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解诗经(图说天下.典藏中国系列)
- 吴锋
- 107字
- 2024-12-22 08:18:18
邶风
邶是古国名。周武王灭殷以后,将纣的京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附近地区封给纣的儿子武庚,并将其地分而为三:北为邶(今河南汤阴县东南),南为鄘(yōng)(今河南汲县东北),东为卫(今河南淇县附近)。邶风是邶地的诗。
柏舟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1]。耿耿不寐,如有隐忧[2]。微我无酒,以敖以游[3]。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4]。亦有兄弟,不可以据[5]。薄言往 诉[6],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7]。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8]。觏闵既多[9],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10]。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11]?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注释
[1]泛:浮行,漂流,随水冲走。亦:语助词。这两句是说柏舟泛泛而流,不知所止。作者用来比喻自己的身世。流:中流,水中间。[2]耿耿:心中不安。如:犹“而”。隐:幽深。隐忧:是深藏隐曲之忧。[3]微:非,不是。以:于此。敖:通“遨”。[4]匪:非。鉴:铜镜。茹(rú):容纳。以上两句是说我心不能像镜子对于人影似的,不分好歹,一概容纳。[5]据:依靠。[6]诉(sù):告诉。[7]选:同“巽”,屈挠退让的样子。[8]悄悄:忧貌。愠(yùn):恼怒,怨恨。群小:众小人。[9]觏(gòu):同“遘”,遭逢。闵(mǐn):痛,指患难。[10]静言:犹“静然”,就是仔细地。寤:交互。辟(pì):通“擗”,捶胸。(biào):捶,打。[11]居、诸:语助词。迭:更动。微:指隐微无光。
译文
我乘坐那一片柏木小舟,任其轻漂水面随水而流。夜深人静我难以入眠,无限忧伤在心中;并非我无酒来解愁,我只想放舟随波游。
我心不是那青铜镜,什么事情都能容忍。我也有同胞兄弟,但却难以对其述真情。本是我去诉说苦衷求安慰,不料话不投机惹怒他。
我心不是那路旁石,由人随意随便搬。我的心也非床中席,任谁都可以来卷翻。虽受磨难仪容端,绝非落魄任排揎。
心里忧伤隐隐疼,只恨小人无品行。此生坎坷多磨难,受尽人间屈辱。无言心中万千苦,静言捶胸心更痛。
我问日升月落,为何交迭而我没有感觉到灿烂光辉?心中悲苦排不尽,就像一堆脏衣裳,静然默想心悲伤,再无可能奋起飞翔。
泛舟图·现代·陈少梅
赏析
古人对这首诗的争议颇大,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说法是描写一个妇人不得志于夫;一种说法是描写一个君子失意于君主。《毛诗序》中说:“柏舟,言仁而不遇也。卫顷公之时,仁人不遇,小人在侧。”这可以看成是后一种观点的注解。朱熹在《诗集传》中也云:“妇人不得于其夫,故以柏舟自比。言以柏为舟,坚致牢实,而不以乘载,无所依薄,但泛然于水中而已。故其隐忧之深如此,非为无酒可以遨游而解之也。”今人更趋向于认同前一种说法,认为诗作的主人公是一位失宠于丈夫的女子。但是笔者更倾向于后一种观点。因为从行文上看,绝对不是一个女子的口吻,分明是一个社会地位很高的贵族。因为饮酒、遨游、威仪、奋飞这些词语根本不像是用来描写一个弃妇的。倒像是写痛恨主上昏庸,抱有不可解脱的深忧。
第一章描写了抒情主人公痛苦愁闷的表现,一个人泛舟于江湖之上意欲好好安静一下。但是心中的苦闷还是无法排遣,躺在床上也是不停地翻转,难以入眠。不是我没有酒来解愁啊,只因为酒不解真愁,真想一个人去遨游四海,不管这些烦心的事了。第二章主人公开始了倾诉:“我的心又不像那铜镜,什么东西(的影子)都能装进去,虽然我也有亲兄弟,可是他们根本就听不进去我的话。本来我还想去他们那里诉诉苦,没想到他们不但不理解和同情我,还对我大动肝火。”第三章主人公接着倾诉,并表明自己绝对不会轻易屈服:“我的心也不是石头,别人想怎么扔就怎么扔。我也不是床上的席子,可以随便卷曲。虽然我现在很不得志,但是作为一个贵族,我的尊严和威仪还是要的,不能任你们欺凌。”第四章主人公开始了交代原因,是什么使“我”如此烦忧呢,我们来听听主人公是怎么说的:“心里仍然隐隐作痛,都是因为那些那些喜欢诽谤人的小人。他们让我遭受了很多波折和磨难,受到了人格上的侮辱。细细想来,我是越想心里越痛。”言至此,主人公已经完全沉浸在痛苦和愁闷之中。于是转而责问苍天:“日月啊,你们为什么日夜更迭,但我却感不到你的光辉(暗示心里太黑暗了,看不到希望),我心中的苦闷就像一堆无处可洗的脏衣服堵在那里,如此多的伤悲已经击垮了我,所有曾经的雄心壮志都被打碎,就像那折翅的鸟儿,再也不能奋飞天际了。”这样,心中的苦痛已经走出个体经验而上升到整个宇宙空间。
读着《柏舟》我们很容易想起一位大诗人,那就是屈原。《柏舟》的作者和屈原的身份很相似,都是爵位很高的贵族。遭遇到的痛苦也是一样的,就是国王身边有小人,使得自己正确的主张得不到执行,包括自己的亲人也不能理解自己。一腔报国之心却无人重用,一肚子的冤屈也无人诉说。这种痛苦是强烈而持久的,人间无处倾诉,化成一腔怒气转而去诘问苍天。《柏舟》距屈原的《离骚》和《天问》大约有500年的历史,与浪漫主义的《离骚》《天问》相比,《柏舟》则主要是现实主义的,诗中赋的比重很大,主要都是直接的描述。见《柏舟》则如同读《离骚》。
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1]。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2]。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3]兮。我思古人[4],俾[5]无[6]兮。
[7]兮 [8]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注释
[1]里:衣服的衬里。[2]裳:下衣。其形状类似于今天的裙子。[3]治:置办纺织。[4]古人:“古”通“故”,即故人,在诗中指作者的亡妻。[5]俾(bǐ):使。[6](yóu):同“尤”,过失,错误。[7] (chī):细葛布。[8](xì):粗葛布。
译文
绿衣服啊绿衣服,绿色面子黄衬里。心忧伤啊心忧伤,何时才能不来想!
绿衣服啊绿衣服,绿色为衣黄为裳。心忧伤啊心忧伤,何时才能将其忘!
绿丝线啊绿丝线,你亲手制来给我穿。思念故去的贤妻啊,使我少把错误犯。
细葛布啊粗葛布,穿在身上心里寒。思念故去的贤妻啊,永远在我心里面。
绿衣仕女图·现代·陈少梅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亡妻的悼亡诗,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悼亡诗。诗人睹物思人,看到亡妻生前为自己做的衣服,便想起了故去的贤妻。第一章写的是诗人拿起一件绿色的衣服,翻来覆去地看,因为那是亡妻亲手为自己制作的。如今衣服还在,而她人却不在了,这叫人如何能不悲伤呢。第二章是第一章的重章,意在强化心中的苦痛和对亡妻深切的思念。第三章是写诗人细看绿衣,其中一针一线费去了妻子多少的时间,又凝聚着妻子多深的爱意。妻子贤良端庄,经常好言劝慰自己做事不要冲动,让自己少犯了多少错误啊!第四章写到天气已经转凉,有了几分寒意,可是诗人还穿着夏天的葛衣。如果妻子还健在,肯定早已经为自己准备好了秋天的衣服;而今,妻子已经离世了,自己还没学会照顾自己,身边的人也没有谁能像亡故的妻子一样关爱自己。所以到了实在冷得不行的时候,才自己找来厚衣服。衣服穿在身上,却暖在心里。
《绿衣》写得很生活化,描写的是一些生活的细节。但最真实的感情往往正表现在生活中的琐事上,作者睹物思人,看到亡妻生前为自己缝制的衣服,引起了对亡妻深切的悼念,想起了亡妻生前的点点滴滴。不仅让人想起苏东坡的《江城子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句子:“昨夜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真是千古悼亡之作啊!
燕燕
燕燕[1]于飞,差池[2]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3]之颃[4]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5]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注释
[1]燕燕:即燕子燕子。[2]差(cī)池:不齐。[3]颉(xié):向上飞。[4]颃(háng):向下飞。[5]任:信任。
译文
燕子燕子展翅飞,你的羽毛不整齐。我的妹妹要出嫁,送她送到城郊外。身影远去已不见,只有我泪眼如雨滴。
燕子燕子展翅飞,一会儿高来一会儿低。我的妹妹要出嫁,
将要送她去远方。身影远去已不见,我站在那里直哭泣。
燕子燕子展翅飞,上上下下叫声哀。我的妹妹要出嫁,
要远嫁她到南陲。身影远去已不见,我的心里多伤悲。
我家二妹最可信,仁义厚道又真诚。性情温柔又和顺,
贤淑心细重名声。先父教诲铭记身,常拿来劝勉寡人。
赏析
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一首送别诗,也是《诗经》 中非常动人的一篇,故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里推举《燕燕》为“万古送别之祖”。据众多学者考证,本诗的作者应当是卫国的一位国君,写他为远嫁的二妹送行。
双燕鸳鸯图·明·周之冕
本诗以燕子起兴,表达送别之情。关于该诗的创作背景,毛苌说:“庄姜无子,陈女戴妫生子名完,庄姜以为己子。庄公薨,完立,而州吁杀之,戴妫于是大归,庄姜远送之于野,作诗见己志。”
第一章以展翅飞翔的燕子为兴,燕子无论如何飞,但到秋冬之际都会飞往南方。而诗人要来送行的二妹,正是要嫁到南方去的。送到郊外,望着妹妹渐渐消逝的身影,诗人禁不住泪如雨下(古代交通不发达,远嫁之女很难回娘家)。第二、第三章是重章,其意在加强抒情效果,表达诗人舍不得妹妹的远嫁。最后一章介绍了诗人为何舍不得妹妹远嫁,原来她是一位温柔贤淑、知书达理的好女子,是一位能够经常帮诗人处理政务,提醒诗人谨记先王遗愿的好妹妹。可是又不能因为舍不得妹妹就不让她嫁人。在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婚嫁往往是政治上的联姻,会影响到一国的命运。所以尽管舍不得,但是还得让她远嫁。这种矛盾的心情,加深了诗人的苦恼程度。
终风
终风且暴[1],顾我则笑。谑浪[2]笑敖,中心[3]是悼[4]。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5]?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终风且 [6],不[7]日有,寤言不寐,愿言则嚏[8]。
其阴,虺[9]虺其雷。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注释
[1]终:既。暴:迅疾。[2]谑浪:调戏放荡。[3]中心:倒文,即心中。[4]悼:伤心惧怕。[5]惠:顺。[6](yì):阴云密布且有大风。[7]不:没有,不见。[8]嚏:打喷嚏。民间至今仍有“打喷嚏,是有人想”的说法。[9]虺(huǐ):打雷的声音。
译文
既刮风又下暴雨,看到我他就嬉嬉笑。出言放荡又傲慢,我心中苦痛实难堪。
既刮风又尘土扬,原来他还肯来往。到了最后他不往来,我愁思连绵心悲伤。
既刮风又天色黑,不到一天就脸阴沉。自言自语难入眠,愿他打个喷嚏知我想。
阴云密布天色沉,隐隐约约有雷声。自言自语我难入眠,希望他能念旧情。
赏析
这是一首弃妇诗,描写了一位女子被一名男子玩弄嘲笑后将其抛弃,也可以说这是一首讲始乱终弃的诗。
第一章以天气比兴,天上是狂风暴雨,就像那个男子的脾性一样风风火火,不可捉摸。他见了女子就殷勤地笑,(骗该女子得手后)就说一些不庄重的挑逗话。女子便担心自己会被抛弃,因此心里感到担心和害怕。第二章仍以暴戾的天气来比兴,紧承“悼”来写女子被弃后的心情。男子是个薄情郎,在与女子发生关系后一去不返,这让女子心里很难过。尽管是难过,但是她还是希望他能够再来找她,毕竟她用心去爱过他。三、四章进一步表现了“思”的程度之深。女子整日不思茶饭,深夜自我嗟叹难以入眠。她在想自己这般想念那男子,不知道那男子会不会打喷嚏啊(民间认为被人思念就会打喷嚏),会不会想起和自己在一起的过去,会不会想起自己。
宫妃玩月图·宋·无款
就全诗而言,是以女子的口吻写起,写女子被一男子玩弄调戏之后将其抛弃,女子因此而产生的悲惨凄凉的心境。她的感情是复杂的,那男子抛弃了自己,心里自然对其怨恨。可是,毕竟自己当时是动了真情,虽然始乱终弃,但好歹也是一段恋情,所以从内心深处她还是想念他的。尽管男子不是个好东西,但是女子还是希望男子能知道自己对他的思念,这真是爱恨交织啊!本诗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写出了该女子复杂矛盾的心情。诗中以恶劣的自然天气比兴,既比喻出了男子暴戾的脾性,又描绘出了一个压抑、沉闷、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女主人公险恶的处境和惊恐焦虑的心情。
击鼓
击鼓其镗[1],踊跃用兵。土国城漕[2],我独南行[3]。
从孙子仲[4],平[5]陈与宋[6]。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7]?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8],与子成说[9]。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10]。于嗟洵兮[11],不我信兮。
注释
[1]镗(tāng):击鼓声。[2]土:服役。土国:在国内服役。城:筑城。城漕:在漕邑筑城。[3] 南行:指下章的“平陈与宋”。[4]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军。[5]平:调和,调解。[6]陈、宋:诸侯国名,陈国和宋国,都在现在的河南省境内。[7]爰(yuán):本发声词,意思是在何处。[8]契阔:偏义复词,这里偏指合。契:合。阔:离。[9]成说:订立盟约、誓约。[10]活:通“”,相会、聚会的意思。[11]洵(xuàn):远。
征人晓发图·宋·无款
图绘行人晓发时情景。图绘苍松老树掩映下茅舍一座,舍内一人倚桌假寐,一妇女在炉前烹饪,一童伸手旁立,似在唤醒打盹之人。室外一人倚马傍立,做待发状。图中用笔精工、细腻,山石、古松、老树精勾细染,干粗叶繁,富有层次远近感。人物、骏马造型准确,线条细劲简练,入情入理,生活气息十分浓郁,不愧为南宋小幅山水人物画精作。
译文
战鼓擂得镗镗响,鼓舞将士上疆场。别人国内筑城墙,只我出征到南方。
跟着将军孙子仲,南下调停陈与宋。有家却不让我回,使人愁苦忧心忡。
何处安营把帐扎?何处大意丢了马?叫我哪里去找它?原来它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与你订誓约。此生拉着你的手,白头到老一起过。
只怪与你离别久,难得与你来见面。可惜阻隔太遥远,难以实现那誓言。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戍卒思归而不得的诗,清人乔亿言此诗乃“征戍诗之祖”。对于此诗的时代背景,研究者们各持己见。但我们在这里不做深究,因为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的理解。“春秋无义战”,诸侯们为了争权夺利而发动战争,但战场上牺牲的却永远是百姓。所以老百姓从内心深处讲是厌恶战争的,战争使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战争使将士有家难归,妇女们独守空房。所以对不正义的战争人民总是缺乏积极性的,因为他们看到自己不过是诸侯们争权夺利的工具。
全诗都是用赋的手法。第一章开头描写了战场杀伐声声的景象,可是战争当前,士兵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的呢?原来士兵们对战争并不热情,别的人要么在国内服役,要么只是修筑一些城堡,偏偏自己命背,被送到了前线卖命来了。第二章介绍了战争情况,原来将士们是跟随公孙文仲将军南下,调解宋、陈两国的矛盾。人家两国的矛盾关我屁事啊,却害得我有家难归,心里怎能不忧心忡忡。第三章描写了一个细节,就是在安营扎寨的时候,有人丢了马,还得派人去寻找。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原来很多士兵都不愿意来参加这样的战争,行军途中常有士兵逃跑,可见百姓厌战,所以军心涣散。第四章写了士兵们的思绪从眼下的战场飘向了远方的家里,家中都有妻儿老小。主人公想起了家中的娇妻,他们曾经海誓山盟,答应彼此倚靠,白头偕老的。第五章紧承前章,虽然与妻子有过山盟海誓,可是无情的战事使他们劳燕分飞,天各一方。战士们身在战场,心却在家里。
这首诗叙事和抒情自然而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由叙事引发情感,情由事起,又由情感推动叙事,事由情生。叙事抒情层层推进,妙笔天成。
凯风
凯风[1]自南,吹彼棘心[2]。棘心夭夭,母氏劬劳[3]。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4]。母氏圣善,我无令人[5]。
爰有寒泉[6],在浚[7]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8]黄鸟[9],载[10]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注释
[1]凯风:南风,夏天的风,南风长养万物,万物喜乐。[2]棘心:未长成的酸枣树。棘:即酸枣树。心:指纤小的尖刺。[3]劬(qú):辛苦。劬劳:辛苦劳累。[4]棘薪:长到可以当柴烧的酸枣树。[5]我无令人:我们没有一个成才的。[6]寒泉:泉名,因泉水全年常冷而得名,在卫国浚邑。[7]浚:卫国地名。县名,在今河南省安阳地区。[8](xiàn huǎn):清和婉转的鸟鸣声。[9]黄鸟:黄雀。[10]载:传载,载送。
译文
柔柔和风自南来,吹拂酸枣小嫩刺。树心又细又娇嫩,母亲为人太辛勤。
教子图·清·康涛
柔柔和风自南来,吹拂酸枣粗树枝。母亲明理又贤惠,我不成器难回报。
寒泉之水清又凉,源头就在浚土上。儿子虽然有七个,母亲仍是很繁忙。
黄雀鸟儿婉转鸣,声音清脆真动听。儿子虽然有七个,没有一个慰母心。
赏析
这是一首儿子赞颂母爱伟大而自责不能回报的诗。诗的前二章的都以凯风吹棘心、棘薪,比喻母亲抚养七个儿子的艰辛。凯风是夏天长养万物的风,用来比喻母亲无私的母爱。棘心,酸枣树初发芽时心是红色的,所以又叫“赤心”,比喻儿子尚稚嫩但却赤诚的心。棘薪,酸枣树长到可以当柴烧了,比喻儿子已长大了,虽然还未成人。后两句一方面说出了母亲抚养儿子的辛劳,另一方面又点出了众兄弟不成器,不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反躬自责。诗的后二章以寒泉、黄鸟比兴,寒泉在浚之下,尚且能滋养浚邑百姓,可是母亲有七个儿子,老了却得不到侍奉还得劳苦生活,黄鸟尚且能以其歌声悦人,而七个儿子却不能慰悦母心。可以看出作者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当中。
全诗语言质朴,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诗中没有大肆的渲染,幽深的寄托,有的只是朴素直白的描述,真情的自然流露。大概只有这样自然平直的语言是最适合于表露这种骨肉亲情的,因为这骨肉亲情本就是自然质朴的。后世诗人言骨肉亲情时多继承这一风格,如唐代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诗中所要表达的感情也如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般。
式微
式[1]微[2],式微,胡不归?微[3]君之故,胡为乎中露[4]?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5],胡为乎泥中?
注释
[1]式:语气助词。[2]微:昏暗,指天快要黑了。[3]微:非,不是。[4]中露:这里是倒文,就是指露水中。[5]躬:身体。
译文
天黑啦,天黑啦,为何还不让回家? 若非因为那君主,为何还在露水中?
天黑啦,天黑啦,为何还不让回家? 若非因为那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赏析
这是一首人民苦于劳役,对君主表达不满的怨词。据考证,此诗产生的地点大约在今天河南与山东交界之地的东明、磁县一带,时间为公元前660年左右。当时,卫国多出昏君,政治黑暗,又兼北狄常南下骚扰,而南方又有齐晋争霸。因此当地是生灵涂炭,赋税繁重难耐,劳役无休无止。本诗便反映了当时人们艰辛的生活,表达了底层百姓对君主残暴统治的愤慨之情。古人把此诗曲解为黎侯被狄人驱逐而流亡于卫,臣子劝其归国。因此后人便以此诗表示思归。唐人王维在《渭川田家》中便有“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的诗句。他把《式微》的主题理解为归隐了,这显然不符合历史的事实。
这是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服役人之间互相传唱的民歌,因此具有典型的民歌特征,语言浅近易懂,感情表达直抒胸臆,毫不隐晦,可谓情真而意切。诗歌采用了民歌中通行的重章形式,两章之间仅易数字,意思基本相同。但一遍遍的呼号,加强了控诉的力度,充分表露了人们心中的不满。
简兮
简[1]兮简兮,方将万舞[2]。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硕人俣俣[3],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4]如组[5]。
左手执龠[6],右手秉翟[7]。赫如渥赭[8],公言锡[9]爵[10]。
山有榛[11],隰有苓[12]。云谁之思?西方[13]美人[14]。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注释
[1]简:鼓声。[2]万舞:舞名,一种规模宏大的舞蹈,分文舞和武舞。文舞者握雉羽和乐器,模仿翟雉春情;武舞者执盾枪斧等兵器模仿战斗。[3]俣俣(yǔ):魁梧健美。[4]辔(pèi):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马缰。[5]组:丝织的宽带子。[6]龠(yuè):古乐器。三孔笛。[7]翟(dí):野鸡的尾羽。[8]渥(wò):湿润。[9]锡:赐。[10]爵:青铜制酒器。[11]榛(zhēn):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黄褐色,果实叫榛子,果皮坚硬,果肉可食。[12]苓(líng):苓:茯苓,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状如甘薯,外皮黑褐色,内色白或粉红,入药有利尿镇静功效。[13]西方:周国在卫国的西边。[14]美人:指舞者。
译文
鼓声咚咚擂不停,万舞马上要举行。太阳恰好到头顶,他是前排第一人。
身材壮美又魁梧,到公庭来跳万舞。力大无比猛如虎,手持缰绳多英武。
左手拿着三孔笛,右手雉羽频频挥。面色红润如赭土,公爵赏他酒一杯。
高高山上榛树生,低湿凹地长茯苓。朝思暮想竟为谁?西方美人摄我魂。
可惜美人在西方,不知我在把他想。
赏析
毛诗图卷·宋·马和之
这是一首贵族女子赞美爱慕善舞勇士的青春恋歌。诗的第一章交代了舞会的级别、召开时间、参与人物。这是一场盛大的舞会,鼓声隆隆,气氛热烈。时间是午时,重点描写的那位舞师的位子在前排的最显眼处。说明了其在队列中的重要地位,可能相当于今天的领舞的人。第二章重点描绘了舞师矫健的舞姿。他的肌肉结实、身材魁梧,动作勇猛有力,就像下山的猛虎,手执缰绳就像拿一条绸布。第三章也是进一步描写舞师的舞姿的。他左手拿着三孔笛,右手拿着华丽的野鸡尾羽,舞姿翩翩。舞蹈很激烈,他的脸都累成了红褐色。他跳得实在太好了,卫君亲自赐酒于他,这可是最高的荣誉啊!诗的第四章发生了巨大的跳跃,从前三章对舞会和舞者舞姿的描写转向了对作者内心活动的描写。显然,面对一位如此英俊英武的舞师,作者是动了心思了。高大健壮的舞师就像那高山上的榛子树,而诗人自己就像山谷凹地里生长的茯苓草。一个在山上,一个在河谷,注定了两个人不能在一起。可是越是得不到的就越是想得到,明明知道自己不可能与舞师相爱,但还是心有不甘。最后一章交代了二人不能相爱的原因,原来那个舞师是从西边的周王室来的,来卫国只是一个短期的演出,演出结束后他还要回去。舞者说走就走了,可是一颗被撩动的心却停不下来。
根据诗的内容分析,女子并未与舞师相恋,只是在舞会现场看到魁梧强健的舞师后产生了向往之情,而舞者未必知道有一个观众对自己产生了爱慕之心,用今天的话说,这就叫“暗恋”。而且,看来舞者的名声是很大的,要不在舞会未开始的时候,诗人就不会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他身上。诗人看来是一个“追星族”,一见到自己心中的“舞林高手”,便立即为之倾倒,舞师的一招一式都是那样使她神魂颠倒,情迷神乱。
静女
静女[1]其姝,俟我于城隅。爱[2]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3]。彤管有炜[4],说怿[5]女美。
自牧[6]归荑[7],洵[8]美且异。匪女[9]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
[1]静女:文雅的女子。[2]爱:通“(ài)”隐藏,遮掩。[3]彤(tóng)管:红色的管箫。[4]炜(wěi):鲜明有光的样子。[5]说怿(yuè yì):喜爱。说:通“悦”。[6]牧:野外放牧的地方。[7]归荑(kuì tí):赠送荑草。归:通“馈”,赠送。荑:初生的茅草。[8]洵(xún):的确,确实。[9]匪女:不是你(荑草)。匪:通“非”。
译文
文静姑娘真美丽,约我等在城角里。隐藏起来看不到,搔头徘徊心着急。
文静姑娘真好看,送我红色好箫管。红色箫管光彩亮,正如姑娘好容颜。
你在郊野赠柔荑,的确美好又珍奇。不是荑草长得美,因是美人送我的。
赏析
柳荫仕女图·现代·郑慕康
这是一首东周时期产生于邶地(今河南汤阴)的描写男女恋情的民歌。诗的内容是描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第一章写小伙子去与姑娘幽会,提前约定好了是在城墙角那里,可是小伙子到了却没有见到姑娘,心里万分着急。约会前的等待是最漫长的了,小伙子早已经迫不及待了,可好容易到了约会地点,却没见到自己的心上人,他心里能不着急吗?急得他抓耳挠腮、焦躁不安。这里“搔首踟蹰”的细节描写可谓绝妙,把小伙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和焦急的神情表现得活灵活现。第二章里美丽的姑娘终于现身了,可能是姑娘还有一些矜持吧,或者是有点儿害羞,抑或是为了考验一下小伙子的诚意,她躲在某个隐蔽的地方。看到小伙子着急的样子,她的心便软了下来,于是就出来见他了。姑娘给他带来了一枚红色的箫管,这箫管的颜色真鲜艳,就像姑娘的脸庞一样让人百看不厌。第三章接着写了那姑娘还赠送了一个白茅草做的饰品(这种饰品,功能类似于后来的香囊),工艺精巧,肯定是姑娘费了很多心思才做出来的。这茅草做的饰品倒算不上什么贵重礼品,可是因为是姑娘给的,所以在小伙子看来它确实非常珍贵。诗中没有对姑娘的正面描写,但读者已经感到姑娘的娴静和专情了。从她为小伙子准备的礼品就足见其用心。
这首诗把民间青年男女幽会的那种纯情、活泼的情景描绘得极富情趣。姑娘的矜持娴静,小伙子的急躁憨厚全都跃然纸上。
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 [1] 其景[2]。愿[3]言思子,中心养养[4]!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5]。愿言思子,不瑕[6]有害。
注释
[1] 泛泛:漂浮的样子。[2]景:通“憬”,远行。[3]愿:思念的样子。[4]养养:忧思而心神不定的样子。[5]逝:往。[6]不瑕:该不会。
译文
你俩乘船出了门,船儿漂漂将远行。如何舍得你离去,简直就是要命根。
你俩乘船出了门,渐远渐没没了影。如何舍得你离去,千万不要遇灾星!
赏析
这是一首送行的诗。写出了送行人心里的恋恋不舍和对远行者的担心。对此诗古人的解释多穿凿附会,有的说是母亲送儿子的,有的说是父亲送儿子的,这些都不足信。我们抛弃种种附会的猜测,恢复其民歌的真实面目就会发现,这其实就是一首普通的送别歌。既可以是母亲送孩子,也可以是父亲送孩子,甚至可能不是送孩子而是送朋友。当时卫国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百姓纷纷逃往国外,这首诗大概就是产生于这样的背景之下。逃到国外的亲人,不知何时才能见面,也不知路上是否安全,所以送行人总会有很多的担忧。
第一章是近景描写,写二人登舟拜别,准备远行。送别的人叮咛嘱咐,割舍不下。第二章则为远景描写,船儿已经远逝,可是送别的人还伫立江边。一边担心,一边求老天爷保他们平安,足见送行者不舍之情。李白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颇得此句神韵。
诗的前后两章,采用了叠章易字的写法,在相似句式中改换了个别词语。句式未变,情感则因了诗章的回环复沓,而蕴蓄得更加浓烈、深沉。
乘舟图·宋·无款
《二子乘舟》这首诗,按照现代人的解释,大家的争议很大。毕竟是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难以理解其真实寓意。按照毛苌的说法:“《二子乘舟》,思伋、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意思是说是卫国人为悼念在政治斗争中而丧生的公子伋和公子寿的,虽然是一家之言,但也不能排除在流传中大家对诗的本意的理解。
鄘风
鄘是古国名。周武王灭殷以后,将纣的京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附近地区封给纣的儿子武庚,并将其地分而为三:北为邶(今河南汤阴县东南),南为鄘(今河南汲县东北),东为卫(今河南淇县附近)。鄘风是鄘地的诗。
柏舟
泛 彼柏舟,在彼中河。 [1]彼两髦[2],实维我仪[3];
之死矢[4]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 彼两髦,实维我特[5];
之死矢靡慝[6]。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风》图卷之《柏舟》图·宋·马和之
这首《柏舟》和《邶风》中的《柏舟》都是卫国的歌曲,但是这首诗讲的是性格刚烈的女子情事,与后者的弃妇情事迥然有别。毛苌云:“《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蚤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
注释
[1](dàn):头发下垂的样子。[2]两髦(máo):古时未成年男子的发式,即前额头发长齐眉毛,额后头发两边分别扎成辫子,称两髦。[3]仪:“仪”通“偶”。配偶。[4]矢:发誓。[5]特:配偶。[6]慝(tè):通“忒”,邪恶,恶念,引申为变心。
译文
漂来一只柏木船,漂呀漂在河中间。留分头的那少年,实在深得我喜欢。
发誓不会把心变。我的娘呀我的爷,为何不信我的眼!
漂来一只柏木船,漂呀漂在大河边。留分头的那少年,实在是我好侣伴。
发誓不会将情换。我的娘呀我的爷,为何不信我的眼!
赏析
这是一位少女要求婚姻自由,向家庭表示强烈抗议的诗。表现出女主人公用情的专一和性格的刚烈。和《邶风·柏舟》一样,此诗也以“泛彼柏舟”起兴。“泛彼柏舟,在彼中河”和后文的“泛彼柏舟,在彼河侧”在诗中都只是起到起兴的作用。那位“ 彼两髦”的少年正是姑娘的心上人,姑娘已经立誓非他不嫁了,可是姑娘的家人却极力反对。于是姑娘噘着嘴巴发狠话了:“嫁人是我自己的事,你们为什么不相信我的判断。反正我这辈子非他不嫁,不管你们如何反对也枉然。”
诗的前后两章句式相同,只有个别字词稍有改变,意思基本是一样的。这是《诗经》中常见的叠章易字手法。在行文上看似简单重复,可在感情上则是进一步的抗议,表现出姑娘坚定的意志和反抗到底的精神。与《邶风·柏舟》委婉的抒情方式相比,本诗可谓是直抒胸臆。《邶风·柏舟》中的欲言又止,心中有万般苦闷无处倾诉只好独自嗟叹,而本诗则是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只有这种直接的呼号,才最能真切地表达出姑娘此刻内心的感受。
我们通常总是把追求婚姻自由看成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一种颠覆,从本诗来看,我们多少有点冤枉了封建婚姻制度。因为早在春秋时期,封建社会尚未建立的时候就有刚烈的女子在追求婚姻的自由了。看来这与社会制度本身关系并不大,倒是父母和子女对择偶的态度的差异性是导致这类事情的根源。父母相中的孩子不喜欢,孩子喜欢的父母看不上,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恋爱定律。所以今天俗语中还有“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留成仇”的说法。在子女与父母的斗争中,子女的力量显然是不占优势的,所以每每会上演子女违抗父命(或母命)而殉情的,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的《梁祝》都一遍遍演绎着这样的爱情悲剧。这也是文学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墙有茨
墙[1]有茨,不可埽也。中 [2]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 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3]也。中 之言,不可读[4]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注释
[1]茨:蒺藜。[2](gòu):宫中,宫闱。[3]束:打扫干净。[4]读:反复地说。
译文
墙上爬着蒺藜藤,无法把它扫干净。宫中那些淫乱事,
实在不能道分明。若是真要道分明,污秽难堪不可听。
墙上爬着蒺藜藤,无法把它除干净。宫中那些淫乱事,
无法把它讲得清。若要把它讲得清,夜里讲到大天明。
墙上爬着蒺藜藤,无法把它拔干净。宫中那些淫乱事,
不能随便说出口。若要把它讲出去,话未出口人先羞。
赏析
这是一首揭露、讽刺卫国宫中生活淫乱的“刺淫”诗。
历代帝王的宫廷生活,都是人们关注和议论的焦点。本诗便是一首讽刺宫中淫秽乱伦丑事的诗。在分析本诗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本诗所指陈之事:据记载,宣姜本来被聘为卫宣公世子伋的妻子,后被卫宣公中途横刀夺爱,据为己有。惠公即位时年幼,齐国人为了巩固惠公的王位,保持齐、卫之间重要的联姻关系,强迫宣姜与其庶长子昭伯通奸。尽管宣姜起初也不愿意,但是在政治力量的胁迫下还是不得不照办。虽然这是受外力胁迫促成的,但毕竟是乱伦,是最为人所不齿的丑事,何况这种丑事居然是发生在卫国的宫闱之中,卫国百姓对这种乱伦的秽行感到丢人可耻,因此自然对此深恶痛绝,所以作此诗以讽刺。
本诗三章重叠,头两句起兴中带比,以紧贴宫墙的蒺藜清扫不干净,暗示宫闱中淫乱的丑事是遮掩不住、抹杀不掉的。接着便大卖关子,一再重申宫中之事的 “不可道”,至于为何不可道呢?诗人三缄其口,几次三番地欲言又止,却又微露口风,故弄玄虚以吊读者兴趣。丑、长、辱三字妙在藏头露尾,欲言还止,的确起到了欲盖弥彰的效果。其实,当时卫国宫闱丑闻是妇孺皆知的,用不着明说。诗人特意点到为止,以虚写实,于调侃中露讥讽,在幽默中见辛辣,这样比直接描述更有情趣,更显俏皮活泼。全诗采用俗言俚语,69个字中居然有12个“也”字,读来语气舒缓绵延,意味俏皮而不油滑,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风》图卷之《墙有茨》图·宋·马和之
君子偕老
君子[1]偕老[1],副[2]笄[3]六珈[4]。委委佗佗[5],如山如河。
象服[6]是宜[7]。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兮兮[8],其之翟[9]也。发如云[10],不 也[11]。
玉之瑱也[12],象之揥也[13]。扬[14]且之皙也。
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兮兮,其之展也[15],蒙彼绉[16],是绁袢也[17]。
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18]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注释
[1]君子:指卫宣公。[2]副:古代一种首饰。[3]笄(jī):簪。[4]珈(jiā):首饰名,悬挂在簪子下面的玉,走路时会摇动,所以汉时称为“步摇”。[5]委委佗佗(tuó):形容走路姿态之美。[6]象服:即画袍,古代王后所穿礼服,绘有图形彩饰。[7]宜:合乎身份。[8](cǐ):颜色绚丽。下文“(cuō)”意同。[9]翟(dí):翟衣,绣有野鸡羽毛形状和色彩的衣服。[10](zhěn):密而黑的头发。[11](dí):假发。[12](tiàn):耳坠。[13](tì):象牙簪。[14]扬:形容颜色之美。[15]展:展衣,夏天见宾客穿的礼服。[16]绉(chī):细夏布,今名绉纱。[17]绁袢(xiè pàn):内衣。[18]展:诚然,确实。
汉宫春晓图·明·仇英
译文
誓与君子到白首,各种首饰插满头。举止雍容又娴雅,凝重如山深似河,穿的礼服很得体。但是德行太秽恶,对她实在无话说!
服饰绚丽又漂亮,画羽礼服穿身上。乌黑亮发浓如云,哪里还须用假发。美玉耳坠摇又晃,象牙簪子头上插,额角白皙溢光华。虽然貌美如天仙,可是品德实在差。
服饰漂亮又绚丽,那是会宾的外衣。罩上绉纱细葛衫,轻纱内衣穿在里。眉目清秀神飞扬,额角宽广容颜靓。若把此人来评价,徒具倾国好模样!
赏析
与前面的《墙有茨》一样,这也是一首讽刺宣姜不道德的诗,只是这里的讽刺要委婉得多。首章的“君子偕老”,本义是指用情专一,可是宣姜却和卫国王室的几个男人都发生过关系。那个君子,原本是她的公公,后来又成了他的男人。这样一个淫乱的女人如何谈得上用情专一呢?接着描述了她的服饰和仪态,单从服饰和仪态上看,她确实还算得上娴雅得体。“子之不淑,云如之何?”是全诗中唯一直接表明作者态度的诗句,可以认为是本诗的“诗眼”,也是理解本诗的关键。可是宣姜既然知道仪容仪貌很重要,为什么就不重视自己内在的品德呢?其实,内在的品德才是最重要的。此时,打扮得越漂亮,越显得其虚伪。作者批判了宣姜的表里不一。次章接着用工笔的手法来仔细描写宣姜姣好的容貌和华贵的服饰,可是本来女性美丽是人人都会羡慕和赞美的,作者在此却寓贬于褒。她貌如天仙,却淫乱不堪,末章可以看成是次章的叠章,描写内容不同,但其用意都是借宣姜仪表服饰的美来反衬其道德的丑陋。
诗中宣姜外在的美与内在的丑形成了巨大的张力,外在的美非但遮盖不了道德上的丑,反而加强道德的丑恶。对于一个道德败坏的女人,她越是漂亮就越是让人感到厌恶,甚至恐惧。民间常常把这样的女人称作“狐狸精”,就像商纣时的妲己一样。
我们今天在批判宣姜乱伦的恶行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宣姜的可怜之处,她是男权社会中的一个牺牲品。她嫁到卫国,是出于齐、卫两国政治的需要,本身就是一枚被利用的棋子。嫁给伋后又被公公卫宣公霸占,她也是情非得已,其实这里最该谴责的是卫宣公而不是宣姜。卫宣公死后宣姜本来可以过平静的生活了,可是齐国为了保持和卫国的联姻,又指示她与她的庶长子顽(昭伯)通奸。宣姜也曾反抗过,可是在一个男权社会里,她的反抗太微不足道了,最终还是不得不与顽保持那种乱伦的关系。在这一系列事件中宣姜实际上是最大的受害者,人们应当同情她才对。可遗憾的是人们总是把那些沉重的历史责任推到不堪重负的柔弱的女性的肩膀上,还唾出 “红颜祸水”四个字,这才是真正的悲哀,这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悲哀。
桑中
爰采唐[1]矣?[2]之乡矣。云谁之思[3]?美孟[4]姜矣。
期[5]我乎桑中[6],要[7]我乎上宫[8],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 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9]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10]矣?沫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注释
[1]唐:唐蒙,又名女萝,俗称菟丝。[2]沬(mèi):古地名,春秋时期卫国的城邑即牧野,在今河南淇县南。[3]谁之思:倒装,宾语前置。思念的是谁。[4]孟:排行老大。[5]期:约会。[6]桑中:邑的一个小地方。[7]要:音“邀”,邀约。[8]上宫:城角楼。[9]弋:姓。[10]葑:音“封”,蔓菁菜。
译文
采摘唐蒙在何方?就在卫国的 乡。思念之人又是谁?
美丽女子叫孟姜。约我来到桑林中,邀我相会城角楼,
送我送到淇水上。
采摘麦穗在哪里?就在卫国 邑北。思念之人又是谁?
美丽女子叫孟弋。约我来到桑林中,邀我相会城角楼,
送我送到淇水上。
采摘蔓菁哪边垄?就在卫国 邑东。思念之人又是谁?
美丽姑娘叫孟庸。约我来到桑林中,邀我相会城角楼,
送我送到淇水上。
赏析
这无疑是一首情爱诗。全诗欢快活泼,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炽烈爱情。
据人类学家考证,在上古洪荒时期人们普遍奉祀农神、生殖神,认为人间的男女交合可以促进万物的繁殖,带来农业上的丰收和社会百业的兴盛,因此在许多祀奉农神的祭典时,都伴随有群婚性的男女欢会,用现代的话叫“集体狂欢”。郑、卫之地是商代的国都,上古遗俗保存较多,每逢仲春、夏祭、秋祭之时男女合欢,正是原始民族生殖崇拜之仪式的遗风,本诗所描写的正是古代这样的风俗。
《风》图卷之《桑中》图·宋·马和之
诗三章,全以采摘植物起兴。这是上古时期吟咏爱情、婚嫁时常用的手法。在上古时期,采摘植物与性有着某种象征性的联系,后来人们把采摘各种植物简化为“采花”。遗憾的是,在现代“采花”带有了贬义。至于这二者之间如何发生关系,这就涉及原始交感巫术。植物的果实和花卉都与人性器官有着同构关系,现在西方不是还有人把花称为“植物的生殖器”吗?所以采摘植物便与性活动构成某种暗喻关系。
“兴”以下的正文中,主人公完全沉浸在了对性狂欢的甜蜜回忆里。除每章改换所相爱者的姓氏外,其余内容完全相同,反覆咏唱在“桑中”、“上宫”里的销魂及相送淇水的缠绵,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主人公的得意神色。
本诗在今天看来虽然格调不高,但读来却清新自然、圆美流转。
相鼠
相[1]鼠有皮,人而无仪[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3]。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4]?
注释
[1]相:视也。[2]仪:威仪也。[3]止:假借为“耻”。[4]遄(chuán):快。
译文
看那老鼠有张皮,却见有人没威仪。如果这人没威仪,为何还不死掉呢?
看那老鼠有牙齿,却见有人无廉耻。如果这人无廉耻,活着干吗还不死?
看那老鼠有肢体,却见有人不懂礼。如果这人不懂礼,不如赶快去断气!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卫国的统治者寡廉鲜耻、苟且偷安的诗。诗人以鼠起兴,讽刺卫国当政者连老鼠也不如。
《诗经》中写到“鼠”的有五首,除本诗外,其他四首都把鼠作为痛斥憎恶的对象,而本诗却有所不同,偏偏选中丑陋、狡黠、偷窃成性、人人厌恨的老鼠与卫国的统治者作对比,指责那些空长一副人样却寡廉鲜耻的统治者连老鼠都不如。诗人不仅痛斥,而且诅咒他们早早死去,免得丢人现眼、伤风败俗。卫国可以说在春秋之时是最黑暗、最腐朽、最堕落、最淫乱的一个诸侯国了。这从我们在《墙有茨》中介绍宣姜事迹的时候就已经可以明显看到了。除了王室的乱伦外还有很多龌龊事,如州吁弑兄桓公自立;宣公与宣姜合谋杀死太子伋;惠公与兄黔牟为争位而同室操戈等,真可谓罄竹难书。父子反目,父淫子妻,子奸父妾,兄弟争位,没有一件存有一丝人性,简直是一群衣冠禽兽。不,他们连禽兽都不如,禽兽尚且恋群,虎毒尚且不食子,而他们却是骨肉相残。政治的黑暗和混乱,必然会给底层的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卫国的百姓对此自然是恨得咬牙切齿,恨不能得而诛之,所以就创造出这样一首《相鼠》来讽刺、诅咒当时的在位者。孔子讲“《诗》可以观”,通过这篇《相鼠》中卫国的百姓对“当政者”的讽刺和诅咒,确实可以看到卫国统治者的残暴、腐朽、堕落。
瓜鼠图·明·朱瞻基
全诗三章重叠,以鼠起兴,反复类比,但每章各有侧重,第一章斥其“无仪”,讲的是外表;第二章斥其“无止(耻)”,讲的是内心;第三章斥其“无礼”,讲的是行为。三章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本诗尽情怒斥,通篇感情强烈,语言尖刻,实在是骂得痛快,但骂过之后留下的又是无边的悲凉。
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1]。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2]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3]而不臧[4],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而不臧,我思不[5]。
陟[6]彼阿丘[7],言采其[8]。女子善怀[9],亦各有行。许人尤[10]之,众 且狂[11]。
我行其野, [12]其麦。控[13]于大邦,谁因[14]谁极[15]?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注释
[1]归唁:回去吊唁卫侯失国。[2]大夫:指追赶到卫国劝阻许穆夫人的许国大臣。[3]视:比较。[4]臧:善。[5](bì):闭塞。[6]陟:攀登。[7]阿丘:偏高的山丘。[8] :贝母。是一味草药,据说可以治疗郁积之症。[9]善怀:多思虑。[10]尤:本义过,引申为反对。[11]众且狂::同“稚”,训“骄”,该句指斥那些轻视女子的意见而自以为是的许国人都是骄横而狂妄的。[12](péng):茂盛的样子。[13]控,赴告。[14]因,依靠。[15]极:出兵相助。
译文
车马疾驰快奔走,归国吊唁我卫侯。驱马行车路悠悠,好不容易到漕邑。大夫跋涉来追赶,我心哀伤又悲愁。
没人赞成我归卫,要我返还万不能。都嫌我的想法乱,埋怨我思不慎重。众臣反对我回卫,设法阻止我难归。都嫌我的想法笨,埋怨我思行不通。
登上高高的山丘,采集贝母解忧愁。女子多愁又善感,我行自有我理由。许国大夫反对我,幼稚狂妄理不足。
我在郊野行驶忙,麦子繁盛长得旺。求援还须求大国,否则谁能来帮忙。许国大夫和贵族,不要再把我责备。你们纵有千般计,也难挡我去一趟。
赏析
在卫国遭到狄人灭国后许穆夫人归国吊唁卫侯,慰问卫文公却遭到许国大夫反对。她悲愤万分,写下了这首表示自己坚决要归国吊唁的诗。许穆夫人是顽与宣姜所生之女,嫁给许穆公。狄人攻破卫国,卫懿公战死,国人分散。她的妹夫宋桓公迎接卫国的遗民渡河,住在漕邑,立戴公。不久戴公死,卫人又立文公。她得知卫国遭此浩劫,要回卫国吊问卫君,可是许国统治者不准她去,她走到半路上时,许国大夫赶来追她回去,她因此作《泉水》和本诗《载驰》来表明自己归国吊唁的决心。许穆夫人因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有记录的第一位女诗人。诗歌描写许穆夫人对祖国安危的关怀和对许国反对者的愤慨,充分表达了许穆夫人强烈的爱国精神。
第一章写到许穆夫人急急匆匆赶回卫国吊唁的焦急心情。因为心急,所以快马加鞭还是嫌车慢,嫌路途遥远。好容易到了漕邑,许国的大夫们又追上来要她回许国,这如何能让她心里不难受呢。第二章详细分析了许国大臣如何阻拦她回卫国吊唁,说她这样做不好,嫌她思虑不周全,眼光不长远,想法行不通。总之就是你得回许国。面对这些无理阻拦,许穆夫人义正词严、大义凛然。无论你们怎样反对,也休想让自己置卫国于不顾。第三章写许穆夫人驾车到山丘上,还在为许国大夫们的纠缠烦闷。那些须眉男子其实并没有什么见识,还是自己的政治见解更高一筹。靠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去积极策划,寻求大国的帮助怎么能解救卫国呢。第四章写到许穆夫人回到了卫国,见到了祖国大地上绿油油的麦苗,感觉分外亲切。可是狄人的入侵,百姓大量逃亡。这小麦成熟的时候又有谁来收割呢,亡国之痛涌上心头。不,不能眼看着卫国灭亡,要用自己最大的努力来让卫国复国。要去求国力强大的齐国来驱赶狄人,找一些小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此情此景更坚定了她自己的想法,许国的君臣大夫们都是一群目光短浅、胆小如鼠的浑蛋,见鬼去吧!看我许穆夫人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列女仁智图中的许穆夫人像·晋·顾恺之
前面我们曾提到过,卫国是一个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诸侯国。历代君主荒淫无度,禽兽不如,百姓对其恨之入骨。可是在这样一个散发着腐臭味儿的卫宫怎么还生出了一个如此深明大义、高瞻远瞩的女子。这实在是让人钦叹!作为一个出嫁了的女子,在一群无能的男人们保不住国家的危难时刻挺身而起,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真该羞死卫国的男人们!后来的事实证明许穆夫人的确是一位女中豪杰,她提出联齐抗狄的主张得到了齐桓公的响应,在齐国的帮助下卫国在楚丘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