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执著的追求——序《走在乡愁的路上》
- 阅读留言(绿地文学丛书)
- 高耀山
- 1821字
- 2016-02-25 11:20:40
2004年7月19日下午,我刚上班,办公室就走进一个人。我抬头仔细看:是一位高个青年,眉清目秀,面容和善。他仿佛刚从田野里走来,风尘仆仆,手提着一只塑料袋,鼓鼓囊囊装了一摞书稿。
今天气温高达32℃,我这间面向骄阳的屋子被烤晒得如蒸笼一样闷热。高个青年劈头盖脸的汗水,也不去擦,只定定地望着我,欲言又止,显得腼腆而不好意思。我看出来了,他是来投稿的。我让他坐下。经过询问,才弄清了原委:他叫杨贵峰,回族,32岁,是灵武市郝桥教委教师,酷爱文学,参加工作后,坚持业余创作已有七八年时间。写诗写散文也写小说,时有作品见诸报刊,日积月累,成果颇丰。现在挑选出100多篇(首),近20万字,准备出一本集子,书名叫《走在乡愁的路上》。稿子已经送印刷厂,特意来请我为他的新作写篇序言。
杨贵峰言语极少,几乎是我问一句他答一句,我对他的经历和创作情况不甚了了,时间又这么急促,怎能写出一篇序言?我便一再推辞,他却再三恳求。他做人的诚实和创作的执著深深地感动了我,便答应下来。他如释重负,立即站起身,连连说谢,放下塑料袋,告辞出门。我看他整个脊背都被汗水浸湿了,心里倏然涌起一股热流。
说实话,突击为一位素不相识又未读过其作品的业余作者写书序,是件非常冒险的事。然而,既然答应了人家,就不能食言。于是,我马上开始阅读杨贵峰留下的书稿……
《走在乡愁的路上》是一部丰厚的文学专著,选入小说10篇,散文12篇,诗歌77首,数量相当可观。行话说,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其实多数量未必就能产生高质量,但没有一定的数量,想要高质量显然是不行的。杨贵峰深谙此道,因而创作十分投入,非常卖力,不惜大功率输出心血与汗水,终于在较短时间取得如此丰厚的成果。干文学这一行特别辛苦,心情浮躁,怕下气力的人是没多大希望的。作者在《一杯酒》中深有感慨地说,文学创作“需要耐心和毅力……人的身体在写作中饱受磨难,最终可能会油尽灯枯。知道这样的结局还会写作吗?”作者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杨贵峰不仅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毅力,还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吃苦精神,想想,具备了这样的前提条件,还怕创作道路上的曲折坎坷吗!
杨贵峰作品的大部分是写乡土的,即写生他养他的灵武农村生活,即使写城市的,也仅仅是故乡周边的银川、吴忠、灵武等。他把焦点始终对准本乡本土,紧紧抓住他熟悉的人和事,山与水,景与物,读他的作品,不仅有一种亲切感,更有一股泥土味与瓜果般的芳香。作者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爱,浓浓的情,《故乡赞》一文,激情满怀,酣畅淋漓地赞美了家乡的山水风物,草木禽兽,并发出至纯至真的呼喊:“啊,这就是我热恋着的土地,我生命的源头,生活的乐土,灵魂的归宿……”他写故乡到了爱屋及乌的程度,甚至不惜以大量篇幅去写猫狗鸡鸭雀,瓜果桃李枣等不起眼的小东西。无疑是故土赋予了杨贵峰的文学生命。这些作品让我看到了一个站立在田园故土上的本色的青年作者,他与那些高高在上,双脚不沾泥土的时尚作家截然不同。
综览全书,我还发现,杨贵峰的作品虽然也有揭露和批判,也写乡村的弱势群体,写他们的苦难和呻吟,心灵的苍白,甚至写社会中的黑暗,但他没有停留在忧愁悲观或愤世嫉俗的层面上,而是持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态度,他能看到生活的主流与本质,鼓励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清醒而勇敢地去追求真善美。如《门声》,记叙一位清洁女工在酷热的中午清扫街道时,“轻轻扬起的尘土惹恼了商店的老板娘,恶言秽语便劈头盖脸而来……”作者“对这样的行为愤恨不已,想到妻子难免也会有这样的遭遇……”但他却没有去为妻子打抱不平,以牙还牙,而是用宽厚的“胸怀把她温暖,用挚爱慰平她心中的伤痕,因为她早已把这个城市清理得一尘不染,支撑起你家庭的大半边天。”作者的心中充满阳光,他坚信:“人世间的黑暗和丑陋/浮躁、脆弱、压抑/必将彻底暴露在阳光下/接受光明的审判!”(《说“黑”字》)
面对五彩绚丽的新生活的霓虹,杨贵峰有自己的选择与追求:坚守故土,勤奋耕耘。这种耐得寂寞耐得辛苦耐得名利的精神难能可贵。毋庸置疑,写故土可以毕其一生。但千万要清醒要警惕,切不可总是在自己那方小天地里转悠,切不可总是那样小情小调的宣泄。一定要有突破超越意识,即超越乡土,超越自己。这就要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生活的激流中,感触时代的脉搏,感觉社会的体温,关注人民的苦乐,力求自己的作品视野开阔些,题材丰富些,寓意深刻些,尽快从“乡土化”走向“社会化”。
(2004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