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师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滞后
虽然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中小学教师,但是长期以来高校与中小学的关系普遍比较疏远。目前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多数是在临近实习前才落实实习点,缺乏固定的教育实习基地。许多中学特别是重点中学因考虑自身的教学质量与升学压力等各种因素,认为教育实习会打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学校教学质量,所以对教育实习并不欢迎,甚至有些学校拒绝接受师范院校的实习生。这就给师范院校落实学生的实习点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对策:①选择具有示范性、辐射范围大的县城中小学或农村学校作为高师教育实习与接受实习学校校本培训相整合的实习基地。一般而言,县城中小学、乡中心学校或农村实验学校具有一定的办学规模,有较好的地理环境,并且往往是市县教育局延伸到的教育管理机构,乡中心学校或农村实验学校肩负着积极统筹、主动协调所在乡各中小学校的发展任务,无论是办学理念还是教师队伍、教育质量等在当地都名列前茅。选择县城中小学、乡中心学校或农村实验学校作为整合的实习基地,一方面可以保证较强的师资力量,能有效指导教育实习和增强校本培训的效果,另一方面对当地学校具有引领与示范作用。为此,高师院校应该重视实习基地的选择,积极配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实习学校共同建设实习基地,不断提升实习基地的办学水平,大力改善或配备现代化教育设备和各种教师培训教材,有计划地培训教师,使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不离岗,不但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也使实习基地学校发挥更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②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形成校本培训的品牌与特色。校本培训就应该以解决问题为基本指向,偏离这一指向就不能真正对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反而有可能使学校和教师无谓地耗费精力与财力,对校本培训产生抵触情绪。“问题”既可以来源于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或困惑,也可以是学校和教师在发展中提出的新设想。高师院校应该帮助教育实习学校与教师分清问题类别,透析问题本质,抓准主要问题,并据此有针对性地拟定培训主题与计划,提高校本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地方高师教育实习与县城中小学、农村学校校本培训的整合,不仅是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的新尝试,也是地方高师院校为当地社会服务的创新模式,更是建设和优化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有效举措,应当成为地方高师院校与农村教育发展中值得思考、探究的教育改革模式。
四、实习实训指导不力,管理比较松懈
由于我国教育实习是由高师院校单方面负责,缺乏与实习学校的合作关系,这一方面导致中小学教师主观上对高师实习缺乏积极性和合作精神,难以给实习生提供较充分的实践锻炼和有效的指导;许多高校教师不愿意带师范生见习与实习,即使勉强为之,也是敷衍了事;在教育实习中缺乏教法技能的示范意识和指导意识,重教不重法,不少高师教师对现代教育知识、技术、手段缺乏认识和必要的装备;并且,由于实习目标和任务比较模糊,对实习内容缺乏明确的指导、细化的考核,客观上给实习的组织、管理与评价带来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不利于实习环节中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监督与管理,一些学校的实习流于形式。特别是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更加大了实习的难度,有些学校为了学生的自主择业和管理的方便,于是就有了“放羊式”撒手不管的实习方式。最近几年,很少见高校教师带师范生到中小学校见习或实习,相当数量的高师院校毕业生自己联系学校实习,而且时间很短,多数只在实习表上盖上所联系学校的印章就扬长而去了,效果可想而知。
对策:高师院校应当帮助实习生寻找教育理想与基础教育实际之间的结合点,加强对实习生的引导与管理。当代大学生应该说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策略,希望在教育实习中将自己宏伟的教育蓝图变为现实。如许多高师实习生具有很强的人文主义意识,教学中不仅重视知识传授,而且注重行为引导、说服教育、人格培养,体现了对学生个性、人性的尊重。但他们缺乏对基础教育实际的深入了解,在教育教学中易出现注重能力忽视知识、注重创造忽视基础、注重学生权利忽视学生义务、注重学生自由忽视学生纪律等现象。如果不加以引导和纠正,教育实习就可能形成“乱班”或学生知识点的严重缺陷,会使班级组织纪律涣散、学生学习成绩落后。因此,要引导实习生深入了解基础教育的要求与实际,明确基础教育的核心是学生人格、基本素养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教育,学生能力必须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之上,学生人格、基本素养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帮助实习生寻找教育理想与基础教育实际的结合点,使教育实践闪耀着教育理想的光芒,从而使实习生在实习基地得到充分锻炼,提高实习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情感与职业能力。同时,应该不断用先进文化去影响和引领实习基地甚至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不断提高实习基地的办学水准。
五、实习生教育理论欠缺、教育教学技能不高
学科教学论和师范类教育课程的关系处理存在着新的问题。学科教学论和其他课程体系成了两个互不沟通的模块,各自为阵,尤其和师范性质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联系。一般《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在探究理论上总能走在时代的前沿,然而,从大学各个院系的学科设置来看,多数的学科教学论都设置在相关院系,而这些院系和教育学院,和基础教育原理性质的改革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另外,高等师范院校专业课程体系中虽然含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学科教学论等一系列适合于学生从事未来教育工作的课程,但高师实习生往往没有熟练掌握教育理论、教育技能和教育艺术,把课堂上所学到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知识束之高阁。在教育实习过程中,高师实习生普遍表现在课堂安排不合理,教学方法运用不恰当,教学缺少启发性,重教不重法,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缺乏运用。有的甚至照本宣科,根本没有注意学生的听课情况,就更谈不上师生互动了。从而造成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课堂教学效果欠佳。
对策:加强学科教学论和其他课程体系的相互沟通,尤其加强和师范性质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联系,使各门课程同步发展,全面培养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参与实习三方各自的目标与任务规定都要明确而具体,强调师范生理论学习与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及应用,注重实习小组的研讨与信息交流,引导师范生对自己所学与所教进行反思,培养师范生反思性教学的意识,引领他们在理论和实践的不断融合与互动中,自觉走上“经验+反思”的发展之路,使师范生在专业方面、教育理论、教学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六、高师教育、教育实习和新课程改革未能和谐发展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面临的职业选择,第一位都是中小学教师,但是在进行理论学习的时候,这种职业的预备却往往不足。而这其中最大的不足是面对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茫然不知所措。当前,我国高师课程改革和中小学课程改革都正在进行,都各有成就,但却是各行其是,缺少沟通,未能同步进行。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除了几所直接承担教育部任务的重点师范院校外,其他地方师范院校参与力度不大,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也没有在相关的高校和院系得到应有的宣传。有些大学教授对学科《课程标准》不甚了解。教师不了解的必然后果就是,即将走进课堂的准教师也无法了解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当然就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实际上,新课程改革是一次课程权力的再分配,就是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的权力增加了,任务更重了。新课程改革提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三级课程管理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力部分下放给了学校和教师,从而使课程开发不再仅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教师也不再是课程产品的被动“用户”,而是课程产品的决策者、生产者、创造者、评价者和管理者。教师专业化是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最直接要求。在理念上,要求教师将教育的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相结合,改变以往过于强调灌输、教师主导和书本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但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实习模式,却制约了实习生对教育改革的熟悉和理解,自然也无法运用于教学。
对策:高师院校应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宣传,结合高等教育改革,让师范生熟悉和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与理念,使他们掌握一些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
七、当前教育实习评价存在问题
尽管有集中实习、分散实习、定岗实习等不同的实习模式,但要查阅有关教育实习评价情况,目前我国高师院校普遍采用的是一种较“省事”的方法,即针对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教育调查实习、实习态度这些内容设置定量评价标准,各项按一定的权重,由实习学校指导教师或高校指导教师分别给出分数或等级,同时辅以指导教师的评语。尽管部分高校实习标准内容翔实,操作规范,一些研究者也作过努力,使标准更加科学合理以及操作上尽量避免主观因素造成成绩偏差,但我们发现这种评价标准和方法本身存在着诸多问题,并不是很合理。
对策:高师院校应与中小学共同探索教育实习实训模式,探索教育实习实训成绩评价体系,尽可能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每一个师范生的实习实训情况,评价每一届师范生的整体实习实训情况,不断改进方法,促进高师院校有效教育实习的不断发展。
八、当前我国师范生素质不容乐观
教师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概念,是教师各种素养的集合体,是指教师履行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内外品质的总和。它直接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教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等方面。
但是,近几年毕业的部分师范生从教以后基本素质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思想觉悟较低,自由散漫,不愿遵守校纪校规。他们不喜欢教育事业,把教育仅仅当做为生活所迫的一种职业。自己的基本素质存在问题,却不愿认真向他人学习,不是去努力提高自己,还自命清高,目中无人,更为甚者,他们还视忠心耿耿、献身教育的老教师为傻子,不愿同他们为伍。在工作中,他们只是应付着学校的检查,不想把该做的工作做好,不热爱学生,工作不细心,没耐心,没有责任感,缺乏工作积极性和热情,缺乏服务意识。②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对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十分清楚明白,对其他学科知识模糊,使得自己在教学活动中顾此失彼,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误了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的前途。③近几年毕业的部分年轻教师走上讲台照本宣科,对课堂突发事件无能为力,学校宁肯让年龄大的教师继续担任班主任也不敢给他们压担子,否则,一个班几十名学生就会被他们耽误;其他类似于教学研究、课外活动等教育教学工作他们难以胜任。
对策:高师院校在教育教学中,要重视师范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尤其要加强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因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节操观、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等思想观念的内在基础,决定着教师职业活动的方向和态度,对其他素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整体素质的灵魂,是教师素质结构中带有定向意义、动力意义的核心部分。同时,教师的道德素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主导性的影响。教师的劳动是用心灵塑造心灵,用人格造就人格的劳动。
总之,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是高等院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容之一,是将师范生培养成合格教师的有效途径。只有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尤其农村中小学加强合作,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教育实习,进行有效指导,才能进一步推进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生教育改革的共同发展。
(2011年在宁夏师范学院实习年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