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追随内心,做最钟爱的事情(1)
- 人生,你可以掌控:李开复给年轻人的100条人生建议
- 陈赓拓
- 4817字
- 2016-02-29 16:29:49
NO.8不要忙着努力,先找准方向
真正的兴趣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不应当受到世俗观念的影响。——李开复
近些年,随着网络的普及,诞生了很多新词汇及网络流行语,其中有一句说得非常有道理:“在错误的道路上,即使奔跑也没有用。”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努力,但更要找准方向。关于这一点,李开复也有很深刻的认识。他在自己的演讲中,就经常会说到关于选择的话题,他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追随自己的内心去选择,只有做钟爱的事情,才能够为自己赢得一个未来。而在选择方面,李开复也确实做得很好。
1983年,李开复本科毕业,他的成绩很好,是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的第一名。在李开复毕业的时候,很多教授都给了他建议,希望他能够继续进行学业,攻读博士。而且,李开复个人也有这种打算,于是他就开始做相关准备了。
李开复给了自己三个备选项,分别是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以及卡内基·梅隆大学。因为李开复之前跟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个教授曾有过接触,这家学校在当年4月给李开复发了一封邀请函,希望他去参观,李开复应邀前往。
这次参观给李开复的印象很深刻,在参观过程中,他看到了一所优秀大学严谨、求实的学风,同时也感受到了这个学校学生们的创造性。给他产生最深刻印象的是,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的自动售货机,这里的自动售货机竟然是有“局域网”的,学生们通过电脑就可以查看售货机中还有多少东西出售,每样东西还剩余多少。这个略显不寻常的发明,引起了李开复的兴趣,他感觉到,这个学校有一群略显呆板,但绝对可爱的学生。最终,他选择了卡内基·梅隆大学。
在目前的社会中,很多年轻人面对学业的时候,首先考虑的都是学校,只要学校好,往往读什么专业就不太在意了。但李开复不是这样,在定下学校之后,他就开始考虑自己要往哪个方向发展了。这一点,他很看重。
经过了一系列的对比和调查,李开复发现,那些太过抽象的研究很难找到具体的应用前景,在应用方面有缺点;而那些过分注重应用前景的课题,往往又不太深刻,很容易被淘汰。最后,他经过多方比对,发现语音识别方向将应用和前景这两个方面很好地结合了在一起。既有研究深度,又有很强的实用性,是最佳的选择。就这样,他将语音识别当作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由此确定了导师。
专业方向和导师都选择好之后,李开复就开始了自己的博士生涯。在他整个博士在读期间,李开复非常努力,最终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取得了博士学位。这段经历对李开复的影响很大,在之后的工作中给了他很大的帮助。正是这种既有深度又有实用性的专业方向,成就了他后来的事业。
相对于李开复的做法,我们今天的很多年轻人面对同一问题就显得有些太过草率了。现在,大部分年轻人的做法是以学校为基准,而不太在意专业,认为只要学校好,自己够努力,就一定能行,结果往往由于兴趣和所选专业有偏差,上学期间没有认真钻研学业,学习成绩不理想,能在社会上对其自身有帮助的知识更是掌握得极少。这时候,就应该多想想李开复的故事了,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
纵观李开复的整个选择过程,都是以专业为主的,他去考察的时候,不是看了学校的建筑多么宏伟,有多么悠久的历史而选择该校。而是看了在校生们的发明,了解了这个专业的状况之后才选择的。专业也一样,不仅结合了自己的兴趣,还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考量。正因为有这么多的思考,他才能够选择到自己喜欢且有深度而且非常实用的专业。这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智慧。
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李开复的这种智慧,不要只知道闷着头努力,更要抬头看看方向。要知道,只有方向选择对了,你的努力才有意义;如果方向选择错误,那么再努力也是没结果的。
NO.9最想要什么,你就去做什么
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的兴趣,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发挥自己的潜力。——李开复
每个人都有想要的东西,但要问最想要什么,恐怕很多人就答不上来了,不是没有答案,而是心中有太多的答案,但无法取舍。不过,对于一个聪明人来说,是不存在这些问题的。聪明者往往更能把握自己的内心,他们十分了解自己,知道哪些是自己想要的,哪些是别人希望自己有的。就好像,有些人努力的原因是想成为别人羡慕的对象,他们所追求的就是别人希望他们有的;而那些为了自己的快乐和兴趣去努力的,就是在追求自己想要的。
这两种思维差别很大,我们往往更喜欢后者,但实际生活中却多选择前者,因为前者具有更大的诱惑力,能给我们更多的“满足”感。不过这满足是外在的,剥去这些外在之后,就只剩下空虚了,所以,聪明人都会选择后者。李开复就是一个聪明人,他也是按照后面这种思路选择自己的人生的。李开复一直在按照自己内心的召唤选择自我的道路,不过让人佩服的是,他的能力很强,可以通过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到让人羡慕。这样,前面所列举的两种选择在李开复身上合二为一了。他既得到了快乐,又获得了人们羡慕的成就。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他的这种成功,得益于其哪段经历。
从小,李开复就认为自己的兴趣是法律,志向是做一名律师,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大学期间分专业的时候,他选择了法学相关的“政治科学”。可是,当上了几门课之后,李开复才发现,自己对这个专业完全不感兴趣,根本听不进去。
李开复小时候数学成绩很好,也一直被老师们誉为“数学天才”,所以,大学时他的备选专业是数学。当他发现自己对法律类的东西没有兴趣后,就开始考虑数学专业了。不过很快,他就发现自己对数学也并不是很感兴趣。他这么判定的原因很简单,在刚入学的时候,学校安排他加入了一个“数学天才班”,班中的人都是当时哥伦比亚大学的数学尖子。在这个班中待了不久,就发生了一件让李开复很郁闷的事情。他发现,他这个“数学尖子”,在这里竟然是最差的,班里同学的成绩都比他好。
经过了一番思索,李开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是田纳西州的数学冠军,但在当时,田纳西州的整体教学水平就比较低,自然跟其他州没办法比。而且,他还发现了,其他同学之所以成绩那么好,是因为他们是出于喜爱而选择数学,他们是因为喜欢“数学之美”才选择数学的。而自己只是因为成绩好,别人都夸自己有数学天分而选择了学习数学,对数学并没有真正的兴趣。
发现这一点之后,李开复终于明白,想要真正做出成就,靠的是自己的兴趣,靠的是内心的感受,而不是别人给你定的标签、为你下的判断。到这里,李开复的思路明朗了,但新的麻烦也随之而来——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后来,李开复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爱好,他发现自己对电子计算机很感兴趣,他喜欢“玩”电子计算机。当听到计算机也是一门专业的时候,李开复顿时兴奋了起来,他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来了。就这样,他由开始的政治科学专业,转去了计算机专业。
了解李开复的人都应该知道,计算机对李开复来说意味着什么、在他的事业中占多大的比重,可以说他的成功是跟计算机分不开的。但是,相信李开复未必会认同这个判断,他应该会说,自己的成功是跟兴趣分不开的吧!
李开复的故事是很有启发性的,也是有普遍意义的。我们必须了解,想要成功,一定要在某一个专业的领域有所建树,做出别人没有做出或者做不出来的东西,这样才会成功。而想要做到这种成就,要靠的不仅是努力,更是兴趣。就像李开复一样,他未必比“数学天才班”的人笨,从以后的发展来看,很可能还比那些人更聪明,至少会比其中一部分更聪明。但是,在学习数学这件事上,他却是所有人中的最后一名,原因很简单,他对数学没有兴趣。
人都是这样,只有对一件事有兴趣才愿意去钻研,愿意钻研,才会有所成就。如果每天面对的事情给你带来的除了痛苦没有其他,那么,成绩从何得来呢?
想要成功,先要选好方向,而选择方向,就要看自己的兴趣所在了。记住,最想要什么,就去做什么。只有这样,才会将快乐和成功同时拿到手。
NO.10有多大兴趣,就有多大天赋
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机遇。——李开复
提起天赋,很多人都会一头雾水,我们经常会提到这个词,但对其真实指向却往往很模糊。关于天赋,李开复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他说过“天赋就是兴趣,兴趣就是天赋”,这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所谓天赋,就是从事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所能表现出来的具体能力,像理解力、执行情况等。而这些,恰恰是与兴趣紧密相关的。
人们大都会有相似的习惯,面对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我们总是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了解得更深入些,成为这方面的专家。经过这些之后,在这方面,我们自然就会变得更专业,可能获取的成就也就更大。而对于没有兴趣的东西,则恰恰相反。当人们面对一件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物时,尤其是必须去做的不感兴趣的事,往往会心生厌烦,这种厌烦会让我们带着负面的情绪去完成这件事,其结果往往就变成了力没少出,时间也没少费,效果却十分有限。
这就是兴趣的力量,它能够让我们以更好的姿态、更高的效率去做一件事情,关于这点,李开复曾经的经历很能说明问题。
1994年的时候,李开复迷上了计算机对弈,他和自己的学生萨卓依两个人开始着手研究将统计学应用在奥赛罗棋上。奥赛罗是一种类似五子棋的对弈游戏,在美国比较流行,但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对弈,还没有人将其应用在计算机上。李开复两人在这件事上算是开先河之作。
李开复他们做的事情,简单来说就是将各种奥赛罗的棋谱输入到计算机中,然后用统计学进行分析计算,最后命令机器每走一步的时候都采取赢率更大的策略。两个人在研究的过程中,发明了很多不同的算法,并对各种算法进行了比较。那段时间,李开复和萨卓依的兴趣点几乎都在这件事上。下课后,两个人就开始研究算法,晚上的时候通常是去李开复家吃些东西,然后两个人就又返回学校一头扎进研究中了。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研究,他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最后,他们的电脑程序已经可以推算到未来的14步了,而最牛的奥赛罗棋手,也不过能预测5~6步而已。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之后,李开复将这件事告诉了瑞迪教授,瑞迪教授听了之后很感兴趣,并建议他们参加奥赛罗的世界杯比赛。同时,瑞迪教授还拿出自己的私人经费,让李开复他们花了3000美元写了论文,并给他们1000美元让其参加位于加州的一个奥赛罗计算机比赛。在这次比赛中,李开复他们获得了奥赛罗计算机的世界冠军。
获得奥赛罗计算机冠军之后,李开复和萨卓依开始琢磨挑战人类棋手,他们通过杂志联系上了当时的奥赛罗世界冠军,罗斯。罗斯听说要进行人机博弈,很感兴趣,答应了他们的挑战。
最终,这场人机对弈如期举行,不过,原本定的三局只进行了一局,因为罗斯在第一局以大比分输掉比赛之后,就气愤地放弃比赛而离场了。这是机器第一次打败人类冠军,是开创性的、里程碑式的一件事情。李开复完成了这件事情,靠的是他在编程方面的天赋,更是他在这方面的兴趣。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兴趣,那么李开复不会去研究计算机对弈,如果没有兴趣,那么他不会夜以继日地编程。没有这些过程,李开复在计算机对弈领域也就不会有如此成就。在外人看来,他在计算机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天赋,而实际上他表现出的天赋都是靠兴趣支撑的。正是由于对这件事有着无限的兴趣,才让他想到了做,并愿意做,为了做这件事他肯付出,并觉得这种付出是快乐的。这种心态对他的研究非常有帮助,甚至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这就是兴趣的力量!
我们没有李开复那样的编程能力,设计不出能够战胜人类对手的计算机程序,但是,我们可以在别的方面下功夫。人总是有自己的兴趣所在的,找到它,并为之努力,那么,总有一天你也会在相关的领域有所建树,那时你会发现,你的天赋有多高。
NO.11特长,不过是兴趣+努力
坚持天天做同一件事,很能锻炼我们,试试便知。——李开复
一般来讲,特长就是指一个人在某个方面有特殊的能力,在这个领域内容易取得建树,至少是非常善于解决这个领域内的问题。在一般人的眼中,特长大都是跟天赋有关的,像很多年轻人在填各种表格的时候,都会在特长一栏写上会打篮球、会唱歌等。其实,特长并不局限于这种天生的身体条件好或某些天赋,也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而且,往往还能取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