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图全解传习录(彩图精装)
- (明) 王阳明 思履
- 1700字
- 2020-06-24 16:06:22
第四章 贬谪贵州——龙场悟道,成为一代心学大师
偶得“阳明小洞天”
王阳明与道士告别后,心情豁然开朗,不再有其他的念头,于是继续前往龙场。当时的贵州,在明朝十三个布政司中是设置最晚的,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开发也是较晚的。因此,从中原通往贵州的通道也非常不便,人们主要通过两种路径到达贵州:一种是经关中、秦岭到达汉中,从汉中经由巴蜀,到达贵州,另外一种是从湖南出发,经过湘江到达广西,再从广西经过云南,到达贵州。不管哪种路径,路途都是极其遥远的,因此,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贵州是山高路远、偏僻落后的荒蛮之地。
王阳明这次要去的龙场,更是偏远,坐落在今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距离贵阳还有大概八十里的路程。王阳明来到这里后,心里一下子仿佛跌入了冰窖,与自己之前的生活相比,可谓天上地下。龙场的四周都是高山叠嶂,树木茂盛,几乎看不到人烟。山高路远,险象环生,如果没有当地人带路,十有八九是要迷路的。而且,这里茂密的丛林中毒蛇、猛兽经常出没,人经常会受到侵袭。
王阳明到达这里后,所见到的人极其有限,天天在眼前出现的也就是自己带来的几个神情呆板的仆人。主仆几人只能偶尔碰到苗族人、彝族人、瑶族人或者是逃避官府抓捕的逃犯路过此地,因为和当地人还存在语言上的障碍,所以王阳明很与他们难沟通,更不要说达到心领神会的意境了。这使王阳明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和寂寞,他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要过多久才能结束。
龙场驿是在明太祖洪武年间设立的,当时这里的一位彝族女首领奢香夫人为当地的稳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她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王阳明来到这里以后,很快就知道了这位女首领。原来,奢香夫人虽然是女流之辈,但是识大体,顾大局,眼光长远,她带领当地的少数民族民众与朝廷派来的驻军统帅马晔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当时的马晔没有考虑到当地的现状,而是急功近利地实行明朝中央政府颁布的“改土归流”政策,向奢香夫人施加压力,引起了当地民众的反抗。奢香夫人丝毫不惧他的威逼利诱,而是义无反顾地带领部下到达南京,向皇帝陈述马晔的罪状,并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她的胆略和见识受到了明太祖的褒奖,为此,明太祖给予奢香很高的礼遇和官爵。同时,奢香还将马晔依法论处。她英明过人,带领民众修通了贵州通往川东的山道,并依次设立九个驿站,大大改善了当地的交通,也加强了贵州同中原的联系和往来,可谓功德无量。
但是,王阳明来到这里的时候,龙场驿已经名存实亡,完全没有了以前的热闹。这里的驿站已经是房倒屋塌,驿卒也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只剩下病残人员。王阳明被贬到这里,也根本没有官舍。不过王阳明倒是很快地转变了想法,鼓励仆人们自力更生,利用周围的树木自己建屋舍。
房屋虽然非常简陋,但是王阳明是个天性乐观之人,而且感觉十分愉悦。房子建好后,也就有了固定的居所,原本很难见到他人的地方,竟然经常会有当地的少数民族居民前来造访。王阳明和他们虽然言语不通,但是从表情、手势上来看,对方都是友善的。时间长了,人们相互之间的距离也就拉近了很多,这大大消解了王阳明的孤苦寂寞之感。
王阳明被贬到此,基本上脱离了以往政务繁忙的生活,每天都极为清闲。他是个生性好动之人,自然不可能呆坐在家中。于是,他就带着仆人四处游走,翻山越岭,常常会有新的发现,让他颇有心旷神怡之感。一日,他带着仆人四处游逛之时,竟然发现一处石洞,和老家余姚的石洞如出一辙。这个意外发现,使他感到非常兴奋,他当即就冒出了搬到这里居住的念头。于是,他带着三个仆人就回到住处,稍作收拾,就开始了石洞的居住生活。
王阳明带着仆人在山林间游走时发现了一处石洞,打算在此居住。
这里的生活使他有了别样的感觉。经过几个月的相处,仆人们和王阳明之间培养出了患难与共的感情,因此,相互之间已经没有了主仆之间的尊卑之别。一次,高兴之余,大家就让王阳明为石洞取个别致的名字,王阳明随即就提出了“阳明小洞天”,此名一出,就受到了仆人的赞誉!
何陋轩与君子亭
王阳明主仆在“阳明小洞天”中的生活虽然新奇,但是好景不长,艰难的环境使得大家很快都感觉到了身体上的不适。原来,石洞阴冷潮湿,终日不见太阳,很容易滋生疾病。好在王阳明身体健硕,有抵抗能力,倒是苦了三个仆人,他们三个很快就病倒了,不得不卧床休息。王阳明天性善良,再加上和他们相处的日子里,可谓患难与共、生死相依,因此他每天只身到四周的山上采药,回来就生火熬制汤药给他们三人喝。仆人们哪里受到过如此待遇,心中自然是感激不尽。
但是,在王阳明看来,三人每日神情焦虑,病情也不见好转,于是他就再三询问其中的缘由。仆人们这才说出了他们内心的恐惧,原来当地的民众非常信奉诅咒蛊毒的法术。而人一旦生病,很可能就是被诅咒,这样一来即使药草也无法医治。王阳明得知后,也感到束手无策。如何才能消除他们内心的恐惧呢?忽然,王阳明计上心头,他想如果自己能够占卜算卦,三人肯定对他会崇拜有加。于是,他就装模作样地算卦,告之他们诅咒已经解除,不久就会痊愈。三人信以为真,病情也就好了一半。在王阳明的照料下,三人不久就康复了。
王阳明带着仆人们在“阳明小洞天”附近开荒种地。
不知不觉,来到贵州已经有些日子了。这里虽然没有京城的繁华热闹,也比不上杭州等地的富饶喧嚣,但是此处草木葱茏、空气清新,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王阳明也感觉到自己天天跋山涉水,无形中身体已经变得愈来愈健硕,心情也舒畅很多。他琢磨此处正是开园耕种的好地方。于是,三个仆人身体恢复后,王阳明就带着大家在石洞的四周开荒种地。如此每天汗流浃背,心里的包袱就能够卸下很多,大家倒也能够落得个自在轻松。
然而,即便每天想尽办法来使生活过得充实,这种生活还是与他饱读诗书、满腔抱负的个性格格不入,所以他满心的无奈和心酸,无人可以倾诉。
心地善良、平易近人的王阳明在龙场定居不久,便与在四周居住的苗族人、瑶族人、彝族人熟识起来,慢慢地也能够用一些语言进行沟通。大家非常喜欢王阳明给他们讲中原发生的故事,认为王阳明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之人。
当大家看到这位能人居然住在冰冷潮湿的山洞里时,大家都商量着要给他建造一个舒适的居所,并且很快就破土动工了。动工之前,大家反复地征求王阳明的意见,力求建造的居室满足王阳明的起居、读书、处理政务的要求。
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帮助下,新居所居然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建成了。虽然此屋难以与王阳明在京城的居所相比,但是在方圆几十里内,这已经是规模最大、构造最为齐全的房屋,包括居室、书房、客厅、凉亭,远远望去可称得上庄重大方、气势壮观。新居建成后,竟然成了当地的“知名”建筑,再加上王阳明的学识渊博,因此吸引了周围很多读书人前来拜访。
王阳明的生活随着新居的落成陡然间变得忙碌而充实,他经常要接待慕名前来求教的读书人。和他们一起畅谈学术,已经成为他的一大乐事。时间长了,大家都建议王阳明为新居取个名字,王阳明也欣然应允。因凉亭的四周树木葱茏、层峦叠嶂,常常有读书人在这里谈古论今,于是就将此亭命名为“君子亭”;而居室虽然简陋,没有名贵物品的点缀,却是窗明几净、朴实无华,就命名为“何陋轩”。
王阳明学识渊博,新居落成后,吸引了很多读书人前来求教。
王阳明将新居命名为龙岗书院,并作《何陋轩记》抒发自己的感想。
王阳明认为这里既为自己的居所,同时又是传播知识、畅谈学问之地,就将这个居所命名为“龙冈书院”,此名赢得了众人一致的称赞。王阳明也非常高兴,于是就作文一篇《何陋轩记》来抒发自己的感想: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于今为要绥,而习类尚因其故。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独其结题鸟言,山栖羝服,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缛,然此犹淳庞质素之遗焉。盖古之时,法制未备则有然矣,不得以为陋也。
夫爱憎面背、乱白黝丹、浚奸穷黠、外良而中螫,诸夏盖不免焉。若是而彬郁其容、宋甫鲁掖,折旋矩镬,将无为陋乎?夷之人乃不能此,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则有矣,世徒以其言辞物采之眇而陋之,吾不谓然也。
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龙场之民老稚,日不视予,喜不予陋,益予比。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辩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日“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嗟夫!诸夏之盛,其典章礼乐,历圣修而传之。夷不能有也,则谓之陋,固宜。于后蔑道德而专法令,搜抉钩絷之术穷,而狡匿谲诈无所不至,浑朴尽矣,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而推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
斯孔子所谓欲居也欤?虽然,典章文物则亦胡可以无讲?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不中不节,卒未免于陋之名,则亦不讲于是耳。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
王阳明用自己亲身的经历,赞扬了当地人民质朴且乐于助人的品格,批驳了“陋”的说法。孔子曾居九夷,不以为陋,王阳明今居龙场,也不以为陋。相反,比起中原那些诡诈、无所不至的人来说倒是更加显得本真,像从未雕琢过。当然,这篇《何陋轩记》并非简单地描述居所本身,而是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思考。王阳明出身书香门第,家境优越,衣食无忧,因此他自己从小到大并未直接接触过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之前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多是受到书籍的影响,很少有机会能够切实接触到社会的真实生活。因此,这次被贬到贵州来,虽然在物质生活上的确非常简陋,但是却是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阅历,为他提供了认识和理解社会最穷苦民众真实生活的机会,更加激励着他洞察世事、砥砺学问的志向。
王阳明从小在祖父的身边长大,祖父偏爱竹子,在居所的四周都有竹林,那里是王阳明儿时生活的乐园。长大之后,王阳明就意识到祖父爱竹不仅仅在于竹子本身,更在于竹子的品质。从小的耳濡目染,王阳明也对竹子有了特殊的爱好,所以他也在自己的居所四周种植了很多竹子,以此鼓舞自己要坚持不懈地砥砺学问,有所作为。他的精神也深深地打动了前来切磋学问的读书人。不过王阳明心里非常清楚,自己距离竹子的高洁品质,还有很大的差距,要再接再厉一步步接近竹子的境界。
龙场悟道,吾性自足
王阳明是想过自己的日子,但是偏偏还是无意得罪了人。一个在京师得罪了权贵被贬谪至此的驿丞,竟然明目张胆,有恃无恐地在这里传学论道,而且还得到了这么多人的拥护。这让当地的官员十分不满,他觉得王阳明来到他的地盘上,不但没有跟他打一个招呼,而且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没有向他汇报,作为一个上级,他愤怒了。
作为报复,他开始找碴,针对王阳明做出了许多坏事情。他先是派人来砸场子,但是群众团结的力量大,他没有得逞。接着,他又偷偷找到贵宁道按察司副使毛应奎,进行各种挑拨离间的说辞,将王阳明说成了一个坏人。
但是,他还是低估了毛应奎的智商,毛应奎不是三两句话就能糊弄住的。毛应奎亲自找到王阳明,与他一番长谈之后,便被王阳明的人格魅力和学问所征服了,两个人成了好朋友。
这样一来,王阳明在当地的地位更加崇高了,大家无论有什么问题都喜欢来向他讨教,但王阳明并不为此而骄傲,他继续前行在追寻圣贤的道路上。为了更好地体会思想而不被人干扰,他专门找寻了书院附近的石洞来自省,甚至还为自己做了一个石头的棺材,他常常躺进去,闭目沉思,进入一个忘我的境界,体会死亡的感受。
王阳明从小就对术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自己长期以来对佛、道两家都极为关注,因此他对《周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自己在遭遇到失意之时,常常用占卜来预测自己的吉凶。他这次惨遭牢狱之灾,更是醉心于《周易》来预知自己日后的命运。
不仅在牢狱之中潜心攻读《周易》,就连在被贬来贵州的途中也将此书带在身上,片刻不曾离开过。到达被贬之地后,也时常在钻研易理,希望能够提前预知自己未来的去向。
可见,王阳明即使在被贬之地,他也仍然在思考着人生和万物、人性和宇宙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时常萦绕在他脑中的问题,究竟自己所谓的“吾心”和“物理”,二者之间看似简单,实则纷繁复杂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
龙场悟道。
对这个问题,很多圣贤之人都有思考,先是孔子最初提出来,但是尚未给出清晰的答案。他的学生则认为:“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后世的读书人也在进行着思考,尝试着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不经意间竟然陷入了错综复杂的境地,以至于成了专门的学问。后来,宋代的朱熹,潜心钻研,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王阳明一心想要实现做圣贤的梦想,这个问题自然也是不能绕开的,他希望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更大的突破。当然,这个突破是很艰难的,要抛开世俗的功名利禄,苦苦思索,心无旁骛。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阳明日日思索,反复推敲,终于看到了希望。一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在思索的人性与天道之间并不存在鸿沟,而是能够联为一体的!所谓的天道,也就是宇宙万物每时每刻的变化规律或原理,而这些并不是不可认识、不可理解的,人天生就具备了体察万物的本能,天道是人能够体悟到的。看似复杂、抽象的天理、物理,其实都在个人的心中。而通往圣贤的路上,也就需要不断挖掘自己的内心、精神境界方可达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认识到这些使得王阳明惊喜万分。当时正在深夜,仆人已经沉沉地睡着了,王阳明近似癫狂的叫声惊醒了他们。看到主人失态的狂喜,嘴里说着他们无法明白的话,仆人们都感到莫名其妙。
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就想通过对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内容的解释进行验证。无奈身边没有书本,他只好凭借记忆进行解释,结果完全行得通,五经都得到了近乎完美的解释。而与朱子的注解进行一一对照时,却发现完全是自相矛盾。这使他更加坚信朱子误读了五经,而自己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与圣道吻合了。
对于自己这个追求圣贤的心路历程,可以在他十年后所著的《朱子晚年定论》序言中得到解释。王阳明体悟到圣道的历程充满了艰辛和挫折,走了很多弯路,但是他从年少时树立做圣贤的雄心壮志之后,虽然屡屡遭遇到挫折,但从未放弃,而是苦苦探索。即使被贬到荒蛮之地,也一如既往地潜心钻研,终于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从此之后,王阳明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正如他所讲“常快乐才是真功夫”,艰难的环境下王阳明怀着快乐的心去领悟生命,实践思想。
贵州讲学,提倡知行合一
王阳明被贬到龙场的遭遇极其坎坷,一般人常常会因个人生活境遇的巨大落差而感到心灰意冷,也会很难适应当地恶劣的生活环境。但是,王阳明在逆境中就显示出了他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王阳明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他即使身处逆境,也没有放弃自己想要做圣贤的宏伟理想。而这件看似失意的事情,也被他经营得有声有色,充满了生机。不仅如此,他的学问也在这个时期远离了繁华、喧嚣得以沉静下来。
王阳明在龙场适应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开始在当地讲学。
王阳明经常和弟子们一起跋山涉水来体悟生活。
王阳明在龙场适应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开始在当地讲学。与此同时,一些读书人也不远千里,来到贵州追随他。这使得王阳明大为兴奋,他太需要和弟子们一起讲学,来畅谈自己的感悟。于是,他经常和弟子们一起跋山涉水来体悟当地的实际生活状况,也经常和弟子们一起到农田里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弟子们也经常会被恩师的这种乐观、执着的心境所感染,更加敬重他的为人。
“讲习有真乐,谈笑无俗流;缅怀风沂兴,千载相为谋。”这也是王阳明当时的潇洒写照。王阳明在内心里非常希望这些弟子也能够不被物质生活的安逸和奢华所诱惑,不管外在的物质环境是优越还是贫寒,都能够保持住内心的宁静和对治学的孜孜不倦。遗憾的是,真正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毕竟是寥寥无几。
王阳明在龙场讲学、悟道的事情已经传播得相当远。当时的很多读书人都希望能够与他当面切磋,相互交流。在正德四年(1509)的一天,贵州提学副使席书来到了龙场,他慕名前来,并且提出了一个问题“朱陆异同”,希望王阳明能够就此问题作出回答。这里所说的朱是指朱熹,陆是指陆九渊,这两位都是南宋时候的大思想家,但二人之间的思想观念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个问题也是后世的读书人非常希望能够得到解释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王阳明当然不可能没有考虑过,他已经有自己的观点了。但是,当有人专门就此进行请教的时候,王阳明并没有直接给予明确的回答。而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将自己的见解称为“知行合一”。初次听到这个观点,席书并没有马上信服,而是带着狐疑返回。回去之后,他对此观点进行彻夜反思,有所感悟之后再来请教。如此经过几个回合后,终于意识到了这个观点的精髓所在,兴奋之情难以掩饰,对王阳明的敬重也是与日俱增。为此,他特地邀请王阳明到贵阳书院讲学,想着能够把他的学问传播给书院里的读书人,王阳明欣然应允。
正德四年(1509),王阳明到贵阳书院讲课,前后将近有一年的时间。王阳明的这一举动在《明史》上有记载,并认为他的讲学达到了“贵州士始知学”的境界,这无疑是对王阳明的赞誉和褒奖。王阳明在贵州书院所讲的正是当初他在龙场悟出的思想,即“知行合一”的学说。
千古奇文《瘗旅文》
正德四年秋,一位从京城赶赴就职之地的官吏,中途经过龙场,跟随他前来的还有他的儿子和一位仆人。
但天有不测风云,这位官员突然死了,他的儿子因为伤心过度,也死了。第三天,他们的仆人也死了。这三人的死亡被汇报到王阳明那里,让他大为惊讶。
他心里十分感伤,于是就命两名仆人将三人的遗体掩埋。这两位仆人并不是十分情愿前去,唯唯诺诺的。王阳明见此情景,并没有发怒,而是感慨道:“其实,想想看我们三人的命运和这位官员父子主仆也很相似啊!”两位仆人听后,也感到心里一片酸楚,于是便去把三人的尸体埋葬了。王阳明仍然难以平复心情,就写下了《瘗旅文》。这篇文章被后世广为传诵:
呜呼伤哉!繄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为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遗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乌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
呜呼伤哉!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乌为乎吾昨望见尔容整然,盖不任其忧者?夫冲冒雾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厉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尔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尔,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
呜呼痛哉!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露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为心乎?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二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吾为尔歌,尔听之。歌曰:
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又歌以慰之,曰:与尔皆乡土之离兮,蛮人之言语不相知兮。性命不可期。吾苟死于兹兮,率尔子仆来从予兮。吾与尔遨以嬉兮,骖紫彪而乘文螭兮,登望故乡而嘘唏兮。吾苟获生归兮,尔子尔仆尚随兮,无以无侣悲兮。道傍之家累累兮,多中土之流离兮,相与呼啸而徘徊兮。飨风饮露,无尔饥兮。朝友糜鹿,暮猿与栖兮。尔安尔居兮,无为厉于兹墟兮!(节选)
为官就意味着将自己奉献给了皇帝和朝廷,即使因故被贬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又为何要和自己过不去呢?作为一名吏目,每个月的俸禄是五斗米。倘若和家人一起耕田种地,也应该衣食无忧,又怎么会为了这些可怜的俸禄而客死他乡,还使得儿子和仆人也搭上了命?倘若真的很在意这个官职,就应该心情舒畅,又为何神情充满凄容呢?而途经此地,地势险峻,常有野兽毒蛇出没,环境恶劣,又加上内心忧郁,才会导致命丧此地呀。王阳明想到自己被贬到这里也有两年,自己之所以身体康健,就在于心情舒畅,没有整天怨天尤人。
王阳明作《瘗旅文》。
王阳明来到这里的第三年年底,终于守得云开见明月。他接到了来自吏部的一道文书,调任他前往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任知县。王阳明无限感慨,宦海沉浮,个人很难预料到自己今后的仕途究竟前景如何。不管怎样,自己也总算是能够离开这个被贬之地。当然,他虽然非常想要离开这个地方,但是临走之时还是充满了无限的留恋,因为自己在这里两年,远离了喧嚣和繁华,能够潜心冥想,学问上有很大的收获,并且能够切实体悟到最穷苦的人的真实生活,这些都是自己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
王阳明接到吏部文书,调任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任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