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人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为官清廉、体察民情,以天下苍生之福祸为己任。庆历年间,升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主持庆历新政。为人刚正,屡遭奸佞排挤,多次被贬,政治生涯几起几落。皇祐四年卒,年六十四,谥“文正”。文学造诣很高,工于诗词散文,文风俊逸,风格旷达。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存词5首。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①连角②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
②角:军中的号角。
【赏析】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宋仁宗时,西夏大军时常侵犯宋朝延州(今陕西西安附近)等地,边关告急。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仁宗任命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年过半百的词人毅然奔赴边地,领兵戍守四年之久。《渔家傲》即作于边塞军中,表达了将士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
上阕用一系列富有边塞特征的意象,勾勒出辽远萧瑟的边地秋日风光。
秋风扫过边塞,边疆秋日风光与内地迥异,词人用“风景异”三字概括而出,其中“异”字用得极好:首先,明示边塞内外风景有“异”,含惊异之情;其次,当时正处于两军交战的危急情势下,此时边塞与其他时候也有“异”;再者,词人在边关的心境与在内地为官时也有“异”,说明他因关心时局而无法平静。
“衡阳雁去”是倒文用法,正常语序应为“雁去衡阳”。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雁南飞,相传至衡阳时“歇翅停回”,故衡阳又雅称“雁城”。词人用展翅南飞“无留意”的鸿雁,象征戍边将士的盼归之心,贴切形象。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三句描写了傍晚塞外战地的萧凉景象。雁鸣、马嘶、风吼、胡笳等多种声音与军中号角声交织,更显苍凉。崇山峻岭环绕着城门紧闭的延州,狼烟直冲天空,落日垂落天际。“千嶂里”的宏阔意境和“孤城闭”的封闭环境,形成鲜明对比,隐射战争形势的危急。
下阕由景转情,抒发思乡之情。年迈的词人远离家乡、长期守边,思念家乡,只能借酒消愁。“一杯”浊酒里,寄托着“万里”情思,对比兼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词人心里无法消解的愁绪。
乡愁已让人十分痛苦,更让人无奈的是归期难测。“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燕然”是古山名,《后汉书·窦融传》有云:“(窦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范仲淹化用典故,说明敌军未平、战争未胜,暗指归乡之日遥遥无期。
塞外秋霜满地,凉寒肃杀,深夜里又传来“羌管悠悠”,凄凄切切,更惹动愁肠。“人不寐”实际上是“人难寐”,词人之所以彻夜难眠,是因为心中充满战乱悲情、思乡离情和报国激情。战争延年,忧国忧民的将军头黑发渐白,思乡镇边的将士也流干了眼泪,“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把愁情之深写得极为感人。
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可惜这组词中至今只留下了一首,管中窥豹,亦可见欧阳修边塞词的手法之高超、情感之深挚。在范仲淹之前,唐五代及北宋初期词人均未以边塞生活入词,范公开此先河,标志着北宋初期词风的嬗变,已隐约可见后世苏轼、辛弃疾豪迈词之风。
【大师导读】
沉雄似张巡五言。
——清·谭献《谭评词辨》
绝不作一肮脏语,悲而壮,忠爱根于血性,不可强为也。
——清·陈廷焯《词则》
他要写出一个边防司令带领军队的那种悲壮和勤奋,同时又要写戍边的辛苦,边疆士兵常年回不了家的辛苦,他要用一个司令的心情去感同身受。这个时候,我们会看到他的两种身份的这种对比关系。
——蒋勋
苏幕遮(碧云天)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赏析】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这是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的开篇,明显脱胎于范仲淹的《苏幕遮》。
本词上阕写秋景,气象阔远,景致秾丽,暗透思乡之情。起首两句“碧”对“黄”、“云”对“叶”、“天”对“地”,对仗工巧练达,是描写秋景的佳句。词人由上至下,由天及地,俯仰之间勾勒出苍茫秋景。“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表明,词人的视线转移向远方碧天阔野相连处。湛碧的云天、铺满黄叶的大地都延展向远方,在天地尽头被浩荡碧波相连一处,秋水上朦胧烟霭,隐约笼罩着一层翠色,真是一幅生动的秋景图。
接下来,“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三句中,又出现了芳草、斜阳两种意象,把宏阔的山、水连接起来,令诸多具有代表性的秋景融为一体,交相辉映。这三句感情色彩强烈,词人怨“芳草无情”,实则是词人心中有情、多情、重情,暗透远人离恨和乡思。
下阕“黯乡魂,追旅思”两句直抒胸臆,把思乡之情、羁旅愁思直笔道出。“乡魂”、“旅思”是互文手法,皆言思乡,更显思乡羁旅之情怀凄然哀怆。“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两句是说唯有梦中才能暂时忘记思乡愁苦,但是,就连这样的“好梦”也不是经常能有的。
愁思满怀,夜不能寐,词人暗道“明月楼高休独倚”。“休”字表明词人本不想倚楼独望,但思乡的怅惘情怀无计可消。为解郁结,词人借酒消愁,岂料“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更添苦恼。
相较而言,范仲淹的《渔家傲》一词流传更广,其寄托政治情怀的文章也多名作,但本词情思细腻委婉、缠满悱恻,与其别篇名作风格大相径庭,词人用深婉秀丽的文辞,描写秋日幽美阔丽的景致,高远意境中饱含愁思,无怪乎清代许昂霄惊叹此乃“铁石心肠人”所作的“消魂语”。
【大师导读】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
“范希文《苏幕遮》一阕,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清·邹祗谟《远志斋词衷》
范文正公《苏幕遮》“碧云天”云云,公之正气塞天地,而情语入妙至此。
——清·沈辰垣《历代诗余》
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
——唐圭璋
剔银灯(昨夜因看蜀志)
与欧阳公席上分题①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①、老成玌悴②。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注释】
①席上分题:古人于酒席间拟定题目,分别赋诗作词,以佐酒兴。
②痴騃(ái):呆痴愚笨。
③玌(wāng)悴:指人到老年如同美玉衰悴。玌,玉。
【赏析】
这阕词作于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一改在名篇《岳阳楼记》中呈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伟岸形象,流露出苦闷的心境。他用浅白的语言、戏谑的笔调,表达了对历史、人生的独特观点。
上阕是作者对三国历史及当时人物的看法。词人半夜无眠,挑灯夜读《三国志》,看到关于曹操、孙权、刘备三人的记载,不禁发笑,并在其后交待了自己“笑”的原因:“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这些历史人物一生费尽心机、用尽谋略,最终不过得到天下的三分之一,谁也没能实现一统天下的目的,想来实在可笑。
消极无为的历史观初显端倪,接下来范仲淹又强化了这一观点。“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细细想来,与其枉费心机,不如索性像刘伶一样喝得酩酊大醉,再不理世事。刘伶是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平生嗜酒无度,放诞疏狂。在词人看来,被后人尊奉为枭雄、英主的三国君主,都不及自由狂放的刘伶,这既表达了他对曹孙刘三人功业的不屑,也展现出“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消极态度。
下阕紧承上文,继续抒发及时行乐的人生观:人生在世,没有几人能长命百岁,年少时愚痴,年老时衰颓,只有中间的青春岁月最宝贵,怎能忍心浪费于追逐名利呢?最后三句,“一品”指代高官厚禄,“千金”指代财富利益。词人无奈地感叹:“问白发、如何回避?”就算拥有再多名利,又怎么摆脱终要衰老的命运呢?词人化用了唐代白居易的《狂歌词》,其原诗为“五十已后衰,二十已前痴。昼夜又分半,其间几何时?生前不欢乐,死后有余赀。焉用黄墟下,珠衾玉匣为?”范仲淹用口语化的方式,将白诗之意入词,表达人生苦短当及时行乐的态度。
事实上,范仲淹一生为政体恤民情、忠于改革,为人刚直不阿、兼济天下,这种近乎戏谑的历史观和悲观的人生态度并非出于他的本意。创作这首词时正逢庆历新政失败,词人遭贬离京,苦心经营的革新大业半途而废,他内心极为忧愤,恰遇几位老友相聚饮酒,分题赋词,难免要借机说些气话、醉话,以排遣心中的郁结。
全词平白如话,不见范仲淹做文章时篇篇锦绣、字字珠玑的特点,也不见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政治情怀,反倒显现出他作为一个平常人的本色,正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
【大师导读】
这首词以三国为题材,但通篇似乎玩世不恭的语气。上片评判历史,嘲笑曹操、孙权、刘备争夺天下是白费心力,还不如像刘伶那样一醉方休。下片议论人生,认为生命中的好时光十分有限,用在争夺浮名、官位、金钱上是不值得的。
——周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