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真实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真”的才是美的
哈佛告诉你
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想当然,而是要深入实际进行调查了解。在没有弄清楚事情的真相之前,不应对其随意下判断。要始终以真理为友,无论是在权贵的重压之下还是在众人的非议之中。真理是火把,可以照亮整个世界,是真理的力量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多追问事情的原委
在泥土下面黑暗的地方,才能发现金刚石。在深入缜密的思想中,才能发现真理。
一家著名的国际贸易公司高薪招聘业务人员,应征者络绎不绝。在众多的应聘者中,有一位年轻人条件最好,毕业于名牌大学,又有在市外贸公司工作的经验,所以他坐在主考官面前时,非常自信。
“你在外贸公司具体做什么?”主考官开始发问。
“做蔬菜。”
“哦,蔬菜。那你说说,对业务人员来说,是产地重要,还是客户重要?”
年轻人想了想,说:“客户重要。”
主考官看了看他,又问:“你做新鲜蔬菜应该知道,新鲜蔬菜中,蕨菜出口主要是对日本,以前销路非常好,有多少收多少,可是最近几年,国外客商却不要了,你说说为什么。”
“因为菜不好。”“那你说说,为什么不好?”
“嗯,”年轻人停顿了一下,“就是质量不好。”
主考官看了看他,说:“我敢断定,你没有去过产地。”
年轻人看着主考官,沉默了30秒钟,没有说是,也没有说不是,却反问:“你说说怎么能看出我去没去过?”
“如果你去过,就应该知道为什么菜不好。采集蔬菜的最佳时间只有10天左右,这期间的蕨菜鲜嫩好吃,早了不成,晚了就老了。采好后,要摊开放在地里晾晒一天,第二天翻个过,再晾晒一天,把水分蒸发干,然后再成把捆好,装箱。等食用时放在凉水里浸泡一下就可以了。可是当地农民为了多采多卖,把蔬菜采到家,来不及放在地上晾晒,而是放在热炕上暖,这样只用两个小时就烘干了。这样加工处理的蕨菜,从外表上看都一样,可是食用时,不管放在水里怎么泡,都像老树根一样,又老又硬,根本咬不动。国外客商发现后,对此提出警告,一次,两次,还是如此。结果,人家干脆封杀,再不从我国进口了!”
年轻人听了,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我是没有去过产地,所以不知道你说的这些事。”
年轻人带着遗憾走出公司的大楼。这位最有希望入选的年轻人,最终没有被录取。
这样的结局,从他离开主考官的那一刻,就已经知道了。
他非常清楚:像这样著名的公司,是不会录取他这样一个在外贸工作3年、整天陪客户吃饭却没有去过一次产地的业务人员的!
真实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贬值,脱离真实,如同生活在真空中,一切生机都不会盎然。
做最真实的自己,并从基层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遇到事情,要多追问事情的原委,不要妄下结论。
“真理就像上帝一样。我们看不见它的本来面目;我们必须通过它的许多表现而猜测它的存在。”时时记得要展现自身和一切事物真实的一面。
以真理为友
以真理为灯火,以真理为支柱,不要以别的东西为支柱。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很多人都幕名投到他的门下,学习做人的哲学。有一次,他的学生向他请教怎样才能获得真理。
苏格拉底没说什么,只是用手指捏起了一个苹果。他拿着这个苹果,缓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
他一边走一边说:“请大家集中精力,注意品味空气中的味道。”
然后,他走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味道?”
有一位学生举手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从每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叮嘱:“你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下空气中的气味。”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间,让每位学生都嗅一下苹果。这一次,除了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那位没举手的学生,突然左右看了看,也慌忙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1个假苹果,什么味道也没有。”
一个人发现真理很难,在发现真理之后坚持真理更难,尤其在他人不能够认同的情况下。而一个人要否决谬误则最难,特别在他人都相信那谬误是真理的时候。哈佛长年来形成了一种学术标准,对真理的认真探索无疑是这一标准的核心。
哈佛大学用校训警醒我们: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百年哈佛300多年来一直就视“真理”为“上帝”。
敢于说出事情的真相
不论将来人们怎样说我,我在每一件事情上都一丝不苟地固守真理,不违背事实。
真理高于一切。你必须有足够的勇气战胜真理面前的障碍。这些障碍包括权威、私利、虚荣等很多因素。
每个人一生中都见证过无数真相,但因为这些事与己无关,或者与己有关同时也关系到他人,为了明哲保身免担风险,就选择了沉默。就因这些沉默,人类的良知也渐渐沦丧。
神父很苦恼,事情的起因是由于一个男人在他面前做过一次忏悔。
“实话相告,我是个杀人犯。”
那男人坦白说,他是一起杀人案中真正的凶手,而该案的嫌疑犯已被逮捕并判处死刑。神父本应该向警察局报告这件事的真相,可是他的教规严禁将忏悔者的秘密泄漏他人。
他不知如何是好。如果就这样保持沉默,一个无辜的人即将冤死,这会使他良心不安。但是要打破教规,这对于发誓将一生献给上帝的他来说,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他陷入了进退两难之中。
最后,他决定保持沉默。于是,他来到另一个神父的面前忏悔。
“我将眼看着一个无辜的人被处死……”
他陈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位神父朋友也为难了。想来想去,他也决定保持沉默。为了逃避良心的谴责,他又向另外一个神父忏悔……
在刑场上,神父问死囚:“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我没有罪,我冤枉!”死囚叫道。
“这我知道。”神父回答,“你是无辜的,全国的神父都知道。但是,我们有什么办法呢?”
神父为了不受教规的处罚而放弃了对真理的遵从,而代价就是一个无辜的人走向刑场。真理是一个崇高的字眼,需要崇高的心灵去维护。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站在真理这一边,但却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勇气与真理为友。在私利面前,我们往往就失去了说出事情真相的勇气。
爱因斯坦曾说:“我要做的只是以我微薄的绵力来为真理和正义服务,即使不为人喜欢也在所不惜。”
演绎好自我角色
真理是生活,你不应当到你的头脑里去寻找。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但不能隐藏真实的自己。若将真实的自己层层包裹,那你将走向孤独和自闭。但若你将真实的自我完全展示在人前,你也会承受很多外界压力。
实际上,你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放一个屏风:一个可以相互渗透的分界线,两个角色既可以保持连通又相互独立。这让你人生的两个领域保持独立,同时又不是排他的或者二元的——让你在生活和工作中轻松转换角色。相反,在你需要或者情况允许时,这个屏风的渗透性又能让真实的自我渗透到工作之中。
伊斯曼在1900年所提出的1美元廉价柯达相机的概念,让摄影从神秘高雅的“阳春白雪”变为大众化的消遣。在他得出“我们从事的工作决定了我们拥有什么,我们的休闲活动决定我们是什么”这一如此坚定的结论时,他显然对于身份这个问题有所思索。在生意场上,伊斯曼强势而苛刻,他切断其他竞争对手的供货商,有时候让雇员过度工作直到极限。生活中的他沉默寡言,非常孝敬他年迈的母亲。他对待工作与生活的方式截然不同,但是这两个自我是统一的——二者之间没有冲突。他潜在的价值观——如他的慷慨大方,在二者中都有体现。当柯达公司赢利后,他主动把大部分利润分给他的工人们;在私人生活中(不像许多早期成功的企业家们),他积极地倾囊资助非营利组织,其中包括罗彻斯特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以及伊斯曼音乐学院等。尽管在职业自我与私人自我之间有所区分,但伊斯曼保持了二者的一致性与连通性。
在工作角色和生活角色间划分界线的斗争不仅存在于个人事业的早期,而且贯穿人的一生——不管你享有多少金钱、荣誉或权力。不管是在你刚刚开始工作的头几年,还是在接近退休的时候,把生活中的你与工作中的你区分开来,是一件很难平衡的事情,但却值得我们去努力。
建立一个“类似自我”的公众角色有助于抵抗那些在职业生涯中必然会遇到的冷枪暗箭,使其对真正的“我”伤害最小化。工作是艰难的而且往往超出你所能控制的范围。
如果你将真正的你完全展示在人前,那就是将自己完全暴露于该环境中的袭击之下。但是若将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区分开,你就能保护好自己那块领地,在那里你可以很安全地抵御工作施加于你的外部压力。
相反,工作之外的那个你可以给你支撑,给你持续工作的力量。在家里,你比单位中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你可以成为自己想做的那个“我”,对于大多数影响你的事情都有决定权。家庭能带给你一种工作中所没有的互惠关系:不管你怎样热爱工作,工作不能爱上你,然而家人却可以。因此你的私人生活可以成为工作之外的一个安乐窝,给你控制权,给你回报。它能平衡你职业上的起起落落——但前提是它得到保护并不受干扰。
真实的高度
不要外出,退而自省,因为真理就在人的内心深处。
没有一件乐事能与站在真实的高峰相比。要想拥有真实的高度,首先要尊重真实。
一天,大仲马得知他的儿子小仲马寄出的稿子总是碰壁,便对小仲马说:“如果你能在寄稿时,随稿给编辑先生附上一封短信,或者只是一句话,说‘我是大仲马的儿子’,或许情况就会好多了。”
小仲马固执地说:“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味道。”年轻的小仲马不但拒绝以父亲的盛名作自己事业的敲门砖,而且不露声色地给自己取了十几个其他姓氏的笔名,以避免那些编辑先生们把他和大名鼎鼎的父亲联系起来。
面对一张张冷酷而无情的退稿笺,小仲马没有沮丧,仍在不露声色地坚持创作自己的作品。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寄出后,终于以其绝妙的构思和精彩的文笔震撼了一位资深编辑。这位老编辑曾和大仲马有着多年的书信来往。他看到寄稿人的地址同大作家大仲马的丝毫不差,怀疑是大仲马另取的笔名。但作品的风格却和大仲马的迥然不同。带着这种兴奋和疑问,他迫不及待地乘车造访大仲马家。
令他大吃一惊的是,《茶花女》这部伟大作品的作者,竟是大仲马的年轻儿子小仲马。“您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实姓名呢?”老编辑疑惑地问小仲马。小仲马说:“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
老编辑对小仲马的做法赞叹不已。
《茶花女》出版后,法国文坛书评家一致认为这部作品的价值大大超越了大仲马的代表作《基督山恩仇记》。小仲马一时声誉鹊起。
有这样一句老话:前30年看父敬子,后30年看子敬父。但无论谁借谁的光,恐怕最长期限也不会超过30年,唯有靠自己的本事,才可能赢得长久的尊重。小仲马因为拥有真实的高度而站得更稳更久。
自然是美的最高境界
当你把自己独有的一面展示给别人时,魅力就会随之而来。
自然美才是最美。真正的魅力不是刻意修饰出来的,只有自然美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作家卡尔遇到了一位著名的化妆师。她真正懂得化妆,以化妆而闻名。
对于这个生活在与自己完全不同领域的人,卡尔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他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抱负的人所应追求的。
因此,他忍不住问化妆师:“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逝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
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化妆师见卡尔听得入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这是非常高明的见解!可是,说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工夫!”卡尔感叹地说。
“不对,”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自尊,这样的人即使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整个化妆活动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3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卡尔不住地点头。
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卡尔深为自己最初对化妆所持的观点而感到惭愧。
真正的魅力不是故意修饰出来的,只有让内心的修养和外在形象融为一体,才能在自然的流露中打动人心。
为什么很多人会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震撼,而不会被一座假山而征服。原始的美,是美的源头。
大多数美的东西,都是朴素而真切的。“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品的美的伟大原则”。
向未知的事物“进军”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要追求真理就要永远向你未知的事物进军,真理往往就躲在未知事物的背后。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童年,回忆自己的童年,你不难发现:快乐其实常伴儿童的生活左右。儿童为什么是快乐的至少是经常快乐的呢?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儿童的认知范围有限,许多使成年人不快活甚至愁绪满怀的事情,他们还不懂,自然也就不会有不快与痛苦的感受。其二,儿童的好奇心强烈,许多在成年人看来兴味索然的事情,儿童却乐此不疲。你追我跑、躲躲藏藏,在他们看来新奇多变,有着无穷的乐趣,足够玩上半天。
简单的情节、重复的故事,在他们听来却异常生动有趣,可以不厌其烦地一听再听。
一条新买来的热带鱼、一只刚出生的小猫或是一尾小蝌蚪,都会使他们的生活增添许多的乐趣,使他们流连忘返。
一切未知事物在儿童好奇心的调色盘下,都充满了神奇瑰丽的色彩,绽放朵朵鲜艳的快乐之花。
寻找并热爱未知事物,这是使人通往快乐的一条捷径。从儿童身上,我们可以受到这样的启迪。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已知的,世界上又有许多事物是我们未知的。正是这种未知与已知的结合,造就了人生智慧的泉源。
如果未知不能转向可知,求知就不会与智慧结缘;如果已知不是来自未知,已知的事物也很难通向真理。
比尔·盖茨于1973年考进了哈佛大学。在哈佛的时候,盖茨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开发了BASIC编程语言的一个版本。在大学3年级时,盖茨离开了哈佛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微软公司中,后来成为微软公司的创始人。
比尔·盖茨出生于一个书香气息十分浓郁的家庭,他从小就喜欢读书。比尔·盖茨对计算机好奇是始于中学的时候。
有一天,数学教师兴高采烈地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从今天起,我们学习计算机!”盖茨高兴极了。以往他只在书上看过计算机3个字,还有关于计算机的草图,现在就要学习操作计算机了,他太兴奋了。
老师向同学们解释说:“你们别看这台机器外表看起来很蠢笨,他可比我们人脑聪明多了。”计算机真的有这么厉害吗?比尔·盖茨对此非常好奇。当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计算机输入了一个极其复杂的数学式以后,计算机马上显示了正确的运算结果。“太神奇了!”比尔·盖茨惊叫。
正是对计算机的好奇心,引领着比尔·盖茨最后在计算机领域取得了杰出成绩。
对于学生来说,你每天的学习便是生活的主轴。但你踏入社会后,如果你是个工人,每天的劳动(包括脑力的、体力的)便是你生活的重心;如果你是个艺术工作者,每天的创作则是你生活的主旋律。很多未知的事物引领你不断获得新发现。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你也就在不断地接近真理。
复杂的事物通常隐藏着无穷的未知成分,一般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简单的事物比较容易把握其规律,相对地也较容易从中获得满足。
工作的最高境界是不断创造、时时创新。创造是艰苦的同时又是伟大的。创造就是对未知的认识和对已知的改造。
拒绝虚荣心的入侵
爱好虚荣的人,用一件富丽的外衣遮掩着一件丑陋的内衣。
要追求真理,要不断进步,就要拒绝虚荣的入侵。虚荣是一种肤浅,卖弄是一种无知!
赵昆相当聪颖、活泼,常常获得长辈们的夸奖,她也一直以自己为荣。儿时的赵昆就养成了虚荣、好卖弄的习惯。只要有机会,她就会争抢着去炫耀、去卖弄。
直到有一次,当她听录音时,突然听到其中一个尖锐而突出的声音,简直是在狼嚎。听了几遍后她才发现,那是自己的声音!赵昆开始反思自己,她想:“从小到大,我一直没有挣脱过对虚荣的追逐,别人一夸奖自己就沾沾自喜,可什么时候静下来审视过自己呢?”
她终于明白了,一切的不快乐、不满足,皆因自己的虚荣而起。一个人能摒弃虚荣心,就是拥有平常心的开始。直至后来赵昆成了名副其实的名人,她也始终没有忘记这句话。她说:“正是这句话,让我为自己的心找到了一个正确的方向!”生活中的自我太多,有机会就迫不及待地想跳出来,其实都是卖弄。
你随时要摒弃虚荣,因为虚荣是一种肤浅,它会阻碍你的进步。也不可卖弄,因为卖弄是一种无知!一个人如果总是标榜自己,总是对他人摆出一副导师的派头,那就未免太庸俗了。更有甚者,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为师之道”,常常会寻找他人的“失误”,并且利用他人的“失误”而表现自己的“师道”,拿他人的失误做文章,甚至不惜夸大这种失误的成分或后果,这其实是在哗众取宠。你应该明白,你的那些自得的为师之道,也许会成为他人嘲笑的话柄,也许会成为他人讨厌你的原因。
虚荣心会将你带入无知的深渊。你如果只是追求名誉、地位,看重他人对你的看法,那你就会在无意中将真实和真理拒于千里之外。追求虚荣是一种低级心态,是与追求真理相悖的一种肤浅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