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 东观汉记
  • 刘珍
  • 3676字
  • 2015-12-29 09:30:04

(一二)上不然也,遣王霸往视之,实然。王霸恐惊众,(一三)虽不可渡,且临水止,尚可为阻,(一四)即还曰“冰坚可渡”。士众大喜。上笑曰:“果妄言也。”(一五)比至河,河流澌已合可履。(一六)上令霸护渡,马欲僵,以囊盛沙布冰上,(一七)遂得渡。渡未毕军,冰解。(一八)上谓霸曰:“安吾众能济者,卿力也。”谓官属曰:“王霸从我劳苦,前遇冰变,权时以安吏士,是天瑞也。为善不赏,(一九)无以劝后。”即日以霸为军正,赐爵关内侯。御览卷四四八刘文及苏茂臣于刘永,(二〇)上遣王霸讨之。霸至,遂闭门坚守,劳赐吏士,作倡乐,(二一)贼欢呼,(二二)雨射营中,中霸前酒樽,霸安坐不动。(二三)类聚卷七三光武以王霸为讨虏将军,(二四)击董宪。(二五)御览卷二四〇王霸为上谷太守,脩飞狐道至平城,(二六)堆石布土,三百余里。初学记卷二四

(一)“王霸”,字元伯,颍川颍阳人,范晔后汉书卷二〇有传。

(二)“诏狱”,奉诏系治罪犯之所。续汉书百官志云:“左平一人,六百石,掌平决诏狱。”

(三)“上”,原脱,依文义当有此字,聚珍本未脱,今据增补。

(四)“去”,聚珍本作“逝”,书钞卷一九引亦作“逝”,范晔后汉书王霸传同。

(五)“囗”,说文作“歋”,释云:“人相笑,相歋愈。”“囗揄”,即“歋愈”。聚珍本作“揶揄”,御览卷四九一引作“耶榆”,卷四九八引作“耶歈”,卷四六六引作“邪揄”,范晔后汉书王霸传同。按字虽歧异,皆音同字通。

(六)“霸惭而去”,御览卷四九一引同,卷四六六引作“霸惭懅而还”,卷四九八引作“霸惭遽而返”。按“遽”乃“懅”之讹。“懅”,惭也。

(七)“光武发邯郸”,此句姚本、聚珍本作“上从邯郸避王郎兵”,类聚卷一〇、御览卷八七三引同,惟“上”作“光武”。

(八)“传闻王郎兵在后”,此句原脱误作“传闻后”,今据范晔后汉书王霸传校补。

(九)“南”,此字原无,聚珍本有,御览卷八七三引有,今据增补。

(一〇)“言”,原脱,姚本、聚珍本有,书钞卷一三九、类聚卷一〇、御览卷八七三引亦有此字,今据增补。

(一一)“官属益惧”,此句聚珍本作“左右皆惶”,类聚卷一〇、御览卷八七三引同。书钞卷一三九引作“左右皆惶惧”。

(一二)“畏为王郎所及”,此句原无,御览卷八七三引有,今据增补。聚珍本亦有此句,惟无“王”字。

(一三)“遣王霸往视之,实然,王霸恐惊众”,此三句姚本、聚珍本作“上令王霸前瞻水,霸欲如实还报,恐惊官属”,书钞卷一三九引同。

(一四)“虽不可渡,且临水止,尚可为阻”,此三句原无,姚本、聚珍本有,类聚卷一〇引亦有,今据增补。御览卷八七三引亦有此三句,惟脱“可为”二字。

(一五)“言”,原脱,聚珍本有,类聚卷一〇、御览卷八七三引亦有,今据增补。

(一六)“可履”,此二字原无,书钞卷一三九、类聚卷一〇、御览卷八七三引有,今据增补。

(一七)“马欲僵,以囊盛沙布冰上”,原脱上句,下句又误作“以沙土汾冰上”,今据御览卷八七三引校补。姚本、聚珍本作“马欲僵,各以囊盛沙布冰上”,书钞卷一五九引同。

(一八)“渡未毕军,冰解”,此二句姚本、聚珍本作“渡未毕数车而冰陷”,类聚卷一〇引同,惟“车而”二字互倒。书钞卷一三九引作“未毕数车而冰还陷”,御览卷八七三引作“既度,未数里,冰陷也”。此二句以上事类赋卷八引作“光武自邯郸避王郎兵,南至丰,曲阳吏言:‘滹沱河流澌,无船,不可渡。’左右皆怖。上令王霸前视之,实然。霸念还言惊众,且白曰:‘冰坚可渡。’上大笑曰:‘果妄言也。’比至河,冰已合,上乃渡,未毕数车冰陷也”。

(一九)“为善不赏”,“不”字下原衍“费”字,聚珍本无,今据删。

(二〇)“刘文及苏茂臣于刘永”,此句原脱误为“刘文及苏茂易永”,今据聚珍本校正。

(二一)“倡”,原误作“冒”,聚珍本作“倡”,御览卷七六一引同,今据改正。

(二二)“贼欢呼”,“贼”字上原衍“赋”字,今删去。“贼”字下聚珍本有“众”字。

(二三)“霸安坐不动”,此句原无,聚珍本有,御览卷三九三引亦有,今据增补。御览卷七六一引作“霸坐不动”。此条御览卷三九三引作“上幸谯,使王霸攻周建,贼雨射城中,中霸前酒囗,霸安坐不动”。王霸攻苏茂、周建,事在建武四年,详见范晔后汉书王霸传。

(二四)“王霸为讨虏将军”,建武五年,王霸拜讨虏将军。

(二五)“击董宪”,此条姚本、聚珍本皆未辑录。

(二六)“王霸为上谷太守,脩飞狐道至平城”,建武九年,王霸拜上谷太守。十三年,为防御卢芳与匈奴、乌桓连兵扰边,霸与杜茂治飞狐道,堆石布土,筑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余里。见范晔后汉书王霸传。

祭遵(一)

上过颍阳,(二)祭遵以县吏数进见,上爱其容仪,署为门下吏。御览卷三八九  祭遵从征河北,为军市令。舍中儿犯法,遵格杀之。上怒,命收遵。时主簿陈副谏曰:(三)“明公常欲众军整齐,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行也。”上乃贷之,(四)以为刺奸将军。语诸将曰:“当备祭遵,吾舍中儿犯令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五)御览卷二三二祭遵为征虏将军,(六)将兵北入箕关,与弘农、厌新、柏华聚、蛮中贼合战,(七)中弩矢,入口洞出,举袖掩口,血流袖中。众见遵伤,却退。遵呵吏士,吏士进战,皆一击十,大破之。御览卷四三四祭遵袭略阳,(八)遣护军王忠皆持卤刀斧伐树开道。至略阳,袭隗嚣。御览卷三四五隗嚣破,(九)上从长安东归过囗,幸祭遵营,劳之,(一〇)士众作黄门武乐,(一一)至夜御灯火。时遵有疾,(一二)诏赐重茵,覆以御盖。御览卷八七〇时遵屯囗。(一三)诏书曰:“将军连年距难,众兵即却,复独按部,功劳烂然。兵退无宿戒,粮食不豫具,今乃调度,恐力不堪。国家知将军不易,亦不遗力。今送缣千匹,以赐吏士。”范晔后汉书卷二〇祭遵传李贤注祭遵奉公,赏赐与士卒,(一四)家无私财,身衣布衣韦葱,(一五)卧布被终身,(一六)夫人裳不加彩,士以此重之。(一七)类聚卷七〇祭遵病薨,丧至河南,诏遣百官皆诣丧所。上车驾素服往吊,望城门举音,遂哭而至哀恸。复幸城门,阅过丧车,(一八)瞻望涕泣。上亲临祠以太牢,仪如孝宣帝临霍将军故事。御览卷五六一时下宣帝临霍将军仪,令公卿读视,以为故事。范晔后汉书卷二〇祭遵传李贤注祭遵薨,丧至河南,博士范升上疏曰:“遵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一九)对酒娱乐,必雅歌投壶。又建为孔子立后,奏置五经大夫。虽在军旅,心存王室,不忘俎豆,(二〇)可谓守死善道者也。”乃赠将军,给侯印绶,朱轮容车,(二一)遣校尉发骑士四百人,被玄甲、兜鍪,兵车军阵送葬。(二二)御览卷三五六祭遵死后,每至朝会,上常叹曰:“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二三)御览卷六二一上数嗟叹,卫尉铫期见上感恸,对曰:“陛下至仁,哀念祭遵不已,群臣各怀惭惧。”(二四)范晔后汉书卷二〇祭遵传李贤注颍阳侯祭遵无子,(二五)国除。御览卷二〇一

(一)“祭遵”,字弟孙,颍川颍阳人,范晔后汉书卷二〇有传。又见汪文台辑谢承后汉书卷一、司马彪续汉书卷二、华峤后汉书卷一。

(二)“上过颍阳”,光武破王寻等,还过颍阳,时值更始元年,王莽地皇四年。

(三)“陈副”,此二字姚本、聚珍本同,范晔后汉书祭遵传亦作“陈副”,而御览卷四二七引作“陈嗣”。

(四)“贷”,聚珍本同,书钞卷三七引亦同。姚本作“贳”,书钞卷五五、御览卷四二七引亦作“贳”。按二字于义皆通。贷,宽免。贳,赦免。

(五)“必不私诸卿也”,御览卷二四〇、卷八二七亦引此条中一二语。

(六)“祭遵为征虏将军”,建武二年春,祭遵拜征虏将军。

(七)“柏华聚、蛮中贼”,原无“聚”字,范晔后汉书祭遵传李贤注、通鉴卷四〇胡三省注引有,又无“中”字,聚珍本有,范书祭遵传亦有,今据增补。通鉴卷三二胡三省注引郦道元云:“河南新城县,故蛮子国也,县有鄤聚,今名蛮中。”

(八)“祭遵袭略阳”,此句御览卷七六三引同,聚珍本未辑录。

(九)“隗嚣破”,此句原无,聚珍本有,御览卷七〇二引亦有,今据增补。

(一〇)“劳之”,此二字原无,聚珍本有,御览卷七〇二引亦有,今据增补。

(一一)“黄门武乐”,后汉书祭遵传王先谦集解引沈钦韩云:“黄门,即黄门鼓吹,天子所以宴乐群臣。武乐,即短箫铙歌军乐也。”

(一二)“时遵有疾”,此下三句原无,聚珍本有,书钞卷一三四、御览卷七〇二引亦有,今据增补。此条御览卷四七四、卷七〇八亦引,字句较略。

(一三)“时遵屯汧”,此句聚珍本改作“遵独留汧”,其上又据范晔后汉书祭遵传增补“公孙述遣兵救隗嚣,吴汉、耿弇等悉奔还”二句。

(一四)“赏赐与士卒”,此句书钞卷一二九引作“赏赐与士共之”。

(一五)“韦葱”,此二字原无,聚珍本有,书钞卷一二九引亦有,今据增补。

(一六)“终身”,此二字原无,聚珍本有,书钞卷一二九引亦有,今据增补。

(一七)“士以此重之”,此句原无,聚珍本有,书钞卷一二九引亦有,今据增补。

(一八)“阅过”,此二字原误作“遇”,姚本、聚珍本作“阅过”,范晔后汉书祭遵传李贤注引同,今据改。

(一九)“取士皆用儒术”,此下五句原无,姚本、聚珍本有,类聚卷七四引亦有,今据增补。

(二〇)“心存王室,不忘俎豆”,此二句聚珍本作“不忘王室”,非原书旧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