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倒掉鞋中的沙砾

——避免坏习惯的羁绊

哈佛告诉你

做每一件事不见得一定成功,但不去做每一件事则一定不可能成功。要想成功,你一定要把懒惰的习惯扔得远远的。

远离懒惰部落

懒惰是活人的坟墓。

——霍兰

在远古时候,有两个朋友,相伴一起去遥远的地方寻找人生的幸福和快乐。一路上风餐露宿,在即将达到目标的时候,遇到了一条风急浪高的大河,而河的彼岸就是幸福和快乐的天堂。关于如何渡过这条河,两人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一个建议采伐附近的树木造一条木船渡过河去,另一个则认为无论哪种办法都不可能渡得了这条河,与其自寻烦恼和死路,不如等这条河流干了,再轻轻松松地走过去。

于是,建立造船的人每天砍伐树木,辛苦而积极地创造船只,并顺带着学会了游泳;而另一个则每天躺下休息睡觉,然后到河边观察河水流干了没有。直到有一天,已经造好船的朋友准备扬帆渡河的时候,另一个朋友还在讥笑他的愚蠢。

不过,造船的朋友并不生气,临走前只对他的朋友说了一句话:“去做每一件事不见得都成功,但不去做每一件事则没有机会得到成功!要想成功,你一定要把懒惰的习惯扔得远远的。”能想到河水流干了再过河,这算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创意,可惜的是,这却仅仅是个注定永远失败的“伟大”创意而已。

这条大河终究没有干,而那位造船的朋友经过一番风浪也最终到达了目标的彼岸。这两人后来在这条河的两岸定居了下来,也都衍生了许多自己的子孙后代。渡过河的一边叫幸福和快乐的沃土,生活着一群我们称为勤奋和勇敢的人;等河干的一边叫失败和失落的原地,生活着一群我们称之为懒惰和懦弱的人。

懒惰是一种习惯,俗语道:“人,越呆越懒,越吃越馋。”当懒惰已经发展成为习惯,它就会像细菌一样,在你的生活中蔓延,使你的生活到处弥漫着懒散的气息。面对懒惰行为,有的人浑浑噩噩,有的人认为懒惰可以挥之即去。你可一定要远离懒惰部落,避免它的滋生和蔓延。

远离“找借口”的习惯

习惯就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都编织着其中的一根线,最终我们挣不断它。

——贺内拉斯

一个人在面临挑战时,总会为自己未能实现某种目标找出无数个理由。而正确的做法是,抛弃所有的借口,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千万不要让“借口”淹没了你的潜力和才能。

体育界的成功者罗杰·布莱克,他的杰出并不在于他非凡的令人瞩目的竞技成绩——他曾经获得奥林匹克运动会400米银牌和世界锦标赛400米接力赛金牌。而更让人触动的是,所有的成绩都是在他患有心脏病的情况下取得的。

除了家人、亲密的朋友和医生等仅有的几个人知道其病情外,他没有向外界公布任何消息。带着心脏病从事这种大运动量的竞技项目,不仅很难有出色的发挥,而且有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第一次获得银牌后,他对自己依然不满意。如果他告诉人们自己真实的身体状况,即使在运动生涯中半途而废,也会获得人们的理解的。但是罗杰却说:“我不想小题大做。即使我失败了,也不想将疾病当成自己的借口。”作为世界级的运动员,这种精神一直存在于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

那些认为自己缺乏机会的人,往往是在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而成功者大都不善于也不需要编造任何借口,因为他们能为自己的行为和目标负责,也能享受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借口总是在人们的耳旁窃窃私语,告诉自己因为某原因而不能做某事,久而久之我们甚至潜意识里认为这是“理智的声音”。假如你也有这种习惯,那么请你做一个实验,每当你使用“理由”一词时,请用“借口”来替代它,也许你会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心安理得了。

倒掉鞋中的沙砾

人们不应长久沉湎于恶习,因为尽管你不愿意,也会养成习惯。

——伊索

在费尽心力设计你的目标的同时,记得弯下腰倒掉你鞋中的沙砾。

心中的害群之马,就是心中的痼疾。它是日积月累的习惯,它是难以驱散的乌云。

远古时候,轩辕黄帝要到具茨山去寻找一位叫大隗的“完人”,向他请教治理天下的良策。出发前,黄帝请了一些很有经验的人做向导。可是,当他们行至襄城郊外时,还是迷了路,绕来绕去总是找不到出路。

黄帝一行正在万分着急的时候,忽然看见空旷的野地里有个牧马的男孩,黄帝就赶快过去问他:“你知道去具茨山的方向吗?”男孩说:“当然知道。”黄帝心中大喜,连忙又问:“那你知道大隗住在什么地方吗?”男孩看了看黄帝说:“知道。我什么都知道。”黄帝见他果然聪明伶俐,于是逗他说:“你的口气真大,既然什么都知道,那我问问你,如何治理天下,你知道吗?”男孩爽快地回答说:“那有什么难的。”说完男孩却跳上马背要走开。黄帝拉住男孩再问,男孩回答说:“治理天下,与牧马相比有什么不同吗?只不过是要把危害马群的坏马驱逐出去而已。”男孩说完,骑马离去。

黄帝闻听此言,茅塞顿开,连向牧童离去的方向叩头拜谢,然后驱车打道返回。

清除害群之马就可以治理天下,那么同样,清除掉自己身上的不利于成功的因素也就可以达到成功了。

使你疲倦的不是眼前的高山,而是鞋中的一粒细砂。不要不在意这粒细砂,往往是它使你难以达到目标。在费尽心力设计你的目标的同时,记得弯下腰倒掉你鞋中的沙砾。克服了自身的不良习惯和小毛病,才能迎来成功。

刚愎自用只能让你自闭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雨果

刚愎自用只能让你走向自闭,只有广泛接受他人的意见才能拥有大智慧。

晁错是位地地道道的忠臣,按理应得善终,但遗憾的是他刚愎自用,年纪轻轻就被腰斩,还殃及全族。

汉文帝死后,太子启即位,是为汉景帝。

景帝是个好大喜功,想有所作为,却没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晁错年轻气盛,觉得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情,更想趁此机会做几件大事,一方面压服人心,一方面巩固中央集权。于是上书景帝,请求削藩。

楚国既削,晁错又搜罗赵王过失,把赵国的常山郡削了去,然后又查出胶西王私自卖官鬻爵,削去了六县。晁错见诸侯没有什么抵制性的反应,觉得削藩可行,就准备向硬骨头吴国下手。

正当晁错情绪高涨的时候,突然有一位白发飘然的人踢开门迎面走进来,见到晁错劈面就说:“你莫不是要寻死吗?”晁错仔细一看,竟是自己的父亲,晁错连忙扶他坐下,晁错的父亲说:“我在颍川老家住着,倒也觉得安闲。但近来听说你在朝中主持政事,硬要离间人家的骨肉,非要削夺人家的封地不可,外面已经怨声载道了。不知你到底想干什么,所以特来此问你!”刚愎自用的晁错说:“如果不削藩,诸侯各据一方,越来越强大,恐怕汉朝的天下将不稳了。”晁错的父亲长叹了一声说:“刘氏得安,晁氏必危,我已年老,不忍心看见祸及你们,我还是回去吧。”说完走了。

吴王刘濞闻听朝廷向自己下手,他不愿坐以待毙,便联合楚、赵六国向朝廷发难,并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帜作为反叛之借口。

“七国之乱”令景帝大受震动。他听信了奸臣之言,天真地想以杀晁错来换取七国罢兵。

结果,晁错被处腰斩,株连全族,而战火也仍未平息。

晁错的确死得冤枉,他完全是一场政治、军事与权谋斗争的牺牲品。但他的悲剧也是由于他刚愎自用所致。如果此种习惯不改,即使当时不死,也决不会长期立足于汉廷。

刚愎自用的人往往是心胸狭窄之人,即使你自己有再大的力量,也不如众人智慧的力量大。对于管理者而言,这尤其重要。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习惯使最聪明的人也与成功无缘。因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而那一“失”往往是致命的,所以,收起你的刚愎、固执,听听大家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