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导 建立健全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制度机制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艺处

人民群众是文艺作品的创作主体,也是文艺作品的消费主体,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是文艺创作的不竭源泉。深入研究文艺创作和生产的规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导,建立健全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制度机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基本内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其内涵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艺创作源于人民

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存在于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之中。人民的创造实践每时每刻都发生着令人感奋的变化,人民的生活舞台每时每刻都产生着五彩斑斓的素材,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是文艺创作的丰厚土壤和源头活水。脱离人民,文艺创作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文艺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走到生活深处,走进人民中间,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哺育自己,从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挖掘素材、提炼主题,在人民的创造实践中进行艺术创造、实现艺术进步。

(二)文艺创作反映人民

一切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艺术作品,从本质上说,都必须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都必须在人民的伟大中获得艺术的伟大。恩格斯在1847年发表的《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中批评了当时的文学家不是在现实世界中生活和创作,而是“漂浮在云雾中”,沉溺于“固有的小资产阶级的幻想”,他倡导要“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和革命的无产者”。因此,包括社会主义文艺在内的一切进步的文艺创作都应把人民作为文艺的表现主体,讴歌如火如荼的宏伟时代,反映波澜壮阔的历史现实,深刻生动地表现人民群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展示人民的精神风貌。

(三)文艺创作为了人民

关注人民命运,赞颂人民奋斗,激励人民前进,是我国进步文艺的优秀传统。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和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关心群众疾苦,体察人民愿望,把握群众需求,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创造,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二为”方向和“三贴近”原则,充分发挥艺术作品的重要社会功能和作用,把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放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上来。

二、当前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的导向因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我们党的文艺工作方针既体现传承性又富有时代性的内在特征,是对“双百”方针、“二为”方向、“三贴近”原则的具体化和指向化。在对宁夏知名艺术家和基层文化工作者的问卷调查中,比较集中的观点认为,目前影响文艺创作导向的因素集中在四个方面:赞成群众需求导向的占35%,赞成市场导向的占40%,赞成形势政策导向的占17%,赞成创作者价值导向的占8%。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对创作导向因素进行结构分析。

(一)人民群众的需求

这一导向强调为人民群众创作出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是文艺创作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和必然内涵,也可称之为“实现文化民主”。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层次变革,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日趋旺盛和多元。一方面,文艺创作空前繁荣,多种题材、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满足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以电影、电视剧为例,2011年,全国创作完成的电视剧共计469部14942集,稳居世界第一;动画片435部26万分钟,跃居世界首位;电影791部,居世界第三。一边是产能的严重过剩,大量剧集滞播、难播。一边是优秀作品难觅,题材过度同质化、扎堆播出。如近年来都市家庭剧泛滥、抗日剧夸张雷人等现象异常突出。另一方面,高雅艺术和传统戏曲备受冷落。一些明星大腕开个演唱会(甚至是假唱)就可以引得大批年轻人趋之若鹜。而京剧、昆曲、歌剧、民乐等高雅艺术却“门庭冷落鞍马稀”。这需要客观认识到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参差不齐的现状,科学把握当下文艺创作中主动对接与被迫接受的关系,以丰富的文化内容和新颖多元的文化体裁提升作品的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

(二)市场的选择

这一导向强调为特定文化消费群体量身定做的文艺作品,追求票房和收视率(点击率)的最大效益,是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科技等融合发展的产物。在问卷调查中,完全赞成市场导向的占47%,毁誉参半的占25%,提出应加强调控引导的占19%,不好说的占5%。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文艺创作面向市场、面向群众的趋势更为紧迫。经过多年的市场经济洗礼和文化体制改革,文艺作品的分众化、类型化、快餐化、无厘头化倾向更加明显,一些特定人群已经习惯了通过市场来购买自身所需的文化产品。一方面,文化市场的空前繁荣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艺作品的经济价值被不断挖掘和放大,文化创意空间被无限延展,文艺作品涌现出一大批原创作品,文艺人才对社会贡献的价值尺度被广泛认同并屡屡刷新,文化产业也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标去培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中奠定了文化的重要地位,产生了一大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文艺作品。如电影《画皮》《泰囧》《西游降魔篇》等接连刷新华语片的票房纪录,中国作家莫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在世界范围产生巨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文艺创作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出现了过度娱乐化、低俗化、恶搞化的倾向,一些文艺作品一味迎合市场,不追求思想深度和艺术质量,只考虑吸引眼球、制造轰动效应,甚至出现毁三观、无下限、抄袭媚俗之风盛行,严重破坏了文化生态,直接导致了主流文化传播乏力,精英文化影响式微,大众文化导向偏离的趋势,在精神文化领域出现了多种价值观博弈与融合的文化语境,也动摇了主流价值的权威和信仰的根基,消解了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道德滑坡、信仰缺失、调侃主流、烦躁焦虑成为一种社会病。因此,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既有利于在与市场导向的碰撞中矫正文化失衡、恢复和重建良好的文化自信,也有利于在不同文化价值取向碰撞中凸显主流价值的引领,培育与增强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文化自觉;还有利于在市场导向下的多元文化形态交叉与融通中传播先进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引导大众文化,提升社会成员的文化素养,树立与塑造文化自强的信念。

(三)创作主体的影响

这一导向强调文艺作品的主观能动和价值取向,充分尊重文艺创作规律,彰显精英文化立场。总体上看,关注人民命运、反映人民心声、激励人民前进,是一切进步文艺作品的共同特征。文学家、艺术家和广大文艺工作者是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的主力军,他们以专业的艺术素养、高超的艺术感知力和丰富的创作经验,对繁荣我国文艺创作做了积极贡献,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生产创作格局,一大批具有时代精神和艺术魅力的精品力作不断推出,一些新题材、新形式和运用新技术表现手法的优秀作品在争议和碰撞中不断脱颖而出,极大地丰富了文艺作品市场。如韩寒、郭敬明的“另类写作”,杨丽萍的原生态舞蹈,赵本山的独特语言系统的小品等。另外,一些文艺创作者因个人思想空间和艺术视域的局限,使脱离人民群众、脱离现实生活、媚权媚钱媚俗或短平快的文艺作品充斥市场;一些人缺乏精雕细刻的耐性和“十年磨一剑”的艺术坚守和执着,这种浮躁心理导致急功近利,作品粗制滥造;许多文艺作品不接地气,没有灵气,没有朝气,成为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一些人戏说历史、恶搞历史、无限“穿越”,让文化艺术变得荒诞不经,令人难辨真假、是非不分;一些人固执己见、闭门造车,无视人民群众需求,完全按照个人好恶生产创作,缺乏社会责任,无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形势政策导向

这一导向强调文艺作品的意识形态属性,通过文艺作品的规划、策划选题、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等,政府部门承担着资助人的角色,体现出鲜明的“文化福利”色彩。文章合为时而著,合为事而作。文以载道自古是文艺创作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下中国文学艺术家的共同精神追求。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跟时代,凝聚力量,鼓舞人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挥毫泼墨,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激情放歌,是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一方面,围绕重要节会、重大活动及重要决策,一批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体现时代精神、社会正气和民族品格的文艺作品应运而生,起到了正本清源、引领风尚、教育人民、凝聚人心、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引导人们积极参与有益的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还有利于传递正能量,抑制和克服负面的社会心态,化解社会矛盾,使文艺作品成为抚慰心灵、和谐人心的精神家园;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与认同,引领社会思潮,巩固社会思想道德基础。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主旋律题材的文艺作品过于强调社会效益,创作形式呆板、手法生硬,内容过于严肃,人物形象多高大全,难以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开拓市场步履维艰。在问卷调查中,被访者普遍反映要建立健全文艺作品立项评审和扶持项目招标投标制度,防止长官意志和拍脑门上马,尽量避免“基本投资是政府,基本观众是领导,基本目标是评奖,基本归宿是仓库”的怪圈,从根本上杜绝公共财政资助生产文化垃圾。

三、宁夏文艺创作的现状和问题

(一)宁夏文艺创作的亮点和经验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宁夏文学、舞台剧目和影视剧(含专题片)创作生产取得了长足进展,作品数量是“十五”期间的2倍多,剧目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文学、舞台剧和影视创作均有亮点。

1.文学创作成绩喜人。经过老、中、青三代作家近20年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劳作,宁夏文学在中国文坛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以张贤亮等为代表的作家群的形成,使宁夏文学逐渐由西北边远之地走向全国文坛。伴随着宁夏“三棵树”和“新三棵树”的相继被推出。宁夏青年作家多次获得国家级文学大奖,石舒清以短篇小说《清水里的刀子》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郭文斌以短篇小说《吉祥如意》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金瓯、石舒清、郎伟、李进祥4人先后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2.特色舞台剧创作给力。近年来,宁夏舞台剧创作成绩突出,各剧种分别推出许多颇有影响的精品力作。宁夏歌舞剧院的《花儿》荣获第十二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银川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的《月上贺兰》获得第十三届“文华大奖特别奖”、中国文联第七届“荷花奖”舞剧诗铜奖,宁夏银川话剧团的话剧《铁杆庄稼》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以及纪念中国话剧一百年特殊贡献奖,宁夏秦腔剧院的《庄妃与多尔衮》获得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金奖。柳萍获得2010年度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 ——文华表演奖,侯艳继柳萍、张晓琴、李小雄之后,成为第四个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宁夏演员。另外,宁夏京剧院推出《海上生明月》,中卫市的大型花儿歌舞剧《回乡婚礼》等作品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3.影视创作蓄势发力。宁夏电影集团通过改制,获得了发展生机,先后成功投拍了《英雄无语》《冯志远》《同心》《撑起生命的蓝天》等十几部电影、电视剧精品。电影《画皮》创2.5亿元票房收入,在当年中国票房排名第二,缔造了“小厂拍大片”的业界传奇。3D魔幻巨制《画皮Ⅱ》自上映以后连破票房纪录。

总结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的成功经验主要有: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真实记录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和辉煌业绩;弘扬主旋律,歌颂真善美,生产更多更好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作品。

(二)宁夏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存在的问题

文艺作品创作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不断提高的审美水平之间的不平衡是当前宁夏文艺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信息时代和互联网时代,面对国内外高科技、高超制作水平、先进管理理念支撑的文化产品的冲击,宁夏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文化发展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1.文艺作品数量少、制作水平低、门类不全。受制于经济不发达、人口少的劣势,宁夏的文艺作品数量较少,难以在多中选优、优中选精,一些艺术门类因市场局限,不断萎缩,甚至濒临绝境。比如,宁夏坐唱作为一种宁夏土生土长的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曲艺形式,这是人无我有的地方特色。但是,该项曲艺目前传承乏力,前景堪忧。

2.资金投入不足,市场化运作乏力。在国际国内文化软实力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一些文艺作品动辄投入上亿元,制作经费、营销费用居高不下,宁夏在多个层面的竞争中都处于劣势。

3.人才匮乏,梯队断档,创作队伍气虚体弱。由于受经济大潮冲击,部分艺术门类人才接续出现问题。一些老艺术家逐渐退休,中青年文艺人才“青黄不接”,后续乏力。文艺人才流失情况非常严重,文艺创作生态日渐恶化。先前是“孔雀东南飞”,如今麻雀也要东南飞。宁夏的文艺院团留不住人才且不说,到本区高校艺术专业招录毕业生也非常困难,优秀的艺术专业毕业生更愿意到条件好待、遇高的省区就业。至于延揽外地高精尖人才更无从谈起。如此一来,无论是领军人才、拔尖人才,还是普通创作人才都严重缺乏。

4.文化市场“营养”不足,发育不良。旧的文化体制造成部分文艺创作单位习惯于被政府包养,生产创作活力不足,生产出来的文艺作品得不到群众认可,没有市场竞争力,只能靠政府包销。政府赠文化多,群众掏钱买文化少。有些文艺演出只为政务活动和商务活动捧场,如果不赠票、不组织观众,根本没人看。有些书籍的作者是第一读者也是最后读者。长此以往,群众被动免费接受了低质文化产品后并不买账,政府反成为群众很不待见的“文化保姆”。

5.缺乏有一定规模实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文化企业。大多数文艺创作呈松散型、个体化的自由创作,整个流程配套不全、政策无从保障,宏观操控和集约化发展乏力,无法打造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市场主体和强势文化品牌。

四、加强对文艺作品创作引导的意见和建议

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制度,实质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创作价值转型,不是将以人民为中心简单地理解为自上而下的文化权利赋予,而是将其理解为功能和定位的深化与拓展,从获得政府认可的行政起点向公众认可的满意度价值取向转变。文艺作品需要引领时代,关注当下,聚焦民生。文艺作品内涵只有体现当前时代最富普通意义的价值取向、精神实质、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它才会被人民所关注所记忆,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最迫切最期待的文化需求。

(一)以人民为核心,增强资助文化项目的吸引力

坚持规划先行是实施文艺作品创作引导的重要手段。一是制定重点文艺项目管理办法。引导有关单位和个人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中心开展文艺项目选题,创作文艺作品,重点扶持一批导向正确、选题精准、有一定市场潜力的文艺作品。二是建立重点文艺创作项目招投标办法。规范评审程序,拓展文艺项目参与层面,借助各种资源,共同培育文艺精品,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建立文艺项目扶持机制。通过建立上述两个管理办法,给予一批文艺项目资金扶持,可以准确把握全区文艺项目选题情况,真正做到“策划一批、生产一批、打磨一批、储备一批”,为推进文艺创作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二)以人民参与度为根基,提升群众对文艺作品的认可度

文艺创作要有科学的评价标准,尤其是大型文艺项目决策,要向专家请教,向群众问计,然后把专家评审和群众评价有机结合。专家评审制度已实施多年,但在许多情况下受制于行政干预及其他因素,其效果不尽如人意,评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遭到质疑。主要领导和主管部门在文艺项目决策上不能不作为也不能乱作为,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更不能包办一切。要尊重艺术规律,尊重专家和群众意见,不能拍脑门。邀请部分群众参与项目评审,可以先期了解文艺项目的群众认可度,提高项目评审的公开透明度,提高公信力。另外,让文化消费者提前介入文艺作品和项目评审,对文艺作品的市场前景判断有一定的前瞻作用。

(三)以人民满意为追求,增强文艺作品评奖的公信力

一是加大对优秀文艺作品的奖励力度。对获得国家重要奖项的文艺作品予以配套奖励,调动全社会参与文艺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前文艺作品评奖过多过滥,官方的和民间的名目繁多,鱼龙混杂;评奖过程中暗箱操作,“圈子”较劲、门派平衡,优亲厚友、门生故吏、内定贿评等多为群众所诟病,建立完善、公开、公正、公平的文艺作品评奖机制势在必行。二是对经济效益好、群众满意程度高的文艺作品予以奖励,进一步推动文艺作品建立市场导向的体制机制。三是通过奖励制度的建立,进一步规范票房、收视收听率、点击率、发行量等市场量化指标,加大全社会的监督力度,形成客观、全面、公开、公平、公正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通过改进评奖办法,提高权威性和公信度,真正让所有文艺工作者平等地享有出彩机会。四是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壮大文艺评论队伍,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高公信力的文艺评论家队伍,用有权威和影响的文艺评论引导文艺创作。

(四)以人民群众的关切问题为契机,实施主旋律文艺作品和优秀民族文艺作品保护工程

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一批主旋律文艺作品、反映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以及一些少数民族原生态的文艺作品由于受到国外文艺作品和一些过度娱乐化文艺作品的冲击,游离于市场之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少年的作用被弱化,优秀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面临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成为人民群众关注和争论的焦点,要实施主旋律文艺作品和优秀民族文艺作品保护工程,给这类作品一个孵化羽化和升华提升的保护期。重点扶持一批主旋律文艺作品和优秀民族文艺作品,给予一定资金资助。邀请一批著名作家、导演、编剧、演员,参与此类作品的创作、生产、演出和营销。在央视和各省区市卫视黄金时段,电影院线黄金时间重点保障这一类作品的播出。加大文化交流力度,重点安排这类作品的全国交流演出和采取播出权互换等形式,确保其市场占有率和话语权。

(五)以培育人民群众文化消费为动力,形成健康、文明、高尚的文化消费方式

在文艺产品供给上要坚持正面宣传和引导,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促进形成全社会崇尚公平正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消费方式。完善政府补贴向社会提供低价文化产品机制,探索建立面向终端消费者的文化消费补贴机制,引导群众提高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中的比重。拓展艺术培训、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与文化相结合的服务性消费,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市场。

(六)以培养人民艺术家为抓手,加强文艺人才创作队伍建设

一是通过各种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为文艺创作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二是采取项目制、聘用制、合作制等多种方式,突破地域、身份、编制等限制,吸引延揽拔尖人才合力攻关、互利共赢。尤其是要改变基层文化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干不了的老同志退不了,能干的新人进不来,文艺工作无人做的现状。三是坚持和完善青年创作人才签约制度,将范围由文学扩展至美术、书法、音乐、戏剧、影视等各个艺术门类。四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设重视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土壤和环境,营造从上到下积极参与文艺创作的浓厚氛围。

作为我们党的一项文艺指导方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仍在持续探索之中,我们相信,这种理念必将成为广大文学艺术家创作生活中一种自然而然、习之不察的惯性方式,真正做到尊重人民的创作精神,了解人民的文化诉求,引导人民的文化热情,提升人民的文化素养,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我们更期待,在国际文化交流交锋交融、中国传统文化与区域特色文化的碰撞中,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同时,会有更多的文学艺术更加关注人性的共同点,深入思考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产出为国际国内共同追捧的经典传世作品,在追逐中国梦的征程中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