸北部地区一系列小城邦的总称。位于利万特海岸中部狭长地带,北起阿拉杜斯,南到多尔,长约320千米,著名的城邦有推罗、西顿、比布鲁斯、乌加里特等。腓尼基一词来自希腊语,意为紫红色或青铜色,可能与该地所产椰枣的颜色和迦南人的深色皮肤有关,也有人认为与腓尼基人生产紫色染料有关。居民自称迦南人,属西北塞姆语族。 腓尼基人是公元前1000年地中海地区最著名的商人、贸易者和殖民者。该国陆续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和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公元前64年并入罗马的叙利亚行省。腓尼基人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是字母文字。这种文字直接影响古希腊字母,由希腊字母又衍生出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在东方,对阿拉伯、印度、亚美尼亚等地字母文字的产生也有重大影响。
以色列王国
巴勒斯坦北部古代希伯来人国家。约公元前1000年,以色列王扫罗在同非利士人的斗争中兵败身亡,此后,犹太国王大卫彻底击败非利士人,统一南北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犹太王国。大卫之子所罗门王统治后期,南北方矛盾激化,北方的耶罗波安一世在埃及支持下起兵反对所罗门,自立为王,建立以色列王国。暗利王朝统治期间,局面较安定。公元前722年,萨尔贡二世攻陷撒马利亚,将大批居民迁往异域,以色列王国遂亡。以色列王国是实行贵族政治的奴隶制国家。除国王外,还存在长老会议和民众会。以色列人是全权自由民,其中包括贵族、平民等奴隶主阶层和贫困的非奴隶主阶层。以色列地处近东贸易要冲,经济和文化均极发达,公元前8世纪时已普遍使用铁器,同近东各地区间的交流也很广泛。
犹太王国
巴勒斯坦南部希伯来人古国。约公元前1000年,以色列王扫罗在与非利士人的战斗中战死后,南方二部推举的犹太王大卫彻底击败非利士人, 统一了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犹太王国。公元前922年,大卫之子所罗门王死后,王国分裂,南部为犹太王国,罗波安为王。建国后,曾臣服于以色列、亚述等国。国王希西家及其重孙约西亚进行了政治宗教改革,在希伯来人历史上影响深远。公元前586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再下耶路撒冷,灭犹太王国,并将大批犹太臣民迁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此后,犹太地区先后处于波斯帝国、古代马其顿王国等的统治之下。 大卫、所罗门在位期间,经营贸易,国家的经济有较大发展。王国中央实行贵族政治,除国王外,还有长老会议和民众会,二者一直存在到犹太王国灭亡。
波斯帝国
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的帝国。公元前558年,在居鲁士二世领导下,发动起义,于公元前550年推翻米底王国,建立了奴隶制波斯王国。巩固了在伊朗高原的统治后,居鲁士发动了对外侵略战争。公元前539年占领两河流域。公元前525年并吞埃及。经过扩张,波斯帝国最后成为一个东起印度河,西到小亚细亚沿岸,北起中亚,南达埃及的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奴隶制帝国。大流士一世期间为巩固政权,大流士一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波斯帝国统治的延续起了重要作用。公元前5世纪,在希波战争中,惨遭失败,从此波斯帝国走向衰落。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被马其顿王亚历山大所灭。波斯人的宗教富有特色,广泛流行于中亚一带,并一度传入中国。
大流士一世改革
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一世为巩固和加强君主专制,于公元前518年实行一系列新的政治、经济改革。他将帝国划成约20个行省,每省设总督为行政长官,将军为驻军长官,分别对国王负责。另设总督秘书行监督职责。建立统一财政体系,改革税制,规定各省上交中央的税额以及形式,包括货币与实物两种,税收由国王任命的专门官吏经办。他制定法律,统一度量衡和币制,铸造全国统一的金币;郡设军事长官,统领地方军队,不受郡守管辖,分属5个军区,军队的核心是波斯人,大流士为最高统帅;修筑一些加强中央与各地联系的公共工程,如开凿联结尼罗河与红海的运河,修建广泛的驿路网,最重要的是从首都苏萨通向小亚细亚希腊城邦以弗所。大流士的改革加强了军事力量,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摩揭陀国
古印度奴隶制国家。公元前6世纪在国王频毗沙罗当政时崛起,征服别的奴隶制小国,成为恒河中游的强国。约公元前493年,瓶沙王之子阿阇世弑父自立,继续扩张,击败北邻跋珪国。继位国王迁都至交通便利的华氏城,以加强对占领地的控制。约公元前430年,大臣希苏那伽借人民起义登上王位,大举向北印度扩张,灭阿般提、居萨罗等国。约公元前364年,希苏那伽王朝亡,建立难陀王朝。平民出身的摩珂波德摩·难陀成为国王,摩揭陀国版图逐渐囊括整个北印度。约公元前324年,养孔雀家族出身的旃陀罗崛多自立为王,建孔雀王朝,基本实现南亚次大陆的统一,在印度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阿育王死后,帝国因内争而衰落。公元前30年,摩揭陀国被南印度的强国安度罗所灭。
贵霜帝国
中亚细亚的奴隶制国家,存在于约公元前1世纪~公元5世纪。贵霜原是位于中国祁连山一带古老的游牧民族“大月氏”,因公元前165年为匈奴所败而被迫迁至阿姆河流域,征服阿姆河上游的大夏。公元前1世纪初,大月氏五部翁侯之一的贵霜侯丘就却武力兼并其余四部,建立了统一的贵霜帝国。尔后,不断扩张,到第四代皇帝迦腻色伽统治时期达到全盛,其领土西至伊朗东部,南达北印度,成为纵贯中亚和南亚的庞大帝国,定都富楼沙。贵霜帝国商业发达,“丝绸之路”经过贵霜,贵霜商人与安息、印度、罗马、中国都有贸易往来。贵霜帝国大力推崇佛教,佛教由此时传入中国。贵霜统治的众多民族和各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尖锐。迦腻色伽死后,帝国很快衰落,到公元3世纪,分裂为一些小国,约公元425年,贵霜残余势力被哒人所灭。
迦太基
古代非洲北部以迦太基城为中心的奴隶占有制国家。相传系公元前814年推罗的腓尼基人在非洲北部海岸建立。在公元前8~前6世纪,迦太基逐渐向非洲内地扩张,使北非的一些腓尼基人殖民地处于从属地位,并且控制了西班牙南部沿岸和很多邻近岛屿,成为当时地中海西部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264~前146年,迦太基与罗马发生了布匿战争,结果迦太基被灭,迦太基城也被夷为平地,成为罗马统治下的阿非利加省。迦太基长期为地中海西部地区的中介贸易中心, 经商收入是奴隶主阶级财富的重要来源。迦太基的当权者主要是贵族寡头,最高行政官员称为苏菲特;元老院享有立法权和决定重大国事的权力,其成员终身任职;公民大会权力有限;另设有百人会议,执掌监察和审判权;军队主要由雇佣兵组成。
笈多王朝
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区。首都华氏城。 公元4世纪初北印度小国林立,摩揭陀国王旃陀罗·笈多一世征服附近王公,建立笈多王朝。其子沙摩陀罗·笈多征服了恒河流域的一些小国。到旃陀罗·笈多二世,北印度尽入笈多王朝版图,笈多王朝至此达到鼎盛时期。笈多王朝存在200余年,是印度封建统治由形成到确立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化。笈多王朝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自由农民沦为封地领有者的依附农民,封地领有者也演变成封建领主阶级。公元5世纪初,笈多王朝由盛转衰,中央政权削弱,国家陷于分裂,哒人吞并笈多王朝大部分领土。约公元579年,帝国的统治基本结束,北印度再度处于小国分立状态。
戒日帝国
公元7世纪统治北印度的封建王朝,又称羯若鞠羯国或称曷利沙帝国。公元6世纪北印度陷于分裂状态,许多小国相互斗争。公元606年曷利沙·伐弹那戒日王即位后,吞并其他小国,统一北印度,建成强大的封建帝国,首都为曲女城。戒日王朝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全国土地属于国王,臣属和寺院占有封地,农民变成封建主的依附农民。当时印度教占优势,佛教开始衰落。戒日王朝是印度封建制度最后确立的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工商业继续保持繁荣,种姓制度方面有显著的变化。玄奘取经促进了中印两国人民的了解,戒日王朝也多次遣外交使臣通聘唐朝,为印中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的扩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公元647年,戒日王逝世,国中大乱,宰相阿罗那顺篡位,戒日王朝即告瓦解。北印度表面上的短暂统一宣告结束。
莫卧儿王朝
1526~1858年统治印度半岛北部的伊斯兰教封建王朝。1526年,中亚封建主蒙古-突厥族后裔巴布尔入侵印度,战胜洛迪苏丹,统一了北印度,建立莫卧儿王朝。莫卧儿乃蒙古音转。1556 年,阿克巴继位,实行了进步的内政改革,采取宽容的宗教政策,扩大了莫卧儿王朝统治印度的社会、政治基础。他建立中央集权制,统一了次大陆广大地区,推动了印度社会经济向前发展。17世纪上半叶,莫卧儿王朝国势日盛。奥朗则布统治时期,向南印度进行军事扩张,王朝版图几乎囊括了整个南亚次大陆。但他强制推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并恢复对印度教臣民迫害的政策,国内矛盾激化。奥朗则布死后,各省总督纷纷独立割据,伊朗和阿富汗相继入侵,莫卧儿王朝走向衰落。1764年,莫卧儿王朝投降英国,沦为英国殖民者的附庸,名义上存在到1858年。
爱琴文明
指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代末分布于爱琴海域及邻近陆地、岛屿上的古代青铜文明,主要成分是“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早在公元前3000年,克里特进入金石并用时代,原始社会开始解体。约在公元前2000年,形成了许多奴隶制君主制国家。公元前1600年左右,克里特文明进入繁荣期。青铜器、陶器、金银制作技术有明显进步,宫殿规模宏大,设计奇巧,这时的文字已转变为线形文字。约公元前1400年,克里特文明被破坏。爱琴文明中心移向希腊半岛南部的迈锡尼。迈锡尼文明形成于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文明的特点是一系列君主国家的兴起,伴之宫殿、卫城以及宏大的王室陵墓、众多线形文字泥版文书等物质附属物。公元前12世纪,迈锡尼文明被多利亚人所灭,爱琴文明从此衰落。
特洛伊战争
在小亚细亚西部发生的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的战争,约发生在公元前12世纪初。在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以及希腊的悲剧和罗马的文学中也均有记载。公元前1500年左右,希腊人的一支阿卡亚人在南希腊建立一些城邦,其中以迈锡尼最强。公元前12世纪初,迈锡尼联合其他城邦远征特洛伊城,特洛伊人顽强抵抗。该战争持续了10年,最后在“木马计”中结束:希腊修建了一个巨大的木马,并将一支突击队隐藏其中,施计运入特洛伊城,实行里外夹攻的战术,才将其攻下。希腊人获胜后,毁灭了特洛伊城并大肆掳掠而归。 特洛伊战争历经10年,希腊人虽胜,但也消耗了自己的力量,从此,迈锡尼诸城邦走向衰落。不久,另一支希腊人多利亚人南下,征服迈锡尼诸城邦,迈锡尼及迈锡尼文化灭亡。
荷马时代
指公元前11~前9世纪古代希腊氏族制度解体的历史阶段。因反映该时期社会情况的主要史料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而得名。因史诗描述的是“英雄”的故事,又称“英雄时代”。该时代处于迈锡尼文明衰落之后,没有文字、宫殿、国家、城市,因此又常被称作“黑暗时代”、“希腊的中世纪”。但是阶级社会的曙光已经出现。铁器得到应用,居民从事农业、家畜饲养业,手工业、商业有了初步发展。在生产力的这种发展水平上,土地私有制已产生,贵族、平民、奴隶阶级均已出现。贵族把持氏族、部落的管理机构,军事首长掌有军事指挥权、宗教祭祀权和部分社会管理权,且权力日渐增大。在社会发展阶段上仍属军事民主制时期,可国家即将从军事民主制状态下的原始社会脱胎而生。
城邦
早期国家的一种类型,以古希腊国家为代表。词源可追溯至古希腊文“波利斯”,原有城堡、国家、公民集体、城市之意,中文意译名“城邦”。希腊城邦约二三百个,形成时间、途径和背景不同,但有如下几个基本的共同特点:小国寡民;多数以一个设防城市为中心,结合周围农区组成;均有一个小范围的、极端封闭的公民集体;与公民集体的存在相适应,希腊城邦在政体中均包含民主制成分,共和政体居多;城邦军事制度的主体是公民兵制;城邦无独立的祭司阶层,公职人员兼祭司职能。除古希腊外,意大利、腓尼基等地中海沿岸地区也曾出现过与古希腊城邦相同的早期国家形态,比如早期罗马的公民公社。这类国家有时也被称作城邦。目前有人提出了希腊式城邦是世界各国家形态的普遍形式的看法。
斯巴达
古希腊著名城邦,位于南希腊东南部,伯罗奔尼撒主要城市。起源于多利斯人。大概最初分为3个部落,至荷马时代末发展成五个地域部落,实行军事民主制。公元前9世纪建立,发展成为严格的军事主义社会。公元前800~前730年,征服拉哥尼亚其他地区,初步建起耕奴制。公元前8~前5世纪征服邻近的美西尼亚。公元前5世纪起斯巴达的统治阶级热衷于战争,建立起希腊最强大的城市。经过和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的长期竞争后,获得了整个希腊的霸权。公元前371年斯巴达的势力在留克特拉战役中被底比斯打败。公元前192年被击败后失去了独立地位,被迫加入亚该亚同盟。公元前2世纪中叶罗马并吞希腊,斯巴达终亡。其生活方式、政治和军事教育制度在古代和近现代均有过较大影响。
雅典
古希腊著名奴隶制城邦,是古希腊工商业城邦的典型代表,位于中希腊东南的阿提卡半岛。公元前2000年,曾在迈锡尼文明统治之下。公元前8世纪,王政被贵族制替代,形成贵族国家。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实行重大改革,为奴隶主民主制奠定了基础,为剥削外来奴隶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公元前506年,克里斯提尼又实行改革,实现奴隶主民主政治。在希波战争中,雅典始终是主战国。战争后期跃为希腊最强大国家之一,国内民主制进一步完善,奴隶制得到巨大发展。公元前431年,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最后惨败,提洛同盟瓦解。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抗击马其顿失败,沦为附属国。公元前2世纪中叶,被罗马征服。雅典民主的有利环境,促成思想文化的繁荣,为人类精神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梭伦改革
公元前7世纪末~前6世纪初,雅典平民反对贵族剥削、压迫和独揽政权的斗争十分激烈,公元前594年执政官梭伦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其主要内容有:取消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禁止把欠债的平民变为奴隶;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分为4个等级,分别规定与其等级相应的政治权利;设立400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制定新法典取代德拉古的严酷法律,使整个雅典法较有人道的色彩。梭伦还奖励公民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禁止输出谷物,改革度量衡,铸造雅典新币,制定了一些有关财产继承、禁止厚葬、抚恤为国牺牲公民的亲属等法令。 梭伦改革的实质是使富有的工商业奴隶主同贵族一样参与国家的统治,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调整了公民集体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有助于工商业的发展。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A0C78/40659607047838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02_0066.jpg?sign=1739015969-kbHB4Vm0NY0rYzppqA0oHGgXiPPSg8bU-0-a97393b140ecfd91bca2fdd18d3678ec)
这幅绘画表现了梭伦改革前夕,古代贵族展开激烈辩论的场面。
提洛同盟
希波战争期间以雅典为首组成的希腊城邦反波斯的军事同盟,又称雅典海上同盟。因同盟会址和金库最初设在提洛岛而得名。雅典为同波斯争霸,公元前478年,把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及爱琴海各岛近200个城邦组成提洛同盟,到公元前425年入盟者达300多个。雅典人当选为盟军统帅和会议召集人。但同盟事务由同盟会议决定,每个加盟国有相等的投票权,以雅典为首的具有海军力量的一些盟国提供军舰、士兵,其他邦则提供一定数额的金钱。同盟的成立对打败波斯帝国起了决定作用。公元前454年,同盟金库被迁到雅典,盟捐转化为贡金。提洛同盟逐渐成为雅典控制和剥削盟邦以及对抗斯巴达和推行海上霸权的工具。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被斯巴达击败,同盟被迫解散。
伯里克利改革
自公元前443~前429年,伯里克利一直当选为首席将军,主持国家事务。他对雅典的政治制度作了进一步的改革:取消贵族会议的政治职能,允许公民不受财产资格限制担任高级公职;向参加公共生活的公民发放津贴,以吸引公民参加社会活动;公民大会享有最高的行政和立法权利,对国家大事做出决定,由它投票选出10位将军;陪审法庭为雅典最高的司法和监察机关。在对外关系方面,积极推行扩张政策,主张对附属国严加控制,在许多地方建立军事移民点。伯里克利改革促使雅典奴隶主民主宪法最后完成,雅典的民主政治得到了发展。但是,享有公民权的人不到雅典居民总数的1/10,广大的奴隶妇女都被剥夺了政治权利,因此雅典的民主政治只是少数奴隶主的民主制度。
马其顿王国
位于巴尔干半岛中部的奴隶制国家。发源地在毗邻希腊半岛的马其顿尼亚地区。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马其顿出现部落统一运动,形成王国。公元前4世纪中叶,腓力二世实行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使马其顿跃为地方强国。他推行扩张政策,先征服邻近地区。然后南下,于公元前338年在喀罗尼亚大败希腊联军,控制了整个希腊。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发动掠夺东方的战争,灭波斯帝国,将马其顿统治扩展到西亚、埃及、中亚、印度河流域,建起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逝后,其部将纷争,帝国解体。公元前301年基本分裂成马其顿王国(希腊)、塞琉古王国(西亚)和托勒密王国(埃及)。公元前276年,军事将领安提柯取得希腊大部地区控制权,建安提柯王朝,公元前168年被罗马所灭。
亚历山大远征
公元前334~前325年马其顿王国联合希腊诸城邦对波斯帝国的战争。公元前338年,腓力二世征服希腊而成为爱琴海上的霸主,并在科林斯大会上向波斯宣战。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三世即位,他在巩固盟主地位后,迅即东侵。公元前335年,亚历山大三世亲率军队从都城派拉出发,开始远征。公元前334年初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后,在格拉尼库斯河附近与波斯交锋,占领了小亚细亚希腊各城邦。继之占领叙利亚、埃及。公元前331年,在布摩多斯河高加米拉村以西与波斯军主力对阵,波斯溃败。公元前330年夏,亚历山大三世引兵北上追击大流士三世,波斯帝国遂亡。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远征到达印度河上游。鉴于官兵厌战,加上当地气候炎热,疾病流行,亚历山大三世被迫决定撤退。公元前325年,返抵巴比伦,远征即告结束。
希腊化时代
指地中海东部和中东自亚历山大大帝东侵(公元前334年)至罗马征服埃及(公元前30年)这段历史时期。希腊化国家包括马其顿的安提哥那王国、中东部的塞琉西王国和埃及的托勒密王国、小亚的帕加马王国和本都王国。希腊化时代是东部地中海、西亚和黑海地区奴隶制进一步发展的时代,也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时代。希腊化国家产生了有效的官僚体制,都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同时在专制政权下又保存享有自治权的希腊式城市;经济较前一时代有更大的进步;艺术、文学和科学得到蓬勃发展,对后来的罗马乃至近代欧洲文化都具有深远影响。希腊化国家普遍存在尖锐的阶级对立与斗争。当罗马逐渐强盛时,希腊化各国便开始衰微,罗马人打败马其顿军队,把这些王国和他们的联盟并为罗马行省。
罗马共和国
公元前6世纪末~前1世纪末以罗马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509年以罗马城为中心建立。共和国政府由两名执政官、元老院、地方长官,以及公民大会组成。罗马共和国的一切大权都把持在贵族的手中,是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5世纪~前3世纪,平民为争取政治权利,争取土地,进行了长期斗争,最后设置了保民官。到公元前3世纪末,罗马领土包括了整个意大利;至共和国后期,其版图包括西欧大部分、北非以及近东地区,并将这些领土划分为行省。长期的掠夺战争,使罗马获得了大量的奴隶,奴隶制经济得到巨大发展。但国内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公元前2世纪后半叶~前1世纪后半叶先后爆发了西西里奴隶起义和斯巴达克起义。公元前1世纪末,恺撒独裁,屋大维建立元首政治,共和国瓦解。
拉丁同盟
古罗马拉丁姆地区以罗马为首的拉丁人城邦和部落的联盟。罗马为了对抗北边的伊达拉里亚人和意大利人,公元前493年,参加了在拉丁姆平原上组成的同盟,即拉丁同盟。同盟规定:罗马与全体拉丁城市建立永久和平,互相援助,共同对付敌人,均分战利品。后来,邻近的一支意大利人赫尔尼西人也参加了同盟,拉丁同盟成为罗马、拉丁城市以及赫尔尼西人的三方同盟。加盟各部原则上是平等的,但实际上罗马是盟主,处于主导地位,其他加盟者处于依附地位。公元前4世纪,同盟者开始了反抗罗马的专横的斗争,要求摆脱罗马的控制。公元前340~前338年,发生了同盟战争。同盟者结成一个新的同盟,共同对抗罗马。公元前338年,罗马人击败新同盟者,拉丁姆平原完全被罗马征服,拉丁同盟宣告结束。
布匿战争
古罗马共和国与迦太基争斗海上西部地中海霸权的战争。布匿战争持续百余年,大战三次。第一次(公元前264~前241年)是争夺西西里和地中海西部的海上航道的控制权,以罗马获胜结束,但双方都损失了大量的船只和人员。第二次(公元前218~前201年)于公元前218年宣战,汉尼拔率军从西班牙出发,进军意大利;公元前217年,汉尼拔在特拉西美诺胡附近大败罗马军;公元前206年,在意大利的坎尼地方又击败罗马军。但罗马军克服困难,顽强应敌,最终打败了汉尼拔,并将他逐出意大利。从此,迦太基的强国地位被彻底摧毁。第三次(公元前149~前146年)布匿战争本质上是对迦太基的围攻,导致迦太基的毁灭和其民族受奴役,迦太基的领土成为罗马的非洲行省。布匿战争罗马取得最后胜利,从而成为西部地中海世界的霸主。
格拉古兄弟改革
古代罗马于公元前133~前121年先后由格拉古兄弟推行的以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政治改革。公元前2世纪罗马城邦扩张为地中海的霸国,财富的增长和奴隶占有制的迅速发展,导致土地集中和大批农民破产,促使社会矛盾日趋激烈。在此情况下,统治阶级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改革方案,其中著名的是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33年兄提比留·格拉古当选为保民官,提出土地法案,规定公民每户所占公有地不能超过1000尤格,超过土地由国家偿付地价,收归国有,并划成每块30尤格的份地分给贫穷农民,由一个三人委员会负责分配土地。提比留被反对贵族杀害后,土地改革运动至此中断。10年后,弟盖乌斯·格拉古任保民官。他重申提比留的土地法,还提出了实行赈济城市贫民的粮食法和授与骑士司法权的审判法等法案,目的都是吸引改革的拥护者以实现土地法。公元前121年,反对改革的元老贵族杀害了盖乌斯。但其提出的法案大多保留了下来。格拉古兄弟改革,冲击了豪门贵族的统治,打击了大土地所有制,使罗马的土地集中现象得到缓和,对于罗马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罗马帝国
公元前27~公元476年占据整个地中海地区的罗马奴隶制军事帝国。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成为帝国。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最为强盛,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公元3世纪封建因素的隶农制不断发展,奴隶制经济与政治出现危机。公元284~476年,是帝国的后期。这一时期戴克里先强化统治,实行了改革。公元324年,君士坦丁一世重新统一帝国。帝国经济、文化重心东移到拜占廷。这一时期奴隶和隶农的境遇更加恶化,起义此起彼伏。公元395年,帝国分裂为两部分: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西半部连年战乱,经济衰落,城乡联系松弛,统治日趋薄弱。公元476年9月,日耳曼人雇佣军长官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卢斯·奥古斯图卢斯,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则于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
巴高达运动
罗马帝国境内奴隶、隶农和平民反对罗马统治的武装斗争。公元3世纪时,罗马帝国进入危机阶段,人民起义此起彼伏,其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是巴高达运动。巴高达意为“战士”。公元270年,一批巴高达分子以高卢地区为中心发动起义,攻陷高卢重镇奥古斯托敦,起义坚持3年,后被镇压。公元283年,巴高达运动再次发动,运动很快席卷高卢大部地区。起义者四处袭击城市、庄园,迫使地方官吏、贵族纷纷逃亡。运动的两位领导人阿孟德和埃瑞安在各自控制区割据称帝,铸造钱币。皇帝戴克里先于公元286年派统帅马克西米安率兵镇压,运动受挫,转入低潮。公元5世纪初,巴高达运动又起。公元449年,罗马政府军再次击败起义者,剩余巴高达分子转移到西班牙,展开长期武装斗争,直到公元5世纪末才销声匿迹。运动无疑对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起了一定的加速作用。
戴克里先改革
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为加强专制统治而实行的改革。 戴克里先改元首制为君主制,加强中央集权。帝国划分为四部分,由4个统治者共同治理,形成“四帝共治制”,但最高统治者是戴克里先。改革后,原有的辖区较大的行省被划小,行省总数增加;各行省中,军权和行政权分开;军队分为边防军团和机动军团,军团变小,以便调遣。戴克里先还统一税制,取消某些免税特权;人头税和土地税合一,作为财政主要收入;禁止农业劳动者离开土地以及手工业者脱离同业行会,不准市议员离开所属城市,以保证税源。为稳定币值,确定新的铸币含金、银标准,并颁布了物价敕令,但收效都甚微。对基督教采取弹压政策,禁止举行礼拜,清除军队和官员中的教徒,没收教会财产,处死一些教徒。戴克里先的改革使面临严重危机的帝国获得了暂时的稳定。
日耳曼人大迁徙
公元4~6世纪日耳曼人大规模向罗马帝国境内大迁徙的运动。公元3世纪起,罗马奴隶制帝国日益没落,外族入侵,人民起义,同时,日耳曼人也大批进入帝国境内。公元376年,日耳曼一支西哥特人因受匈奴人压迫,经罗马帝国皇帝允许,渡过多瑙河进入帝国,开始了日耳曼人大迁徙的运动。公元419年,西哥特人在高卢南部建立西哥特王国。公元439年,汪达尔人经高卢、西班牙到北非,建立汪达尔王国。公元5世纪中叶,勃艮第人进入萨伏伊,建立勃艮第王国。公元486年,法兰克人在高卢北部建立法兰克王国。大致同时,盎格鲁、萨克森和裘特人渡过北海进入不列颠,建立许多小王国。公元568年,伦巴德人在意大利建立伦巴德王国,日耳曼人大迁徙终结。日耳曼人大迁徙加速了西罗马奴隶制帝国的灭亡,也促进日耳曼人氏族制度的瓦解,并形成新的生产关系,进入封建社会。
法兰克王国
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建立的早期封建国家。法兰克人,原是住于莱茵河下游的一个部落联盟。公元486年,一支萨利克法兰克人在首领克洛维率领下,击败罗马帝国军队,占领巴黎和卢瓦尔河以北土地,奠定法兰克王国的基础。公元6世纪初克洛维征服了高卢的大部分地区,并统一各部落,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的墨洛温王朝。克洛维死后,他的子孙几度瓜分国土,并继续扩张。公元6世纪中叶,先后征服勃艮第、图林根、巴伐利亚和萨克森的一些部落,成为西欧最强大的国家。公元7世纪中叶,王权衰落,大权归于原是王室财产总管的宫相之手。至公元751年,宫相丕平篡夺王位,自立为王,建立加洛林王朝。丕平的儿子查理曼统治时期,又积极向外扩张。公元800年查理曼加冕称帝,法兰克王国发展成为查理曼帝国,领土包括西欧大陆,封建制度基本确立。
查理曼帝国
西欧中世纪早期由法兰克王国发展来的封建军事帝国,存在于公元800~843年。查理拉丁文称“加洛尔”,故名加洛林王朝。公元768年加洛林王朝国王丕平死后,其子查理曼与弟卡罗曼共同治理国家。公元771年卡罗曼死后,查理曼成为法兰克的唯一国王。公元800年教皇为他加冕,称查理大帝,法兰克王国成为查理曼帝国。查理曼发动多次战争,疆域扩大到西临大西洋,东到易北河和多瑙河,北达北海,南至意大利中部。大帝死后,他的三个孙子于公元843年8月签订《凡尔登条约》,三分帝国。高卢、些耳德河和默兹河以西归秃头查理,称西法兰克王国,后发展成为法国。莱茵河以东,包括莱茵河以西的沃姆斯、美因兹和斯拜伊尔,归日耳曼人路易,称东法兰克王国,后发展成为德国。哥哥洛塔尔袭用帝号,定都亚琛,分得介于东、西法兰克之间的土地,称中法兰克王国,后发展成为意大利。
西欧封建庄园
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随着封建制度在西欧的确立,国王、教会和封建主大大小小的庄园分布西欧各地。庄园里有教堂、堡垒、仓库以及封建主和农奴的住房。农民生产是为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为封建主提供消费资料,不是为了交换,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需要购买的东西不多,只有盐、铁和少量香料。庄园的土地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奴的份地,都分割成“条田”。农奴除耕种自己的份地外,还要带着工具无偿地为领主耕种自营地。份地上的产品归农奴自己,自营地上收获归领主。农奴还得向封建主献纳贡物,交纳各种捐税,还要做各种杂役和临时性徭役。封建主还有审判和惩罚农奴的权力。农奴虽然受到沉重的剥削,但毕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奴隶有更多的劳动兴趣,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封建等级制
指封建主阶级内部按经济、政治地位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制度,目的是协调封建主阶级的内部关系,维护封建统治其各个等级享有不同的特权。封建等级制是以土地的层层分封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国王把大部分土地封给大封建主,如公爵、伯爵和侯爵,后者把部分土地封给中等封建主,如子爵和男爵,中等封建主再把土地封给最低的封建主骑士。上级是其下一级的封主,下级成员是上一级的封臣。天主教会也按照封建等级制分为教皇、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甫、助祭和副助祭等不同的品位,各有不同级别的神权,即教阶制。东正教除无教皇和红衣主教外,其教阶制与天主教类似。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完全被排斥在封建等级制之外。城市市民称第三等级,政治上也处于无权的状态。建立封主和封臣关系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称分封礼。封主要保护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主并履行相应的义务。
手工业行会
中世纪西欧城市里手工业者为保护自身利益按不同行业建立的封建性组织,最早出现于10世纪的意大利。11~12世纪,法、德、英等国的城市纷纷兴起,普遍产生行会。初期的手工业生产规模狭小,市场有限,再加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很难正常进行。为抵抗封建主的欺凌,避免行业内部和外来者的竞争,生产者便组成行会。行会初期在保卫城市、保卫手工业生产和促进生产经验、生产技术的积累上,起了积极的作用。行会的全权会员是本行业的作坊主,称师傅。学徒和帮工协助师傅生产,学徒可依次升为帮工和师傅。14世纪末起,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行会变成生产发展的障碍。它极力反对扩大再生产,限制技术革新和使用新设备,阻挠学徒、帮工的晋升,成为少数人把持的保守组织。学徒逐渐沦为雇佣工人,少数师傅成为了资本家。
凡尔登条约
公元843年查理曼的3个孙子瓜分查理曼帝国的条约。查理死后,帝国走向解体。查理大帝之子虔诚者路易在位时(公元814~840年),封建割据日益严重,为争夺封建领地,他的三个儿子不断发生内战。公元842年,路易为反对他的长兄发表誓言,分别用古德语与古法语写成,预示着帝国的分裂。公元843年,兄弟三人缔结《凡尔登条约》,帝国一分为三:高卢、些耳德河和默兹河以西归秃头查理,称西法兰克王国,后演变成法国。莱茵河以东,包括莱茵河以西的沃姆斯、美因兹和斯拜伊尔,归日耳曼人路易,称东法兰克王国,后演变成德国。哥哥洛塔尔袭用皇帝称号,定都亚琛,分得介于东、西法兰克之间的土地,称中法兰克王国,后演变成意大利。这一条约是查理曼帝国瓦解的第一阶段,预示近代西欧国家的形成。
扎克雷起义
1358年法国北部爆发的反贵族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扎克”意为乡下佬,是法国封建主对农民的蔑称。 13世纪以后,封建贵族以货币地租和高利贷,加重对农民的榨取。1348年,黑死病又在法国蔓延,使农民生活恶化,经济萧条。百年战争初,国王和大批贵族被英军俘虏,王子查理为了筹集赎金,对农民增加捐税,且农村破坏惨重,民不聊生。1358年5月,吉尤姆·卡尔率领农民在法国北部博韦区揭竿而起。口号是:“彻底消灭一切贵族!”起义迅速席卷香槟、皮卡第、法兰西岛等地区。农民捣毁封建主住宅,攻陷城堡,焚毁契约债据,杀死被俘的封建主。封建主组织上千骑士向起义者进逼。1358年6月,查理二世以举行谈判为名,将吉尤姆骗到军营,并将其杀害,起义军战败。这次起义打击了法国的封建制度,为以后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胡格诺战争
1562~1598年间法国信仰新教加尔文教的信徒胡格诺派和天主教派之间的战争,具有下层的宗教改革运动和封建主内讧相交错的双重性质。战争初期发生了“瓦镇西屠杀”,双方各有胜负,后达成和解,胡格诺教徒得到一定的信教自由。1572年8月24日(圣·巴托罗缪节)的前夜和凌晨之间,巴黎天主教徒乘胡格诺派的领导人为议和而齐集于巴黎之机,向胡格诺派发动突然袭击,杀死胡格诺派2000多人,暴行蔓延至各省,胡格诺派5万多人被杀。战争重起,愈演愈烈,法国四分五裂。1885年开始了“三亨利之战”,最后波旁家族的亨利夺得王位,开始了波旁王朝的统治。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战争才告结束。敕令规定天主教仍为法国国教,但胡格诺派享有信教自由和政治、经济上的平等权利。南特敕令于1685年被路易十四废除。
英吉利王国
封建社会时期的英国。公元5世纪中叶,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鲁人、萨克森人和裘特人等部落渡海进入不列颠,沿泰晤士河和汉伯尔河向内地推进,赶走当地居民,建立7个小王国,史称“七王国时代”。公元829年,威塞克斯王爱格伯特征服其他6国,建立西撒克斯王朝统治的英吉利王国。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军在英格兰登陆,入主伦敦,开始诺曼王朝,封建化过程完成。诺曼王朝结束后,发生20多年王位之争。1154年,安茹伯爵亨利入主英国,开始安茹王朝。无地王约翰时期,被迫签署大宪章。1265年首次召开国会,建立等级君主制。13世纪初,与法国爆发百年战争。兰加斯特王朝时发生玫瑰战争,到约克王朝末期结束,建立著名的都铎王朝。英吉利王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斯图亚特王朝于19世纪中叶被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
诺曼征服
以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为首的法国封建主对英国的军事征服。1066年初,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韦塞克斯伯爵哈罗德二世被推选为国王。威廉以爱德华曾面许继位为理由,要求获得王位。1066年9月末,威廉率兵入侵英国。英王哈罗德闻讯后仓促南下迎战。1066年10月14日,双方会战于哈斯丁斯。结果英军战败,哈罗德阵亡,伦敦城不战而降。12月25日,威廉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为英国国王,即威廉一世,开始了诺曼王朝对英国的统治。残存的英国贵族进行顽强的抵抗,但均遭残酷镇压。1071年,威廉一世巩固了他的统治,因此获得“征服者”的称号。诺曼征服后,威廉没收原有英国贵族的土地,分给随他入侵的主教与将士,将法国封建制度逐步移植到英国,加强了王权,加速了英国封建化过程,到12世纪,英国封建制度基本完成。
英国大宪章
1215年英王约翰被迫签署的文件,亦称自由大宪章。英王约翰在位时利用王权滥施暴政,随意没收附庸土地、征收赋税,同法国作战丧失了法国大部分领土,干涉教会选举,遭到了各阶层的强烈反对。1215年6月15日,在英国贵族的胁迫下,约翰签署了《自由大宪章》。主要内容如下:保障教会教职人员的选举自由;保障贵族、骑士的领地继承权,未经“王国大会议”同意,国王不得向直属附庸征派补助金和盾牌钱;国王不得干预封建主法庭司法审判权;未经贵族的判决,国王不得任意逮捕或监禁自由人或没收他们的财产。同时,少数条款还确认城市已享有的权利、保护商业自由、统一度量衡等。还规定,国王如果违背宪章,贵族有权对国王使用武力。大宪章是一部封建性政治文件,后在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时成为宪法性文件之一。
瓦特·泰勒起义
英国农民反封建的起义。主要领导者为瓦特·泰勒,故名。14世纪的英国,社会局势动荡不宁、阶级矛盾空前激化。黑死病夺走了几乎英国一半的人口,经济萧条,统治阶级又发动百年战争,英国农民已经忍无可忍。 1381年5月,埃塞克斯和肯特郡的农民在起义领袖瓦特·泰勒和约翰·保尔的领导下起义。6月13日,义军占领伦敦,他们捣毁大臣官邸,杀死大主教和财政大臣,冲进监狱,释放囚犯,并两度迫使国王出来谈判。农民提出废除农奴制,每亩地的货币租限定为4便士,确保全国贸易自由,赦免起义者;还要求没收教会地产分给农民,取消领主权,把领主霸占的土地还给农民,废除劳工法等。在第二次谈判时,瓦特·泰勒被刺杀,起义失败。这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势力,加速了英国的农奴制的消亡。
玫瑰战争
1455~1485年期间的英国封建内战,是英国百年战争失败后两大封建主集团在国内为争夺王位的结果。因战争一方为主要倚靠西北地区及威尔士贵族支持的兰开斯特家族,以红玫瑰为族徽,另一方为主要倚靠东南地区以及新贵族和城市市民的支持的约克家族,以白玫瑰为族徽,故名。约克公爵理查德企图夺取王位, 1455年5月22日于圣奥尔本斯击败兰开斯特家族的武装,战争开始。战初,兰开斯特家族获得胜利,理查德被杀,但其长子爱德华很快大败兰开斯特家族,并于1461年即位,开始了约克王朝的统治。爱德华四世死后,其弟理查德篡位,其统治激起许多封建贵族的反对。后理查德三世战败被杀。兰开斯特家族远亲里士满伯爵亨利·都铎继承王位,建立都铎王朝,结束了内战。玫瑰战争有利于加强专制统治,也有利于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势力的兴起。
都铎王朝
英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一个重要封建专制王朝。玫瑰战争末期,兰开斯特家族的远亲里士满伯爵亨利·都铎于1485年8月夺取王位,建立都铎王朝。新王朝依靠新兴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削弱封建割据势力,设立“星室法庭”,建立起强大的王权。实施保护关税,支持本国工商业和航运业,奖励航海活动,保护对外殖民和海盗活动,自上而下推行宗教改革,进一步加强了王权。通过圈地运动和血腥立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积累了巨额财富,也加剧了社会矛盾。1588年7月英国舰队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强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尤为强盛。 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都铎王朝时期的英国,文化空前繁荣,人文主义思想流行。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死后,无嗣,政权转到斯图亚特王朝家族手中。
圈地运动
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末英国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的运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一种典型方式,大致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界线,分为两个阶段,顶点在19世纪。荷、法、德等西欧国家也有类似过程。15世纪末,由于毛纺织业空前繁荣,引起羊毛价格上涨,养羊业变得有利可图。于是英国贵族竭力发展养羊业。他们用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变耕地为牧场,放牧羊群。广大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生,只得四处流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通过“公有地圈围法”,使圈地运动合法化。19世纪初更有所谓“清扫领地”,即动员军队强行拆毁村庄,改成农牧场。圈地运动是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破产农民为生活所迫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成为雇佣工人;而发财的贵族成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前提。
斯图亚特王朝
斯图亚特家族在苏格兰和英国建立的王朝。14世纪初,斯图亚特家族的瓦尔特和苏格兰国王的女儿结婚。其子在1371年继位为苏格兰国王,从而开始斯图亚特王朝对苏格兰的统治。1503年斯图亚特家的詹姆士四世与英国国王亨利七世的女儿结婚。其后裔斯图亚特家族的詹姆士六世在1603年继承英国王位,即英王詹姆士一世,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查理一世,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詹姆士二世推行对外依靠法国,对内复辟封建制度的政策,被1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其女婿荷兰执政威廉和其妻玛丽应邀前来统治英国。他们死后无嗣,王位由詹姆士二世的另一个女儿、玛丽的妹妹安妮继承。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亦无嗣。王位传给斯图亚特家的远亲汉诺威乔治一世。斯图亚特王朝为汉诺威王朝所代替。
十字军东征
11~13世纪末,西欧基督教国家以收复圣地耶路撒冷为号召,而相继发动的一系列军事远征扩张活动。因参加者的衣服上缝有十字记号,故名十字军。历时近200年(1096~1291年),先后共有8次东征。十字军东征是封建主、天主教会和大商人以维护宗教为名,扩张势力,攫取新的领地和财富,并缓和西欧的社会矛盾的侵略战争。十字军东征曾占领了许多地区,建立了耶路撒冷拉丁王国等几个王国,但1291年耶路撒冷拉丁王国最后据点阿克城被攻陷,王国灭亡,十字军被全部赶出叙利亚,十字军东征以失败告终。 十字军东征,给地中海沿岸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使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间为此长期互相仇视。但是,十字军东征也增进了西方基督教的传播;大批欧洲人涌向东方,东方文化促使欧洲文明觉醒,为文艺复兴运动开辟了道路。
教皇国
公元756~1870年罗马教皇在意大利中部拥有领土主权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国家。公元756年法兰克国王丕平为酬答教皇支持其篡位,迫使伦巴德人放弃拉文纳等占领地,将意大利中部大片领土赠给教皇,此为教皇国之始。公元774年,查理曼大帝又将贝内文托和威尼斯等城赠予教皇,教皇国版图逐渐扩大。11世纪起,教皇国势力逐渐增强,12~13世纪为其鼎盛时期。1527年奥地利占领罗马,教皇国被承认为独立国家。拿破仑进驻罗马,多次将其并入法国版图。意大利统一运动中,教皇国领土不断缩小, 1870年几乎全部并入意大利,教皇退居罗马城西北角面积只有0.44平方千米的梵蒂冈。1929年墨索里尼同庇护十一世签订拉托兰条约,正式承认教皇拥有独立的梵蒂冈城国主权,从此教皇国的名称不再沿用。
文艺复兴
13~17世纪发生在欧洲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革新运动,反对封建制度,以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主张创造资产阶级新文化。文艺复兴开始于13世纪晚期的意大利。为打破封建制度与宗教神学的束缚,随着罗马、希腊古典文化的影响,东方文化的西传,以及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向前发展。15世纪中扩展到整个欧洲,于17世纪初结束。其以人文主义作为世界观与指导思想,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要求用人性、人道、人权取代神性、神道、神权;主张个性解放,重视人的价值,提倡文化科学与世俗享受。人文主义思想渗透到了文艺复兴的各个领域,打破了天主教会的思想统治,推动了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与文学艺术的繁荣,并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神圣罗马帝国
欧洲的封建帝国(公元962~1806年)。10世纪中叶德国萨克森王朝国王奥托一世力图利用教会势力抑制大封建主,加强王权。公元961年罗马内部发生冲突,奥托应一派之请带领大批人马侵入意大利,并控制了教皇。公元962年2月,教皇为奥托加冕,称奥古斯都,奠定神圣罗马帝国的基础。1154年,德皇腓特烈一世攻陷罗马,帮助教皇镇压罗马共和国。教皇感恩,为腓特烈加冕,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正式在罗马帝国名称之前冠以“神圣”二字。帝国的疆土以德国和意大利的中、北部为主,有时包括瑞士、尼德兰、捷克和法国的勃艮第、普罗旺斯。13世纪末叶开始皇权衰落。1806年7月,莱茵地区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成立“莱茵同盟”,宣布独立,是对帝国的沉重打击。同年8月,神圣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皇帝弗朗西斯二世在拿破仑的强迫下退位,帝国灭亡。
宗教改革运动
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一次大规模的反对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的社会、思想和政治运动。1517年,德国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论纲》,正式点燃宗教改革的烈火。路德系统提出唯信称义、政教分离、廉价教会和改革文化教育等主张,发出驱逐罗马教会实现德国独立的檄文,得到各方响应。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承认路德教的合法地位。大致同时,瑞典、丹麦和挪威改宗路德教。继路德之后,约翰·加尔文在瑞士进行成功的宗教改革。他提出先定论,主张建立民主选举产生的廉价教会,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宗教改革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会和西欧的封建制度,在历史上具有进步作用;并在部分德国、北欧诸国、瑞士、荷兰和英国等地,建立不受罗马控制的新教组织。
德国农民战争
1524~1525年德国农民的反封建武装起义。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德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上分裂割据发生尖锐冲突。封建主和教会残酷的剥削农民,连手工业者、市民和下层僧侣也深受迫害。1524年夏,起义首先在士瓦本南方爆发。主要领导人是托马斯·闵采尔。接着法兰克尼亚、图林根和萨克森相继爆发农民起义。农民军号召打倒封建统治阶级,并提出了广泛的反封建纲领。1525年3月,闵采尔领导缪尔豪森的矿工和平民推翻贵族统治,成立革命政权“永久市政会”。 5月中旬,在弗兰根豪森决战中,由于力量悬殊,起义失败,闵采尔受伤被俘,壮烈就义。6月初,缪尔豪森陷落,图林根和萨克森的起义失败,整个农民战争基本结束。农民战争是从路德宗教改革开始的资产阶级革命的顶点,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
拜占廷帝国
位于欧洲东南方和南方及亚洲西部的帝国。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接管这里,易名为君士坦丁堡。此时该地区通称东罗马帝国。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给两个儿子。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东半部的罗马帝国延续下来,因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移民城邦拜占廷的旧址,故称拜占廷帝国。其继承了希腊化时代的文明,因此人口稠密,商业繁荣。公元6~7世纪,逐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在它最伟大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掌权后,重新征服了一些西欧地区。他死后,帝国逐渐衰落。13世纪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威尼斯人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并成立了拉丁帝国。1261年拜占廷重新复国,但领土大为缩小,势力衰微。14 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开始入侵, 1453年,土耳其人占领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帝国灭亡。
拉丁帝国
1204年由西欧封建主和意大利威尼斯的巨商们组织的第四次十字军东侵,攻陷拜占廷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后建立的封建帝国。因希腊人称西欧人为拉丁人,故称拉丁帝国。疆域包括小亚细亚西北部巴尔干半岛南部及其附近岛屿。由组成这次十字军的西欧封建主统治,共持续57年。 虚弱的拉丁帝国对人民群众实行残酷的掠夺与奴役,并摧残希腊文化。其自存在之日起就岌岌可危,西欧封建主内部不和,希腊人不懈地抵抗,保加利亚、土耳其也在伺机取代。1224年伊庇鲁斯取得帖撒罗尼加,1225年尼西亚收复小亚细亚,1235~1236年君士坦丁堡几被保加利亚的伊凡·亚森二世攻占。1261年7月,尼西亚皇帝巴列奥略家族的迈克尔八世收复君士坦丁堡,恢复了拜占廷帝国。拉丁帝国末代皇帝鲍德温二世逃往西欧,拉丁帝国遂亡。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A0C78/40659607047838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09_0067.jpg?sign=1739015969-nQTEL9LQpo47Q4SW3NiItCxOx3FwwJb8-0-95adc8dd0689cef894c8e0ca689a5407)
这幅1840年的油画描绘了1204年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的情景。随后十字军在东部建立了一个新的拉丁帝国,并一直延续到1261年。
麦哲伦环球航行
1517年,麦哲伦放弃葡萄牙国籍移居西班牙,得到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的支持和资助,于1519年9月20日率船5艘、水手265人,由西班牙的圣卢卡港启航,越过大西洋。12月13日船队到达里约热内卢湾,沿巴西海岸南下。次年10月21日经过南美大陆与火地岛之间的万圣海峡(后命名为麦哲伦海峡)。10月28日进入太平洋,继续西行。1521年3月抵达菲律宾。在马克坦岛,麦哲伦于4月27日被当地居民杀死。11月其余航员至摩鹿加一带。仅存的一只船“维多利亚”号和18名疲弱不堪的船员,横渡印度洋,绕过好望角,于1522年9月6日回到西班牙圣·罗尔港。麦哲伦及其船队费时近3年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扩大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同时以实践证实了地圆学说,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尼德兰革命
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16世纪中期,尼德兰(包括今荷兰、比利时等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但西班牙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其发展。1566年,爆发了反天主教会和西班牙的“圣像破坏运动”,随之掀起反西班牙统治的武装起义。1572年,尼德兰北方各省爆发了人民大起义,推选威廉为北方各省执政。南方形势也日趋高涨。但南方贵族慑于人民力量的壮大,迅即与西班牙国王妥协,于1579年缔结了“阿拉斯同盟”。北方各省和南方部分城市为对抗南方贵族的叛变行为,以荷兰省为首结成“乌得勒支同盟”,继续进行斗争。1581年各省宣告独立,正式成立资产阶级的联省共和国。1609年,西班牙被迫与荷兰签订《十二年停战协定》,事实上承认了尼德兰的独立。
莫斯科大公国
14~15世纪东北罗斯的封建国家。首都为莫斯科,故名。13 世纪初在弗拉基米尔领地上兴起,从众多小公国中脱颖而出。1328年,伊凡一世被钦察汗国册封为弗拉基米尔大公,兼并邻近公国侯,号召诸侯。其孙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继续兼并各公国,开始与钦察汗发生冲突。1380年8月于顿河库里科沃一役击败钦察汗主力,确立了莫斯科公国在罗斯各公国的领导地位。伊凡三世时先后兼并诺夫哥罗德、特维尔、里亚赞等大公国,统一大部分领土,奠定俄罗斯基本版图的基础。1480年钦察汗进攻莫斯科,失利撤退,俄罗斯最终摆脱了蒙古人统治,并开始向波罗的海方面扩张领土。瓦西里三世先后归并普斯科夫、梁赞等大公国,完成俄罗斯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过程。1547年伊凡四世时加冕沙皇,莫斯科公国变成沙皇俄国。
哥萨克
15~20世纪初俄国从农奴制压迫下出逃的农民、家奴和城市贫民的称谓,俄国历史上的特殊社会阶层。哥萨克一词源于突厥文,意为自由民。哥萨克最初聚居在顿河沿岸和第聂伯河下游,后扩展到乌拉尔、伏尔加河下游、中亚细亚、高加索、西伯利亚等地。自16世纪起,哥萨克因替沙皇政府镇守边疆,被免除劳役和赋税,获得一定的俸禄和相当数量的土地,并设置了自治机构。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哥萨克内部出现贫富分化。17~18世纪,大批哥萨克参加了反对沙皇封建专制制度的农民起义。他们以勇猛善战著称,是沙俄兵力的重要来源。“一战”期间,沙皇政府收买了哥萨克的上层分子,使之成为对外进行侵略战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的工具。国内战争期间哥萨克富裕阶层参加了白卫军。国内战争后,作为社会阶层的哥萨克已不复存在。
新罗统一朝鲜
公元前1世纪中叶后,朝鲜半岛先后建立起新罗、百济、高句丽三个王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公元7世纪中期,新罗太宗武烈王、文武王时,与中国的唐朝结盟,公元660年征服百济,公元668年征服高句丽,于公元676年统一了朝鲜半岛。这是朝鲜半岛有史以来第一次由本国人民所进行的统一。朝鲜自此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从公元668年起,经过将近10年的战争,新罗终于把唐朝的军队赶出去。在新罗王朝的统治下,朝鲜成为最早出现的民族国家之一。统一之后,新罗仿照中国改组行政机构,设置部和府,把整个半岛分成9个州,下设郡和县。10世纪初,由于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和农民暴动,朝鲜半岛重新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公元935年新罗王朝被推翻,建立起新的高丽王朝。新罗统一结束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为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丽王朝
朝鲜史上的封建王朝,公元918年为王建所创立,定都开京。新罗末年,国势衰微,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地方封建势力割据。公元918年后高句丽武将王建夺得政权,改国号高丽,建立高丽王朝。公元936年,重新统一朝鲜半岛。高丽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公元976年,实行田柴科制,即按不同等级分赐土地,以加强中央集权。并设有一套完整的官僚机构,中央掌握着一支强大常备军。10世纪末和11世纪末3次击退契丹入侵,捍卫了国家独立。12世纪为高丽最强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12世纪后期起土地兼并重新盛行,田柴科制被废除,爆发了席卷全国的农民大起义。1258年投降蒙古,蒙古于1280年在高丽设立征东行省。1368年明朝推翻蒙古贵族统治,有力地支援了高丽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1392年高丽王朝大将李成桂发动政变,废高丽末王,改国号为朝鲜,建立李朝。
李朝
朝鲜史上的封建王朝。元朝灭亡后,高丽末王仍依附蒙古贵族残余势力,并派兵攻辽东。1388年,反对进攻中国的大将李成桂,在鸭绿江威化岛发动兵变,班师回京,成立新政府。1392年自立为王,改国号朝鲜,是为李朝,迁都汉城。李朝建立后,实行田制改革,实行科法制,限制土地兼并;颁布《经国大典》,规定国家机构和各项制度,加强中央权力。这些都使其初期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15世纪末起,政治腐败,党争迭起,各地农民纷纷起义。1592年日本侵略军十五万余人在釜山登陆,朝鲜人民奋起迎战,进行了壬辰卫国战争。朝鲜军民在明军支援下浴血奋战,终于取得卫国战争的最后胜利。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领导的农民战争,日本乘机出兵,变朝鲜为保护国。1910年日本迫使朝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李朝灭亡。
壬辰卫国战争
16世纪末朝鲜军民抗击日本入侵的卫国战争。因在农历壬辰年(1592年)爆发,故名。16世纪末,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于1592年4月,派军约20万由釜山登陆,至6月,已占领汉城、开城和平壤三京,朝鲜陆军节节失利,遣使向中国明朝求援。是时,以李舜臣部为主力的朝鲜水军连获大捷,掌握了制海权。郭再佑等朝鲜义兵部队也在敌人后方积极活动,抗击日军入侵。12月,明朝派李如松等率军援朝。1593年初,收复平壤、开城,4月收复汉城。日军被迫退守南方沿海一带。1597年初,日本又出兵14万人,在釜山登陆,但最终败北。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日本内部混乱,侵朝日军仓惶撤退。朝中水军乘胜追击,经过激战,几乎全歼日军。战争以侵略者的失败而告终。这次战争保卫了朝鲜,也粉碎了日本妄图侵略中国的计划。
大和国家
公元3~7世纪日本最初的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3世纪中叶,大和国家兴起于本州中部,得到迅速发展。公元4世纪,大和国家不仅统治着日本列岛的关东以西大部地区,还扩张到朝鲜半岛,占据半岛东南端的任那。及至公元5世纪初,实力强大的大和国家征服各部,建立起日本列岛第一个统一国家政权。大王(天皇)为日本大和国家首脑,依赖中央、地方的氏姓贵族统治全国。在征服过程中,大和统治阶级往往将被征服的部落居民,按照“部”的形式组织起来进行生产,“部民制”遂成为日本奴隶社会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公元6世纪后,奴隶与奴隶主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中央朝廷与地方豪强、中央大贵族各个集团间的纷争也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公元646年进行了大化改新,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确立了天皇统治权,大和国家结束,日本进入律令国家时代。
大化改新
公元7世纪日本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公元7世纪初期,日本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公元645年,皇室和一部分要求改革的贵族刺死大贵族苏我入鹿,发动政变,拥立孝德天皇,定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大阪),颁发革新诏书。改新的主要内容是:废除皇室的私地、私民,改为国家的公地、公民;编制户制,实行班田制,征收租、庸、调,受田男子还须自带武器服兵役;废除世袭制,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机构,天皇之下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各级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旧贵族的称号和特权。改新打击了旧贵族的经济、政治利益,引起他们的激烈反抗。实行班田制使生产者成为有一定经济独立的公民,负担相对稳定,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但奴隶制残余依然存在。
幕府政治
亦称“武家政治”。日本封建社会武士封建主的一种军事独裁的政权形式。“幕府”一词出自中国,指将军出征时的营幕,后转意为将军的府署和武士政权。10世纪中叶,日本各地封建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争相蓄养武士,从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武士阶层,他们以忠、义、勇为信条,与封建主结成主从关系。到12世纪,形成了关东源氏和关西平氏两大集团。皇族和贵族依靠他们进行政治斗争。两大武士集团之间也因争夺权利而互相倾轧。1185年源氏称“征夷大将军”,在镰仓建立幕府,统治全国。后征夷大将军的住处被称为“幕府”,设有一套统治机构,掌握实际统治大权,天皇形同虚设,是朝廷之外的政府,故称“幕府政治”。历经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和德川幕府,至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延续677年的幕府政治才宣告结束。
阿拉伯帝国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教封建帝国。西欧称萨拉森帝国,中国史书称大食。公元632年,穆罕默德死后,哈里发阿布·伯克尔统一阿拉伯半岛。第二、三任哈里发都打着伊斯兰教“圣战”的旗号大举扩张,到公元7世纪中叶占领巴勒斯坦、叙利亚、埃及、利比亚和伊朗,奠定阿拉伯帝国的基础。公元8世纪初大规模向外扩张,向西占领整个北非、西班牙,向东占领印度河下游。公元8世纪中期形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公元8世纪中叶后100多年间,是帝国的最强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和世界文化的发展。随着宫廷挥霍无度和封建剥削的加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到10世纪上半叶分裂为巴格达哈里发、开罗哈里发和科尔多瓦哈里发三个国家。10世纪中叶后,分裂成许多封建小国。1258年被西征的蒙古军队所亡。
奥斯曼帝国
又称奥托曼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人建立的封建帝国。祖先是突厥人,原居中亚,后西迁小亚细亚,依附罗姆苏丹。1299年,其酋长奥斯曼宣布独立,称奥斯曼帝国。它不断侵占拜占廷帝国的领土。14世纪末占领巴尔干半岛大部地区,奠定了帝国的基础。1453年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亲率大军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帝国灭亡,并迁都于此,改名伊斯坦布尔。又经过一百多年的扩张,到16世纪中叶,形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疆域包括埃及、阿拉伯半岛、叙利亚、伊拉克、匈牙利、塞尔维亚、巴尔干半岛、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地区。国内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尖锐,人民纷纷起义,17世纪中期国势衰落。19世纪初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巴尔干诸国先后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是战败国,领土仅剩土耳其本土。1919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922年帝国被推翻。
帖木儿帝国
14 世纪末在伊朗和中亚细亚兴起的大帝国,首都撒马尔罕。13世纪时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蒙古帝国解体后属西察合台汗国。帖木儿帝国的奠基人帖木儿生于撒马尔罕附近,居住于河间地带,宣称自己是蒙古帝国的重建者。1380年他开始征服波斯,并于1383~1385年期间占领呼罗珊和波斯东部;1386~1394年期间,波斯西部、美索不达米亚和乔治亚也被其征服;之后他又占领了莫斯科。波斯爆发起义,他对此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并屠杀了全城的居民。1398年南侵印度;1399年西征西亚细亚;1402年大败奥斯曼帝国,俘其苏丹,终于建成一个仅次于蒙古的大帝国。1404年他又准备入侵中国,但却在出征前死去。帖木儿帝国内部发展不平衡,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所以帖木儿死后,帝国四分五裂。1501年,帖木儿帝国被乌兹别克所灭。
努比亚
东非古国,古埃及人称为库施,亦称古埃塞俄比亚。占有尼罗河第一瀑布以南至白尼罗河与青尼罗河会合处之间的广大地区,主要居民是黑人。从公元前4000年中叶起,埃及开始派兵侵入。公元前2000年中叶,努比亚被埃及征服,沦为殖民地。约公元前10世纪,努比亚摆脱埃及统治,建立奴隶制国家。公元前8世纪中叶,统一第一瀑布到第六瀑布间广大地区,并占领上埃及。公元前713年,打败埃及统治者,建立埃及的第二十五王朝,又称“努比亚王朝”。公元前591年迁都麦罗埃。公元1~3世纪达到极盛,农业、炼铁业和纺织业发达。麦罗埃是当时非洲最大的炼铁中心和东非的贸易中心,与非洲内陆、埃及、西亚和印度等地有商业往来。努比亚人在建筑、绘画、雕刻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创造了自己的字母表。约公元330年,努比亚被阿克苏姆王国征服,遂亡。
加纳王国
西非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古国,位于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上游。约公元3世纪为曼丁哥族的索尼克人所建,首都加纳城。10~11世纪达到极盛,版图西临大西洋,东至尼日尔河与巴尼河会合处,北到沙漠重镇奥达果斯特,南达塞内加尔河上游。国内盛产黄金。阿拉伯人征服北非后,穆斯林商人从摩洛哥来到加纳,用带来的盐、铜、织物换取黄金、象牙和奴隶。加纳首都有专供穆斯林居住的商业区。国王垄断黄金开采,对过境食盐、杂货征税,从中获取大量财富。加纳广泛使用奴隶劳动,但尚不能说成奴隶制国家。1054年,摩洛哥穆拉比德王朝的阿布·贝克尔率兵占领奥达果斯特。又于1076年占领加纳城,加纳被迫称臣纳贡,并迁都尼日尔河上游。1087年加纳人民起义,重新获得独立,但商路中断,国力衰微。1240年加纳被马里征服,遂亡。
玛雅文化
印第安人的一支玛雅人创造的文化,繁荣期在公元3~9世纪,10世纪开始衰落,15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遭到毁灭性破坏。玛雅文化分布在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伯利兹一带。公元前1000年,玛雅人就培育出玉米、甘薯、可可、棉花和烟草等农作物。公元初出现城市,先后共有100多座。城市和村落里有贸易广场,商业繁荣,甚至与南美的哥伦比亚也有商业联系。 玛雅人擅长建筑、雕刻和绘画,建造的金字塔雄伟壮观,博南帕克壁画是世界艺术瑰宝。玛雅人在数学、天文和历法上有很高的造诣。他们创造20进位法,使用“零”比欧洲人早800年,能准确预测日蚀,知道月亮、金星的运行周期,有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太阳历。玛雅有象形文字,组成近3万个词汇。玛雅人的文化对后来的阿兹特克文化有很大的影响。
阿兹特克文化
12~16世纪初,印第安人的一支阿兹特克人在墨西哥盆地创造的文化。1325年,他们在酋长特诺克率领下来到特斯科科湖中的两个小岛上,建立特诺奇蒂特兰(今墨西哥)。15世纪初,墨西哥开始向外扩张,征服邻近部落,领土扩张到墨西哥湾、危地马拉和太平洋沿岸。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形成早期奴隶制国家。阿兹特克人以农业为主,种植玉米、棉花等农作物。手工业比玛雅进步,在制造铜器和陶器、铸造和压制金器以及用宝石和羽毛镶嵌装饰品方面显示出了高超的技艺。首都特诺奇蒂特兰定期举行贸易,一般以物易物。阿兹特克人擅长建筑,首都布局整齐、气势宏伟,所建造的金字塔,其顶上建有宏伟的神庙。阿兹特克人吸收玛雅文化的成就,创造了类似的历法和象形文字。1518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入,经济文化遭破坏。
印加文化
南美印第安人的一支印加人创造的文化。地处南美安第斯高原一带。印加帝国从13世纪以库斯科盆地为中心逐渐强大起来。15~16世纪征服邻近大片地区,形成庞大的帝国,疆土北起哥伦比亚南部,南到智利中部,西临太平洋,东至亚马孙丛林,囊括今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印加人农业发达,修筑了大量的梯田和灌溉渠道,培育出近40种作物。他们制造出各种青铜器和金银装饰品。印加人的毛棉纺织品,花色鲜艳,精美绝伦。印加人擅长建筑,建有太阳门和库斯科太阳庙;修建了两条贯通南北的大道,是人类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印加人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也有成就,制定了比较精确的太阳历。医学上能进行开颅手术,提取可卡因作麻醉剂。印加人没有文字。1533年,西欧殖民者占领库斯科,印加遂亡,印加文化遭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