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心理学史前史(1)
- 弗洛伊德的尾巴:心理学极简史
- 肖戈
- 3618字
- 2016-02-15 17:46:28
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最早发现神经病的希波克拉底
——心理疾病初体验
早在有文字记录之初,人类就已经开始关注自身的心理活动,最早如各种巫术与原始宗教,其后如中国的先秦诸子、印度的佛教以及西方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等,都对人类心理学有过种种论述。之后,随着欧洲的文艺复兴,哥白尼、伽里略、牛顿、达尔文等许多科学家的重大发现,为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作为一门科学,心理学却只有百余年的历史。
对于科学这个词语,所有人都不陌生,但“科学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却很难回答。
词典中对于科学的解释是:“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这就是说,科学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它必须是普遍真理。
二、系统化和公式化。
一个色盲宣称这个世界是黑白两色的,这不是科学,因为那仅仅是他自己眼中的世界,不是普遍真理。
一个古人通过冥想,突然悟出宇宙的起源来自于一场大爆炸,他虽然找到了真理,但也不能将他的发现称为科学,因为他无法系统地解释自己的发现。
所以,一门学问想要成为科学,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无数人发现真理、总结经验、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科学才算成立。心理学也是如此。
人类从何时开始发现心理?这恐怕要追溯到很远的过去。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远古时代,人类还没有文字,甚至没有语言。一天,有一个原始人从远处跑来,手指身后,满脸惊惧。他的同伴见状,马上意识到有什么危险的东西来了,于是便纷纷择路而逃……
显然,这种在原始时代经常发生的事件中包含了心理学的影子——人们从他人的表情中,看出了对方的情绪(心理),并随之做出反应。这不就是当下很火的一个心理学分支——读心术吗?
所以说:心理学就像一件人类从出生开始就握在手里的工具,从古至今我们一直在使用它,尤其是那些所谓的成功者,使用起来更是得心应手。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庞勒(Gustave Le Bon)在《乌合之众》中曾说:“古往今来的伟大人物,包括一切帝国的建立者、杰出政治家、领袖,甚至说得平庸一点,一群人中的小头目,都是不自觉的心理学家,他们对于群体性格有着出自本能但往往非常准确的了解。”
虽然人们都自觉不自觉地使用着心理学,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却对它缺乏关注,甚至忽视它的存在。其实,这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理——对于个体已有经验的事物,往往缺乏主动关注的动力。(关于这种心理的发现和研究,我们将会在后面的内容中详细描述)
与使用心理学相比,人类研究心理学要晚得多(但也是2500年前的事情了)。不过,那时的心理学并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而是寄生在哲学、宗教、医学,甚至是数学等其他科学的羽翼之下。
现在,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公元前3000年的古希腊,看看心理学在当时的模样。
这个时期的古希腊被称为“青铜时代”,完全是男人社会:所有的男人都是士兵,为战斗而生。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的心理也会因环境而发生变化——人类有追求长寿、惧怕死亡的本能,但是在古希腊,人们更愿意在战争中建立功勋和荣耀,即便战死,也心甘情愿。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神问阿喀琉斯:“你愿意长寿而平静地颐养天年,还是愿意短暂而辉煌地度过此生?”
阿克琉斯回答:“我愿意在战斗中赢得短暂但荣耀的生命!”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和道德认知。时间到了公元前700年,此时的古希腊开始出现大大小小的城邦,进入了城邦时代。希腊土地上的每一个城邦,其实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小型的王国。城邦不受国王的统治,而是由城市中的公民共同管理。由于每个人都有发言权,所以每个人都是思考者,古希腊的学术风潮就此开始。
到了公元前500年,希腊城邦更加繁荣。而这一时期,地处亚洲西部、今日之伊朗一带的波斯帝国也正处于兴盛时期。两个文明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
从实力上来讲,波斯帝国更胜一筹,因此他们经常主动发起战争。而希腊人则依靠着英雄主义和聪明才智一次次抵挡住了敌人的进攻。
在当时,东西方既有冲突,也有文化的融合。希腊学者们的视野更加宽阔,并创造出了辉煌的文明。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诞生了无数耳熟能详的先贤学者:希波克拉底、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这些人点亮了心理学的第一把火焰。
公元130年,古希腊出了一位伟大的医学家——盖伦。此人留下了极为庞大的生理学思想体系,他的思想甚至对1500年后的生物学家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他是一位在科学上非常超前的人。
盖伦写过一本书,名字叫《论灵魂的激情与谬误》,书中描述了诊断各种“灵魂疾病”的方法,其实所谓的灵魂疾病大体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心理疾病。
在盖伦的理论中,灵魂疾病是由愤怒、恐惧、悲伤等不被理性控制的消极心理造成的。他断言,人类社会需要有一些专业人员来帮助人们解开心理上的症结。这个判断为后世的心理诊疗事业提供了理论依据。盖伦对于心理学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不过,在他之前,还有一位“神医”,贡献更大。此人就是希波克拉底。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of Cos,约生于公元前460年,卒年不详)对忧郁症、狂躁症、产后抑郁症、恐惧症、偏执狂和歇斯底里症都做出了清晰的描述。其中,他认为歇斯底里症是由女性的子宫移位造成的——子宫在肚子里乱窜,所以影响了人的情绪和生理机能……现在看来,这无疑是错误的。但是西方人直到19世纪中期还认为它是正确的,直到弗洛伊德提出不同观点之后,才打破了这种认识。这是后话了。
希波克拉底的一些理论,甚至在今天都有一定的影响。例如,他认为“体液”可以影响人类的心理和性格,并以此将人的性格分为四种——黑胆汁质、黄胆汁质、黏液质、多血质。黑胆汁多的人倔强,黄胆汁多的人易怒,黏液多的人安静,血液多的人乐观。
如今,虽然人们不会认为体液能够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心理,但是希波克拉底所创造的这个词汇,却被人们广泛接受,成了形容性格的代名词,比如一个人如果比较乐观,人们会说这个人有些“多血质”。
作为第一个清晰地描述心理学现象的古代人,希波克拉底可以说是“古代心理学之父”。历史上有关希氏之轶闻非常多。
有人说,希波克拉底有起死回生的医术。古代雅典曾经爆发过一次大瘟疫。希波克拉底为了消除这场瘟疫,在雅典城内纵火,说是可以消毒。然后再加上其他的治疗手段,希波克拉底靠一人之力就消灭了整场瘟疫。
在传说中,希波克拉底是一个智者的形象。有一天,希波克拉底在街上看到一个人突然跌倒在地上,嘴里还吐着白沫。周围的人都惊慌失措地大喊:这个人中邪啦,快去请巫师来。这时候有一个僧侣从这里经过,说道:“这个人是因为做了错事,所以被神惩罚,快把他抬到庙里来,向神请罪。”
此时,希波克拉底走上前去,喝道:“根本不是中邪,而是得了癫痫病。把他送到庙里也治不好他的病。”
僧侣很不满意地说道:“你懂什么?别惹恼了神,连你一块收拾了。”希波克拉底则回答道:“他脑子有病,你的脑子看来也有病。”
希波克拉底:世界上实际上只有两件事情,去了解一件事情和坚信别人已经知道的事情。去了解一件事情即所谓科学,而坚信别人已经了解的某件事情是无知。
没事儿找抽
——苏格拉底: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奠基人
与医学界一样,哲学界也在很久以前就开始关注人的心理。
生活在公元前400年的苏格拉底(Socrates,约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此人有些“痴狂”,经常在大街上、市场上逮住一个路人问人家一些像“什么是真理”“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勇气”这种“没事儿找抽”的问题。如果被提问的人没有因此认为他是个神经病而逃掉,并认真回答了他的问题的话,他就会指出人家答案中逻辑上的错误,进而批评对方的回答是浅薄或不充分的。虽然这位大哲学家的批评大部分是正确的,但是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苏格拉底确实是个不会好好聊天的人。
在苏格拉底那个年代,“不会好好聊天”的后果很严重,70岁时,国民们厌烦了苏格拉底的行为,指控他破坏国家信仰、腐化青年,苏格拉底不得不在501位陪审员面前接受审判,结果,大部分陪审员认为他有罪——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
虽然不被人们所接受,但是苏格拉底在学术史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对于心理学而言,苏格拉底最大的贡献是设计出了一套“对话模式”,用问答的方式来唤醒他人内心的“正能量”。他的这种方法被同时代的“安梯丰”(古希腊演说家、政治家)所采纳,用来治疗那些遭遇不幸的忧郁症患者。
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与老师相比,柏拉图更加重视心理研究。
柏拉图认为,人的意识世界分为两个部分——感觉和推理。
感觉的这部分是很不靠谱的,经常把人指引到错误的方向上。而推理的这部分,则能够帮助人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那些善于推理的人,是天生的优秀人物,他们理应处于领导位置上。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提出:应该让哲学家成为这个世界的统治者,因为哲学家是最理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