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
——弄清楚学习的真正目的
哈佛告诉你
不要把你的学历作为“通行证”。学历并不能代表能力,它只是你曾经学习过的证明。学习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记忆、存储,或是学会运用某种特定技巧,而是在于学到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历不是“通行证”
所谓教育,是忘却了在校学的全部内容之后剩下的本领。
在最初涉世的时候,我们怀着美好的理想走入社会,却碰上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首先就是学历问题,没有本科学历或学历太低,是通向成功路途的羁绊。播下种子,却没有开花,不必灰心失望,我们注重的不是妖艳的花朵,而是沉甸甸的果实。
努力学习了,即使最后没有如愿拿到学历,没有得到那个“证明”,你也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还拥有学到的知识和拼搏的精神,你就有成功的机会。
一天午后,一位老妇人走进费城一家百货公司,大多数的柜台人员都不理她,只有一位年轻人问是否能为她做些什么。当她回答说只是在避雨时,这位年轻人并没有推销给她不需要的东西,也没有转身离去,反而拿给她一把椅子。
雨停之后,老妇人向年轻人说了声谢谢,并向他要了一张名片。几个月之后这家店主收到一封信,信中要求派这位年轻人去苏格兰收取装潢一整座城堡的订单!这封信就是那位老妇人写的,她正是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母亲。
许多农村的孩子学习条件并不好,可他们通过努力考上了大学。这正是运用了补偿的方法——“勤于学业”,力争取得“好成绩”,他们成功了。
顺利拿到大学文凭的学子们,即使踏入社会也不一定能够顺利成就事业,学历只代表过去的成绩,而真正的成功还须日后努力奋斗得来。
学历只是你学习成绩的见证,并无法准确反映你的综合水平。踏入社会后,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性格对其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学习成绩所发挥的作用。
大学毕业不等于学习终结
人永远是要学习的。死的时候,才是毕业的时候。
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一旦学习停滞了,适应就停滞了。适应新时代的生存方式,就是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只有做到终身学习的人,才能不断获得新信息、新机遇,才能不断获得高能力、高素质,才能够不断地走向成功。
在人的一生中,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学习始于生命之初,终于生命之末,即从摇篮到坟墓,一辈子持续不断。它宣告了“学历社会”的终结,宣告了把人生分为两半——学习和工作“(充电”和“放电”)的传统观念的错误。终身学习,成为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高能武器,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
这是美国东部一所大学期终考试的最后一天。在教学楼的台阶上,一群工程学高年级的学生挤做一团,正在讨论几分钟后就要开始的考试,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自信。这是他们参加毕业典礼和工作之前的最后一次测验了。
一些人在谈论他们现在已经找到的工作,另一些人则谈论他们将会得到的工作。带着经过4年的大学学习所获得的自信,他们感觉自己已经准备好了,并且能够在社会中游刃有余。
他们知道,这场即将到来的测验将会很快结束,因为教授说过,他们可以带想带的任何书或笔记,要求只有一个,就是不能在测验的时候交头接耳。
他们兴高采烈地冲进教室。教授把试卷分发下去。当学生们注意到只有5道评论类型的问题时,脸上的笑容更加扩大了。
3个小时过去了,教授开始收试卷。学生们看起来不再自信了,他们的脸上是一种恐惧的表情。没有一个人说话,教授手里拿着试卷,面对着整个班级。
他俯视着眼前那一张张焦急的面孔,然后问道:“完成5道题目的有多少人?”
没有一只手举起来。
“完成4道题的有多少?”
仍然没有人举手。“3道题?2道题?”
学生们开始有些不安,在座位上扭来扭去。
“那1道题呢?当然有人会完成1道题的。”
但是整个教室仍然很沉默。教授放下试卷,“这正是我期望得到的结果。”他说。
“我只想要给你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即使你们已经完成了4年的工程学习,但关于这项科目你们仍然有很多的东西还不知道。这些你们不能回答的问题是与每天的普通生活实践相联系的。”然后他微笑着补充道:“你们都会通过这个课程,但是记住——即使你们现在已是大学毕业生了,你们的教育仍然还只是刚刚开始。”随着时间的流逝,教授的名字已经被大家遗忘了,但是他教的这堂课却从来不曾被遗忘。
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了“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强调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
终身学习,理所当然地成为新世纪的生存方式。
比终身学习更进一步,应当是终身学习化。所谓“化”者,正所谓彻头彻尾、彻里彻外。
终身学习化与终身学习有所不同。
终身学习,只是强调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需要学什么就要及时充电,接受培训,直到老了也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终身学习化,不仅要终身学习,而且要使学习完完全全地融入生活,融入工作,做到生活学习化、工作学习化。生活学习化,就是使生活成为锻造性格的课堂、锻造素质的熔炉。工作学习化,不是工作之余的学习,而是工作本身就成为一种学习。终身学习化就是把学习融入人生的每时每地,成为“全时空学习”。终身学习化是终身学习的深化、升华和飞跃。如果说终身学习是新世纪的生存手段,那么终身学习化就是新世纪的生存目的。
终身学习化,就是人生学习化。要使我们的人生成为“学习化的人生”,就要不断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学习,终生都做到“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
假使你真有向上的志愿,假使你真想补救你没有知识的损失,你应当记住,你每天所遇见的每个人,都能增益你的知识。假使你遇见的是一个印刷匠,他也能灌输你许多印刷的技术;一个泥水匠,能告诉你建筑方面的技巧;一个普通的农夫,有他做人、做事的经验,你能从他身上得到许多人情世故。
大学毕业不等于学习终结。即使你已经大学毕业,但你的教育仍然还只是刚刚开始。这是一个终身教育的时代,谁不知道学习,谁不知道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谁就会被社会淘汰。
真正要学习的是学习方法
真正的学者知道怎样从已知引出未知,并且逐步接近于大师。
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关键就在于必须“学习如何学习”。
珍尼特·沃斯和戈登·德莱顿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认为:“真正的革命不只在学校教育之中,它在学习如何学习,在学习你能用于解决任何问题和挑战的新方法中。”
急遽的全球性转变,资讯光速流转,机会转瞬即逝,环境的迅速变化向任何人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因循守旧,还是创新超越。
在巨变的洪流中,无论企业或个人,凡是依赖于旧有的知识和依循以往的方式解决新问题,终将无法逃脱被淘汰的命运。
别无选择,只有“变”才能应变。佛经教义说,变,才是唯一的不变。
“变”是新的挑战下唯一不变的生存之道。
那么,如何应变甚至导变呢?那就是学习如何学习。只有具备“如何学习”的能力,才能在骤增的资讯中有所取舍,在“全时间”、“全环境”中因时、因地、因事、因变地进行学习创新,从而更高效地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只有如此,你的时间才是用在最有生产力的地方,而效率就是竞争力。
台湾企业战略专家石滋宜博士认为:
懂得如何学习的人,自然能掌握变化、掌握趋势。
懂得如何学习的人,自然有事业心、有应变力。
懂得如何学习的人,自然能够有创造力、有前瞻性。
过去我们说,不愿学习是愚蠢,而加拿大媒体怪杰麦克鲁汉更直言:“不会学习,是一种罪恶。”
所谓“会学习”、“如何学习”,实质就是倡导一种创造性学习、高效学习。如何能更有效、更高效地学习,这本身就是知识和学问。
学习很重要,学习如何学习更重要。
不学习的人,不如好学习的人,好学习的人,不如会学习的人。
成绩不等于成就
教育的第一目的是做人,而不是学识。
成绩和成就不一定成正比,你不能以学业的成败评估自己未来的成就。
哈佛教授亨利·B.雷林曾讲过:“为了发现与学生未来成功相关的因素,哈佛商学院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一个学生在学校里的成绩与他将来的成就之间并无关系。短期内还有点关系,而长期内根本没有什么关系。”
作为一名学生,必须能够正确认识短期学业上的成败。生活之路是很漫长的,即使是哈佛大学最顶尖和最失败的学生也必须走完剩下2/3的人生旅程。在学业上跑在前面的人,在长跑中往往会黯然失色,起初落后的人却往往会后来居上。
一项研究表明,在智力水平相当的天才儿童中,成就最高者和成就最低者之间的差距相当大,那些最成功的人士都有两个区别于他人的特征:高度的自信和恒心,或者说充满豪情壮志。
有句古谚说实践出真知,而真正聪明的人懂得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
影响成功的因素有很多。
首先是处理失意的能力。非常成功的人士都能够饱受学习的失意而始终坚持不懈。在你的职业生涯中你将会遭遇一些极为扫兴甚至痛苦的事情。你可能在一个很好的公司里工作,突然公司不需要你了,而你不得不走人。
成功的人总是在生活中勇往直前,富有弹性地面对失意和挫折。有时候许多人由于早年经历了太多成功——进入了自己所选择的大学,或毕业于名牌大学,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摆脱失意或失败的情绪而勇往直前。他们更像一个可爱的瓷茶杯:高雅、精致、美观——但是逆境袭来时则脆弱不堪。
第二是运气。这里的运气并不是指生于达官显贵之家,或者是中了大奖。如果你遗传了好的基因,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拥有关心你并给你提供好建议的人或导师,如果你生于这个世纪而不是中世纪,那么你的好运便已多于你应该获得的了。幸运并不意味着安逸的生活,而是你的机遇。一个人,即使再有才能,但如果没有机遇,也很难让自己的才能得以发挥。
第三是公正感。你应该对他人公正。要获得成功,你必须有最优秀的人为你工作。如果你不公正或阴险地对待他人,他们会选择离开。你不得不让二流的人接管他们的工作,而同一群二流员工一起工作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这几种能力的高低在学业上很难体现,而这几种能力是成功的必备因素。不要被成绩左右,成绩并不等于成就。
能力比知识重要
你知道得很多,但如果你不善于把你的知识用于你的需要,那就没有什么用处。
学习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只有通过学习,掌握了这些能力,才能让我们更加卓越。
有一天,一名大学教授到一个落后乡村游山玩水。
他雇了一艘小船游江,当船开动后教授问船夫:“你会数学吗?”
船夫回答:“先生,我不会。”
教授又问船夫:“你会物理吗?”
船夫回答:“物理?我不会。”
教授又问船夫:“那你会用计算机吗?”
船夫回答:“对不起。我不会。”
教授听后摇摇头说道“你不会数学,人生已失去2/6;不会物理,人生又失去1/6;不会用计算机,人生又失去1/6;你的人生总共已失去4/6……”
说到这儿,天空忽然飘来大片黑云,随后吹来强风,眼看暴风雨就要来到。
船夫问教授:“先生,你会游泳吗?”
教授愣一愣答道:“不会。没学过。”
船夫摇摇头说道:“那你的人生快要全部失去了……”
一个人拥有多少知识,并不能证明他就拥有多少能力,也就是说,知识与能力并不是成正比的。有渊博的知识固然是件好事,但人生首先最需要的并不是渊博的知识,而是生存的能力。
青少年朋友只有通过学习,掌握一种能力,并让这种能力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需求,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有人说,真正的“铁饭碗”,不是在一个地方总有饭吃,而是走到哪里都有饭吃,也就是到哪里都有生存的能力。
曾经的“高工资、低付出”仅仅是一种生存状态,而技能与技术却是一种生存能力,只有掌握能力的人,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知其然,仅仅是一种状态,知其所以然,则是一种能力。
学习成绩只是一种状态,思考与创新却是一种能力。我们学习的目的,正是为了获取这种能力。
所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卢梭说:“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才能受益匪浅。”
这些伟人的良言,就是要告诫我们青少年,要学以致用,不要用书本中的知识来替代自己的思考。只有积极地思考,才能触摸到知识的灵魂,才能将知识转化为生存的精彩,所谓“六经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经”。
有一位伟人说过:“学习是学习,学习的学习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青少年朋友尤其要注重“学习的学习”,从各个方面塑造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中的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生存的能力。
做到这一点其实很简单,我们只要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有意识地在自己的头脑中找出理论印证就可以了。比如说,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给我们作文的方法和要点,读书的时候,就可以用这样的理论衡量一篇文章的结构,从中找出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这些共性的经验,可以反过来促进我们的作文水平,培养我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学习归根究底是为了应用,所以,我们要在日常的生活中,积累一些有用的经验和知识,从“无字句处”读书,这也是我们打造生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数学运算阻碍物理的研究,牛顿就创造了微积分;工具的简陋影响了手艺的发挥,鲁班就发明了锯。这些都是在学习中创造、学以致用的典范。
青少年朋友更要在实践中突破各种束缚,主动应用新的技能,创造新的观点,这样我们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才能说有了保障。
古人说:“授我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我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学习中探索生存的技能,在生存中体会学习的真谛,人才会越来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