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阶段·新农业·新探索:宁夏农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郭秉晨主编
- 4046字
- 2021-03-31 06:11:37
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实现在龙头企业带动下的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科一体化,是有效解决农民、农业、农村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和特征,分析和论述了农业推广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农业产业化对农业推广理论和实践的要求。
农业产业化经营下的农业推广与发展
中共十五大提出要积极进行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中共十六大强调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胡锦涛强调,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战略化经营调整的途径,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举措,一定要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全局性、方向性的工作来抓。家庭经营、承包经营和产业化经营的结合,使农户找到新的联合合作的形式,加强了家庭集约化的水平,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形式,是农业、农村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探索的新形式。发展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结构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调整和优化,都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通过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能够带动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避免分散带来的盲目性、趋同性,尤其是有利于结构调整。
发展农业产业化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主体。通过组织农户进行标准化、专业化的生产,充分发挥家庭经营和农村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优势,创造出一批比较有竞争力的名牌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社会化服务体系组成部分的农业推广,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怎样发展、如何发展,将是从事农业推广领域的技术人员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和农业推广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是新生事物,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简明的科学定义。但就各地的实践看,农业产业化的含义大体上可以表述为:以发展增效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化为配置条件,优选农业支柱产品,对支柱产品实施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形成供、产、销一条龙,农、工、贸、科一体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的着眼点是农业,但它的内涵已超出农业,向外延伸到关联的二、三产业,是要把一个农产品开拓为一个有机联系的产业链。同时,它已超出农村,与城市连接为一体,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基础。这是我国现实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客观要求。
现代农业推广是一个把有用信息传递给人们的传播过程,然后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地观点,以便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或技术的一种教育过程。在我国,农业推广就是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原理,采取教育、咨询、开发、服务等干预形式,运用示范、培训、技术指导等方法,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扩散、普及应用到农村、农业、农民中去,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活动。
二、农业产业化有利于促进和推动农业推广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为农业推广创造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首先,农业产业化以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与农业推广的目标相一致,也是广大农业推广人员的基本职能和任务。农业推广人员在实际推广活动中,从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发,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农业产业化以是否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提高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行动准则,为促进农业推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以建立完整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保证。农业推广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生产的全过程,需要有关部门提供有效的服务。产前,需要适时得到足够的质优价廉的农业生产资料;产中,在播种、饲养、管理、收获等环节需要得到有效的服务;产后,在产品的运输、销售、加工、贮存等方面,也需要得到良好的服务。在科技和信息日益发展和市场国际化的今天,在整个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既需要及时得到各种科技服务,又需要及时得到市场供求、市场价格信息,还需要得到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对这些服务,不仅缺一不可,而且时间要及时,数量、质量要保证,否则,就会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影响产业化发展的进程。所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步伐,为农业推广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和机会
农业产业化以支柱和特色产品为切入点,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条件。农业生产部门,包含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多种产业,每一种产业又有许多种产品。但就一个地区,由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有着自己的适宜生产和开发的特色产品。在这些适宜生产的产品中,产量多、产值大、效益好能使当地农民致富,能对当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带动和支撑作用。对于支柱和特色产品的开发,毫无疑问加速了新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和加工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对于当地新技术和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对于农业推广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机会。
(三)农业产业化为农业推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农业产业化要求供、产、销形成一条龙,农、工、贸、科实现一体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标志。农业产业化将农户、企业、市场、科技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在合理的利益分配基础上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农业推广活动从注重产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与农户、产品、企业、市场以及其他服务机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这个意义上,农业推广的服务领域得到扩展和加强,为农业推广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农业产业化给农业推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业产业化经营条件下,物流和信息流贯穿着整个产业链。客观上要求农业推广机构要为商品生产基地和农户提供市场和科技等方面的信息,既要当好农民的参谋,又要为政府和龙头企业提供决策服务。同时,农业产业化要求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因此,需要农业推广部门在以农户为基本生产条件下,对特定区域内的农业生产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以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区域经济特色、创名牌产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使产品有市场,生产有效益。农产品是有生命的商品,销售不及时就会失去商品价值。这就要求农业推广部门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帮助农民建立销售渠道,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对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层次加工,实现农产品的保鲜与多次增值。所有这些,对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进一步改革推广机构,适应产业化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对推广体制与机制的创新与发展提出了要求,而且对推广方式与方法的创新与发展提出了要求。在体制上,需要由原来单一的政府专业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为由政府专业性农技推广体系与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相结合的综合农业推广服务体系,为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促进农业生产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在机制上,应由原来的行政推动方式转变为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吸引广大农业推广人员、农民、工商企业等,投资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社、农业创业实体等农村社会化组织或实体,参与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加工和销售,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农业经营规模和农产品质量,创农业生产的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农、工、贸、科一体化,农业推广只有采用技术、信息和经营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才能符合农业产业化的要求,才能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作为农业推广人员,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技能,不仅要有现代化的种植、养殖、加工专业知识,还要有农业产业化经营条件下的营销技能。
三、农业推广与农业产业化的结合方式和途径
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把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连接起来,可以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经营的基础上,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规模经营。每户种植几亩,每户饲养几十甚至几百个,但这些都是小生产者,如果几十个村联合起来形成规模,这是当代中国农民最易接受的一种联合体。
(一)参与基地建设,创办技术生产联合体
农业推广部门面向农民、面向农村,依靠其先进的科技优势与农户或生产企业建立合作伙伴或利益共同体,参与基地建设,创办技术生产联合体。这样一来,可以把各个分散的农户小批量生产转换成专门化的大批量生产,有利于生产者学习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劳动技能和劳动生产率,终将带来产量的增加、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高。
(二)建设技术密集型特色农业示范园
特色农业示范园区,是经过实践检验并证明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技术扩散方式。示范园区技术密集,既是培训的基地,又是技术推广的窗口和创业孵化的开端。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生产技术含量高,技术扩散快,经营上规模。所以,技术密集型特色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在技术推广和扩散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农业推广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的重头戏。
(三)创办技、工、贸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实体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链条中,势力强、处于领头地位具有带动作用的企业或企业集团。有了这样的企业,可以为农户解决买难卖难的问题,可以有效地化解市场风险,从而促进支柱产品的快速高效发展。农业推广技术人员可以创办技、工、贸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实体,或者兴办技术开发性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关键技术环节的服务,才有能力将广大农户及关联企业连接成一个产业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总之,农业的出路在于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将有利于促进农业推广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当然,农业产业化发展在我国是新事物,它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较长时间的探索才能实现。相信,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为农业推广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和未来。
参考文献
1.殷瑛.21世纪农业推广人员素质的新理念.农业科技管理,2005,(2)
2.钱长根.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推广的新发展.农业科技管理,2003,(5)
3.许无惧.农业推广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