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周南(1)

关雎

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②。

参差荇菜③,左右流之④。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⑤。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⑥。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⑦。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①关关:鸟鸣之声。雎(jū)鸠:一种水鸟的名字,据说这种鸟用情专一,不离不弃,生死相伴。

②逑(qiú):同“仇”,配偶。

③荇(xìng)菜:一种可以食用的水生植物。

④流:同“求”。

⑤寤(wù):醒来。寐(mèi):入睡。

⑥思服:思念。

⑦芼(mào):择取。

【赏析】

孔子在《论语·为政》里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关雎》即是“思无邪”的典型。《关雎》所写的爱情,其情感是克制的,行为是谨慎的,正如孔子所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雎》描述了一个温婉美丽的爱情故事:一名青年男子,见到一位采荇菜的姑娘,被她深深吸引,然而他顾虑重重,羞于开口,于是只能在想象中与她接触、亲近、结偶。诗的妙处在于对爱的叙述直白又含蓄:他不敢当面向她表白,只让自己沉浸在爱的幻想中。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爱慕方式,含蓄、内敛、悸动、羞涩。

诗一开始并未直接叙述男主人公的爱恋,而是以“关关雎鸠”起兴,先写河洲上啁啾和鸣、成双成对的水鸟,继而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主题。男子见到雌雄水鸟相互依偎的景象,由此生出对爱情、婚姻的希冀:他希望心爱的姑娘能够嫁给他,从此与他长相厮守。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这四句写男主人公回想姑娘采摘荇菜的样子。此时,她的婀娜和明艳,已在他心间挥之不去。另一种说法认为,“荇菜”不一定是指女子采摘的植物,而是作为一种比兴的手法,以“采荇”的不易来象征“君子”追求“淑女”的周折,此说亦可通。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第二章后四句写男主人公单恋的烦恼。对朝思暮想的姑娘,他“求之不得”,因而心乱如麻,每天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最后一章采用复沓的笔法,反复吟咏“参差荇菜”、“窈窕淑女”,造成一种低回不已的韵律感。此处的“琴瑟”、“钟鼓”,有学者认为是实写婚礼场景;也有人认为这是男主人公对未来美好婚姻生活的想象;或者也可以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当做男子追求女子的手段:陷入苦恋的男子日日思念着心爱的女子,他暗自设想自己弹琴鼓瑟去向她示好,看看能否打动她的芳心;还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击鼓鸣钟去向她求婚。无论哪一种解释,都很贴合男主人公的恋慕心理。诗中并未对“琴瑟”、“钟鼓”的声音进行描绘,但反复的吟唱仍使诗歌显得有声有色,表现出一种音乐的美感。

《关雎》作为春秋时代的民歌,即便经过人为的整理,也仍不失朴素天然的本真。其中没有装腔作势的庸俗之声,更没有政治的教化之声,读这首诗,能从中感受到的是浓浓的、远古的自然气息。

【大师导读】

《关雎》完全是一首求爱诗,他求之不得,便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是描写他的相思苦情;他用了种种勾引女子的手段,友以琴瑟,乐以钟鼓,这完全是初民时代的风气。

——胡适

《关雎》,女子采荇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

——闻一多

我们对于采荇不免陌生,但采莲蓬、采藕、采菱的生活我们能体会。先是顺流而取,再则采到手,再则煮熟了端上来。表示虽然一件小小事情也不容易做,这就象征了君子求淑女的心情与周折。

——吴小如

《关雎》不是重章诗,但以“参差荇菜”开头的四句反复出现了三次,文字基本相同,具有与重章诗类似的反复咏唱的特点。如果说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关雎》之“乱”的话,那么它那“洋洋乎盈耳哉”的音乐美连孔子这位音乐家都赞不绝口;而它的意境美,也就从那“洋洋盈耳”的音乐美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霍松林

葛覃

葛之覃兮①,施于中谷②,维叶萋萋③。黄鸟于飞④,集于灌木⑤,其鸣喈喈⑥。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⑦。是刈是濩⑧,为絺为绤⑨,服之无斁⑩。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

【注释】

①葛:一种蔓草,可以抽取它的纤维用来织布,俗称夏布,这种草的藤蔓还可以用来做鞋,供夏天穿用。覃(tán):本意是延长,在此处指蔓生之藤。

②施(yì):蔓延。中谷:在山谷中。

③萋(qī)萋:茂盛的样子。

④黄鸟:黄雀。

⑤集:栖息。

⑥喈(jiē)喈:鸟儿婉转鸣叫的声音。

⑦莫莫:茂盛。

⑧刈(yì):割取。濩(huò):用热水煮东西,这里是将葛放在水里煮。

⑨絺(chī):细葛布。绤(xì):粗葛布。

⑩斁(yì):厌倦。

师氏:保姆。

归:原意指出嫁,也可指回娘家。

澣(huàn):洗涤。衣:外衣。

害:通“曷”,即何。否:表示否定,此处指不用洗的衣服。

归宁:回家以慰父母之心,或指出嫁以让父母安心。

【赏析】

历来人们对《葛覃》女主人公身份的说法不一:有人认为诗中女子应是一位后妃,这位后妃在女师傅的教导下,修习女工之事,借此影响民风妇道;有的学者认为诗中反映的是给贵族割葛、煮葛、织布的女奴告假、洗衣、准备回家的一段生活情景。

另外,关于这位女子已嫁人还是未嫁人,也有争论:诗的末章点出了女子将“归宁父母”,在古代,“归”既可指女子的出嫁,又可指嫁出去的女子返回娘家。所以有人认为此诗是赞美后妃出嫁前温习女工、躬行节俭、尊敬师长的美德。但诗中“归宁父母”最恰当的解释是“回家探视问候父母”,作者的本意应是描述已嫁女准备回娘家的情形,解释为“准备出嫁”未免失之牵强。

不管主人公是后妃还是女奴,是待嫁女还是新嫁娘,诗中这位女子欣喜愉悦和企盼归宁的心情都是没有疑问的。整首诗写得意趣盎然,生动活泼,三个章节递进式地演示了三幅画境。

开篇一章的画面中,出现的是一派绿意葱茏的葛藤。生命力极强的葛藤在蓬勃浓郁的山谷之中蔓延,清碧幽静的浅谷中,一阵“喈喈”的鸟鸣响起,原来是一群美丽的黄雀飞来,它们展动翅膀在林间打转,而后又群落在灌木丛上,唧唧喳喳和鸣欢唱。一派自然美丽和谐的画境尽情地展现开来,引起人的无尽联想。

“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第二章描述了女主人公割藤、煮藤、织布、缝衣、试衣的过程。一句“服之无斁”,生动地表现出她将自己织的布穿在身上百看不厌的欣慰心情。

第三章开篇一句“言告师氏”,引出女主人公对师氏的倾诉:“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她带着羞涩,告诉师氏自己就要回娘家了。随后她欢喜地说道:“洗洗我的内衣,洗洗我的外衣吧,哪些该洗,哪些不用洗?我马上就要回家看我的爹娘了。”话语中流露出抑制不住的喜悦,从中可看出女主人公对归家一事的急切盼望。

诗中没有花费笔墨对女主人公的形体、面容进行描写,而是用比兴的手法,侧面烘托出她的勤劳、聪敏、活泼、孝顺,以及“盼归”的心情,用笔虽简省,所表达的感情却很充沛。如“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三句,以黄鸟的“飞”和“鸣”,比喻自由自在的孩童和少女时代。而黄鸟在林中飞转、鸣叫的情景,便自然而然地勾起了女子对以往未嫁时无忧无虑生活的回忆,从而引发了她想回娘家的心愿。

【大师导读】

这诗写一个贵族女子准备归宁的事。……诗辞却以葛覃开头,直到最后才点明本旨。“黄鸟”三句自是借自然景物起兴,似乎与本旨无关,但也未必是全然无关,因为群鸟鸣集和家人团聚是诗人可能有的联想。

——余冠英

卷耳

采采卷耳①,不盈顷筐②。嗟我怀人,寘彼周行③。

陟彼崔嵬④,我马虺隤⑤。我姑酌彼金罍⑥,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⑦。我姑酌彼兕觥⑧,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⑨,我马瘏矣⑩,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注释】

①采采:一说采摘;一说形容野草茂盛之状。卷耳:一种野菜,今名苍耳。

②顷筐:即今天的畚箕。

③寘(zhì):同“置”,放下。周行:大路。

④陟(zhì):登高。崔嵬(wéi):高而不平的土石山。

⑤虺隤(huǐ tuí):疲惫无力的样子。

⑥罍(léi):像酒坛一样大肚小口的盛酒器皿。金罍是指青铜的盛酒器。

⑦玄黄:形容马腿脚疲软之病。

⑧兕觥(sì gōng):一种饮酒器,形状像伏着的犀牛。

⑨砠(jū):山中陡峭、有阻碍的地方。

⑩瘏(tú):马因疲病而无法前行。

痡(pū):人过度疲惫、无法走路的样子。

云河:奈何,如之何。吁(xū):忧愁。

【赏析】

《卷耳》是一篇妻子思念远出征战的丈夫的情歌。诗的开篇展示了一幅动人的画卷:翠峦蔓延,一条大路沿着山麓伸向远方,一个女人挎着浅竹筐,一棵一棵地采摘卷耳菜。可她采了好些时候,浅筐也没装满。因为她的心没在卷耳上,而是随外出征战的丈夫飞去了远方。她把竹筐丢弃在一旁,痴望着丈夫离开的那条大路,希望能看到丈夫归来的身影。短短四句诗,将女主人公思念丈夫的心情渲染得真切感人。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夫妻间的心灵是相通的,妻子思念丈夫,丈夫一定也在思念自己的妻子,于是作者把妇人放下,笔锋一转娓娓诉说起丈夫思念妻子的苦涩心境。他爬过荒坡、攀过高岗、越过山顶,连续的行军导致人困马乏,马匹已经积劳成疾,再难背负主人行走,仆人也因劳累而病倒。如此艰难困苦的旅程,使他不禁想起家中贤德的妻子和平静的生活,心中无限惆怅,只得借酒浇愁。

作者从妻子思夫入手,再以丈夫思妻的臆想,把空间骤然拉大,连接起两地夫妻的情丝,既扩展了诗的意境,也充分渲染了相思的气氛,使诗在形式上具有两地情书,互相应答、相映相衬的艺术效果。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第三章是对第二章的复沓,诗句的含义也与第二章相同,仍是写男子征途的艰难和他思家念归的心情。这种重复的笔法,将征夫在外的危难困苦以及思念家人的愁情描述得更加深入。诗中借马的病疲,喻示征途的艰危;以借酒浇愁,表达愁已沉淀,无法可解。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最后一章句句皆以语气词结尾,显得音节简截,呼吸急促,好似远方的征人身体已疲惫不堪,心灵也已承受不起苦思的折磨,因而要尽快结束这场遥相呼应的痛苦思念。一个“吁”字,将所有的愁思收结为一处,既是对全诗情感的总括,也是对绵绵不绝的思念之苦的点染。

诗从两处分写相思,而又能前后映衬,将描写、感情、想象融为一体,字字流露出夫妻间的深厚感情,读来感人至深。

【大师导读】

当携筐采绿者徘徊阡陌,回肠荡气之时,正征人策马盘旋,度越关山之顷,两两相映,境殊而情却同,事异而怨则一。所谓“向天涯,一样缠绵,各自飘零”者,或有诗人之恉乎!

——俞平伯

《卷耳》的二、三、四章却是假托其夫在外奔波而念家的情景,有“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意思。

——陆侃如

樛木

南有樛木①,葛藟纍之②。乐只君子,福履绥之③。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④。乐只君子,福履将之⑤。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⑥。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注释】

①樛(jiū)木:弯曲的树。

②葛藟(léi):葛和藟都是蔓生植物,有人认为葛藟就是藟,即野葡萄之类的植物。纍(léi):攀缘。

③福履:福禄,幸福。绥(suí):安乐。

④荒:覆盖,遮掩。

⑤将:一说“扶助”;一说“大”。

⑥萦(yíng):缠绕。

【赏析】

在《诗经》中,古人喜欢用自然界万物(尤其是动植物)寄托自己的情思,使其富于浓厚的负载意味。以《樛木》而言,诗中的“樛木”和“葛藟”便是一对富有深刻寓意的意象。

《樛木》一诗起首用比兴手法,先言“樛木”、“葛藟”,以引起所咏“君子”与“福履”,又以“樛木”和“葛藟”比喻君子的福禄快乐——用“樛木”被“葛藟”缠绕,来比喻君子常得福禄相随,着实逼真鲜明。此处兴而兼比,两者相得益彰。

《诗经》常常把内涵和寓意埋在表象之下,如《关雎》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若探究其植物意象背后的“隐语”,那么“樛木”所指代的应是高大英俊的男子,“葛藟”则是温柔委婉的女子。恋爱中的男子因女子的依赖而满心欢愉,他自豪于成为爱人的依靠。正是这种清纯、清新、毫不掩饰的健康心性,使得《诗经》中坚贞纯洁的爱情至今仍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辉。