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现当代黑非洲文学初探(2)

黑非洲诗歌的内容是很广泛的,自然风光,人民的生活风习、古老的仪式等等,都是诗人们喜爱描写的题材。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人民的政治觉悟日渐提高,黑非洲诗歌中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了革命的题材。到了50年代,黑非洲的进步诗歌获得了深入而广泛的发展。在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的60年代,革命和斗争几乎成了黑非洲诗人们唯一的主题。黑非洲的革命诗歌根植在黑非洲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其最常见的主题是诉说人民的悲惨生活、祖国和民族的苦难命运,揭露帝国主义者和殖民主义者的血腥统治和残酷剥削,反映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斗争以及对光明美好未来的向往。

黑非洲诗歌最鲜明的特征,在于对民族自觉和解放斗争的召唤,环绕着这一基本精神,显示了它在感情、形象、韵律、风格等方面的特点,譬如,它对自然风光的描写是色彩鲜艳而浓烈的,对于英雄人物的讴歌是庄严响亮的,对于祖国爱的抒写是真挚感人的,对于敌人、罪恶的旧日子的揭露、控诉和鞭挞极为尖锐有力,而对正义、光明和新生活的追求和赞扬又极执着、热情、它有的是明朗的画面和粗犷的笔触,深沉的思索和丰富的想象,风景般的热情和火焰似的语言,振奋昂扬的音调和强劲浑厚的生命力。同时,它注意继承自己民族民间文艺的优秀传统,特别是在音乐性和生活气息幽默与讽刺等方面。所有这些,分别表现在不同民族、不同诗人的作品中,构成了黑非洲诗歌的主流,而爱国主义和反帝斗争是它们的灵魂。凡是爱,都洋溢着一种爱祖国、爱民族的伟大情操;凡是憎,都联系着对殖民主义的刻骨仇恨。它已不再是黑奴口头的那种悠长、凄怆的呻吟曲,而是势如刚果河的浩浩荡荡的慷慨高歌,它使敌人听了胆寒,人民为之鼓舞。

在被少数白人种族主义分子统治着的南非,诗歌的创作有着古老的传统。由于南非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共通语言,大部分人都讲英语和南非荷兰语。所以近代的诗歌,也是用两种文字写成的,只有一小部分是用班图语——祖鲁、豪萨、巴苏陀等族的语文写成的。

南非的民族诗人贝·乌·维拉卡泽(1906—1947)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在他的抒情诗里,热情洋溢,充满着对自由的热爱和对祖国的赞美。他的著名长诗《维多利亚大瀑布》,描写大瀑布的气势磅礴,借以反映南非人民的伟大气魄和他们对自由幸福的向往。

南非老诗人泽洛麦(1905—1945)是一位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诗人,他对自己乡土的描写有独到之处。他常常用自己的诗歌,启发非洲人的民族自觉。他的著名长诗《万山谷》就是这样一篇优秀的创作。在这篇诗中,诗人带引你穿过莽莽苍苍的非洲大森林,来到了挺拔在海滨的棕榈树下,饮着清凉的椰汁,时而又和渔人们一道,把渔网撒到河中。在热带的夜幕里,气温还很高,但是经过一天辛勤的劳动,人们的心情是多么的舒畅,你可以闻到花果醉人的香味,还有阵阵的莲花清香,随着微风,向你扑来。通过这些对乡土的抒情描写,使人感到祖国大地的无限美好,引起了人们对她的无限依恋和热爱。可是诗人并未停留在这一点上,他还描绘出残酷的现实,并勾画出了光辉的前景,唤起南非人民心中新的希望,坚定他们对未来的信心。

在《万山谷》这首长诗中,诗人回忆了自己祖国历史上的伟大传统,看到了自己民族光荣的过去,并引以自豪。诗人以感激的心情,歌颂那些为祖国历史写下光辉篇章的人们,歌颂他们的英雄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

几百年来,你遭受掠夺,受尽折磨,

你起来反抗。

你没有把敌人放在眼下。

你开放出了新而又新的花朵。

你歌唱过去光荣的日子,

歌唱生活在万山谷中的黑人英雄,

他们历尽艰苦,进行斗争,

他们捍卫着祖国,

不让她遭到异乡人的压迫。

那些死去的勇敢的人们,

他们的心还在跳动吗?

他们的精神还活着吗?

他们为什么生活?

啊,万山谷啊,只要你存在,

他们的心就在跳动,

他们的精神就永生。

在南非祖鲁族女诗人梅丽·基卡的组诗《自由的呼唤》中,反映了尽管存在着殖民主义者对非洲各民族古老文化传统的蹂躏、诽谤,企图使非洲人民对自己的民族感到自卑,但是,相反的,在非洲人思想中滋长的是越来越多的民族自豪感,而不是“一文不值”的意识。他们要扬眉吐气,要作自己命运的主宰;他们要在各个种族之间寻求一种真正的美——亲近、和谐,并肩作战,赶走那万恶的侵略者,建立和睦美好的民族大家庭。诗人写道:

我——非洲人,

自由的非洲人,

要自由的歌唱和跳舞,

要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信仰。

我们的这种自由,

我们的这种希望,

决不让刽子手扼杀!

还有一些在南非长大的、亲眼看到种族歧视政策的惨无人道而对非洲人寄予深切同情的白人诗人,他们一般用英文写作。他们的诗中表现了他们对勤劳勇敢的黑非洲人民力量的肯定和对他们高尚精神的崇拜。这样的诗人有罗亚·开姆贝拉和普鲁梅尔等。

莫桑比克著名的青年诗人马尔塞林诺·多斯·桑托斯,1929年生在莫桑比克的伦博城。他在故乡上完小学后,去葡萄牙上中学,1951年进入巴黎索邦神学院(即后来的巴黎大学)社会学系读书,后来由于参加反对殖民主义的示威游行被驱逐出境。莫桑比克未独立前,他是葡属殖民地民族组织执行局的总书记,现在是莫桑比克的重要政治活动家。

桑托斯在莫桑比克未独立前,用里利尼尤·米凯亚的笔名写了很多诗,“米凯亚”这个词的意思是“长着尖刺的草”,谁要是拔掉它,就会被刺破手。米凯亚的诗歌的确像他的名字一样尖锐有力。这位诗人善于倾听人民的呼声,用尖锐的笔触来反映人民的苦难和愿望。

桑托斯在1955年发表的长诗《山嘉纳》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感人的黑人形象。诗中描写山嘉纳驾着独木舟顺流而下,一路歌唱着本国人民的高尚品德、悲惨遭遇和对自由的憧憬。诗人最后写道:

山嘉纳的响亮的歌声,

如今成了无数人的歌声,

……

他们一面向前飘荡,一面在高声歌唱:

在大海洋上,

在茅屋顶下,

在星星下面,

在砂地上面,

哦,美丽的莫桑比克呀,

你的儿女们编出的歌声,

正传遍了四面八方!

在这首诗中,情景交融,富有民歌风味,意境、结构也有独到之处,受到人们广泛的欢迎,以致山嘉纳这个名字已经在班图族黑人中间普遍流传。

桑托斯的另一首诗《是种树的时候啦!》是一首很优美的抒情短诗。诗中重叠出现的词句“是种树的时候啦,哦,妈妈,是种树的时候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但究竟种的是什么树呢?到最后才画龙点睛地结题:“为了每个民族的人民,在所有的大路旁,都把自由之树种上!”

在桑托斯的作品中,处处飞溅着诗意的火花。例如在《给我的祖国》中有这样几行:

我们活着——

正像在贫瘠的土壤上

苟延残喘的花朵一样,

但当春天发出最初的召唤,

它们就盛开怒放!

多么确切的比喻,多么浓烈的诗情啊!

诺艾米亚·德·索乌查是第一个莫桑比克女诗人,1927年生在洛伦索-马贵斯。她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写诗,她的作品有《姗巴舞曲》、《让我们的人民自由》等。《姗巴舞曲》是一篇卓越的政治抒情诗。它写的是:在一个披着西方文明虚假外衣的晚会上,忽然大厅里奏起了黑人民族舞曲,它像矛枪刺破了玻璃纸包皮,这时大厅中的一切都在振颤,而周围浮泛着的又是那柔和地照耀着黑人村落和茅舍的月光。我们的女诗人骄傲地指出,“姗巴舞曲的亲切声音啊!这声音揭露了白种人的微笑,而且在舞步的摇摆中,唤醒了几百年来沉睡的巴图克舞的狂暴。”她在诗的结尾写道:

姗巴舞曲的亲切声音啊!

让这声音把那些在英奔艾罗树枝下

沉睡的人民联合起来吧。

让这声音

用亲切音调的语言告诉我的人民:

黑人脚上的铁镣还没有解除,

装载奴隶的海船还在奔驶,

这一切仍然在世界上存在……只是变了一个名字……

这篇情意深长的诗,的确发人深思。今天非洲黑人兄弟确实需要警惕“前门拒狼,后门进虎”。

路易·德·诺罗尼亚是莫桑比克最老的诗人,1909年生于洛伦索一马贵斯,1943年去世。

诺罗尼亚的诗歌是利用古典的十四行诗的形式,表现民族的、现代的内容。他在自己《起来,行动吧!》这样的一些十四行诗中,极大地启发非洲人民的爱国热情。

诺罗尼亚的诗歌表明,在殖民主义者的统治被认为是极为平稳的那些年代,非洲人民就已在向往着为自由而起来斗争。他是莫桑比克诗人中第一个意识到被压迫被奴役人民的悲惨命运的人。

诺罗尼亚的诗歌只是在诗人去世后才得以问世。1950年,由于朋友的努力,他的十四行诗集才在诗人的故乡——洛伦索一马贵斯出版。

诺罗尼亚的诗歌除上面提到的《起来,行动吧!》外,还有《我的诗》、《黄昏》、《不幸》、《暴风雨》、《在码头上》等。

塞内加尔的老诗人比拉戈·狄奥普(1906—)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他是兽医出身,由于业务的需要,他走遍了非洲的穷乡僻壤,和农民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对非洲民间创作有着精深的研究,在自己的诗歌中自然地应用着民间传说中的形象。他编写了两篇民间故事集《阿玛都·库姆巴的故事》和《新故事》,给民间创作做了富有诗意的优美的加工。

列·塞·桑戈尔(1906—)是塞内加尔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重要的政治活动家。他的诗歌具有十分独特的风格。著有诗集《黄昏曲》(1945)、《黑色的祭品》(1948)、《给耐特之歌》(1949)、《埃塞俄比亚之歌》(1956)等。他在1948年编选出版的《黑人和马尔加什法语新诗选》,是黑非洲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长诗《沙卡》(1951)描写十九世纪上半叶南非祖鲁人的天才军事领袖沙卡的伟大形象及其英勇善战的故事,是他的优秀作品之一。

大卫·狄奥普(1927—1960)是塞内加尔最有才华的诗人,1927年生在法国南部的波尔多,父亲是塞内加尔人,母亲是喀麦隆人。狄奥普体弱多病,在法国和西非度过他的童年时代。他擅长写尖锐的政治诗。早期的诗歌简洁而明快,有《苦难的时代》、《反抗暴力》、《受不了啊,穷苦的黑人》等,作品中充满着反抗民族压迫的坚强意志。他在《叛徒》这首诗中,痛心疾首地责骂了那些背叛民族、向西方“文明”投降的非洲人,嘲讽这种人因为“说主人的话语”连眼睛也“变得发蓝”,祖国的太阳在他们“文明的前额角上投射的不是光辉,而是暗影。”诗人最后以无比沉重的语调警告说:

当你在痛苦的、红色的非洲大地上走过的时候,

那时随着你不安的步子的节拍,

你将要肯定的说:

“啊,我多么孤独,

我在这儿多么孤单!”

在1956年出版的诗集《鎚击集》中,共收入他的诗十七首,民族解放的主题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还出现了国际主义的题材。他还有早期的诗五首,收在1948年巴黎出版的《黑人和马尔加什法语新诗选》中,这些诗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非洲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殖民主义斗争蓬勃发展的年代,反映了非洲人民反抗压迫、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气概。狄奥普在1960年因飞机失事,不幸在达喀尔去世。

贝尔纳·布阿·达吉耶(1916—)是象牙海岸(现科特迪瓦共和国)的著名诗人,黑非洲进步文化的重要活动家之一。他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饱受屈辱。参加革命后,坐了16个月的监牢,在牢中写出了第一部富有鲜明的革命性的诗集《昂然直立的非洲》(1950)。后来他研究民间创作,出版了非洲传奇集、童话集等。1956年他又发表了第二部富有抒情味的诗集《时日的交替》。

达吉耶有好些尖锐的政治抒情诗是中国读者所熟悉的。他善于把民歌的手法运用到政治抒情诗中,塑造新的非洲人形象。他的著名作品有《我知道这一点》、《你就是主人》、《我不喜欢》、《我的皮肤黝黑》等。在《我不喜欢》中,诗人以丰富大胆的联想和新颖的艺术手法对西方帝国主义“文明”作了无情的宣判。诗中有这样一节:

我不喜欢钥匙的声响,

看守者们拿着那些钥匙,

他们站在石头牢狱的门边,

坟地就离开这儿不远。

达吉耶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小说家。

安哥拉文学是在战斗中成长的,在十九世纪末安哥拉就出现了像高尔达依罗·德·马泰这样杰出的文化代表人物。他写了不少文学作品,并把祖国的语言用文字固定下来。1948年,安哥拉青年知识分子在罗安达开展了文化运动,提出“让我们显示安哥拉”的口号,出现了不少表现安哥拉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小说和诗歌,1953年,安哥拉开展了“安哥拉新诗人运动”。在斗争中安哥拉的文学发展起来,在战斗的文学中诗歌往往是先行者,安哥拉的诗歌创作也这样。随着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涌现了不少年青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