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知识全知道(超值全彩白金版)
- 董洪杰
- 477字
- 2020-06-24 17:52:33
杰出文学家
屈原
屈原生于公元前约340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楚辞文体的开创者,也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曾给予屈原“衣被词人,非一代也”的评价,旨在说明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突出贡献。其流传下来的作品共有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屈原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一生深思高举,却换来潦倒流放,投汨罗江殉国而死的悲剧命运。在其代表作《离骚》中,屈原将自己为国尽忠、流放潦倒、品质高洁、亡国苦痛等情感融洒在字里行间,不仅创造了“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还彰显了屈原文学创作中的个性光辉。屈原是个注重现实的诗人,但是他的很多作品又和神话有密切联系,在现实与神话相结合的形式中,通过自由奔放的语言,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凸显出来,从而揭露当时楚国政治上的黑暗面。在政治上,他是爱国爱民、坚持真理的;在精神人格上,他是宁死不屈、品质高尚的;在文学上,他是不拘一格、开拓创新的。就屈原的文学影响来说,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后世作家汲取养料、提高水平的参考范本。尤其是楚辞文体的创立,直接影响了汉赋的形成,它与《诗经》被称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大优良流派的源头。
屈原卜居图卷 清 黄应谌 绢本
本画描绘屈原被放逐后,心怀国事而不能为,因而心思迷乱,遂拜访太卜郑詹尹,询问自处之道的情景。图中山势高峻,树木蓊郁,溪水潺潺,近处殿堂折落,堂内桌案之上日晷、龟策等卜器整齐排放,一白发苍苍的老者拱手迎接来客。屈原头戴纶巾,身披广袖长袍,腰系丝绦,长可及地,二人隔门相揖。旁边童子执杖侍立,树下奚官牵马等候。
贾谊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世称贾生。贾谊自小博览群书,18岁即名闻郡里。21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乃当时最年轻的博士。汉文帝对其十分赏识,欲拜其为公卿,但因大臣们的嫉妒和反对而作罢。后贾谊因遭朝臣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任文帝子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感歉疚,忧伤而死,年仅33岁。
贾谊的思想以儒家为主,也杂有法家及黄老成分。早年曾为《左传》作过注释,但失传。另外,其对道家思想也有一定研究,青年时写过《道德论》、《道术》等论著。贾谊见诸后世的成就主要在文学方面,散文和辞赋非常有名。众所周知的便是政论文《过秦论》,以高度概括的笔墨铺陈史实,并以夸张的手法进行渲染,文章雄辩滔滔,极富气势,具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另外,其政论文《论积贮疏》、《陈政事疏》及辞赋《吊屈原赋》、《鵩鸟赋》都非常著名。贾谊的作品被刘向辑为《新书》,又名《贾子》。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前127年),西汉大辞赋家。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本名司马长卿,因崇敬战国蔺相如,改名相如。少好读书、击剑,曾为景帝武骑常侍,因景帝不好辞赋,辞官,游于梁会王门下。后回蜀,期间与才女卓文君私奔,留下千古美谈。汉武帝后来看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大为赞赏,召其入宫,司马相如由此成为宫廷辞赋家。
汉代,赋这种文体大盛,涌现出了枚乘、扬雄等一批善于写赋的作家,而司马相如则是最典型的代表。除《子虚赋》外,司马相如还作有《上林赋》、《美人赋》、《长门赋》等。其中,《子虚赋》、《上林赋》内容相连,以子虚和乌有先生争相夸耀本国的故事为基本构架,极尽铺叙、夸张、想象、排比之能事,气势恢弘,典故堆砌,文字华彩,从各个方面体现了散体大赋特点,奠定了散体大赋的体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长门赋》为代表的骚体赋对我国宫怨文学有不小的影响。因其文学影响,司马相如被认为是与司马迁齐名的重要作家。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言:“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文君听琴图
司马相如早年任武骑常侍,结识卓文君。卓文君慕其才,私奔相如,同至成都,以卖酒为生。
扬雄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汉赋代表作家,与司马相如并称“扬马”。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人。扬雄少时口吃,不善言谈,默而好深湛之思。其家贫而好学,博览群书,不慕富贵。扬雄早年酷爱辞赋,尤其仰慕同乡作家司马相如,曾模仿其作品著有《甘泉赋》、《羽猎赋》等。40多岁时,扬雄被推荐成为汉成帝的文学侍从,期间写了一系描写天子祭祀、田猎的赋作。扬雄的辞赋在当时颇负盛名,但其后来却认为这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并不再写赋,而埋头于撰写时人并不懂的学术著作,以求传之后世。扬雄仿《易经》写《太玄》一书,阐发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仿《论语》写《法言》一书,在书中他主张文学应当宗经、征圣,以儒家著作为典范,这对刘勰的《文心雕龙》颇有影响。扬雄还著有语言学著作《方言》,是研究西汉语言的重要资料。因扬雄的重要影响,《三字经》中将其与老子、庄子、荀子、文中子(王通)并列为“五子”。
曹操
曹操(公元155~220年),东汉末年政治家、文学家。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出身汉官宦世家,在镇压汉末农民起义黄巾军的过程中崭露头角,并一步步扫灭北方群雄,建立起了魏国立国的基础,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谥曹操为魏武帝。
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军事家,而且在文学上卓有成绩。其“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延揽天下文士,对建安文学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被称为“三曹”,乃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史称“建安风骨”。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方面。相传曹操“登高必赋”,诗作现存20多首,都是以乐府歌辞形式写成。其虽用乐府旧体,却不袭用古人辞意,而是自己缘事因性而作,一类是反映汉末动乱和民生疾苦,如《苦寒行》、《蒿里行》等。这类诗因摹写现实真切而有“汉末史诗”的美誉。一类是抒发其政治抱负与进取精神的,如《短歌行》、《观沧海》等。这类诗慷慨激越,深沉雄浑,也是诗中佳作。另有一类乃是游仙诗,艺术成就不高。除诗歌外,曹操的散文也一改汉儒文章迂阔空泛的习气,真率自然,文笔简约,颇有特色,鲁迅称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曹植
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国时魏国诗人,文学家。曹植是曹操第三子,因曾被封为陈王,谥号“思”,世称陈思王。曹植自幼聪慧,才思敏捷,被曹操所器重,曾一度考虑废曹丕的太子位而传王位于曹植,但因群臣强调“立长”原则而作罢。也正因为此,曹操死后,曹植为继位的曹丕所恨,差点将其杀害,终生被排斥在主流政治之外。
曹植的文学成就乃是“建安文学”中最高的,《诗品》称之为“建安之杰”。总体上,曹植的创作可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作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其作为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所写诗作大多是意气风发、文采绚丽的风格,代表作有《白马篇》、《箜篌引》等。而第二个阶段,随着曹丕称帝后,其在政治上处处受到排挤与打击,对社会与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作品数量增多,且思想更加深刻,艺术上也更给成熟,代表作有《杂诗》6首、《七哀诗》、《赠白马王彪》等。钟嵘在《诗品》中称赞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曹植的诗歌在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尤其其作为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人,对五言诗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阮籍
阮籍(公元210~263年),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阮籍生在司马氏与曹氏政治角力的黑暗时代,采取的是疏离政治、放浪形骸的姿态,因与嵇康、刘伶等七人整天聚在一起喝酒,世称他们为“竹林七贤”。阮籍思想上崇尚老庄之学,对政治失望的同时转而寻求人生的终极关怀。据说其经常驾车出游,不由路径,直到无路处,则痛哭而返。阮籍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作《咏怀》82首。这些诗作中最突出的思想便是表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苦闷,寄托了作者希望超越黑暗的现实走向理想的自由世界的愿望。另一个重要方面便是揭露了政治黑暗、世道衰败的现实以及世俗之人的虚伪。在艺术风格上多用比兴手法,形成了含蓄蕴藉,隐约曲折的风格。钟嵘在《诗品》中称阮诗“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除诗歌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其中以《大人先生传》最为有名。阮籍对于后世文学家影响相当大,陶渊明、李白、陈子昂、曹雪芹等著名作家均受其影响。
陶渊明
陶渊明(约公元365~427年),我国第一个田园诗人。生于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陶渊明出身没落名门,其曾祖父陶侃乃是东晋开国元勋,至陶渊明而没落。陶渊明喜欢读书,性嗜酒,却因家贫不能常得。思想上,陶渊明深受道家人生观影响,生性洒脱,以逍遥自在为乐。30岁时,为生活所迫,陶渊明出仕做了几年小官,后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辞官隐去。在文学成就上,陶渊明被认为是魏晋南北朝最富盛名的作家,而且是屈原之后李白之前对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诗人。其所做诗歌现存120首,辞赋3篇,散文8篇,其中以诗歌成就最高。陶渊明的诗歌题材较丰富,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在诗中,陶渊明将田园自然生活描写成一个与现实黑暗世界对立的理想世界,寄寓了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另外,其散文《桃花源记》更鲜明地寄托了作者的这种理想。陶渊明的这种“世外桃源”思想为文人们在政治官场之外,营造出了一个虽不存在却令人神往的精神乌托邦,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渊明嗅菊图 清 张风
东晋文学家陶渊明,一生崇尚自然,远离尘嚣隐居深山,后世人对他的“自然养生法”大加赞赏。
谢灵运
谢灵运(公元385~433年),我国第一个山水诗人。其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乃东晋名将谢玄之孙,18岁袭爵康乐公,世称谢康公、谢康乐。谢灵运聪颖博学,热衷政治。入宋后,降爵为康乐侯,本欲参与时政机要,但宋文帝对他“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在朝不得志,一度隐居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宋文帝时,出任临川内史,后被诬谋反遭杀。
谢灵运在文学上的成就在于开创了中国山水诗流派。其诗作大部分为山水诗,多作于其任永嘉太守以后。利用细腻的笔调、敏锐的审美直觉及精巧的语言对其所到的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物和山水名胜进行了描绘,辞章绚丽,意境新奇,给人清新之感。在文学史上,谢灵运第一个将自然景物作为独立客观的审美和描写对象,写作了大量的山水诗,故被尊为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的山水诗很大程度上扭转了魏晋以来的玄言诗风,对永明新诗体及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陈子昂
陈子昂(约公元661~702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陈子昂出身富裕家庭,轻财好施,慷慨任侠。同时博览群书,24岁时举进士,一度得武则天赏识。官至右拾遗,直言敢谏,后曾两次从军出征西北边塞和燕京一带,但均不受重用。因在朝廷10多年的政治生涯不得志,陈子昂38岁辞官回乡,被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予以加害,冤死狱中。
陈子昂在政治上提倡改革,在文学上具有强烈的革新精神。针对六朝乃至唐初以来浮艳而形式主义的诗风,其力主恢复汉魏风骨,认为诗歌应该像建安时代那样,既要有针砭现实的“兴寄”,又要有充实的思想和刚健的“风骨”,以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而他自己的诗作也正体现了这种主张,其代表作《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着初唐诗风的转变。尤其《登幽州台歌》以其辽阔苍茫的时空境界,慨然独立的主体形象,孤高悲凉的情感格调,堪称震惊千古的佳作。
初唐四杰
初唐时期文学家代表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王勃(公元650~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当时流行以风花雪月为题材的宫体诗,注重形式主义。王勃首先反对诗坛上的这种不正之风,得到了卢照邻等人的支持。王勃现存诗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代表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著有《王子安集》。
杨炯(公元653~693年),华阴(今属陕西)人,武后时为盈川令,所以世称杨盈川。他以边塞诗著名,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等,气势轩昂,风格豪迈,感情饱满,意象醒目。今存诗33首,其中以五律居多,有《杨盈川集》。
卢照邻(公元634~689年),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他的诗意境清迥,以韵致取胜。代表作《长安古意》词句清丽,委婉顿挫,借古讽今,意味悠长,是初唐长篇歌行的名篇。今存《卢升之集》、《幽忧子集》。
骆宾王(公元619~684年),字观光,义乌(今浙江义乌)人。早年有神童之称,他的诗题材较为广泛,擅长七言歌行,笔力雄健,代表作《帝京篇》,当时的人们认为是“绝唱”。徐敬业发兵反对武后时,他曾作檄文《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义正词严,气势磅礴,连武后都夸他的文采。有《骆宾王集》存世。
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
孟浩然
孟浩然(公元689~740年),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字浩然,湖北襄阳人,故世称孟襄阳。孟浩然是古代归隐得比较彻底的一个文人,40岁之前一直在家种菜养竹,闭门读书。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到长安应进士,但未能登第。后张九龄任宰相时,孟浩然曾入其幕府,不久即归隐鹿门。不过,虽归隐山林,孟浩然名声却在外,李白、王维、杜甫、王昌龄等人都与其关系甚好。
在文学上,孟浩然的主要成就在山水田园诗方面。其中,以山水诗数量最多。内容一则是孟浩然游历南北各地时对于当地山水的描写,一则是隐居期间对于襄阳的自然风光所做的描绘。在艺术特色上,其山水诗着力追求一个“清”字,往往以清淡平和的语言描绘清幽绝俗的意境,语言洒脱,风格平易,韵致高远。而田园诗数量相对少一些,但因特色鲜明而颇受称道,最脍炙人口的便是《过故人庄》。总体上,孟浩然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田园诗传统,乃是唐代的第一个山水田园诗人,被誉为“盛唐之音”的第一声。孟浩然与略晚的王维乃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因其一生经历简单,其诗不如王诗境界广阔,故虽年长却排王后,世称“王孟”。
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年),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因崇敬并精通佛学,有“诗佛”的外号。王维少有才名,15岁至京城应试,即受到王公贵族青睐,21岁即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张九龄任宰相时,王维受到器重,后张九龄遭贬,李林甫出任宰相,唐朝进入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王维在京城南蓝田山麓的别墅里,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在诗歌成就上,在唐朝的诗人排行榜中,除李白、杜甫稳占前两把交椅外,第三名的人选人们往往是在王维与白居易间争论,无有定论。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脍炙人口的佳篇,而其成就最高的乃是山水田园诗。陶渊明、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后,唐代诗人多有继承此派的,而以王维和孟浩然成就最高,并称“王孟”。王维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的山水诗传统,并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借鉴,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另外,王维还擅长音律与绘画,享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
李白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出生于唐朝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5岁时随父亲迁到四川绵州青莲乡。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20岁时游遍了巴蜀的名山胜水,25岁时开始漫游全国,足迹遍及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篇。公元742年,受唐玄宗的赏识被召入宫,供奉翰林。但李白不愿向权贵低头,两年后辞官离京,又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漫游生活。“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应邀进入永王璘李幕府。后被流放到夜郎,中途遇赦。公元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今存诗900多首。李白一生关心国事,不满黑暗现实,希望能建功立业,同时他又受老庄和道教的影响,又有“出世”、“求仙”的思想。他的诗歌豪迈瑰丽,既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又有对当时政治黑暗的抨击,还有对民生疾苦的反映和同情。
李白的诗受屈原和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影响最深,擅长形式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他的诗语言浑然天成,不屑雕饰,清新隽永。写景则气势磅礴,想象奇特,抒情则感情奔放,变化多端。代表作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著有《李太白全集》。
王昌龄与岑参
唐代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军事强盛,人民尤其是文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空前高涨,世人多具有积极乐观的情调和浪漫的气质,对从军边塞、建功立业充满向往,因此一种讴歌边塞生活的边塞诗派逐渐兴盛起来。王昌龄和岑参便是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中进士,曾任江宁丞,后贬为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安史之乱”后在北返途中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的诗作在内容上以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三类体裁最多。其边塞诗以他多年的边塞游历为基础,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乃边塞诗中的上品。王昌龄的闺情宫怨诗或格调哀怨,或清新优美,颇受推崇。一度获“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美誉,尤其对七绝用力最深,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岑参(约公元715~770年),南阳(今属河南)人,出身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至岑参时家道中落。岑参30岁中进士,授兵曹参军,曾两度在边关任职。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最后官至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世称岑嘉州。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6年的边塞生涯为他的边塞诗打下牢固的现实基础,其边塞诗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乃是边塞诗中的上乘之作。岑参与另一位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并称“高岑”。
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襄阳(今属湖北)人,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因在长安城南少陵居住过,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是诗人杜审言。他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渴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公元731~745年,杜甫开始在全国漫游,北到燕赵,南到吴越,期间曾与李白相遇,两人结为好友。杜甫曾两次考科举,但均不第,困居长安10年。后经过多次奔走,才得到右卫率府参军的小官。“安史之乱”后,杜甫只身投奔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工部员外郎,后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他弃官而去,全家定居成都。晚年漂泊在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公元770年,病死于一条破船上。
杜甫草堂
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杜甫曾在此生活三年。
杜甫的诗现存1400多首,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另外他的诗还可弥补史书记载的不足。由于杜甫多年的游历和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再加上仕途坎坷,所以他对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人民的困苦生活有着深刻的了解,对人民深切同情,大胆地揭露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忧思悲慨,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抒情诗多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杜甫的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等。他的《忆昔》一诗,常被史学家用来说明开元盛世的社会风貌。有《杜工部集》。
韩愈
韩愈(公元768~824年),中唐著名文学家。字退之,邓州南阳(今河南孟县)人,因祖籍在昌黎(今属河北),世称“韩昌黎”。其年少时孤贫而发愤,25岁中进士,29岁正式登上仕途。早年仕途比较坎坷,屡遭贬黜,晚年历任吏部侍郎等高职,政治上较有作为。韩愈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在散文方面,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与自己的政敌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最后“古文”逐渐替代了“今文”(骈文),并流传千年之久。在提出理论的同时,韩愈本人用古文写了大量的哲学、政治、文学论文和一些杂文。在语言上,韩愈“惟陈言之务去”,善于活用前人成语,创造了一种适时通用的文学语言。在风格上,其文雄健豪放,波澜壮阔,读来令人酣畅淋漓。
韩愈的散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人将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文”之称。除散文外,韩愈作为诗人也被认为是中唐诗人中的翘楚,他还开创了“说理诗派”的诗风,对宋代诗歌风格的转变起到了先导作用。
白居易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生于郑州新郑,出身官宦家庭。29岁中进士及第,与元稹同时考中,又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公元810年,任京兆府户曹参军,负责草拟诏书,后遭排挤,被贬为江州司马。公元822年后,先后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在职期间,为官清廉,关心人民疾苦,深得民心。58岁时定居洛阳,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
白居易是中唐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现存近3000首诗歌,主要可以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其中讽谕诗成就最高,主要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这些诗叙事完整,情节生动,人物传神,广泛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着重描写了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言辞激烈,毫无顾忌。如《卖炭翁》中揭露了宦官对人民巧取豪夺的罪恶行径——“宫市”;《买花》揭示了当时巨大的贫富差距。
白居易的感伤诗以《长恨歌》和《琵琶行》最具代表性。《长恨歌》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婚姻爱情故事,诗中既有对唐玄宗重色误国的讽刺,又有对他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的感伤和同情。《琵琶行》则借琵琶女的不幸身世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遭际之感。这两首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声韵流畅,流传很广。
另外,白居易和元稹、张籍、李绅等人一起,掀起了“新乐府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很大。有《白乐天集》。
刘禹锡
刘禹锡(公元772~842年),中唐著名诗人。字梦得,洛阳人,出身书香门第,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其少有才学,21岁即擢进士第,官至监察御史。刘禹锡在政治上提倡革新,曾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之后政治上一直不怎么得志,以诗作自娱。现存800余首,其中以咏史怀古的作品成就最高。其咏史怀古诗往往语言平易简洁,意象精当新颖,并恰切自然地注入诗人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与感慨,具有一种深远的历史与人生沧桑感,耐人回味。如《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另外,《西塞山怀古》、《乌衣巷》、《蜀先主庙》等都是千古名篇。刘禹锡的诗既不同于元、白的平易浅俗,也异于韩、孟的深刻奇崛,而是在两大诗派之外别开新局。其诗格意奇高,风情俊爽,骨力刚劲,往往溢出一股豪迈之气,故作者有“诗豪”之誉。
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中唐著名文学家。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永济),故称柳河东。其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20岁中进士,入仕后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革新。后革新派被宦官和藩镇势力所挫败,柳宗元被贬南方边远地区,最后死于柳州(今属广西)刺史任上。柳宗元在文学上是个多面手,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方面成就最高,其与韩愈共同发起“古文运动”,并身体力行用古文写作。《封建论》等政论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永州八记》、《小石潭记》等山水游记独具一格,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另外,《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寓言小说,立意奇特,现已成成语。柳宗元凭其散文成就与韩愈并称“韩柳”。而在诗作上,柳宗元也以简淡深远的风格受到推崇,苏轼称其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柳宗元在诗文上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江雪》诗意图
郊寒岛瘦
郊寒岛瘦指中唐两位著名诗人孟郊和贾岛。二人同以苦吟著称,平生遭际大体相当,诗风也相似,先是苏轼评其二人为“郊寒岛瘦”,后人遂沿用此说。另外,“郊寒岛瘦”也指二人诗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狭隘的格局,穷愁的情绪和苦吟的精神。
孟郊(公元751~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其屡试不第,直到46岁方才得中进士,50岁始做官。虽一生穷困潦倒,但生性孤傲,不同流合污,张籍私谥其为贞曜先生。孟郊的诗作不管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态度上,均以“苦吟”著称。他的作品多为“瘦坐形欲折,腹饥心将崩”(《秋怀》)、“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车》)等表现生活穷困和不幸遭遇以及自己从中所获得的体验的类型。而在艺术上,刻意追求奇险超俗的字句,乃至强令自己不出门以求好的字句,故有“诗囚”之称。
贾岛(公元779~843年),字浪(阆)仙,幽州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因科举落第而出家,法名无本,后在韩愈的劝说下,还俗并考中进士。其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在诗歌上颇有成就。贾岛与孟郊一样是个喜欢“苦吟”的诗人,喜欢刻意锤炼字句,曾自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故多有佳句,如“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长江人钓月,狂野火烧风”等。其诗作与韩愈、孟郊注重故地不同,而是致力于创作近体,多以五律抒写清苦生活和荒凉冷僻的景物,并以瘦硬苦涩的风格取胜。其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李贺
李贺(公元790~816年),中唐著名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世称李长吉。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中落,但志向远大,勤奋苦读,得到韩愈赏识。其进士第时,遭小人毁谤,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结果竟导致其一生无缘仕途。入仕不成,将精力用于写诗,外出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27岁因病早逝。
李贺在艺术创造上对屈原的奇诡变幻、鲍照的险峻夸饰及李白的想落天外均有所借鉴吸收,同时又着力于锤炼字句,苦心孤诣,最终在唐朝诗坛别开生面,自成一家。
李贺的诗最大的特点便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善于以出人意表的构思、奇异瑰丽的意境、新颖华美的语言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诗歌形式,人称“长吉体”。如“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守行》)等。另外,李贺经常借助荒坟野草、牛鬼蛇神等奇异的形象,表达怨恨悲愁情绪和荒诞虚幻的意境。如“嗷嗷鬼母哭秋郊”、“秋坟鬼唱鲍家诗”等,故有“诗鬼”之称。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晚唐杰出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杜牧出身名门,其祖父杜佑乃唐三朝宰相兼大学问家。借助深厚家学,杜牧23岁时便以《阿房宫赋》才名在外,26岁考中进士,历任多地刺史,最后官至中书舍人(掌诏书起草,参与机密)。因身处唐朝内忧外患不断的时期,杜牧渴望济世安国,重视军事,写有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兵法》,终因诸帝才庸,宦官专政等原因,抱负未酬。
在文学上,杜牧诗、赋、古文都堪称名家,尤其作为诗人乃是晚唐诗人中之翘楚,与李商隐并称与李白、杜甫相应的“小李杜”。其诗作在风格上给人以高华俊爽之感,语言上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尤以奇绝著称。如著名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典型事例加以形象化描绘,深切历史要害。其《赤壁》、《乌江亭》等则以精到独特的见解评论史事,达到文学与历史的高度统一。后人对杜牧多有模仿,但均未能达到其高度。另外其纪行咏物、写景抒情之作也以意象生动、寄寓悠远广受赞誉。
李商隐
李商隐(约公元812~858年),晚唐杰出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自祖父起迁居郑州荥阳。李商隐远祖乃是唐开国功臣,并被赐姓李,至李商隐已经没落。李商隐18岁时已具才名,被郑州节度使令狐楚所赏识,召为幕僚。26岁时中进士,因令狐楚已病逝,又为在今甘肃任节度使的王茂元所看重,召为幕僚兼女婿。无奈令狐楚与王茂元乃是唐末“牛李党争”中的政敌,宣宗时,令狐绹楚子令狐任宰相,李商隐遭其排挤,辗转于各藩镇充当幕僚,潦倒终生。
在文学上,李商隐被视为晚唐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晚唐时,诗歌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与杜牧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歌对杜甫七律的沉郁顿挫、齐梁诗的华丽浓艳及李贺诗的鬼异幻想均有所借鉴,并融会贯通,形成了深情、缠绵、绮丽、精巧的风格。在其留下的近600首诗作中,最有特色也最受后人推崇的是凄迷朦胧难以理解却又充满美感的无题诗。如著名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后人或猜以爱情,或猜以友情,或认为别有寄托,千百年众说纷纭。而这巨大的想象空间也正是其魅力所在,充满古典主义之美。另外其诗还有多用典故的特点,有人赞赏的同时,也有人认为未免失之晦涩,如鲁迅曾言:“玉溪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
李煜
李煜(公元937~978年),初字重光,号钟隐,徐州人,南唐后主。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在金陵(今南京)即位,在位15年,在政治上无所作为。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兵攻克攻金陵,李煜成为亡国之君,被押到汴京,过了3年屈辱的囚徒生活。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宋太宗恼恨他写“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句,将他毒死,葬在洛阳邙山。
李煜虽然政治无能,但却多才多艺,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今存词30多首,是晚唐五代词人中成就最高的词人之一。李煜的词的主要艺术风格是多用口语和白描,不加修饰和辞藻,感情纯真而缺少节制,艺术感染力很强。他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种风格。前期的词描写了自己沉醉于纸醉金迷的宫廷享乐生活和男女之间的情爱之中,题材狭窄,主要是南朝宫体诗和花间词的继续,但已显示出了他的非凡才华。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玉楼春》、《喜迁莺》、《一斛珠》、《长相思》、《清平乐》等。后期的词写于亡国之后,地位的巨大落差,给他带来了无穷的屈辱和痛苦,使李煜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他的词开始写亡国之痛和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昔日帝王生活的眷恋,感情至深,充满了伤感和绝望,凄凉悲惨,意境深远,格调低沉。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代和北宋的八位著名散文作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北宋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不但震撼了当时的文坛,而且成为后世散文的楷模。明代古文家茅坤将他们8个人的作品合编为《唐宋八大家文钞》。由于这8位作家文学观点接近,而且都在散文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因而“唐宋八大家”一提出,就被人们普遍接受,成为文学史上的专有名词。
唐宋八大家
南北朝以后,对仗工整,辞藻华丽,但内容空洞的骈文开始流行。有许多有识之士呼吁改革文风,但成效不大。到了唐朝中期,韩愈、柳宗元等人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所谓“古文”,是针对骈文说的,指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韩愈和柳宗元提出了一整套的古文写作理论,并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文章,如韩愈的《师说》、《进学解》、《杂说》等,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小石谭记》等。韩柳二人的古文运动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朋友和学生,得到了他们的响应和追随,散文创作被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沉重打击了骈文。
但到了北宋初期,骈文又开始泛滥。欧阳修继承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精神,联合同辈的苏洵,学生苏辙、苏轼、王安石、曾巩,再次大力倡导古文运动。他们也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散文,如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苏洵的《六国论》,苏轼的《石钟山记》、《赤壁赋》,曾巩的《墨池记》等。唐宋八大家发起的古文运动,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柳永
柳永(约公元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作家。字耆卿,原名三变,崇安(今属福建)人。其出身仕宦世家,幼时聪慧,擅长音律歌词。青年时到京城参加科举,却迷恋于烟花之地,因未被录取,愤而做《鹤冲天》,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认为自己为青楼写词,也不失为“白衣卿相”。本来只是一时气话,谁知被宋仁宗得知,第二年科举时文章本已过关,宋仁宗却将他黜落,并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听说,愤而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辗转于各地青楼,靠给妓女写词过活。51岁上,柳永得中进士,做了2年官,又干起老行当,死后妓女凑钱将其安葬,并每年上坟,成为千古佳话。
柳永凭其词作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今存词200多首,其对于都市繁华、男女艳情、羁旅之怀等体裁均有涉及。风格上,柳词清新婉约,细腻独到,与李清照、晏殊、李煜共同被称为婉约派四大旗帜。代表作有《雨霖铃》。柳永作为我国第一位专力于写词的作家,对于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改制、创作了许多新词调,并极大地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突破了晚唐至宋初以来词的狭隘,为苏轼词的“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奠定了基础。另外,柳永对于词的表现手法也多有贡献,并且开创了宋词中的俚俗派。
晏殊、晏几道
北宋初年,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晏殊(公元991~1055年)、晏几道(1030~1106年)父子二人,其词作相映成辉,闻名于当世,后世词话家称之为“二晏”,或“大小晏”。二人词作,均承南唐传统,但在“赡丽”之中有沉着的内容,并不流于轻倩、浮浅。
晏殊字同叔,是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自幼以神童闻名,14岁时就因才华横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仕途顺畅,官至宰相,故其词作多表达出一种悠闲雍容的气度,于平静之中给人留下余韵。如《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其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故他的词一改父亲的雍容闲适,而是形成哀感缠绵的风格,多怀往事,抒写哀愁,笔调饱含感伤,伤情深沉真挚,词风接近李煜。如《菩萨蛮》:“相逢欲话相思苦,浅情肯信相思否,还恐漫相思,浅情人不知。忆曾携手处,月满窗前路,长到月来时,不眠犹待伊。”甚至有人认为其成就超过其父,现存其词集《小山词》。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幼年丧父,由寡母亲自课读。家贫,但读书刻苦,23岁即中进士,30岁已以文章名闻天下。早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被两次贬到地方上做官,47岁方奉诏回京,官至宰相。神宗时,王安石任宰相,推行变法,欧阳修与其政见不和,辞官还乡。
欧阳修在经学、史学、诗文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曾参与《新唐书》的撰写工作,并独自撰写《新五代史》。其诗歌对李白、杜甫均有借鉴,成就斐然,并写有我国第一本正规的诗话《六一诗话》。欧阳修最大的成就在于散文方面。宋初文坛沿五代余风,崇尚片偶雕琢之文。欧阳修力主古文,并通过嘉祐二年(1057年)主持科举的机会,录取以古文写作的苏轼、苏辙、曾巩等人,一举扭转北宋文风,成为领导文坛新潮流的盟主。其一生写散文500余篇,政论、史论、记事、抒情文等各题兼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深入浅出,精练流畅。后人论文,多以韩、柳、欧、苏为典范,其中的“欧”,就是欧阳修。“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这是苏轼对欧阳修的评价。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北宋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王安石生于江西临川一个地方官家庭,自幼聪慧,据说对书籍过目不忘。22岁中进士,在江南各地任地方官。神宗继位后,面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烂摊子,任用王安石为宰相,进行变法。王安石主要在增加政府财政与整顿军事方面进行了变革,但因变法宣传力度不够,推行不彻底,利弊兼有,在当时乃至后世一直褒贬不一。神宗去世后,王安石隐居江宁,司马光为相,尽废新法,王安石在复杂的心情中逝世。
在文学上,王安石在诗文方面均有卓越成就。其文学创作多和政治活动密切联系起来,所作文多为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以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其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具有较强的概括性。这对于巩固由欧阳修等人发起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王安石也因此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另外,在诗歌创作上,王安石诗作情感充沛,想象丰富,用字工稳,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作“王荆公体”。
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文学家苏洵之子。
苏轼受父亲的影响,自幼勤奋好学,21岁中进士,曾担任主簿、通判等地方官。在政治上,他属于旧党,反对王安石变法,结果遭到贬斥。旧党上台后,他被召回京任职,但他又反对旧党全盘否定变法内容,自请外调,先后担任过杭州等地的地方官。在担任地方官期间,苏轼勤政爱民,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1101年,苏轼病死在常州,追谥文忠。
在苏轼以前,词的题材非常狭窄,主要是描写男女情爱和离愁别绪之类。苏轼对词进行了全面改革,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词的意境,将传统上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爱情之词表现为男性化的豪情之词、性情之词。他的词里,既有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古战场的描写,又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等对古代英雄的描写,还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豪情,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的书生意气,也有“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的神思异想。苏轼开创了词的豪放一派,他的词意境深远,豪迈奔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影响很大。
苏轼回翰林院图 明 张路
此图表现这样的情节: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被贬外官,不久被皇帝诏回任命于翰林院。一日,皇后诏见苏轼,重申对他的信任,论及往事,不觉潸然泪下。之后,皇后派人摘下座椅上的金莲灯为其照明,送其回翰林院。
苏轼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还开创了湖州画派,并且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周邦彦
周邦彦(1056~1121年),北宋婉约派词作集大成作家。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喜欢读书,读太学时因写文称赞新法而被神宗提拔为太学正,徽宗时担任宫廷音乐机构主管官员等官职。周邦彦被认为是“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其词承继并融合柳永、秦观等人特点,在艺术上善于铺叙,形成曲折回环、开阖动荡、抑扬顿挫之势。加之妙于剪裁,精巧工丽的语言特色,形成了浑厚、典雅、缜密的艺术风格,被认为是婉约词派的集大成者。因其词音律严整,格调精工,多创新调,又被认为是格律派的创始人,开南宋姜夔、吴文英格律词派先河,影响极大。不过其词题材多为男女恋情、咏物怀古、羁旅行役,内容比较窄,境界不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言:“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
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5年),自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出身官僚学者家庭。18岁时,与情投意合的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妇二人经常诗词酬唱,收集金石古玩,生活美满幸福。金兵南侵后,李清照南渡,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等一系列悲惨遭遇,孤独一人在南方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李清照多才多艺,尤其擅长写词。她的词以南渡为界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前期,闺房绣户和对丈夫的思念是李清照生活的全部,美满的婚姻是李清照的人生理想。她这一时期的词主要描写的是少女少妇的悠闲生活和对丈夫的爱,还有一些对自然风光的描写。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语言活泼清新,格调明快,情思悠长,情感真切,言辞浅显但意味悠长。后期的词比前期更加愁思深重,多是一些哀叹身世、孤苦无依之作,同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思念之情。语言低沉忧伤,词境灰冷凝重。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武陵春》、《声声慢》等。
除了词,李清照还写了一些感时的咏史诗,如《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借古讽今,主张吸取唐朝“安史之乱”的教训。《夏日绝句》中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了李清照对南宋君臣苟安东南,不思收复中原表示强烈的愤慨。
陆游
陆游(1125~1210年),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自幼好学,青年时代曾向曾几学诗,他的诗受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人的影响很大。29岁时,赴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考试,名列第一。但因为他“喜论恢复”,结果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才被起用。先后任夔州、蜀州、嘉州、荣州通判、知州等小官。因上书谏劝朝廷减轻赋税而被罢免,此后长期居住在农村。1210年病逝。
他的诗现存约9000多首,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写的最多的是爱国和日常生活。他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中年入蜀以前。这一时期存诗最少,约200首左右。2.入蜀以后到罢官东归,将近20年。这一时期存诗2400多首,是他诗歌创作的成熟期,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东归以后到去世,时间为20年,存诗约6500多首。在陆游诗歌创作的三个时期中,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始终,第二时期尤为强烈,他的爱国诗或抒发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或深切同情沦于异族统治的中原父老,或表示对南宋朝廷投降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悲哀。直到临死前,他还留下了一首《示儿》诗,表达自己因山河破碎,国土沦陷而死不瞑目,感人至深。陆游的代表作有《关山月》、《书愤》、《金错刀》、《农家叹》、《黄州》、《长歌行》等。陆游的词纤丽、雄快,代表作有《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卜算子·驿外断桥边》等。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11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发动侵宋战争,金统治区的人民纷纷起义,辛弃疾加入耿京起义军。次年,耿京被害,辛弃疾俘获凶手后,率大军归宋,任江阴军签判。辛弃疾在担任地方官期间,重视农业生产,积极训练军队,表现了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他屡次上书要求南宋政府北伐抗金,结果遭到了南宋统治阶级投降派的排斥和忌恨,辛弃疾为此被罢职闲居20年之久。晚年时曾被短暂起用,但不久又遭贬斥,最后含恨而终。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把满腔爱国激情和南渡以来的无限义愤,全部融入词中。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豪放词风,他的词慷慨激昂,纵横驰骋,既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提高了词的表现力,开拓了词的意境,成为南宋最杰出词人之一。人称他的词“色笑如花,肝肠如火”。辛词多方面反映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南宋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描写了错综复杂、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表现了非凡的英雄气概和积极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统一全国的爱国热忱。除此以外,辛弃疾还写了很多描写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词,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语言平常清新。他的代表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至》、《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今存词600多首,有《稼轩长短句》。
小红低唱我吹箫 清 任颐
在松荫掩映下,轻船上,小红低唱,姜夔吹箫。
姜夔
姜夔(1155~1221年),南宋婉约派词作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出身书宦门第,自小谙熟诗词音乐,但其父早亡,后陷入孤贫。成年后屡试不第,终生未仕,漂泊于江湖之间,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借此谋取生计。
姜夔的词作今存80多首,多为记游、咏物、抒写个人身世或表现离别相思之作,也有少量感慨时事之作。其词感情饱满,语言工妙,格律严密,风格清幽冷隽,有以瘦硬清刚之笔调矫婉约词柔媚无力之意,代表作《扬州慢》、《疏影》等。姜夔的词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音乐性,这一点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是格律派的代表作家,对后世影响较大。晚年受辛弃疾影响,词风有所转变,写有《永遇乐》、《汉宫春》等豪放风格的词作。
元好问
元好问(1190~1257年),金末元初的北方文坛盟主。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据说祖先原为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自小聪慧,有神童之称,青年时得中进士,历任金朝内乡令、南阳令、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官职,后金为元所灭,不仕。
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家。元好问在诗、词、文等诸方面均有突出成就,今存其诗1000多首,词300余首。其诗奇崛而绝雕琢,巧缛而不绮丽,主要成就在于丧乱诗的思想价值和山水诗的审美价值;其词以苏、辛为典范,兼有豪放、婉约诸种风格,被称为金代词坛第一人;其文则继承唐宋大家传统,清新雄健,长短随意,众体悉备;其还著有笔记小说集《续夷坚志》,艺术上成就也颇为可观。另外,元好问还是一位高明的文艺理论家,著有《论诗三首》、《论诗三十首》等诗论。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包括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和白朴。
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或说祁州(在今河北)、解州(在今山西)人。关汉卿一生编写了67部杂剧,现存18部,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关汉卿的杂剧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昂扬的战斗精神,反映的生活面十分广阔,被后人列为四大家之首。
马致远(约1250~约1324年),号东篱,一说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归隐山林。一生著有杂剧15部,今仅存《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泪》、《西华山陈抟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半夜雷轰荐福碑》和《邯郸道省悟黄粱梦》(合著)7部。代表作《汉宫秋》。
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附近)人。曾任杭州路吏。他的杂剧著作很多,但流传至今的只有8部,代表作为《倩女离魂》。他的剧作词曲优美,贴切自然,备受后世剧作家的推崇。
白朴(1226~1306年以后),字太素,号兰谷,隩州(今山西河曲)人。一生作杂剧16部,今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和《董月英花月东墙记》3部,代表作为《梧桐雨》。
前后七子
明朝中叶的诗文流派。“前七子”指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徐祯卿、康海、边贡、王廷相七人,其中以李、何为首,活跃于弘治、正德间。该说法最早见于《明史·李梦阳传》,为区别后来出现的“后七子”,故名。七人皆为进士,多负气节,不满明中叶腐败的政治和庸弱的士气,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其文学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通过复古拯救委靡不振的诗风。“前七子”在文坛崛起后,其复古主张迅速流行,成为文学思想的主流。“后七子”指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其中以李、王为首,活跃于嘉靖、隆庆间。“后七子”继承了“前七子”的复古主张,并且更加绝对,“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后七子”称霸文坛的时间更长,影响也更大,将复古运动推向了高潮。总体而言,“前后七子”称霸了自弘治以后的明朝文坛,甚至影响直抵清代。其作品对改变明朝过于委靡的文风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创造性显得不足,不过也有少数好作品,如李梦阳的《秋望》、宗臣的《报刘一丈书》等。
徐渭
徐渭(1521~1593年),明代文坛的怪杰。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等。徐渭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官僚世家,少有才名,但科举却屡试不售。37岁时,应浙江总督胡宗宪之邀,入为幕僚,在抗倭战斗中曾奇计破倭寇。后权相严嵩倒台,胡宗宪因与其结交而下狱,徐渭的政治生涯结束。徐渭生性狂放不羁,又深受王阳明的心学影响,故心高气傲,不拘礼法,常有惊世骇俗之举。曾因精神失常杀死妻子,下狱7年。晚年拒绝结交上门的权贵,借酒浇愁,酒醉后又多次自残。
在艺术上,徐渭才气横溢,在诗文、戏剧、书画方面均卓然成家。与其同时代的公安派领袖袁宏道称其诗文“一扫近代芜秽之习”,“无往而不奇”,并尊之为明代第一。徐渭的戏剧则受到汤显祖的赞誉,称其为“词坛飞将”,杂剧《四声猿》、《歌代啸》等都是上乘之作。另外,徐渭的书法、绘画也受到当时及后人的推崇。对于自己的各种才能,徐渭曾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年),明末戏曲家。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其出身书香门第,少有才名,14岁中秀才,21岁中举,却因拒绝权相张居正的延揽而屡次举进士不第。直到张居正死后,他才得中进士,其时已34岁。汤显祖在政治上一直不得志,历任南京教育和祭祀的主管官员。明朝以北京为京师,以南京为留都,虽然两京机构设置相同,但南京官员实际上没什么权力。后汤显祖因上书弹劾先后执政的张居正和申时行而被贬,成了从九品的小官,后又当了几年知县。48岁时,对政治倦怠的汤显祖辞官回家进行创作。
汤显祖在明代文坛名声并不显赫,《明史·文苑传》中并没有他的名字。其主要才气都用在了传奇(南曲)的创作上,传世之作有《牡丹亭》、《邯郸记》、《紫钗记》、《南柯记》。因4部戏剧都与“梦”有关,故世称“临川四梦”。其中,以《牡丹亭》最负盛名,据说其一问世,“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汤显祖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汤显祖像
南洪北孔
南洪指的是洪昇,北孔指的是孔尚任。洪昇(1645~1704年),中国清代戏曲作家、诗人。字昉思,号稗畦、稗村,又号南屏樵者。浙江杭州人,生于官宦家庭。从小聪明好学,18岁时开始创作《沉香亭》,后改名《舞霓裳》,23岁时又将《舞霓裳》改为《长生殿》。27岁时《长生殿》问世,上演后引起轰动。后因违禁演出《长生殿》,被捕下狱,后被逐出北京。从此洪昇过着郁郁寡欢的生活,终因酒后溺水而死。洪昇一生创作了《长生殿》、《回文锦》等9部传奇和杂剧《四婵娟》。诗集有《啸月楼集》、《稗畦集》、《稗畦续集》。词集有《思词》和《啸月词》。
孔尚任(1648~1718年),清代著名戏曲家。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署云亭山人。兖州曲阜(今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青年时在石门山隐居读书。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经过曲阜,孔尚任被荐去讲《论语》,受到康熙的赏识,被任命国子监博士。他曾先后到过扬州等地治河。在此期间,他凭吊南明的历史遗迹,结识明朝遗民。回到北京后,孔尚任用了十年时间写成了反映南明亡国的戏剧《桃花扇》,上演后大受欢迎。但由于戏剧的内容触犯了清廷的忌讳,结果被罢官回乡。孔尚任除了代表作《桃花扇》之外,还有《石门山集》、《湖海集》、《岸堂集》、《出山异数记》等。
李渔与《闲情偶寄》
清代杰出的戏曲理论家李渔的贡献,就在于他以自己多年写剧和率家庭戏班从事实际演出的经验为基础,参照前人的成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闲情偶寄》,其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高峰,为戏曲理论批评史乃至中国文学批评史树立了一块里程碑。
《闲情偶寄》在康熙十年(1671年)刊刻,全书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但涉及戏曲理论的只有《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故后人裁篇别出,辑为《李笠翁曲话》。这些内容全面广泛地论述了戏曲创作中的结构、语言、题材等问题,并且论述极为精辟。比如,他提出的“结构第一”命题,就含有命意、构思和布局几方面的论述。他把结构放在首位,依次为“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李渔还针对当时戏曲舞台上的弊病,提出“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等一整套理论。“立主脑”,也就是现在说的主题。他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从而他又提出一部戏要有一主脑人物,一主脑事件,以中心线索为戏剧矛盾的基础。
李渔的戏曲理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结合舞台实际经验要求,而且着眼比较全面,从而系统地总结了填词和演习等主要方面的理论。李渔是元、明以来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者,为中国戏曲理论批评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年),清代小说家。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出身于山东淄博一个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但之后再也未能“晋级”,直到71岁才获荣誉性的岁贡生头衔。一生除做过几年幕僚外,大部分时间设帐教书。
蒲松龄的不朽名声主要来自于其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据说蒲松龄曾设茶烟于道旁,“见行者过,必强与语,搜奇说异”。他在《聊斋志异》自序中言:“才非干宝,雅好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篇。”中国本来有记录怪异的传统,如晋人干宝的《搜神记》,宋代又有《太平广记》等。但多只记录故事的梗概,蒲松龄则首次以写传奇的方式记录志怪,极尽渲染之能事,将那些鬼怪狐仙的故事讲得细微曲折,引人入胜,故《聊斋志异》被当做一本千古“奇书”。被称为“作家们的作家”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就对《聊斋志异》赞赏不已。蒲松龄可能不会想到,其生前一生不得志,死后却获得如此显赫名声。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因曾移居南京秦淮河畔,故又自称“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出身官僚家庭,曾祖父曾是顺治年间探花,至其父吴霖起,家道开始衰落。吴霖起为人正直,不慕名利,吴敬梓深受其影响,并在少年时期跟随其宦游大江南北,对社会有所了解。吴霖起死后,族人为争夺财产而发生了激烈的争夺。经历此变故,吴敬梓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对虚伪的人际关系深感厌恶。因其生性豪爽,“遇贫即施”,不到10年,产业荡尽。族人骂他为败类,他更体会到世态炎凉。此前,他曾参加过几次科举,一直未能中举,至此,他更进一步厌倦功名,鄙弃世俗。33岁时,举家迁往南京,以卖文为生。因其有一定才名,加之之前曾经富贵,在与社会各色人物的广泛接触过程中,其对于世间尤其是儒林的虚伪有了清晰的认识,费20年心血著成《儒林外史》。该小说对儒林和科举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并旁及封建人伦关系、官僚制度,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另外,吴敬梓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12卷,今存4卷。
曹雪芹
曹雪芹(1715~1763年),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籍辽宁,先祖乃是汉族,后被编入满族正白旗。其高祖曹振彦因“从龙入关”,立下军功,成为内务府官员,曹家发达起来。后曹雪芹的曾祖母又当了康熙的奶妈,祖父曹寅则做了康熙的伴读。康熙登基后,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被任命为江宁织造,父死传子。江宁织造虽官职不高,实际上却是皇帝派驻江南的特使,康熙六次南巡,四次住在曹府,其恩宠可见一斑。《红楼梦》中的所说的“江南的甄家”四次接驾便映射此事。后来康熙一死,新继位的雍正皇帝便以“亏空甚多”等理由将曹雪芹的父亲曹革职,并抄没家产,曹家搬回北京。曹雪芹的后半生居住在北京西郊,过着“举家食粥”的艰难日子。正是在这种前半生的富贵与后半生的凄凉的巨大反差之中,曹雪芹看破人间炎凉,产生了创作冲动。其“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出优秀的古典小说《红楼梦》。
曹雪芹像
《红楼梦》一问世便受到广泛关注,并且后来还非常罕见地发展出了一门专门研究《红楼梦》的“红学”。但在古代,小说是不入流的,故《红楼梦》虽然有名,但曹雪芹在生前和死后相当长时间内都是寂寞的,《清史稿·文苑传》中并没有他的名字。故此,曹雪芹的身世相当程度上是一个谜。据说曹雪芹生性豪放不羁,崇拜阮籍,故取字梦阮(籍)。曹雪芹还是一位诗人,其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另因自胡适以来,“红学界”已经达成共识,《红楼梦》乃是曹雪芹的“自序传”,故读《红楼梦》,或许才是了解曹雪芹的最佳途径。
刘鹗
晚清文学家、金石专家,原名孟鹏,字云博,后更名为鹗,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人。自幼聪颖,对数学、医学等都有研究。在金石方面,他搜罗龟甲,著有《铁云藏龟》一书,是研究甲骨文的重要文献。就目前所见的资料来看,《老残游记》是他唯一的一部小说创作。这部作品在中国的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此外,《〈老残游记〉初编自序》、《〈老残游记〉二编自序》以及《老残游记》初编卷一至卷十七的评语,是重要的小说理论资料。就作品来看,《老残游记》以江湖医生老残的游历为线索,反映了晚清的某些社会现实。“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老残游记》的世界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社会的缩影。
吴趼人
晚清小说家,名沃尧,又名宝震,字小允,号茧人,后改为趼人,广东南海人。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一生致力于小说创作和报刊编辑。在理论上重视小说的趣味性和移情作用,提倡“寓教育于闲谈”,反对枯燥呆板的说教。他还认为既是小说,也是正史的“辅翼”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在小说技巧上,他强调作品立意与摹绘的传神。其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九命奇冤》等12种,还有短篇小说5种。其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也是作者的代表作品。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通过九死一生(作者的影子)在20年中所见的无数怪现状,描绘了一幅晚清社会的百相图,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