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自我按摩入门知识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人体的病因,多源于人体内部的五脏六腑,按摩就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殊部位以调理机体生理、病理状况,实现防病治病的目的。作为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之一,按摩不仅疗效独特、百病皆宜,且人人都可学习,对任何人都没有副作用,相比于西医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适合于普通家庭拿来防病、治病、调理、养生、保健。

第一章 自我按摩的保健原理

◎自我按摩也称“自我推拿”、“保健按摩”。指应用各种推拿手法在自己身体的一定部位上进行按摩,以放松肌肉或防治疾病,如预防近视眼的“眼保健操”。

中医自然疗法治病原理

当提到中医治病的时候,可能有人会感到非常神秘,一些西医看不了的疑难杂症,似乎到了中医手里的时候,只是通过捏捏按按,再加上几服汤药,便很容易地就被解决掉了。于是有人便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中医自然疗法能够治病?中医自然疗法又是怎样治病的呢?”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疾病到底是怎样产生的。

1 我们的病是如何产生的

当我们刚出生时,绝大多数人是健康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慢慢长成,疾病也随之而来。《黄帝内经》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但是,要做到处百病、调虚实,就要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做到有的放矢。

在医学知识还不发达的古代,有人把疾病的原因归结为鬼神作祟,当然这是不科学的。《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书中系统地归纳了人得病的原因。书中说道:“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意思就是说人得病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得之于阴,一种是得之于阳。

得于阴者,就是指饮食居处和阴阳喜怒,属于阴病。得于阴的疾病则主要与饮食、起居、喜怒等的过度和不正常有关。阳指的是风雨寒暑,也就是指自然气候给人造成的疾病。《黄帝内经》认为人要顺其自然,所谓的自然就是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律,人就容易生病。

《黄帝内经》说:“饮食要法地道(阴),居处要法天道(阳)。”法地道就是按节气去走,也就是说人吃东西要按节气规律去吃,吃应季食品,这样才是最合理的养生之道。例如现在冬天我们也可以吃到美味的西瓜,但是西瓜性寒,按节气规律应该在夏季食用来中和暑热,平衡阴阳,而在冬季食用就会寒上加寒,对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这不是传统文化提倡的养生之道。

◎吃东西要按节气规律去吃,吃应季食品,这样才是最合理的养生之道。

法天道就是说人的起居要遵循天地的规律。天亮了就起床,让人体自身的阳气和天地的阳气一起生发,天黑了就睡觉,使阳气藏起来,用阴气来养阳气。如果总是生活没有规律,人体自身的阴阳和谐状态就会被打乱,时间长了,身体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此外,人的情绪会造成人的一些疾病,情绪变化太大也会造成疾病,例如喜怒哀乐。人体阴阳之间的交互作用叫作“气”,情绪的波动最容易影响到“气”的变化。中医讲: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过喜则伤心,过恐则伤肾,过怒则伤肝。因此,大的情绪波动会造成人体气机的紊乱,最后造成五脏六腑的损伤,以至于产生严重的疾病。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了解了人体产生疾病的原因,也理解和掌握了“气”这个调节阴阳的关键。那么接下来,便可以开始研究一下中医到底是怎样治病的了。

2 中医是怎样治病的

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天人同媾”的思想为核心的,从中医的观点来看,人是精、气、神的合体,或者可以说,人是由阴阳以及阴阳之间的交互作用而成的。中医在其整个理念中是要求一个人在他的生、长、壮、老、死的全过程中,健康愉快地活着。

既然提到了阴阳,便不能不说一说它们的特性。阴的特性是幽暗、沉静、向下且又收敛的,是有形质的,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如“地”;阳的特性是光明、活泼、向上且又生发的,是无形质的,看不见也摸不着,如“天”。从人体的角度来看,在人身上,阴指的是一切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如皮、肉、筋、骨、五脏六腑等;而阳指的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部分,如精神活动、思维等。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话从人体的角度解释就是说:道生人,人身中有阴阳,阴阳之间若不进行交互作用则无法生生不息,故阴阳互动,就是在交换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现象。由于这个现象一直在变动,变幻莫测,所以勉强给这个现象起一个名字叫“气”。所以二生三,阴和阳就借着交互作用而变化万千,化生万物;所以“三生万物”,意思是人体是有形质的,属于阴,而人体要想发挥作用“动”起来,就必须靠阳的推动。

从上面的解释来看,阴阳以及阴阳之间的交互作用就构成了“人”这个生命体,并且在这二者的协调作用下和谐存在,所以“冲气以为和”就指的是人这个整体。

既然人是由阴阳,以及阴阳之间的交互作用“气”组成的,在这三者的关系里,气是介于阴和阳之间,作为相互转换的现象。由于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可以把它换作“神”;而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可以代换成“精”,那么,人就是由精、气、神三者组成的。

所谓“精—气—神”,也就是“阴—阴阳相互作用—阳”。为了把握人体的整体状况,最好最方便的办法就是由“气”入手,因为调整“气”—阴阳交互作用的变化,不但可以影响阴,也可以影响阳,掌握“气”就可以调整人体中的阴阳偏差,进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病调身的效果。

◎所谓“精—气—神”,也就是“阴—阴阳相互作用—阳”。

从现代中医的治疗方式来看,主流方式主要有三种,即按摩、针灸、用药,而选择的顺序是一按二针三用药,这主要是依照病情的轻重以及病情的发展来施治:在疾病初起阶段,如果病情很轻,还在浅表,那么用按摩是最合适的;如果病情比较重一点,在半表半里,那么就要选择针灸治疗;如果病情已经深入人体内了,仅凭手和针已经没有办法治疗了,或者说治疗效果比较慢,那就只能靠吃药。而这一种治疗方式大部分是物理作用,单纯被物理作用引起的改变是最快的,而且是最没有副作用的。

那么,中医所采用的按摩或者针灸这样的物理方式是怎样作用于人体的呢?

在我们的身体内都有各种不同的振动,其来源是各种脏器的活动,如心脏的搏动、肠胃的蠕动等。由于人体的构造很特别,如果单纯从物理的流体力学角度来说,我们心脏最好的位置应该是在头顶,但是心脏并没有长在头顶,而是在胸口,并且还偏居一边,在血液被心脏挤出来后,还要因为主动脉而转弯。这主要是为了形成振动,我们可以称之为“主动振动”。

既然有了“主动振动”,那么就应该有“被动振动”。我们身体的被动振动是由主动脉扩散出来,影响身体其他部分而形成其他振动的,被动振动加上主动振动就是中医所谓的脉象。振动就可以调整脏腑,是物理作用,按在不同的位置上就会有不同的效果,人体的这些特殊位置就是我们一般称为经络、穴道的地方,穴就是一个点,道则是连接穴与穴之间的通道也就是俗称的经络。

走近人体与按摩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同时,中医还认同“世界大宇宙,人体小宇宙”这种观点,强调普遍联系性。根据中医的观点来看,人的健康状况是由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是这两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种观点引出了很多的关联理论。这种关联是用古代的粗象认知,比如说阴阳五行、易经八卦等进行描述的,所以缺乏精致的量化。

西医的主要研究方向则是微观、局部深化,但对于整体关联,却缺乏系统性的认知。西医的这种研究方向和方式所导致的最终结果便是,西医体系无法建立起一个宏观上的人体系统模型,这也就导致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也就是西医在治疗病人的胆结石时主张把病人的胆囊割除,而病人的结石随后长到了肝管里,西医却不能把肝脏也割除掉的深层次原因。高血压也是如此,稍有流体力学知识背景的人都知道,只有流阻过大,心脏的出口压力才会飙升。因此,造成高血压的真正原因,一是血管问题(令流阻升高),二是血液问题(使血液黏稠度增大),而不是心脏问题。不想方设法使血管通畅,却给病人开降压药,是很难对症起作用的。针对高血压的发病原因,中医在实践上,认为应该从这两个根源着手。血液黏稠问题的关键是血脂高,针对这个问题可以从饮食结构上下工夫,早上吃玉米粥,午饭和晚饭减少肉食,还可以少量喝点红酒。同时中医有“肝主疏泻”的说法,认为只有加强肝脏功能,才能保证对脂肪的代谢能力,是防止高血压的根本。由于人的衰老必然带来肝脏功能的衰退,所以,中老年朋友还是要从改善食物结构上下功夫,譬如说可以“吃素”。

中医诊病是建立在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与人体系统模型上面的。其理论体系是脏腑理论;其人体系统模型是气血模型。简单地讲,中医认为病,也就是真正的病因,源于人体内部的五脏六腑,而症,也就是症状,浮现于四肢五官。症是不用治的,把病治好了,症也自然就消失掉了。

◎中医认为病,也就是真正的病因,源于人体内部的五脏六腑。

中医同西医二者的区别也大多在此,面对病症的时候,西医讲究用药,而中医却讲实,强调的是调养。按摩是中国最古老的医疗方法,它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真正通过调养,从根本上实现了防病治病的目的。按摩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医学中一项宝贵的财富。

既然按摩具有如此神奇的功效,那么想必大家都会感到很好奇,按摩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在古时候,人们是怎样对按摩加以利用的呢,接下来,便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 按摩的由来

按摩可以说是人类在与大自然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最初出现按摩是因为人们在疼痛时,出于本能,不由自主地用手去按摩疼痛部位,久而久之,发现经常按按揉揉可使病痛得到缓解,甚至消失。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相互传播之后,就从无意识按摩转变成有意识按摩,从自我按摩转变成互相按摩,从而产生了最初的按摩术。

2 按摩的发展简史

有关按摩的最早文字记载是甲骨卜辞《乙》,该辞记载了按摩具有治疗腹部疼痛的功效。此外,通过甲骨卜辞,我们还知道在商朝武丁时代就已经有了宫廷按摩师。

秦汉时期,我国出现了一部有关推拿按摩的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记载了用按摩治疗自缢未死者的方法,是世界最早记载的人工呼吸法和心脏按压起搏术。东汉的千金膏药方则是包括药物组成、功效、用途、炮制方法、使用手法的膏药方,可以用来做按摩的介质,祛病效果很好。东汉名医华佗也常用按摩治疗头晕及病后康复。

魏晋隋唐时期,按摩的发展较为迅速,不仅设有按摩专科,有了按摩专科医生,而且按摩手法也不断丰富。这个时期,自我按摩作为按摩的一个内容十分盛行。这一时期我国医学随着对外文化交流传入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宋元时期,按摩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同时,这一时期的人们也比较重视推拿手法的分析研究,《圣济总录·卷四·治法》中记载:“可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药,日按日摩。适所用也。”《儒门事亲》还提出了导引按摩具有解表发汗的作用,这都表明了人们对按摩治疗作用的认识有了进一步发展。

◎魏晋隋唐时期,自我按摩作为按摩的一个内容十分盛行。

按摩经过中国各个朝代的发展和延伸,时至今日已经发展得很完善了。其主要功能已由最初的缓解疼痛发展到现在的治病救人,其操作手法已由最初的一两种简单手法发展到现在的多种手法,其按摩手段也已由最初的简单按摩发展到现在的膏摩、药摩等。

尤其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按摩术更是快速发展,临床按摩医生也大批产生,各大医院的按摩科更是受到重视。与此同时,按摩术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并创造出很多新的按摩疗法。随着按摩术的推广,其已不单纯是专业医生所掌握的技能了,而是大多数普通人都可以操作的技能,成为大众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手段。

3 古代按摩发展的成果

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人有“四根”,就是耳根、鼻根、乳根、脚跟,其中脚跟是固跟的根本,“人老脚先衰,木枯根先竭”、“寒从脚下起”等,这些论述说明了脚对人体的重要作用。而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观脚诊病的古老方法。这些无疑奠定了脚部按摩疗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脚部按摩治病法,值得一提的是:《医宗金鉴》把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列为伤科八法,对手法按摩治疗伤科疾病进行了总结。

带你了解按摩疗法

在对按摩疗法进行具体实践之前,我们先要对按摩疗法进行一次系统的了解,其中包括按摩疗法的理论基础、按摩疗法的优势、按摩疗法的作用等内容,只有这样全面地认识了按摩,心中才能够有数,应用的时候也才可以做到驾轻就熟。

1 按摩疗法的4个理论基础

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按摩也是有着一定的理论基础的,也正是在这些理论基础的指导下,人们才通过按摩进行保健和治病的。

阴阳学说是按摩原理的第一个根基

按摩是受着阴阳学说的指导的。按摩可以防病治病的道理在于人体内所具有的一个自控自调的生理系统。按摩就是通过这个系统来治病的。中医认为,大自然是由对立统一的阴阳两种物质构成的一个大整体,人体是生活在这个大整体中的小整体,它也是由对立统一的阴阳两种物质所构成的。机体的某一局部发生疾病,不仅是与人体这个小整体相关,而且还与自然界这个大整体有关。在同样的气候下,由于个体差异不同,抵抗力则会有强有弱,因此,有的个体会发生疾病,有的则不会发生。这又是中医理论的无限多样性的观点,是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的根本出发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话,就是:阴阳对立统一是大自然规律,是认识万物的总纲或出发点,是发生一切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理、病理的基本原因。就拿人体来说,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腑为阳,脏为阴等。意思就是说,阴阳对立统一现象普遍存在,举不胜举。一是阴阳彼此对立(即有区别),互相依存,只有阴阳两方面彼此配合协调才能发展。自然界与人体的正常发展也是如此。二是阴阳两方面任何一方出现偏盛偏衰,造成平衡失调,就是疾病的根源。三是补偏救弊,调和阴阳,使之协调平衡,这是治病的根本大法。看病首先要“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等。四是顺着身体的自控自调进行治疗,病就能好,逆此治则不愈。如“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中医药学的这个基本原理,不仅决定着用药或用针补偏救弊的原则,也决定着不用药、不用针的按摩、气功、导引等治疗的原则。我们说按摩治病的独特之处,在于依靠中医的理论,就是这个道理。

◎只有阴阳两方面彼此配合协调才能发展。自然界与人体的正常发展也是如此。

五行学说是按摩原理的补充

在古代的时候,想要将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生理、病理关系说明白的话,只靠阴阳学说是不够的,所以便需要通过五行学说来进行补充说明。

五行学说是对客观上常见的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的物质之间的益害关系进行取用,进而来阐明人体五脏六腑之间是既存在着正常的、循序的、良性循环发展的生理关系,同时也存在着反常的、逆乱的、不良的有害生长的连锁反应的病理关系。人体中的这种正常与反常的错综复杂关系还与大自然的正常、反常发展变化影响具有相关性,所以五行同天干地支相配便形成了一种“五运六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共同构成中医理论的基本体系。

脏象学说与气血津液学说可以对各脏器的生理表现进行认识

脏象学说和气血津液学说,都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来对人体内各脏器所表现于体外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进行认识,脏象学说对于按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不但治内脏病要依据这些学说去认识疾病的程度,在治疗四肢部位疾病的时候也需要参考这些理论。如“肺心有病其气留于肘;肝有邪其气留于腋;脾有邪其气舀于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胭”。还有“脾主一身肌肉”、“肺合皮毛”等说,都对按摩者分析疾病的成因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经络学说是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

作为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经络学说的地位仅次于脏象学说。对于针灸和按摩疗法来说,经络学说的指导显得更为重要,也更为密切。

因为经络学说对于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原理的说明更为具体详细。另外,经络学说的原理与阴阳、五行、脏象、气血津液等学说也是一脉相系、相辅相成的。

《灵枢·本藏》中曾经说道:“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这就是说,除去沟通内外之外,经络还能够运行气血,给全身各部组织、器官灌注、输送营养物质,保证供应人体各个部分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物质,以保持正常的功能。经络的这种运行转注,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叫作“经气”,当经气失常的时候,病邪便会沿着经络的通道侵犯人体。所以说,正常的营养物质通过它可以沿其通路输送、灌注全身;有害的致病因素也可以侵犯这个通路而袭入人体的各个部位。

由此可以看出,经络学说对于按摩疗法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具体的指导作用。掌握了经络学说,才能够对于人体的自控自调能力有所了解,从而灵活地运用按摩疗法进行日常保健。

◎经络学说对于按摩疗法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具体的指导作用。

2 按摩疗法的3大优势

按摩是医生用手在病人身体上面施力,通过手法和施力的不同,来对人体机能的不平衡状态进行调节,使伤病得以痊愈的方法。这种治疗方式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简单易操作

按摩疗法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设备,只要掌握了各种常用的按摩手法,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治疗。并且,按摩疗法并不是什么深不可测的高深学问,只要耐心进行研究,大多数人都可以掌握,并且对其进行应用。

安全有效

一般情况下,按摩疗法不会产生药物性副作用,在操作时只要掌握手法要领,认真施行,即可起到治病保健的效果,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当然,按摩疗法并非适用于各种疾病,有时也会产生医疗事故,如马尾神经损伤、骨折等,所以按摩也有一定的适应证。非适应证者,绝对禁止使用。

适应证广泛

目前我国的按摩疗法已经适用于临床各科的某些疾病,主要包括:扭伤、关节脱位、腰肌劳损、肌肉萎缩、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股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腰背神经痛、四肢关节痛(包括肩、肘、腕、膝、踝关节疼痛)、颜面神经麻痹、颜面肌肉痉挛、腓肠肌痉挛,因风湿而引起的如肩、背、腰、膝等部的肌肉疼痛,以及急性或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滑囊肿痛和关节强直等症。其他如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症,习惯性便秘、胃下垂、慢性胃炎、失眠、遗精,以及妇女法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具体的指导作用。掌握了经络学说,才能够对于人体的自控自调能力有所了解,从而灵活地运用按摩疗法进行日常保健。

◎按摩疗法已经适用于临床各科的某些疾病,主要包括:扭伤、关节脱位、偏头痛等。

3 按摩疗法的保健作用要了解

按摩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出土的汉代马王堆医书《五十二病方》就已经记载了按摩治病的方法,经过历代名医不断地创造和总结,按摩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特治疗体系的临床学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般而言,按摩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中医经络学说,运用按摩手法,或者借助于一定的按摩工具在人体的特定部位(穴位、反射区、疼痛部位等)进行的疾病治疗方法。中医学理论认为,按摩之所以能治疗疾病,是因为按摩通过手法的作用,能够起到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补虚泻实、调和营卫、理筋整复、活血化瘀的作用。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这几种功效:

调整阴阳

对人体而言,阴阳平衡是健康的保证,而阴阳失衡是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无论是内伤或外感,其病理变化都是阴阳变化,即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按摩是根据不同的征候,选取不同的按摩部位和按摩手法,通过经络气血来使身体的阴阳重新达到平衡,如腹胀积食,在腹部和背部以及相应的经穴上进行按摩,可以调整胃肠功能,使其恢复正常;而胃肠蠕动亢进也可通过按摩调整,使其恢复正常。按摩调整身体的阴阳同身体的状态有关,阴虚则补阴,阳虚则补阳,使身体恢复平衡。

疏通经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不通则产生疾病,可以表现出身体局部的不同症状,如身体不同部位的疼痛感、麻木感。经络不通还可引起肌肉紧张、痉挛,长期的紧张可引起肌肉实质性的改变,如纤维化、瘢痕化。按摩能够疏通经络,调节肌肉神经,消除肌肉组织的紧张和痉挛,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补虚泻实

虚证的一般表现是人体内脏功能低下,实证的一般表现是内脏功能亢进。按摩通过一定的手法作用于体表,使人体气血、津液、脏腑起到相应的变化,虚证补虚,实证泻实。较小的力度刺激可以活跃人体的生理功能,较强的刺激则可以抑制生理功能的亢奋。比如同是胃病,对于虚证胃病,在治疗时,可以在胸部和腹部的脾俞、胃俞、气海、中脘穴上进行小力度的轻柔的较长时间的按摩;对于胃肠功能亢进者,如胃肠痉挛,则要在相应的穴位上进行较强力的短时间的点按等刺激,通过不同的手法实现补虚泻实。

◎胃病可以在胸部和腹部的脾俞、胃俞、气海、中脘穴上进行小力度的轻柔的较长时间的按摩。

调和营卫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遍及全身。中医学认为,体表同内脏通过经络相连,脏腑功能失调或者病理变化可以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进而反映相应脏器的病理变化,比如小腿上的胆囊穴压痛往往反映人体胆囊有炎症或有结石存在,而按压胆囊穴就能起到治疗胆囊疾病的作用。按摩体表的经络和穴位可以调整内脏的功能,消除疾病。

理筋整复

按摩对于骨伤、筋伤的整复有直接的疗效,局部软组织、韧带、肌肉、肌腱拉伤均可用一定手法进行整复,关节脱臼、骨质增生等产生的痛感也可通过适当的手法进行整复,矫正解剖位置异常,疏通筋络,通顺关节,治疗疾病。

活血化瘀

如果身体内有瘀血停滞,会引起脏腑或肌体的病理改变,按摩能够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血液的流速,降低血液的流动阻力,改善心脏的功能,增强心脏功能,促进微循环的建立,活血化瘀,祛除疾病。

总之,按摩是中医的瑰宝,是我国古代医家经过不断的探索总结出来的中医成果,广泛运用于临床治疗,能够治疗多种疾病,具有明显的疗效。

4 按摩对人体不同部位的作用

现在人类已经步入信息社会,我们的身体就像电脑一样,而疾病就是破坏电脑的病毒,让我们的系统变慢总出错,重启后虽然能好些,维持正常的速度却越来越困难。

穴位按摩对身体十分有好处,并且操作简单,好多人在腰酸背痛时自己敲几下,当时就会觉得很舒服,这种按摩虽然没有循经循穴,但仍然有着暂时的活血化瘀的作用。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只要我们有时间,都可以随时按摩。下面介绍一下按摩对身体的作用。

按摩对皮肤的作用

(1)按摩能够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使肌肉、皮肤得到充足的养料和水分滋养。

(2)按摩能够促使皮下毛细血管扩张并使毛细血管数增加,改善皮肤微循环,使皮脂腺与汗腺的分泌通畅,从而改善皮肤呼吸,有助于预防痤疮、痱子等皮肤病。

(3)按摩通过机械地刺激肌肉组织,可促进肌纤维的运动,增强肌肉的弹性,防止肌肉萎缩和松弛下垂,也可放松过于紧张的面部表情肌,延缓面部皱纹的形成。使衰老的上皮细胞清除脱落,使皮肤充满活力。

按摩对肌肉的作用

按摩可以通过肌肉的牵张反射直接抑制肌痉挛,也可通过消除痛源而间接解除股紧张,所以能够有效地放松肢体,消除骨骼肌的过度紧张和僵硬,保持肌肉组织的正常弹性,防止疲劳的堆积,促进体能的恢复。

按摩对骨骼关节的作用

(1)人体很多疾病与脊椎的排列轻微紊乱有关。常用的脊柱按压手法,除了对全身的调整作用以外,对脊柱畸形、脊椎的退行性病变也有很好的预防效果。而保健按摩中的一些特殊的脊柱矫正手法(如扳法等)对脊柱后关节紊乱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2)按摩中的被动运动性手法,能够适当牵拉韧带,增强韧带的弹性和张力,保持或恢复关节的生理活动度,防止骨质疏松、关节韧带扭伤和关节周围组织粘连。

(3)按摩可以改善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促进关节润滑液的分泌,加快关节渗出液的吸收,从而消除关节内和关节周围的积液、水肿。

◎按摩可以改善关节损伤,从而消除关节内和关节周围的积液、水肿。

按摩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1)按摩对腹部柔软体腔有直接作用,对相关经络穴位有间接作用,可以调节胃肠壁平滑肌的张力和收缩力,对胃肠功能减退者可加速胃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对于消化功能亢进者,则可抑制其消化活动。

(2)按摩能够双向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并改善胃肠壁的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从而增强胃肠吸收功能。此外,按摩还能够改善消化系统功能,使进食、消化、吸收、排泄等一系列活动趋于正常的合理范围内。

按摩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1)按摩能够直接刺激胸壁或通过神经反向使呼吸加深。背部按压手法,对胸廓有节律挤压作用,可在不加重呼吸肌负担的情况下增加呼吸深度和肺活量,提高呼吸效率。

(2)背部和胸骨部的拍击手法,刺激有关特定穴位,有明显的化痰排痰效果,对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有显著的预防作用。

按摩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按摩能够促进受术部位的血液循环,增加局部的氧化代谢。按摩还能消耗并去除血管壁上的脂类物质,恢复血管的弹性,有防止血管硬化形成的作用。按摩对四肢的机械刺激,可减轻心脏的负担,使心率平稳,心肌耗氧量减少,改善心血管功能。

按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1)保健按摩通过对肢体的放松,可进一步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松弛过度紧张的情绪,解除焦虑,缓解忧郁,改善睡眠的质量,使身心都能得到积极的休息。

(2)实验证明,有节律的轻柔手法可使受者脑电图波振幅增大,提示大脑皮质的电活动趋向同步化,有较好的镇静作用。颈部的放松手法和颈椎拔抻手法可明显增加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量,对青年人有益智健脑、增强记忆力的作用,对老年人可预防和改善继发于脑组织缺血的健忘、神经衰弱等一系列症状。

按摩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按摩可使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和血清中的补体增加,白细胞分类中淋巴细胞的比例升高,白细胞的吞嗜能力加强,淋巴液的流动加快,从而增强人体免疫能力。

按摩具有止痛作用

保健按摩手法可直接放松软组织,改善血液循环以促进外周致痛物质的分解、稀释和清除,所以有较好的止痛作用。按摩手法的刺激信号可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从而达到镇痛的效果,对旅游、体育锻炼及运动竞赛等造成的疼痛及很多慢性疼痛,都有很好的效果。轻柔的按摩手法能增高人体内啡肽的含量,即能产生镇痛效应,也能使人产生欣快感。

◎保健按摩手法可直接放松软组织,改善血液循环,所以有较好的止痛作用。

为保健按摩分门别类

保健按摩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人类在同疾病与死亡斗争中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保健方法,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健按摩运用灵活,便于操作,适用范围广,不论男女老幼均可采用不同的施术手法,进行保健按摩。

保健按摩是指医者运用按摩手法,在人体的适当部位进行操作所产生的刺激信息通过反射方式对人体的神经体液调整功能施以影响,从而达到消除疲劳、调节体内环境的变化、增强体质、健美防衰、延年益寿的目的。常见的保健按摩有减肥按摩、美容按摩、美发按摩、沐浴按摩和全身保健按摩等。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几种保健按摩。

1 减肥按摩

肥胖症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多年来,肥胖症一直困扰着人们的生活,也是当今世界上谈论较多的一个热门话题。导致肥胖的原因,多数人认为与家族遗传、运动量少及膳食含高脂肪量大有关。现在,社会上有许多减肥方法,其中按摩减肥作为一种独特的减肥方法,既具有减肥的良好效果,又能疏通经脉、活血行气,对人体没有任何不良影响,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按摩不仅可减轻心脏负担,而且有利于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是肥胖者为早日摆脱痛苦,恢复健美身材而选用的一种好方法。

2 美容按摩

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采用美容按摩术,而科学和实践也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美容方法之一。现在,人们对美的追求日益强烈,美容按摩成为人们特别是女性保护皮肤健美、延缓衰老的生活需要。美容按摩是通过按摩手法美化面容,通过按摩,皮肤得到刺激和滋养,既能使粗糙的皮肤恢复光滑柔细,又能延缓面部皱纹的出现,使已经出现的皱纹变浅、变少及防治面部色斑,延缓老年斑的出现。

◎美容按摩成为人们特别是女性保护皮肤健美、延缓衰老的生活需要。

3 美发按摩

头发是女人的生命,当然对于男人也很重要。拥有一头乌黑光泽而富有弹性的头发是许多人的梦想,但是,如果头发缺乏保养,发丝就会变得干枯、分叉、变色、无光泽,甚至造成严重脱发等。众所周知,头发的生长与保养完全依赖头皮中的血液供给营养,因此,人的整体的健康状况决定了头发的好坏。通过美发按摩,可以促进头皮的血液循环,给头发的生长与保养增加更多更好的营养成分。此外,头部经络集中,腧穴密布,与脑、脏腑、气血皆有密切关系,通过按摩,不仅能够疏通气血,调理阴阳,而且可以调节人体内各脏腑的功能,促进人体健康,进而为头发的生长与保养提供了有利条件。

4 沐浴按摩

现在,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经过一天的工作劳动,人们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身体上,都会感到疲劳,如情绪紧张、头昏脑涨、肌肉酸痛等。如果单纯靠放松休息,不可能很快完全消除疲劳,长此下去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发生疾病。如果此时洗个热水澡,再进行全身或局部的按摩,就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使人体各组织器官得到充分营养,不仅很快消除疲劳,还能够增加肌力和肌肤弹性、延缓衰老。常见的沐浴按摩有喷射沐浴按摩、气浴按摩、泥浴和沙浴按摩等,沐浴按摩施术手法一般采用由重到轻的揉捏、震颤、抖动、摇晃、推压、叩击等手法,使人们尽快地消除疲劳,得到充分的放松。

◎缓解疲劳的最好方法就是进行全身或局部的按摩,这样能够增加肌力和肌肤弹性、延缓衰老。

5 全身保健按摩

全身保健按摩能够消除疲劳,缓解紧张,舒经活络,舒身提神。一般全身保健按摩是45分钟,全身保健按摩的适用范围非常广,凡因脑力劳动、体力劳动、运动量过大,旅游或长时间进行电脑操作引起的过度疲劳;由各种因素引起的周身不适,如头痛、头晕、肢体酸痛、痛经等全都属于保健按摩的范围。全身保健按摩施术顺序:仰卧位,头面部—上肢部—胸部—腹部—下肢部,转俯卧位,头颈部—背部—腰部—下肢部。

经常做保健按摩,有利于打通全身经络,疏通气血,调理脏腑,平衡阴阳,达到防病健身的效果。

什么是自我按摩

每当提到按摩的时候,人们便会在头脑当中浮现出按摩师通过一定的手法为他人按摩的情景。那种享受的感觉可真的是非常美妙的。也许有人会问,如果平时不方便找按摩师的话,自己能不能为自己做按摩呢?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自己按摩不仅方便、有效,还能够省钱呢。

1 自我按摩是什么样的

自我按摩在医学上又被叫作自我健康保健疗法,它是通过刺激自身穴位、经络,以疏通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起到调整机体、医治疾病的作用。若能坚持长期自我按摩,还可活血化瘀、滑利关节、强身壮骨、增强体质。

自我按摩是一种主动按摩的形式,实际上概括了按摩、体操、气功等疗法中的部分效用,即患者本人通过自主运动,以完成各种按摩手法。即便是较轻缓的运动,不仅对人体健康有益,还可增大肺活量、锻炼心肌储备力,促进血液循环。

自我按摩通过运用不同的手法,能够扩张皮下的毛细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肌肉张力,增强肌纤维弹性,消除肌肉组织水肿,缓解肌肉痉挛,修复筋肉损伤,从而起到防病健身和巩固疗效的目的。

自我按摩很容易学习,操作简单,方便实用。它既不需要复杂的医疗器械,又不需要高深的专业技术,因此受到广大患者的喜爱。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我防病治病意识的增强,自我按摩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保健强身的首选和需要。

人的身体,其中包括骨骼、关节、肌肉、脏器等,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整体,主要是因为有一个网络连接的缘故,也就是中医学里所说的“经络”。经络的一端连接四肢的手足部位,另一端连接脏腑器官,如此一来,就将人体的肝、心、脾、肺、肾、心包六脏,以及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与四肢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了。这样也就有了十二经脉,再加上前后正中线上的任脉、督脉,人体共有十四条正经,分布于整个人体当中,由内而外,从头到脚,维持着正常的功能活动。

在按摩的过程当中所刺激的部位,实际上就是腧穴点,而许多的穴位点连在一起便组成了经络线,经络又和脏腑相联系。有人将穴位形象地比喻为经络线上的变压器,于是当用手法刺激穴位时,可以从穴位点,通过经脉线,进一步深入调整脏腑的功能,用于防病治病。由此可见,腧穴—经络—脏腑,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俗话说得好:“自己的健康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当熟知经络腧穴后,无论身体的哪一部位有病或不适,通过手法刺激穴位、经络,就可进行调整治疗。自我按摩主张用自己的手直接顺势作用于自身体表,力量轻重可根据自身耐力来调整,安全可靠。自己动手按摩,省去了用药的麻烦,可以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长期坚持,可强身健体,养生延年。

灵活性是自我按摩的最大特点,这种由自我进行操作的按摩手法,在生活中不受时间、场地、设备仪器的限制,随机性很大,可以见缝插针地进行操作。每当出现身体不适的时候,马上就可自己动手操作,而不必一定要去医院。

根据自己的病情和体质,只要选对自我按摩的穴位和手法,再配合使用补泻手法,就能够收到既方便、省力、省时,又达到见效显著的效果了。

按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控制时间,不要觉得自己给自己按摩不花钱,就按得越久越好,那就错了。同其他所有的医疗方法一样,自我按摩也是具有时间限制的。一般情况下,每天早晚按摩1~2次疗效会比较好,每次10~15分钟就够用了。不同的疾病,疗程长短不完全一样。急性病,疗程短些;慢性病,疗程适当长些。通常2~3个疗程就会见效或者是好转,甚至痊愈。

◎一般情况下,每天早晚按摩1~2次疗效会比较好,每次10~15分钟就够用了。

2 自我按摩的治病机理

自我按摩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防病治病。除此之外,还具有其他一系列的功效,经常按摩可以有效地改善人体体质,缓解病痛,其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平衡阴阳,调整脏腑

阴阳失调便会引发脏腑功能的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内经》曰:“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按摩能够调整脏腑的功能,使之达到阴阳平衡。实践证明:强而快的按摩手法能够引起神经和肌肉的兴奋;轻而缓的按摩手法则可以抑制神经、肌肉的功能活动,如果使用轻揉手法对头部进行推抹,能够抑制大脑皮质;如果使用较重的手法进行按揉,则可以兴奋大脑皮质。血糖过高的病人,通过按摩,可以令血糖值下降;血糖过低者,经过按摩后,血糖值能够得以升高。除此之外,按摩还可以调整血压、心率,调节胰岛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等等。

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作为运行气血的通路,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它将人体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当经络不通时,机体便会发生疾病,通过按摩,可以使经络疏通,气血流通,进而消除疾病。《医宗金鉴》曰:“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如果因为腹部受寒,而出现了胃痛、腹胀以及不思饮食等症状,便可通过按摩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来温通经络、祛寒止痛。

按摩还能够延缓心肌纤维退化,扩张冠状动脉,增加供血流量,促进血氧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加强心脏功能,防治冠心病、脉管病、肌肉僵直以及手足麻木、痉挛和疼痛等。如果年过四十,还能够每日坚持自我按摩的话,便可以降低血液当中的尿酸水平,防止血小板聚集,从而预防脑血栓等疾病。

扶正祛邪,增强体质

《素问·邪客篇》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自我按摩是患者通过自我刺激穴位,增强其扶正、祛邪的功能,从而促进自身的消化吸收和营养代谢,保持软组织的弹性,提高肺活量等。经常进行自我按摩能够使苍白、松弛、干燥的面部皮肤变得红润并且富有弹性,令肥胖者的身体变得灵活,使瘦弱者体重增加、身体强健,使肺气肿患者的呼吸功能得以改善,提高机体免疫能力,进而防止发病等。

强壮筋骨,通利关节

骨伤疾患会直接影响到运动系统功能,自我按摩能够强健筋骨,令患者的正常功能得以恢复,令由于肌肉等软组织痉挛、粘连而导致关节失利的患者解痉松黏、滑利关节。实践证明,在病变的关节部位进行按摩,可以促进关节滑液的代谢,增强关节囊和关节的韧性。中医认为肾主骨,为先天之本,小儿先天不足,便容易患上佝偻病;壮年肾气亏损,就会过早出现颈椎、腰椎骨质增生等病。经常对肾俞、关元等穴位进行按摩,能够补肾强骨,令全身筋骨强健、关节灵活,还可以防治上述病变。

◎骨伤疾患自我按摩能够强健筋骨,令患者的正常功能得以恢复。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松解粘连

肢体软组织损伤之后,这个部位的毛细血管便会破裂出血,形成局部淤血而又肿胀疼痛的现象。外伤或者出血这种局部的刺激可引起血管的痉挛。按摩能够加速局部供血、消散瘀血、松解粘连、消除痉挛、恢复关节功能。如肩周炎患者经过自我按摩并配合肩关节的运动后,能够松解关节周围的粘连,消除局部疼痛而痊愈。

总之,自我按摩不仅能够强身健体、益寿延年,还可以防治许多疾病。

3 细说自我按摩的补泻作用

补泻是按摩的“手法”,而绝不是按摩“方法”,二者是有着质的区别的。按摩方法只是补泻按摩手法的基础、形式和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与个体;而补泻按摩手法,则是在按摩方法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刺激强度和运行方向等内容的连锁和总体。按摩方法是简单、死板而又枯燥的形式和框框;按摩手法则是灵活多变的,技艺高超的一种技巧、技术和内容。

种类繁多和灵活多变,都是自我按摩手法的特点。不过自我按摩手法的核心还是“运行方向”的问题。根据“运行方向”这个基本原理,补泻按摩的基本手法被分为“补法”、“泻法”、“平法”、“调法”四种。“运行方向”是补泻按摩的基本原理,是“补、泻、平、调”的决定性因素。其中,“向心运向为补,离心运向为泻,往返运向为平,右旋运向为补,左旋运向为泻,往返旋运向为平,垂直运向为调”。

同时补泻按摩手法,还是集按摩方法、按摩强度、按摩运向三者为一体的有机联合体,是它们三个环节的长链。按摩方法是按摩手法的基础和形式;按摩强度是按摩手法的内容和保证;按摩运向是按摩手法的核心和关键。按摩方法与按摩强度、按摩运向三者之间,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这样才组成了一个手法。通过对按摩方法、按摩强度、按摩运向这三者进行组合,能够组合出几十种按摩手法。在进行自我按摩的时候,可以根据运行方向、穴位、病情等情况的需要,对按摩方法和刺激强度进行适当的搭配和组合。

补法,便是挖掘“补的医疗功能”的手法,它具有调动、疏通和平衡脏腑的功能。补法只能在疾病“虚弱和衰退”的条件下使用,当疾病“盛实和亢进”的时候则不可以使用。补法,分为推刮补法和揉摩法两种。推刮补法,是采用“向心推刮”的手法,最适合在病性虚弱、功能减退的指趾穴、足区穴上使用。揉摩补法则采用“顺时针揉摩”的手法,最适合在病性虚弱、功能减退的各种病位穴上使用。补法,还要根据病情,穴位等因素,采用极重或重补推刮法和极重或重补揉摩法;适中补推刮法和适中补揉摩法;极轻或轻补推刮法和极轻或轻补揉摩法等手法。

泻法,便是挖掘“泻的医疗功能”的手法,这种手法可以调动、疏通和平衡脏腑的功能。泻法只能在疾病“盛实和亢进”时进行使用,而在疾病“虚弱和衰退”的时候,是绝对不能够使用的。泻法,分为推刮泻法和揉摩泻法两种。推刮泻法,是采用“离心推刮”的手法,最适合在病性盛实、功能亢进的指趾穴、足区穴上使用。揉摩泻法则是采用“反时针揉摩”的手法,最适合在病性盛实、功能亢进的各种病位穴上使用。使用泻法时还要根据病情、穴位等因素,采用极重或重泻推刮法和极重或重泻揉摩法;适中泻推刮法和适中泻揉摩法;极轻或轻泻推刮法和未轻或轻泻揉摩法等手法。

◎泻法,便是挖掘“泻的医疗功能”的手法,这种手法可以调动、疏通和平衡脏腑的功能。

平法,顾名思义,即不能补,也不能泻,同时也不具有“调”的功能,而只有“平”的功能,它既没有“需补则补,需泻则泻”的“治病”作用,也没有“需补则泻,需泻则补”的“致病”作用,因而平法不能够平衡脏腑。它最大的功能便是利用自身的原理,来纠正按摩过程中的错误,即错补了可以用泻法去平,或泻错了可以用补法去平。平法的另外一个功能便是疏通气血的作用,它只能在“虚实和盛衰”不明显的条件下使用,绝对不能在“虚实和盛衰”明显的条件下使用。平法包括推刮平法和揉摩平法两种,推刮平法,是采用“往返推刮”的手法,可以在各种各样的病位穴上用,也可以在指趾穴、足区穴上用,特别是在盛衰不明时更适合使用这种按摩手法。揉摩平法采用“往返揉摩”的手法,最适合在气血淤积和停滞的各种各样病位穴上使用。在使用平法时还要根据病情、穴位等因素,采用未重或重平推刮法和极重或重平揉摩法;适中平推刮法和适中平揉摩法;极轻或轻平推刮法和极轻或轻平揉摩法,等等。

◎平法不能够平衡脏腑。它最大的功能便是利用自身的原理,来纠正按摩过程中的错误。

调法,也是挖掘调节医疗功能的手法,这种手法具有疏通气血的功能和作用,有“需补则补,需泻则泻”的“治病”作用,也有“需补则泻,需泻则补”的“致病”作用。调法,只能在“虚实和盛衰”不明显的条件下使用,而绝对不能在“虚实和盛衰”明显的条件下使用。调法包括按、捶、拍、刺、敲打等手法。其中按法最适合在诊断脏腑疾病的虚实或是盛衰时用;捶法,最适合在颈、背、肩、臂、腿、胸、胁等病位穴和大中型关节病位穴上使用;拍法,最适合在四肢气血淤积的病位穴上用;敲打法在寻找暗藏病位穴方面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刺打和敲打法,也适合在腹部病位穴上使用。调法还要根据病情、穴位等因素,采用极重或重、适中、极轻或轻等按、捶、拍、刺、敲打等手法。

当脏腑虚实、盛衰不明显的时候,或者是当气血淤积、停滞的时候,用调法,特别是用敲打法,会收到尤其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在虚实明显的条件下,用调法往往会不如补泻法效果好。

4 自我按摩的6个优点

作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自我保健方式,自我按摩是具有一些独特的优点的,并且这些优点是其他任何保健方法都不可替代的。

(1)自我按摩,易学易行,既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又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操作起来安全稳妥,没有任何副作用。男女老少,有病无病皆可采用。任何人都可以独立运用,多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安全平和。只要熟记穴位,掌握常用手法、操作要领及步骤进行按摩,就可以给家人或自己解除病痛之苦。

(2)经济实惠,省时省力。按摩不需花钱置办任何医疗设备,也不受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既能为患者解除痛苦,也不用耗费钱财、人力及物力去医院治疗,是一种经济而又实惠的保健法。

(3)没有副作用。按摩疗法既能治病和保健,又无任何毒副作用。因为按摩不会像一些西药,在治病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副作用,同时也不会像中药那样令让按摩者难以下咽。

(4)自我按摩能够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祛病益寿。可以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取穴时一般都强调以补为主,例如掌擦大椎,按揉足三里,揉气海、关元等,其性与服用中药黄芪、人参一样具有补气的作用;按揉三阴交、脾俞等穴位,同服用当归一样具有补血的作用。

(5)自我按摩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即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配合其他疗法共同应用,尤其是对于功能性的慢性疾病或者长期服药的疾病,只要坚持自我按摩,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效果显著。实践证明,只要熟练掌握自我保健按摩的方法,手法得当,操作准确,一定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自我按摩对全身作用的广泛性,决定了其治疗病症的多样性,许多疾病单纯凭借按摩就可以产生奇效,也有许多慢性病症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按摩,效果则更加显著。自我按摩可广泛适用于内科、妇科等病症的辅助治疗。此外,自我按摩也给医疗条件较差或就医有困难的人或长期患慢性病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医疗方法:对于某些复杂疾病,还可配合针灸、药物治疗。但是,对于一些急性的或高烧的传染病,或脏器有病变,如伤寒、肺炎、肺结核等,按摩只能起配合作用。如果患有肿瘤、急性阑尾炎、胆囊炎等,则应迅速入院,决不可因为应用按摩而延误病情。

◎慢性病症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按摩,效果则更加显著。

一般情况下,自我按摩都达到疏通经络、调合营卫、流畅气血、平衡阴阳、调节整体的作用,如果有针对性地进行穴位按摩,还可以起到解郁散滞、祛瘀生新、通利关节、扶正祛邪、消炎止痛、正骨理筋、促进组织修复、调节内分泌的作用。

自我按摩的10大功效:

作为一种保健方法,自我按摩是有着一系列的功效的,大体划分一下,共可以分为10点。

(1)提高人体抗病能力。自我按摩能够促进淋巴的形成,还可以加速人体淋巴液的流动,增加人体内的白细胞总数、升高白细胞分类中的淋巴细胞比例、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从而令人体抗病能力、免疫功能都得以提高,最终实现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目的。

(2)调整紊乱的内脏功能。对于内脏,自我按摩是具有双向的调节作用的。对于胃肠蠕动快的,自我按摩可以减缓胃肠蠕动;对于胃肠蠕动慢的,自我按摩可以加快胃肠蠕动,这样就能够促进人体对饮食进行有效的消化和吸收。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自我按摩可以促进部分患者的胰岛功能,令患者血糖降低,尿糖转为阴性,同时自我按摩还可以控制各种并发症。对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可以调节患者的膀胱张力与括约肌功能。对于遗尿症和尿潴留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可以改善其的左心功能,降低外周阻力,以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对心绞痛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自我按摩可以加快胃肠蠕动,这样就能够促进人体对饮食进行有效的消化和吸收。

(3)解除肌肉痉挛。自我按摩解除肌肉痉挛的方式有两种,它既可以通过肌肉的牵张反射直接抑制肌肉的痉挛,又能够通过消除疼痛源来解除肌肉的痉挛。长久的肌肉痉挛会对穿行于其间的神经和血管造成挤压,便会形成新的疼痛源。如果肌肉痉挛得到了缓解,局部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便会得到大大的缓解,疼痛也就会明显减轻甚至是消除。

(4)松解粘连。引起运动功能障碍与疼痛的主要原因便是软组织粘连,自我按摩可以直接分离粘连,减轻由软组织粘连所造成的痛苦。

(5)消散肿胀和瘀血。通过自我按摩,能够令被按摩部位的毛细血管扩张得到促进,静脉血回流也会加快,从而促进炎症渗出物的吸收,令局部肿胀和瘀血得以消散。

(6)改善血液循环。自我按摩可以扩张被按摩部位的毛细血管,改善被按摩部位的血液循环,并且还能够反射性地对全身的血液循环进行调节;还能降低血液的黏稠度、降低血脂,减少胆固醇在人体血管壁的沉积,提高血管的弹性,预防动脉硬化;还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缺氧状况,令心绞痛等症状得到缓解甚至消失。

(7)减轻、消除心理疲劳。心理疲劳和肉体疲劳是人体疲劳的两大方面。心理疲劳主要表现为头晕、焦虑、抑郁、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能力下降等。自我按摩能够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进行调节,改善大脑的血液供应,从而缓解精神疲劳,保护大脑。

(8)减轻和消除肌肉疲劳。肌肉酸痛、乏力、能力下降,这些都是肌肉疲劳的主要表现。自我按摩可以通过促进肌肉纤维的收缩与伸展,来增强肌肉的弹性。又因为自我按摩能够促进人体内血液与淋巴液的循环,从而能够改善肌肉的营养状况,令肌肉疲劳引发的肌肉酸痛、乏力、肌力下降等症状减轻或是消除,这样体力也便能够得以快速地恢复了,甚至还可以使由于其他疾病所引发的肌萎缩得到改善。

(9)减肥、美容。自我按摩能够减少堆积在人体内的脂肪,将人体内多余的脂肪转化为热量,这样便可以起到减肥的作用。自我按摩还可以将皮肤表面衰老的上皮细胞清除掉,使人体表面的毛细血管扩张,这样便可以加强皮肤的营养供应;增强皮肤的弹性和光泽度,减少皱纹,令松弛干燥的皮肤逐渐富有光泽和弹性;调节皮肤表面汗腺、皮脂腺的分泌,从而减轻色素沉着。

(10)使人保持愉悦的心情。自我按摩能够疏肝解郁,调畅人体的气机。所以当心情不舒畅的时候,可以进行自我按摩,按摩之后会使人感觉神清气爽,一切烦恼和不如意也都会随之消散。

经络,人体中的河流湖泊

人体的经络像是生命的大河,河中流淌着的水就是经气和血,在人的身体中川流不息地运行。

远远望去,经络系统就像是个如环无端的水系,有宽阔的大河,也有狭窄的支流,更有许多数不清的小溪。这些水系看似纷繁复杂,其实它们井然有序,环绕着五个岛屿不停地流动。对于人类而言,经络就是生命之河,就是我们的母亲河,流淌着我们生命所需的精气。

实际上,经络“内连五脏六腑,外连筋骨皮毛”,纵横交错地令人体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当中的气血精微全都于经络当中运行。经络就像是人体内的河流,从大河到小溪,分布于身体不同的位置,所有的脏腑和器官都通过它相互联系。

按照中医的解释来看,经络分别指的是两种系统,其中大的为经,它就好比是人体内的环路,广泛地连接着人体内的重要部位;小的叫络,就如同主路旁的辅路,既是对主路的补充,又能够增加细微之处的联系。其中经脉系统又包括有十二经脉,也就是十二正经,还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了。络脉系统包括有十五络脉,以及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十二经脉里的气血就好像是江河里的水,在不停地流动着,而奇经八脉就好像是湖泊和水库,有着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当十二经脉的气血量多的时候,就会渗灌到奇经八脉中。要是十二经脉的气血不足的话,奇经八脉中的气血又会流到十二经脉中。

◎经络分别指的是两种系统,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了。

气血就是在这些主干和分支上进行着有机的往复循行。一旦经络出现了问题,不通畅了,身体里面的气血便会出现堵塞,再严重的话,整个气血交通也就瘫痪了,这样的话,病也就在人体中产生了。所以平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这些道路的通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机体的健康。

下面便分别对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进行一下介绍。

1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可分为正经类、奇经类和十二经别类三种

(1)正经共有十二条,可分为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2)奇经有八条,称为“奇经八脉”,它们分别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3)十二经别,就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它们分别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内脏腑之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具有一定循行特点。

2 络脉部分可分为十五别络、浮络、孙络三种

别络是指络脉中较大的部分,浮络是指分布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孙络是指络脉中最细小的部分。

经络系统的组成中,还包含了其连属部分。

连属部分包括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二经筋就是指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部分,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十二皮部则是指全身皮肤按十二经脉所属划分的十二个部分,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经络与人体健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灵枢·经脉》有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这说明了经脉的重要性。经络像人体内的大河,只有将河道梳理通畅,人体的气血运行才会畅通无阻。

穴道的疗法对疾病治疗有极高的效果,那么穴道是什么呢?穴道即穴位,位于能量的通路—“经络”上,穴道的正确称法应是“经穴”,如果说经络是人体内的河流,那么穴道便是人体内的湖泊。内脏若有异常,就会反映在位于那有异常的内脏经络上,更进一步地会反映在能量不顺的经穴上。因此,穴道治疗的目的就是通过给予穴道刺激,使能量的流动顺畅,而达到治病的效果。

说到这里,便不能不提一下不同经络穴位的主要职能了。因为这是同穴道疗法密切相关的。

腧穴不仅是气血输注的部位,也是邪气侵犯的处所,又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腧穴的作用与经络脏腑有密切关系,即“经络所通,主治所及”。腧穴的远治作用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即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腧穴。它们具有主治本经病的共同作用,是腧穴中的主要部分,其主治规律如下。

3 十二经脉主治规律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通络的特征。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也称为“正经”。

(1)手三阴经: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胸部经过上肢屈侧抵止于手部。

手太阴肺经,多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主治胸、喉、气管、鼻、肺和同肺有关的病症。

手少阴心经,多治疗循环系统疾病和神志病,主治心、胸、舌及精神情志病和同心有关的病症。

手厥阴心包经,多治疗循环系统疾病和神志病,主治心包、心、胸、胁、胃及精神情志病。

(2)手三阳经:即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手部经过上肢伸侧抵止于头部。

手阳明大肠经,主治头面、眼、耳、口、齿、鼻、喉及热性病和全身体疾病。

手少阳三焦经,主治头颞、耳、眼、喉、腮、胸胁及热性病。

手太阳小肠经,主治头项、耳、眼、喉、热性病及神志病。

(3)足三阳经: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头部经过躯干部、下肢外侧抵止于足部。

足阳明胃经,多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主治头额、面颊、口齿、鼻、咽、胃、肠的热性病、精神疾患和同胃有关的病症。

足太阳膀胱经,主治头项、鼻、目、腰背、肛门及热性病和精神疾患。

足少阳胆经,主治侧头、耳、鼻、目、胆、胁肋及热性病。

(4)足三阴经:即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足部经过下肢内侧、腹部抵止于胸部。

足太阴脾经,多治疗消化、生殖和泌尿系统疾病,主治脐腹、脾、胃、肠及血证和同脾有关的病症。

足少阴肾经,多治疗生殖、泌尿系统疾病和脑髓、骨骼疾患,主治腰、少腹、咽喉、耳、齿、眼目及精神疾患和同肾有关的疾症。

足厥阴肝经,多治疗精神情志和一些神经系统疾病,主治侧腹、胁肋、少腹、肝、胆、阴器、头顶、眼目疾患和同肝有关的病症。

4 奇经八脉主治规律

奇经八脉是人体经脉的一类,其中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共八条经脉、所以又称“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调节气血运行的一些特殊通路,在功能可起到补充十二经脉不足的作用。

◎奇经八脉是调节气血运行的一些特殊通路,在功能可起到补充十二经脉不足的作用。

在奇经八脉中,任、督二脉有本脉所属腧穴和主治病症。督脉为“阳脉之海”,联系人体诸阳经,能调节诸阳经经气和真元。任脉为“阴脉之海”,具有妊养和总调阴经经气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冲脉与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相联系,故称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带脉能约束躯体纵行的诸经,调节其经气。阴维脉和阳维脉有“维系”、“维络”人身阴经和阳经的功能,阳维脉主持一身之表,阴维脉主持一身之里。阴跷脉主持阴经,阳跷脉主持阳经,对下肢内、外侧的阴经和阳经有统率和协调作用。

5 身体不同部位腧穴主治规律

头部腧穴:除均主治穴位所在处的局部病变外,百会穴还有升举、息风、清脑的作用。

面部腧穴:除均有主治穴位所在处的局部病变外,人中穴还有开窍、醒志、通督的作用。

眼区腧穴:主治眼及眼区病。

耳区腧穴:主治耳及耳区病。

颈部腧穴:天突穴有镇咳、定喘、降痰利气的作用,风府穴有祛头脑之风的作用,风池穴有熄风清脑、明目的作用。

背部腧穴:心俞穴主治心的病症,肝俞穴主治肝的病症,肾俞穴主治肾的病症,魂门穴主治疗肝的病症,神堂穴治疗心的病症,阳刚穴治疗胆的病症,灵台穴治疗心的病症。

腹部腧穴:腑病宜选用该腑募穴,膻中穴有定喘、通乳、调气的作用,期门穴有疏肝理气、平肝解郁的作用,章门穴有调肝脾、疏肝气的作用,中府穴有调补肺气的作用。

肩、髋部腧穴:多主治所在处的局部病和所在上、下肢经络上的病变。

肱、股部腧穴:这两个部位的穴位大多主治穴位所在部位的局部病症,个别腧穴还可以用来治疗上、下肢所在经络上所产生的病变。肢体下端、肘膝以下的腧穴则对其经脉所过的远部病症具有疗效。

细说人体经络系统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经别、经筋和皮部共同构成了人体内庞大的经络家族。作为运行气血、联系脏腑、体表以及全身各部的通道,经络在人体当中起着调控系统的作用。不同的经络具有不同的位置和职能,只有对这些位置和职能进行了系统地掌握,才能够让经络更好地为你服务。首先,我们便先来了解一下人体中的十二经脉。

1 十二经脉是人体经络的主干要道

下面就让我们逐一地对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等这些主要的道路、河流进行一下了解。

十二经脉,可以说是人体经络中的主干线,所以又被称为“十二正经”。这十二条经脉有的是从体内脏腑发出,有的是上行至头部,或者是从头走向双脚,还有的是从双脚进入体内脏腑的,总之是连接了内外表里。

对于那些刚刚接触经络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这些经脉的名称实在是太拗口了,而且根本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更不用说记住它们的名字了。其实,经脉非常好理解,每个名字带有的脏器就是他们联系的脏器,也就是说这条经脉就是负责调节这个脏器的。掌握了名字就知道了这十二条经脉内连的脏腑,这些脏腑也就是肝、胆、心、小肠、脾、胃、肺、大肠、肾、膀胱、心包、三焦这十二个主要脏腑器官。这样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各条经脉的功能。其中,三焦泛指人的整个胸腹,心包则是指保护心脏的一块区域。

◎三焦泛指人的整个胸腹,心包则是指保护心脏的一块区域。

根据中医理论来看,阴阳是必须要进行区分的。这时只要记住在外侧的属于阳,而内侧的当然就是阴。走行在身体前侧的是阴,当然后面的就是阳。将十二条经脉一分为二,结果就是:手上的六条经脉,分别称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腿上的六条经脉,分别叫作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将这样三条阳经、三条阴经按照阴气、阳气程度的深浅再继续分,就又分成了阴经的少阴、厥阴和太阴,阳经的太阳、少阳和阳明。少阴的阴气是最重的,因此走在手臂和腿内侧的最里面;太阴的阴气最轻,因此在内侧的最外面;厥阴的阴气介于少阴和太阴之间,当然在内侧的中间。太阳的阳气最足,因此在手臂和腿外侧的最外面;阳明阳气最弱,因此在外侧的最里面;少阳介于二者之间,位置也就位于中间。

2 最离经叛道的奇经八脉

在认识奇经八脉之前,首先要从名字上对其进行一下解释,人体中分别具有这样的八条经脉,他们具有同正经完全不同的走行,甚至显得有些离经叛道,但是又在人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干脆就把他们统一叫作“奇经八脉”。这八条经脉分别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很奇怪,这八条经既不直属于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真的是“别道奇行”。

奇经八脉当中的督脉、任脉、冲脉这三条经脉,共同起源于人体的同一细胞中,就好像是三胞胎一样,所以被称为“一源三岐”。但是这个三胞胎却各自延伸,每条经脉走行的方向都完全不一样,其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抵头面;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至颏部;冲脉与十二正经的足少阴肾经一同上行,最后环绕口唇。带脉是所有经脉中最特殊的一个,人体的其他经脉都是纵向的,唯独带脉起于胁下,横向环行腰间一周。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着腿股内侧上行,到咽喉与任脉会合。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沿着腿膝外侧上行,至颈部后面与督脉会合。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着足少阴等经上行,到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随着足太阳等经上行,到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沿着足太阳经上行,到颈后与足少阳经会合。

奇经八脉这样彼此交错地循行,对于十二经脉来说,就好像是一个大的蓄水池,分别对有关于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进行统摄。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就能够蓄积多余的气血;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可以渗灌供应气血。但是如果只把奇经八脉的作用局限在这个方面也还是远远忽略了他们的功效。

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六脉腧穴,全都寄附于十二经与任脉、督脉之中,其中只有任、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因此又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督脉被称为“阳脉之海”,是因为所有的阳经都汇通于督脉。任脉被称为“阴脉之海”,所有的阴脉都交通于任脉。而冲脉作用就更大了,被称为“十二经脉之海”,对十二条经脉都有统摄的作用。

举例来说,任脉为阴脉之海,能够濡养周身,又由于任脉同女子的生育功能密切相关,有调节月经、孕育胎儿的作用,所以任脉是人体的生养之本。

任脉循行于人的前正中线,“任”字本身便具有担任、妊养的含义。精血、津液均为任脉所司,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任脉对于全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的作用。如足三阴与任脉交会于中极、关元,阴维与任脉交会于天突、廉泉,冲脉与任脉交会于阴交,足三阴经脉上交于手三阴经脉。任脉的循行路线和人体的生殖系统相对应,而且从古至今这条经的穴位都是要穴,比如关元和气海,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调节人性激素的分泌,促进性功能的发达。

除去对于诸多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具有治疗作用之外,任脉还与人的衰老有着密切的联系,日常生活当中注意对任脉进行保养,疏通任脉就能够实现缓解衰老的神奇功效。这种说法并不是在夸大经络的作用。

◎任脉的循行路线和人体的生殖系统相对应,这条经的穴位都是要穴,比如关元和气海。

说完了任脉,再来说说督脉,“督”具有总管、统率的意思,人体一身的阳气都是受督脉总管的,人体的六条阳经都在督脉交会,而督脉又具有调节全身阳经气血的作用,所以督脉被称为“阳脉之海”。

督脉起自胞中,下出会阴,其主干主要在人体后背正中线和头正中线循行,也就是顺着脊梁骨自下往上走,一直到嘴,同脑、脊髓都有密切的联系。“脑为髓海”、“头为诸阳之会”、“背为阳”,督脉的循行特点决定了它对全身阳气具有统率、督领的作用。平时要是能抬头挺胸,就能激发督脉的经气,使人看上去很有精、气、神。比如说大椎是手足三阳经和督脉交会的地方,因此,也被称为“诸阳之会”,可以用来治疗各种热病。分布在不同部位的督脉腧穴,可以用来疗治各种脏腑疾病,像肛门部、阴器、肠腑、腰部、胞宫、膀胱、背部、胃、肺、心、头颈部、鼻面部等病症。

◎督脉就是顺着脊梁骨自下往上走,一直到嘴,同脑、脊髓都有密切的联系。

督脉总督六条阳经,而阳气又具有卫外的作用,也就是说督脉能够保护我们的身体。所以,疏通督脉便可以增强我们的抵抗力,可以有效地防御疾病的侵袭。

3 “支而横者”的十五络脉

经络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词,而是经脉与络脉的合成。一般情况下,不会对“经”和“络”进行区分,时间久了也便容易令人将经络误以为是一个名词。前面谈完了经脉,接下来说说络脉。

人体具有十二条正经,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十二条别络,除此之外,再加上任脉、督脉的别络,和一条脾之大络。所以最主要的络脉一共有十五条,这十五条络脉通常被叫作“十五络脉”。

四肢部的十二经的别络,将十二经当中表里两经的联系加强了,同时还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对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进行了补充。躯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以及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的经气,从而使气血能够分布于全身,身体各部分的组织也就能得到气血的营养。

(1)手太阴之别络。这个别络从列缺穴处分出,起于腕关节上方,在腕后半寸处走向手阳明经;其支脉与手太阴经相并,直入掌中,散布于鱼际部。

(2)手少阴之别络。这个别络从通里穴处分出,在腕后一寸处走向手太阳经;支脉在腕后一寸半处别而上行,沿着本经进入心中。

(3)手厥阴之别络。这个别络从内关穴处分出,在腕后两寸处浅出于两筋之间,沿着本经上行。

(4)手太阳之别络。这个别络从支正穴处分出,在腕后五寸处向内注入手少阴经;支脉上行经肘部,网络肩髃部。

(5)手少阳之别络。这个别络从外关穴处分出,在腕后两寸处,绕行于臂膊外侧,进入胸中,与手厥阴经会合。

(6)手阳明之别络。这个别络从偏历穴处分出,在腕后三寸处走向手太阴经;其支脉向上沿着臂膊,经过肩髃,上行至下颌角,遍布牙齿,支脉进入耳中,与宗脉会合。

(7)足太阴之别络。这个别络从公孙穴处分出,在第一趾跖关节后一寸处,走向足阳明经;其支脉进入腹腔,联络肠胃。

(8)足少阴之别络。这个别络从大钟穴处分出,在内踝后绕过足跟,走向足太阳经;支脉与本经相并上行,走到心包下,外行通贯腰脊。

(9)足厥阴之别络。这个别络从蠡沟穴处分出,在内踝上五寸处,走向足少阳经;支脉经过胫骨,上行到睾丸部,结聚在阴茎处。

(10)足太阳之别络。这个别络从飞阳穴处分出,在外踝上七寸处,走向足少阴经。

(11)足少阳之别络。这个别络从光明穴处分出,在内踝上五寸处,走向足厥阴经,向下联络足背。

(12)足阳明之别络。这个别络从丰隆穴处分出,在外踝上八寸处,走向足太阴经;支脉沿胫骨外缘,向上联络头项,与各经的脉气相合,向下联络咽喉部。

(13)任脉之别络。这个别络从鸠尾穴处分出,自胸骨剑突下行,散布于腹部。

(14)督脉之别络。这个别络从长强穴处分出,挟脊柱两旁上行到颈部,散布在头上;下行的络脉从肩胛部开始,从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

(15)脾之大络。这个别络从大包穴处分出,浅出于渊腋穴下三寸处,散布于胸肋部。

4 经别、经筋和皮部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五络脉在前面都已经提到过了,接下来轮到经别、经筋和皮部登场了,下面便对这些部位进行一下具体的介绍:

(1)十二经别。经别,指的就是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就是十二经脉在胸腹以及头部的内部走行的支脉。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开始,多为肘、膝以上的部位别出(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为“入”),然后到达浅部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所以,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可以用“离、入、出、合”四个字来概括。每一对相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共组成“六合”。十二经别的功能主要是加强和协调经脉与经脉之间、经脉与脏腑之间,以及人体各器官组织之间的联系。由于十二经别通过表里相合的“六合”作用,使得十二经脉中的阴经与头部发生了联系,从而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的主治范围。比如说手太阴肺经上的列缺可以治疗头部的疾病,就是由于肺经的经别合于手阳明大肠经而循行与头面部。

(2)十二经筋。由十二经脉联系起来的筋肉系统,是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外周连属部分。经筋不入脏腑,而是分布于外周,有“起”、有“结”,数筋结于一处为“聚”,散布成片称“布”。十二经筋各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和骨骼,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的外行部分相类。阳经之筋分布在肢体的外侧,分为手足三阳;阴经之筋分布在肢体的内侧,并进入胸腹腔,但是不联络脏腑,不像经脉有脏腑络属关系,因此,经筋的命名只分手足阴阳而不连缀脏腑名称。其中,手三阳之筋结于头脚,手三阴之筋结于胸膈,足三阳之筋结于目周围,足三阴之筋结聚于阴器。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的功能。

(3)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在体表的反映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地方。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即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为依据来划分的。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因此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反应病证、抗御外邪和保卫机体的作用。

◎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起着反应病证、抗御外邪和保卫机体的作用。

经络所具有的生理作用

《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充分说明了经络在生理和病理方面的重要性。经络之所以能“决生死”,是因为它能够运行气血,联系人体内外;之所以能“处百病”,是因为它具有抗御病邪、反映证候的作用;之所以能“调虚实”,是因为它能够传导感应,具有补虚泻实的作用。

1 生理功能

沟通内外,联络脏腑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联结人体各个部分的基本途径。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躯干、五官九窍、皮毛筋肉等组织器官,正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才得以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从而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的。

《灵枢·海论》里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中的经脉、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沟通表里,贯穿上下,联系了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了肢体、筋肉和皮肤,再加上细小的浮络和孙络,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络网,把人体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灵枢·本藏》指出,经络具有“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功能。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得到气血的滋润,全身各组织器官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能够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从而完成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的生理功能。没有经络系统对全身的维系、协调和平衡,就不可能有有机体的正常生命运动。

抗御病邪、保护机体

由于经络具有“行气血而营阴阳”的功能,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病邪侵犯人体的时候,先从皮毛开始,而卫气通过络脉散布于全身皮部,因此当病邪侵犯时,卫气便首当其冲发挥了抗御病邪、保护机体的屏障作用。

2 病理反应

机体在病理状态下,经络又是病症的反应系统。当体表某一部位有病,可通过经络的循环和络属关系向脏腑传导;反之,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病变时,又可通过经络而反映在体表上。

传递病邪

由于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因此在病理状态下,经络是病邪传递的途径,经脉络将疾病传入内脏。当体表受到病邪的侵袭时,病邪可以通过经络传入内脏,由于内脏之间又有经络相连,从而传到其他脏腑。

反应证候

由于在人体经络具有内外相连的特点,当脏腑有病时,症状通过经络反映在体表上,常常在该脏腑所属的经络循行部位呈现各种病理反应点,如在某些特定的部位出现敏感点及压痛点等。

此外,由于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脏腑的疾病还可以反应在面部五官等部位。如肝火上扰可致双目赤肿,心火上炎可致口舌生疮,肾气亏虚可致两耳失聪。一般来说,经络阻滞而不顺畅,就会导致局部疼痛或肿胀;气血郁积而化热,则出现红、肿、热、痛,这些都属于经络实证。如果气血运行不足,则出现病变部位麻木不仁、肌肤痿软及功能减退等,这些都属经络的虚证。

经络对人体起着呵护作用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器官和组织,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互相联系,使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人体的各个器官到底是靠什么指挥、联络的呢?答案就是—经络。

1 经络对人体的养护方式

人体主要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和沟通作用来实现各个器官和组织的相互联系、有机配合。经络具有联系人体各部位、抗御病邪侵袭和帮助人体运行气血的功能。

联系人体各部位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完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经络中遍布全身,在人体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这样,经络将人体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抗御病邪侵袭

“营行脉内,卫行脉外”,营气行于脉中,是我们的“营养”。卫气行于脉外,是我们的“防弹衣”。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内侵。外部疾病侵犯人体往往是从表面开始,在慢慢向里发展,也就是先从皮肤开始。经络向外于皮肤相连,可以运行气血疏通到表面的皮肤,好像砖瓦一样垒成坚固的城墙,每当外敌侵入时,经络首当其冲地发挥其抵御外邪、保卫机体屏障的作用。

帮助人体运行气血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可将各种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气血正是通过经脉通向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只有气血充足,才能保持全身经络的通畅,有了充足的气血和畅通的经络,人体的脏腑才能得到很好的濡养而使功能强健起来。气血、经络、脏腑三者实现了互相之间的动态平衡,才是人体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状态。

2 经络就是我们的私人医生

可能每个人都会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私人医生,这样便可以随时对自己身体所出现的不适作出准确的判断,并且对疾病进行迅速有效的治疗。其实这并非是什么无法实现的梦想。每个人都有一个随身携带的专属医生,那就是经络。《黄帝内经》中说经络是可以“决生死,治百病”的。

我们之所以没能对经络进行很好地利用,根本的原因是传统中医理论深奥难懂,一般人很难深入其中。其实经络向内归属于五脏六腑,向外四通八达于四肢百骸,把人体各部分联系成了奥妙无穷的整体。当经络不通时,身体的某些部位就一定会出现不适的症状,而通过按摩等刺激可以疏通经络中淤阻的气血,气血通了,不舒服的感觉自然也就消失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健康长寿,其实能够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就在我们的身边,根本就不需要苦苦进行寻找。经络就是随身携带的保健医生,通过经络可以在疾病刚刚出现征兆的时候就进行调整。无论体质好坏,经络都能使之常保健康,而其中最有效的药方当然非按摩莫属了。并且通过经络来强身健体的最大的好处便是,虽然它研究起来非常深奥,但是使用起来却真的是非常简单。

接下来便让我们一起来揭开经络的神秘面纱。

经络是人体内神奇的交通线路,是人体的医魂。人体的经络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每条经脉都具有其独特的功能,有的把持内科,有的主司儿科,有的可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有的对胃病具有神奇的疗效……它们彼此分工,各司其职,就像一个医院,构成了人体内部的医疗体系。只要经络畅通,则百病不生。

在传统医学理论当中,经络理论可以说是最独特、最神奇,也最源远流长的一部分。历代医家都对经络的使用推崇备至。对于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作用,经络和各种穴位堪称是蕴含在人体内的金矿,从中挖掘出的、闪光的金子就会数也数不清。在医疗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经络的理论越发显得神奇而又重要。

经络分布的独特造性就了它的神奇,人体的整个经络如同一个立体架构的信息网,而穴位便是这个网上面的交汇点。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所有的治疗理论和方法都没有像经络一样,具有这样复杂的体系,可以涵盖人体内外深浅各个脏器和组织。这也就确立了经络穴位无可比拟的治疗效果。

以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为主的经络体系,还包括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等各个层次分类。整个经络纵横交错,入里出表,上下交会,阴阳融合,走行在人体各个脏腑组织之间。其中,经筋、皮部联络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则联络着体表各细微之处。这样经络在身体里联络脏腑、沟通四肢和百窍,如山川河流般将人体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所有的活动保持着阴阳协调,整体统一。

◎经脉各司其职,就像一个医院,构成了人体内部的医疗体系。只要经络畅通,则百病不生。

经络超越了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血液系统等各种分类,它承载着人体的气血精微,并将其运输到人体的各个部分,使人体的体表、五官、九窍、脏腑、皮肉和筋骨均能受到温养濡润,又能够带走阻滞不通的人体垃圾。这样就保证了身体有效地运转,而避免出现疾病产生痛苦。中医说经络行气血而营阴阳,就是对经络集大成作用的概括。所以从中医的角度看,经络的运行使营卫之气密布全身,在内调五脏、六腑,在外抗御病邪、保卫机体。这样人体就百病不生了。

事实上,经络的确可以反映人体不同程度的变化,不管是任何时期还是任何部位,都会具有相应的体现。因为经络沟通联络着人体内外,当疾病入侵后,体内就会发生变化,有时候这些疾病更是通过经络传输。因此经络可反映出变化中的病候,例如按压经络可出现明显的压痛,或在经络循行路线上有结节、条纹状物等变异,有时还可能会出现局部皮肤的形态、色泽、温度等的变化,甚至直接在穴位处产生痛感等。这时经络就成为了诊断疾病时最直观的诊断器,世界上任何检验的仪器都无法超越经络的准确性,因为人体本身就是最最精密的仪器。

◎经络可以反映人体不同程度的变化,不管是任何时期还是任何部位,都会具有相应的体现。

将经络比作人体的金矿,没有任何的夸大,这仅仅是说出了经络的重要性。如果要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话,经络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 经络畅通才能够带来健康

有这样一个说法,那就是“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所以身体的各种不适,实际上都是由于不通畅造成的。那当然打通经络就成为了获得健康的必经之路。只要经络畅通,气血往复循环,自然就百病不生。

中医认为经络是在身体内运行的气和血的通路。气和血则是一对互相依赖、互相帮助的伙伴。有了它们,身体才能够进行每天的各种活动,体内的组织和器官当然也需要气和血的营养支持,所以他们是人体能够保持健康的最重要因素。“气为血帅,气行血行,血为气母,血至气至,气若顺得意轻松,血若通远离病痛”。这段话就是对气血功能的最好的概括。作为气血走行的通路,经络畅通了,气血才能正常运行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身体才能够正常发挥功能,疾病也就无从侵入了。

◎经络是在身体内运行的气和血的通路。气和血则是一对互相依赖、互相帮助的伙伴。

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我们坐的时间长了,腰背便会感到酸痛;走路时间长了,可能会感到双腿发困发沉。身体的本能就让每一个人都做出捶腰、拍肩、捶腿、揉腿等动作,很快身体就会觉得舒服了,其实这还是没有发现刺激经络的好处。因为这种简单的捶打带来的舒服是非常短暂的,而且还会越来越感到效果没有以前的明显。这些都是方法太过简单,而使刺激没有针对性。如果将捶打同经络的理论相结合,就既能够让效果持久地延续下去,还能准确定位,有的放矢。

比如说经络里的肺经走行在肩部,脾经走行在腿部,当肩背酸痛的时候按按肺经的脉络和穴位,当腿酸腿软的时候推一推脾经的走向,敲打一下穴位。这些都是非常容易的操作,效果又极其的明显,可以立即缓解疲劳的感觉,让身体倍感轻松。

任何预防疾病的宣传,都应该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体当中,这才是最有效的预防。而不是等到疾病都已经出现了,才去想应当怎么预防。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准则,从现在开始进行,保持每条经络的畅通,疾病就没法侵入身体,这就是要做的防病健身。只要能抓住空闲的时间,坐在椅子上,躺在床上,敲敲打打就可以维护健康,达到有病调病、无病强身的效果。总之,保证经络的畅通就是保证身体的健康。预防疾病,现在就要从疏通人体的经络开始做起。

4 要想经络通,手足要温暖

每当到了冬天的时候,很多人便都会出现手脚冰凉的毛病,有时甚至需要带很厚的手套、穿最厚的棉鞋才能够稍稍缓解一下寒冷。其实,这种状况就是经络运行不畅造成的。

大家都知道,经络的根在脏腑,而末梢却在指趾,这样的话,天地的寒气就是从我们的手足进入到我们的体内的。但是,经络气血在体内的正常流通是需要恒定的温度的,中医认为寒则凝,就是说,寒气会让经络气血流通不畅。如经络轻度堵塞就会让人患感冒、头痛等病。如果手足长期接触寒气,经络严重堵塞的话,就会得腱鞘炎、关节炎等疼痛难忍又很难痊愈的病。

经常会看到很多得了腱鞘炎、手足关节肿痛的病人到医院骨科看病,他们的病有很多都是由于他们不注意手的保暖,经常在大冬天接触冷水,导致寒气长时间郁闭经络而造成的。寒气一般都是从手、足、口进入人体的,比如经常吃生冷的东西,大冬天经常用冷水洗东西,平时爱打赤脚。这些生活上不注意的小细节都会让寒气有机可乘,侵犯人体经络使人得病。

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注意手足的保暖,在炎热的夏天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屋里,冬天要注意戴手套,杜绝寒凉的食物,平时要用热水泡脚。“严防死守”这些寒气入侵的门户,我们的经络就会始终畅通无阻,永远生机勃勃。

揭开穴位的神秘面纱

远古时代没有医生、医院,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更没有灵丹妙药,那么当我们的祖先身体出现不舒服的时候,他们会怎么办呢?虽然那时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医疗条件,但是我们的祖先发现在病痛的局部按按揉揉,或者用小石头刺刺,小木棍扎扎,就能减轻或者消除病痛。其实这种“以痛为腧”的取穴方式,就是按摩腧穴的原型。

1 认识人体上的穴位

后来通过实践活动,古代人对腧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知道了按压哪个位置能起到什么样的治疗作用,为了便于记忆,便于交流,还给它们起了名字。在公元前1世纪的时候,有名字的穴位大概就有160个。

在那之后,古代的医学家们对穴位主治功能认识也便开始不断地积累,他们发现这些穴位并不是孤立的,这些穴位位于“经络”—能量的通路上,通过经络与脏腑相通。历代医家不断进行整理,到了清代,有名的穴位一共有361个,包括52个单穴,309个双穴。这361个穴位位于十二经和任、督二脉之上,有固定的名称和固定的位置。这也是我们现代人常说的“经穴”,或者“十四经穴”。

在这361个经穴当中,有108个是要害穴。要害穴中有72个穴,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点、按、揉等手法进行按摩,不至于伤害人体,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就是我们俗称的“死穴”。严格地说这36个致命穴,平常按摩不会有任何不良影响。所谓致命必须是超乎了正常的意外重力,对这些穴位造成了极大的打击。死穴又分为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种类型,每类都有9个穴。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甚至还有这样的说法,说这些死穴在生死搏斗当中为“杀手”所使用,还有歌诀对其进行了描述:“百会倒在地,尾闾不还乡;章门被击中,十人九人亡;太阳和哑门,必然见阎王;断脊无接骨,膝下急亡身。”

◎要害穴中有72个穴,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点、按、揉等手法进行按摩。

其他的一些穴位,也都有自己的名字和固定的位置,但是却不属于十四经,它们属于另外一个系统,那就是“经外奇穴”,简称“奇穴”,其中也包括许多近代发现并获得认可的新穴。比如说四缝、八风、十宣、定喘等。常用的奇穴有40个左右。

除去上面所提到的之外,其实还有一类穴位,既没有固定的名字,也没有固定的位置,这就是“阿是穴”。相传在古时有中医为病人治病,但一直不得其法。有一次无意中按到病者某处,病者的痛症得到舒缓。医者于是在该处周围摸索,病者呼喊“啊……是这里,是这里了。”医者加以针灸,果然使疾病好转。于是把这一个特别的穴位命名为“阿是穴”,其实就是病痛局部的压痛点或者敏感点,这种叫法最早见于唐代。

◎“阿是穴”其实就是病痛局部的压痛点或者敏感点,这种叫法最早见于唐代。

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于腧穴的认识是在不断地发展的,关于人体中到底有多少穴位这个问题,在不同的时代也是有着不同的答案的。

2 熟识穴位大药的治病规律

中医认为,人体当中的穴位主要有四种大的作用:首先它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其次它还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当人体生理功能失调的时候,穴位局部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说颜色的变红或者变暗,局部摸起来有硬结或者是条索状的东西等。再者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变化来推断到底是身体的什么部位出现了问题,从而来协助诊断。最后,当人体出现疾病的时候,这些穴位还是针灸、按摩、气功等疗法的刺激部位,当然我们也可以用这些穴位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人体中有那么多的穴位,我们怎样才能够将每一个穴位的作用都记住呢?其实方法很简单,我们只要掌握住其中的规律就可以了:

第一条,穴位在什么部位,就可以治什么部位的病。比如说膝关节附近的膝眼、梁丘、阳陵泉等都能治疗膝关节的疼痛。

第二条,穴位在哪条经脉上,就可以治疗这条经脉经过部位的疾病。比如说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不仅可以治疗手部局部的病症,还可以治疗大肠经经过的脖子和头面部的疾病,如牙疼等。

第三条,穴位除了可以治疗所在经脉的疾病以外,还可以治疗相表里的经脉的疾病。比如说手太阴肺经的列缺穴,不仅可以治疗与肺相关的咳嗽、胸闷,还能治疗和肺经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头疼、脖子僵硬等。

第四条,就是有些特殊穴位的特殊作用,比如说大椎穴可以退热,至阴穴可以矫正胎位等,这些可能就需要稍微记忆一下了。

穴位的治疗作用同用药还是不太一样的,每个穴位对于身体的调节作用都是双向良性的。这就是说,在按摩穴位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根据自身或虚或实的情况,来采取或补或泻的调节方法。比如说内关穴调节心率,不管心率是快还是慢,我们都可以取这个穴位。每一处穴位施治都似服用一剂大药,能够放松肌肉、解除疲劳、激发人的经络之气、通经活络,从而达到调整人体机能、平衡阴阳、调节脏腑、防病祛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在按摩穴位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根据自身或虚或实的情况,来采取或补或泻的调节方法。

目前我们人类的平均寿命才78岁,这距离现代生命科学预测的人类寿命125~175岁还相差很远,这说明我们的身体内还存在着巨大的潜能,有许多大药都还没有被我们好好利用起来。我们周身的那数百个穴位,便是人体中的百药。只要我们能够对其充分认识并好好开发利用,便一定能够达到防治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3 防病、治病有特效的十大穴位

在十四经穴当中,有部分腧穴被叫作“特定穴”,除去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之外,它们还具有其特殊的性能以及治疗作用。特定穴其实是最常用的经穴,掌握特定穴的有关知识,对发生疾病时选穴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输穴

五输穴指的是十二经脉当中的每一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被合称为“五输穴”。

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分布在指或者是趾的末端,为经气所出,就像是水的源头;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像刚出的泉水微流;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其经气渐盛,喻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渐深;经穴多位于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如水流宽大,通畅无阻;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喻江河之水汇合入湖海。

五输穴的位置便是十二经脉之气出入的地方,所以五输穴具有治疗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病变的作用。概括地说,井穴可以用来急救,荥穴可以治疗热病,输穴可以治疗肢体关节的酸楚疼痛和五脏病变,经穴用于治疗气喘咳嗽以及经络病,合穴可以治疗六腑病变。

郄穴

郄穴的意思便是经脉之气深深藏聚部位的腧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各有1个郄穴,共有16个,分别是肺经—孔最,心包经—郄门,心经—阴郄,大肠经—温溜,三焦经—会宗,小肠经—养老,脾经—地机,肝经—中都,肾经—水泉,胃经—梁丘,胆经—外丘,膀胱经—金门,阴维脉—筑宾,阳维脉—阳交,阴跷脉—交信,阳跷脉—跗阳。除胃经的梁丘之外,其余的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在古代文献的记载当中,阴经郄穴多用来治疗出血症,阳经的郄穴多用来治疗急性疼痛。举例说明,我们前臂上的孔最穴便是手太阴肺经的郄穴,而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孔最就有了这个作用。现在社会中,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无论工作还是学习,人们都经常会长时间保持坐着的姿势,这样患上痔疮的概率也变得越来越大,经常按摩孔最穴,就可以让你和家人脱离痔疮的困扰,安心于工作。

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被称为“下合穴”,又被称为“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六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下合穴能够被用来治疗相应的腑的病症。比如胆的下合穴是阳陵泉,如果胆出现了问题,像胆囊炎、胆结石等病就可以用阳陵泉来治疗。胃的下合穴是足三里,所以足三里可以用来治疗各种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等这些和胃有关的疾病。膀胱的下合穴是委中,委中可以用来治疗尿频、尿急、尿痛、尿血、尿潴留、遗尿等各种和膀胱有关的问题。大肠的下合穴是上巨虚,和大肠有关的便秘、腹泻、痔疮、便血等都可以用上巨虚来治疗。三焦的下合穴是委阳穴,这个穴位可以用来治疗水肿、肾炎、膀胱炎等和三焦有关的疾病。小肠的下合穴是下巨虚,因此,下巨虚可以用来治疗和小肠相关的疾病,比如说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等。

◎胃的下合穴是足三里,所以足三里可以用来治疗各种胃炎、消化不良等这些和胃有关的疾病。

八会穴

八会穴指的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八个腧穴。具体来讲,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八会穴分散在躯干部和四肢部,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虽然这八个穴位分别属于不同的经脉,但是却对各自相对应的脏腑、组织的病症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比如说我们背部的膈俞穴,这个穴位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的位置,这个穴位是血会,也就是血会聚的地方,当身体任何地方出现有出血、血亏或者血瘀等情况的时候,都可以通过这个穴位来进行治疗。再比如说任脉上的中脘穴是腑会,所以中脘不仅仅可以治疗和任脉相关的疾病,还可以用来治疗和六腑相关的疾病,尤其是经常用它来治疗胃的各种病症,常常会有很好的效果。

八脉交会穴

十二经脉同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被称为“八脉交会穴”,又被称为“交经八穴”。八脉交会穴全都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八脉交会穴可以用来治疗奇经病症,比如说属于督脉病症的后背部脊柱的疼痛、僵硬等,我们就可以使用通于督脉的后溪穴来进行治疗,而后溪穴本身是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公孙穴通冲脉,内关穴通阴维脉,这两个穴位配合使用,可以用来治疗心、胸、胃部的疾病。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这两个穴位一起配合使用能够治疗眼内角、颈项、耳朵以及肩部的疾病。足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这两个穴位配合使用可以治疗眼内角、耳后、脸颊、颈肩部的相关疾病。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这两个穴位配合起来使用,可以治疗肺、咽喉、胸膈部位的疾病。

◎八脉交会穴可以用来治疗督脉病症的后背部脊柱的疼痛、僵硬等。

交会穴

交会穴,顾名思义,是两经或者数经相交会的腧穴。交会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位。这样的穴位有很多,它们既可以治疗本经的病症,也可以治疗相交会的经脉的病症。比如说三阴交,它既是足太阴脾经的腧穴,又是足三阴经交会穴,所以,可以用它来治疗脾经病证,也可以治疗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的病症。

原穴、络穴

原穴便是脏腑元气,也就是元气经过和留止于四肢的穴位。脏腑的元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分别是:肺经—太渊穴,大肠经—合谷穴,胃经—冲阳穴,脾经—太白穴,心经—神门穴,小肠经—腕骨穴,膀胱经—京骨穴,肾经—太溪穴,心包经—大陵穴,三焦经—阳池穴,胆经—丘墟穴,肝经—太冲穴。

脏腑产生病变的时候,会在原穴有所表现。根据原穴部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推测、判断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盈亏的变化。在临床上,原穴有祛邪和扶正补虚的功能。取用原穴能激发元气,调动体内正气以抗御病邪,临床主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从而治疗五脏病变。在具体应用的时候,还可以与其他穴位相配伍。

◎原穴有祛邪和扶正补虚的功能。取用原穴能激发元气,调动体内正气以抗御病邪。

那络穴又指的是什么呢?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都各有一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被称为“十五络穴”。“络”,有联络、散布的意思。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肋部。络穴可以用来治疗络脉上的病,表里两经的病,慢性病。

原穴和络穴既可单独应用,也能配合使用,中医称之为“原络配穴”。

腧穴、募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被称为“背腧穴”。“腧”,有转输、输注的意思。腧穴一共有12个,都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别冠以脏腑之名。

而脏腑之气会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则被称为“募穴”,又被称为“腹募穴”。“募”,有着聚集、汇合的意思。募穴也有12个,都位于胸腹部的有关经脉上面,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的部位相近。

腧穴和募穴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一般而言,脏病和虚证多取腧穴,腑病和实证多用募穴。

4 生活当中的常用大穴

在人体的这些穴位当中,有一些穴位是在治疗一些常见病时经常要用到的,所以,一定要对这些穴位进行了解,并将其主治的病症记牢,这样等到用到它们的时候才能够游刃有余。

要延年益寿,就要好好“伺候”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的外侧,从下往上触摸小腿,在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的地方,还有另外一个凸块。将这两块凸骨用线联结起来,再以此线为底边向下画一正三角形,这个正三角形的顶点,就是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上的合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疏风化湿、扶正培元、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功能,有效提高过敏人群对各种过敏源的适应能力。

经常按摩足三里可治疗胃痛、恶心、消化不良、痢疾、便秘、乳腺炎、头痛、眩晕、失眠、耳鸣、心悸、咳嗽、中风、水肿、半身不遂和各种过敏性疾病等病症。

经常按摩内关穴有利于心肺

内关穴位于手掌内侧手腕处横纹上两寸约三指宽的中央,属于心包经,与阴维脉交会,是八脉交会穴之一。按摩心包经上的内关穴可以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系统的各种疾病。心包经到心脏以前要经过肺脏,所以对于哮喘、咳嗽、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都有治疗效果。

◎内关穴

经常按摩涌泉穴,能防止未老先衰

涌泉穴是人体足底的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是肾经的首穴,也是常用的保健穴之一。

涌泉具有很好的养生保健作用,可防治高血压、中风、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眼花、腰痛、前列腺肥大、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等病症。

如果每日坚持推搓涌泉穴,可使老人精力旺盛、体质增强、防病能力增强。

大气所归的性命之祖—气海穴

气海穴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5寸的地方。此穴为保健强壮要穴,具有益肾补气的作用。

气海穴又称为下气海,为男女精气会聚之处,有益肾固精、升阳补气、补虚固本、调理冲任、通经散瘀、行气化浊的功能。

按摩气海穴可防治小腹痛、水肿、脘腹胀满、泻痢、便秘、脱肛、阳痿、崩漏、带下、子宫脱垂、虚劳羸瘦等症。

治疗头面部疾病的首选要穴—合谷穴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2掌骨之间,近第2掌骨的中点,或当拇食指并拢时,肌肉最高处的位置。寻找合谷穴的方法是: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角,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处即合谷穴。

本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按摩合谷穴,可以使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减轻或消除,自古以来这个穴位便是用来治疗头面部疾病的首选要穴。对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出血、聋哑、半身不遂、发热恶寒、咳嗽、脘腹疼痛、呕吐、便秘、难产、小儿惊风、腮腺炎等症均有疗效。

生殖系统健康的主宰穴位—三阴交

三阴交位于足内踝上3寸,是脾、肝、肾三条阴经的交点,一个穴位兼有调控三条经络的作用,能够健脾和胃、补调肝肾、行气活血、滋阴生津、疏经通络。此穴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男女生殖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

按摩三阴交可治腹胀、肠鸣、脘腹疼痛、泄泻、月经不调、崩漏、疝气、水肿、小便不利、缩阳、遗尿、下肢痿痹等疾病。

固护元气,首选关元穴

寻找关元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分五等分,从肚脐往下3/5处就是关元穴。

关元穴为保健强壮的要穴,具有固护元气的作用。这个穴位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主生殖,主元气,故为全身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长期刺激关元穴可使人元气充足、延年益寿,对于各种虚损及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如遗精、早泄、遗尿、赤白带下、阴挺、少腹冷痛等均有疗效。

◎关元穴

名不虚传的“命蒂”—神阙穴

神阙穴位于腹中部,脐中央,具有温阳救逆、利水固脱的功效,可治疗以虚、寒为主证的疾病。

神阙为任脉上的阳穴,命门为督脉上的阳穴,二穴前后相连,阴阳和合,是人体生命能源的所在地。经常对神阙穴进行锻炼,可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对腹痛肠鸣、水肿膨胀、泻痢脱肛、中风脱症等有独特的疗效。

即防眼病又美容的四白穴

四白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双眼平视时,瞳孔正中央下约2厘米处即为此穴。取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按摩四白穴有预防皱纹、改善皮肤的功效,此外,还可以预防近视、青光眼等眼病。

按摩四白穴可治疗目赤痛痒、目翳、眼睑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对于近视、色盲等眼部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

人体的“排忧解难”穴—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足部的背侧,脚大拇指与第2个脚趾的中间。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肝脏所表现的个性和功能都可以从太冲穴找到形质。

在中医里面,肝被比作刚直不阿的将军,火气很大,并且不能被压抑。肝主筋,那些中风后遗症患者通常都会手脚拘挛,这就证明肝已受伤。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眼睛就会酸涩。肝火太旺,眼睛就会胀痛发红。如果一个人精神涣散,思想难以集中,就证明其肝气虚弱。有人夜里总做噩梦,两三点钟就醒来,这是肝脏郁结的浊气在作怪。这些问题,太冲穴都可以解决。

人体穴位的治疗作用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邪气所客之处。当脏腑有病或者邪气侵犯人体后引起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时,均会在相应的穴位发生病理反应,因此,在防治疾病时,穴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与反应点。

穴位治疗疾病的关键就是接受适当的刺激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归于平衡,脏腑趋于和调,从而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针灸治疗的原理,就是通过刺激局部的穴位,发挥经络的调整和传导作用,给脏腑甚至于机体以整体影响。

穴位具有四个治疗作用,即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治疗作用和整体治疗作用,这是运用穴位保健治疗的理论基础。

1 近治作用—穴位所在,主治所在

穴位的近治作用是指所有的穴位均可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这是所有穴位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点。如睛明、承泣、攒竹、瞳子髎等穴位均在眼区及其邻近部位,所以它们均可治疗眼病;中脘、梁门等穴位均在胃脘部,所以均可治疗胃脘痛;膝眼、梁丘、阳陵泉等穴位在膝关节及其附近,所以均可治疗膝关节疼痛等。这些都是穴位用于治疗局部体表或邻近内脏疾患的例子。

2 远治作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远治作用是十四经穴位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穴位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以下的穴位,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涉及的远端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甚至具有治疗全身病患的作用,即“经脉所通,主治所及”。

经穴,顾名思义是经络之穴,这也指明了经穴主治与经络之间的关系。经穴的远治作用与经络的循行分布是紧密相连的,穴位在远治作用中除能治疗本经病变以外,还能治疗相表里的经脉疾患。例如,手少阴心经上肘以下的穴位,一般都能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大脑等部位的疾病,而手少阴心经所出现的病候,又同该条经脉上的穴位主治功能基本一致。经络的循环有表里相合,交区交会、根结、标本、气衔等多种联系的特性,这种特性也反应在穴位的远治作用上。如取大椎穴退热,遗尿可以取三阴交。

在经络学说中常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论述,即指出经脉病候与穴位治疗作用的密切关系。根据经络学说的叙述,每条经脉上所分布的穴位,是这条经脉脉气所发的部位。如果这条经脉发生了异常变化,即出现各种病候,就可以通过刺激这条经脉的穴位,调整经脉、脏腑的气血而把疾病治愈。

3 特殊治疗作用

穴位的特殊治疗作用主要指穴位的相对特异性和双重的良性调整作用两个方面而言。

临床实践证明,有些穴位对某脏腑器官疾病或某病理状态有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如大椎穴退热,至阴穴矫正胎位,胆囊穴治疗胆绞痛,神门安神,少商穴治咽喉肿痛,太渊穴治无脉症,天枢穴治泻痢、便秘等,均有较好的效果和较高的特异性。

针刺某些穴位,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如百会穴,在清气下陷时可以提升清气,在肝阳上亢时可以平肝潜阳;内关可使心动过缓者加快心跳,心动过速者减缓心率;合谷穴在解表时可以发汗,在固表之时又能止汗等。另外,有些穴位是治疗某种疾病的特效穴位,如曲池穴是改善皮肤病的重要穴位,人迎穴有显著的降压效果,尤其能降低收缩压;三阴交穴是辅助治疗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妇科病的重要穴位。穴位的这一治疗特性,使针灸治疗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一定的安全性。

4 整体治疗作用

对某些穴位进行针灸或者按摩,可对某方面病症起到整体性的调治作用,进而调治全身疾病。例如针灸、按摩合谷、曲池、大椎可治疗外感发热;针灸、按摩足三里、关元、膏肓可增强人体免疫力;心动过速者,针灸、按摩内关穴可减慢心率;心动过缓者,针灸、按摩内关穴可加快心率。

◎对某些穴位进行针灸或者按摩,可对某方面病症起到整体性的调治作用。

怎样刺激穴位才是对的

穴位按摩以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以按摩为主要施治,其手法渗透力强。穴位疗法虽然时间较长,但可以放松肌肉、解除疲劳、调节人体机能,使人恢复健康,还可以预防疾病,那么,在居家生活中,我们如何正确地给自己做穴位按摩呢?

穴位按摩的关键在于抓准穴位。穴位很小,位置不固定,用手指压时,会有痛和特殊的感觉,如果刺激在正确部位,身体状况可以变好。因此找穴位时,一定要用指头用力压,当感觉麻痛时,可在上面做下记号,再压一次是否感觉相似,以确认位置。有些地方一压便非常痛,可以压轻一点儿。

找准穴位后,可以学一些居家简便的刺激穴位方法,例如:指压、牙签按穴、灸、温灸。可用牙签按穴或拍打穴位,需要强刺激时,可以用尖头部分;需要温和的刺激时,则用圆头的部分,也可以将5~10根牙签绑起来,固定于圆形橡皮擦上,再用它来拍打。一般情况下,刺激穴位的次数与时间都不尽相同,但大概按压时持续用力时间以3~5秒为好。同一穴位按压3秒或者5秒,放松3~5秒,循环进行5~10次为好。按压次数太多或者时间太长,经络会受到压迫,反而不利于穴位的畅通。

当然,按摩的时间和次数并不是固定的,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减少或者增加时间和次数。身体疲劳时候,可以少按一点,按得不过瘾时,可多按几下,但切忌操之过急,应以感到“痛快感”为准。最好的按摩穴位的时间是早上起床后或者晚上睡觉前,但没时间的人也可利用空闲时间随时做,比如乘车时、看电视时等,总之按摩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穴位按摩的方法由很多,适合普通人使用的穴位按摩法就是按揉法,这种方法最简单,就是将手指放在穴位上,依顺时针方向按揉。按压穴位时,呼吸非常重要。吸气的时候肌肉紧绷,呼气时则松弛,因此在吸气的时候按压穴位会造成肌肉痛楚感。按压穴位的时候,首先要缓慢地吐气再按压,并在缓慢吐气的时候放松力度。同时要注意,指甲不要过长,以免按压穴位时伤到皮肤或把指甲折断。

了解人体中的反射区

我们在讲穴位按摩的同时,不能不提反射区按摩。所谓反射区,指的便是我们身体上的各个组织器官在手部、脚部和耳朵部位相对应的解剖位置。比如说,脚上有心肾的反射区,这个反射区在进行足疗的时候便经常会被用到,高明的足疗师便可以通过对脚部进行按摩而检验出被按者心肾的好坏以及患有什么心肾部位的病症。

1 反映人体状况的三面镜子

人体的反射区主要分布在手部、脚部和耳朵部位。在这三个反射区相对应的位置上,有关五脏六腑方面的病变都会有所反应。哪个脏器发生病变刺激它在反射区上的区域时就会有疼痛感。一般来说,疼痛得越厉害,说明病情越严重,这种现象就叫作压痛反映。另外,有些病变的反射区除了有疼痛的现象之外,还有沙粒感、索条状、块状物等现象。同时,哪个脏器发生病变,对其反射区进行相应的按摩刺激时就会通过经络的传递,使其通过皮肤直达经脉从而直达病所,这样就会调动和激发人体的免疫力,从而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手上的反射区

和脚一样,手上也分布着丰富的神经和血管系统,手上分布着二十多个人体重要的经穴及更多的经外奇穴、刺激点等,而按摩这些地方能治疗多种疾病。人体上的每一个脏器在手上均有反射区域,脏腑的病变也能通过这些反射区体现出来。

通过对这些反射区的刺激,能有效地调节脏腑器官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

脚上的反射区

人的双脚与人的全身健康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它由52块骨骼、66个关节、40块肌肉、200多条韧带组成。脚被医学界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我国自古有“人老足先衰”之说。

现代医学经过研究发现:在人的双脚上,分布着许许多多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神经末梢,密密麻麻地如同网一般星罗棋布,脚的健康与否和人体的五脏六腑及大脑组织息息相关。

按摩脚上的反射区是我国传统医学治病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按摩反射区,刺激神经,调节机体平衡,促进各组织器官的原动力,达到调节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加速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促进分泌功能,从而达到治病保健的作用。

耳朵上的反射区

根据中医学的观点来看,耳郭就是人体的一个缩影,“耳者,宗脉之所聚也”,人体的十二经脉都和耳朵相通,人体哪一个脏腑或组织器官发生病变都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在耳朵的相应位置上。

中医认为,如果想要疏通经络,刺激神经的兴奋度的话,便可以经常做耳朵的按摩保健操,这样人体的血液循环便可以得到促进,新陈代谢功能也可以加速,从而实现强身健体的目的。

◎日常可以经常做耳朵的按摩保健操,从而实现强身健体的目的。

2 反射区反映器官状况的原理

身体上的反射区为什么可以将各脏腑器官的状况反映出来呢?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生物全息

根据生物全息诊疗法的观点,人体有8个部位分布着反映全身状况的全息穴位群,分别在头部、躯干部、上臂、前臂、手部、大腿部、小腿部和足部,它们分别反映了头、颈、上肢、心、肺、肝、胃、十二指肠、肾、腰、下腹、腿、足12个区域的生理状况。这些全息穴位群反映人体各部位的生理、病理信息,也就是说,生物体的每一个局部,甚至小到一个细胞,都隐藏着整体生命最初形态的基本特征。生物体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实际上都是一个缩小了的整体。

这些反射区的病理变化以压痛反应或者组织变异为主,能够准确反映出其相关脏腑器官的疾病。反射区按摩就是根据这些区域的精确位置来诊治疾病及保健的。

脏腑和经络

中医上的藏象学说中的“藏”是指藏于人体内的脏腑,“象”指的则是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学说就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脏腑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人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人体由具有不同功能的脏腑器官组成,这些脏腑器官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维系着人体整体的生命活动。当某一局部发生病变时,就会影响到其他部分,使人的整体机能失调。

经络“内属于腑藏,外络于肢节”,周布全身,沟通着人体的表里内外,其作用是行气血、通阴阳、抗御外邪、保护机体。人体中最主要的经络是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这些经络都通往特定的脏器,或是有着特定的功能。

由于反射区通过经络系统与人体各脏腑器官有着多种复杂的联系,从而构成了反射区与全身的统一性和整体性,脏腑功能的失调和病理变化必然会反映到反射区来。通过对这些病灶反应区域按压就会引起疼痛反应,或感到有组织变异的情况,这就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依据。确定病因后,对反射区进行刺激按摩,从而疏通循环于全身的经络,使气血得以流畅,相对应的脏器也会得到调养,人体功能也就得以恢复正常。

◎对反射区进行刺激按摩,可以起到对脏器的调养作用,人体功能也就得以恢复正常。

当某一脏腑器官发生病变时,其对应的反射区为什么会出现对压痛敏感等异常的现象?对反射区施行刺激按摩等就可以调节有关器官的机能,起到治疗和保健养生的作用,这样做的依据又是什么?结合传统医学和现代研究的观点,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的几个方面。

阴阳平衡

中医提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阴平阳秘,精神乃至”的预防疾病的主张,中医把“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扶正祛邪”作为保持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主要原则,而不是用“对抗”和“杀死”的方法来作为防治疾病的手段。

中医认为,人体各部分由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二气构成。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阴阳两个对立面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这说明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平衡失调所致。身体的反射区与机体各脏腑器官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对反射区进行刺激按摩就可以起到调节作用使机体达到新的阴阳平衡,从而恢复健康。

血液循环

人体内的各个组织器官只有时刻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例如,通过呼吸系统交换气体,通过消化系统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排泄系统将代谢的废物排出体外等。机体要完成上述功能要依靠血液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转,如果有某些代谢产物沉积在“循环通道”中,妨碍了血液循环的速度和流量,就会影响到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

人的双足位于人体的最低位置,距离心脏最远,血液流经此处的速度最慢,加上地球引力,血液中未被利用的矿物质以及各种代谢产物就会沉积到脚底,日积月累就会影响相应脏器的生理功能。而对足部反射区进行反复刺激按摩后,就可以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血流加快、血流量增加,促使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改善血液循环功能,又能通过末梢神经影响中枢神经,反射性地调节全身循环功能,促进新陈代谢。

神经反射

神经反射的定义是人以及其他高级动物的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环境和外环境的变化做出有规律性的适应性反应。美国医学博士威廉·非兹杰拉德的反射学理论认为,如同地球仪上的区域被经纬线划分出若干区域一样,人体也可以被划分出体表与内脏器官密切联系的10条反射带,这些反射带的末端均与10个足趾和10个手指相连接。这些反射区反映相关脏器的病变,同时,当反射区受到伤害时,也会影响到相关脏器的生理功能。

反射区按摩的作用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通过神经的反射机能,调节人体一系列的综合反应来完成的。当反射区受到按摩刺激后,可引起人体内大量的神经末梢兴奋,并传递至神经中枢,同时阻断其他病理冲动传入神经中枢,将病理的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和保健强身的作用。

平时多按反射区,百病可自医

前面提到了这么多有关于反射区治病的内容,可能有人会问,一个小小的反射区,是怎样治病的呢?打个比方,一个小小的U盘体积并不大,但是却能够装载着很多的信息。一块硬盘可以容纳更庞大的内容,甚至一个图书馆中的所有书籍都能被它储存下来。科学越进步就会发现人体才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事物,身体上的反射区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却隐藏着很大的人体信息。通过一定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判断疾病,治疗疾病了。

1 反射区是怎样反映疾病的

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内的脏器发生病变的话,是可以从体表的各个方面反映出来的。机体的每一个组织器官在全息胚上都有特定的信息反映区,每个全息胚都好像一个投影仪,能够把整个机体的缩影投射出来,可以非常详细地反映机体的各种信息。反射区就是全息胚上所有可以产生反射效应的区域。如果身体发生了疾病,在不同的反射区就会出现不同的改变,从而反映出人体的疾病情况。而反射疗法就是运用手指与手法的技巧对特定的反射区施加变化的压力,引起机体产生生理变化,修复体内不健康的状态。换句话说,有效刺激不同的反射区,通过反射原理,就能够将体内的阻滞病变清除掉,进而调节机能的平衡,让身体恢复到健康水平。多种手法还能起到强身健体、增强身体免疫和抗病能力的作用。

◎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内的脏器发生病变的话,是可以从体表的各个方面反映出来的。

例如,在脚上反射区对应子宫的位置,如果摸着感觉酸痛,甚至有疙瘩、条索状的东西,那么可以肯定地说这个人的子宫出现了状况。然后运用反射疗法揉一揉、按一按、推一推,经过这样的处理把酸痛给揉掉了,把疙瘩给捻开了,状况就被化解掉了,身体也就重新恢复通畅。身体畅通了,病也就好了。

如果身体上的疾病在医院得到确诊,那么说明它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换句话说,这个时候基本上已经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正所谓“上医治未病”,这是早在我国古代就提出的医治疾病的最高境界,这样当然是最健康的医学模式。反射疗法是真正能做到不存病、治未病。也就是说当身体还处在亚健康的时候,疾病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时候,反射区这些福地便会发出某种信号,告诉你身体是缺水了、缺肥了还是该锄草了。了解清楚后,运用全息疗法把病痛一一化解掉,体内的脏腑调顺了,风调雨顺没杂草,土好、水好、肥足了,自然是只得健康不生病。这样就可以把将要出现的疾病消灭于无形之中。实际上有很多掌握反射区疗法的人,觉得并没有感到在治疗什么疾病的原因也正是如此。

◎反射疗法是最健康的医学模式,真正能做到不存病、治未病。

比如上面曾经提到的,子宫反射区有压痛反应了,赶紧揉揉子宫反射区;胃不舒服了,那就去揉一揉胃的反射区;两三天没有大便了,赶紧刮一刮小肠和大肠反射区。完全避免了等到子宫癌、胃下垂、胃癌、肠癌的时候才去找医生。学会了反射疗法,手到身体哪个部位,哪里就没有疾病,全身也就健康无忧。

由此可以看出,全息反射疗法是一种最简单、最自然、最有效的祛病养生方法。人的反射区就是一个投影仪,五脏六腑以及其他的组织器官都会被反映出来。当身体发生问题时,相对应的反射区就以痛感反映出来,这就是显现在外表的影像。直接点按痛处,一直到痛感消失,也就是说修复了不正常的影像,体内的脏腑恢复到从前的样子,机能也就健康平衡了,疾病当然已经被彻底铲除了。

如果身体健康,也要做到防患未然。没事儿的时候,经常在反射区上做做保健,激活它们兴奋度,也就等于是在给这些福地松土、浇水、施肥了。

足、手、耳、小腿、脊柱、头等,这些身体的相对独立部分存在着很多反射区,他们就相当于身体的仙药田。治病、防病、养生以及保健,平时只要稍作耕耘,便可以防患于未然。

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爱美的人士越来越多,尤其是女士们对于美容保健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保健全息按摩当仁不让地在祛病防病的同时,也会让你的容貌更加美丽漂亮起来。全息按摩更是一种绿色的保健美容方法,运用好身体穴位按摩,美丽健康必然会得到双重修炼。

反射区之所以可以治病,就是因为它能够非常准确地告诉你,身体到底是什么地方存在着疾病。如果是自我的判断,觉得是什么部位不舒服,什么位置有疼痛的感觉,通常会出现一些误差。即使是医生在诊断,也会很大程度上依赖患者的描述,会出现偏差。然而,反射区不会出现误差,你按在什么部位的反射区出现疼痛或酸胀,就代表着你身体的那些部位出了问题,非常直接迅速。例如按摩耳的反射区出现酸疼,可能就是经常的耳鸣,听力受到影响;而胃和十二指肠的反射区出现疼痛,那必然表示在饭前或饭后胃部会疼痛难受。

不要怀疑反射区为什么会这么的准确,因为我们身体的反射区就好像每个人随身携带的听诊器,只要你的身体出现了毛病,听诊器必然会出现不一样的声音,告诉你准确的位置。即使是再先进的医疗器械也难超越反射区的准确反映,因为它就是你身体上与生俱来的遥控器。

2 常揉反射区让你健康长寿

现实生活当中,很多人都是在得了病之后才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的。没病时就会觉得身体理所当然地服从自己随意支配,从来都没有关心安抚过,直到生了病,才急急忙忙去关照,打针吃药,这些都是亡羊补牢,不仅需要花钱,也不能让身体恢复到不生病前的状态。因此,我们要定时关心身体。

看到这儿,可能有些人就要开始问了,我该怎样去关心呢?我天天吃降压药,肝、肾都不舒服,我经常抽烟,肺也不好,总不能让我剖开肚子去摸摸我的肝、我的肺吧?

当然不用,在这里,便向大家推荐一种反射区疗法,这个方法可以让大家轻轻松松地去防病治病。

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全息胚组成的,它包含着生物整体的全部信息。以大蒜为例,种一瓣蒜到土里,收获的时候就会变成一头蒜。同样,把土豆的一个芽眼种下去能长出一株土豆秧苗。事实上,全息胚就相当于那一瓣蒜,或者土豆的芽眼。

我们的身上具有非常多的全息胚,比如足底、耳朵、脊柱、手部和腹部等,这些全息胚上都有完整的五脏六腑的反射区,每一个全息胚就相当于一个缩小的人体,里面处处都有健康的慧根。这些全息胚就是使人体健康的种子,平时只要你好好对其进行浇灌,它就能结出健康的硕果。

反射区往往能够将人体器官的很多疾病反射出来。就以脚为例,脚在身体的最低处,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当人体新陈代谢的东西或者垃圾沉积在脚底后,脚底的这些反射区就会发出身体不健康的信号,我们在脚上很容易就能发现它。

但在按揉脚部反射区时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按摩治疗前要将指甲剪短,以防在治疗中刺伤皮肤,用肥皂将双手和患者的双脚洗净,在按摩的反射区内均匀地涂上按摩膏,能起润滑皮肤和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作用。

(2)饭后1小时内不宜按摩,以免对胃产生不良刺激。还有患者在大怒、大悲、大恐等情绪冲动、精神紧张和身体疲劳时均不宜进行,需待情绪稳定,体质正常时再做。洗澡后1小时内也不应进行。

(3)按摩时,风扇不宜直接吹到患者双脚部,按摩结束后,患者在1小时内不宜用冷水洗脚,施术者亦不可马上用冷水洗手,在应休息片刻后用温水涂肥皂洗净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