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解诗经(图说天下.典藏中国系列)
- 吴锋
- 1055字
- 2024-12-22 08:18:17
召南
《诗经》国风中的内容。召南绝大部分诗是来自江汉之间的一些小国;有少量诗篇来自原来召公奭(shì)分治的地区——今河南洛阳一带。周南、召南中的诗就是用“南音”演唱的歌词。
采蘩
于以[1]采蘩[2]?于沼于。于以用之[3]?公侯之事[4]。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 ?公侯之宫[5]。
被之僮僮[6],夙夜在公[7]。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8]。
注释
[1]于以:在什么地方。[2]蘩(fán):白蒿,生陂泽中,叶似嫩艾,茎或赤或白,根茎可食,也可以用来养蚕。[3]于以用之:用来干什么。[4]事:指蚕事。[5]宫:指公侯之家的庭堂。[6]被:bì),是当时妇女佩戴的一种首饰,亦用于编发(假发)。僮僮(tóng):陈奂《传疏》“古僮、童通”,童童,恭敬的样子。[7]公:指公事,即君主的桑田。[8]薄言还归:(祭祀完毕)回家去。
译文
去哪采白蒿?去那洲与池。哪儿用白蒿?公侯的蚕事。
去哪采白蒿?去到山涧旁。哪儿用白蒿?公侯的庭堂。
发饰多光洁,早晚在桑田。发饰已舒散,这才往家跑。
赏析
这是一首养蚕女仆们的劳动之歌,写出了女仆们劳动的艰辛,也写出了女仆们对为他人做嫁衣裳的苦闷。女仆们采的“蘩”是用来制作养蚕的工具的,所以我们称之为养蚕女。古代贵族们都养蚕,用蚕丝来制作精美的服装,在当时只有贵族才能穿得起蚕丝制作的衣服。养蚕是一件十分烦琐的事,要制作洁净的蚕具,要采嫩的桑叶,所以蚕妇们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
本诗开篇描写了一群忙于“采蘩”的女仆人。她们往来于池沼、山涧之间,采够了养蚕所需的白蒿,就行色匆匆地送往公侯的蚕宫。诗歌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据考证,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用设问修辞的记录。诗中的一问一答,都非常简练,短促。问:“哪里采的白蒿?”答:“水洲中、池塘边。”问:“采来做什么?”“公侯家养蚕用。”答问之简洁,显出采蘩女劳作的繁忙,似乎只在往来的路途中,对询问者匆匆作答,不作停留。答过前一问,女宫人的身影早已过去;再追上后一问,那“公侯之事”的应答已传到远处。首章透露出繁忙的氛围。再加上第二章的叠章,更显出女仆们忙碌无暇,读者可以想象出女仆们穿梭不息的身影,读出那从池沼、山涧赶来,又急促赶往“公侯之宫”的匆匆步履!
第三章重点描写了养蚕女仆们的仪容,表面是在写她们的装饰,实际上意在告诉读者养蚕女仆之众、场面之隆重,言在此而意在彼。可见这不是几个人的悲歌,而是一大群人的悲歌。她们美好的青春都在这繁忙中度过了。能早点完工回家休息已经成为了她们最奢侈的愿望,这里也写出了女仆们心中暗暗的不平。
女孝经图·宋·无款
这里选取的是《女孝经图》中祭祀宗庙的场景。《采蘩》一诗,按照毛苌的说法:“《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郑玄在笺注中说:“公侯夫人执蘩菜以助祭,神飨德与信,不求备焉。”
草虫
草虫[1],阜螽[2]。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亦既觏[3]止,我心则降[4]。
陟[5]彼南山,言采其蕨[6]。未见君子,忧心[7]。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8]。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9]。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10]。
注释
[1](yāo):虫鸣声。草虫:指能鸣叫之虫,如蝈蝈、纺织娘、蟋蟀等。[2](tì):虫跳的样子。阜螽(zhōng):蚂蚱。[3]觏(gòu):通“媾”,遇见。[4]降:放下。[5]陟:升;登。[6]蕨:蕨芽,一种蕨类植物,初生无叶,可食。[7](chuò):欲哭又止时心慌气短的样子。[8]说(yuè):通“悦”,喜悦、欢喜的意思。[9]薇:草本植物,又名巢菜或野豌豆。[10]夷:平,心安则感情平静。
译文
听那草虫 叫,看那蚱蜢蹦蹦跳。心上人儿没见到,忧思不断真焦躁。
假如我已见上他,假如我已遇上他,心中忧愁就没啦。
登上高高南山头,采摘鲜嫩蕨菜叶。没有见到心上人,忧思不断丢了魂。
如果我已见上他,如果我已碰上他,我的心中多喜悦。
登上高高南山顶,采摘鲜嫩巢菜苗。没有见到心上人,我很悲伤真烦恼。
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邂逅他,我的心就平静啦。
赏析
这是一首思妇诗,主人公是一个采菜的女子,她思念着远方服役的丈夫,急切盼望见到自己久别的丈夫,在没有见到的情况下驰情入幻,想象与自己心上人见面的场景。随着声声催人的虫鸣,更添一层凄凉孤独的阴影。
第一章写了在草虫鸣叫的秋天,女主人公听到草虫鸣叫声,心里越发感到烦躁难耐。秋天到了,一年光景又过得差不多了,可是自己的丈夫还没有回来,也不知道他在远方现在怎么样,会不会他已经有了新欢。美好的青春就这样虚度了。唉,如果此刻让我见到他,我一定要好好和他亲热一下,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自己心中的焦躁。
嘉禾草虫图·宋·吴炳
此诗草虫和阜螽起兴,比喻男女的婚姻和爱情。郑玄曰:“草虫鸣,阜螽跃而从之,异种同类,犹男女嘉时以礼相求呼。”
第二章写到转眼又到了来年的春天,丈夫依旧没有回家。女主人公爬到高高的南山上去采那鲜嫩的蕨芽菜,其实她不是真的为了来采蕨菜,而是在家里心里实在憋得慌,因为心里老是挂念着远役的丈夫。总希望这次能远远就看到他从远方归来,可是结果是又一次地失望。青春年华正该是小两口享受快乐的日子,可是她的丈夫却偏偏在外,她感到自己就像这鲜嫩的蕨菜却没有人采摘!女主人公又从现实世界中超脱出来,幻想起她和丈夫见面的场景:“如果他现在回到我的怀抱,我一定要和他云雨一番,因为我实在太想念他了,只有这般我心里才高兴。”第三章可以看成是第二章的重章,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强化抒情效果。
本诗在很多方面都与《卷耳》很相似。都是写妻子思念远役的丈夫的,采用的手法也基本一样,都是借想象寄托心中的愁思。越是把想象中相逢的场面写得喜庆欢悦,就越反衬出主人公内心的苦闷之深。
甘棠
蔽芾[1]甘棠[2],勿翦[3]勿伐,召伯[4]所茇[5]。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6],召伯所说[7]。
注释
[1]蔽芾(fèi):树木茂盛。[2]甘棠:棠梨,杜梨,落叶乔木,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实际就是一种野生的梨,其树小而带刺,这里的甘棠实际是指棠梨树。[3]翦:即剪。[4]召(shào)伯:姬,东周初名臣。[5]茇(bá):草舍,此处用为动词,居住。[6]拜:通扒,拔掉。[7]说(shuì):通“税”,停马解车休息。
译文
茂盛的棠梨树啊,不要砍它不要伐它,因为召伯在这里居住过。
茂盛的棠梨树啊,不要砍它不要毁它,因为召伯在这里休息过。
茂盛的棠梨树啊,不要砍它不要挖它,因为召伯在这里停留过。
赏析
猛虎渡河图·明·朱端
这幅绘画作品表现的是汉代循吏的故事。在古代中国,循吏作为吏治的代表人物,后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甘棠遗爱”这样的词汇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这也是从《甘棠》这首诗来的。
这是一首百姓纪念召伯的诗。全诗采用了叠章的手法,一再告诫人们不要毁坏一棵棠梨树,其意则是在不断强化人们对召伯的崇高敬意。诗歌没有记录召伯对黎民百姓如何好,也没有写召伯的丰功伟绩,而只是告诫人们不要去砍伐一棵召伯曾歇息于其下的棠梨树。由此看来召伯对时人的影响之大。召伯应当是一个家喻户晓、人人爱戴的英雄。本诗寓意含蓄,不去直接描写人们如何爱戴召伯、敬仰召伯,而只是让大家不要砍伐一棵召伯曾在下面休息过的树,通过这样一种含蓄的表达,更见召伯受爱戴的程度之深。这种以虚写实的手法,在诗歌中往往产生比直接写实更好的效果。
行露
厌 [1]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2]。
谁谓雀无角[3],何以穿我屋。
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
虽速我狱,室家不足[4]!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
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
注释
[1]厌(yì):沾湿。[2]谓行多露:谓,通“畏”(与后句“谓”意不同),怕路上太多露水。行,道路。[3]角:喙,鸟嘴。[4]室家不足:结婚的理由不足。男子有妻曰室,女子有夫曰家。
译文
道上露水湿漉漉,难道不想早点逃,只怕露浓难行路。
谁说麻雀没有嘴,怎么啄穿我屋子,谁说你尚未娶妻?
为何害我蹲监狱,即使让我蹲监狱,你也休想把我娶!
谁说老鼠没牙齿,怎么打通我家墙,谁说你尚未娶妻?
为何害我吃官司,即使让我吃官司,我也坚决不嫁你!
赏析
这是一首女子拒婚的诗。至于该女子缘何而拒婚,又如何被栽赃诬陷,由于历史太久已无从考证。古人对此也曾争论不休,在此笔者亦不敢立一家新说,只是就作品吐露的信息进行分析鉴赏。从诗中可以看出被训斥的男子已经有了家室却还要强娶本诗的主人公,女主人公不从,他便设法陷害,以致对簿公堂。
首章首句“厌浥行露”奠定了本诗悲愤阴冷的感情基调,使全诗笼罩在一种阴郁压抑的氛围中,暗示主人公所处的环境极其险恶,顾虑颇多,抗争的过程也将会非常曲折漫长。后面两句“岂不夙夜,谓行多露”。文笔稍曲,诗意转深,婉转表达出了主人公的坚定意志,同时也透露出她对自身处境的担忧。第二章接连以两个“谁谓”的反诘开头,“谁说麻雀没有嘴?怎么啄穿我屋子?谁说你尚未娶妻?为何害我蹲监狱?”气势凶猛,表现出这位女性的从容不迫和临危不惧。第一句是起兴,兴中带比,用麻雀啄破屋子来暗指那个男子破坏了她的正常生活。第二句接着说:你明明已经有了家室,为何还要来对我纠缠不休,我不同意,居然还要送我见官府。这句是叙事。章末该女子强硬表态,无论你使用什么伎俩也休想得逞。第三章是第二章的重章,其意在进一步表明自己坚决不妥协。通过诗中坚强而锋利的语言,我们认识到了抒情主人公虽然处在弱势地位,但绝不懦弱,不但不懦弱,简直就是一位自尊自强坚贞不屈的烈女。
这首诗是《诗经》中为数不多的主要以诘问来展开内容的诗歌,反复的诘问表明了主人公满腹的怨愤,这种怨愤已经冲破了儒家所推崇的“中和”思想。但这首诗的艺术性却并不为此而打折扣,因为女主人公的怨愤是情动于衷的,是命运悲剧的最强奏鸣。后来的屈原在创作中继承了这一风格,写出了不朽的《天问》,和这首《行露》一样也冲破了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思想,创造出一种与儒家风格迥异的艺术风格。
晓行仕女图·清·费丹旭
江有汜
江有汜[1],之子归[2],不我以[3]。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4]。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5],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6]也歌。
注释
[1]汜(sì):由主流分出而最终有与主流汇合的水流。[2]归:嫁。[3]以:将某人带走的意思。[4]不我与:不与我。与:一同。[5]沱(tuó):江水的支流。[6]啸:长啸。啸歌:闻一多《诗经通义》:“啸歌者,即号哭。谓哭而有言,其言又有节调也。”
译文
长江自有分流水。这个人儿嫁过去,不肯带我一同去。不肯带我一同去,将来后悔来不及!
长江自有洲边水,这个人儿嫁过去,不再相聚便离去。不再相聚便离去,将来忧伤不能已!
长江自有分叉水,这个人儿嫁过去,不见一面就离去。不见一面就离去,将来号哭有何益!
赏析
在这首诗的前面有段小序:“《江有汜》,美媵也,勤而无怨,嫡能悔过也。文王之时,江沱之间有嫡不以媵备数,媵遇劳而无怨,嫡亦自悔也。”这段话的大意是《江有汜》是赞美媵的,媵妻勤劳而不抱怨,嫡妻事后能悔过。文王的时候,江沱一带嫡妻不重视媵妻,媵妻劳累而没有怨言,嫡妻后来感到自己做事太过分了,亦有悔意。这里就涉及一个媵婚制的问题,只有我们了解了这种媵婚制,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媵婚制的具体形式就是出嫁者的妹妹、侄女同时随嫁到男方,或者可以理解为陪嫁。《春秋公羊传 ·庄公十八年》:“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这是古代史书对媵婚的记载,具体来说,就是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妻(嫡妻),女方以“侄”或“娣”随同出嫁,同时还要有两个和女方同姓侯国的女儿陪嫁,也各以侄或娣相从,这就是所谓的“诸侯一聘九女”。这些随嫁的女子统称为“媵”,相对于嫡妻而言,她们就是庶妻。媵婚制主要发生在贵族之间,它不仅是一种单纯意义上的婚姻制度,还有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意义,通过这种婚姻关系的缔结,既可以加强诸侯贵族之间的政治联盟,又可以繁衍种族、增加人口数量,在当时以农业为主业的宗法制社会中,没有比这两者更重要的了。在贵族家庭,做“媵”的女子一般在八岁时就“备数”了,就拥有了正式明确的身份。
弄明白了媵婚制,这首诗就好理解了。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媵”,而另一个潜在的人就是嫡妻。她从小就明确身份了,要做某位贵族的“媵”,可能她为这个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可是不知是什么原因。等到那位做“嫡妻”的人出嫁时突然不带她了,这对她肯定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女主人公不满正是针对此事而发的。这样的事在当时是不合礼制的,也是不吉祥的。但是主人公还是显得很有教养,她并没有为此而破口大骂,而只是用规劝的口吻劝导“嫡妻”回心转意。
野有死麕
野有死 [1],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2]诱之。
林有朴 [3],野有死鹿。白茅纯束[4],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5],无感我 [6]兮,无使 [7]也吠。
注释
[1](jūn):獐子,比鹿小的一种鹿科动物。[2]吉士:男子的美称,这里指猎人。[3]朴(sù):低矮的灌木。[4]纯(tún)束:捆扎。[5]舒:徐。脱脱:轻缓貌。[6]感(hàn):通“撼”,动摇的意思。(shuì):佩巾。[7](máng):多毛的猎狗。
译文
野外有一死獐子,白茅轻轻将它包。有一位少女春情萌动,青年猎人把她撩拨。
树林中有小灌木,荒郊野外有死麇鹿。白色茅绳将它束,有个少女颜如玉。
轻点慢点好哥哥,不要弄散我佩巾,不要惊动小猎犬。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爱情的诗。第一章写的是一位英俊年轻的猎人,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他在郊外遇见了一位美丽的少女,一下子让他心动不已,他们之间发生了恋情,但是如何发生的呢,诗中语焉不详,我们只好根据诗中已有的信息来推测。女方可能正十八青春时光,诗中写道“有女怀春”,男方呢,只用了一个词“诱”,如何引诱呢,只好靠读者来猜了。大概是这样的:年轻英俊的猎人看中了姑娘,但总得想个办法好搭上话吧,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把刚射杀来的一只獐子用白茅草裹起来,放在路旁,等待姑娘发现。果然姑娘过来发现一只刚被猎获不久的獐子,好像伤口的血还没有凝固。于是她便弯下腰来用手去摸,看来真是一只漂亮的獐子。正在这个时候,小伙子从树林里走了出来,叫道:“不许动我的猎物,这是我拿来送给我心上的姑娘的。”姑娘一听不由得有点害羞,毕竟自己未经人家同意就动了别人的猎物。猎人见姑娘面色娇红,便又说道:“原来是这么美丽的一位姑娘啊,如果你喜欢的话就送给你吧,这猎物本来就是打算送给美女的。”姑娘见到这是一位英俊而彪悍的猎人,正是自己渴慕的对象。于是,两人一见钟情,美丽的故事开始了。第二章写的是自从第一次邂逅之后,小伙子心里便有了按捺不住的激情。一定要抓紧时间把和姑娘的关系推向更深一层。于是他到山上砍下了用来求婚的朴树,捆成一束,再带上一只刚猎获的鹿,用白茅草裹好。这样就来到了姑娘家,见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姑娘。第三章是以女主人公的口吻来写的,毛手毛脚的猎人见到了自己的心上人,禁不住动起手脚来,姑娘感到难堪了,心里想:“严词拒绝吧,害怕伤到自己的心上人的尊严,就让他动手动脚的吧,又有些不合时宜,该怎么办呢?”她灵机一动,马上轻声说道:“你慢一点好吗,不要弄散了我的佩巾,轻声一点,别惹得小狗叫个不停,让人发现。”显然,故事到这里还没有达到高潮,但诗在这里却已经结束了,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青年男女间的感情本是极纯洁、极质朴的,所以本诗也采用了质朴明了的语言,作者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空白,让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真是一首好诗,一首写得很摇曳的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